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时间:2021-11-11 07:58:07 200字

篇一:《南京大屠杀资料》

图文:南京大屠杀实证之一

.cn 2005年12月12日19:16

图为南京大屠杀实证之一。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南京。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经6个星期的血腥屠杀,在南京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端残暴的法西斯兽行。抗战胜利后,甲级战犯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

图文: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后放火烧尸灭迹

.cn 2005年12月12日19:11

图为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后,放火烧尸灭迹。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南京。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经6个星期的血腥屠杀,在南京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端残暴的法西斯兽行。抗战胜利后,甲级战犯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 图为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后,放火烧尸灭迹。

图文:日军轰炸过后尸横遍野

.cn 2005年04月13日16:23

日军轰炸过后尸横遍野。

从1938年到1943年,日军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和平居民界线的“无区别轰炸”。图为日军轰炸过后尸横遍野。

组图:万人坑

.cn 2005年03月31日13:34

万人坑

万人坑

万人坑

悲壮的南京守战(图)

.cn 2005年08月08日14:56

1937年12月,日军强迫中国战俘自行挖掘壕沟,随后再以刺刀将他们活活刺死,扔进壕沟亲历者说

这是一场悲壮的战役,10余万中国军队死守南京和中山陵,誓言寸土不让、生死与共;这是一场让人不忍回首的战役,无序的撤退中仅有不足半数官兵渡过长江,留下的是数万永沉江底的战友和一座猝不及防的城市。

这就是南京保卫战,它的初衷之壮烈与结果之悲惨令人惊心。

“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重

篇二:《南京大屠杀资料》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个人观点:1. 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首都,攻克南京,这个亚洲最大的国家的首都,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由于日本在战争中是侵略者,不需要维护什么亲民的形象,因此高层会纵容基层军官和士兵尽情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包括抢劫、强奸、杀人。2. 有说法认为,南京沦陷后,许多士兵将武器军服一扔,混入平民,日本人无法区分。而混迹在平民中的士兵是非常可怕的,一旦有人组织就会立即组成强大的反抗武装。因此日军进行了有组织、有步骤、大规模的屠杀。3. 大屠杀可以起到震慑敌人的效果。不论如何宣传中国人顽强、不惧强敌,在残酷的杀戮面前,相当数量的,只要不是处于热血贲张的年龄的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拖家带口的小老百姓,还是会选择老老实实地去做良民。意志强一些的,可能会为抵抗斗争做悄悄做些帮助,而意志弱一些的,可能就做了汉奸。另外,也可以削弱其它战略重镇的抵抗意志。4. 与纳粹仇视犹太人类似,当时的日本对中国人也有一定的蔑视倾向,认为劣等民族应当被消灭。5. 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人”的重视还不像现在这么强烈,在“绞肉机”一样的战场上,死个万把人简直太司空见惯了,不像现在这样死个几百人就要举国哀悼,因此三十万人的屠杀数量在侵略军眼里并不是什么需要三四而后行的事情。---------------------------------------总之,历史已经过去,仇恨解决不了问题,“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能寄希望于敌人的仁慈来保护自己的生命,自己强大了自然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情了。

篇三:《纪念南京大屠杀材料》

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城,在6个星期内,日军对中国南京同胞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造成30多万人遇难,如果把死亡者堆在一起,足有74层楼那么高。多年来每到这一天,我们很多城市、尤其是南京都会举行相关纪念活动。今年国家把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无恶不作,把无辜百姓当活靶子射杀训练、集体活埋、当街砍下人头、随意杀死妇女和小孩……犯下了累累罪行。

这张油画是画家李自健先生的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用人们的生命堆成了一座历史的丰碑。这张画曾让日本军国主义惧怕不已,我们相信,它一定能够唤醒全世界的人对人性、和平和博爱理想的追求。

当时在南京城内的国际友人,为保护平民成立了南京难民区,设了25个难民收容所,共拯救了难民区内约25万中国难民,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一位在南京大屠杀中幸存的老人一遍遍向我们倾诉着日军的暴行,她全家7口都被日军杀害;另一位幸存者来到公祭墓碑前,指认自己亲人的名字……他们的沉痛记忆,也将永远留在每位中国人心中,提醒大家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篇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资料》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广场的性质:纪念性广场

环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

空间划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广场可以划分为雕塑广场,集会广场,遗址广场和和平广场四个。

雕塑广场——

集会广场——

遗址广场——

和平广场——{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一轴,三心,五段的规划布局原则:一轴指贯穿全部的游览线路轴,三心指新馆建筑,万人坑建筑及冥思厅,雕塑广场。五段指入口广场,纪念广场,遗址庭院,祭场和和平公园。

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针对纪念馆周围环境的特点,纪念馆在扩建的工程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规划,建筑,园林等手段,保证了馆区空间的独立与宁静,较好的处理的纪念馆建筑的严肃与管周围环境的关系。①在水西门大街南侧退让30m做绿化景观,新建了面积为15300㎡象征生命的“绿叶”广场,与纪念馆入口广场相呼应。②将茶亭东街改造出较高等级的二车道景观路。③在纪念馆的周围全部种植雪松,香樟等常绿树木,烘托纪念馆建筑的庄严肃穆气氛,对于周围几座既有的高大的,突出的建筑,也采取遮挡,改色等手段,弱化对纪念馆的影响。)

细部处理

问题与建议:

(一些墙面出现锈迹,钉子裸露在外面,建议修整。)

(一些台阶出现缝隙,可能是雨水冲刷所致,建议整修。)

植物配置:

在植物配置方面,原设计以雪松和银杏为只要树种,显得过于单调,缺乏层次和季相的变化,在新馆的建造中,增加了香樟,白皮松等姿态庄严地常绿树种,丰富了绿色景观的层次和色彩,对于设计中不适宜南京生长的植物惊醒了调整,考虑到纪念馆的纪念日在冬季,因此选用植物时注重冬季季象,突出了冬季景观的表现。

在树木规格选择和定点不知方面,兼顾绿化远期与近期的效果,主要景点选用干直,冠大,分支点高的大树孤植或丛植。前期修剪时注意保持树型的完整和茂盛,随着树木生长在逐步修整成形。

在绿化景观塑造方面。在和平公园的南侧,临街的南坡全部规则的种植雪松,形成整齐的树阵,与喧嚣的街景相隔离,在土坡的北侧坡顶种植雪松,并用冠形丰满的白皮松自然分布点缀雪松林缘,其余的坡面精细平整,,种植草坪,在坡脚的草坪上有韵律的设置灰黑色的花岗岩条石,形成肃穆,大气的视觉效果。

篇五:《南京大屠杀》

16、《南京大屠杀》教案

执笔:黄志翔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3、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4、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教学难点

1、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2、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2、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曾相继有十个朝代在这钟灵毓秀之地建都立业,六朝繁华,建康往事,秦淮烟雨,金陵旧梦,每一处遗存都是一段历史,日夜不息地向后人诉说它的荣华和不幸。193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厄运降临这一座古城,南京在侵华日军的大屠杀中成了人间地狱。在长达六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中,被集体射杀并毁尸灭迹的中国同胞达19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达15万多人。劫后的南京,断壁残垣,满目荒凉。历史是不容抹杀的。然而,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企图抹杀这一段铁一般的历史事实,他们声称:经“研究”发现日军在“南京事件”中并没有对当地平民实施有组织的屠杀行为,中国方面应当就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证据;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事情(大屠杀),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

同学们,曾经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真是无据可查的“谎言”吗?果真是没有目击者的报道吗?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温书林先生写下了这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揭露了日寇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的罪行。让我们一起在这篇文章中寻找有力的证据来痛击日寇右翼势力的无稽之谈吧。

【体现报告文学的新闻性】

二、整体感知

1、通过新闻图片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2、生字词

熙熙攘攘(xī)(rǎng) 挎(kuà) 蹂躏(róu)(lìn) 步履蹒跚(pán)(shān)

庵(ān) 徘徊(pán)(huái) 毛骨悚然(sǒng) 侥(jiǎo) 褴褛(lán)(lǚ)

惨绝人寰(huán) 矶(jī) 蛊惑(gǔ)(huò)

3、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1)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

第二部分(12—37)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可分三层) 第一层(13—24)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

第二层(25—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第三层(33—37)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第三部分(38—42)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三、课文分析

(一)讲析第一部分。

1、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从老太太的突然狂奔,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

2、用的什么顺序的写法?是怎样写的?

明确:倒叙的写法。 文章开头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的都市风光,一派和平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写美国护士的日记。

3、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憾。

4、写美国护士的日记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用事实,用当年亲眼目睹的日记,证实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精神失常。

5、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

明确: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

1、阅读第二部分,文中写了哪几起大屠杀?(见课件) ①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