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

时间:2021-11-10 17:07:10 200字

篇一:《著名民间艺人》

著名民间艺人

一、才让当周(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2007年10月17日)中国十佳民间艺人)——,

才让当周男 藏族1967年出生,吾屯下庄人。通藏、汉、吾屯语,信仰藏传佛教。才让当周先生从小拜唐卡艺术大师完德卡尔(系九世班禅唐卡画师)为师,系统学习了从研究研磨颜料到构草图、上色、描金及开眼的所有工序,绘画技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热贡地区普遍共认的唐卡王。兼通塑像及油漆彩绘工作。才让当周先生在塔尔寺为阿嘉活佛、却西活佛、西纳活佛和扎西活佛等高僧绘制唐卡,深得各位活佛赏识。甘肃拉卜楞寺的28幅《极乐世界》(间唐)及甘加智格寺的所有间唐均出自才让当周师徒之手。

二、王金根(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上海,石雕 王金根现年七十岁,上海南汇人,1996年5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专业委员会评为德艺双馨雕刻大师,现任中国民协雕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其石雕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被爱好收藏家所收藏、及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二十多个国家通过政府机构邀请其出席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为祖国人民争得了荣誉。

三、李淑英(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广东,潮绣 李淑英出生于广东潮州,祖辈四代人从事刺绣艺术,祖父李锦泉在清末潮州西马路李锦泉,是潮州铁枝木偶的著名作坊,木偶产品远销东南亚和闽南粤东各地,称“木偶李”。

李淑英八岁随父亲李文龙学艺,现擅长粤榜传统刺绣艺术又拿手木偶制作技艺。退休多年来,坚持不懈从事刺绣工艺美术,自筹资金办刺绣工场,整理频于失传的潮绣针法技艺,并将个人整理的技艺汇集成编,发表论文“论潮绣的针法技艺”。

四、张德和(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浙江,根雕 张德和,1955年出生浙江象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根艺美术学会副会长、省工艺美术学术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竹根雕专业委员会主任。

代表作有《眷恋》、《洪荒时代》、《人之初》、《醉》等,共有40余件作品在省、全国和国际展览中获金奖。数百件作品被国内外行家、名人及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五、张庭珍(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贵州,苗绣 张庭珍苗族贵州台江县人。著名民间传承刺绣艺术大师,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特聘兼职民间刺绣艺术大师,是贵州省十个民间艺术大师之一。台江县苗族民间刺绣能手,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女能手,全国劳模,党的十六大代表,是台江县苗族刺绣开发的带头人。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民间艺术表演、展销、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获得一致好评,多次获得大奖。

六、郑胜宁(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浙江,黄杨木雕

郑胜宁1943年生,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1962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从艺40余年,擅长黄杨木雕的人物、动物雕刻。共创作黄杨木雕、根雕作品数百件(套),曾赴加拿大、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考察访问,学术交流,技艺表演。作品在全国和省级工艺美术、根艺美术的历届展览会共计金奖12件、银奖13件、铜奖1件、精品奖2件、特别奖1件;2002年12月21日至26日在杭州浙江展览馆举办《郑胜宁雕刻艺术展》及学术研讨会,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

七、周钟体(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云南,根艺 周钟体一级根雕艺术家,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天缘”根雕艺术馆馆长。

他的根雕创作由因物像形升华到大象无形的空灵境界,其作品形成了龙、火、孔、雀、仙鹤、人物、根书、自然景观等系列,加上独特的造型,优良的材质,深受大众喜爱,获全国展金奖6个,获省级金奖4个。

八、哈亦琦(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北京,风筝 哈亦琦生于1954年回族。10岁随父哈魁明学习风筝技艺。

先后获得荷兰海牙市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并获得第一名,应希腊政府的邀请参加了希腊雅典市举办的“中国风筝展览”及表演交流活动,参加了由文联主办的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举办的文化节等活动。并出版《中国哈氏风筝》《中国艺术风筝》二书。

九、徐存才(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江苏,泥彩塑 徐存才,1961年出生于无锡。自幼受地方民间艺术熏陶,童年自习绘画、雕塑。1981年进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制作设计室,拜工艺美术大师李仁荣为师。从事手捏泥人和雕塑设计工作。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项,并在电视台、电台、报刊上播出和发表。许多作品被国家、省市地方博物馆收藏。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彩塑学会员、无锡市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无锡市惠山泥人厂设计室主任。

十、道安(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四川,银花丝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道安女士从事银花丝设计、创作27年,经过多年精心研究,银花丝首饰、旅游工艺品及各种摆件等技艺高超。其代表作品有《三英战吕布》半浮雕挂屏,《杜甫草堂》摆件、《三星堆雄鸡》摆件等。

作品《熊猫戏竹》挂屏在第六届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获得金奖,作品《三英战吕布半浮雕挂屏》、《六方龙凤花瓶》、《三星堆鸡摆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全国美术优秀创作奖”。

11、韩菊香——陕西,剪纸、面塑

女,陕西洛川人。民间艺人,擅长剪纸、面塑 。

自幼在村里随大娘大嫂学习剪纸、面塑和刺绣等民间艺术,数十年来从未间断,当地人称她为“巧女子” 。

作品多次参加县、省和全国性展览,曾先后被邀请到北京中央工艺美院和香港作面塑、剪纸表演 。

从艺50余年,1987年应中央工艺美院之邀为该院师生讲学1989年7月,随"陕西省民间艺术访问团"赴香港献艺1991年中央电视台《长城内外》摄制组为她制作专

题片1995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专题介绍了她和她的剪纸作品1992年被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

宁海新闻网讯 十月半到深甽赶庙会,见到了一位做竹器的民间艺人。他叫俞兴甫,现年63岁,是深甽镇马岙村的一个竹器匠,他做的竹器件件精工细作,精美绝伦,简直就是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他劈的蔑细如丝,薄如蝉翼,他会编织的花样多达上百种,真可谓是竹器匠中的大师。手艺这么好的竹器匠,如今已不多见了。

俞兴甫的父亲是个竹器匠,他父亲是从大蔡姑父处学得这手艺。他8岁开始到12岁,每晚跟父亲学习编花样,用二花回纹、三花回纹的工艺手法,编织各种各样的花纹,也有文字,如福、禄、寿、喜等。间或编一些简单的物件,如米筛等。14岁他正式拜父为师,父亲要求很严格,天亮开工到天黑收工,日日如此,不得偷懒。另外还有很多规矩,如大便只能在夜里,白天是不允许的,怕你磨洋工。小徒弟坐椅子只能坐半边。这样三年徒弟,三年伙计,三年半作。一直学到1966年,22岁他才出师。1967年父死,他真正成了一个独当一面的竹器匠。一般讲得出的生活,他都吃得落。

文革时期,他不敢做那些特别精致的套篮、食盒、针箩等可能被打成封、资、修的东西,就做一些粗生活,生产生活用的农具,如竹簟、竹筐、竹篮、竹畚斗、米筛、糠筛,或者竹席等等。马岙一带这一类竹器一半的生活都是他做的。随着塑料用具的兴起,做竹器的人越来越少,他就与儿子到宁波下应种菜去了。一种就种了十年。

2007年俞师傅感到身体不好,就独自回家了。无聊之际,他想起童年时学过的手艺,何不以此解忧?他重新拿起篾刀,找齐已经灰尘塳蓬的工具,凭着童年时的印象,开始做了起来。他有的是时间,于是想慢工出细活,要把手艺的精髓做出来。过去只求快,现在要做好,做得精致,细巧。他选用上好的冬竹,刮青,劈丝,越细越好;劈篾,越薄越妙。我见过那篾丝,真的细如发。然后把竹丝篾片都拿到锅里煮过,这样做出的竹器就不会蛀虫,能一代一代流传下去。那些要对花的篾片,他就用墨汁染上黑色,打出各色各样的图案、花纹。做好之后,又用清漆刷一遍,这样就更有光泽,也利于保存。他做的套篮、针箩、食盒,工艺考究,花样繁多。套篮的把手上还雕有花纹,美轮美奂,见过的人无不称奇。二花回纹、三花回纹的工艺在他手里搞得出神入化。开始他只是自己玩玩,想留给后代做个念想。后来别人知道了,虽然价格不菲,一双套篮要6000元,但因为太精致了,定做的人还是很多,大家大多用以收藏,或者作为礼物送人。

知道他的名声,宁海某饭店开业,特意花1000元在他处定做了一只90厘米高,脚直径60厘米,肚子直径100厘米的大花篮。虽然这生意也还不错,可是这样的手艺却也面临失传的危机。做这样的生活要细心,要耐得住寂寞。他的儿子宁肯种菜也不肯做,他的徒弟也改行卖起了肉,丢下篾刀,操起了肉斧。老人很担心这么好的手艺就此失传,老人感慨地说:“谁愿意学,我一分不收,免费把全部本事教给他。”

篇二:《2015年中国民间艺人节》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民间艺人}.

八、 活动背景 ........................................................................................................................... 2 基本概况 ........................................................................................................................... 2 可行性分析 ....................................................................................................................... 3 活动安排 ........................................................................................................................... 4 职责分工 ........................................................................................................................... 5 宣传推广 ........................................................................................................................... 7 财务预算 ........................................................................................................................... 8 应急预案 ........................................................................................................................... 8

一、 活动背景

(一) 活动目的及意义

二、 基本概况{民间艺人}.

活动名称:

2015年(第六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活动主题:

“保护、传承、发展、创新”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中国文物学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浙江省文联)、杭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杭州市旅委、杭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杭州

市清河坊历史街区管委会

活动时间:

2015年10月17日至10月23日,历时7天 活动地点:

清河坊历史街区

活动主要分布点:吴山广场、南宋御街„„

三、 可行性分析

(一) 经济基础良好

杭州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浙江充裕和活跃的民间资本也为杭州大力发展会展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杭州为省会的浙江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也在不断的提升,潜力巨大的市场势必吸引国内外会展商客。

(二) 杭州市政府的支持

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努力为杭州会展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积极鼓励国内外中介机构来杭州办展办会。2003年,杭

州市旅游委员会、杭州市发展会展业协调办公室和杭州市财政局联合颁发了《关于对引进大型会展和旅游节庆项目进行奖励的实施办法(试行)》,2008年,杭州市政府提出《关于加快杭州会展旅游也得相关意见》。

(三) 区位条件优越

杭州地理位置优越,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可依托全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全国。杭州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其中,“沪杭高速公路第二通道”的开工建设,杭州将进入上海大都市的快速通道圈。

(四) 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吸引力强

杭州是一个以西湖山水为核心,吴越文化为代表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中国闻名的七大古都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加之杭州市配套产业齐全,社会秩序良好,市民素质较高,具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四、 活动安排

(一) 2015年(第六届)中国民间艺人节开幕式

时间:2015年10月17日(星期六) 地点:吴山广场

领导:杭州市副市长 —— 陈红英

嘉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领导

媒体:《杭州日报》 、《钱江晚报》 、《都市快报》

杭州电视台、浙江电视台

杭州人民广播电台西湖之声、浙江电台新闻台

五、 职责分工

(一) 办公室

主要职责:

1、对整体活动进行组织指导,对各工作组进行协调沟通;

2、拟定活动总体方案、日程安排;

3、筹措活动经费、市场化运作资金安排,及时将资金拨付到位。

4、起草开幕式领导讲话稿,报负责部门审定。

(二) 综合协调组

主要职责:

1、确定市、区参会领导、嘉宾人数,交由各有关单位负责邀请;

2、统筹安排展会期间市、区领导活动。

(三) 活动筹备组

主要职责:

1、筹备其余各项活动

2、组织有关企业、单位参加活动

(四) 宣传报道组

主要职责:

1、制定展会宣传方案,邀请省内外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2、在主要活动场所营造宣传氛围;

3、制作有关区域宣传广告牌及飘旗等;

篇三:《创建民间艺人意义11》

充分发挥传统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05月15日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我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正确认识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蕴藏在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

一、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主角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农民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既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文化建设自下而上地进行比自上而下命令来得实在、有效,农民的主角地位不能动摇,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农村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比如,河西地区到处都有农民自发组织的剧团、戏社并常年活动在乡村,使传统的民间文化得到传承,且充满着活力。临夏、甘南交界处的莲花山民间花儿会,由于政府的保护、激励,民间积极自发地组织,规模一年超过一年。有时会期长达一周,会场每天转移,但仍有四周的数万农民闻讯赶来参加。兰州市永登县苦水的“高高跷”社火也很走红,随着外界对这种独特社火的关注,当地农民已经拥有了一种文化自豪感,也激发了表演欲。近两年来当地青年农民每年都主动倡议、筹划、组织、表演“高高跷”社火。因此,政府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并让他们成为文化的主体,新农村新文化才能有生命和活力。

二、民间艺人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骨干

散布于广大农村的“民间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其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骨干和桥梁作用。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如湖北宜昌三峡地区有个民间说唱艺人刘德方,能讲400多个民间故事,会唱许多民歌,会表演一批花鼓戏和皮影戏剧目,会唱多部长篇丧鼓词,被有关专家评价为“是目前三峡地区最具活力的民间故事家和民间艺术家”。为了充分发挥这位民间艺人的潜能,当地成立了“刘德方民间艺术团”,依托三峡旅游景观,开展经常性的民间文学演唱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要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以促进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传统民间文化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根基

传统民间文化产生于本土,特别富于活力和渗透力,它们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从这个角度讲,应该让农村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要注重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首先,要充分发掘各地的人文资源、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其次,要积极开发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充分利用农闲、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要突出发展“本土文化”,很多原汁原味、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把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继承发扬下去,使之成为为农民所享用的丰富精神财富。通过焕发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新农村文化蓬勃兴起。

四、充分发挥传统民间文化的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中,我们应该在深入挖掘传统民间文化丰富资源和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引进、容纳、消化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方面,不断加以创新,推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的文化产品,打造出中国农村新文化的精品。艺术家可以利用民歌民谣,创作出富有现代气息的音乐歌曲,如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提琴曲《梁祝》、动画片《百鸟衣》都是根据民间素材创作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民间文化对于农村新文化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开发和利用。特别是要注意把挖掘光大本土民间文化优良传统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传统民间文化显现出其固有的多重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深厚的民间文化优势以及地方艺术品牌优势,为发展新农村文化和地方经济服务。如广西民族文化绚丽多姿,12个民族能歌善舞,素有“歌海”之称,音乐舞蹈品类繁多,各具特色,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也丰富多彩。近些年,他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间文化基础上,通过创新,举办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刘三姐歌圩”、桂林山水旅游文化节以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等,并形成品牌效应,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对民间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对民间文化生命的延续,我们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瑰宝。同时,要坚持民间文化的与时俱进,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黄永林)

吾尔十二木卡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是勤劳而具有创造精神的维吾尔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一部用音乐语言叙述维吾尔人民各方面生活的文化艺术百科全书。她巧妙地运用音乐、

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类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人民绚丽的生活、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与追求,以及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维吾尔人民的喜怒哀乐。音乐的表现既具有抒情性与叙事性,也具有音乐与诗歌和谐统一的特点。十二木卡姆这种巨型音乐作品在世界民族艺术史上极为罕见,被誉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

维吾尔木卡姆的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并与维吾尔人民的历史同步发展。她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由众多的维吾尔民间艺术家、民间歌手、民间演奏家创造并逐步完善的民族音乐套曲。

由于维吾尔族群范围的部落众多,分布的地域广阔,所以其文化与音乐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古代的国际内陆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横跨整个新疆,维吾尔文化正是在这个作为东西方文化重要交汇点的地域产生的,而作为维吾尔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艺术也正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同时,维吾尔人民在本民族固有的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其

他民族音乐的有益成分,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加丰富了自己的民族音乐财富。

维吾尔民族音乐的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她产生于民间,到了封建社会,这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步系统化。这是维吾尔音乐的时代特色。在维吾尔民族形成过程中,主要族群的各古代部落,他们生活在天山南北、塔里木河流域,在两千年前就已从事农耕,并创造了城市文明。同时,也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出现了各类音乐体裁。后人依据它们发源地的名称称之为: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于阗乐。这是维吾尔音乐的地域特色。

在作为维吾尔音乐经典的木卡姆的形成过程中,上述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木卡姆重要组成部分的“琼乃额曼”,在古代称作“大曲”,公元4世纪,在这些“大曲”中,首先是“伊州大曲”,然后是龟兹、高昌、疏勒、于阗等地的“大曲”,相继传入中原地区。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木卡姆的最初形成部分---“大曲”,在公元 6世纪之前就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6世纪至10世纪之间,流传在各地民间的木卡姆曲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开始互相渗透。12世纪之后,“大曲”这个名称逐渐被阿拉伯语“木卡姆”一词所取代。无论“木卡姆”在词源学上有何含义,实际上它是一个专用名称,表示经过规范的、置于一定系统的、一整套大型音乐套曲。14世纪,由于古维吾尔文“察合台语”中大量吸收和使用了阿拉伯语、波斯语,所以在文学、艺术、音乐领域,乃至在木卡姆中也开始部分地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名称。

属于十二木卡姆范畴的某些主要曲调,早在5世纪由龟兹乐师苏祗婆用图形谱的方式(吐火罗文符号)记录下来。到了6世纪,法拉比把某些阿拉伯音乐理论中的一些适宜的概念运用到突厥民族的音乐中,创造了用阿拉伯语名称图形谱记录的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木卡姆是民间艺人和乐师们口头传唱下来的,图形谱记录的方法最终未能延续下来。但是,民间艺人和乐师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以自己创造的“点形谱”的方式将曲调传授给了他们的弟子们。在中原地区,“大曲”中的某些曲调是在汉字的基础上采用图形谱方式进行记录的,也流传至今。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与古典诗歌相配的形式,早在15世纪就已在新疆各地形成。16世纪,在叶尔羌汗国的苏丹阿布都热西提汗和当时的木卡姆学家何曼尼萨汗(乃菲斯)、克迪尔汗等人的倡导和努力下,各地的民间乐师和木卡姆学家聚集到一起,各种类型的木卡姆大范围地得到挖掘、收集和整理。他们根据“五旦七调”、“十二高潮”的规则,仔细辨认落实,将木卡姆纳入了一定的系统。由此,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样式。根据这个样式,十二木卡姆由《拉克》、《且比巴亚特》、《斯尕》、《恰哈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特》、《纳瓦》、《木夏吾莱克》、《依拉克》等十二部分组成。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木卡姆的名称及顺序曾发生过变化。同时,十二木卡姆的一些地域性变体也并存于世。其中比较著名并且具有一定特色的当属哈密木卡姆和多郎木卡姆。

每部木卡姆有“克里希曼”(即“琼乃额曼”中的“序曲”),它决定着该部木卡姆的“母调”,是整个一部木卡姆中各类曲调的基础和主干。一部木卡姆分成《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琼乃额曼》又由《太艾则》、《奴斯赫》、《朱拉》、《赛乃姆》、《赛勒克》、《佩希热维》等若干曲调组成。这些曲调又演变出几个曲调,这些曲调又都有自己的变奏曲和尾声。变奏出来的曲调如果脱离“母调”,可以成为独立的乐曲。“克里希曼”中的主旋律在木卡姆第三部分是富有特色的,根据音乐的发展而产生各种变化。木卡姆《琼乃额曼》部分的结尾是《太依克特》,它是从第一部分过渡到第二部分《达斯坦》的桥梁。《琼乃额曼》中的曲调大部分是抒情曲。《琼乃额曼》中的主旋律在《达斯坦》中也是相互交织出现的。因此,木卡姆的《达斯坦》部分的旋律结构是《琼乃额曼》主旋律的继续与发展。《达斯坦》部分中的曲调所配的唱词是表现英雄业绩、人道主义、纯真爱情、

道德情操、科学知识等内容的叙事长诗,一般要演唱3-5部长诗。也有个别唱词配以古典诗人的格则勒。每个曲调中间有变奏曲。木卡姆的第二部分也可以称为叙事性部分。其后是由欢快、热烈、短小、自由的歌舞曲调组成的第三部分《麦西热甫》。这部分是戏剧性部分,广泛流传于民间。另外,在维吾尔族极为普及的聚会或麦西热甫中,木卡姆的某些组曲是以《赛乃姆》之名演奏的。这种《赛乃姆》富有地域特色,被分别称作《喀什噶尔赛乃姆》、《库车赛乃姆》、《库尔勒赛乃姆》、《伊犁赛乃姆》、《哈密赛乃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独具民族特色的旋律,完整系统化的音乐结构,丰富多彩的曲调,复杂的演奏技巧,多变的节奏,多彩的音乐形象等等,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古典音乐或“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是与维吾尔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哲学观念、心理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道德观念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因此,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旋律、色彩、风格、演技、节奏等方面独具特色。木卡姆的旋律层层交融,以“母调”与主旋律为基础与主干,在一种曲调与韵律之间又派生出各种分支旋律。旋律中,像链条一样一贯到底的主题又很多。这些主题沿着一定的线路交替发展,创造出多种音乐形象。因此,人们在聆听木卡姆时,会产生一种激奋的、欢快的、充满希冀与活力的、高昂的、迷人的、使人遐想的爱与恨的感觉。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也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每个木卡姆配上内涵丰富、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歌(主要是格则勒)或民歌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每个木卡姆的第二部分与民间流传甚广的叙事长诗紧密配合,交相辉映。这些带有情节性和劝喻性的歌词,给人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麦西热甫》中的曲调与在维吾尔文学中广泛流传的民歌和一些通俗易懂的优美古典诗歌相配合,把整个木卡姆推向高潮,使聆听者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投入到歌舞的漩涡中。

16世纪,十二木卡姆通过整理,其曲调配上那个时代古典诗人的诗词或民间长诗是自然的。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根据木卡姆艺人的意愿、场合的需要和某些聆听者的需求,其歌词也是不断变化的。{民间艺人}.

流传至今的歌词,其主要来源,还是著名的人民艺术家、木卡姆大师吐尔迪阿洪从祖辈那里继承,又传给我们,并经过时间与场合筛选的那些歌词。歌词的内容与音乐的内容、歌词的结构与音乐的结构、歌词的韵律与曲调的韵律完美的结合,十分谐调。

数百年来,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经历了各种政治与社会、宗教与精神的风浪与挫折,受到无数民间艺人不惜生命的保护和爱惜,才传唱到今天。在这方面,木卡姆演唱大师吐尔迪阿洪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功不可没。这位非凡的艺术大师,在根本不看乐谱、不出差错的情况下,按照每个木卡姆的旋律与顺序,可以演唱二十四个小时,把十二个木卡姆从头至尾演唱下来。我们完全可以称他为一部“活的音乐百科全书”。这一殊荣归属于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同行卡伦琴演奏师肉孜阿卡、弹布尔演奏师肉孜(肉孜弹布尔)等人,也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艺术家。

与在民间流传广泛的《麦西热甫》和《赛乃姆》不同,木卡姆的《琼乃额曼》部分由于流传的范围狭窄,能够在脑子里熟记并连续演唱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因此,临近解放前,我们的这一音乐瑰宝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拯救了十二木卡姆。自1950年至今,当时的新疆省委和省政府、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不渝地对十二木卡姆给予了特殊的关怀与支持,并做出过许多具体的指示。十二木卡姆的录音工作早在1 950年就已经开始。有关部门于1951年7月、1954年8

篇四:《民间艺人郭永章》

民间艺人郭永章 郭永章,1945

年生。民间称呼:“郭瞎子” 山东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苏道沟

村人、民间坠子大师。郭永章双目几近失明,唱坠子时自己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乡音如醉,善于在坠子书中融入山东梆子、山东枣梆等特色唱腔。

郭永章-

简介

郭永章

性别:男

出生:1945年生

民间称呼:“郭瞎子”

篇五:《民间艺人故事多》

民间艺人故事多(图)

绝不向金钱低头

琴书艺人在旧社会时社会地位低下,但他们的道德情操高尚,令人崇敬。上世纪二十年代,女艺人许桂花一年麦收后在睢宁县城里演出,观众连日爆满。 这天唱过一段书后,她与伴唱拉弦的师兄王绍品走下舞台收钱。前排坐着一胖子跷着个二郎腿的脚丫子缝里各夹着一块银元。胖子朝王摇摇头,再瞅瞅许桂花,然后指指五个脚丫子,言下之意是钱我这里有的是,但要唱者自己来取。 许桂花看在眼里,气上心头,但转念想到强龙还不压地头蛇呢,何况自己是外来作艺的。于是她强压住怒火,高声向全场观众宣布:“难得诸位前来捧场,多天来有劳各位亲朋架势,今天的说书是特意奉送给大家的,不收钱!”她转身迅速返回舞台上一口气唱了下来。待散场后,收拾收拾就走了。

后来,许桂花在父亲带领下来到徐州金谷里演出。一日北洋军阀驻军营长来到许桂花父女住处,命令她次日前往司令部驻地原道台衙门里去唱堂会,随即扔下二百块大洋不容分说就走了。这一下就连久在江湖闯荡的许老先生也没了主意。他们共同商量的结论是钱多难收,军警们没安好心。于是决定许桂花和师兄连夜悄悄地先走。老爷子硬着头皮于第二天天亮如数送还二百块大洋。结果遭了一顿臭骂毒打,被关押蹲了几天黑屋子牢房。

群众至今每提及这些事,无不啧啧称赞:“许桂花父女不向银元低头,艺人真有骨气!”

唢呐一曲惊乡邻

铜山县何桥乡双楼村唢呐艺人王镇和勤学苦练,吹奏技艺高超。有一次,他在邻村高粱地里的新坟前练吹哭调,死者家属闻声赶来,看是哪家亲友前来祭坟。可是他们来到坟墓前一看,才知道是他在练吹奏哀曲,全家人听着听着悲痛万分,又一次跪在坟前嚎啕大哭,直到他停止吹奏时方止。

还是在民国初年的一个秋末,王镇和路过县城,见露天戏台上正唱梆子戏,戏台周围人山人海。他想挤到前边听戏怎么也挤不过去,只得到顺风的地方去听。听着听着他忽然一愣神,发觉戏班中吹奏唢呐的跑了调,他随即拿出带在身上的唢呐,无意间迎风吹奏了起来,顿时把听戏的观众吸引过来一半,把他团团围住,喝彩声不断。唱戏的戏班只得暂时停演。班主急忙走来拜见,请他上台指教。在班主和观众一再相邀下,他在戏台上又吹奏数曲,观众才平静下来。临走时,班主送他十串铜钱,王镇和坚辞不收,并从此和这个梆子戏班结为好朋友,彼此常相往来。

“二拔”怒打魏二

沛县女艺人贾福兰艺名二拔,多才多艺,工花旦,兼演青衣,在群众中传有“扒了屋,卖了地,也得听听二拔的戏”的民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女艺人很稀罕,她又长得漂亮,就被国民党沛县郝寨乡的魏区长的弟弟魏二看上了。此魏二是个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家伙,仗着其兄是区长,平时在乡里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