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是facebook的中国版

时间:2021-11-11 05:55:54 200字

篇一:《谁将是中国的Facebook? 盘点中国SNS网站》

谁将是中国的Facebook?

盘点中国SNS网站

谁将是中国的Facebook? 盘点中国SNS网站

来源: i美股 作者:Frank

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尚未上市的Facebook,估值已经接近千亿美元,将众多老牌的互联网公司甩开(雅虎不到200亿、AOL只剩10多亿),甚至很多人相信,Facebook一旦IPO,市值很快会超过谷歌(1800亿), Facebook已经不是一家公司,它是一种代号,代表着继互联网技术主导的谷歌后,以人际网络筑构的下一代互联网。SNS网站,一种融合了博客、邮箱、即时通讯并且能订阅新闻、建立个人个性页面等的社区站点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成为了Web2.0诸多应用中最被看好的模式,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言必称社交网络的时代。

在中国的特殊互联网环境里,曾经诞生了“中国ICQ”、“中国谷歌”、“中国Youtube”、“中国Groupon”等。所以,众多互联网大佬们,内心都有一个“中国Facebook”的梦想,无论他们是否公开承认。本文将逐一对中国的社交网站(SNS)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人人网

人人网是人人公司旗下社交网站,人人公司由千橡互动集团于2010年12月更名而来,2002年陈一舟以SP(无线增值业务)为基础创立千橡互动,而人人网始于2005年王兴所创立的校内网,陈一舟随后也推出校园社区5Q,5Q和校内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后校内网资金链出现问题,2006年校内网被千橡收购,并与5Q整合。

2009年8月,“校内网”正式更名为“人人网”,由校园SNS向白领及其它市场扩张。2010年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自称是“中国最大的实名制SNS社交网络”。在2011年5月,以人人网为业务主体的人人公司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了第一家以SNS概念上市的中国公司。

SNS网站通过发布分享日记、新鲜事、相册、音乐和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形成一个用户互动交流平台,而这个平台的商业价值在于其作为用户流量导入的入口。

人人网盈利模式基本上覆盖了当前互联网主流的盈利方式,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和互联网增值业务.下图为人人业务营收季度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人人sec文件)

网络广告主要包括展示广告、品牌专页、促销信息、游戏内植入广告以及最近上线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自助广告解决方案、品牌虚拟礼物、在线活动赞助等。电子商务主要是从糯米网合作商家处获取的团购佣金收入。网络游戏是通过道具等收费,对于第三方开发的游戏,人人与之分成。而在互联网增值方面,如VIP会员、购买礼物以及人人网主页装扮等业务、还包括开放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分成。以上的人人网盈利模式基本上覆盖了当今中国主流的SNS网站的盈利模式。在人人的收入构成中,以广告收入为主,而电子商务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小,收入计算在其它互联网增值业务中。

(数据来源人人sec文件)

作为中国SNS领域的先驱,人人凭借着先发优势曾经占据着中国SNS市场龙头的位置,并通过收购,以及与人人网、人人游戏、经纬网和糯米网的相互链接,形成了一个集合社交、休闲、商务和购物为一体的完整SNS生态体系。但与Facebook在中国以外的统治地位相比,人人网还远非中国的Facebook,随着新浪微博的兴起,和腾讯的进入,人人网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从人人网的用户数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用户总数虽然仍在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明显放慢。而且,人人网始终未能像Facebook那样,网罗了学生群体,并且将他们留在了Facebook,即使他们已经离开校园。相反,人人网不仅面临学生群体毕业后流失的问题,而且现在连在校学生,也被新浪、腾讯等抢夺,可以从下图的谷歌搜索趋势对比中看到微博对传统SNS网站的侵蚀。

二、开心网{微博是facebook的中国版}.

在中国,另一个曾被寄予厚望的社交网站是程炳皓于2008年所创立的开心网,截至目前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1.17亿,开心网的目标人群定位在白领阶层。

但当前开心网已陷入了发展困局,开心网和普通的社交网络一样,吸引客户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日记、音乐、视频等内容分享、二是各种社交类游戏,当年凭借偷菜和抢车位等风靡一时的游戏,开心网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SNS社交网站。但是现在开心网这两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是微博的崛起对传统社交网络的日记、音乐、视频等内容分享的冲击,微博几乎成了所有热点公共话题的发源地和传播平台,同时随着微博不断融入SNS的熟人关系网络,SNS和微博在内容分享上同质性明显,二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微博凭借其分享内容的优质性,在竞争中更胜一筹。

而相比于人人网,开心网则更加依赖于社交游戏,但是由于社交游戏的生命周期较短,在流行游戏度过了其黄金时期后,由于没有很好的后续游戏跟进,开心网显得后劲不足,同时国内的游戏类开放平台不断增多,如QQ开放平台,这类平台由于其可以提供更多的用户和流量。大量社交游戏开发商被吸引到这些平台之上,开心网在社交游戏上的发展越发困难。

以下是开心网过去两年的Alexa流量表现:{微博是facebook的中国版}.

(Alexa页面截图)

篇二:《中国为什么没有Facebook?》

中国为什么没有Facebook?

一个幽灵在我们头顶徘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怪兽,但我们却无缘参与和体验。它通过各种管道渗透,进入我们的视野。在热门电影、畅销图书里,在财经新闻报道里,你都无法绕开这个名字,它就是Facebook及其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新年伊始,Facebook从高盛和俄罗斯投资者数字天空技术(DST)融资5亿美元,据推算,Facebook的估值为500亿美元。这意味着它的市值已超过时代华纳或雅虎。从人口规模看,Facebook王国有5亿多用户,在现实中,这一数字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流量方面,它也已经超过Google。

再看娱乐新闻,1月17日,一部名为《社交网络》的电影囊括美国金球奖四项大奖。影片的原型正是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此片根据《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一书改编。不过,Facebook不仅仅是一个青春文学的好题材,更是新商业的发动者。它所代表的社交网络掀起的广告和营销巨浪,完全有可能吞没旧商业。

擅长于C2C(Copy to China)的中国互联网,为什么没有出现Facebook这种模式的巨头呢?简单回答,中国的社交网络市场被好几家公司占据,比如开心网、人人网、豆瓣和腾讯。他们都在某一用户群中受到追捧,服务也有很强的黏度。不过,不要忘了Facebook有一个特殊要素──真实和单一身份,而这才是它称霸世界的关键。

真实身份的商业含义是什么?它意味着,Facebook是历史上命中率最高的广告媒介。知情人士估计,Facebook在2010年可能创造20亿美元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广告。

传统的网络广告是如何运作的呢?广告商一般要耗费昂贵的成本,在互联网上跟踪用户的行为痕迹,去推测他们的性别、年龄、爱好,经常访问的站点(Google的广告体系也是如此)。但在Facebook上,这些信息唾手可得。任何人都可以在Facebook的自助广告服务里选出有限的组合。比如只对已婚的35岁以上、住在纽约的女人展示广告,或者只对芝加哥某个公司在某天上班的白领展示广告……

反过来想想,人人、开心、豆瓣和QQ空间,都不可能如此透彻地了解用户信息。至少,他们都不需要实名注册,也没能把用户角色全部锁定在一个账号上。以我个人体验而言,我在豆瓣、开心、QQ都有不同的关系网。

Facebook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这和它的发展历史有关系。最早诞生于哈佛大学时,扎克伯格就把用户限定为学校用户,必须用edu结尾的邮箱登陆,到后来发展到全美常青藤高校,再到全美中学和各大公司,这种基于真实身份的基因一直绵延不绝。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扎克伯格一直以“极度透明”的理念来设计Facebook。他在不同场合指出,“对于一个人来讲,双重身份是不诚实的表现”,“今天这个世界的透明度将不允许一个人拥有双重身份”。他,以及他核心圈子的同事都相信,公开承认自己是谁并在所有朋友面前表里如一,有助于一个更健康的社会。

其实,一个人拥有多重身份,是现代社会的常态,更是以往许多网络服务的预设。人们在不同场景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家是丈夫和父亲,在办公室是领导或者员工,在讲台上是演讲者,在私底下可以嬉笑怒骂。当当网李国庆和大摩女的对骂,从某个角度观察,正是混淆了私下角色和公众角色的区别。

而扎克伯格却认为,你只有一个身份!这是一种天真或者幼稚的世界观。但恰恰这一信念,为Facebook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基石。

接下来的问题,当然是倍受指责的隐私问题了。不过迄今为止,对于Facebook利用用户数据有目标地投放广告,用户们尚无明显地抵制情绪。这是为什么呢?扎克伯格曾说,Facebook的基本理念是“广告要变成内容”。或者说,对某人真正有用的广告,就不是广告,而是内容了。

由于用户规模巨大,而黏度极高,于是人们在网上种种行为的信息都在Facebook汇集,并推送到好友眼前。如果你在网上购买了一双球鞋,或在博客上评论了某品牌电脑的优劣,或是暗示了你喜欢什么礼物,Facebook的目标是,你的朋友也可以知道这些事情。这是一个绝妙的广告机制,因为谁都知道,无数次广告轰炸都不如朋友的一句推荐。

扎克伯克将极端透明度的理念贯穿到Facebook的各种产品设计中,从新闻流(news feed)、开放API到Facebook Connect(可用Facebook帐号登录其它网站),每一次重大的产品升级都在遵循着这个思路。越来越多的人在Facebook、Twitter等各种社交网站留下了个人信息,想隐藏各种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变得非常困难。

未来不是预测,而是创造出来的。Facebook用行动来界定,什么才是新时代的隐私和控制。

在2009年的一次访谈中,扎克伯格描绘了由硅谷两大巨头引导的不同未来:“一是Google,他们爬网,利用搜集整理的用户资料做广告,还通过DoubleClick和Adsense的Cookies追踪用户的上网记录。建立了一套用户对什么感兴趣的档案。按此逻辑推向极端,就有点可怕了……另一个场景是在我们公司,允许人们分享他们想分享的东西,有工具控制如何分享。你可不想这样的信息被爬网、被索引,比如你和家人的度假照片,私人短信和邮件。”

扎克伯格还说:“这是未来10到20年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世界朝着越来越多分享的方向前进,就一定要确保它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发生,而不是集中的方式,人们自行把信息放在网上,自己控制他们的信息和整个系统的交互,而集中方式会导致人们被一些监控系统监视。我认为这对未来世界很重要。这是我个人最关注的部分。”

扎克伯格的话和美国科技导师KK(Kevin Kelly)的话遥相呼应。KK走访北京时,我们曾问他,随着科技在未来日渐发达,是否会出现奥威尔小说《1984》中的情景?

他回答:“一种可能,是出现一个人监视所有人的„老大哥‟,但同样更有可能,是大家都相互看到„透明‟的对方,我更倾向于相信后一种可能,因为前一种极端情况,是一个极易崩溃的系统,而彼此对等、相互透明的情况,则更有弹性、更强壮,更可能出现。”

显然,在KK看来,Facebook或许比Google更有未来,更少威胁。回到中国,随着开心网、人人网、腾讯等社交网络逐渐向Facebook靠拢,以及微博平台的崛起,关于营销,关于隐私,我们也会面对同样的机遇和挑战。

篇三:《微博与Facebook传播机制分析》

当代世界传媒前沿

论文

专业:财务管理(国防生)

学号:41003004{微博是facebook的中国版}.

姓名:王咏刚

微博与Facebook传播机理分析

微博与Facebook分别是两个不同的网络传播方式的代表,其各自代表着一个特色明显的信息传播方式。其中,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最为成功的SNS类网站,它代表的是网络社交平台,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网络,并基于这个社交平台提供各种运用,整合各种网络资源。但尽管其在几近十年的时间里不断的整合运用,但其核心仍在于社交。而微博的兴起晚于它,它是在原有博客的基础上的一种变异形式,这种变异首先就是由于博客在表达与传播上的一些缺陷,如便捷性、易读性、迅捷性,而后,逐渐吸入一些交流性质的运用,如@提及、评论所形成的围观。但其核心并不在于社交,而是表达和分享。

两者在兴起背景、基础服务等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它们在传播机

制与影响方式上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首先,在微博的传播方式上,主要是以粉丝为中心,它可以让参与者自主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关注“,通过关注,建立起以自己为主体的信息方向,其中的主线就在于参与者自身的兴趣方向。其二,微博的信息传播上也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总结起来,其传播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生产机制:零时间

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产生过程,信息内容的产生需要经过采集、编辑、审核、排版再到发行出版,单就信息的产生来说,也是需要人员去选择、搜集与整理,耗费大段时间仍还不一定最后能得到信息的公开。但微博,由于其信息的主体是广大群众,这一方面不再需要专门的采编人员;另一方面,信息源与信息主体不再有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因而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同时,微博编辑内容简短,没有任何的技术限制,内容约束,使其发布门槛低并可瞬时利用手中的移动设备将信息公布,使得信息的生产时间趋向于零时间。在这过程中,无疑,微博内容简短、发布渠道多元、便捷、同步给予了它在信息生产与发布同步的天然优势。

2 信息传播机制:零时间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信息源传播的零时间;二;信息再

传播的零时间。

信息源传播的零时间。信息的推广机制保证用户所关注的人{微博是facebook的中国版}.

更新了消息之后,系统自动将更新的信息聚合到接收者的个人主

页当中,按时间顺序排列出一条条信息,是信息的同步主动呈现。另外,不仅信息的发布渠道多样化,用户同时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渠道如客户端、手机等来接收短消息,多样化的信息接收渠道保证了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消息,缩短了从信息源发布到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时间。

信息再传播零时间。微博转发功能的一键设置加之内容的简单性,使信息接收者在接收信息、阅读信息再转发信息的过程可同步完成,即实现了信息再传播的零时间。

3.广播式的信息传递

微博摒弃了社交网站双向互动的紧密人际关系,而是以单向的跟随关系简化了社交关系。微博中的关注与被关注形成了独特的信息分享、流动模式,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不对称的人际关系,这种不对称形成了微博广播式的信息流动模式。用户可以任意关注他人,而不需要形成双向的好友确认关系。这种不对称的跟随关系,削弱了对接收者回复消息的暗示性,保持了发表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这种松散的人际关系实际上保证了信息即时扩散的高效性。每个用户都可以有一定数量的追随者,保证了信息推到一定的分众群体中,而分众群体又有一定数量的追随者,以此类推形成了分众广播模式,信息的流动是广播式的,确保了信息即时扩散具有了大规模用户基础。

当同时在线(包括web网页在线,手机在线等)的人群达到一定规模后,这种广播式的信息流动模式就会产生核分裂效应,一

条信息通过信息源的即时传播,大规模关注者的信息即时再传播,就实现了信息的即时扩散。

4.基于社交关系的传播{微博是facebook的中国版}.

虽然微博采取的是单向性的人际关系,但是通过所提供@功能、转发功能等同样给用户创造了一种开放的社交关系,扩展了用户之间交流的机会,但各自又保持了完整的信息流。信息接收者看到信息后,可以选择是否继续转发。这样一来,思想、链接、以及其他的信息就可以被很快地传播以及追踪到。用户通常将转载的信息作为谈话的背景,加上自己的评论后进行转发,在信息增值的同时构成了新一轮的对话。而这种模式的社交,不需要一定的交往基础,仅仅是出于对一个共同话题的关注,也往往意味着交流的一次性。但基于这种交往,也可以形成一种相互观点的认同性而产生深度交往的可能。

正是由于微博在信息生产、传播上的零时间性,具有的递延与裂变式的传播和基于话题的社交模式,微博才从博客的尾巴下走出来,并且长成了自己的私人的领域。

Facebook作为SNS模式的典型的代表,其最基础的核心便是社交,但是,它的扩散模式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的不断扩散,基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确分析,很大符合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动机需求.只是由于这一种更为间接的方式,显得更为凸显.

Facebook因由它的社交属性,所以在传播机制上也更依赖于这种关系网.借由一些小的细节设置如它的墙、捅、礼物,达到扩散

篇四:《中国为什么没有Facebook?》

黄锫坚 一个幽灵在我们头顶徘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怪兽,但我们却无缘参与 和体验。它通过各种管道渗透,进入我们的视野。在热门电影、畅销图书里,在 财经新闻 报道里,你都无法绕开这个名字,它就是 Facebook 及其创始人马克• 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新年伊 始,Facebook 从高盛和俄罗斯投资者数字天空技术(DST)融资 5 亿美元, 据推算,Facebook 的估值为 500 亿美元。这意味着它的市值已超过 时代华纳或 雅虎。从人口规模看,Facebook 王国有 5 亿多用户,在现实中,这一数字仅次 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流量方面,它也已经超过 Google。 再 看娱乐新闻,1 月 17 日,一部名为《社交网络》的电影囊括美国金球奖四项 大奖。影片的原型正是 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此片根据 《Facebook: 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一书改编。不过,Facebook 不仅仅是一个青春文 学的好题材,更是新商业的发动者。它所代表的社交网 络掀起的广告和营销巨 浪,完全有可能吞没旧商业。 擅长于 C2C(Copy to China)的中国互联网,为什么没有出现 Facebook 这种模 式的巨头呢?简单回答,中国的社交网络市场被好几家公司占据,比如开心网、 人人网、豆瓣 和腾讯。他们都在某一用户群中受到追捧,服务也有很强的黏度。 不过,不要忘了 Facebook 有一个特殊要素──真实和单一身份,而这才是它称霸 世界的关 键。 真实身份的商业含义是什么?它意味着,Facebook 是历史上命中率最高的广告 媒介。知情人士估计,Facebook 在 2010 年可能创造 20 亿美元的收入,大部分 来自广告。 传 统的网络广告是如何运作的呢?广告商一般要耗费昂贵的成本,在互联网上 跟踪用户的行为痕迹, 去推测他们的性别、 年龄、 爱好, 经常访问的站点 (Google 的广告体系也是如此)。但在 Facebook 上,这些信息唾手可得。任何人都可以 在 Facebook 的自助广告服务里选出有限的组合。比如只对已婚的 35 岁以上、 住在纽约的女人展示广告,或者只对芝加哥某个公司在某天上班的白领展示广 告…… 反过来想想, 人人、 开心、 豆瓣和 QQ 空间,都不可能如此透彻地了解用户信息。 至少,他们都不需要实名注册,也没能把用户角色全部锁定在一个账号上。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