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缅甸的关系

时间:2021-11-10 21:30:11 200字

篇一:《中国和缅甸的关系》

中国和缅甸的利害关系

红五角星处为科科群岛。该岛也北距中国只有1200公里,东南距马六甲海峡只有数百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国建的长波雷达站就在此,对面就是印度阿三。

缅甸联邦外交部长吴年温29日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言时强调,西方国家对缅甸实施的单方面制裁是没有根据、不公平和不道德的,也违反了国际法。

事实上,美国和欧盟近年来一直以民主问题为由不断加紧对缅甸政府的制裁,缅甸军政府在国际上日益孤立,经济更遭受严重损失。从而迫使军政府更寻求得到中国的支持。

考虑到中国在解决国际问题上的成就,对于缅甸局势,国际社会同样希望中国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中国的态度为何成为各方的焦点呢?中国在缅甸有什么利益?

从基建项目上说

自从中国与缅甸在1950年建交以来,北京除了向缅甸提供了大量的无息和低息贷款外,兴建很多基础建设包括十几座水电站。

中国最大金矿企业之一的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其它公司也计划大规模投资缅甸,开展采矿业务。

由于缅甸缺乏受过教育的专业人才,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和管理层由中国派出。

据统计,在过去10年间,至少有26家中国企业在缅甸参与了62项大型项目。

从能源战略上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中国石油巨头在缅甸都拥有勘探项目。

大型项目包括:兴建从云南通往缅甸西南的印度洋海岸的石油及天然气输送管道。

这条输油管长达2380公里,将能够协助中国把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燃油直接输送到中国境内,免去了绕道马六甲海峡的麻烦。

虽然缅甸目前还没有出口天然气到中国,但是对于迫切寻找能源的中国来说,缅甸无疑是一个便捷而且相对可靠的来源。

从经贸利益上说

由于军政府长期受到西方的经济制裁,中国成为缅甸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数据显示,今年首七个月中国对缅甸的出口额增加了50%,总值达到9.64亿美元。其中,军火贸易占很大比重。而今年一月到七月,中国从缅甸的总进口量则为1.46亿美元。

与其它东南亚国家一样,缅甸也居住了大量的华人,他们很多都从事贸易。由于经营有方等因素,华人一般经济条件都不错,属于当地的中产阶级。

然而,缅甸政局的每次动荡都会严重影响那些从事贸易的华商,对华人造成巨大的财产的损失也难以估计。

中国因素

同苏丹、朝鲜一样,缅甸也是在世界受到孤立、但是又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

从地缘政治、经济贸易等角度考虑,中国和缅甸发展关系都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中国与缅甸的关系}.

对于中国来说,缅甸与云南接壤,同军政府保持良好关系,不但有利两国经贸往来,而且也为中国的西南边境提供一定的战略保障。

可是随着缅甸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中国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联合国上甚至行使罕见的否决权去支持缅甸!但在巨大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中国还是小心翼翼的暗示军政府,要求其保持克制。

无论中国对缅甸军政府有多大的影响力,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不在外交上做出积极斡旋的姿态的话,欧美等国一定会把缅甸局势的恶化的帐算在中国的头上(正如西方早前大肆批评北京在达尔富尔危机上的不作为一样)。西方总想当然的认为中国肯定能对缅甸施加足够的影响,给中国施压比直接施压缅甸更有效。

为了保持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不能对缅甸军政府镇压示袖手旁观;为了保全中缅的密切经贸关系,中国又不能对缅甸采取过硬的手段。

中国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局面,如何平衡好各种利害关系,实在考验中南海领导层的智慧

篇二:《中国同缅甸的关系》

中国同缅甸的关系

(最近更新时间:2012年8月)

一、双边政治关系

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六十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典范。长期以来,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中缅领导人有着互访传统。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老一辈中国领导人都曾访缅,缅甸吴奈温主席、吴山友总统和吴貌貌卡总理等也多次访华。周恩来总理九次访缅和吴奈温十二次访华被两国人民传为佳话。

2001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缅,在中缅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双方确定了农业、人力和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合作领域,并签署了有关双边合作文件。此次访问为中缅传统睦邻友好关系在新世纪不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两国高层互访团组还有: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 琛(1993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鹏(1994年12月)、政协主席李瑞环(1995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时任,1997年10月)、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时任,2000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2003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200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 (2005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2007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2008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 (2009年3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009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2010年4月,过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6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2010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2010年9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2011年4月)、中组部部长李源潮(2011年6月)、北京市委书记刘淇(2011年11月)、国务委员戴秉国(2011年12月)等先后访缅。缅方苏貌主席(1991年8月)、丹瑞主席(1996年1月、2003年1月和2010年9月)、貌埃副主席(1996年10月、2000年6月、2003 年8月何2009年6月)、钦纽总理(2004年7月)分别访华。梭温总理三次来华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2004年、2005年、2006年),并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于2006年2月正式访华。登盛总理于2007年6月访华,并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8年8月)、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2008年10月)、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2009年4月)。和发委第一秘书长丁昂敏乌2009年10月来华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2010年7月访华。2011年3月,缅新政府成立后,总

统吴登盛对华进行国事访问(2011年5月),副总统吴丁昂敏乌来华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2011年10月),人民院议长吴瑞曼(2012年2月)等相继来华访问。

二、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缅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合作领域从原来单纯的贸易和经援扩展到工程承包、投资和多边合作。双边贸易额逐年递增。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50.01亿美元,较前年增长48.3%。中国对缅主要出口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纺织品、摩托车配件和化工产品等,从缅主要进口原木、锯材、农产品和矿产品等。

双边经贸协定:1971年中缅签署贸易协定,双方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1994年,中缅两国政府签署《关于边境贸易的谅解备忘录》。1997年中缅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成立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联合工作委员会的协定》。2001年中缅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鼓励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

三、其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

中缅两国外交部一直保持良好合作。1992年双方建立外交磋商机制后,已举行九次副外长级外交磋商。1998年1月,双方签署《中

缅两国政府关于互免持外交和公务护照者签证协定》。1993年中缅就恢复互设总领馆达成协议,缅甸驻昆明总领馆和中国驻曼德勒总领馆分别于同年9月和1994年8月重新开馆。1997年3月两国签署《中缅两国边境地区管理与合作协定》,并就边境地区禁毒开展了合作。2006年5月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禁止非法贩运和滥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的合作协议》。

中缅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建交后交往更加频繁。1960年,缅甸总理吴努曾率领由文化、艺术、电影等代表团组成的400多人大型友好代表团访华,1961年,周恩来总理率领530多人大型代表团回访缅甸,成为两国文化交流史美谈。近年来,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历史、新闻、体育代表团交往不断。1996年1月,两国文化部签署了文化合作议定书。1955年、1994年、1996年和2011年,中国国宝文物佛牙舍利四次应邀赴缅供奉,受到了缅甸政府和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两军关系稳步发展。近年来,两军领导人保持互访的势头,国防部长迟浩田(1995年7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1996年4月)、总参谋长傅全有(2001年4月)、总参谋长梁光烈(2006年10 月)、济南军区政委刘冬冬(2007年8月)、副总参谋长张黎(2008年10月)、总参谋长陈炳德(2009年3月)、总政治部副主任贾廷安(2011年3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2011年5月)等军队领导人先后

访缅。缅甸陆军司令丹瑞中将(1989年10月)、三军副总司令貌埃上将(1996年10月和2003年8月)、陆军参谋长丁吴中将(1994年11月和2000年4 月)、三军总参谋长杜拉瑞曼上将(2002年12月、2007年1月和2008年12月)、第一秘书长兼防空总局局长梭温中将(2004年7月)、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上将(2011年11月)等军队领导人分别访华。

篇三:《论中国与缅甸两国的关系》

课程名称:东盟国家概况(公选课)

论文题目:论中国与缅甸两国关系

班级:化工本111班

学号:110610401030{中国与缅甸的关系}.

姓名:李志松{中国与缅甸的关系}.

论中国与缅甸两国的关系

一、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的现状分析

三、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

五、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景展望

前言:缅甸,对于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缅甸虎视着马六甲海峡出口,西可以压缩印度向南海、东南亚一线伸展的空间,北可以切断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陆地联络。也是中国的南大门。 一、缅甸是我西南最佳战略出海通道。有利于打破“马六甲困局”。我国的出海通道处处受人围堵,东面有三道岛链,南面有马六甲海峡。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我国的四大海都是边缘海,除了台湾直面太平洋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口!而唯一的台湾,我们又未能解决、收复。虽然还有一个琉球,日本只有治权,但实际上我国还不适宜提出主权要求,暂不论。在此情形下,我们就会受制于南面的马六甲海峡,产生了所谓的“马六甲困局“,建立从缅甸方向进入印度洋的出海口就显得特别迫切。

二、有利于打破美日台的围堵。现在美国、日本对我国的围堵已渐渐合拢,我们的出海通道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一旦我国建立了西南战略出海通道,将为我国打开一个重要战略战略缺口,使我国立于不败之地。美日对我国的围堵将迎刃而解。 三、有利于制衡印度。藏南领土尚未收回,印度尚做着大国梦,表面的友善掩盖不住其骨子里时时处处与我国为敌。印度还梦想着独霸印度洋,野心不小呢。而尽快从缅甸方向建立西南战略出海通道,可有效地制衡印度。建立西南战略出海通道,可大大缩短航程,节约运输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如果建立稳定的铁路和输油管道,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的经济环境,使我国的 经济获得稳定的外部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军事上来看,建立西南战略出海通道,可使我国军力前出,进可攻,退可守,获得极大的便利。在政治上,如果我国顺利打通此战略通道,无疑明确表明了我们已经为可能的战争作好了反封锁的准备,可威慑台海、东海和美日台,具有显著的政治意义。

因而,中缅关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搞好中缅关系也是每一届领导者执政期所必需做的。

 中缅两国关系关系的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缅甸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国之一,是第一个与中国 签订边界条约及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国家。除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受到干扰外,中缅双方一直保持睦邻友好、和平合作的关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阐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原则。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它宣布:“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 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中国这一外交政策适应于缅甸。

新中国成立后,缅甸实行承认新中国,发展对华友好关系的对华政策。1949年12月16日,缅甸外长伊・蒙电告周恩来总理:缅甸政府“决定承认中华人

民共和国,并期望外交关系之建立与使节之互 换”。缅方的建议得到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经过谈判,1950年6月8日,中缅建立外交关系。

冷战时期,中缅双方克服国际冷战格局对双边关系的消极作用与不利影响,两国睦邻友好、和平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之间的“胞波”友谊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为:其一,1954年6月,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规定并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关系;其二,友好地解决了居住在缅甸的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其三,妥善地解决了逃亡缅甸的国民党残兵问题;其四,在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了中缅边界问题,并签订《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1960年1月,缅甸奈温总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0月,中缅双方正式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亚洲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榜样,是亚洲国家解决边界问题和其他争端的范例”;其五,妥善地处理了中缅双方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为中缅友好关系的发展清除了障碍。此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两国睦邻友好关系逐步稳定发展。 冷战时期,中缅关系也曾经历了短暂的曲折、困难时期。这主要是60年代后期,中方由于“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想干扰了其对外政策,向外输出革命,公开支持缅甸国内共产党的斗争。缅甸对中国疑虑增加,出现反华排华倾向,双方关系恶化,1969年3月,缅甸照会中方,《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于1970年5月14日期满后予以终止,至此,中缅关系跌入低谷。但是,这种状况为时不长,70年代初,中缅双方各从本国利益出发,恢复了双边睦邻友好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形势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缅甸国内局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88年,缅甸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以苏貌为首的军人政府“缅甸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接管缅甸国家政权,国内局势复杂。对缅甸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严格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缅甸内部事务,尊重缅甸人民的选择。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中缅在各个领域继续保持了正常的交往,两国高层领导互访不断,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缅友好关系有了新 的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中缅两国“为邻国之间和平友好相处树立了典范”。

伴随双方政治关系的发展,中缅双边经济关系也建立和发展起来了。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双边贸易 不断发展。1954年中缅双方签订为期3年的贸易协定,从此,两国贸易稳步发展。70年代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缅关系及双边贸易发展势头更加良好。据我国海关统计,中缅贸易总额1985年和1986年为0.7亿美元、1987年为1.637亿美元、1988年为2.7亿美元、1989年为3.127亿美元、1990年为3.27亿美元、1991年为3.92亿美元、1992年为3.682亿美元、1993年为4.895亿美元、1994年为5.12亿美元、1995年为7.76亿美元、1996年为

6.58亿美元、1997年为6.43亿美元、1998年为5.8亿美元。同时,中缅边界贸易繁荣、活跃。其二,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加强。1961年,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国向缅方提供3000万英镑的无息贷款,并提供技术和设备,帮助缅甸建设纺织厂、水力发电站、桥梁等10个项目。1979年,中缅签订新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方向缅方提供63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援建8项工程。1986年中方向缅方提供3.17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1993年中缅签订经济技术协定,中方向缅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息贷款。1998年中国向缅甸提供1.5亿美元的贷款,帮助缅甸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对缅甸的经济技术援助主要是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重型机器和成套设备。援助的项目主要是建厂、修

建公路、桥梁、水力发电站、卫星通讯地面站等,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中国的援助,缅甸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主席丹瑞指出:“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了我们公正无私的支持和援助。”同时,中缅关系在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联系密切,合作顺利。

 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突出问题

1) 边界问题

中国和缅甸两国之间边界的形成和最后确定(划定),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缅边界中国一侧全在云南省境,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边界问题的形成过程中,还曾发生过轰动一时、震惊全国的中缅界条北段的片马事件和南段的班洪事件。直至1960年,中缅两国边界才得以最后确定。中缅两国山水相连,民族相通,今天两国边境线长2186公里。纵贯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源于中国西藏,中国怒江的下游则是缅甸的萨尔温江。缅甸的10多种民族与中国云南境内的景颇、德昂、佤、傈僳、哈尼、拉祜、阿昌、独龙、布朗、傣族以及克木人等是跨国而居的同一民族。互为近邻的地理位置和民族亲缘关系,为中缅两国密切往来提供了条件。{中国与缅甸的关系}.

据有文字可考的中缅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 世纪,距今已2000多年。尽管元、明、清时期,中缅两国曾发生过战争,但为时不长,战后两国关系迅速恢复和发展,友好关系成为中缅两国历史上的主流。 直至近代西方列强入侵缅甸以前,中缅边界问题并不突出。虽然双方从未划定过边界,然而中国政府在中缅边界地段的实际控制地区大体上还是明确的。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实行的和平外交和睦邻友好的政策,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的解决,奠下了良好的基础。1954年,我国周恩来总理参与创导和制定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进一步解决邻国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正如周恩来所说:自从中缅“两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获得独立以后,特别是1954年两国总理共同创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以此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之后,就为解决这个问题(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中缅边界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两国政府一贯珍视两国的传统友谊和维护两国独立和亚洲和平的根本利益,因而在解决边界问题的时候,既考虑历史背景,又考虑当前实际情况,确定了互谅互让和友好协商的方针。”(注:《周恩来总理在首都各界人民庆祝中缅边界条约签订大会上讲话》

(1960.10.2)。)

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1960年1月 28日在北京签字,2月1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批准,5月12日经缅甸联邦总统批准,于同年5月14日在仰光互换批准书。)。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1960年10月1日在北京签字,12月20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批准,12月29日经缅甸联邦总统批准,于1961年1月4日在仰光互换批准书。)。这样就完满解决了两国之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篇四:《明清时期缅甸与中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