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时间:2021-11-03 05:37:36 200字

【篇一】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钴鉧潭西小丘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一、导入当我们在学习《赤壁赋》时曾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苏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让他走向了成熟”,那么今天,我们也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另一位文人大家柳宗元: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中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2、 “永州八记”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分别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1、2节文字重在对小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的景描绘,而最后一节文字则重在写作者的感慨。2、请一生寻找相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及相关的作者对这一景物的情感。景物之一: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动静结合)分析: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 了石的 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石 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当然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 ,若牛 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 无上"。石頭其實是靜態的、不具生命力的,而本小節的文字中,作者卻賦予那些石頭橫溢擴張的生命力,並且使它在有壓力的情況下,表現出一股不屈的抗爭力,這其實也應視為柳宗元一貫(或此時)的不妥協、不屈服的心態或性格吧!然而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居然是主人的"弃地"。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连岁不能售。小丘的遭际震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他怜而买之。相对应的情感:怜  ——憐有喜愛、珍惜,也有同情的意思。而所謂喜愛、珍惜的感情,其基礎應是在於此一小丘的某種狀態,引發了柳宗元內心的「同情」──具有相同感受的心情;這從上段末節作者對於丘上石頭的描繪可以得知。那些石頭似乎處在一種艱困、重壓的情況下,極力地想掙脫、反抗;由這樣的主觀理解,作者自然會產生「同情」心理,因而喜愛,並進一步將這喜愛的心化為實際的行動──買下它。 (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 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但又何尝不是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 景物之二: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远近结合)分析:這段文字表現出寧靜安詳,沒有壓力,沒有衝突。經過上一小節的處理,顯然丘中雜惡者清除了,美好的保留下夾了,因而山水雲獸都感為提供偷悅的對象。這一景象固然有其事實,但抽象而言,也不妨看作柳宗元對於當時大環境的憧憬和期待。他在期待一個和諧偷悅、沒有紛爭險惡的大環境。相对应情感: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分析: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于自然山水中寻找到慰藉,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3、集体读最后一节三段是全文精神所在,由於此段文字,使得本文更具深度,更富有感染力。如果僅有前二段,則本文充其量只是一「此作把丘中之石,及既售得之後,色色(樣樣)寫得生活(生動活潑),尤為難得。末段以賀茲丘之遭,借題感慨,全說在自己身上。蓋子厚向以文名重京師,諸公要人皆欲令出我門下,猶致茲丘於灃鎬雩杜之間也。今謫是州,為世大僇,庸夫皆得訊詞,頻年不調,亦何異為農夫漁父所陋,無以售於人乎?乃今茲丘有遭,而己獨無遭,賀丘所以自弔。」作者如何在文中用小丘的遭遇以自比的?明确:小丘的景色奇美却埋没于荒野秽草中 , 无人赏识 , 只因地处偏僻 , 廉价出售也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吗 ? 作者身怀高才美德 , 而被“弃是州” , 一般人“过而陋之” , 心中常怀痛苦愤懑 , 虽然敛起清高 , 投诗文以望重用 , 最终也是无人问津。与作者命运不同的是 : 小丘被作者“怜而售之” , 通过作者与朋友的“铲秽草 , 伐去恶木 , 烈火而焚之” , 于是“嘉木立 , 美竹露 , 奇石显”。这难道不是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殷切希冀 ? 藉著賀丘而自我傷悼。地處偏僻的小丘,如今總算有人欣賞它、買下它、整理它,而遠貶蠻荒的柳宗元又有誰來昭雪他的冤屈,認識他的才華,進而來重用他呢?4、总结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但在他的描写下,却变得美艳无比,诱人神往。他在山水游记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尤其是在《永州八记》中,所写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泉一水,其色彩、动静、远近等,都非常生动逼真,神妙入微。同时,他的山水游记又不纯客观地描绘,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或隐或现地有着作者的影子。明代的茅坤评价“古之善记佳山水,惟柳子厚为最。”金圣叹称柳文“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篇二】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唐宋八大家散文《钴鉧潭西小丘记》(苏教版选修) 《钴鉧潭西小丘记 》教学目标: 1.  把握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 2.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3.  理解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与安排 1.  一课时 2.  赏析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作为“永贞革新”的领军人物,因“永贞革新”的失败,这位杰出的文学家被贬到了永州,一个在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朝廷流放罪臣的地方。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然相悟,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上便拥有了《永州八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便是其中的第三整个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a.  地理位置 b.  丘上奇石 c.  字词:西北,道,得,西,当,其,若(让学生自己疏通,互相质疑解决疑惑,关键字词通过提问教师辅助学习) 3.  齐读第一节,思考作者怎么把静止不动的景物写得如此传神的? 拟人: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 比喻: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作者抓住丘上石头的特征,通过拟人与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石头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石的动作,以动写静,可谓传神之至。 2)研习第二节 1.  齐读第二节 2.  对照注释疏通课文,把不清楚的字词勾画出来 3.  质疑   笼,货,止,怜,更,烈火,其,举,效,虽,焉 4.  概括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丘的变化 5.  小丘在作者购买前后有什么变化? a.同学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购买前: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 购买后: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鱼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氵营氵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b.男生,女生分别读购买前和购买后语言(思考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小丘前后的特点) 前:小,贱,杂 后:山清水秀,赏心悦目 c.思考:为什么购买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6.  当柳宗元看到被自己改造一新的小丘,心情如何? 皆大喜出自意外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经过作者的发现,整治,创造,小丘可谓旧貌换新颜,成为了真正的山水绝佳处。“劳动创造美”,由于作者亲自动手,除秽去恶,开拓出小丘地点自然美,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喜悦,此时此刻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山水,云天,鸟兽无不千娇百媚,姿态横生。这种境界,与其说是永州自然生水的展现,不如说是作者内心的表现;这种笔墨,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作者的抒情。--------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了一起。 7.  齐读,品味体悟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研习第三段 1.  范读 2.  字词:以,胜,陋,所以 3.  “贺兹丘之遭也”,祝贺小丘的好机遇,小丘有什么好机遇可祝贺呢? 小丘:地偏  价贱   人陋    赏识(无人赏识到有人赏识) 4.“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指出小丘终于得到赏识,改变了卖不出去、不被人欣赏的命运,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想借小丘的命运来反衬什么?    自己:贬谪  卑微   弃用   不平(始终得不到朝廷的赏识) 乐中写忧,高兴之余顿处凄凉,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自己而已。作者空有一身才华,由于环境的原因,却无法得到朝廷的赏识 这种借写法为托物言志(提问学生) 四.总结 柳文中的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记”。这“八记”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比如本文就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手法,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小丘表现得生机勃勃。从而在景物中托意遥远,抒写胸中种种不平,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性格。 五.课外拓展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几乎无一例外的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郁郁不平之志,柳宗元本人也是个很不幸的文人。他正当年的时候33岁,被贬到了边远的永州,这一贬就是十年,好不容易等到被调到京城,以为这下子否极泰来了,没料到三个月后竟然被贬到了更边远的柳州,四年后客死柳州,47岁,英年早逝,可以说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思考: 1.  如果我们在座的处于柳宗元的境况时,你会怎么去面对? 理解,同情但不效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在唐宋八大家中有一位文学家,他的经历和柳宗元非常相似,他就是―――苏轼,试比较柳宗元和苏轼受贬后的不同人生态度。 A背景 B作品(学习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江雪》,《溪居》) C态度   苏轼:乐观旷达 柳宗元:压抑苦闷 六、总结 人生的际遇幻化多变,需要我们有一颗成熟的心灵去承受一切,当面临人生的挫折与不辛,我们同学应该多一点苏轼一样一笑而过,像柳宗元一样过多地沉于自己的磨难与苦痛,只会徒增烦恼,倒不如敞开心扉,迎接一切―――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板书: 小丘:地偏  价贱   人陋     赏识 自己:贬谪  卑微   弃用     不平  

【篇三】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钴鉧潭西小丘记

课 题 :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备课时间: 2007 –3—14

教学目的:(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

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圈出难理解的词、句子。

2、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3、师生互动,解决相关疑难词语、句子,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过程:

一、 导入

当我们在学习《赤壁赋》时曾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苏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让

他走向了成熟”,那么今天,我们也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另一位文人大家柳宗元: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中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1、山水游记的介绍: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2、 “永州八记”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分别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游记。二、 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预习检查

(一)、 词类活用判别

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可以笼而有之。

3、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4、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

5、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6、枕席而卧

7、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8、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9、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二)、句式掌握

1、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2、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石之铿然有声者,

3、 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4、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

5、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6、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

7、 今弃是州也,

三、古今异义词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2、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三、内容讲解

1、集体朗读全文,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对小丘相关的描写语段及相关的作者的感慨文字。

明确:

1、2节文字重在对小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的景描绘,而最后一节文字则重在写作者的感慨。

2、第一段中,作者突出小丘的哪方面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手?

明确:

突出齐和多

比拟(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比喻(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

3、体会第一段中“争”的妙处。

明确:

不甘心被埋没在泥土中,仿佛顽强地同逆境抗争着,这也可以看着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

4、作为弃地,小丘的地位如何?

明确:

货而不售 止四百

5、作者购得小丘后,采取了那些措施?

明确:

取 铲刈 焚 伐

6、整治后的小丘如何?

明确: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7、作者的感受如何?

明确:

宁静 心旷神怡(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8、整治后的小丘显示自身的价值,但导致它当初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被弃置穷乡僻壤。

9、小丘的遭遇和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

小丘——有价值——弃置穷乡 怀才不遇

作者——有才能——流放永州

10、体会最后一句“所以贺兹丘之遭也”。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抒发作者愤懑不平之情

表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借小丘来抒发胸中的积郁。

11、有人说“是其果有遭乎”;表包含两层意思,你是如何理解?

明确:

一层:小丘被发现,是它有好的遭遇,得到赏识。

二层: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十分相似。

四、板书设计:

1、小丘——有价值——弃置穷乡 怀才不遇

2、作者——有才能——流放永州

3、以丘写人 以得意写失意 贺小丘而伤自身

4、借物舒怀

五:教后感:

这篇文章重点应该是二、三段,作者写小丘被发现前后不同情况,意在说明小丘是有价值的,同时,作者也极力写自己发现小丘以后的喜悦心情,但联系作者的身世,我们可以发现,在作者喜悦的背后,是作者悲愤和忧伤,是作者的不平和气恼,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是借小丘来写自己,以自己不表面的得意写自己的失意。

【篇四】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钴鉧潭西小丘记》 学案2016

白塔高级中学分层次问题教学导学案语文必修一 备课时间:2016.10.26 上课时间:

主备教师:张艳 审核教师:张艳 班级: 小组: 教案编号:

钴鉧潭西小丘记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章以丘写人,以得意写失意的表现方法。

一、预习内容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1、作者及背景简介

柳宗元作为“ ”的领军人物,因其改革的失败,这位杰出的文学家被

贬到了永州,一个当时的蛮荒之地。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和

自然相悟,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他人生最佳的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上便拥有

了《 》,(即《 》、《 》、《 》、

《 》、《 》、《 》、《 》、《 》)

2、给加点字注音

钴鉧 湍 偃蹇 嵚然相累 .......

熊罴 铲刈 不匝旬 沣镐鄠 ......

二、课堂教学

1、研读文本重点词句,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⑴其石之突怒 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句式) ..

⑵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

⑶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 ....

⑷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⑸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⑹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

⑺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2、揣摩鉴赏

(1)文章不止一处强调了小丘的便宜与廉价。先在文中勾画出这些句子,理解其意思,然

后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2)“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这句话中的“果有遭”,一般都认为

有两层意思。先查检工具书看看这里的“遭”应该怎样理解,然后说说“果有遭”有哪

两层意思。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如何用小丘的遭遇以自比的?

三、文本总结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最为脍炙人口,山水游记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

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柳宗元山水游记并非单纯的景

物描摹,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

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1

【篇五】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杂记”专题:《钴鉧潭西小丘记》学案(苏教版高三选修)

“杂记”专题:《钴鉧潭西小丘记》学案(苏教版高三选修)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文章以丘写人,以得意写失意的表现方法。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钴鉧 湍而浚 殆不可数 偃蹇 冲然角列

熊罴 铲刈秽草 清泠 嵚然 噫

2、解释加点的字词:

(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3)、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4)、余怜而售之

(5)、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6)、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

(7)、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8)、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9)、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10)、殆不可数

3、翻译句子:

(1)、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译:小丘上拔地而立,屈曲起伏,破土而出,奇形怪状的石头,几乎不可以计数。 (2)、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译: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

(3)、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译:不满十天就得到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哩。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 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 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柳侯祠》

二、知识链接:

柳宗元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大散文家、诗人、哲学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

一。祖籍河东解县,后世称其“柳河东”,本文节选自《柳河东集》,书名便源于此。因官终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柳州”。又因他和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与韩愈齐名,故世称“韩柳”。

什么是游记

游记,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极为广泛,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革新失败。柳宗元因为参加其中,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在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理想破灭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开始致力于文学词章的转变。“永州八记”就是他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三记。它记叙了柳子买小丘、修小丘的经过,游小丘时的喜悦心情,着力描写了小丘环境景物的优美,同情小丘长期被弃置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怀才受谤、久贬不迁的感慨。

永州八记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文章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三、分析课文:

1、集体朗读全文,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对小丘相关的描写语段及相关的作者的感慨文字。

明确:1、2节文字重在对小丘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及相关的景描绘,而最后一节文字则重在写作者的感慨。

2、请一生寻找相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及相关的作者对这一景物的情感。

景物一: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动静)

分析: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当然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 ,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石头其实是静态的、不具生命力的,而本小节的文字中,作者却赋予那些石头横溢扩张的生命力,並且使它在有压力的情況下,表現出一股不屈的抗争力,這其实也应视为柳宗元一贯的不妥协、不屈服的心态或性格吧!

然而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居然是主人的"弃地"。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连岁不能售。小丘的遭际震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他怜而买之。

相对应的情感:怜 ——怜有喜爱、珍惜,也有同情的意思。而所謂喜愛、珍惜的感情,其基础应是在于此一小丘的某种状态,引发了柳宗元內心具有相同感受的心情。

景物之二: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远近结合)

分析:这段文字表现出宁静安详,没有压力,没有冲突。经过

上一小节的处理,显然丘中杂物者清除了,美好的保留下夾了,因而山水云兽都感為提供愉悦的对象。这一景象固然有其事事实,但抽象而言,也不妨看作柳宗元对于当时大环境的憧憬和期待。他在期待一个和谐愉悦、没有纷争险恶的大环境。

相对应情感: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分析: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于自然山水中寻找到慰藉,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

3、分析最后一节:

第三段是全文精神所在,由於此段文字,使得本文更具深度,更富有感染力。如果仅有

前二段,則本文充其量只是一篇描绘生动的写景文章,而有了這一段,才使得全文在写景之中进一步有着写意的作用。

问:作者如何在文中用小丘的遭遇以自比的?

明确:小丘的景色奇美却埋没于荒野秽草中 , 无人赏识 , 只因地处偏僻 , 廉价出售也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吗 ? 作者身怀高才美德 , 而被“弃是州” , 一般人“过而陋之” , 心中常怀痛苦愤懑 , 虽然敛起清高 , 投诗文以望重用 , 最终也是无人问津。与作者命运不同的是:小丘被作者“怜而售之” , 通过作者与朋友的“铲秽草 , 伐去恶木 , 烈火而焚之” , 于是“嘉木立 , 美竹露 , 奇石显”。这难道不是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殷切希冀 ?

借着贺丘而自我伤吊。地处偏僻的小丘,如今总算有人欣赏它、买下它、整理它,而远贬荒蛮的柳宗元又有谁来昭雪他的冤屈,认知他的才华,进而来重用他呢?

4、总结

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但在他的描写下,却变得美艳无比,诱人神往。他在山水游记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尤其是在《永州八记》中,所写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泉一水,其色彩、动静、远近等,都非常生动逼真,神妙入微。同时,他的山水游记又不纯客观地描绘,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或隐或现地有着作者的影子。

明代的茅坤评价“古之善记佳山水,惟柳子厚为最。”金圣叹称柳文“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补充设计

教后感想: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文章不止一处强调了小丘的便宜与廉价。先在文中勾画出这些句子,理解其意思,然后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强调小丘的便宜与廉价的句子如:(1)问其主,日:“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2)问其价,日:“止四百。”余怜而售之。(3)皆大喜,出自意外。(4)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这些句子明写小丘遭遇,实际上暗写作者自身。作者被贬到永州,怀才不遇,同样是被遗弃,跟小丘的命运何其相似。

2.“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这句话中的“果有遭”,一般都认为有两层意思。先查检工具书看看这里的“遭”应该怎样理解,然后说说“果有遭”有哪两层意思。

“遭”的常用义项有三个:(1)逢,遇到;(2)际遇;(3)遭受,受到。这里应该取第(2)个义项。

这里的“果有遭”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际遇,得到了赏识;一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十分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

3.“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这句话中的前四个“之”字起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能够突出小丘经过整治后呈现出的景致带给人们的享受。

参考译文

找得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铒潭。离潭西二十五步,在水深流急的地方是一道堰。堰顶上有一座小丘,上面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拔地而起,破土而出,争奇斗怪,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崚嶒重叠相负而下的,好像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好像熊罴在登山。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简直可以把它装在笼子里提走。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

“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怜爱它,就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都非常高兴,以为出乎意料。我们就一次次拿起镰刀、锄头,铲去杂草,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树,点起一把大火把它们烧掉。好看的树木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也呈现出来了。站在其中眺望,只见四面的高山,天上的浮云,潺潺的溪流,遨游的飞禽走兽,全都自然融洽地呈现出巧妙的姿态,在这小丘之下表演。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不满十天就得到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哩。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移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鄂、杜等地,那么,喜欢游览观赏的人士争先恐后地购买,每天加价千金恐怕也买不到。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起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我和深源、克己独独因为得到它而高兴,这大概是它真的走运吧!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这小丘的际遇。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教学目的:(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

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圈出难理解的词、句子。

2、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3、师生互动,解决相关疑难词语、句子,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过程:

一、 导入

当我们在学习《赤壁赋》时曾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苏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让

他走向了成熟”,那么今天,我们也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另一位文人大家柳宗元: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中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1、山水游记的介绍: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2、 “永州八记”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分别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游记。二、 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预习检查

(一)、 词类活用判别

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可以笼而有之。

3、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4、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

5、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6、枕席而卧

7、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8、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9、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二)、句式掌握

1、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2、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石之铿然有声者,

3、 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4、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

5、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6、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

7、 今弃是州也,

三、古今异义词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2、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三、内容讲解

1、集体朗读全文,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对小丘相关的描写语段及相关的作者的感慨文字。 明确:

1、2节文字重在对小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的景描绘,而最后一节文字则重在写作者的感慨。

2、第一段中,作者突出小丘的哪方面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手?

明确:

突出齐和多

比拟(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比喻(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

3、体会第一段中“争”的妙处。

明确:

不甘心被埋没在泥土中,仿佛顽强地同逆境抗争着,这也可以看着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

4、作为弃地,小丘的地位如何?

明确:

货而不售 止四百

5、作者购得小丘后,采取了那些措施?

明确:

取 铲刈 焚 伐

6、整治后的小丘如何?

明确: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7、作者的感受如何?

明确:

宁静 心旷神怡(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8、整治后的小丘显示自身的价值,但导致它当初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被弃置穷乡僻壤。

9、小丘的遭遇和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

【篇六】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精品WORD版高二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钴鉧潭西小丘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我们在学习《赤壁赋》时曾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苏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

了苏轼,让他走向了成熟”,那么今天,我们也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另一位文人大家柳宗

元: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

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中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

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文化苦旅·柳候祠》)

1、山水游记的介绍: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

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

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2 、“永州八记”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分别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游记。

二、 预习检查

(一)、 词类活用判别

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2、可以笼而有之。

3、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4、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

5、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6、枕席而卧

7、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8、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9、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二)、句式掌握

1、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2、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石之铿然有声者,

3、 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4、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

5、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6、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

7、 今弃是州也,

(三)、古今异义词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2、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三、内容讲解

1、集体朗读全文,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对小丘相关的描写语段及相关的作者的感慨文字。

明确:1、2节文字重在对小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的景描绘,而最后一节文字则重在写

作者的感慨。

2、请一生寻找相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及相关的作者对这一景物的情感。

景物之一: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动静结合)

分析: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 了石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 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当然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

者 ,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

表,而刻画 无上"。石头其实是静态的、不具生命力的,而本小节的文字中,作者却赋予

那些石头横溢扩张的生命力,并且使它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表现出一股不屈的抗争力,这

其实也应视为柳宗元一贯(或此时)的不妥协、不屈服的心态或性格吧!然而如此美好奇

特的小丘,居然是主人的"弃地"。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连岁不能售。小丘的遭际震动了作

者的心,于是他怜而买之。相对应的情感:怜——怜有喜爱、珍惜,也有同情的意思。而

所谓喜爱、珍惜的感情,其基础应是在于此一小丘的某种状态,引发了柳宗元内心的「同 情」──具有相同感受的心情;这从上段末节作者对于丘上石头的描绘可以得知。那些石

头似乎处在一种艰困、重压的情况下,极力地想挣脱、反抗;由这样的主观理解,作者自

然会产生「同情」心理,因而喜爱,并进一步将这喜爱的心化为实际的行动──买下它。 (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

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但又何尝不是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 景物之二: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

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远近结合)

分析:这段文字表现出宁静安详,没有压力,没有冲突。经过上一小节的处理,显然丘中

杂恶者清除了,美好的保留下夹了,因而山水云兽都感为提供偷悦的对象。这一景象固

有其事实,但抽象而言,也不妨看作柳宗元对于当时大环境的憧憬和期待。他在期待一个

和谐偷悦、没有纷争险恶的大环境。

相对应情感: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

而静者与心谋。分析: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于自然山水中寻找

到慰藉,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

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

3、集体读最后一节

三段是全文精神所在,由于此段文字,使得本文更具深度,更富有感染力。如果仅有前二

段,则本文充其量只是一篇描绘生动的写景文章,而有了这一段,才使得全文在写景之中

进一步有着写意的作用。所以林云铭《古文析义》说:「此作把丘中之石,及既售得之后,

色色(样样)写得生活(生动活泼),尤为难得。末段以贺兹丘之遭,借题感慨,全说在

自己身上。盖子厚向以文名重京师,诸公要人皆欲令出我门下,犹致兹丘于沣镐雩杜之间

也。今谪是州,为世大僇,庸夫皆得讯词,频年不调,亦何异为农夫渔父所陋,无以售于

人乎?乃今兹丘有遭,而己独无遭,贺丘所以自吊。」

作者如何在文中用小丘的遭遇以自比的?

明确:小丘的景色奇美却埋没于荒野秽草中 , 无人赏识 , 只因地处偏僻 , 廉价出售也

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吗 ?

作者身怀高才美德 , 而被“弃是州” , 一般人“过而陋之” , 心中常怀痛苦愤懑 , 虽

然敛起清高 , 投诗文以望重用 , 最终也是无人问津。与作者命运不同的是 : 小丘被

者“怜而售之” , 通过作者与朋友的“铲秽草 , 伐去恶木 , 烈火而焚之” ,于是“嘉 木立 , 美竹露 , 奇石显”。这难道不是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殷切希冀 ?借着贺丘而自我伤

悼。地处偏僻的小丘,如今总算有人欣赏它、买下它、整理它,而远贬蛮荒的柳宗元又有

谁来昭雪他的冤屈,认识他的才华,进而来重用他呢?

4、总结

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但在他的描写下,却变得

美艳无比,诱人神往。他在山水游记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尤其是在《永 州八记》中,所写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泉一水,其色彩、动静、远近等,都非常生

动逼真,神妙入微。同时,他的山水游记又不纯客观地描绘,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

或隐或现地有着作者的影子。明代的茅坤评价“古之善记佳山水,惟柳子厚为最。”金圣

叹称柳文“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四 布置作业:

整理文中字词句式

板书设计

发现小丘怪石嶙峋

钴鉧潭西小丘记买下小丘整治偃息

作记于石祝贺相遇

【篇七】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导课:同学们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去游玩,游览一处神秘清幽的去处——小石潭。导游是唐朝有名的散文家是人柳宗元。(板书题目、作者)

一、记一记(检查预习)

1、柳宗元简介及本文写作背景

(明确: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诗作)

2、梳理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篁竹 卷石底以出 清冽 为坻 ....为嵁 俶尔 翕忽 悄怆幽邃 .....

解释下列字词:如鸣佩环 心乐之 水尤清冽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

二、读一读

朗读课文,把握好读音和节奏。

指导:1、(可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

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俶尔远逝一句语速要快一些,读.

出动静结合,鱼的自由快乐。凄神寒骨句要读出寒冷的感觉。)

三、赏一赏(合作、探究)

1、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中及周围的哪些景物。

找出描写景物的语句,然后讨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成语概括更好)

描写景物的语句:竹:隔篁竹伐竹取道

(水: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等

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石: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 。

明确:竹:茂茂密密 水:清脆悦耳 树:蒙络摇缀 石:千姿百态 鱼:活泼可爱等等)

1、 游历小石潭时,柳宗元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快乐的:水尤清冽,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句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才能听出到水的悦耳,鱼儿在和自己戏乐。 忧伤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从这些句子中可品味出作者的内心凄凉)。

四、品一品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品味其中滋味。(明确: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

五、写一写

下面是有人读了《小石潭记》的感受,用辞的形式写出来。你读了文章有何感受写出来,你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

江城子

读《小石潭记》有感

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

忽逢小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六、板书设计:

竹:茂茂密密

水:清脆悦耳

小 树:蒙络摇缀

石 石:千姿百态 心情: 忧----乐-----忧 谭 鱼:泼可爱

记 溪:弯弯曲曲

岸:参差不齐

附: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忧伤凄苦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永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汉族。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钴鉧潭记》等八篇,被公认为山水游记中的佳作,合称《永州八记》,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篇八】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课文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在欣赏山水时抒发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课文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作者欣赏山水时抒发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能正确翻译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欣赏山水时抒发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不少山水游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文体及作者简介:(可先由学生介绍,老师小结)

1、文体介绍: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叙,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初中我们将要学习这种文体的篇目有《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

2、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 的心情。初中阶段我们要学习柳宗元的文章是《小石潭记》、《黔之驴》《捕蛇者说》 。

3、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4、“永州八记 ”: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第四篇。

三、听课文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四、齐读课文

五、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见ppt)

六、掌握文言实词,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出示PPT 注意蓝色(课文下注释)、红色(中考150个实词)字词句

1、小组合作学习,先弄懂词语,再翻译句子。

2、小组发言,一个解释词语,一个翻译,其余小组纠错点评。

第一段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实词:

从:自,由 行:行走 伐:砍伐 取:开辟 道:路、途 见:看见 全:完整,整个 (以)为(底):作为,当做 为(坻):形成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就听见了水流声,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 走就看见了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潭)用整块石 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第二段原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 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实词:

许:表约数,上下、左右、光景 彻:贯通,穿透 远:遥远

译文: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乐。

第三段原文:

实词:

行:爬行 灭:暗,看不见 见:看见 知:知道

译文: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流的岸势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第四段原文: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实词、虚词:

凄:使„„凄楚 寒:使„„寒透 以:因为 居:停留 去:离开 译文:

(我)坐在潭边,四面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旁人,(那幽深悲凉的气氛)使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 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第五段原文: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实词:

余:我的 从跟从,跟随 生: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呼

译文:

一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随从跟着来的人,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 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七、巩固字词句练习(通过提问抢答完成;视时间情况,也可做课外作业)

1、一词多义:

1)可 不可久居 潭中鱼可百许头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3)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4)差 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6)乐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2、解释下列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悄怆幽邃( )

(3)不可久居( ) (4)隶而从者( )

3.写出下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1)其岸势犬牙差互( ) (2)不可知其源( )

(3)以其境过清( ) (4)乃记之而去( )

4、词类活用:

1 2 3

4 5 6 7

5、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业: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课文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

2、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在欣赏山水时抒发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检查课文熟读背诵情况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在作者笔下如此之美。请同学们齐声朗诵(或背诵)课文,用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美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走进小石潭:(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找出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3、作者是怎样写潭水的?水中的鱼又怎样呢?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源头的?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的景物的?

三、探讨文章思路

课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十分清楚,小组探讨一下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交代同游者

四、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合作讨论思考题。(ppt出示题目)

1、第一段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第二段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发现小潭:隔、闻、伐、

取、见水——清石——怪

树——青移步换景潭中景物:潭水:清澈透明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特写镜头小石溪身:曲折蜿蜒潭小潭源流:记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者感受:凄苦孤寂寓情于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五、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1)潭石奇——异石纷呈

①“全石以为底”。(最独特之处——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潭水奇——声悦水清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声悦)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水清)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曲折)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神秘)

(4)潭境奇——清幽凄凉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清幽)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凉)

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

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3、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赏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但后来坐潭上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一乐一悲,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不矛盾。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心情抑郁,寄情山水。美丽的小石潭,可爱的游鱼等都让作者获得暂时的山水之乐,但一经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环境触发,孤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4、如何理解“寂寥无人”与“同游者”这一矛盾?

独与天地精神来往。灵魂只能独行,无论身边有多少人。也只有独行的灵魂才能与天地精神对话。在柳宗元之前,记山水,山水是山水,我是我。如《三峡》。从他开始,景中有我,我中有景。人称“游记之祖”。中国后来多少文人在现实世界里受挫,从他那里汲取灵感,去山水中寻求安慰,他们渲染山水的宁静与远离尘世喧闹,正是为了寄托一颗幽寂的诗魂。其实并非风景有多美,而是诗意的心赋予景色以无限的诗意。

六、总结全文中心

本文以生动的笔法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幽深冷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深化

小石潭的一块石头,激起了横亘九州,绵延千年的千层波浪啊!是什么成就了柳宗元呢? 余秋雨在《柳侯祠》一文中说——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雨果说——

一颗心灵的叹息,能比一城的喧嚣道出更多的东西。

我们说——

被贬的痛苦未必没有价值,命运坎坷未必没有意义。

出示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少了一篇好文章,而当我们失意时,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是谁?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