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gdp年均增速

时间:2021-11-11 07:16:07 200字

篇一:《珠三角个地市的主要产业和人均GDP现状》

珠三角各地市的主要产业和人均GDP现状

学号:3112000806 姓名:李杰

一、珠三角各地市经济产业

珠三角在早期发展阶段,主要依赖于工业制造、加工等第二产业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制造产业已无法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无法带来足够的经济收益。因此,珠三角各地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济水平开始了产业的转型。

在广州、深圳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工业制造产业的比重已远远低于早期发展阶段时的比重。

2013上半年,广州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制造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增速,不理想,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还是负增长,受广石化等大企业设备检修因素影响,石油化工制造业增速放缓,仅增长2.4%。但是固定投资的大增成为上半年广州经济最大“黑马”,目前上半年的增速已经达到23.8%,广州的潜力首先在于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广州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 D P比例在30%以下,而国内绝大多数城市该比例高达50%以上,广州在固投方面大有可为。而后就是房地产也得增长,上半年房地产税收增幅最为突出,销售不动产营业税收入增长了近七成。

而深圳在国际经济环境扔不景气的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而且文博会已经成为创造“深圳质量”、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成为引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点睛之笔。它激活了深圳的创意梦想,体现出城市发展的自信和智慧。2012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9%,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性产业。

与广州、深圳相比,其他珠三角地市无论在经济水平还是在市场地位等各个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产业发展也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

就上半年而言:

佛山: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362.04亿元,增长12.9%。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佛山市上半年的固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同比超过10%以上的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62.85亿元,增28.9%,房地产投资的大幅增长成为了上半年佛山经济的一大亮点。

珠海:六大产业合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01.19亿元,累计增速为17.3%,六大产业中,电

子信息产业的增速最高,为27.0%,其次分别为石油化工、家电电气、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力能源业,增速分别为20.0%、15.9%、14.3%、12.7%和9.1%。其中,电子信息的高增速主要来自恢复性生产。

东莞:东莞第二产业重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力量,其中外资工业生产回升加快,规模以上外资工业完成总产值2546.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3%,增长24.6%,带动东莞上半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1%的良好势头。

东莞第一产业下降0.6%;第二产业增长2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6.7%,拉动经济增长9.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5.3%,对GDP的贡献率为23.3%,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工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回升。

中山: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近4成。黄桂光在作报告时介绍,当前中山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依赖性仍较大。上半年中山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39.9%,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达到58.7%;房地产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到21.6%,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达到56.4%,房地产成为中山市的主要产业。

惠州:服务业是惠州发展最大软肋之一。

“服务业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强弱。”惠州提出打造超千亿元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眼光独到,定位清晰,现代服务业完全有可能成为“十二五”期间惠州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甚至成为引领惠州新一轮发展的一驾强劲马车。

江门:六大支柱产业中,食品、造纸两大产业的快速增长靠的就是增资扩产项目的拉动,食品企业中,无限极产值增长达到41%、天地壹号增长接近90%;造纸行业在亚太、中顺、维达等企业增资扩产的拉动下,今年以来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增资扩产也是拉动重点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肇庆:从分产业完成投资情况看,第一产业完成50.04亿元,下降7.5%;第二产业完成422.99亿元,增长33.7%,其中工业投资422.50亿元,增长33.8%;第三产业完成379.58亿元,增长11.8%。第二产业在肇庆市的发展中仍然占据着领导地位。

二、珠三角各地市人均GDP{广东gdp年均增速}.

表为珠三角2013第一季度的GDP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信息:

1、珠三角地区的9个城市中只有广州和惠州依然保持着经济两位数的增长,广州的经济实力不用多说都知道。然而,在经济仍不景气的背景下惠州却也能实现12.5%的增长。无疑,惠州的在应对经济不景气做出了有效的应对,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定有很大的突破。{广东gdp年均增速}.

2、在新一轮的经济中,江门的发展首先处于了弱势。就第一季度,江门的增长率仅为4.3%,远低于全省经济增长率的8.5%。加上惠州的强势发展,原本经济水平高于惠州的江门也被反超。目前,江门的经济水平仅高于肇庆,但是增长率却远低于肇庆的9.7%。

3、在9个地市中,有4个人均GDP超过2万,人均GDP最高的是深圳;有7个人均GDP高于全省人均GDP,只有江门和肇庆2个市人均GDP低于全省人均GDP的12092元,珠三角各地市的经济水平参差不齐,不过依赖于珠三角的优势地位,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远高于其他地区的经济。

4、广东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珠三角的发展。根据2013年第一季度广东省人均GDP的报告:在第一季度,珠三角地区的总收入为10760.91亿,全省总收入为12621.88亿,珠三角的收入占全省总收入超过85%。珠三角在广东省起着经济主导的作用。

三、总结

珠三角各地市的经济水平与其他很多地区相比都很高,但是珠三角各地市之间的经济水平相差太大,无论是主要产业还是人均收入,或是生活水平都相差太大,这是珠三角总体上存在的问题。虽然经济水平已比较高,但在各方面相对于发达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日子里还需要有跟大的发展。

篇二:《2013年各省市GDP排名:总量广东卫冕 人均天津居首》

2013年各省市GDP排名:总量广东卫冕 人均天津居

关键字 >> GDP2013年各省市GDP排名各省人均GDP各省GDP人均GDP2013年分省GDP广东天津苏粤竞争经济晴雨表观察者头条头条

继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去年GDP数据之后,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也纷纷亮出了“成绩单”。统计显示,2013年广东省GDP总量率先突破六万亿大关,蝉联第一;天津的人均GDP率先突破10万元大关,连续两年居首。

各省GDP排名并未有太大变化:前十名的位置保持不变;福建、天津、吉林、重庆排名有所上升;上海、江西、广西、山西排名则有所下降;西藏、青海、宁夏则依旧排在倒数前三名。

虽然广东、江苏、山东的GDP总量为全国前三名,但人均GDP排名却并没那么靠前,按人均GDP排名前十位的分别为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其中人均GDP突破10万元的只有天津。

天津人均GDP连续两年居首

广东险守冠军

广东是我国GDP唯一突破6万亿元人民币的省份。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广东GDP大约与2012年世界排名第15的韩国相当。

紧随广东之后的江苏GDP达到59162亿元,只比广东少3002亿元。从经济增速上看,广东是8.93%,低于江苏的9.44%。“老二”江苏虽然仍然追得很紧,不过追赶的步伐则有所放慢,江苏省2012年GDP增速高达10.1%,去年降低到了9.44%,根据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的GDP增长目标再次调低为9%,相比之下,广东经济增长更为稳健,2014年预期目标仍为增长8.5%。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中,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广东的弱项。从总量来看,广东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1794.98亿元,而江苏和山东则分别高达35983亿元和35875.86亿元,比广东多了14000亿元左右,浙江则仅比广东略少一千多亿元。而从增速来看,广东增速为18.3%,低于山东和江苏的19.6%,略高

于浙江的18.1%。{广东gdp年均增速}.

广东长久以来都是占据了外贸大省的绝对领先地位,这一优势目前仍然非常明显。去年,广东实现进出口总额10915.7亿美元,也是唯一一个突破万亿美元的省份,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分别实现总额5508.4亿美元、4412.3亿美元、3358.5亿美元和2671.6亿美元。从增速来看,广东也是唯一一个增速突破10%的,达到了10 .9%,远高于其他省市。{广东gdp年均增速}.

天津人均GDP夺冠

天津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去年也达到了11.45%。2013年上半年,天津的GDP增速达到12.5%,领跑全国。

2010年天津人均GDP达到70402元,首度突破1万美元大关。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进入1万美元大关的时间节点落后于上海和北京,但随着近年来天津一系列大项目的落地和显效,天津人均GDP“后来居上”,超越北京和上海,目前以15383美元位居各省份之首。 人均GDP“1万美元俱乐部”扩容

2013年,中国共有七个省市进入人均GDP“1万美元俱乐部”,分别是: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和辽宁。广东和福建虽未上榜,但差距已经很小。预计到2014 年,广东、福建和山东人均GDP将突破1万美元。也就是说届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将集体进入“发达状态”。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当人均GDP只有两三千美元的时候,人们更关注的是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当人均

GDP突破了1万美元之后,意味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社会民生的问题会更为人们所关注。

各省GDP和人均GDP排名

“只长骨头不长肉”

丁长发说,中国多省份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一方面得益于这些年经济增长较快,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对内却不断贬值。当一些发达国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后,产业结构会比较合理、社会民生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但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到现在变化都不大,居民实际收入仍很低,离发达状态尚远。

以居民实际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为例,暨南大学教育学院韩兆洲表示,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都达到了55%,但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只有四成左右。像广东2010年只有44.4%。

内蒙古的比例更低。2012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150元,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611元,仅分别相当于人均GDP的36%和11.8%。

丁长发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增长拉{广东gdp年均增速}.

动,真正的内需消费方面的拉动很小,居民收入增长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

这在一些省份如内蒙古和天津都体现得特别明显。内蒙古人均GDP高居全国第六, 但人均收入只位居全国第十,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天津人均GDP排名第一,但人均收入只位居第六。

由于主要靠投资拉动和能源消耗为主,而投资主体主要是央企和大国企,在做大产值的同时,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与之同步,这也是外界通常所说的“只长骨头不长肉”。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海东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称,内蒙古人均GDP虽然突破1万美元,但这些年内蒙古产值贡献当中的很多产业不属于富民产业,央企在统计数据中占比很大。对内蒙古来说,从人均GDP到人均收入还需要一个大的跨越。

此外,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比较大,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差距十分明显。以广东为例,虽然经济总量高居全国第一,但该省东西北地区(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人均GDP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篇三:《未来五年年均GDP增速至少要达到6.53%》

未来五年年均GDP增速至少要达到6.53%

高培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以我个人的名义对21世纪经济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很荣幸应邀出任21世纪研究院的名誉院长。我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不久的今天,组建21世纪研究院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种不同寻常的意义从多方面解读,21世纪研究院也好,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经济智库也罢,今天我们将面临一个与以往大国相同的研究环境,至少在“十三五”时期是这样。

我们已经注意到,以五中全会公报的发表为契机,中国将迎来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倒逼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效应的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只要注意到五中全会的决定,是一个以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任务为大前提的这样一个决议,我们就知道,在未来的几年,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任务是一个非完成不可,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一个既定的目标。这个既定的目标包括各方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带有数量约束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GDP和城乡人均收入要实现两个翻番。2010年我们GDP的总值21万亿,意味着到2020年我们GDP的总值要达到82万亿。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城市19000元,意味着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38000元这样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5900元,就意味着2020年我们要实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1800

元这样的一个奋斗目标。如果把这样的目标比作“天”,就是我们必须完成,必须摸到,必须实践的这样一个奋斗目标。

再看看“地”,地就是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做描述,但其中它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相对于以往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在下移过程当中,经济的增速放缓和既定目标的实现等同我们在天地之间宏观经济政策要架起一个连接两者的通道和桥梁,怎么样实现其中的目标,又怎么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样一个现实。我想,这一座桥梁是特别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扩张性效应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当前我们已经面临的一个倒逼宏观经济政策扩张的那样一种与以往有所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环境当中。

再进一步看,这种扩张性效应可能不是年度性的,很可能是周期性的,因为整个“十三五”就我们的目标而言是持续不断的逐步的逼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按照今年的增速来看,如果今年GDP的增速能达到7%,要实现2020年GDP总值达到42万亿的目标,我们的年均GDP的增速必须是6.53%。如果今年GDP增长指标达不到7%,是6.9%,那么未来的五年我们的年均GDP的增速至少要达到6.53%,考虑到当前的国际经济的形势,考虑到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未来几年我们很可能面临一种周期性的,或者这种周期性是五年当中都是周期性的扩张进程当中。以往我们讨论更多是明年经济政策怎样,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要不要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定性的政策等等之类的话题,但是在今天特殊的背景下我们可能要研究的是未来五年宏观经济政策是不是都要进入持续{广东gdp年均增速}.

性、周期性的扩张阶段。换言之,我们要研究可能是年度性的扩张问题,而是至少持续五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张。

第三,按照这样的理论或者思路前瞻未来五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并且审视当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格局,我想说还有第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全面的检查、评估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总效应,或者说净效应究竟是扩张的还是紧缩的,或者是中性的。比如说我们两大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各自有不同的基本目标,也有各自不同的发挥政策效应的渠道。但是我们要问的是,当货币政策效应和财政政策效应两者拼接在一起,我们来算一算整体宏观经济政策综合效应和净效应究竟是扩张还是紧缩,或者是中性的时候,我们是有一堆题目要做的。如果总的政策效应不是扩张性的,那么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两者之间的对接就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如果我们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总效应是扩张性的,那么还要考虑到这种扩张性效应和我们所需要的扩张性效应之间,两者是不是有距离的,如果有距离又该怎样去弥补。这些方面可能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

再进一步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可以分别来讨论,货币政策的效应我暂且不将,就讲财政政策是不是扩张性的,我们得算几笔帐。比如说当我们讨论财政政策是不是扩张性的时候,我们的聚焦点一般就是财政预算或叫做一般公共预算,只要一般公共预算有赤字,并且这个赤字的规模超过了去年,我们就可以断定今年的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但是如果跳出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而把视野拓展到整个财政

收支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会看到财政有3万亿到4万亿的存款,把财政存款和财政赤字拼接在一起,我们又要对一般公共预算的财政是不是扩张性的仔细的算帐,这是第一步。第二步由一般公共预算跨越到整个政府收支预算,我们也知道从今年起执行了新的《预算法》,新《预算法》和老《预算法》最大的区别,老《预算法》是专指一般预算和公共财政预算,新《预算法》不仅包括一般公共财政预算,而且包括政府性的基金收支预算,包括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因此,当我们跳出一般公共预算的局限,而放眼整个政府收支预算的时候我们还要算算帐,即便一般公共预算是一般性预算,如果都在放在一起算总帐就知道扩张的还是中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我们就要有通盘的考虑。跳出政府收支预算而把行政事业单位的存款也纳入其中,我们又可以对当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整体效应和净效应是怎样的做一个更深入一步的思考。所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效应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出发,我们也有很多要亟待破解的话题。

所有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我们所希望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目标的实现也罢,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布局,以及它实际效应的发挥,更多要取决于我们改革的进程。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依靠潜在生产、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演变成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二要靠改革的红利,只有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加上改革的红利,才可能能够确保我们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目标。因而,整个的“十三五”时期不仅仅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布局问

题,不仅仅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扩张性效应得以持续的问题,而且,还包括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问题,事实上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能够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得以到位,才可能使我们确保或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基本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谢谢大家!

篇四:《2010年全国各地GDP数据一览 29省超全国增速》

2010年全国各地GDP数据一览 29省超全国增速

2011年02月15日06: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孙丹

欢迎发表评论 字号

: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5日讯 (记者孙丹)随着2011年地方“两会”的渐次闭幕,各地2010年的GDP“成绩单”也陆续浮出水面。纵观各地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又有3个省份(陕西、内蒙古 、黑龙江)加入“万亿GDP俱乐部”,至此,全国共有17个省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继续稳居前三甲,广东、 江苏GDP总量双双突破4万亿元。2010年GDP总量达到2万亿元以上的省份有6个。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江西、天津和山西2010年GDP总量都突破9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准万亿俱乐部”。从GDP增速来看,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区市GDP增速达到两位数,其中有29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增速。

上海社保年亏空超百亿元 拟用土地国企收益填补

1月CPI同比上涨4.9%

 1月顺差骤减重返百亿美元以内 国内铁矿石又现赌涨式进口 奥巴马:今后10年减1.1万亿赤字 家乐福或再关两店 经营弊端凸显 高清:上万女性抗议意总理性丑闻 茅于轼:限买房买车将被证明是错

为方便广大网友阅读和分析,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考和梳理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统计局网站及各省区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