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以这是一条 的路

时间:2021-11-10 15:50:54 600字

作文以这是一条 的路(一)

引用 以“路”为话题作文教案

2010-11-08 14:26:21|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苦恼人的笑《以“路”为话题作文教案》

引用 苦恼人的笑 的 以“路”为话题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 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教学设想:

1、什么是话题作文呢?

2、话题作文应如何审题、立意?

这节作文课以一道作文题为例,指学生正确审题,让学生学会抓准题目中关键的词语,从而把握题意;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学会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和立意。

媒体使用:投影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踏过多少的路?有谁会为此而计算过?有人数过天上的星星,而成为了一位令人仰慕的天

文学家,而又有谁会为了这条条时刻为人们服务的路做过研究呢?

放眼望去,有无数条纵横交错的路展现眼前,或笔直,或曲折;或宽广,或狭窄。无论是严寒,还是

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着。

到底什么是话题作文呢?我们要从“话题”说起。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源头,如:某句名言、某个故事、某则新闻、某项成果、某部电视剧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话题”来引发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议论,也就是引发人们心中想说的话。可见,由某个设想好的“话题”所引出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就是作文所要谈及的内容范围。也可以这样理解:话题好比一个圆的圆心,从圆心到圆周上的任何一点连起来的线

都可视为一个话题作文的写作角度。可见,话题作文内容是很宽泛的,再加上体裁不限,自由度就更大了。

[设计说明]从“话题”这个概念入手,通过解释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话题”及“话题作文”,再运

用打比方,使学生了解到话题作文的特点:内容宽泛,自由度大。

㈡展示这节课作文的题目

[投影2]作文题:

路,我们每个人生来就要面对的,即使你没有脚,你同样在路上,人生不就是一条路吗,路边有这样的风景,在十字路口,就是我们的选择,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人生。作为学生,一次次考试,就是路上的一处卡,有的人能过去,有的人过不去,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有上路的思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的人爱走直路,认为那是捷径;而有偏爱走弯路,认为那是延续。不管我们用何种方式,我们每天都在走路,留恋路上的风景也好,犹豫在十字路口也好,一往无前也好,被阻挡前行的脚步也好,这都是路,带给我们的体验和感受。请以“路”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体题材不限,字数在500字—800以内。

㈢指导学生审题

抓住题目关键词语,明确下列问题(边提问边板书)

话题:“路” (写作对象)

内容:与“路”有关的内容都可以 (范围)

体裁:不限,除诗歌外

字数:500字以上

抓住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引导学生进一步审题(自由讨论,个别发言)

[投影3]问题(1)

从这个“路”的话题,你会想到什么路?有哪些路?

讨论明确:

(1)“路”是来往的通道。

(2)学生可能会说出下面的一些路(边提问边板书)

乡村之路、校园之路、城市道路、平坦大路、崎岖山路、学习之路、人生之路、探索之路„„

鲁迅作品中还写到了“希望之路”

[投影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这是鲁迅鼓励人们向着希望之路前进,去迎接新生活的名言。

[设计说明]由“路”这个话题引导学生给“路”这个词添加一些修饰语,使学生对“路”这个词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引导学生逐步打开思路。

[投影5]问题(2)

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路中,哪些是指本义的路?哪些是经过引申或比喻而来的路?

老师先举例子:本义——乡村之路 (实)

引申、比喻义——人生之路(虚)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设计说明]从“路”的意义出发,指导学生区分“路”的本义和引申、比喻义,从而引出“实路”与“虚路”的概念,为下一步多角度立意做准备。

㈣指导学生立意

1、指导学生确定写作角度

在各种各样的“路”中,我们要选定一条自己心中最熟悉的“路”,并选出这条“路”中自己最有话说的角度,然后再考虑立意。另外,如果作为考场作文,还应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必须主题高扬,不应写较敏感的或政治性太强的事件。

2、选择一个角度练习立意

(1)如果写“实路”,该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请同学们动手写一个简单的提纲。(教师巡视)

[设计说明]要求学生写简单的提纲,目的是促使学生去思考、联想,学会先确定角度,选定容易下笔的内容再立意的方法。教师巡视,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写作情况,为下面点评做准备。

请学生读自己的提纲,还可以请别的学生评论一下,老师适当点评。

如:有学生写路的发展史。主要介绍路的形成、发展,路的功用等,并展望路的发展趋势。

老师点评:这可以写成说明文,不过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平时注意观察,注意搜集资料才行,如果是考场作文就有一定难度了。

又如:有学生写校园小路。这条路很短,但“我”几乎每天都走在这路上,已有两年多了,它见证了“我”的成长,现在即将要离开,有点恋恋不舍,所以“我”要写这条小路。

老师点评:这条小路的确值得一写。我们可以用记叙文或散文的形式写,既可以写发生在这条小路上的感人故事,又可以写自己某一次走在小路上时的顿悟┄┄从而写出对见证自己成长的小路的依恋,进而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对母校的热爱。

(2)如果写“虚路”,又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5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请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评。

如:有学生写人生之路。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在这个旅程中,有顺境,有逆境,逆境时必须迎难而上,勇于拼博。

老师点评:这个立意既可以写成散文,又可以写成议论文。

(3)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打开思路,找出更好的立意

想一想:这个作文题除了写“实路”或“虚路”外,还可以写什么?怎样立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假如学生不响应或课堂气氛较沉闷,老师必须适当点拨。)

明确:还可以写与路相关的内容或由路引发的联想。

如:①看到马路一年被开胸剖腹几次,就联想到城市规划不规范、不合理,从而引发议论:重视城市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

②由在某条路上的见闻而引发出某种感受、看法

③还可以写“我”与路的关系,写出路给我的某种启示

④由马路分快车道、慢车道、公共汽车道,各行各道的规则而联想到社会必须有一定秩序。 老师点评、归纳:

①由“路”引发的联想,通常起点是“路”,但落脚点(即中心)不一定是路。

②由写“路”转到写联想的内容时,这中间的“桥梁”必须合理、自然。

③注意处处紧扣话题。

[设计说明]这部分设计主要针对写作能力教强的学生,目的是引导他们更深入的思考“路”这个话题,力求他们在立意方面有所创新。

㈤布置作业:完成“路”这篇话题作文。

提示:根据刚才对审题、立意的学习,建议学生通过比较、筛选,确定自己熟悉的一个角度,确立恰当的立意,完成整篇文章,当然成文时还要注意布局某篇等问题。

[设计说明]这个作文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逐步打开思路,进行多角度思考,学会多角度立意,让能力强的学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文章,而能力相对差的学生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自己有话可说的角度,选材、立意,顺利完成作文。

㈥范文导写:

我的出路在哪里

阿进从河南老家来到广州已经有些日子了,还没找到一份正经的工作。

他一下火车,就遇到一位老乡,很热心地帮他背背包拿行李。阿进随身带了不少东西,被子、脸盆、衣服,差不多该带的都带了。都说广东机会多,村里有好些人都在广东打工,其中不少发了财。有人听说他要来,就写信劝他,说现在大城市很乱,人满为患,怕他来了找不到工作,还会被人骗。可他不听,他

想到外面闯一闯,所以买了张火车票就上车了。在车上听人说,现在广东的工作不好找,阿进听了也没太在意。他想只要自己不怕脏,能吃苦,难道还会找不到活干?再说,一个身强力壮的大男人,难道会饿死街头?

那位自称是他老乡的人让他歇一歇,说是先帮他找个便宜点的旅店住下,第二天再去找同村的人。可是一转眼,那老乡就不见了,他在车站外等了一个多钟头,也不见他回来。好在只是一包换洗的衣服,还有准备带给同村人的两条烟两瓶酒,没什么值钱东西。他的钱缝在贴身的内裤口袋里,那是他的命根子。可他还是感到有些懊丧,后悔自己缺乏警惕性,一到广州就遇上这样的倒霉事。

第二天,他照地址去找同村的老乡,可找了好几家都说没有这个人,要不就说,早搬走了,他又后悔出门前没有打听清楚人家的电话。他走了好几家工厂想找份活干,可现在这些工厂都不招工。他来到劳动力市场,人多得挤轧不开,他挤了很多次才挤进去。招人的单位倒不少,但条件都很苛刻,要大学毕业,要有驾照,还要会说广东话。阿进有些泄气了。

阿进在街上转了许多天,最后,他找到了一家搬家公司,虽然工资低得连吃饭都不够,但他还是去了。公司规定,有活干的时候才有钱,并且一大早就要到公司来等客户,中途谁也不能走开,只要一次找不到人,就得另谋职业。

广州的街头到处都是人,到了晚上,桥洞里都睡满了人,阿进真的有点绝望了。他和几个工友晚上就睡在公司办公室,屋里有沙发,有办公桌,还有空调,比睡街头强多了。

广州怎么这么多人,这日子何时才能熬出头,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他时常这样问自己,可是没有答案。

“人太多了,所以大家都没路了。”一位工友愤愤地说。

这篇例文抓住“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这一说法进行立意,并用故事图解了这个说法。主题虽显得有些消极,却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了城市,大城市人满为患,生活在城市下层的人想找份满意的工作的确不容易。例文在文体和立意方面作了一些创新尝试,是否符合命题要求,大家可以在读完后仔细思考评判。

那是一条长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