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淡如菊阅读答案

时间:2021-11-11 05:32:47 200字

篇一:《人淡如菊阅读答案》

《人淡如菊文藏金》阅读答案 人淡如菊文藏金

刘心武

我大声呼唤:“林大哥!心武看你来了!”他瞪圆眼睛望着我,稍许,现出一个非常强烈的笑容,笑完,我再呼唤,他再回应一个微笑,依然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约四十分钟后,他仙去。这是2009年4月11日下午的事。三十年来林斤澜大哥一贯对我释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他甚至把生命最后的笑容赐予了我,这笑容丰富的含义将滋养我的余生。

在关于他仙去的报道里,出现了“近看像赵丹,远看像孙道临”的形象描绘,还有“怪味小说家”的提法,有“汪曾祺得到了充分评价,林斤澜没有”的喟叹,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形容、提法、感慨都是我曾公开表述过的,源头在我。

年年春节要给林大哥电话拜年。2006年他接电话时呵呵大笑:“心武你怎么又暴红起来!你把你那红运分给我点好不好?哈哈哈-----”我的几次暴红林大哥都跟我开过玩笑。林大哥人淡如菊、与世无争,是口碑相传的。但他绝不装雅充圣,他跟记者说过他也是俗人,对名对利并非一点也不在乎。我早在1980年7月就公开发表一篇文章,称他的短篇小说如“怪味鸡”、“怪味豆”,可称“怪味小说”,我跟他多次细聊过他的一些作品,如《姐妹》,素描一对姐妹在抗日救亡时代不同的生命流向,读后觉得“无主题”,“太朦胧”,却又“甚舒服”、“心被挠”,他很高兴,承认我算知音,但也呵呵自嘲:“你那‘怪味小说’的提法,煞费苦心,可是根本流传不开啊!”后来有黄子平写了很扎实的评论,用“老树的精灵”来浓缩对他的评价,可惜影响也很有限。现在尽管人们频频称道他的人品、文品,但究竟他在现当代汉文学短篇小说的美学贡献上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还欠评论。

林斤澜和汪曾祺有“文坛双璧”之称。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汪响林暗的局面。我对汪非常尊重。但我必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他的评价似已到顶。依我看来,汪的第一贡献是执笔写出了现代京剧剧本《沙家浜》,把“三突出”的美学公式体现得天衣无缝;第二贡献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等于是代其老师沈从文“继续写小说”,把中断了三十年的沈氏香火续上了。总体而言,汪的小说创作是前有师承、后有众多“私塾弟子”的。林斤澜却是绝对独家。前无师承,旁无流派,后无弟子。他非常孤独,而能乐呵呵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这艺术骨气几人能比?

其实张爱玲原也孤独寂寞。谁知夏志清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轰隆隆地把她和沈从文的价值呈现到金光眩目的程度。有人揭出夏写此书接纳了不洁的赞助,更指出他政治立场的问题,又说他那用英文写成的书沉寂了很久,到三十几年前才先在台湾后在大陆“引爆”,颇不以为然。我与夏先生有接触,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是位值得尊重的学者。我读他那本小说史的中译本,就他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一段而言,确好比从荒原里掘出黄金,那评论的功力不能不服。尽管现在嫌张厌张贬张斥张的言论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但喜张迷张赞张崇

张的风潮并未过去。一本被张自己宣布永不要面世的《小团圆》最近竟在海峡两岸隆重推出开始热销,便是证明。

林斤澜人已去而作品尽在。他的短篇小说的美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那是一座富矿。而且可能还不是煤矿铁矿而是金矿钻石矿。期待有内地的“夏志清”出现,像把一度尘埋的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钟书的《围城》一书的价值开掘出来,先震动学界,继而推广到一般阅读者那样,让我们终于明白,林斤澜不是随便赞他几声人品或对他的小说讲几句“好话”就能搁到一边的。神州大地, 或许某一时段会因有评论家将他作品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而出现“林热”。

有人或许会说,林的小说既然内涵朦胧风格怪异,恐怕不具商业价值,永难轰动流行。请问《尤里西斯》好懂吗?《围城》真那么好看吗?厉害的评论,会具有震撼力、穿透力,引导阅读,酿成潮流,而出版商和一般阅读者,都不会放弃机会,在一个时代的文化格局里大赚雅钱和附庸风雅,而我有一个很平实的看法:书商赚雅钱,读者逐雅潮,动机虽不够雅,却都有利于社会雅文化的养成。

呀!这算在悼念我敬爱的林大哥吗?他一定在天堂里呵呵地笑我。

(节选自2009年4月《光明日报》)

20.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林斤澜的“笑”,有什么作用?(4分)

21.从全文来看,林斤澜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4分)

22.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4分)

23.结合文章第7自然段中作者提到的相关观点,联系“雅文化的养成”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20.答案:(1)造成虚实相映、首尾呼应之势,突出了林斤澜一惯的笑对人生的精神品格;

(2)表现林斤澜临终见到“知音”的欣慰之情,突出了两人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

21.答案:(1)人淡如菊,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的跋涉,绝不装雅充圣;

⑵林斤澜的小说内涵丰富含蓄,风格独特,极具美学价值,具有雅文化的品位。

22.答案:⑴这两位作家的轰动和林斤澜的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林斤澜艺术创作的孤独寂寞,说明林斤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⑵表现出作者对林斤澜小说价值没引起关注的深深遗憾和对其文学价值得到认同的热切期待

23.答案:(1)作者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借助高手的评论宣传可以引导形成阅读潮流,书商看准商机,大量印刷,可以解决人们的阅读渴求,客观上能够促进社会雅文化的养成。

(2)作者的观点是偏面的。雅文化的养成,靠的是雅文化自身的魅力,仅靠宣传造势和书

商对利益的追逐,只能红火一时,对雅文化的养成起不到持久的推动作用。(结合作者的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篇二:《心淡如菊》

心淡如菊

技培二部 张蕊

夏天走了,一场雨后秋天不期而至,曾经争奇斗艳的花儿不知道什么时间就凋零的剩下满地的枯萎。只有那不引人入目的菊花绽开了笑容。在这走向萧条的季节里,在路边、在田野、在山涧、在悬崖峭壁随处都可以看到一朵朵的菊花,静静地开放。每每看到这些不起眼的黄白小花,就更能体会前人说的:“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当花园中万紫千红垂首闭目之时,菊花依然兀自独开。傲风斗霜,却也潇洒自在。不求其他,只是简单的开放。

曾以为“简单”不过是一种行为方式,所有生命主体都可以遵循的一种行为方式。也曾经自诩为是一个简单的人。直到看了一本书《简单是一种境界》。原来“简单”对于人而言,本就是一种聪慧的思维方式。是人的思想经历了千锤百炼后升华的最高境地。所以才有了简单的做事,简单的做人,简单的与人交往,简单的思考问题。而因为”简单“的思想境地,就有了心无旁骛的成功。才有了相依相守的一世婚姻,才有了无欲则清的养生方式和心平气和的健康生活。走过万水千山,才会明白“简单”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应该是“心淡如菊”。 心淡如菊,一颗如菊花一样的幽独淡雅的心和一份恬淡安宁的生活。正如五柳先生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南山脚下,地僻人稀,心随地静,荷锄采菊,日落山下,飞鸟相伴。由古自今,许多文人志士宁肯放弃荣华富贵去追求这样一份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从五柳先生的归园田居到唐朝的陆龟蒙身居田园、心淡如水,往来于山湖水上,在遁世之中安享生活。何许自由,何许富足。曾经在一个金色的秋季漫步在乡间田野、赏秋戏水间就看到远处野坡上一片嫩黄色的菊花,周围一片枯黄凌乱的野草和静静的黄土野坡。菊花无人欣赏,却独自怒放。也曾经游走在山间小道,眺望过远处山崖边那一朵热烈奔放的白色菊花。贫瘠狭缝,也一样盛开。人若如菊花一般,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像菊花一样让生命之花优雅纯洁的开放。如能如此简单,人将会少了多少烦忧。正如老子所道:“大道从简”,一切归到最后都是最简单的。 心淡如菊,菊花没有玫瑰的美丽,也没有兰花的高贵,更没有昙花的绚丽,菊花是百花之中平平常常的花,因为平常所以禁得住秋风霜露,成为百花之中最后盛开的花。人若如此,生命一样经得起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游黄山是我十年之前的事,当时我一心想爬上黄山的光

明顶,为此在山底还特别准备一番。穿上最轻的运动服,用了最轻的背包,就背了两根黄瓜、三个西红柿、一包饼干和两瓶水。开始登山时不觉得辛苦,但是爬到一半时,就发觉背上背包逐渐沉重变成了一个包袱,为了减轻重量就丢掉了登山过程中最有可能不吃的食物——饼干,然后又爬了一阵子感觉背包还是很沉就丢下最沉的食物——西红柿、最后在快到山顶时不得已丢掉仅剩的一根黄瓜,尽管没有了任何额外的负重,但还是越来越累,就爬一会休息片刻,再接着爬。最终坚持爬上了山顶。其实生活也如此。初入社会,行囊空空,在这人生的路上意气风发健步如飞。只是路上的诱惑太多,财富、名誉、金钱、社会地位、五光十色数不清的诱惑让人不由产生收获囊肿的欲望。于是,看到一件捡一件。行囊越来越重,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沉重,这人生的路就变得越来越艰难。前进的脚步越来越慢、越来越小,甚至可能在路途中累到。躺在病床上才发觉原来什么都不想竟是那样的轻松与自在。曾经有过的许多忧虑躺在病床才发觉原来都不足为虑。久不联络的同学朋友来到病床前才发觉原来一路行走捡起时却也在丢掉。在病床上和老朋友一起聊天开怀大笑时,才知道原来心淡淡然如菊一样安于平常才可以活得这样的轻松。丢掉了生活中的众多羁绊,才感觉原来生活是如此的自在。

心淡如菊, 正如《简单是一种境界》书中所说:“这个世界,美誉如指尖的薄暖,浮名若云影的清凉,”即使会绚丽多彩,也不过是烟花般短暂。也只有粗茶淡饭、安闲过日子的才是真正的生活。如菊花虽看似寻常,却经久开放。

篇三:《心淡如菊》

心淡如菊 作者:冷枫、』 [我的文集] [QQ空间]在会员中心“详细资料”填写QQ即显空间链接

来源:原创首发 时间:2015-03-07 16:31 阅读:74次 我要投稿 作品点评

喜欢坐在静静的平野,看那曲曲折折的河流流经芳草萋萋的原野。曾经一泻千里的河水在经历了一路的山山水水后,静静地流过广阔的平野,携着细细的泥沙在夕阳里荡起层层波纹。坐在江边,静静地望着西边的夕阳缓缓下落,心静如水。其实眼前的江水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生命呢?年轻时,以为自己走遍世界,可以征服任何一座山峰,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中前行,无所畏惧。后来才发现曾经自己苦苦追寻的幸福亦是快乐其实就在自己的脚下,我们习惯了世态炎凉习惯了人情世故,然后我们开始学会了平和;一路上经历了太多的人世的纷纷扰扰,于是我们学会了平静。就像眼前的江水,开阔平静,因为见过了一路的山山水水所以看得开,平平静静流过荒野不是停止了前进,而是沉淀了一路的泥沙,便于穿过千沟万壑。

水的生命过程让我觉得,最好的状态莫过于内心的淡然与从容。淡然,就如秋日开的烂漫的野菊,潇潇洒洒,蓬蓬勃勃。不必争着在繁花争妍的夏日让自己娇艳美丽,然后在秋光中凋落,比起玫瑰我更喜欢秋菊,前者美的让人腻了,造成视觉疲劳。唯有后者,留给人一份恰如其分的悠然,一丝沐霜而开的孤傲,宛若四寂星野投下的一抹皎洁月光,浅淡的洁白却不失优雅。

曾经以为那些海誓山盟的誓言才是活着的真实与快乐,后来才发现转眼间也只不过眼云烟,有些东西想永恒,把它刻在石碑上;却不然,转眼间被岁月的风就侵蚀了。曾经以为守着一个人然后可以终老,后来才发现世事流变,转眼间曾经以为的不变都变了,有很多事没有对错。缘起缘灭,皆有定数。走了一路,最后才发现真正的快乐就在与放下的那一刹那,放下了偏见与狭隘于是生命的海面得以开阔;放下了无谓的执着,所以生命才轻松豁达。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凡尘俗世皆有因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我宁愿相信我们到世上走一遭,更深层的目的是尝遍世间的痛苦然后体会到生命中珍贵的甘甜。我们本来一丝不挂的来到世上,又为何最后满载着本不属于我们的欲望离开呢?

亲疏随缘,只愿红尘里那些匆匆的认识不认识的过客,一切都好。可以做一个世事的参与者,也可以做一个世事的旁观者,只是重要的是记得我们来时的路,最终不要为那些外在的身外之物所累。我们最后面对的依然是自己,在天堂的里我们面对的依旧是自己的灵魂。

有人穷尽一生参禅悟道却不肯放下自己所谓的执念,未解禅意。有人却在俯仰之间大彻大悟,悟得禅意。所谓云水禅心只不过是在经历繁华后的释然,不是谁都可以归隐田园,做潇洒的陶潜,但是却可以在经历繁华之后品出生命如菊般的清淡悠然。

篇四:《心淡如菊》{心淡如菊阅读答案}.{心淡如菊阅读答案}.

【导读】在她身上总让我感觉到如同菊花,淡淡的香,淡淡的苦,花开无言,盛开却不怒放,凋零却不惨淡,只缘于心淡如菊,做一个心淡如菊的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到了又是多么的幸福而快乐。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时间在指缝中流走,一眨眼差不多人生已过了一半,回首往事惊讶于自己的改变。

曾经是意气奋发,曾经是精神豪迈,也曾经是莽撞少年,曾经是血气方刚。记得以前一有事特别是被误解曲解的事总是放不下,无法释怀,不堪一击,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把理说透还不罢休,还不平静,而如今经过年轮的洗礼,岁月的磨砺,不仅是对以前走过的路,受过的伤,哭过的泪都能平和的一笑而过,了无痕,而当下有时更是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抑或是心智成熟,抑或是心境通透,抑或是一切了了。便想起古诗: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一如这菊安静,坦荡,不张扬、不浮夸。

其实这种改变源于一位朋友,让我懂得无论经历什么心境都要坦荡平和。她是我儿时的玩伴,比我大几岁,我儿时大部分衣服都是她穿下送的,她的童年是美丽多彩的,令人羡慕的,而世事无常,在她二十多岁起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家中一样一样的出事故,每次听到我都禁不住唏嘘流泪,而在她的言谈举止中,眼神中眉宇间却是从来都看不到对命运的哀叹,她是那么的坚强,勇敢地挑起了重担,微笑着面对风雨人生。

在她身上总让我感觉到如同菊花,淡淡的香,淡淡的苦,花开无言,盛开却不怒放,凋零却不惨淡,只缘于心淡如菊,做一个心淡如菊的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到了又是多么的幸福而快乐。

又想起去年年底参加的慈善拍卖会上无意中得到的心如止水的书法,那是一位聋哑孩子写的,写得不算很漂亮,但对于一位失去听觉的孩子要写下这四个字是多么地沉甸甸,多么地需要勇气,多么地需要毅力,那是用心在书写,用心在诠释,所以当我得到这四个字的时候便如是珍宝挂在家中客厅,每天都能看到,告诉自己,要平和面对,从容面对。

心如止水也好,心淡如菊也罢,需要不断修炼,不断感悟,学会放下,学会知足,学会感恩,并以一颗恬淡、宽容的心对待生活,尘世的一切亦会变得简单,云卷云舒能看作一种景致,风雨绸缪亦会望见彩虹。

篇五:《《人淡如菊文藏金》阅读与答案》

人淡如菊文藏金

刘心武

我大声呼唤:“林大哥!心武看你来了!”他瞪圆眼睛望着我,稍许,现出一个非常强烈的笑容,笑完,我再呼唤,他再回应一个微笑,依然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约四十分钟后,他仙去。这是2009年4月11日下午的事。三十年来林斤澜大哥一贯对我释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他甚至把生命最后的笑容赐予了我,这笑容丰富的含义将滋养我的余生。

在关于他仙去的报道里,出现了“近看像赵丹,远看像孙道临”的形象描绘,还有“怪味小说家”的提法,有“汪曾祺得到了充分评价,林斤澜没有”的喟叹,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形容、提法、感慨都是我曾公开表述过的,源头在我。{心淡如菊阅读答案}.

年年春节要给林大哥电话拜年。2006年他接电话时呵呵大笑:“心武你怎么又暴红起来!你把你那红运分给我点好不好?哈哈哈-----”我的几次暴红林大哥都跟我开过玩笑。林大哥人淡如菊、与世无争,是口碑相传的。但他绝不装雅充圣,他跟记者说过他也是俗人,对名对利并非一点也不在乎。我早在1980年7月就公开发表一篇文章,称他的短篇小说如“怪味鸡”、“怪味豆”,可称“怪味小说”,我跟他多次细聊过他的一些作品,如《姐妹》,素描一对姐妹在抗日救亡时代不同的生命流向,读后觉得“无主题”,“太朦胧”,却又“甚舒服”、“心被挠”,他很高兴,承认我算知音,但也呵呵自嘲:“你那‘怪味小说’的提法,煞费苦心,可是根本流传不开啊!”后来有黄子平写了很扎实的评论,用“老树的精灵”来浓缩对他的评价,可惜影响也很有限。现在尽管人们频频称道他的人品、文品,但究竟他在现当代汉文学短篇小说的美学贡献上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还欠评论。

林斤澜和汪曾祺有“文坛双璧”之称。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汪响林暗的局面。我对汪非常尊重。但我必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他的评价似已到顶。依我看来,汪的第一贡献是执笔写出了现代京剧剧本《沙家浜》,把“三突出”的美学公式体现得天衣无缝;第二贡献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等于是代其老师沈从文“继续写小说”,把中断了三十年的沈氏香火续上了。总体而言,汪的小说创作是前有师承、后有众多“私塾弟子”的。林斤澜却是绝对独家。前无师承,旁无流派,后无弟子。他非常孤独,而能乐呵呵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这艺术骨气几人能比?

其实张爱玲原也孤独寂寞。谁知夏志清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轰隆隆地把她和沈从文的价值呈现到金光眩目的程度。有人揭出夏写此书接纳了不洁的赞助,更指出他政治立场的问题,又说他那用英文写成的书沉寂了很久,到三十几年前才先在台湾后在大陆“引爆”,颇不以为然。我与夏先生有接触,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是位值得尊重的学者。我读他那本小说史的中译本,就他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一段而言,确好比从荒原里掘出黄金,那评论的功力不能不服。尽管现在嫌张厌张贬张斥张的言论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但喜张迷张赞张崇

张的风潮并未过去。一本被张自己宣布永不要面世的《小团圆》最近竟在海峡两岸隆重推出开始热销,便是证明。

林斤澜人已去而作品尽在。他的短篇小说的美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那是一座富矿。而且可能还不是煤矿铁矿而是金矿钻石矿。期待有内地的“夏志清”出现,像把一度尘埋的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钟书的《围城》一书的价值开掘出来,先震动学界,继而推广到一般阅读者那样,让我们终于明白,林斤澜不是随便赞他几声人品或对他的小说讲几句“好话”就能搁到一边的。神州大地, 或许某一时段会因有评论家将他作品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而出现“林热”。

有人或许会说,林的小说既然内涵朦胧风格怪异,恐怕不具商业价值,永难轰动流行。请问《尤里西斯》好懂吗?《围城》真那么好看吗?厉害的评论,会具有震撼力、穿透力,引导阅读,酿成潮流,而出版商和一般阅读者,都不会放弃机会,在一个时代的文化格局里大赚雅钱和附庸风雅,而我有一个很平实的看法:书商赚雅钱,读者逐雅潮,动机虽不够雅,却都有利于社会雅文化的养成。

呀!这算在悼念我敬爱的林大哥吗?他一定在天堂里呵呵地笑我。

(节选自2009年4月《光明日报》)

20.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林斤澜的“笑”,有什么作用?(4分)

21.从全文来看,林斤澜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4分)

22.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4分)

23.结合文章第7自然段中作者提到的相关观点,联系“雅文化的养成”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20.答案:(1)造成虚实相映、首尾呼应之势,突出了林斤澜一惯的笑对人生的精神品格;

(2)表现林斤澜临终见到“知音”的欣慰之情,突出了两人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

21.答案:(1)人淡如菊,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的跋涉,绝不装雅充圣;

⑵林斤澜的小说内涵丰富含蓄,风格独特,极具美学价值,具有雅文化的品位。

22.答案:⑴这两位作家的轰动和林斤澜的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林斤澜艺术创作的孤独寂寞,说明林斤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⑵表现出作者对林斤澜小说价值没引起关注的深深遗憾和对其文学价值得到认同的热切期待

23.答案:(1)作者的观点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