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站在圆明园我想说300字

时间:2021-11-10 09:56:33 300字

篇一:《当我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

当我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我想说:圆明园,这个曾经无比美丽的园子,供清朝那些皇亲国戚们游玩的地方,如今也仅剩下那几根残柱了。后人,惟有在计算机的复原图中,方能一睹它往日的风采。

圆明园是可悲的。当时清政府无能,英法联军轻松攻破北京,随后,圆明园便遭到浩大的洗劫。我实在有些不解:那些英法“绅士”怎么干出这样的事来?他们通道不知道这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人的了解吗?他们竟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任意破坏。他们是否知道这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史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吗?这些人会遭到历史的唾骂。简直是禽兽不如。

当然,我对于清朝政府也感到非常厌恶。清朝的人几乎毫无发明,火炮之类武器基本上是用明朝遗留下来的,慈禧太后努力剥削着海军那仅有的一点钱,官官相护。而当时清朝非常封闭,以为有四大发明,有过去辉煌的历史,以为中国还像以前那样强大,所以固步自封。否则,清朝怎会落败到这步田地?

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我们一定要记住这耻辱的历史,激励我们前进。 3

| 评论

直就想到北京西郊,到那个最不忍心去的地方看你,圆明园。

没有来之前,尽管我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我真的来到园中时,却仍觉得难以承受眼前这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不管是那一根根屹立在狼籍中的石柱子,已失去左耳右腮的石狮子,还是那一棵棵颤抖的小草,那一痕痕断丘残岭,都在用它们伤痕累累的身躯撞击着我的心。

圆明园,这就是你吗,这就是那个曾经令亿万人瞩目和倾倒的你吗?

行走在你的脊梁上,面对这样的你,我只能任泪水滚落,心也坠落。荒凉没有止境地蔓延,我根本来不及感受一个高度真实的你的时候,就已经乱了步伐,乱了方寸。弥漫周身的是,一种灵魂被撕裂的感觉,一种心灵被掏空的感觉。透过眼前的残垣断壁和有限的恢复性建筑,我仿佛听到历史的哭泣和呐喊;依稀看到每一把泥土中渗透着的沧桑,每一块石头凝聚着的悲愤,每一个眼神弥漫着的顽强……

啊:

那一段滴血的历史!

那一片荒芜了一个半世纪的瓦砾废墟!

那一天弥漫、想象不出的罪恶的烈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对历史的不敬无异于慢性自杀。而一旦我们忘记了圆明园的历史,我们的民族将会丧失它赖以生长的土壤。

伫立在你的残骸旁,还是静静地回忆一下吧……{假如我站在圆明园我想说300字}.

5

| 评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论

课文用较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辉煌过去,突出了它的雄伟壮观和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而正是这样一座世界闻名的壮观园林,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假如我站在圆明园我想说300字}.

内化为一片灰烬。这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更能激起人们对侵略者无比憎恨的感情。

篇二:《给受伤的圆明园的一封信作文300字》

敬爱的“老师”: 圆明园,你的伤势还好吗? 在1860年。这一个厄运重重的一年里,英吉利和法兰西这两个强盗,见到你,你的美丽和饰品吸引了他们,他们掠夺你所有宝贵的饰品。不仅如此,他们还用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啊!从此,你失去了往日的美丽,他们在你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刀疤,你从此消失,留下的就剩灰烬了! 这一幕,我们整个中国,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看到了这一幕,太令人气愤了!不过,你同时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一定要发展,兴旺,富强,才不会受到别国的欺凌,侮辱,我们要抬起头来!你用你的行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让中国人民清醒过来吧!也许,你再也挽不回来了,但你原先的美丽和生动的一课,会是我们每一个中国

人民留在心里。你不仅是我们中国引以为傲的艺术珍品!更是一位令人敬爱的“老师”! 此致 敬礼! 一个中国人:陈鹏 2009年9月18日

篇三:《《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300字》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300字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读完之后,我感到愤怒而惋惜。

我在想如果我是皇宫里的大臣,我一定去劝阻皇上不要逃走,要用我们的血和泪,来换回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灿烂文化,要让子子孙孙感受到中国的伟大。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国人要有顶天立地的精神。

“皇上”冲吧!我们不要再做一个弱小的中国人!让我们用血和泪来换回我们中国的艺术瑰宝。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听,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的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断壁痛苦的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记住这段耻辱,记住这用血和泪换来的教训,贫穷就要受压迫,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万众一心,使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假如我站在圆明园我想说300字}.

让我们时刻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黄皮肤。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300字》

篇四:《火烧圆明园观后感300字两篇》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300字两篇

【篇一】

周五的时候看了《火烧圆明园》的电影,老师说写观后感,一时半会儿思思索索,还真不知道写些什么好。

上网查了背景资料和相关的说明,只是觉得,中国人所谓对火烧圆明园的记载和评价洋洋洒洒有几万字之余,但不如外国学者的 9 个字。

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看过《火烧圆明园》后,震撼之余就是叹息。之所以说这部片子是经典之作,是因为这是自古至今数百数千部历史剧最真实、最中肯的片子。从里面可以看出,帝国主义的野蛮是火烧圆明园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单方面的原因,而是中国当代皇帝的昏庸和大臣宰相们的无知亲手将清初盛世历经 150 余年苦心打造的万园之园毁于一旦。

圆明园是我国着名的皇家园林,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里面珍藏着名胜古迹,奇珍异宝。作为中国人,谁不想亲眼目睹万园之园 —— 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那珍贵的历史文物,那价值连成的奇珍异宝呢?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了残亘断瓦和以示后人的耻辱。

中国是自古以来的文明古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我们作为中国的一份子,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单单要勿忘国耻,也应当不只历史教科书上的落后就要挨打,应当静下心来分析中国成为一个在欧洲当作反面教材的原因,而不能再在我们身上重蹈覆辙。

既然这篇文章是观后感,那我不得不提所有此类文章的共同话题: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我们是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的希望,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我们不用像国家领导般的为国事扰心,我们也不用像爸爸妈妈般的为家事烦心,我们更不用像老师们的为班事乱心,但我们应该有做好一名优秀中学生的义务和责任,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家继续处理的问题。迫在眉睫。

整个文章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把我想讲的都讲了,把我想倾倒的都倾倒了,但是浑身上下没有轻松多少,因为我肩负着兴建祖国的重任,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总会有属于我们的一片天!

文章的收尾总是一大难题,但我想《火烧圆明园》带给我们了一颗平和的心,让我们接受所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正如西方学者的话。

【篇二】

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心中感受好像泉水般,涌现出那一幕幕可恨、可气、可悲的时刻。

圆明园是清代着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打入北京,而皇帝和慈禧却逃之夭夭,只留下一座空城和手无寸铁的百姓。残暴的敌军很快打入了圆明园,在对圆明园进行了一番抢劫后,又下令:火烧圆明园,理由竟是看园的大臣不让他们进去抢夺东西。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现在,有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心头:英法联军为什么敢在中国的领土上为所欲为?答案只有一个——清政府太无能。

当时在位的皇帝整天不务正业,把外国所谓的科技视为玩物丧志,可真正等敌人攻入国门时,却手握落后的武器去防守,结局当然是——全军覆没,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外的,也是情理中的: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没有想到,被他们视为玩物丧志的东西竟有如此大的威力,没有想到我们和敌方的实力是那样的悬殊。可当清政府明白时,一切却显的那样不堪一击。由于清政府的无能,皇帝及大多数官员的贪生怕死,与入侵者签定了各种不平等条约,以此来换取太平生活。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手中可以把握未来,使这段悲剧不再重新上演。

篇五:《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300字》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300字

我们学过许多课文,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是专供皇帝、妃子有乐的。园内非常美丽,包含了各地的风景名胜、西洋景观、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有: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蓬莱瑶台······可见圆明园是多么美丽了。

可是,这样一座美丽的皇家园林、这样一座结合了几代人心血的皇家园林,也逃不过英法联军的魔爪,他们少了圆明园,等于烧了我们几代人的心血!可是,我们中国人不怕困难、勇敢地去面对。

有一次,我在写数学作业。忽然,“拦路虎”来了。我想呀想,怎么也想不起来,我正准备出去玩儿。可是,脑海中又浮现出那篇课文,对!我要学习那时中华人民永不放弃的精神。终于,我想起来了,认认真真的誊写在本子上,我写完了。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300字

我从记事以来,看过不少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今天重读《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又引起了我的深思,催我奋进。

文中介绍了圆明园,巧妙生动地把中外艺术融为一体,既有金碧辉煌的殿堂,又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读到这里,我十分好奇,为什么作者写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却是用那么多笔墨写昔日的圆明园呢?哦!原来是作者是想表达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嫩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老师教过我们一句话——“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沉思着,唉!当年的中国如此落后,怎么能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呢?俗话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呀。圆明园不但毁于英法联军,还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呀!{假如我站在圆明园我想说300字}.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300字

学完21课圆明园的毁灭后,我感到义愤填膺。

圆明园是在清朝时创建的,创建时,花费了国家的无数财富,用尽了无数人的心血,耗费了无数人的生命。圆明园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是赏心悦目的,圆明园内有仿照世界各地的景物,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收藏着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所有的宝物都是价值连城的。 可惜好景不长,我们中国的圆明园让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看了眼馋,他们经过协商,决定一同来抢我们的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他们侵入中国,杀入圆明园,虽然,我们人多势大但是始终低不过洋鬼子的火枪和大炮,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都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搬运,实在运不动的,就任意破坏。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3000多名侵略者跑入圆明园烧的一干二净。这一烧,烧掉了无数人的心血„„!

我做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非常愤怒,我一定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300字

看完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的眼泪不时从眼眶中流下来,圆明园建筑宏伟,约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最后被烧毁,英法联军太可恨了,心里想到圆明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我真想让我国当时的弱小变成强大。这帮可恶的盗贼,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宝库,就这样在侵略者的魔爪下毁于一旦,他们不仅烧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破坏了璀璨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啊!{假如我站在圆明园我想说300字}.

几百年前那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在哪里;在那历史书上,在那几千年代,在那圆明园。

篇六:《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的观后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文学院有位老师对我们说:“学文学的注重的是自己对事物的感觉而非事物本身是什么。”我恰恰一直在避免感情对判断的影响。但,当我听到《圆明园》的开篇词的第一句时,我这颗还未经磨砺的心中就涌起无数无法表达的情愫,在第一刻就感动得流泪了。

一.怎样看待圆明园——其两方面的性质

圆明园是背后站着恶魔的天使,是以噩梦为背景的美梦。

从纯粹客观的角度我们真正能通过我们的感官证实的只是圆明园是一片充满断壁残垣的废墟。但是历史遗留下的海量证据使我们有充足的信心可以推断出圆明园就是英国随行牧师麦基所说“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就是雨果所说的“曾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做圆明园”。我们已然将圆明园所能达到的艺术、建筑上的高度当作了民族的骄傲。 就如同伟岸的长城也象征着中国的闭关锁国,圆明园的另一层象征意义一直被忽略。圆明园就是这个堕落的帝国的遮羞布,当英法联军用枪支和大炮攻破了这一层绮丽的表皮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肉体已然溃烂的帝国。

圆明园的背后是沿用了两千多年仍没有改变的政治制度;是发展了几千年仍没有突破的农业文明;是一边有人享受世界上最豪华的宫殿的同时一边有人用落后的生产方式挣扎生存的极大的贫富不均;是两个多世纪几乎没有任何进展的军事实力..............

当我想象堂皇富裕的圆明园,我同样看到了一个在帝制下掌握着世界上三分之一财富的人的私欲的膨胀。所以,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圆明园这样的奇迹只可能是封建帝制的产物,哪怕在当今这个同样不被西方认可存在民主的一党专政的中国也没有可能再集全国之力建造出一个圆明园这样的“梦”。圆明园所代表的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制度就是它丑陋的一面,而正因为它是因此诞生的,它也注定会因此而死去。

二.选择怎样的角度去审视近代的衰落?

当我在看《圆明园》中英法联军是怎样在圆明园中肆意“打砸抢烧”的时候,甚至没有激起我对圆明园、对大清亡国的同情之心。因为,奢求在不应时改变制度与生产方式的情况下还想继续称霸世界是不理智的。或者我还可以发挥我更加无情的理性: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来看,一种不能顺应整体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文明就理应被更先进的文明统治。这从逻辑上来讲没有错。但当我注意到到穿着西方戎装的欧洲人穿梭在清淡优雅的中国园林中表现出的那种不协调性时,我脑中涌出了一个概念:民族。我们的制度文明可以被西方改变,但是我们这种与西方迥然有异的民族文化是不能消失的。所以我不愿意站在大清的立场上质问“谁摧毁了我的国家?”,我更愿意站在民族的立场上质问“谁黯淡了灿烂的华夏民族曾经的辉煌?”

《圆明园》的开头是从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的,且片中直到讲到乾隆部分的时候才开始具体述说这个庞大帝国潜藏的各种危机。这无形中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欧洲的进攻是大清朝的过失,或更具体是从乾隆开始的无边的自大的过失。但是这样是不公平的。想想郑和所说{假如我站在圆明园我想说300字}.

的“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既然明朝人能预言清朝的失败,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清末的耻辱单单放在清朝的历史环境中,而是要放在整个中国历史背景下。即,虽然我们有明晰的朝代划分,但是我们的历史是个持续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如果追究近代耻辱的根本原因不能单站在大清帝国的立场,而要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的原因。

三.谁掳掠了我们的繁荣?——根本原因是文化

一开始思考中国在近代走向衰落的原因时我就直觉地觉得根本原因是文化。而近代中国的救亡运动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证明了我的直觉的正确性:最开始的洋务运动的器物文明改革,到百日维新的政治文明的改良,最后中国人终于找到根本原因并掀起了文化层面上的革命——新文化运动。

要弄清落后的原因可以从反面发问:怎样才能强大?我只能凭我知道的有限的知识来分析,商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西方社会其后一系列的政治革命都是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因为历史不能假设,所以我并不能说一定要这样才能在近代取得先进地位,但是这是我从已发生的历史中能做出的唯一推断。而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是近代西方商业发展的动力或说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巨大动力之一,如同《圆明园》中也提到“技术与文明比军队数量更占优势”,所以我就主要从科学技术这个角度来展开分析。我认为我们的科学技术不能发展的根本原因就隐藏在我们的文化根源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思维方式不适宜科学技术的诞生。

《史记》的六十七卷中孔子被他的学生两次问到“政”是什么:

仲弓问政,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苏格拉底和美诺在《美诺篇》中有一段有关美德的对话:

美诺:对男人来说,懂得如何管理国家就是美德;对女人来说,尽到料理家务、侍奉丈夫的职责就是美德。

苏格拉底:你只是举例说明了各种合乎美德的行为,却没能阐明美德的本质或定义。 我们可以用苏格拉底的话来反驳孔子:你只是举例说明了各种合乎仁政的行为,却没能阐释仁政的本质或定义。

这是一个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觉得具有典型意义的对比。这种对比反应了我们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与西方的不同。相比而言,我们更重感觉和经验却不善追究根源。或更具体的说,我们缺乏理性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还比如更有哲学意味的老子,他说“道可道 非常道 ”,即世界的本源“道”是说不清白的。而在古希腊,关于世界的本源,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柏拉图认为是“理念”,及后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实体”。

这个对比我认为可以反映两个问题。一,仍和上述观点一样,中国文化重个人感觉,不善有理性精神的客观、具体的描述。(虽然古希腊的哲学家对于本源的描述大多都有些荒谬,但是人家好歹还是在尽力去具体描述)老子对“道”的解释颇有个人修行的意味,就如同在中国兴起的佛教分支——禅宗,高僧们同样认为“禅”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的,是一说就破的。至此,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儒、释、道三家都不能带来一种偏理性的影响。二,创新精神的匮乏。这个论点其实并不十分充分。因为可能是中国人向来更关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而并不在意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所以在老子提出“道”之后的几千年里基本没有出现其他有影响力的本体论学说。而古希腊关于世界本源的讨论却始终没有停歇。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鉴于在儒家那条发展线上还出现了程朱等具有影响力的继承者,中国人

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匮乏创新精神,只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纯粹的理性思考方面和技术方面确实没有兴趣去创新。

对上面的观点我还有所补充。首先,古希腊同样也有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可言说的。但是那并没有在其后成为主流,且产生的背景和老子有诸多不同就不细说。其次,关于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我想说,在“纯粹的理性思考”方面,宋代的理学、心学就有些这方面的意味。并且禅宗在很多方面确实是在思考人生的真理,其很多观点颇有哲学意味。在看过一本禅宗书籍、对禅宗有些略微的了解之后,我发现中国民间对佛教的巨大误解,也惋惜古人浪费了佛门弟子的思维成果。在20世纪中国的文学革命之中,周作人的一篇《人的文学》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于当时那些在传统文化氛围下长大的、看惯了传统的“载道文学”的新青年来说,那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观确实很震撼。但是这种具有现代气息的“个人主义”真的不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吗?否,禅宗中就曾说过“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星云大师也说禅宗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修持上的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所以我们照理来说不应该对“个人主义”如此惊讶,且对比于西方的要求模仿上帝来生活的基督教来说,禅宗似乎更加“个人主义”与“叛逆”。最后,关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还可以从民族的审美中看出些线索。比如,在中国民众普遍的印象中屈原是比祖冲之伟大得多的。但恕我这个也是出生于湖北的楚人直言,在为了慎重起见再一次百度百科了屈原和祖冲之之后,我倒认为从纯粹功利的有利于中国富强的角度讲,祖冲之的影响理应比现在更大,千百年来对屈原爱国情怀的歌颂也热情得让人肉麻了,虽然同时我绝不否认屈原在文学上有一些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屈原的偏好就说明我们的民族似乎更喜欢一些能激起我们感情的东西而非那些能激起我们思考的东西。所以,对此的总结就是,不是中国文化中不存在能带给我们理性思想的东西,而是在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它们被选择性淹没了。

当20世纪令人人血沸腾的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时,我认为他们就找到了我们之所以落后的原因。不管是民主还是科学,都需要在一个理性的环境中生长。特别是科学,它更是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这恰恰是我们文化传统中所缺乏的。我要指明的是,不是我们天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是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中理性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培养。

四.从文化产生的根源浅谈我们应该如何继续

鉴于前面已写的字数和我个人的思想深度,对于在新世纪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我只能浅谈了。

付老师曾说中国和法国很像,都是很浪漫的国家。我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历史已有几千年,而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浪漫”的国家产生于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我认为不是一个巧合。农业经济要求从事农业的人在某一处适宜农耕的地方定居。而为了提高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小农不能独自从事农业生产而要需要和一定的人团结起来组成一个小群体。为了在集体中获得生存的机会,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就明显比独立思考能力重要。在这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就是像当今的中国、法国这种更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在中国的体现就是“关系文化”,在法国的体现就是巴黎是公认的浪漫之都。而在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独立思考能力相比之下更强。因为在四处迁移、伙伴并不固定的放牧过程中,自己的正确选择往往才是保全自己生命的关键。

所以在第三节中提到的我们文化的缺陷不是我们的古人有意为之,而是从我们的生产方式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这里我们可以继续深究为什么我们的农业文明如此灿烂而悠久,这就

又可以谈到地理气候对文化的决定性影响。那太繁杂,简而言之就是:地理气候影响了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继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其实我更愿意把“影响”换成“决定”,但是我还没有充足的证据。所以,我想说的就是我们的文化是根深蒂固的。

正因为我们的文化根源太深了,所以文化中的糟粕不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就能清理的,更何况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当年改造文化的一批人由于紧张的形势又回去干政治革命了。所以我们对文化的“改良”并不彻底。不像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有百年之久。所以,我认为当代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要继续。要有和经济发展相适宜的对国民性的剖析。说到这里,似乎就开始变得大和空了,因为我确实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文化上的重建。而且我也不认为政府对文化的建设提出了什么值得注意的指导。但是从现状来看,我想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如同新文化运动一样激进的革命式的对文化的改造。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上升,我们已经开始有那个“闲心思”去思考文化的问题了。网络的普及为我们对文化反思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次看微博时心中是高兴的,因为看到了确实有那么多的人在思考着。虽然不乏很多蹩脚的分析者,但是我确实感觉到网民整体的思考力、辨别力是在上升的。所以,我想是不是我们本就不需要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硬性地提供一个发展思路。让现在的情况自由发展,让该发生的发生,改变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需要改变的。也许这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我们继续的方式。

后记:Thanks for reading first,因为总字数超过4500了,所以感谢老师费的这些眼力。因为在写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所以肯定有很多在老师看来是稚嫩的观点而且知识上的错误肯定也是存在的。因为没有时间去查资料,所以很多观点可以说是没有进行全面论证的。如此诸多的缺点倒是坚定了我要看更多书和资料的决心。而愿意和付老师分享我的想法的唯一动因就是我心中的真诚与勇气。

篇七:《第七单元复习题》

第七单元

1课文有 2 3、文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

4面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

5所以,也叫圆明园三园。

6、圆明园在园林建筑上的三个特点

7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

8、课后题3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