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家乡习俗200

时间:2021-11-10 17:31:10 200字

篇一:《湖南的风俗》

湖南的风俗——杀年猪

湖南,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地方,不论过节还是聚会,都喜欢闹一闹;所以,今天我要讲的是湖南的一种风俗——杀年猪。

在过年的前几天湖南乡村家家户户都会杀一头猪.杀年猪的时候,都要把邻居.亲人和朋友叫到,大人们在一起聊天.帮手,而小孩们在一旁嬉戏打闹,沾沾喜气感受过年的气氛。

不解的是,民间传说:杀猪时要让小朋友们躲到屋里,不然杀猪时的杀气就会冲到小孩子身上,小孩子沾上杀气后就会生病,甚至夭折。

杀猪前要几个男壮汉压住猪的四个脚用绳子倒挂在一把梯子上,防止猪逃跑。有次我偷偷的在看专业屠夫一刀对准猪胸口,直到猪不能动弹为止,好血腥呀。会在猪胸口下放一个大盆子,就用来装猪血,盆子里要放少许盐,这样猪血才会成块,不然猪血就浪费了。男人们会帮手开腔,拔毛。

年猪杀完后,就开始分猪肉。主要把猪肉分成三大块即三个等级:猪头和前腿为一块;猪身子为一块;后脚和臀部为一块。分猪肉也要讲规矩。猪头.前腿和猪

血是主人的,因为猪是主人家辛苦喂养的,猪身子就分给邻居和亲朋好友。以表示互帮互助和邻里团结。 然后猪的后部分是要分给家中的老者。因为老人最喜欢后脚和臀部的那种半瘦半肥的猪肉,口感也很好。分完猪肉后,主人就会用剩下的一部分肉做酒皮肉--------先把肉放入盆中用酒和盐腌制,锅中加热到一定程度后把猪肉放入锅中。炸到金黄色后就好了,它是年夜饭里的必备食品。另一部分会用来晒腊肉。虽然我来广东有三年啦,但是每年春节必须回去,感受过年时家乡习俗,感受亲戚邻里之间的和谐。特别是这种分享让我感觉很温暖。

这就是我们湖南的风俗。

609班 鄢邱涛

篇二:《家乡风俗》

以上10点是我们温州人在过年时会准备的事情。

在我们的温州的传统节日有:1、正月初一春节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5、二月十五花朝节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端午节11、夏至节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地藏节16、八月十五日中秋节17、九月九日重阳节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下元节20、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21、十二月八日腊八节22、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以上是我们家乡的节日与习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我们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

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

我就看过几场: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

篇三:《湖南婚礼习俗》

《中国近代史》作业

家乡婚礼习俗

上大学了,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随便碰到几个人,说不定就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就好比我们寝室,一共六个人,却来自五个不同的地方。当然,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各自的特色,很多方面都不尽相同。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星城——湖南长沙,现在,我想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婚礼习俗。

1,择日篇

择日,顾名思义,就是选择结婚日期的意思。其实在这个方面,大部分地方应该都是一样的,都是选一个良辰吉日。这个一般都是根据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男方的一般都付现金、用红纸打“包封”。包封签子上一般要写上一句表示祝贺的话。 2,婚礼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实很多地方的传统婚礼习俗都已经渐渐被大家淡忘了,现在的婚礼一般都是欧式婚礼,特别是像长沙这样的省会城市。但是就在寒假的时候,回了趟外婆家,有幸看到了一场比较传统的婚礼。

和许多地方一样,新郎都要去新娘家迎接新娘。不同的是,在新郎接新娘的时候,女方家会设置一些障碍,不会让新郎那么轻易就把新娘接走。女方家会把大门给堵起来,只留一条门缝。新郎要从门缝往里塞十张聘书(就是用红纸做的红色信封,里面放了一张红纸)和一个大红包或者很多小红包,这个红包叫做“挡亲礼”。如果女方家觉得大红包满意,就会让新郎进来。或者就是大家都去拿红包,门口没人堵,新郎就直接闯进来了。在新娘上婚车之前,新娘的鞋子都是穿着在娘家穿的鞋子的,一直到新娘上车的时候才换上婚礼上穿的鞋子。这是让新娘出嫁时,不把娘家的福气带走的意思。

接下来就是接婚车了。在接新娘的婚车到达离男方家还有几十米远的地方的时候,就要停下来,等待新郎的爸爸来接。新郎的爸爸要戴一个高高的尖尖的写了很多字的(具体是什么字,我就不知道了,那天没有太注意)红色帽子;脸上要用烧火灰抹

黑,额头上要摸几杠红色,鼻子也要摸红;在胸前要挂挂一个红色的牌牌,上面用毛笔写着“我是烧火老倌 ”;腰间要系一根红绸子;脚穿一双黑色雨靴。等到新娘的车子停了后,新郎的爸爸就要打一个叫做“土车”的车子去把新娘接回家。土车的前面还系这一根红绸子,那是给新郎用的。所以,也就是新娘坐在土车上,新郎的爸爸在后面打,新郎在前面拉,一起把新娘接回家。等新娘到达大门口的时候,会有男方的同辈的亲朋好友(女方的亲朋好友是不允许的)争抢着把新娘从车上抱到拜堂的礼堂里,抱到的那个人会有一个很大的红包。

然后就到了婚宴的时间了,在婚宴的期间,新郎的爸爸也要继续穿着那身装扮,不过这次不用打土车了,这次换成了肩上扛一根烧火棍,棍上挂一面锣,然后边走边敲锣,同时唱道“我是烧火老倌!”之类的话语。{湖南家乡习俗200}.

3,闹洞房

中国古时候就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今天,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 闹洞房的游戏有很多,例如取筷子,吃香蕉,说昵称等。闹洞房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环节,因为一般这个环节都是有红包拿的。

4,回门篇

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到这里为止,整个婚礼流程就算是全部结束了。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接触事物的增多,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现在这种很古老,很传统的婚礼习俗已经很少见了。我这里描述的,也只有一部分是传统婚礼的习俗,而且也不一定很准确,这里面都参杂着许多现代婚礼元素。但是在我看来,就算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都与国际接轨了,但是这种很传统,很古老的婚礼习俗还是应该要继续传承,保留的。其实不仅仅是婚

礼习俗,很多其他的古老民风民俗都应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当保留下来,这样才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篇四:《家乡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有一些习俗,无论是谁也无法改变。

在我的家乡,有这么一个规定,在过年的时候,无论是谁,都必须要赶回去跟家人团圆,吃团圆饭。

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说说笑笑,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卷。在平时,因为各自工作和学习的繁忙,大家很难聚合在一起。作为小孩,总对每年这种团聚的日子充满了期盼。

在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不会喝酒,这可怎么办呢?哈哈,大家一定听说过以茶代酒这句话吧,我们小朋友就会用饮料或是茶来代替酒来互相碰杯。大家相互间的碰杯,代表着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代表着彼此间新年的期待与祝福;代表着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大家围在一起谈谈自己今年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计划,将它们与自己的亲人进行分享,并相互鼓励和支持。

团圆饭代表着人们生活的团团圆圆,日子的美美满满,祖国大家庭的和和美美! 家乡的习俗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是地处晋北的大同市,这里的人爱吃糕是尽人皆知的。

做糕的实材是黄米面,也就是黍子去皮后称为黄米,再磨成面就是黄米面。黄米面和水按比例搓在糕样,上笼蒸熟,再用手蘸水和成块。这就是所说的素糕。把糕压成片再包糖或豆馅后用胡麻油炸,就是俗称油糕。此时油糕品质金黄色,味道最香,食时外脆里嫩,香甜可口。北部地区的油糕,旧时大多为逢年过节或待客食品。到现在,糕成为人们一日三餐的必需主食。特别是过生日吃糕寓意步步高和高寿;乔迁新居吃糕寓意高朋满座;高考前吃糕寓意高榜题名。总之,大喜的日子必定有糕。

吃糕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你家乡的习俗是什么?也来说说吧。 家乡的习俗作文300字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篇五:《家乡的习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一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号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湖南家乡习俗200}.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篇六:《家乡的习俗》{湖南家乡习俗200}.

我家乡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鞭炮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我的家乡山西孝义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

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篇七:《家乡风俗》

回家过大年西师附小五(6)班 方泽旸{湖南家乡习俗200}.

我的家乡在江西省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有成片的竹林,成群的鸭子,大大小小的池塘„„春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了一趟家乡,感受了家乡的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的生活习惯。

1.“吃茶”并不是单纯的喝茶水,而是“客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独特方式。“茶”可以是普通的茶水,还可以是香甜的米酒配以一桌丰盛的茶点,包括自制的“腊味”——猪肝、香肠和鸭子。丰富美味的“米果”——江米条、豆粑、香芋片„„秘制的糖果——姜糖、橄榄、葡萄干„„这都是我最喜欢的。

4.家乡的酒是用糯米酿制而成的,这种酒看上去是乳白色的,喝起来是甜甜的,还带着一股浓浓的醉人的香,但不能喝冷酒,喝的时候必须加温。由于来的客人很多,没有足够大的容器来温酒,所以人们往往会将酿酒的坛子架在火上加温。先将装满酒的坛子放到事先架好的砖头上,再将坛子的四周包上稻草,然后在坛子口处先垫上一到二块白菜叶子,压上一碗清水,最后从灶里铲来一些带火星的稻草烣,点燃稻草,与此同时随着火势加一些木梓壳,随着酒温的升高,四周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酒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3.我国迎接外国元首访华时要鸣礼炮二十一响,而我们“客家”人却有一套独特而隆重的迎客方式——燃放鞭炮。当来访的客人首先点燃第一枚炮竹,这就像发出的信号一样,迎客的主人们立即点燃成串的鞭炮,疯狂的炮竹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在唢呐声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热闹。几拨客人到来之后,我不经意地低头一看,呀!门前的坪上、田里都铺满了厚厚的一层红纸屑,好像一张红地毯,空气中弥散着烟硝味。

2.厨房是女人们展示才艺的天堂。这里有我的大伯母、二伯母„„以及我的妈妈和姐姐们。她们在这里,有的烧火,有的炒菜,有的炸鱼,有的装拼盘,有的剁肉,还有的做丸子„„她们在这里忙得热火朝天,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这么多人,她们一边干活一边说笑,好不热闹,她们在为爷爷的寿宴忙活。为了增加寿宴的喜庆气氛,寿宴的每一道菜上都要放一块用洋红染红的炸豆腐加以点缀。

5.

篇八:《家乡--醴陵习俗》

醴陵礼仪习俗历来十分讲究,婚嫁、生日寿诞、建房购房、生小孩、乔迁等喜事,均按习俗礼仪庆贺。届时,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均打“红包”前往祝贺,丧葬活动则前往慰问和吊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礼金越来越重,在城市,一般的“红包”大都在是100元,关系较好的至少要200元,最多有数千至上万元。在农村,一般的“红包”多在70~100元之间,关系好的多在100元~200元之间。

一、婚嫁{湖南家乡习俗200}.

20世纪90年代以后,醴陵的婚嫁习俗有些新的变化。虽有旅游结婚,不讲排场、不做酒的新方式,但只是少数。大多数的婚嫁活动安排十分隆重、热闹、讲究排场,选择吉日后即向亲友同事发送请柬。同时精心筹备婚礼。

聘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城市从90年代的数千元、1万元上升到2万、3万元,农村也上升到数千元至万元。

新房的布置越来越讲究,充分体现热闹喜庆气氛,张贴对联、大红喜字、窗花、鸳鸯图案等吉祥标志,也有挂灯笼、彩灯、彩带等。室内更是全新高档家具及家用电器,一般都有彩电、冰箱、电风扇或空调,收录机或音响、VCD、洗衣机、摩托车等。

青年人结婚之前大都上婚纱影楼拍摄婚纱照。新娘新郎穿各式婚纱和礼服,拍摄数十张照片,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结婚之日,新娘到婚纱影楼由化妆师化好妆,穿上婚纱;男方派出车队迎亲,车队由多台小车组成,最多达10多台,且小车档次也越来越豪华。即使家境不宽裕的人家婚嫁,也要租一辆小车和一台中巴去迎亲。送亲与迎亲时均燃放大量鞭炮。此外,拍摄婚嫁录相也渐成时尚。

婚宴一般在酒店举行,现在都是八盆十碗,寓意圆满,另摆有白酒、啤酒、饮料、香烟,仅菜席价格一般在400元/席-800元/席不等。力求体现丰盛有余。婚宴前举行结婚仪式,燃放鞭炮。有由单位领导证婚的,有请主持人主婚的;还有男女双方一起举行婚宴的。婚宴中,亲友代主家向来宾分发喜糖和小红包。新郎新娘逐桌向来客敬酒,一些人生出抱酒、拱酒、吻酒等,甚至捉弄家爷与媳妇取乐。婚宴上逗高亲(即送亲的)习俗在城市已经消失了。也有少数的婚宴在家中举行,由“一条龙”专业(即除采买外的所有宴席配套服务)的承包。农村的婚宴一般在家庭举行,特别讲究隆重热烈喜庆,宴席也较丰盛。

过去结婚三日后回门的习俗也已改变,一般结婚第二日双方就会互相接亲家过门,而不仅仅是新娘回门。亲家之间摆酒宴招待,大都由互赠礼品也改为互赠礼金。

二、寿宴

醴陵做生日仍大多沿用“男进女满”习俗,在男满九进十、女满十之日举行寿宴。但有“男不做三、女做不四”之说,即男一般不做三十岁酒,女不做四十岁酒。随着人的寿命延长,原先不做八十岁酒的习俗也开始改变,“做八十”已开始不再成为禁忌。

除满十做酒之外, 其他生日一般在家人之间庆贺,在家中备一、二桌招待前来祝寿的亲人,但一般不接受外人的贺礼。{湖南家乡习俗200}.

三、生育

这个时期,醴陵生育观念变化较大,重男轻女的观念越来越淡薄,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就连农村也为较大多数人所接受。当然,也还有封建思想意识严重的,仍保留旧的观念,但已不再是主流了。

生小孩做酒的习俗也已改变,一般的是做“满月酒”、“满周酒”(满一周岁),做“三朝酒”的已经很少,“百日酒”一般已不做了。

四、乔迁

醴陵历来有“乔迁志喜”(一般指迁新居)习俗。改革开放后,城乡人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除政府投资建房、房产开发商建房外,城乡居民也建起了不少私房。建房买房乔迁新居者众多。

乔迁新居后择日设酒宴,并发出请柬。亲戚、朋友、同事打红包上门祝贺,主家在酒店或家中备宴款待来宾。农村则一般在新屋“丢刀”之日 (即主体工程落成,也须事先择日)做“圆屋”酒(称“丢刀”、“刹垛”、“钉盖”酒),亲戚、邻居打红包上门祝贺。

五、其他

90年代中期,醴陵逐渐出现学生考上大学,家长做酒谢师的习俗。学生考上大学后,在开学前夕,家长择日在酒店设宴,感谢学生的任课教师、校领导,并给每位教师、校领导打一个红包;亲戚朋友同事则打红包前来祝贺。

六、丧葬

醴陵的丧葬礼仪历来十分隆重,丧葬习俗改革难度较大。1990年后,城区厚葬之风又兴,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甚至有的利用治丧摆阔敛财,影响恶劣。

1996年,市政府颁布《醴陵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城区5个街道办事处和渌江乡18个村为强制火葬区,从9月1日起,强制火化区内死亡者必须火化,并成立市殡葬改革执法队,烧毁土葬用具,查处土葬和大操大办。当年,火化人数增至580人,比1990年354人(含浏阳市在醴陵火化的人数)增长63.84%;尔后,火化人数年均在600人左右,2000年最多达691人。至此,人死后一般送到殡仪馆,并设置灵堂。期间,亡者的亲朋好友、同事前往殡仪馆吊唁,并送花圈、奠仪,在灵堂前燃放鞭炮。死者晚辈向来宾行跪拜礼。参加吊唁者及亲属均配戴小白花、黑袖章,不再披麻戴孝。吊唁活动一般持续3天左右。然后择日火化、安葬。火化前一般都请管乐队、锣鼓班、吹鼓手唱歌、唱戏。火化前,一般都举行简短的死者生平事迹简介会或追悼会,由单位负责人致悼词,家属致答谢词,亲友致词,然后向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即送火葬场火化。70~80年代曾甚行丧葬队伍抬着棺木游街的现象已杜绝。 火化后有的即安葬在公墓内,有的则暂时寄存在火葬场骨灰寄存处,有的则另埋他处。2001年起,强制火化区内土葬之风又偷偷兴起,少数居民家中死人后不对外声张,偷偷土葬,火化人数逐年下降。农村仍然实行土葬,在家中设置灵堂, 请亲友及邻居帮忙, 聘请管乐、锣鼓、戏班等, 营造隆重、热闹、悲壮气氛。90年代以前盛行后辈穿麻衣、戴孝帽、柱孝棍等习俗大都沿袭下来。但也有地方改披麻戴孝为配戴黑袖章、挂白毛巾等。烧纸屋依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