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起水泡痒

时间:2021-11-10 09:22:28 100字

篇一:《手指间长有透明状小水泡是什么皮肤病》

手指间长有透明状小水泡是什么皮肤病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6

全部症状:大拇指外内侧及各手指间皮肤上有透明状小水泡,有的连成一小片,很痒。 发病时间及原因:有3天,原因不详

治疗情况:用百夫康软膏擦没什么效果

想要得到的帮助:是什么病,用什么药

我来回答:

可输入

10000

个汉字视频回复 音频回复

最佳答案

杜策

医师 医生认证:

信用度:2288

医生详情向其提问

回复时间:2010-3-9 17:33:55投诉

病情分析:

结合你的症状 考虑 汗疱疹 ,属于湿疹的一种表现

意见建议:

建议 口服西替利嗪或者氯雷他定 ,外用奥能或者艾洛松,4%甲醛泡患处

需要注意 尽量少沾肥皂洗衣粉洗洁精等

篇二:《手痒起小水泡怎么治疗》{手指起水泡痒}.

手痒起小水泡怎么治疗

如果出现手痒、脱皮等症状,能不能说就一定是手癣呢?当然不能,还有很多皮肤病都可以见到手痒、脱皮的症状,如湿疹、汗疱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应仔细鉴别,否则会延误诊断和治疗。

患了手癣会常常感到瘙痒,手部皮肤还会出现丘疹、水疱、红斑和脱屑。初起为小片,随后损害逐渐扩大,界线清楚。时间长了,手部皮肤会变得粗糙、干燥、增厚,还可伴有皲裂和出血。

湿疹多发生在手掌心,且双手对称。皮损呈多形态,可见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和结痂等同时存在,常以其中二至三种为主。病情变化与季节关系密切,与饮食和休息也有一定关联。如果双手掌接触水和肥皂等刺激会加重损害。真菌检查为阴性。

汗疱疹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于春夏之交发病,入冬自愈,主要见于青年人。皮损也是对称分布,以水疱为主,成批发作,可见于手掌面、指侧面和指端,水疱干涸后脱皮,露出新生皮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痒感和灼热感。本病发生与出汗不良或过敏反应有一定关系,损害处真菌检查为阴性。

接触性皮炎是因接触了引起过敏的物质后引起的,是皮肤的过敏反应,有明显的接触史。皮损发生于接触部位,境界清楚,形态较一致,多以红斑、水肿为主,严重者可见水疱、大疱等。脱离接触物后可逐渐消退至痊愈。局部真菌检查为阴性。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一种表浅的掌跖部角质剥脱性皮肤病,常伴有局部多汗,易于暖热季节发作。皮损主要累及手足心,双侧对称,表现为角质松离形成的小白点及易剥脱的薄纸样鳞屑,其下皮肤正常,瘙痒不明显。真菌检查阴性。 手癣不可轻视:

手癣往往继发于足癣,且多先从一只手开始,如不治疗经若干年后可发展至双手。患有手癣,可以外用掌宁霜,能有效缓解症状,修复手掌。另外由于手是用来干活的,所以患手癣后常常造成新的传染,如导致体癣、股癣等。

无论是手癣还是足癣,如任其发展,几乎所有病人都会最终发生指趾甲的感染而形成甲真菌病或称为甲癣,甲癣较手足癣更顽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能轻视手足癣,它会导致更严重和更顽固的病症,应当积极治疗。目前治疗手足癣的药物很多,大的方面可分为外用药物和口服全身用药两大类。口服治疗往往仅用于皮损范围大、顽固、外用药难以奏效的病例,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篇三:《手痒起小水泡咋办好》

手痒起小水泡咋办好

手痒起水泡这种病是属于手癣,多半是水疱型型手癣,手足癣为皮肤科常见疾患,临床根据表现常分为三型:即水疱型、浸渍糜烂型。水疱型及浸渍糜烂型好发于夏季,角化过度型好发于冬季)。病因为真菌感染,90%以上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絮状表皮癣菌等。

水疱型手癣的治疗主要为抗真菌,一般外用咪唑累溶液或霜剂,亦可用水杨酸制剂等,重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也可选择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治疗。汗疱疹的治疗主要为抗过敏,轻者减少局部刺激,外用一些治疗湿疹、皮炎的药膏;稍重者可配合口服抗组织胺药等。对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可根据舌脉表现中医辩证施治,酌情口服中药调理,配合选取清热利湿、收敛止痒的中草药煎剂局部冷湿敷等,可愈。

1、考虑是真菌感染,建议用掌宁霜涂抹即可。

2、汗疱疹,也称手足湿疹。是发生在掌跖的水疱性皮肤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精神紧张、手足多汗、真菌感染及

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夏季多见。表现为深在性小水疱,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常无红晕。对称发生于掌跖及指(趾)侧。,1-2周后干涸成屑,并可反复发生,伴不同程度的灼热及瘙痒,常连续发作数年。防治本病应去除诱因,治疗手足多汗,避免情绪激动,不接触洗涤剂及酸碱物质。发病后不可用热水烫洗或搔刮水疱,以免使病情加重。有水疱时可用3%硼酸溶液或0.5%醋酸铅溶液浸泡,干燥脱屑时外用去炎松尼素软膏或10%尿素霜,必要时口服镇镇止痒剂。{手指起水泡痒}.

3、这种症状手上奇痒皮肤下有小水泡抓破后流水,这表明你身体有毒素!是由于环境的关系!(水土不合)就会出现这种现象!现在天气有热!中有一些东西不符合自己!就会有这样的病!但是也不要惊慌!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好的!

4、 这很可能是过敏。建议口服西替利嗪或者氯雷他定,外用尤卓尔或者艾洛松,3%硼酸液冷敷,饮食需要注意少吃鱼虾、牛奶等异型蛋白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对于经常反复的情况,建议尽早去医院做过敏源检测,然后有针对性避免可疑过敏源减少复发,或者做脱敏治疗。

5、 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由于局部真菌感染引起的症

状,一般会导致局部水泡和瘙痒等症状。专家建议首先就要注意休息,清淡饮食,注意局部卫生,不要去搔抓,先服药治疗,比如服用特非那定片和维生素C和钙片治疗,外用掌宁霜外涂局部,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以上所介绍的就是手痒起水泡的介绍,这种情况可能是手癣和汗疱疹,无论是这两种的哪一个我们都应该及时的治疗,病情要了解这些病相应的知识,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要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做好一切的预防和护理工作,我们要避免这种病的发生,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所以要及时治疗,祝患者早日康复!

篇四:《手上长小水泡的原因》{手指起水泡痒}.

手上长小水泡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双手疱、瘙痒、脱皮,用各种方法治疗,总也去不了根,每年都犯。这种现象比较多见,医学上称此为汗疱疹。汗疱疹是皮肤湿疹的一种,对称性的发生于手或脚的侧面。因为它发生的部位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地方,又以水泡为主要表现,将它命名为汗疱疹。 多数人认为其病因是非特异性皮肤湿疹样反应,与个人体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有关。此病特征就是手掌、手指反复起粟粒大小丘疹和水疱,周围无明显炎症,疱壁较厚,开始疱液透明,以后变混浊,2~3天后疱液自行吸收,干涸后形成脱屑,露出粉红色新生上皮,在手指屈伸中形成线状皲裂,皮疹呈对称性分布,自觉患处瘙痒、灼痛。夏季潮热好发,秋后可不治自愈,易反复发作持续数年。

手上长小水泡的特征

1、汗疱疹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于春夏之交发病,入冬自愈,主要见于青年人。

2、现多认为是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与精神紧张、手足多汗、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

3、对称发生于手掌、足跖,深在小水疱,成批发作,疱壁紧张,粟粒至米粒大小,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可见于手掌面、指侧面和指端,无炎症反应,水疱干涸后脱皮,露出新生皮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痒感和灼热感。

4、汗疱疹常每年定期反复发作。{手指起水泡痒}.

相关文章>>

{手指起水泡痒}.

 ·寒冬季节向手脚脱皮说拜拜 ·防治冬季女性手脚冰凉七绝招 ·脚上有灰指甲怎么办?治疗方法介绍 ·冬季准妈妈泡脚水温别超过40度

手上长小水泡的危害

汗疱疹不仅影响手部美观,而且常因瘙痒影响患者生活。严重者可继发感染,出现手部的肿胀,疼痛。由于本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所以西医尚无满意的疗法根除之。

如何预防和治疗手上长小水泡

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没有特效方法,生活中要忌食辛辣、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吸或不吸烟,少用或不用碱性肥皂、洗衣粉、洗涤灵洗手。出现水疱不要挑破,更不要撕皮。局部治疗以收敛止痒为主如:炉甘石洗剂、5%的福尔马林或1%乌洛托品、痱子粉等。水疱明显可用0.5%醋酸铝溶液或5%明矾液浸泡或湿敷。瘙痒明显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去炎松、复方康纳乐霜、支洛松等。如以红斑、脱屑、皲裂为主,可用10%尿素霜、硅霜、维生素E霜、水杨酸软膏外涂,每月1~2次。全身治疗可用抗组胺药、维生素B1、B2、A、E。若皮疹数量多、自觉症状明显可短程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天3次,连服5~7天后症状减轻。

中医治疗手上长小水泡

中医治疗本病有很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就称之为“蚂蚁窝”。由于表现为深在水疱为主,所以应属湿邪偏盛。中医的治疗是多方面进行的,综合内外治疗,加以饮食、情绪调理。

1、内治法

①湿热内盛证{手指起水泡痒}.

掌跖多有深在水疱,集簇成群,针尖大小,瘙痒钻心,揩破水疱,滋水黄粘,伴舌红苔腻,脉象滑数。治宜清热除湿法。

药用:黄芩10g,黄连10g,苍术15g,陈皮 10g,茯苓10g,六一散10g(包煎),生苡仁30g,丹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

②脾虚湿盛证

掌跖散在水疱,针尖至粟米大小,半透明状,疱液清稀,时有瘙痒,伴舌淡水滑,脉象濡滑。治宜健脾除湿法。

1

药用:茯苓12g,白术10g,泽泻10g,白扁豆10g,车前子10g(包煎),炒苡仁60g,炒山药30g,冬瓜皮60g。水煎服,每日1剂。

2、外治法

根据本病以湿邪为主的特点,可用收湿敛疱法:王不留行60g,明矾30g,石榴皮30g,水煎取汁,泡洗患处,每次5分钟,日2次。

3、饮食疗法

①多吃有健脾除湿功效的蔬菜、水果,如山药、甘薯、冬瓜、西瓜、赤小豆、南瓜。

②少吃辛辣厚味,肥甘酒酪。

4、其他

减少接触肥皂、碱、洗衣粉、洗涤灵、汽油、酒精等物;保持情怀畅达,避免七情不遂;不要用手撕脱蜕皮,以防染毒成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