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网|教师会问孩子才会学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教师会问孩子才会学

在语言领域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模式化现象较重,大部分教师只会简单地提问,孩子不需要经过思维加工便能得到答案,不能让孩子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得到提升。为了让教师的提问更有效,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三个转化”。

选择性提问向开放性提问转化

在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经常会习惯性地提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孩子受其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的影响,只关注后面的问话,一律回答“对”“是”“好”,这样的提问让孩子可以不经过思考,便脱口而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首先引导教师改掉不好的提问习惯,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深挖教材,通过设计有价值的提问,来激发孩子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花婆婆》故事中,导入部分就抛出问题:“你觉得花婆婆是个怎样的人?”孩子的回答非常丰富:“是种花的,是卖花的,是喜欢花的。”教师既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说话的环境,又满足了孩子表达的愿望,在这样一个争论下,教师自然地转入到下一个环节:“那我们来听故事,听一听花婆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急于想知道花婆婆到底是做什么的,带着自己关注的问题听故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设性提问向生成性提问转化

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目标的制定我们倾向于三个维度: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而在幼儿园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重知识技能,轻情感目标的现象,而情感目标正是一节教学活动中生成出来、需要提升的精髓所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关注了孩子的生成问题,才能使教学活动绽放异彩。例如在《萝卜回来了》这个故事中,我们设计的生成问题是“你认为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孩子整合自己的现有经验,在同伴分享过程中建构起新经验。同时培养了孩子的连贯说话能力,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这样一个提问,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跟朋友友好相处,从而使故事的情感目标很好地达成。例如在故事《老鼠娶新娘》中,让孩子明白万事万物之间相生相克的道理,风吹走了云,云遮住了太阳,墙挡住了风等。如果单纯让孩子记住故事情节,仅仅只是达成了知识目标而已,为了让孩子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就需要教师设计提问进行引导,“你觉得谁是世界上最强的新郎”,孩子根据自己最初的理解,不论说出什么答案,都会有比他更强的东西,在不断的轮回中,孩子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最强的东西。

关注个体提问向面向全体提问转化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有一种理念就是:课堂上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声音,从而保证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例如在大班的语言课《十二生肖》《百家姓》等课程中,我们让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生肖和姓名。此外,我们还要设计面向全体孩子的提问,可以让孩子叽叽喳喳地参与讨论,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如何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把问题提在幼儿“现实发展区”,幼儿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对他们的发展无所裨益;如果提的问题太难,孩子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应该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保证在难不倒孩子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升。

让我们做一个会问的教师吧,只有巧妙的提问,才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