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交文化妆30字

时间:2021-11-10 09:56:05 300字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题库》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题库

一、 选择题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这指的是:(A)

A景泰蓝 B彩陶 C琉璃 D 铜鼎

3.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4.‚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6.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7.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9.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10.中国第一长洞是:D

A王屋山洞 B赤城山洞 C青城山洞 D双河洞

11.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12.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A

A河南 B 甘肃 C陕西 D山东

13.苗族的传统乐器是:D

A笙 B笛 C萧 D芦笙

14.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15.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16.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3天

17.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A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普遍采用什么颜色?C

A黄色 B 紫色 C红色 D蓝色

19.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20.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21.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B

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

2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臵,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23.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24.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B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25.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B

A《汉宫秋月》 B《白石道人歌曲》

C《白鸟朝凤》 D《 葬花吟》

26.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27. 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8.《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A

A吴 B贾 C王 D史

29.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D

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

30.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C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31.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32.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A宣纸 B湖笔 C徽墨 D河砚

33.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A

A白鹿书院 B石鼓书院 C应天俯书院 D岳麓书院

34.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B

A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薪火相传,对后代影响深远。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还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最深处影响着包括当代中国外交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新的外交形象,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久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

文化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的认知模型,影响他们对环境的感知,进而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正如诺威尔(John P. Lovell)所指出的,“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发生的”。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宗教信仰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些因素会在他们制定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行为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的外

交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体现在外交思想的不同方面。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外交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儒家的“仁义”,“和合”,“天人合一”等思想,时至今日仍在我们的思想理论当中起到一定的影响,而在中国的外交理论当中仍然可以找到其历史思想的支撑。尤其是现代社会以来,“和合”命题始终是贯穿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一条主线,从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邓小平的和平外交理念,再到今天“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无一不是在“和合”思想和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的外交选择。尽管不同时期“仁义”在中国的外交中所具有的含义不同,但中国外交思想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或多或少地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始终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堪称是仁义外交、“儒家外交”;随着环境问题的世界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引起重视,成为环境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环境外交提供了传统的理论基础[3]。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农经济上,表现出一种" 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理想是“和”。“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及战略目标。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国政府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和”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是“和而不同”哲学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辩证法中的儒家精华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巧妙融合吸收和成功运用。其主张以和平作为各国相处的方式和目的,蕴含了“贵和”的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各国要承认彼此的差异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尊重这种不同,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谋求最终“共处、互利”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非否定个性,和平共处而非消灭异己。“和而解”是解决国际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非爆发式的方式能够保持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相对平衡与稳定,同时也能够避免和化解矛盾冲突所造成的破坏。重视“和而解”,{中国传统交文化妆30字}.

体现了一种博大的道德情怀,以“和而解”为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反映出道德价值取向。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在道德方面的宽容但不失原则的高尚一面。{中国传统交文化妆30字}.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以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国家的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扩式”的,即国家的发展崛起伴随着侵略战争、征服别国、并吞他国领土或建立殖民统治。这种方式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另一种方式是“内敛式”的,即发展崛起不向外扩张,不征服世界,不建立殖民地,而致力于本国各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无疑属于后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和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谋求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同时,进一步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为和平的长久存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主张为了谋求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推进世界和平事业[4]。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 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江主席在布什图书馆发表演讲时引用《论语》“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中美之间、国家之间应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和”强调和平,和谐。在承认和尊重事物之间差异的同时,还要追求事物之间的协调和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在追求五种和谐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家庭的和谐;四是人与人的和谐;五是国与国的和谐。“和谐世界”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追求“和”,或和谐的精神。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目的在于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崛起”源自和平,而“和平”又推进了崛起。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

想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内在文化保障功能。因此,中国的崛起不会对它国构成潜在或实在的威胁。相反,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鉴。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带来新的范例和素材,证明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每个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无不根植于它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和合”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和”,指的是尚和平,重和睦;“合”,指的是讲融洽,求和谐。中华文化传统的这一核心精神,突出地表现为三大理念与追求:贵和慎战、包容兼蓄。中国的外交实践证明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平自主,善结与国,慎战避战。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绝非世界和平的破坏者和威胁者。{中国传统交文化妆30字}.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实际生活出发,要求合理地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这种主张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对于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表明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生态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对我国制定环境政策,指导环境外交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新世纪,我们放眼未来,发展并稳定多边,积极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全球环境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又要着眼于现实,认清形势,吸取传统文化的精粹,制定出正确的环境外交理论和政策,切实保护世界环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人 类和谐共生。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指出中国要着力培植文化软实力,这对于扩一大中国的影响力,推广沉淀了五千年的华人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外交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要着力从传统儒家文化中找寻适合于当今外交的有用理论价值,应用于我国外交思想理论的构建,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外交思想。一国制定和推行的对外政策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深受其植根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将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当前,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在国际事务中谋求合作,以及积极追求世界和谐的诚意和举动,也逐渐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信任,相信在未来的国际舞

台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外交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收获。 参考文献:

[1]谢慧.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文化论坛.2011

[2]肖晞.牛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王丽丽.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关系[硕士论文]-青岛大学.2009

[4] 楚树龙.王青.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

第五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家庭关系当中包含有:夫妻关系、夫子关系、兄弟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

同窗关系、师徒关系、

同年关系(唐代以同举进士为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 同僚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

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同乡(老乡)关系、邻里关系等等。

社会交往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成分。

第一节 古人对社会交往的认识

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二、社会交往对国家兴亡的影响

第二节 传统社会交往中的交往对象选择

一、同志为友

二、道义相规

三、甘苦与共

四、重义轻利

第三节 传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中和 二、宽恕 三、谦敬

四、仁爱 五、诚信 六、义忠

第一节 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

在中国古籍中,“朋”与“友”出现得比较早。

朋的本义是货币单位。甲骨文、金文中的朋字,正像两挂贝的形状,其本义即指贝两挂,后用作货币计量单位。

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 《诗经¡¤菁菁者莪 》

后来引申为同学。

同学曰朋。--许慎《说文解字》

古文字的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表示握手友好。后来引申为志同道合的人。

“同志为友。”-- 许慎《说文解字》

朋友一词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诗经·大雅·抑》里面,“惠于朋友,庶民小子”。这里的朋友表示官员同僚的意思。

到了稍晚的《论语》里面,则出现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句子,说明这两个单字已经成为了一个词组,其意义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朋友,意思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了。

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朋友关系,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孟子即将朋友关系视为“五伦”之一。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中庸》把“朋友之交”列为“五达道”之一,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

《白虎通》则将朋友列为“六纪”之一。

(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 )

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友也者,助也。

明乎朋友之道者,交相助而后济。

--戴震《原善》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传统交文化妆30字}.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

珠玉不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一)德业相砥

朋友对个人思想品行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重要的,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一种重要途径。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于彼此辅助,达到行仁的境界。

士有争(铮)友,则身不离令名。--《孝经》

朋友之伦甚重……日亲正人,日闻正言,则其事君必忠,事亲必孝,兄弟必宜,夫妇必和,是人伦之道,得朋友而乃全也。

- -张佰行

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重要的,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一个重要途径。每天与正派的人相处,听正派的言论,那么他为国君做事必定会忠诚,对待父母必定孝顺,兄弟相处必定和睦,大妻关系必定和谐,这种伦理道德,都是因为有与朋友的交往才能够健全的。

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是难以有长进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独立无朋,虽夙夜兢兢,学不加进。

-刘清《静春先生语》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中国传统交文化妆30字}.

--宋·陆佃

对于学习者来说,老师和朋友在学习中的作用互不可缺: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涉险之有助也。”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完全是个人的力量,要靠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朋友之间的合力同心,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传上》

二人同心,所愿乃成。

--王符《潜夫论·叙录》

二、社会交往对国家兴亡的影响

占据国家统治地位的统治者,他们的交往对象的优与劣,会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更应引起重视和关注。

对于君主来来说,要亲近贤良之大臣,远离奸佞之大臣,这样才能把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才能把国家整理好,百姓安居乐业。国君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其决策行为也会受其交往对象的影响,因而会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君臣上下的人际关系和谐,是使国家上下安定,秩序和顺的重要前提。

(一)明君与贤臣

1.齐威王与大臣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李世民与魏征

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

魏征要作良臣而不作忠臣,曰:“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征兵事件

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征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良久,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

膳食事件

篇四:《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儒家思想„„„„„„„„„„„„„„„„„„„„„„„„1

二、道家思想„„„„„„„„„„„„„„„„„„„„„„„„„3

三、佛家思想„„„„„„„„„„„„„„„„„„„„„„„„„„4 小结„„„„„„„„„„„„„„„„„„„„„„„„„„„„„„„„6 致谢„„„„„„„„„„„„„„„„„„„„„„„„„„„„„„„„6 参考文献„„„„„„„„„„„„„„„„„„„„„„„„„„„„„„6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06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 林超

指导教师 杜宪兵

摘要:这几年国学的复兴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在外交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提出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重要外交理念。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出发,从传统文化角度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外交事业以及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和谐世界 传统文化 中国外交 文化软实力

Learn China's diplom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ent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in Chao

Tutor Du Xianbing

Abstract:Learning the revival of Rang of the past few years,for the pai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in the diplomatic field, the face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e propose to build a lasting peace, common prosperity and harmony in the world the important diplomatic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o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the diplomatic cause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Key word:Harmonious world ; Traditional Culture ; China's diplomacy ;Soft Power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正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我们如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做到和平发展,如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如儿女有困难就会找父母,我们需要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营养。[1]

首先引用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以上是有关和谐世界理念的阐述,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方面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下面分别从儒释道三家学说分析其蕴含的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

一、 儒家思想

儒学在2000年前产生于古老的东方中国,当初是鲁文化,后来被中原和周边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大约在1000年前逐渐被东亚与南亚地区所接受,成为亚洲文化。[3]近百年来又传播到西方,被某些西方人筛选认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儒学作为天人之学、道德人文之学、群体和谐之学、忠恕宽人之学、义利调适之学、大同小康之学,对于改善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的普遍伦理、共同道德,提高人们{中国传统交文化妆30字}.

的人文道德素质,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树立远大理想等等都必将做出重要贡献。

(一)、儒学主张的“仁爱与和平”是构造和谐世界、21世纪人类建立新秩序的共同追求与伦理基础。

儒学的基本理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人文精神导向,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例如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逐渐融通的共同思想趋向。儒家文化讲“仁爱”与基督教文化讲“博爱”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中西文化相互认同的交汇处。“爱”必然要求和平,儒家文化提倡的“和为贵”与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普遍要求和“和平”都是普遍人性的正义呐喊。[4]这对于面临军事强国欺凌弱小国家、军事大国之间核竞赛的时代,建立和平幸福的新秩序,建立国与男之间平等对话的新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公共道德和公理基础。

(二)、儒学提倡的“天人合一”理论是与西方的“天人相分”观念可以互补、互动、互惠的天人之学。

在当今人类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的困境下,儒家的“天人合一”理论,是变革传统的天人观念,构建全新的天人观、自然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基础。《周易·干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思想奠定了“天人合一”理论基础。北宋张载在《西铬》一文阐扬“民吾国胞,物吾与也”的哲理,把“天人合一”的理论发挥到极致。主张万物与我同类,物我一体,不但与普通平民为同胞,而且以世界万物(包括自然界)为朋友。这不但是种新的自然观,更是全新的生态伦理观。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要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惟其如此更应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的友朋。[5]这个新的天人观必然呼出起一场新的人文、自然、伦理革命,使东西文化达到新的互补融合,为人类进入21世纪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友善和谐,互补、互惠、互动的新家园、新天地。

(三)、儒家修行的“忠恕之道”,提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维系社会稳定,具有相当普遍性的伦理基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这是儒家自律性伦理的基本信条和格言,也应当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西方文化强调法治,法律制度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中国文化提倡道德训条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因此,西方淡化道德学说,应以中国文化为补充和完善,帮助提高西方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中国社会需要学习西方的法治经验,提高中国人的法律意识与守法习惯。我们将在21世纪构建一种新的东西方沟通的社会运行机制;既有法律的约束,又有道德的自律,法制与道德互利互动。

(四)、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及“和为贵”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