如何化解尴尬|如何化解幼儿的攻击行为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巧妙化解幼儿的攻击行为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萌芽时期。这时,幼儿开始逐步喜欢团体的游戏活动,而此时的幼儿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细致的观察无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在接触小班幼儿的一段时间中,我发现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幼儿中间普遍存在,因为幼儿从百依百顺的家庭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很低,当自己不顺心时,有许多幼儿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萌芽时期。这时,幼儿开始逐步喜欢团体的游戏活动,而此时的幼儿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如果幼儿玩的玩具或者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拿走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会产生敌意,会马上抢夺玩具,抢了以后再通过大声叫嚷的方式告诉教师。

一天早接待的时候,我刚接待完一名幼儿进班,就听到结构区传来了哭声,我走过去看情况时,张洪坤告诉我刘俊奇挠他了。在观察孩子并没有什么问题后,我询问刘俊奇挠人的原因,他只是低头不说话,但脸上却是很委屈的表情。我对这个孩子有一定的了解,他从小在日本长大,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很少。经了解,是别人抢了他的玩具,而他又说不清楚,所以就动起手来。这个小插曲中,两个孩子都有不对的地方,首先张洪坤习惯了喜欢的玩具都是自己的,不懂得分享,而刘俊奇又不懂得与小伙伴正确交流,就发生了以上不开心的一幕。

3岁左右的幼儿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是非评价标准,他们往往只重视行为的结果,而忽视行为的起因与过程,所以这时的幼儿往往会受表面现象的驱使,去主动地帮助他人。在小班的活动中,常碰到类似现象:琪琪大哭,询问其原因,说格格打了她,再问格格为什么打人,她理直气壮地说:“琪琪摸了文文的胳膊。”

既然攻击性行为对孩子、家长、教师都产生了这么多的困扰,那如何控制这种不良的行为,帮助孩子、家长以及幼教工作者解决难题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减少因环境对幼儿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组织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的方法,体验友爱交往的快乐。为此,教师要开设多个适合幼儿发展、幼儿喜爱的区角,投放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并给予其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满足幼儿的需求。

二是给予良性的指导和帮助。利用晨间谈话或其他时间,教师可以和孩子共同交流讨论一些正确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别人在玩的时候,你如果想玩,应该怎么做”,最终让幼儿明白,应该和别人商量等。另外,教师还需经常让幼儿学习语言交往的技能,学说简单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

三是发掘幼儿自身潜力、尊重幼儿。教师可利用集体谈话或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对于攻击性强的幼儿,教师应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发现他们身上的许多闪光点,并充分挖掘这些闪光点。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其他幼儿不孤立他们,避免他们产生不自信心理。

四是开展家园合作。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需要幼儿园、家长密切配合。幼儿具有攻击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理智地控制情绪,不能粗暴对待孩子,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有争吵等行为。教师和家长都应互相配合,共同关心孩子。只要家长和教师齐心协力,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与沟通,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家园合力,幼儿一定能在有效引导下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