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语文课300

时间:2021-11-11 07:21:56 300字

篇一:《老师不在的那节语文课300字作文1》

老师不在的那节语文课300字作文

“叮铃铃„„„”随着悦耳的铃声引领我们进入了这节语文课。

我们在座位上等着语文teacher的到来,一分钟,两分钟„„语文老师干什么去了?怎么还没有来?

这时,班里热闹极了,就像菜市场讨价还价的人们。我和同桌付某某聊得正happy,突然,一生巨吼在我耳朵想起,不是在全班人耳边想起-----。什么玩意儿!“拿出语文书,打开163页,读!”哦,原来是我们和蔼可亲的语文课代表哦!可我们拿出语文书,依然在说话!“都别说话了,没听见吗?”张翠悦又是医生狮子吼,班里这才齐读起来;“桃花源记,陶渊明----„„”声音亮极了。

之后,刘建新又带领我们背书,考基础知识„„

啊!这节课太有趣了!

篇二:《记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语文课》

记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语文课

转眼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中,我曾感到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也曾尝到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欣喜。回首这一年的教学经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语文课莫过于我走上三尺讲台第一节课,讲授《为你打开一扇门》。

2012年8月29日,在离开学仅有两天的日子里,我窝在家里的电脑前面一遍遍地修改着我的教案和课件。听学校的前辈们说,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育局的领导按照惯例会来到我们学校推门听课,作为新教师的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我的好胜心和自尊心不容许我在被听课时发生错误,这也给我增添了无形的压力。

《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文章作为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章,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主要想引领孩子们真正地爱上文学,并且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无论多难的事情,只要我们花时间,就能够做好;无论多难的问题,只要我们花时间,就能够解决。这篇文章篇幅并不长,文章的重难点应该放在文章情感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有个别语句的理解。比如“高智商的野蛮人”的理解,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使自己的课更加成熟,我请教了我的师傅和同事,得到了他们许多指点,课件也在一次次的修改后更加完善。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也对着镜子开始了试讲,希望能在正式上课的时候表现得更好。时间在紧张的等待中悄悄溜走,开学的日子终于到了,在此之前,我知道了自己的第一堂课是第二节课,这也意味着我还有最后的45分钟的时间来对课件做最后的完善。

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响起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踏进了一个陌生的班级。望着讲台下面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和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郑重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堂课的题目。虽然准备了很长时间,但真正站上讲台上的那一刻,我还是很紧张,课的开始阶段也出现了一些口误,但随着讲授的进行,我也渐渐放松下来,孩子们也和我积极地配合,这更让我的第一堂课气氛良好。我记得当时我点了一名男同学回答问题,他不自信地站了起来,回答地支支吾吾,我捕捉到他嘴里蹦出的几个关键词,便狠狠地鼓励了他,他最后很好地回答了那个题目。其实,那个孩子也许并不知道,他紧张的时候作为新老师的我也同样紧张,我在鼓励他的同时也是在鼓励自己。当下课铃响我走出教室时,我长舒了一口气。

在我这一年的教学经历中,《为你打开一扇门》绝对不能算是最精彩的,甚至都无法称为精彩,这只是一堂按部就班的新授课。但这的的确确是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我体味了课前的紧张准备,经历了课上的随机应变,更品尝了课后的如释重负。我想,十年二十年后,我也许会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我可以炉火纯青地驾驭任何一节课,但这一堂并不完美的新授课一定是我记忆深处最

重要的那一堂,因为那有每个人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青春和热情。

篇三:《阅读比上语文课更有用》

李希贵:阅读比上语文课更有用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基础,要降低阅读起始期望,培养阅读成就感。

李希贵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还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乡村学校要聘到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困难。所以,就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将近一个学期,这两个班是没有语文老师的。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这个代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在座的各位老师都知道,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很辛苦的,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所以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1995年我来到了高密一中,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没有考上大学、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同伴,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他说了一句话:“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这封信后来被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就讲了这封信,我发现老师们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她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说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

为了统一老师的思想,也统一社会、家长的思想,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就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批出来就更加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这两张试卷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

这两个孩子一个差了六年,一个差了三年,虽然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大量的训练,但他们有的是什么呢?他们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龄大量的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的阅读。因为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提出、购买和推荐了适合他们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购买了大量的图书,而且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买的书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他们的名字。暑假的时候,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读的都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哪个传记写得比较好,哪个传记写得有问题。这十本书当中,有三本书是哲学书籍。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了、如果给他大量地铺垫了,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就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

我记得后来他在初三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高考(精品课),当时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

的终生。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我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次在河南开封,开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杜复平女士给我提供了她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个故事: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用错了语文卷子,用的是下学期,快考完的时候才发现用错了试卷。但是来不及换了,只好把试卷中的文言文题目去掉了。阅卷出来以后,他儿子的考试成绩是98分,只差两分满分。这个学校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孩子自己认为成绩不理想的话,可以申请参加二次考试,档案记录最高成绩。这个孩子想:我考下学期的卷子都考了98分,如果考学过的卷子肯定能满分,于是就申请了二次考试。用了上学期的考卷,结果考完后一阅卷成绩为93分。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还是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

在语文课堂上确实有许多让我们反思的事件,2006年《中国教育报》曾经在“读书栏目”报道了一件事: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在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这种阅读的愉快体验带来的是让她不断请假、不断旷课,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这是一个让我们语文老师感到很辛酸的案例,但是却带给这个孩子四百多部名著的阅读,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写了一百多张病假条,她的成绩也特别突出。

在潍坊的时候,我曾经对学生搞过这样一个调查:在中学的语文学习期间,对你帮助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在41份问卷里面,有好多学生谈到了自己登上讲台讲了一节语文课,当学校校刊的编辑,积累了300首宋词,看完了《家》、《春》、《秋》,坚持看《读者》,收集好文章做剪报,写周记,一次迎奥运征文获奖的鼓舞,利用班级图书角进行读书,等等。但是在所有的答案里边,没有一个提到是因为老师讲得好,这个问题特别耐人寻味,特别值得我们研究。我们好多课堂

确实是因为大量的、繁琐的一些环节而影响了孩子的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就感觉不到生命的活力。我随便找了过去的一个课堂实录,这是一个老师上朱自清的《春》开始的几分钟,老师:“请打开书的23页,读一下文章的名字。”同学们就读:“春。”老师又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啊?”学生就说:“朱自清。”老师接着追问:“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朱自清是哪里人?”学生就看注释,老师随后问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就这样一路问下来,搞得非常零碎。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好像有点极端,但这确实是好多好多语文课堂的一个现实状况。这样就把学生本来应有的阅读时间就搞得没有了。

语文主题学习的概念

基于上述的现实状况,所以我们提出了“语文主题学习”这样一个思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通过分享、通过诵读、通过比较和模仿,来打下阅读的基础。但是对一个学校来说、对一个老师来说,选择这样一些能够让学生去阅读的图书还是有困难的,于是我们这个团队就开发了适合特定学生、特定年级和特定单元学习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个阅读量看上去确实很大,而且我们要求是课内阅读,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阅读完全是可以通过课堂完成的。有这么一些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九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但是这个规定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64本,这不是指学生,还包括成年人。我们国家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中小学生应该有多少阅读量?

关于阅读量,好多名家都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提出了些想法,你像张光斗说:“如果一本书10万字,那么每个中小学生每年读40本书,一年就是400万字。”《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走马观花,能读两本更好。” 柳斌主任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

之内,可达到36万字,十二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那么说这样一些话,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要培养,但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读物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说法,可以说明不同年龄读不同书的重要性。三岁孩子眼中的爸爸:“哇!爸爸太伟大了,他什么都知道。他不仅认识‘一’,还认识‘二’,他连‘四’都会写呢。”这个两三岁、三四岁孩子眼中的爸爸太高大。但对不起,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就有感觉了,他说:“爸爸好像有时候也不对。”到了二十岁甚至感觉到他爸爸简直太迂腐了,没有办法和他对话。到了三十岁就有点骄傲:“如果老头子当年和我一样老练的话,他该赚到多少钱啊?”但是一过四十岁,就开始感觉到:“也许爸爸说的话有一点道理,当初可能需要听听他的意见。”过了六十岁对爸爸就非常崇拜了:“爸爸太了不起了,我当初要是听他的话该多好!”我们过了四十五岁的人,都特别愿意、越来越愿意和爸爸妈妈多待一会儿,多聊一会儿,多坐一会儿,跟二三十岁的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种规律同样适合我们的阅读,就是说:不同年龄段孩子让他能有不同的理解,让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你看,在没有进行课改之前,我们一年级的小学教材,我随便想起一篇——《小八路》:“他是谁?你看他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脚穿草鞋,胳膊上还有臂章。原来他是个小八路。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他一定跟着八路军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他真是个勇敢的小八路。”这是给六岁孩子学的课文,这个六岁孩子看了这个课文之后他会怎么想呢?首先,小八路是什么?有没有小七路?有没有小六路?这个路跟狗熊一样不一样?也就是他没法理解。昨天下午我曾经讲到过一个课例,一个老师跟学生一起学苏教版的《小池塘》(一年级),他说“这些池塘边的芦苇像睫毛一样”。我就问旁边四个孩子什么是睫毛?一个孩子说睫毛就是眉毛,这个孩子最接近这个说法。一个孩子说睫毛就是芦苇。另外两个孩子说不知道。我们不要高估孩子,正像我们不能低估孩子一样。

还有一课选了《王二小》:“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着八路军放哨,有一天,敌人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看见王小二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什么是儿童团员?什么叫放哨?谁是敌人?扫荡是怎么回

篇四:《第一节语文课如何上》

目的:

1、充分激发学生学语文兴趣

2、初步明确语文学习的内容及方式

3、大致了解本期语文学习要求及目标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一的学生一进入新的学校,往往是充满美好的憧憬与向往的,但也不排除对语文学习的误解。我们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时,如果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点燃其求知的火种,激发其求知的兴趣,带着他们顺利跨入求知殿堂的大门,就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程:

1、树立一条理念:“语文天生重要”。

学了6年语文,“语文”到底是什么呢?

① 语言+文学:广州话(9个调)、潮汕话(8个调)(“小小”“语文”“吃饭未?”——古语活化石)

② 三个故事动其心——学生大凡是爱听故事的,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我先讲一个故事,歌德(18世纪德国和欧洲最著名的剧作家《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花园里迎面碰到了他的敌人,花园的路只允许一个人通过,他的仇敌高高的昂起头说,我是不会给傻瓜让路的!歌德怎么办呢?(同学们纷纷想办法后,教师公布答案)歌德则避开一边:说:我恰恰相反。(什么意思呢?我是给傻瓜让路的。)巧妙的解决了这问题。还有一个故事,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冲周恩来总理发脾气,说:“我简直在对牛弹琴!”周总理接语曰:“对!牛弹琴!”一字未改却很好的回击了对方。再看这个句子(写在黑板上):我要炒肉丝。这句话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我想要一份炒肉丝的菜来吃,一是我想亲自炒一份肉丝。从上面的三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天生重要(板书)。不管是外国的大作家歌德还是我们的总理,不管是外交大事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语文的运用。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是立体的。它具有“长”、时间上贯穿古今,地域上连跨中外,内容上谴词造句,形式上多种多样……我们要做个有心人,从小的方面如我们平常听人说话,与人交谈,看电视,读报纸,听歌曲(像周杰伦的很多歌词都来源于宋词里的小调,词作家方文山就对中国传统文学有很深的研究),甚至所见广告路标;大的方面如竞职演说、求职报告、会议发言、计划总结等等同学们与人交流,写计划与总结,今后的就职、自荐要学好语文。利用故事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很容易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也很自然的转入下一个环节: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

2、把握两条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留心处处皆语文”

让学生谈谈学习语文感受,激发其自豪感。讲一些自己和学生的正反例子,增加可信度。读书、读自然、读人。注意积累,学会感动。态度决定一切,“我能行”只要自己想做,就能做好。力求“我每天都盼着上语文课”。读书、读自然、读人。在无形的渗透里,有形的关注中,坚持学下去,一个字,一个音,一个句子,它们看起来微不足道;一篇文章,一部著作,学后并不觉多了什么。忽然有一天,你会顿觉自己开窍了,清醒了,错字病句再也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

3、明确语文的”:听说读写。仔细听、大胆说、广泛读、勤奋写。勤动脑,多思考。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养成好习惯,穿插一

个“爹,转弯了”的笑话。

4、牢记几句忠告:最终成为口头禅

用心做一切 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幸福

要想干,总是有办法的;不想干,总是有理由的;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后记:记得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一位经验丰富的美术老师告诉我们美术如何重要,反映一个人的修养等,从那以后我就不再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副科,而是非常认真的学,很珍惜难得的每周一节课。由此我想,语文老师就是要有“三寸不烂之舌”,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本身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因此第一节课尤其重要。三年前,因为这节课,后来一学生家长打电话说:他的小孩迷上了语文,说起初以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英语可以出国留学,语文没啥好学的”,老师讲了语文的重要性后,才恍然大悟,决心要学好语文。后来每周总有学生三五个约好去书城买书,交换阅读,还有推荐给老师读的,再后来班级又建立了虚拟图书角,形成很好的读书氛围。同时,我们也应抛弃急功近利之心,大胆取舍,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技巧方法内容很多,但让学生盼着上语文课是根本。让我们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脚步”来共勉吧。

附:

语文计划及安排表

(理念:坚信学生是最好的助手)

物质准备:

1、练习本

2、练字本

3、随笔周记本

4、字典:现代汉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本期课外读物:

(1) 唐诗、宋词

(2) 冰心、泰戈尔诗

(3)《论语》

(4)《爱的教育》

(5)《伊索寓言》

(6)老舍、周国平、余光中散文

(7)《新语文读本》

活动安排(参照王海林老师原先的计划)

1、 每日常规活动:

自由论谈——学生选话题,学生轮流做主持;

我来推荐——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