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改写散文100

时间:2021-11-03 05:25:56 100字

篇一:《根据余光中的《乡愁》改写》

小时候,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里头,父母在外头;长大后,责任是一块黑板,我在下头,老师在上头;后来呀,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外头,儿女在里头。

篇二:《余光中《乡愁》仿写训练》

看“花”了眼,看“昏”了头

--余光中《乡愁》仿写训练

黄梅县濯港二中 吴再柱

余光中的《乡愁》完成了“读”、“议”、“比”三个教学环节后,按教学设计进行“仿”的训练。要求孩子们以“快乐”、“烦恼”或其它词语为题,进行仿写。刚一布置任务,孩子们又是一声长长的,并有着上扬语气的“啊--”,表示十分为难。当然,此时我早已准备好了我的修改作《幸福》:

小时侯/幸福是一颗小小的糖籽/衔在嘴里/甜在心里; 上学后/幸福是一个红红的分数/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后来啊/幸福是一方低低的讲台/教也用心/学也用心; 再后来/幸福是一篇短短的文章/我的名字/成了铅字; 而现在/幸福是一张圆圆的饭桌/父母上方/妻儿两旁。

我的“砖”抛出去了,当然是要引孩子的“玉”。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孩子们再也不“啊”了,很快都进入构思状态。

不一会儿,就有几位孩子完成了他们“人生”的第一首“诗”,要我“看看”。我当然十分乐意,一会儿指出这个孩子的构思逻辑上问题,一会儿指出用词上问题,一会儿指出语感上问题,真是让我“看花了眼,看昏了头”,全班73个孩子,几乎个个都把他们的“诗”给我欣赏,给我校正。有的孩子让了竟让我当了两三次“医生”,就连平时学习一向不用功的几个孩子,也纷纷写起了他们的“快乐”,他们的“烦恼”。当然,我

只管诊断,不管治疗,提出问题后,让他们自己“再读读”、“再想想”,仍然把皮球踢了回去。一节课结束,“诗作”业已全部交了上来。

幼年时/快乐是一张小小的钱币/有之则安/无之则烦;

小学时/快乐是一群天真的伙伴/同吮晨露/共享夕阳;

初中时/快乐是一张光荣的奖状/嘴里微笑/心存荣耀;

长大后/快乐是一次艰苦的磨练/胸怀理想/展望未来。(徐少武)

幼年时/烦恼是一次无情的跌到/摔倒爬起/爬起又倒;

小学时/烦恼是一包可口的零食/有钱则喜/无钱则哀;

初中时/烦恼是一张恐惧的试卷/高分则乐/低分则愁;

而现在/烦恼是一场痛苦的分离/相聚则笑/离别则哭。(徐少武)

小时侯/快乐是一句幽幽的话语/说在嘴里/乐在心里;

长大后/快乐是一封厚厚的书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后来啊/快乐是一张薄薄的试卷/托在手里/刻在心里;

而现在/快乐是一叠美美的书籍/捧在手里/印在心里。(蔡晓平)

小时侯/满足是一枚轻轻的角币/握在手里/乐在心里;

长大后/满足是一件厚厚的棉袄/穿在身上/暖在心上;

后来啊/满足是一杯醇醇的咖啡/苦在嘴里/甜在心里;

而现在/满足是一声深深的赞许/听在耳里/美在心里。(李甜)

童年时/快乐是一群亲密的伙伴/打闹嬉戏/幸福无比;

少年时/快乐是一个高高的分数/红分一到/欣然一笑;

现在啊/快乐是一次舒服的懒觉/睡到黎明/轻松心情。(赵江涛)

小时侯/烦恼是碗中的汤药/看在眼里/苦在心里;

长大后/烦恼是妈妈的唠叨/听在耳里/烦在心里;

后来啊/烦恼是上学的奔走/人在路中/心在家中;

而现在/烦恼是测验的试卷/忙在手中/愁在心中。(黄河)

在故乡/成长是一首甜甜的童谣/我在歌唱/父母在微笑;

在校园/成长是一条弯弯的小道/我在前进/老师在指导;

在社会/成长是一座高高的大山/我在跋涉/友人在陪伴;

在未来/成长是一片茫茫的宇宙/我在探索/祖国在守侯。(赵刘娟)

厨房里/快乐是一顿美味的饭菜/品尝佳肴/合家欢乐;

书房里/快乐是一本精彩的名著/感悟人生/体验真理;

客厅里/快乐是一次温馨的对话/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卧室里/快乐是一阵悦耳的铃声/伴我入眠/梦乡甜蜜。(吴霞){乡愁,余光中改写散文100}.

旧时代/快乐是一碗满满的米饭/吃在嘴里/乐在心里;

后来啊/快乐是一份满意的工作/累在身上/乐在心上;

而现在/快乐是一辆崭新的轿车/跑在路上/喜在心上。(张营)

小时侯/理想是一颗甜甜的糖果/我在外头/糖果在里头;

后来啊/理想是一个红红的对钩/钩在外头/收获在里头;

到现在/理想是一所名牌的学校/身在外头/而心在里头;

而将来/理想是一家豪华的公司/人在外头/事业在里头。(张超){乡愁,余光中改写散文100}.

童年时/思念是一串串泪珠/我在此处/她在那处;

少年时/思念是一幕幕回忆/我在这方/她在那方;

后来啊/思念是一捧捧坟土/我在跪着/她在躺着;

而现在/思念是一帘帘幽梦/我在自责/她在安慰。(徐久红)

孩提时/快乐是一双粗粗的臂膀/趴在身上/暖在脸上;

小学时/快乐是一辆长长的火车/拿在手上/乐在心上;

中学时/快乐是一叠厚厚的贺卡/收在怀里/喜在心里;

其实呀/快乐是一句美美的赞语/听在耳里/甜在心里。(蔡巧)

起床前/快乐是一阵悠悠的歌声/享受悦耳的歌曲/我心快乐; 朝读时/快乐是一阵朗朗的书声/学习有用的知识/我心充实; 上课前/快乐是一阵甜甜的笑声/增进纯洁的友谊/我心愉悦;

下课后/快乐是一阵叮叮的铃声/谈论幽默的生活/我心轻松。(余金舫)

童年时/家是一片蔚蓝的天空/我在翱翔/父母在浮想;

上学时/家是一片广阔的大海/我在远航/父母在期望;

而现在/家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我在奔跑/同学在追赶;{乡愁,余光中改写散文100}.

未来啊/家是一片永久的土地/我在消融/祖国在荣光。(王少华)

在家里/快乐是父母一声声关心的话语/说在嘴里/爱在心里; 在学校/快乐是同学一句句真心的祝福/话在口头/情在心头; 在外面/快乐是朋友一次次无言的帮助/做在手上/乐在心上; 而未来/快乐是同事一回回亲密的合作/胜在手间/美在心间。(王佩)

年幼时/快乐是一颗颗晶亮的玻璃球/精致的花纹藏在里面/斑斓的色彩映在外面;小学时/快乐是一张张金色的奖状/珍贵的荣誉贴在墙上/灿烂的光芒照在脸上;初中时/快乐是一声声赞赏的话语/腼腆的神态显在脸上/欣喜的滋味聚在心上;更多的时候/快乐是一道道青春的罅隙/少有的开怀展在脸上/更多的抑郁压在心上。(鄢宏亮)

小时候/快乐是一局精彩的游戏/同伴高兴/我也高兴;

长大后/快乐是一场成功的考试/父母高兴/我也高兴;

后来啊/快乐是一次胜利的竞赛/老师高兴/我也高兴;

未来呢/快乐是一个富强的祖国/华夏儿女高兴/我也更高兴。(吴止境)

春天/快乐是一袭淡淡的花香/闻在鼻里/享在心里;

夏天/快乐是一阵微微的凉风/吹在脸上/爽在心上;

篇三:《乡愁 余光中》

《乡愁》教学设计{乡愁,余光中改写散文100}.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课《乡愁》

内容分析::《乡愁》是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经典之作,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

两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一组诗歌共同的主题就是爱国思乡之情,要求能领悟诗

歌中所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吟诵诗歌,欣赏诗歌是本单元的主要要求。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由于很少接触诗歌,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拓展迁移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描写思乡之情的名句或图片。

2、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根据课标精神和本课的课型特点,针对中年级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自读自悟法。教学时,以朗读作为重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能力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钢琴曲《思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写在黑板上。(学生朗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读——感乡愁

【提示】:

一读:读诗,吐字清晰

二读: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体现诗的音乐美。

三读:读诗,注意诗中的重音,读得抑扬顿挫,体现诗的抒情性。

提示:重音,指为了表达感情有的要读重些。

四读:读诗把韵脚读好,是讲究押韵的。

提示:押韵:诗句中永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押韵。本诗押韵回环往复。

1.自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

5、指名朗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明确: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如“小小”这一个词应读得很重,它能体现邮票的特点,且“小小”能更衬托出浓浓的乡愁,我在这头语气应提高,后一句应降低以体现思母之情

师: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讨论:以第一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让学生注意以下地方的正确读法:

(课件展示:)

1)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2)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

乡愁 小时候{乡愁,余光中改写散文100}.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6演示文稿展示朗读诗歌方法)

1)把握朗读基调(语气、语调);

2)讲究朗读节奏;

3)注意朗读重音;{乡愁,余光中改写散文100}.

4)调节朗读速度;

5)投入朗读感情(用心去读)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体会到浓浓的乡愁。

四、品——悟乡愁

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幻灯片出示:

(1)从整体结构上,

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

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

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

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1、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呢?作者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小小的承受着不可以言说的愁,更体现了愁的厚重。

生1:思母之愁、夫妻离愁 、丧母哀愁 、思归浓愁

生2: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2、这些愁具体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背景资料: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老师:作者把这些愁以时间的顺序铺排在一起,我们读来会发现有韵脚的变化,邮票、船票,变为坟墓、海峡,而且时间上后来啊延长,而现在转折,我们会发现,情愫在逐渐的加深,母子之情,夫妻之情,有思念之愁,但是尚可以相见,而丧母则是深沉的阴阳之隔,而大陆则是一种隔开的思念,思念变得厚重。

3、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示例: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