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援助典型案例

时间:2021-11-11 06:35:30 200字

篇一:《就业援助事迹》

记郭园镇社保所郭再云所长开展就业

人本服务的典型事迹

一年前下岗时的垂头丧气还历历在目,如今的张光艳已成了郭园镇东渡服饰厂的一名员工,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她说是镇社保所的郭再云所长帮助了她,郭所长这雪中送炭的义举从根本上解决了她们全家上上下下的燃眉之急,让她重新找回自信,让全家阴霾的天空有了一缕阳光。

张光艳家住田王8组,全家上下5口人,丈夫在一建筑队上做小工,自己原来在本村一家小作坊内做后套。公公婆婆如今都已七八十岁,而且糟糕的是,长年又被疾病缠身,每年仅花在俩老人身上的医药费就用去了家庭一半的开支。女儿王春燕还在上初中,学费、生活费、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让全家上下生活窘迫不已。乌夜偏逢连漏雨,去年年初,丈夫在施工时不小心脚采空,从二层摔了下来,索性楼层不高,地面是泥地,摔伤了腰部和右腿。全家上下东拼西凑,才筹齐了手术所需的费用,手术是成功了,腰部被称上了钢板,但医生告诉他们,他们的儿子,他的丈夫,以后不能再干重体力活了。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原本窘困的家庭更加的雪上加霜,丈夫可是全家的顶梁柱啊!为了更好的照顾丈夫,张光艳辞去了原本的工作,全心全意在家照顾丈夫。白天,张光艳强装笑容,安慰丈夫,鼓励家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夜晚,这个坚强的女人偶尔也会躲在无人的角落

里抹上两把眼泪,她的苦无人能说,她告诫自己唯有坚强!公婆需要她,丈夫需要她,女儿也需要她!

风雨无情,人有情。当同村村民听到她家所遭遇的事情之后,纷纷主动捐钱捐物,村里也给予了不少帮助,但张光艳觉得物质上的帮助是短暂的,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唯有自己有份工作,才是长久之计。

在了解到张光艳的遭遇后,同为人妻、人母的郭所长被张光艳这个女人背后的坚强、乐观所折服,二话不说从自己的工资里抽出2000块钱偷偷塞给了她。在后来的畅谈中,郭所长了解到自己的想法和张光艳的一拍即合,那就是替她找份工作,才是长久打算。可张光艳本来是个做后套的,根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而且做后套的每个月的工资也没几个钱,根本不够支撑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针对张光艳这样的就业困难家庭妇女没有一技之长,但就业期望值比较高的现状,郭所长在耐心教育她们做一个“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的同时,引导她们提高自身素质,用劳动换取应得的报酬。为了使张光艳能获得更高的工资,郭所长推荐她到郭园成教中心免费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服装培训,张光艳也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加倍努力的学习这门手艺,最终她以优秀的成绩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顺利结业。郭所长在替她感到开心的同时,不忘四处打听询问企业的用工需求,针对她这样的家庭状况,处处比较。用心的为她寻找着离家要近些,工作时间要合理些,工资也要高一些的岗位。在再三的斟酌后,郭所长决定推荐她去东渡服饰试试。作为郭园镇规

模服装加工企业,东渡服饰严格按照政府要求,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这无疑又为张光艳买了份人生保障。在征得张光艳本人同意后,郭所长亲自带着张光艳去东渡参加了面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光艳运用自己两个月来学到的娴熟手艺,顺利的通过了面试,成为了东渡的一员。每次说到郭所长,张光艳总是,满脸的感激之情。直到现在,郭所长依旧与张光艳保持着联系,时不时询问她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老人的健康状况怎么样、孩子的学习情况怎么样,依旧时不时的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她们自己无私的帮助。像帮扶张光艳这样困难家庭实现就业的事例,郭再云所长所做的还有很多。

一手牵着兄弟姐妹,一手拉着市场,作为一名基层部门的领导干部,一名共产党员,郭再云所长时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密切配合总工会和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积极与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手拉手、结对子、送真情、献爱心援助行动,帮扶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千方百计帮助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解决生产生活问题,逐步脱贫解困,推动帮扶工作的不断深入。

自郭再云任职镇社保所所长以来,她协同社保所全体同仁搭起就业援助平台,融市场开发、技能培训、岗位创设为一体。为帮助下岗、待业和困难人员转变就业观念,从2007年起,社保所每年都进行评优活动,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把他们的照片张贴上墙,树立就业“明星”,用这些优秀工人的成功事例,说服人们破除“等、靠、要”和“低人一等”等消极思想,树立“社会需要,就是第一选择”的就业观念。

郭所长一方面引导广大失业人员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增强竞争就业、自主择业的意识,一方面联系镇成教中心,市技工学校等培训类学校定期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就业困难家庭成员就业的能力。近年来,社保所先后针对市场举办了建筑培训、服装培训等就业技能培训班30多期,有近2000名失业、待业人员接受了技能培训。为了解学员在雇主家的工作情况,郭所长还指定社保所其他成员,对用户和培训学员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建立参训学员“回校日”制度、用户回访制度,及时帮助学员改善工作,并在跟踪的过程中了解市场需求,转化成新的就业培训内容,形成良性循环,用严格的管理,真诚的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如今在郭再云所长的带领下,郭园镇实现了“零”失业的就业格局,定期消除“零就业”、“零转移”困难家庭也成为了社保所,成为了郭所长这个大忙人的议事日程。她说:“帮扶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干好,就得多想办法。日后她将继续开拓思路,创新举措,针对市场实事需求,团结社保所全体同仁,为失业、待业人员搭建一座就业的桥梁。让镇、社区形成了“人人都有工作”的良好局面,让广大的农村务工者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郭园镇社保所

刘凌志

二〇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篇二:《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典型事例材料》

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典型事例材料

高连生是青冈立新社区居民、1963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49岁了,在2004年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成为了一名失业人员。

对于他来说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学历、身体还有疾病又独自带着女儿生活,没有了工作的他一度悲观失望,他也尝试过做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往往是高兴而去,失望而归,使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于这样一个失去经济收入的家庭该如何生活呢?

正值2012年就业援助专项活动,再就业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得知他家的情况,积极与社区领导沟通,社区领导更是十分重视积极帮助高连生寻找适合他的工作,社区的工作人员积极与辖区内的各企业和商店联系帮助高连生在粮油店内安排了一份送粮油的工作, 1月9日,就业局领导更是冒着严寒,走到高连生家中亲切慰问,送上关怀,使他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高连生说:多亏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自己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使自己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有了保障。这个春节可以开心的过了。

篇三:《就业援助案例》

张李氏是某某社区15委的一位居民,今年41周岁。早年供职于化公司,后来国企改制,她光荣下岗,开始了个人创业的历程。几年前,她刚刚失去国企的“铁饭碗”,单位发给她一笔钱,她最初几个月,只是留在家中,茶饭不思,愁眉不展。长期的国企职业生涯让她一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自由市场,守旧的观念约束了她自由发展的意识。直到她身边的工友们纷纷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她才开始反思和调整自己。有的朋友在私营企业找到了新的归宿,有的朋友自己做起了小生意,有的朋友开起了小商铺,每个人都为张李氏提供了真诚的建议,也做出了行动的表率。张李氏也开始尝试走出自己的第一步,从早市的百货摊位开始,进行自己的创业。

忙碌的生活节奏让张李氏如同变了个人,进货、售货时唇枪舌剑的交锋,天气变化带来的货物滞销,东奔西走的劳累和疲乏,张李氏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几年下来,也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2007年,股市的大好行情让她产生了兴趣,于是,她把积蓄投入股市,想凭借自己几年来积累的对于市场的经验,从股市中淘金。然而,市场行情的复杂多变远远出乎她的意料,多年的积蓄被套牢在股市中难以取舍,想要回头却已来不及。经过几番内心的挣扎和纠结之后,张李氏倏然发现自己开始渴望当年安安稳稳的工人生活,不高不低的收入,稳定的作息时间,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元素却是她一直在渴望的。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她已经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一次出门,她看到小区里关于创业就业培训的通知,便萌生了向社区寻求帮助的念头。{就业援助典型案例}.

张李氏来到某某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她,她提出,由于年龄和性别的限制,自己未必能参加就业培训,但是自己大龄无业,想要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就业服务员与其进行了交谈,充分掌握和了解了她的基本情况。并利用上级部门新开发、刚刚投入使用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对其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与她自身的要求极为接近。她自己也再次重申,多年的自主经营创业经历已经让她感到劳累,如今人到中年,只想拥有一份稳定、规律、简单的工作,不求体面,也不求高待遇,只要安安稳稳地干工作就可以。

根据张李氏的实际情况和求职再就业的想法,职业指导师对他进行了一对一指导,并制定了相应的援助措施:

一、正确认识自我,重树信心。针对张李氏的特点,帮助他重新树立自信,拥有健康、积极的求职心态。事物是两面的,要多看好的一面,年龄不是障碍,多年的工作经验是张李氏的优势,它会让张李氏在适合的岗位上更加自信,保持这种良好的求职心态往往就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了解目前就业市场供求情况。日前,张李氏对劳动力市场行情不了解,对自己没有自信心,就业观念比较陈旧,所以要尽快帮助张李氏进入求职的状态,对他讲解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但同时也要学会降低自己择业标准,放低门槛,在求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借鉴他人的成功就业案例。和张李氏情况相似成功就业的案例有很多,职业指导师通过案例让张李氏增强求职信心,明白了成熟稳重,责任心强是他的优势,虽然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单一,也可找到适合的岗位。同时,还对他讲解了本市失业人员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针对文化程度和技能的不足,可以通过参加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来弥补,或者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其他方式提高能力。

随后,一家超市的理货员一职被张李氏看中,双方经过沟通交流和简单的面试,最终达成协议。 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使大批企业职工失业,他们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很重,加上年龄偏大,学历低,曾经从事的专业技能已经没有市场竞争力,甚至夫妻双双失去了工作,家庭没有了经济来源,对再就业信心不足,。失业人员虽然职业基础低,但他们也有成熟稳

重,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优势,所以通过这几点的肯定使他树立再就业的信心,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篇四:《(工作案例)开展就业援助,打造和谐社区》

开展就业援助,打造和谐社区

背景: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方式就是找一份好工作,能不能就业,就业所得的收入能否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就是关键。就业是民生之本。温总理曾经说过,就业不仅涉及到一个人的生计问题,还影响到一个人是否可以有尊严地活着。这些经典论断,都显示了就业的重要性。

本社区是丈亭镇唯一一个社区,很多原本是农村户口的大中专毕业后返回原籍,因为政策原因,无法恢复农业户口,只能入户本社区,因而有了人口多,覆盖广,人员性质复杂的特点。部分人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就整日待在家里,性格越来越内向,逐渐与社会脱节,不利于个人成长;或者就整天走街串巷,在村里游手好闲,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数。另外还有许多妇女同胞,因为生养和教育孩子而放弃了人生中就业的黄金时间,等孩子长大,已经失去了就业优势,只能闲赋在家。因为这些人员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区工作的重点之一。

实施过程:

首先,搭建好待职人员与企业的平台。对于待职人员来说,好的工作甚是难找,真的可以用“踏破铁鞋无觅处”来形容,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好的员工也很难找,很多企业总是招人,却一直都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就需要一个供求的联系平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社区专门成立了充分就业领导小组,在社区领导的支持下,摸清人力资源底数,登记了失业人员的信息,以便随时掌握失业人群,落实就业需求,为需要就业的人员解答政策,提供就业信息等。一方面积极联系劳动部门,获取各种招聘信息,在社区宣传栏等地方进行张贴,为部分居民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登记居民的各类求职信息,在各类招聘信息中对号入座通知待业居民,以便他们多渠道获得各种信息。例如社区居民翁大姐早年在亲戚单位里打工,后来又因经济不景气下岗闲居在家。学历不高的她,已经40多岁了,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丈夫上班,女儿求学,只有她一个人待在家里,甚是孤独无助,另外没有缴纳过任何社会养老保险,若个人缴费,家中负担太重,承受不起,只能作罢,整日只能用打点小麻将来消遣时间。在调查中得知,她希望找一份附近的并能照顾家里的衣食起居的工作。后来,在劳动部门的支持下,翁大姐符合城镇4050人员的要求,成为了公益性岗位的社区护绿员。现在,翁大姐一面能照顾好家里,一面又能正常上班,每天的生活充足了,并且有了完整的社会养老保障,她每天都能开心的像花儿一样。

其次,为失业人员提供各类培训信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为了使失业人员拥有一技之长,找到满意的工作。社区根据调查中居民就业意向的选择,联系镇成职校等培训机构,为居民提供就业培训。例如参加成职校的电脑培训、数控培训、家政培训等等。经过这些培训,不仅解决了不少4050家庭妇女的求职问题,不少冷门专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得到了新技术,在求职中有了新方向。

第三,对失去就业能力的个人及家庭进行补助。“人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现在又是个机动车事故高发的年代。本社区内在册残疾人有27人,在对有能力工作的进行就业援助之外,还对那些失去工作能力的人进行经济上的补助。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支持下,社区联系民政、劳动等部门,给家庭生活困难的人员给于一定的补助。例如本社区内有一个施某,已经53岁了,因为小时候的一次意外,造成智力残疾,失去了工作能力,一直一来都是靠父母照顾。几年前,母亲去世,父亲年事已高,也没有工作能力,生活甚是艰难。社区知道情况后,将他纳入市低保人员范围,现在每个月都有一定的经济补贴,父子俩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窘迫了。

工作成效:

本社区辖区总面积约1.9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常住人口6000余人,在册人口2820人。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1123人,其中就业人数达到1100人,失业人数25人,就业率达到98%,今年上半年劳动部门的补助已经达到9人次,社区内已经共有19户家庭纳入民政部门的低保范畴。

工作体会:

如何更好的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让人人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求职是个热门的话题。虽然本社区的就业率达到了98%,但就业是一个动态的现象,不少人仍在不断的换工作,重复着失业、就业、再就业的状态。所以今后本社区还需不断的努力,为居民提供更好、更快捷的信息平台,让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能乐业增收。

篇五:《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典型事例及个人感想》

毛概期中社会调查报告

--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及典型事例

学校: 首都师范大学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姓名: 李昱青 学号: 1091000140

完成日期:2011.11.25

有关就业的政策及大学生就业典型事例与个人感想

全国范围的相关就业政策:【来自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一、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一)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努力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推进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既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

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实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战略,带

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努力扩大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生产

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动漫、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

业,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

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安排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

扩大就业的需要,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及

时发布和宣传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规划,引导高校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有针

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认真做好相关专

业人才需求预测,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岗位对接活动,使广大

高校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

(二)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小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

型科技企业,将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鼓励企业积极

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

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

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并享受财政贴息。对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

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

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二、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

远地区就业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各地要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和加快基本公共服务

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增加高校毕

业生就业机会。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好他们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编制、

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

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

对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并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

贴。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

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市(地)级以下机关特别是县乡机关招录公务员,应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吸引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录用计划应主要用于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要按照统一

征集岗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