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的评价一分为二的看待

时间:2021-11-11 08:17:32 200字

篇一:《评价诸葛亮》

评价诸葛亮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8160014 刘佳敏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诸葛亮: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两首)、南宋诗人陆游的《游诸葛武侯书台》,唐朝窦常的《谒诸葛武侯庙》,唐朝章孝标的《诸葛武侯庙》,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我认为:对诸葛亮的评价应该秉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看待。纵观诸葛亮一生,应该说,他是光辉的,但是人非圣贤,当然,他有很多缺点。

首先,他的功绩应该肯定。

四川今天北称为:天府之国。究其根源,来自于诸葛亮治蜀之功。大家知道在刘备入主西蜀之前,西蜀乃蛮荒之地。人民蒙昧,野兽出没,生产力极其落后、低下。经过诸葛亮的治理,生产力跃居全国前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空前良好,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境地。蜀地开始成为中国富庶、繁华的地区之一。诸葛亮还发明了很多农耕器具,以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至今蜀地老百姓还怀念诸葛亮的功绩。这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有人会说,诸葛亮逆历史潮流,扶持一个没落的汉王朝,是历史退步,是倒行逆施。这对不对呢?值得商榷!在当时哪个历史背景,诸葛亮的选择无可厚非。按一些学者所言,诸葛亮应该帮助曹操完成统一大业,而不是怂恿刘备三分天下。我觉得不是这么简单。第一,曹操值不值得贤士们帮助统一华夏。我们看看曹操所作所为,尽管算是个英雄,但是残暴不仁,冷酷多变,并不是天下福祉。况且曹操出身宦官,让好多士人看不起,也没有统一华夏的号召力。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多方面的:一是,刘备礼贤下士,诚心招纳贤士。二是,刘备汉室宗亲,有号召力。古人特讲究门第。要说,西汉末年比刘秀出色的人难道没有吗?还不是他是汉室宗亲,有号召力,又有谋略,才有许多贤士去帮他打天下。三是,在刘备处,知识分子完全有了用武之地。刘备放手诸葛亮去干,言听计从。让古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得到实现。拥有一个开明、信任的君主,有一个施展报复的舞台!这是多少代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再者,刘备宽仁,爱民,有作为明主的先决条件。得民心者得天下,诸葛亮的选择是对的。

另外,诸葛亮也不是提倡分裂。他在隆中对曾说得很明白:联吴抗曹,以待时机,灭吴

统一华夏。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才长使英雄泪满襟!时势让满腹才华的诸葛亮没办法。 况且,我们知道,直到唐以后,士族势力才逐渐消亡。那时,正处反动的士族势力猖狂的时候,诸葛亮尽管雄才伟略,但是挡不住这股逆流。(注:曹操和孙权也曾努力消除士族势力,但是没成功,却成为士族势力的维护者)

再者,诸葛亮极大的促进了西蜀的文化。经济建设。使得西蜀数百年后,人才辈出,文星璀璨,产生了如苏东坡、李白等大文豪。经济上人民富裕,蜀地富庶。

诸葛亮还注意搞好民族团结,“七擒孟获",让西南少数民族归化汉文明。起到了融合民族,传播汉文明的作用。

对国内,诸葛亮依法治国,奖罚分明,让蜀国成为三国中唯一的“文明之邦”。对外,诸葛亮联合东吴,抗击曹魏,努力实现统一大业。

但是,诸葛亮的确有缺点。

首先,他不注重人才的培养,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足可见蜀国人才严重断层,后继无人。

再者,他没有制定选贤纳士的好政策。致使好多英雄豪杰游离在政权之外。

第三,他自己本来是倡导民主、任人唯贤的。但最终走上了反面,他自己独断专行,不能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如,他多次伐魏,有大臣提出,多年征战,国库空虚,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这是多么远见卓识的建议,但是诸葛亮端出刘备先主,执意伐魏。结果劳民伤财,最终被司马氏所灭。

最重要的是,他分不清指责范畴,竟然“亲校薄册”。这种小吏所作之事,一个堂堂丞相作,可见他分不清主次。最后被累死实在是可惜。

纵观诸葛亮一生,他神机妙算,英明神武。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有大功而无过错。从首战告捷到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王孙权抗曹再到整顿巴蜀内政,从率军南征平定南蛮到六次北伐,体现了他何等地智慧,他的博学是何等的博,他的计谋是何等的灵验。他是多么地神圣和伟大,他的一生是多么的让人感动。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诸葛亮。

篇二:《我也评价诸葛亮》

我也评价诸葛亮

九年级六班 王伟杰

大江东去,浪花逝去多少英雄,诸葛卧龙也有用兵失误。

-----题记

——

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千古良相”的典范,一个被天下

人称道的谋臣。自古以来,几乎所有人都非常佩服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喜欢他的用兵策

略。我也读了很多遍《三国演义》,对文中的人物了如指掌,我佩服他用兵如神,指挥

军队东挡西杀,令别国的将领闻风丧胆。他为蜀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我发现他用

人方面也存在着很多过失,并使蜀国失去了许多许多称霸天下的大好机会,唉,真是让人

深感痛心啊。

华容道·关羽释曹操

赤壁大战中,曹操被诸葛亮运用火攻之计大败而逃,险些丧命。诸葛因此派关羽、张

飞、赵云驻守三条要路,而关羽驻守的正是华容道。关羽因念往日旧情,放走了曹操,以

导致后来曹操卷土重来。如果诸葛亮当时把关、张或关、赵二人的位置任意一换,那么

魏国可能早就在历史版图里被抹去了,魏国的历史将被重写。

此乃诸葛亮的一大过失啊。

马谡·失街亭

当诸葛亮正思考伐魏大事时,一个地方使其断了思绪,此地正是街亭,街亭是蜀军运

粮的必经之地,乃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苦思良久,也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因此他夜夜

忧愁叹息。一天,一将领走进诸葛亮的军帐,此人正是马谡,他要求去驻守街亭,并立下军

令状。诸葛想起刘备在时跟他说过,马谡只会纸上谈兵,他太过刚愎自用,不可大用。可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诸葛亮竟然应允,让马谡守街亭了,结果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导致

了后来街亭失守,使蜀国大伤元气。

此乃诸葛亮的又一大过失啊。

魏延·献计遭拒绝

正当诸葛亮伐魏胜利进军时,却在斜谷这里犯了愁。魏延跟诸葛亮提议,建议直接出

斜谷,一鼓作气,直捣长安,可诸葛亮太过谨慎,担心司马懿会在沿途设伏,就拒绝了魏

延。诸葛亮也不好好想一想,司马懿那时被魏国大将军曹爽罢官,哪里来的兵权。唉,真

是糊涂啊。就是因此,蜀国丧失了一举踏平魏国的绝佳时机。

此乃诸葛亮的最大过失啊。

在有的人眼里,诸葛亮是智者,是一个神,虽然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

神,他也有缺点,而主要的缺点是出在用人问题上,拒绝魏延的建议和诛杀魏延,让马

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麦城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诸葛亮一手

造成的。大江东去,浪花逝去多少英雄!但诸葛亮的用兵如神,他的智慧是永不磨灭的,

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和怀念。

点评: 自古以来,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就是智慧的化身,聪明的代表,诸葛亮

的运筹帷幄用兵打仗的能力是被人们公认的。但作者不是评价诸葛亮的才能以及打仗

的谋略,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抓住诸葛亮的用人失误来谈,突破了人们心中诸葛亮的

正面形象,观点很新颖,可见作者熟读了《三国演义》,对书中的人物和事件了如指

掌。文章采用小版块的形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结构匀称。题记的运用精

炼概括,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前后照应,首尾圆合,结构很严谨,评价人物很客观,

一分为二,是一篇比较好的文章,突破了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一贯形象。

篇三:《高二上语文期中考(试题与答案)》

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阅读(5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2分)

“国学”断想

①“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换言之,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更多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这样也可以使对方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减少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对西方有所了解,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国学就在此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②但是,“国学”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它的内涵与外延又该怎么来界定?这始终是个问题。具体地说,“国学”包含有三个层面:它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应该有一种最起码的亲近感与敬畏心,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这些内容应该有基本的了解;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的、受到其熏陶的。它是一种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

③“国学”是个好东西,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否定。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学”如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它的软肋,也有它的局限性,说到底,“国学”的不少内涵有的本身就是落后腐朽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国学”依旧昌盛的清代后期,偌大的中国怎么会在“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侵略面前,几无招架之力,留下极其屈辱的历史一页!“国学”中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在号称“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中同样有鲜明的反映。

④有的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随着时空变化,时过境迁,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已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而成为了历史的惰性与包袱。另外,以“国学”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绝对不是只有其美、

们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一概抹煞它,但同样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拥有合理的内核而一味拔高它。科学理性、一分为二永远是我们对待“国学”应有的立场与态度。在“国学热”蓬勃兴起的今天,我们对“国学”多一份冷静、多一点客观尤其显得重要,注意避免因弘扬“国学”而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与粉饰,为维系定见而虚幻想象。

⑤在传承与弘扬“国学”方面,我们宜提倡“三纲九目”:要强调“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回归主流,回归核心;要完成“三个沟通”,即沟通古今,沟通中外,沟通知行。要实现“三个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部,超越国界。

⑥现在,有些人把“国学”在近现代的中衰、没落完全归咎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后遗症,这种说法有些似是而非。我们细加考察就能看到在“五四”以后国学出现了真正繁荣的高潮。现在很多人研究国学,争论的问题和民国期间争论的东西是一样的,讨论的好多问题是民国时期的翻版。

⑦当然,我们今天弘扬国学,应该有全新的理念与方法。尤其要做到两个“超越”: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不能因为强调了五十六个民族的个性,淡化甚至否认了作为一个中华民族主体的共性的东西。我们的大国学首先应该是超越汉族的。 第二,超越经史子集。为什么后来国学变成大家觉得无用的了,或者说淡出了,因为后来限于经史子集中。

⑧总之,现在我们提倡的“大国学”、“新国学”,绝对不是要回到单纯的经史子集小小的范围里面,而是要在中西文化背景交融的理念下研究国学,以整个中华民族的共有文化立场而非狭隘的汉族文化角度研究国学。我们还是要包容,当然,包容也不是没有主导,即在坚持主体性立场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原于传统又高于传统。

1. 第①段中加点词“最大公约数”的含义是: 。(2分)

2. 仔细阅读第②段,请你给“国学”下一个定义。(3分)

3. 第③段中,作者举“国学”中封建“三纲”的例子,目的是想说明 。(2分)

4. 在第④段空白处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3分)

A、丑 恶 伪 B、恶 丑 伪 C、恶 伪 丑 D、伪 恶 丑

选项:( )

理由: 。

5. 下列对本文分析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号召我们要用全新的理念与方法超越“国学”。

B、文章中,作者具体论述了我们如何来弘扬“国学”。

C、作者认为,我们要用客观冷静的眼光看待“国学”。

D、作者发现当今很多人对“国学”的研究缺少创新。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14分)

五城记·开封

①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②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曾经沧海难为水,老态龙钟的旧国都,把忙忙颠颠的现代差事,洒脱地交付给邻居。

③陪同我的人说,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都在今天开封地底下好几公尺。黄河经常决水,层层淤泥堆积,把宋代繁密的脚印深深潜藏。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入乡随俗,一层层地慢慢来。开封古都,用灾难的刷把,一次次刷新。人们逃了又来了,重新垦殖,重新营建,重新唤醒古都神韵,重新召来街市繁荣。开封最骄傲的繁荣,见之于《清明上河图》。

④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于是,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

⑤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巍然不摧。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台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友人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

⑥也是。时间的力量只能靠着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不能拿着一张照片轻松地去看。一轻松,全都变味。

⑦国内许多古塔已经禁止人们攀援,而开封古塔却听便。不必过于担心有无数的人在塔中拥挤,爬塔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塔阶很窄、很陡、也很暗,不拼力爬到每层的窗洞口你不可能停下,到了窗洞口又立即产生更上一层观看的渴念。爬塔心理可以构成一种强烈的悬念线,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要么不进塔,进了它,爬了它,很少有人半途而返。让体力心力不济的人们静静仰望吧,塔身中天天都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⑧只有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才有能力召唤后代。

------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6、第②段中“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下句是 3分)

7、文中说“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为何说开封没能成为省会城市还

是幸运的呢?(2分)

8、请对第⑤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2分)

9、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中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因为时间的力量只能靠着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不能拿着一张照片轻松地去看。一轻松,全都变味。

B.“一轻松,全都变味”,塔尖是对生命力的一种考验,“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仔细体味一下,这实际上象征着祖先们的高深思想。

C.作者说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这无疑是一种胜过祖先的象征。

D.传统是财富,也是一种负重,常见的情形是:孱头们匍匐在传统的脚下,皓首穷经,根本谈不上创新。另外一种就是对传统不屑一顾,更谈不上继承传统的问题了。对此,作者并没有解说得如此明了,只一句“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E.对于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具有可继承性、有生命力的部分,作者是由衷地拥抱、赞美的。塔尖的象征意味还在于:在一个价值失范的时代,当人们远离了生命的根本,与精神、灵魂深深隔膜的时候,人们总是要去寻找一种纯净的境界,寻找高层次的精神慰藉。寻找“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10、纵观全文,简述篇末“召唤”的含义。作者对这种召唤的回答是什么?(3分) 三、默写下列名句(五选三)(3分)

11、,兵因敌而制胜。(《孙子﹒虚实篇》)

12、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辛弃疾《水龙吟》)

13、,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14、诵明月之诗,(苏轼《前赤壁赋》)

15、,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四、阅读诗歌,完成16----17题。(5分)

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