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子”

时间:2021-11-11 02:19:10 300字

第一篇:《关于面子的讨论》

关于中国人面子观的探讨

唐乐

(2010300040193)

摘要:中国人的面子观有着深刻复杂的内涵,其特征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要理解中国人面子观和面子行为的特征,必须结合上述多种理论,并结合实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本文认为,中国人面子观的特征表现为:1.根植于传统文化建构的社会心理;2.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并表现得尤其明显;3.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人的面子观,既可以成为个体甚至群体行为的内在约束,作为推动人和群体遵守或者迎合某种社会契约或社会规范的因素,也可能助长个体或群体为追求来自社会的更高认同或者他人的艳羡,盲目地追求“倍有面子”,为“形式主义”“面子消费”等现象提供存在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人 特征 综述 面子观

一、什么是面子?

在中国,面子曾经是“中国精神的纲领”[1]。林语堂先生更将面子、命运、恩典称作统治中国的三大女神,而在这三者之中,面子作为世俗社会中使用频繁的本土化概念,所占势力最大。在世俗社会中,面子现象与面子行为俯拾皆是且极为复杂、微妙,而面子就是潜藏于其背后并致使其复杂、微妙的“无形的手”。

100 多年前,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写著一本《中国人的性格》,以自己在中国22 年的生活经历,对中国人的性格进行了刻画。此书在西方产生巨大影响。书中,他将中国人的性格归纳为20 多种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保全面子”[2]。不过,他自己也承认“并不构成一幅中国民众的肖像图”,最多也不过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炭笔对中国民众的某些特性所作的简略素描”。

相比之下,林语堂先生对面子进行了更为生动的描绘与细致的分析,比如在

《脸与法制》一文中,他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注重国民性的鲁迅先生对“面子”也有诸多精彩的论述。然而他们却同样回避了给面子下定义。

目前,胡先缙、金耀基、何有晖、翟学伟等人对面子的界定,影响较大并具有代表性。胡先缙认为:“脸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面子是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3]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他认为:社会性的“面”是“依个人在社会阶梯上所占据的身份地位而决定的声望”,由社会赋予并可由社会收回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社会性的“面”,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没有社会性的“面”;道德性的“面”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

[4]普遍拥有的潜能。何有晖认为:面子是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取

到的尊重和顺从。面子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本土概念,西方心理学的许多概念可以与“面子”进行类比,但不足以全面地描绘和界定“面子”的全部内涵。翟学伟认为:面子是一种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形象类型而导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为;中国人所谓的面子在起源上既同“脸”、“面目”、“颜”等用语密切相关,也可引申为“光”、“气”、“丑”等义,这类用语指一个体在其社会交往圈内所展示的形象类型及其程度,这种类型及其程度受儒家道德和日常礼仪标准的检验。根据检验的结果,可以搭配成“要脸”、“争脸(争光、争气)”、“丢脸(丢丑)”、“无脸见人”、“厚颜无耻”、“不要脸”等。这就说明,当一个体在他所表现的形象上达到了道德或礼的规范标准时,他就会被与他交往的人看得起,受到尊敬、赞誉或特别优待;反之则被瞧不起,遭到冷落或被唾弃,这就是所谓的有没有面子。面子是一种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形象类型而导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为。而当一个人一旦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了脸面上正面的被评价性,也就发展出了他的人情和关系。如,当我们说“看在我的面子上”时,就等于说“我和你有这份情”,或“你不会不买我的账”。[5]

西方学者虽然没有专门对中国人的面子进行探讨,但西方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和社会行动理论提及“面子”相关的社会理论和分析有一些就比较接近于中国人的“面子”观。如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提出的“镜中我”理论、乔治·米德(G.H.Mead)的“角色扮演”理论以及戈夫曼(E.Goffman)的社会“戏剧理论”等。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在作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像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的反应。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而乔治·米德(G.H.Mead)的“角色扮演”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role taking),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6]

同样,戈夫曼(E.Goffman)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他将整个社会比作成舞台,社会上的所有人比作这个舞

台上表演的演员。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将每个人的行为分为,“前台”和“后台”。他讨论了人际互动中如何做“面子功夫”等问题。其观点有助于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

二、中国人面子观的特征

中国人的面子观有着深刻复杂的内涵,其特征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要理解中国人面子观和面子行为的特征,必须结合上述多种理论,并结合实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

1. 根植于传统文化建构的社会心理

东西方都很重视面子问题,但东西方对面子的关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不同,面子在东西方人群心理生活中也具有不同价值。这种不同源自于文化的差异。文化是心理建构的原材料,也是社会心理建构的模板。生活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的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文化的塑造。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就是经过数千年的华夏文化塑造逐步形成的。

有观点认为,传统中国人,以农耕生活为主,生活在十分封闭的环境中,很少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所以一旦有机会与外界接触,人们往往不遗余力地表现自己,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所以传统中国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似乎更加迫切、更加强烈地要求他人尊重自己。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儒、释、道相融合的文化,但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共同特征都是追求理想人格,儒家所追求的人生是做“君子”,做“贤人”,做“圣人”; 道家所追求的是做“真人”,做“至人”,佛家所追求的是彼岸世界的快乐。这三种理想人格的共同特征就是远离功利,距离功利越远人格的层次越高尚。当然真正能够成为圣贤的人只是极少数人,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君子。而君子的一个重要的人格特征是讲求“道义”。从先秦时期孔子的“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到汉代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再到宋代思想家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无不以“道义”为重。这种重“道义”轻“功利”的伦理情趣使中国人表现在人格塑造上更多关注精神自我完善与自我满足。对“善”的追求和对“名声”的维护,使中国人重气节、讲操行的品德特别突出。

2. 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并表现得尤其明显

面子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与表现的。人际交往活动是面子生存必不可少的空间。特别在人际交往中所建立的情感关系即所谓“人情”是面子生存的基本支柱。中华民族由于其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千百年来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非常重视人情、面子在交往中的作用。人情、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又反过来影响甚至制约人际交往。其次,面子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得以显示,得以测量和检验。一个人究竟有无面子,有多大的面子只有在特定的人际交往中从他人对你的态度和行为中才能显示出来,也只有通过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形成。离开了人际交往不仅面子无法存在,无法表现,也无法测量和检验。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尤其看重面子。这里的面子既有对金耀基所说的社会性

“面”和道德性“面”的主动追求,也受翟学伟所认为的“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形象类型而导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为”的被动驱使。

3. 面子和面子观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

首先,时代不同面子有所不同。孔夫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现在许多夫妇婚后订契约不要孩子已成为常事,所谓“丁克”家庭即是。再比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都以跳迪斯科以及经商赚钱为伤风败俗之事,丢面子之事,现在这种观念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这是时代变化的缘故。

其次,个体在不同情境中其面子观念也是不同的。同样是一个人,处于熟人群体或亲密关系的群体中时便更注重面子;然而如果处于陌生群体中,面子观念则没有那么强烈。

第三,面子观可以随受教育程度及个人生活经历和感悟而变化。比如“暴发户”认为的有面子,往往被“贵族”嘲笑为“土”。还如,从个人的发展经历来看,其受教育程度越高,人生阅历越丰富,其在“面子消费”上的投入便越少。再如,随着思想境界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一个人便越少因他人的“不给面子”而动怒,或因“要面子”而花费不必要的精力。

第四,面子的情境性和变化性还包括“在场效应”。举例来说,比起不在场的“丢面子”,中国人往往对当面的“尴尬”和“丢面子”更难释怀, 某种意义上来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中国领导不习惯被当面指出错误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在场效应”。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发现,中国人的面子观,扎根于中华文化所塑造的社会、文化心理中,有其独特的特征。同时我们发现,中国人的面子观,既可以成为个体甚至群体行为的内在约束,作为推动人和群体遵守或者迎合某种社会契约或社会规范的因素,也可能助长个体或群体为追求来自社会的更高认同或者他人的艳羡,盲目地追求“倍有面子”,为“形式主义”“面子消费”等现象提供存在的基础。同时,由于中国人的面子观往往推动个体及群体符合“某种社会契约或社会规范”,所以这里提到的“某种社会契约或社会规范”对中国人的行为也就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独特的面子观与中国社会现实存在的契约或规范共同作用,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让许许多多中国人以拥有幸福完整的家庭为“有面子”,并将其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同样由于中国人的固有观念和面子观的混合作用,中国人往往在辩论中过于注重“面子”问题,从而无法心平气和与异见沟通和交流,容易将辩论演化为掐架、站队与意气之争。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中国人的面子观和影响中国人行为的“社会规范”进行同步的审视,努力分辨在特定的社会现象背后,究竟是面子观还是“社会规范”在发挥作用,无论这种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选集·杂文卷[M]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关于“面子”}.

[2][美]亚瑟·享·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乐爱国, 张华玉译)[M] .学苑出版社, 1998.

[3]胡先缙.中国人的面子观[A].黄光国编.中国人的权力游戏[C].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9:(4),57-78.

[4]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A].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49-270.

[5]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M].中国社 会科学.1999(4).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1998 年版.第91 页.

[7]燕良轼,姚树桥,谢家树,凌 宇.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1).6(6):119-123

第二篇:《关于面子的作文》

关于面子的作文

关于面子的作文(一)

中国人失掉自信 力了吗?没有,因为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脊梁在!中国人失掉面子了吗?没有,因为千千万万的真诚正直的中国人在!{关于“面子”}.

在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聊斋》>故事中“画皮”的一幕已不再令人惊目咋舌,先进的美容仪器可以让每个人拥有一张天使的面孔。但,你是否想过,在天使的面孔下,我们需要一颗怎样的心?须知,天使的一个微笑 ,可以使魔鬼的殿堂轰然倒塌;而魔鬼的一个微笑,也可以使人间万劫不复„„

苏武牧羊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当苏武手持节杖傲然立于北海旁,试问,有谁会在意此刻苏武早已遍体鳞伤,衣衫褴褛?当精神的力量,当正义的光芒照亮苏武那颗坚贞不二的心时,有谁,不用崇敬的眼光将苏武瞻仰?面子,此刻早已不再重要,因为正直和善良 才是最华丽的衣裳。

历史,只铭记那些真实的人,而不是徒有其表的漂亮的躯壳。

加西莫多,一个奇丑无比的人。上帝似乎从来没有给过他“面子”。他的丑陋让他失去了在他人面前炫耀的资本。正是没有了外表的牵绊,他才得以让灵魂变得更高洁。当他拄着拐仗艰难地爬上钟楼时,他敲响的不再只是钟声,那是一个真实的灵魂对生命 的期待。对命运的反抗!重读《巴黎圣母院》,有谁,会说加西莫多没有面子?有谁会说善良的灵魂没有面子?

人们,只铭记那些精神高尚 的人,而那些美丽 的画面则会如白驹过隙般,一晃而过。{关于“面子”}.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当你在为挑选衣裙不知所措,在为如何打扮而愁眉不展时,请想一想:你为悦谁者容?卓文君为司马相如当街卖酒,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成了粗俗的卖酒妇,舍弃了面子,卓文君>收获 了爱情 ;荆珂为秦王,不惜划破那张英俊的脸,舍弃了面子,荆珂收获了坦荡;梅兰芳大师抗战时长期蓄须拒为日本人演出,舍弃了面子,梅兰芳收获了正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面子,我所欲也,大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面子而取大义者也。

有时,舍弃是为了更好的收获„„

试想,如果当初清政府不以天朝大国自居,不盲目封锁国门,与世界失去了交流 ,那么,还有英法联军的坚船大炮的轰炸和那灭绝人性的雅片战争吗?

人生在世,匆匆数十年也,为了面子,我们虚伪了太久,也茫然了太久。生命的意

义,不在于美丽多久,而在于闪亮多久。

向那个把香味留在了压扁自己的脚踝上的紫藤萝学习 ,向那个生长在断悬边的百合花学习,多些真诚,多些实在!

朋友 ,你舍面子而取大义了吗?

关于面子的作文(二)

当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当浪花拍击岩石,我忘了祝福;当精彩的故事讲了一遍,我错过了聆听。

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都在错过,错过展示才能的机会,错过一些精彩的瞬间,也因为错过,让我丢失了一份美好的友谊,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面子”。

说实话,我不知道面子与自尊的差别在哪里,但我明白它们有最基本的本质区别。面子这种东西由很多种材质做成,薄如蝉翼,是最需要小心保护的。然而,让人怀疑的是,如此轻且薄的东西却又为何重如千斤,举得起来又难放下,死撑大概指的就是这个了。而人们惯常的毛病就是死要面子=死撑,这千斤重的面子在我眼里应是重如泰山的,我是很外在的一个人,所以在别人面前,也是有些凛然高居,不可一世的感觉吧!也为了面子,我丢了>我的朋友„„{关于“面子”}.

星期六的夜晚,老师在QQ上告诉我,我对朋友的态度有问题,我一直都认为我自己对朋友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在别人的眼里,我却还是一个有缺陷的人,我一直对自己说一句话:“对朋友,就要用真心包装自己”。这句话伴随我走过人生每一个坎坷的路程,但是这次,不知道能否闯过„„

对于自尊,我用尽全省力气在保护他,不让他受一丝一毫的损害,哪怕是风吹一下,动了位置,我都会大发雷霆,我记得名人曾说过:“自尊是一张脸,如果脸上有了瑕疵,那你一定会用尽全力擦去”,对,脸对谁都一样重要,如果你走在大街上,听到别人指指点点地说:“咦!那个人好丑,脸好脏”„„之类的话,那你的心又会怎么想呢?自尊也是如此。虽说,放下自尊,会取得某些瞬间的>幸福,如“钱呀!管职”什么的,但为了我平凡的幸福——自尊,我是不会违心之行的。

面子的外在,好比一种虚荣,只是在别人面前摆起一副高高在上的“空架子”,实质上是没有什么意思的;自尊的内在,仿佛是一种平凡而高贵而又高贵的物品,你不需要故意去炫耀,“我有自尊,怎么怎么样的?”其实,平凡的自尊随处可见,如:别人在你需要帮助时,给予你帮助,而给你帮助的人,却是讥笑你的人,你选择放弃,这是平凡的自尊,而高贵的自尊,就是他没有被玷污的本质含义,你没有做违背自尊的事,这便是高贵。内在的面子,外在的自尊。„„

“内在、外在”,“平凡,高贵”,“空架子、本质含义”,在这个没有星星的夜晚,我区分了这两颗闪亮的星星的光芒之处。

关于面子的作文(三)

人们常说,友情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没有了友情你会变得很>孤独。可是今天的事儿就关于友情和面子的问题,把我气得半死!

说起结果,我可被罚得超惨!

这事儿是由纸条引起的。我前面的小程同学(昵称)和我斜后面的小曾同学(昵称too)上数学课无聊,便传起纸条来。我说她们传纸条也就算了吧,关我什么事?嘿,她们还把我拉进去,以“我坐在她们中间”为理由,把我当“传话筒”,让我给她们互递纸条!她们说这叫“课堂上的友情互递”,我倒觉得这是“老师眼皮底下的大动作”!

一开始传递还挺顺利的,可是就在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我正要把纸条递给小曾同学,数学老师突然转过身来,就看见我把纸条丢在小曾同学的桌上!可是那两个真正的“嫌疑犯”呢?腰板挺得直直的望着黑板!真令我生气:还算是朋友吗!?

数学老师气得脸色发青,扯开喉咙就朝我吼:“赵子惠,你给我站起来!”

我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慢慢腾腾地站了起来。我知道,我的末日到了。

数学老师说:“今天的作业是《北大绿卡》第14页到第16页,把这三页给我抄一遍!不抄题目,直抄答案,坐下!”

我又慢慢腾腾地坐下,觉得直想哭!“我是冤枉的呀!”我的内心大叫着。可谁能知道呢?又有谁能起来为我辩解呢?我真想一下子站起来,大声说:“不是我在传纸条!是曾蕾和程子欣在传纸条!”不过我自己也不敢。要知道如果我自己“呼啦”一下子站起来,还没等我说话,数学老师就会在八百年前就开始她的长篇大论!然后给予我更严厉的惩罚!我估计会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