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时间:2021-11-03 02:00:15 200字

第一篇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2015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诚实守信模范)》

范海涛

范海涛,男,汉族,1964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河南孟电集团总经理。

范海涛承诺还给家乡群众碧水蓝天,承诺让南李庄的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为履行承诺,多年来他一直在坚守、在投入、在创造,诚信与责任是他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2015年10月26日,一声巨响,八个高耸的烟囱和巍然挺立的凉水塔轰然倒地。范海涛眼睛含满热泪,为支持政府生态建设计划和群众对清洁环境的期盼,孟电人20年心血、巨额的资产一瞬间化为乌有。此前,范海涛在2015年已经关停了三条污染严重的立窑水泥生产线,为此企业损失6000万元。8台机组爆破后,1000多名电厂职工顿失生活来源。范海涛向所有职工做出承诺,对所有职工进行内部分流安置,停产期间一切工资、福利照发。孟电集团开发孟电花园小区时,曾向住户承诺双气入户。可是当年冬天,由于2号机组设备不到位,无法为小区供暖。为了兑现承诺,范海涛决定从水泥公司供热锅炉往小区架设临时供热管道,准时向居民供暖,设备到位后,再拆除临时管道,为此企业额外增加损失400万元,但他兑现了承诺。

2015年2月,范海涛当选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向村民承诺,用三年时间,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2015年,他从企业挤出1.6亿元,不让村民出一分钱,为全村351户村民每户建造一套270-290平方米的新式别墅。2015年再次筹集3000万元,在建新社区节约下来的土地上,建设家居建材城和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500个就业岗位,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2015年3月,他又挤出160多万元建设1100多平方米的老年中心。

每年,范海涛都拿出30万元帮助全市的困难党员解决燃眉之急,拿出50万元为全市的贫困职工贴补生活。他设立200万元的教育专项基金,资助数百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出资百万元,为南村镇南东村修建蓄水池,解决了2000多人的饮水问题;捐赠一部价值10万元的汽车,注入10万元启动资金,在新乡市社会福利院建立“海涛爱心屋”,让特殊群体感受社会的关爱。

范海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共 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马虎

马虎,男,汉族,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阜阳市嘉安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经理。

秉承“干良心活,盖放心房”的理念,马虎从一名普通建筑工人成长为首都建筑市场优秀施工队队长,带领着安徽、四川等地近万名农民工活跃在京城建筑市场,在北京多项重大工程建设中树立了诚信形象。

1996年,马虎在北京密云接到一个两万多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合同金额300多万元。原想凭此工程立足北京,可不曾想春节前夕甲方资金链断裂,300多名工友工资没有着落。想起自己“不缺农民工一分钱”的承诺,急红眼的马虎借完亲戚借朋友,最后还借了高利贷,让急需用钱的农民工拿着工资回家过年。对可以缓一缓的工友,马虎承诺:只要我活着,就不会欠大家一分钱。直到1999年将债务全部还清。

2015年,面对金融危机给建筑市场带来的严峻挑战,马虎在施工队中提议“不裁员、不减薪”,积极组织了境外劳务输出,不仅让跟着自己的8000多名农民工有活干,还从安徽、四川、河南等地新招了2000多名农民工。这一年,施工队产值达1.4亿多元,人均工资收入达2万多元。2015年,利比亚局势出现动荡以后,马虎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迅速安全地将100多名工友撤回国内,并在总包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自己垫资200多万元给工人结清了工资,并发放了安抚费。

在马虎施工队有一条铁的纪律,那就是谁触动了工程质量这条“高压线”,谁就将被立即清除出队。即使在工程利润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他也毫不含糊,坚决不允许在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道工序上偷工减料。十多年如一日,马虎始终坚持亲自带领技术骨干奋战在一线,先后参加了国家大剧院、奥运场馆等多项重点工程的建设,累计施工面积达600多万平方米,未发生一起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先后荣获“长城杯”奖16项、“北京市安全文明工地”奖18项、“詹天佑大奖”6项等荣誉。2015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带领施工队奔赴灾区参加援建工作,他和工人们一起冒着高温酷暑、克服蚊虫叮咬等困难,连续奋战70多个昼夜,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980套安置房的施工任务。2015年,马虎承接家乡阜阳市10多万平方米安置房的施工任务,施工期间甲方资金短缺。他想,一边是自己对政府的承诺,一边是安置居民盼着早日搬进新居的期待。于是,马虎自己筹集资金,按时保质完成了建设任务。以马虎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农民工》,成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影片。

马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刘洪安

刘洪安,男,汉族,1980年11月生,河北省保定市“油条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理。

刘洪安从保定市财贸学校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自主创业之路。他在保定市高开 区 银杏路开了一间早点铺,使用一级大豆色拉油炸油条,坚持每天一换。因为坚守诚信,他的油条被消费者称为“良心油条”,他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诚信油条哥”。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2015年,由于长期租住在阴暗潮湿的宿舍里,刘洪安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每日遭受病痛的折磨,生活举步维艰。偏偏此时,他的母亲突发动脉瘤破裂,生命垂危,这一刻他真正体会到了生命脆弱。2015年,病好些后,他和爱人开始经营早餐生意,卖油条和豆腐脑。刚开始炸油条的时候,也重复用油,虽然知道隔夜重炸的油不好,但不知道危害到底有多大。后来,他通过媒体了解到,食用油反复加温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由于家人和自己得过重病,深知生命健康的价值,从2015年初开始,他便使用一级大豆色拉油炸油条,而且坚持每天一换。刘洪安的早餐店“刘家豆腐脑”的招牌上,醒目的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标语。同时,为向顾客证明自己是用新油,特意贴出鉴别复炸油的方法,并放了一把“验油勺”,供顾客随时检验。自此,刘洪安的“良心油条”生意门庭若市,在保定市引发了一股“做良心餐饮”的热潮。2015年5月11日 ,《保定晚报》刊登《大学生自谋职业吆喝卖“良心油条”》消息,见报后更多市民前来排队购买良心油条。

“油条哥”的视频播发到网络后,引起了多家媒体关注。中央与河北近百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刘洪安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群众好评,引起了广大网民“热捧”,被网民亲切地称为“油条哥”。

2015年12月底,“油条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保定正式成立。2015年3月28日,“油条哥”的第一家分店“油条哥仁和店”正式开业,“油条哥”终于迈出了扩大“良心油条”经营规模的实质性一步。

刘洪安荣获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河北省道德模范、2015年感动河北人物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吴恒忠

吴恒忠,男,汉族,1946年5月生,重庆市潼南县花岩镇龙怀村村民。

儿子车祸去世后,吴恒忠忍着老年丧子之痛,上山开荒种粮,日夜辛劳,节衣缩食,替子还债15万余元。由于长年劳累,自己却落下一身病,但他仍在实现自己的诺言。

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的吴恒忠,曾经是一名军人,身材不高却精神矍铄。2001年,儿子吴君自立门户,没过多久因家庭贫困,儿媳丢下不满周岁的孩子,离开了这个家。为了养大孩子,吴君借钱买了辆货车跑运输,却不幸于2015年因车祸去世,留下了一个4岁的孩子和19万元的债务。

儿子走了,吴恒忠没有沉浸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而是很快擦干眼泪,主动扛下儿子那19万元的债务。儿子下葬那天,他在儿子坟前哭着说:“你放心,你的债,我来还,孩子,我来养。”为了这个承诺,吴恒忠的生活彻底变了样。面对亡子欠账,吴恒忠老爹不躲不藏。他拿着写满了借钱人的姓名和金额的账本,一户一户上门向债主承诺:“人死账不能了,请你们放心,我一定想办法把儿子欠的债还清,决不赖账。”债主们的顾虑打消了,可19万元的债务,对于吴恒忠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第二篇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2015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范文一

陆洁,女,1971年5月生。现任张家港工商局登记注册科科员。近几年,我局上下一直倡导着这样一种理念,每个同志都是一颗星星,只要给她光,终会闪烁。这对于陆洁来说,却有着更深刻和直接的感受,自1994年7月从中医院调入我局工作以来,她满怀憧憬和梦想,主动熔入到工商这个大家庭中接受洗礼和锤炼。这么多年来,有鲜花和荣誉,也有烦恼和挫折,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能以大局为重,踏踏实实地工作,清清白白做人,爱岗敬业创业绩,平凡之中求奉献。

自2001年调入登记注册科,她在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岗位上已经十多个年头了,说平凡是因为这里没有一线执法的紧张与严酷,说特殊是因为这里是市场主体准入的重要关口,它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而登记注册又是专业性极强的岗位,要想胜任就需要掌握大量的业务技能和大量的工商管理法律、法规。这对于满脑子都是医学知识,又刚接触注册登记的她来说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怎么办?一个字——“学”;为学法律法规,她一头钻进了厚厚的法规汇编,为准确掌握国家政策,她将有关文件倒背如流。她还主动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为师,向科室的领导和其他同志请教,向他们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只要有新的法规颁布,她总是第一个找来学习和研究。正是凭借着对工作的这股热情,她先后完成了对《行政许可法》和新《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新法规的学习,并对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正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她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逐渐成了条线中的业务能手,能独当一面地处理登记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了科长的好助手。该同志为了便于自己系统学习有关法律,还主动报名参加了《行政与执法》本科课程学习,并利用工作之余,挤出空余的时间,用来复习迎考,并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同时在今年苏州局组织的资格考试中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苏州局组织的三级、二级注册官资格考试。

自登记科进驻中心以来,对工商窗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围绕中心工作宗旨,她始终坚持用“硬”服务来营造投资“软”环境,牢固树立“为您服务是我们的职责、使您满意是我们的追求”的工作信条,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为企业服务溶于窗口工作的全过程,提倡亲情服务、延伸服务,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今年11月份,江苏赛富隆钢制品有限公司与江苏利世宝包装有限公司两公司合并,由于企业法定代表人认为两公司的股东相同,只要简单地将两公司的注册资本相加就可,于是在报纸上刊登了合并公告,随即提交了江苏利世宝包装有限公司注销及江苏赛富隆钢制品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的登记手续。但企业的合并并不是简单的注册资本相加就可,还要有合并企业的合并协议以及债务清偿或者债务的担保情况,合并企业的工人、资产、负债问题等的处置情况,手续很繁琐复杂。而企业又急着要将合并后的企业增加注册资本去招投标,要是不去招标企业就会损失一大笔生意,影响企业的前途。为了争取有利时间、争取一次解决,提高办事效率,她主动请来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将企业验资所需材料提前告知,把企业合并需提交的所有材料及注意事项一次性告知企业,并为企业草拟了章程等有关材料,辅导申办人填写表格,结果只用了二天时间就将企业合并办好,如此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申办者的高度赞扬。

从事窗口工作的同志都清楚,窗口工作是神圣的,但同时也是枯燥乏味的,每天对待不同的申办者,需要重复同样的话语;对待一份又一份的申请书,需要不停地重复着电脑操作。正是这样平凡、单调、枯燥的工作,却是磨炼我们意志情操的良机。但对于她来说却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场景,每天她都会着装整齐地出现在岗位上,接待来人来访不厌其烦,不论是谁都是笑脸相迎,说话和声细语,语言文明,态度的蔼。记得有一次,窗口来了一位聋哑人,他边比划边“呀呀”地说着,根本搞不懂他在说什么,看他着急的样子,陆洁灵机一动,拿出纸和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他却看懂了,于是两人就用纸和笔交谈起来,在交谈中,陆洁知道他要申办互联网上网服务部,而上网服务要到文化管理部门办理《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持许可证才能办理营业执照,于是陆洁便主动帮他打电话到文广窗口咨询申办网吧需要准备的资料,并将办证、照所需提交的材料一一写在纸上,那聋哑人看了后开心地直竖大拇指。

像这样发生在她身边的例子有很多,举不胜举,但她经常会笑笑说:“登记窗口是我的舞台,在这里我代表着工商形象,代表着中心的整体形象,一言一行都会关乎到中心的荣誉,我要将我所扮演的角色演好。”是呀,“登记小窗口,服务大舞台”在这五年的登记工作征途中,她的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也未必能催人泪下,但她用真情服务的点滴。为我们弹出了一曲曲优美动人的旋律,用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印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用工商干部勇争一流的敬业精神谱写着一首壮美的青春之歌。

范文二

XX同志是XX县国税局北周庄分局副局长,他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廉洁奉公,无怨无悔,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奋踏实的工作、清廉简朴的作风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曾多次受到市局嘉奖,两次被评为全市国税系统优秀税务工作者,2015、2015年度获得XX县国税局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多年以来,他从最基层干起,工作中,他无论做什么工作,担任何种角色,对待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别人认为无事可干的岗位,他总是觉得有干不完的工作,而且干得有声有色。每天,他总是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的是给税务人员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为的是给纳税人留下好的印象。生活中的他注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比如说收集一些因打印或复印有问题的纸张,用于打印临时性的不需存档的各类资料,全年累计收集的这类纸张就达三百张。近年以来的税收征管改革对税收业务的要求都较高,面对繁琐复杂的税务知识,XX同志没有畏惧、后退,他勤奋刻苦,谦虚谨慎,抓紧一切时间,一切机会学习。严于律己,积极主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学习任务,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在学习中对于不懂的问题或者遇到难题时,他便主动去向其他同志寻找帮助。一次不懂再问,第三次,第四次……直到彻底清楚为止。他从不懈怠,始终怀着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提高对风险企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他经常废寝忘食地钻研税收业务问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还利用网络下载相关税收政策和有关的操作

规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日常管理中遇到政策业务问题时,及时翻阅有关的文件,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二、廉洁自律的“清税官“。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廉政则灵--XX同志深谙这个道理。由于与纳税人长期打交道,靠他诚信的服务,与大家建立起朴素的感情,一些纳税人为了表达心愿,主动提供一些好处,被他一次次地谢绝了。在日常工作中,他也经常遇到同学、朋友打招呼的情况,在任何情况下,他总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去帮忙解决,并不因为是同学和朋友而忘记原则。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朋友吃请的问题上,如果自己知道与工作有关系的饭桌,总是婉言相拒。对一些确实不符合政策规定与工作要求的涉税事项,都能够主动与同学、朋友取得联系,解释税法规定要求,说明不能办理的原因。工作中,他经常用“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这句话告诫自己,拒绝吃请已无计其数,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国税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2015龚全珍先进事迹简介》

龚全珍,女,1923年12月出生,山东烟台人,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她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随甘祖昌回到江西省莲花县,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离休后,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龚全珍光荣当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2015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的高度赞扬。 2015年2月10日龚全珍荣获感动中国2015年度十大人物。

一、人物生平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她是开国少将甘祖昌同志夫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后考入西北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军区子弟学校当人民教师。任教期间,经过介绍,她和开国少将、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甘祖昌相识并结婚。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跟随丈夫回到了江西莲花县老家,扎根山区当“农民”。1961年,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任校长。此后一直无怨无悔在江西莲花县,投身教育,爱心奉献。

龚全珍是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的一名年逾90、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这位平凡朴素而有着坚定信念,充满活力的长者,发扬着甘将军“联系群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至今还依然活跃在老百姓中间,关心社区的和谐发展,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体,关爱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倡导新风文明。人们敬重她,爱戴她,深切地感受到她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二、主要贡献

(一)退休不忘为公志

龚全珍是甘祖昌将军的夫人,甘将军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在她身上熠熠生辉,成为她的人生信仰和永远的活力。同时,龚全珍又是社区的一名老党员,永葆本色,永不掉队,服务和谐社会的奉献情怀在她身上永放光芒。

为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发展环境,传承甘将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调动社区党员和群众创先争优,2015年,琴亭镇金城社区筹建“龚全珍工作室”,邀请她担任辅导员,她愉快地答应,并勉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开展好新时期传统精神的宣传活动……”社区人员深深感受到将军夫人的真挚情感。担任社区辅导员期间,她一丝不苟,语重心长,真情流露地谈自己的革命信念,讲述甘将军不谋私利,一生为党、为人民作奉献的感人事迹,并勉励社区同志要珍惜大好时光,搞好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在她的勉励下,社区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了“1365”社会管理新模式,提出了“温馨社区、和谐家园”的服务目标,定期为社区党员、居民和困难家庭开展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和扶贫济困慈善活动,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排忧解难显真情

甘祖昌将军勤俭节约、热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好传统在龚全珍身上得到发扬光大。离休后,龚全珍自己日子过得很节俭,衣着朴素,粗茶淡饭,从不乱花钱。但对帮助他人,却尽其所能,热心帮助。

龚全珍经常帮助社区居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的思想、生产和生活。社区居民贺丙才想创业走上致富路,可创业途中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坚定创业想法出现了动摇。在了解到情况后,龚全珍主动与其开展谈心和思想辅导,增强了他的信心,最终,贺丙才克服了困难,并担任社区支部副书记,在龚全珍的影响下,贺丙才牵线搭桥,帮助近十名社区居民创业致富。社区困难居民彭云娥,体弱多病,家境困难,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并多次上门与其谈心,送去慰问品,并勉励她战胜困难,在她的鼓励下,彭云娥生活非常开心,并参加社区门球队,带领数十名社区居民开展门球比赛活动。困难居民彭秋仔,在龚全珍的帮助下,从事家庭炊具的修补生意,逐渐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社区青少年朱洪峰,困难居民周春燕,龚全珍经常关心她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经常送去学习用品,帮助她们克服困难,树立生活信心。

她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告诫女儿甘公荣,爸爸一生都在为老百姓做好事,要好好向他学习。女儿甘公荣继承和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经常向社区困难居民伸出援助之手。龚全珍认为:祖昌留给她的最大财富是精神财富,心里总是装着大家,回乡当农民以来,用自己工资建设农村,有生之年一定要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三)满腔热情扬精神

龚全珍时时刻刻关心社区党员干部、青少年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自担任社区辅导员后,每年为琴亭镇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

在辅导工作中,龚全珍推行了“讲、观、作、学、谈、行”服务内容,通过讲一堂党课、观一个基地、作一次辅导、学一句名言、谈一番感受、行一次慈善等活动,建立起龚全珍工作室的长效服务机制。在为琴亭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的党课中,龚全珍总是热心参与,耐心辅导,并带领新老党员到一枝枪纪念馆、列宁学校参观学习,提升思想境界。

在辅导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的同时,龚全珍还经常深入到中小学校,为青少年作革命传统的教育报告,讲述老红军的优良传统,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关心青少年和思想、学习和生活,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向琴亭镇教育基金会捐款1000元,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500元捐助科普书籍,供社区青少年阅读。“龚全珍工作室”建立以来,龚全珍共组织开展讲党课、参观活动、思想辅导、走访慰问等30余次,参与学习教育活动人次650余人,让社区党员和居民接受了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为构建和谐温馨社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树立新风促和谐

岁月沧桑,龚老已是耄耋之年,但其一言一行,仍然在为社会和谐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龚全珍既是开国将军夫人,同时,又是社区和谐发展的一份子,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街坊邻舍。

龚全珍与甘祖昌将军育有4个女儿,当前与第3个女儿甘公荣生活在一起,如今 在家还始终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写日记,努力营造社区讲学习、重文化的良好风气。她与左邻右舍相互关照,融洽相处,营造了明礼诚信、团结友爱的公民道德。同时,龚全珍热爱保健养生,懂得顺应春夏秋冬四时变化,按照自然规律养护好身体,天气晴好时,约邻舍去一枝枪广场散步,与邻居一起练香功,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营造了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

在新时期,追寻红色记忆,传承优秀传统,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龚全珍老人作为开国将军夫人,又是一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坚定信仰的典范,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精神,是将军夫人永恒的坚守。

(五)发挥余热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龚全珍这位社区老党员,其服务和谐社会的奉献情怀令人感动。为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发展环境,调动社区党员和群众创先争优的积极性,琴亭镇金城社区邀请龚全珍担任社区辅导员,她愉快地答应了。在为社区党员作辅导时,她语重心长地谈自己的革命信念,讲述甘将军一生为党、为人民奉献的感人事迹,并勉励社区同志要珍惜大好时光,搞好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在她的勉励下,社区创新管理机制,建立“1365”社会管理新模式,提出了“温馨社区、和谐家园”的服务目标,并不断改善服务条件,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六)展现大爱

离休后,龚全珍生活上很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却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家境贫寒的社区党员刘青松体弱多病,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并多次上门看望,捐款捐物,让他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社区里的一个困难家庭中就读中学的女孩面临辍学,并不宽裕的龚全珍毅然资助其2000元,使得这名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老人还告诫女儿甘公荣要向她父亲好好学习,为老百姓做好事。甘公荣向社区李利平同学伸出救援之手,随后,又寻找了一名父亲残疾、母亲弱智的家庭为扶助对象。龚全珍认识的一位孤寡老人赵婆婆年事已高,生活困难,她定期为其送去大米、面条、食用油、猪肉。赵婆婆身体不好时,龚全珍还拿出自己的钱让赵婆婆去看医生。龚全珍认为:甘祖昌将军留给她的最大财富是——心里总装着百姓。2015年11月,莲花县琴亭镇在社区建立龚全珍工作室,聘请离退休干部党员、甘祖昌将军遗孀龚全珍作为辅导员,搭建对党员干部和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并邀请龚全珍自愿参加活动。截至目前,龚全珍工作室共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50余场,参与居民思想辅导40余次,参与活动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近460余人次。2015年8月下旬,由莲花县组织部,琴亭镇党委,金城社区党支部共同努力下,龚全珍工作室网站平台面世,它在为人们提供更多了解龚全珍老人的渠道的同时,也会更完善社区服务。

第四篇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助人为乐模范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

三八红旗手。

林秀贞,女,61岁,中共党员,河北省枣强县南臣赞村农民。

30多年来,林秀贞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救危济困,被人们称为“好人林秀贞”。她义务赡养本村和邻村的6位散居孤寡老人,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其中一位已在林秀贞家生活了26年。老人常说,自己生活得比有儿有女的还要幸福。

1998年1月,林秀贞到合肥洽谈业务,在火车站候车时遇到一名弃婴。婴儿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小儿痴呆症而被遗弃。林秀贞把婴儿抱回了家,花了8000余元给他治病。她把孩子看得跟亲生儿子一样亲,正式办理了领养手续,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1992年以来,林秀贞先后出资4万余元,资助本村和邻村的14名贫困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圆了他们的求学梦。1992年她一次就为邻村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捐资5500元。2007年她又为一位父亲刚刚去世、母亲身患癌症的辍学女生捐助了6000元,帮她完成了学业。

这些年来,林秀贞办起了玻璃钢厂、橡胶加工厂,又创立了河北省枣强县宏达防腐工程公司,生意做大了,日子过好了。富起来的林秀贞不忘乡亲,她无偿为残疾人提供玻璃钢、橡胶技术培训。

自1998年起,林秀贞在自家小厂里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就业,使他们不靠天、不靠地,用双手支撑起自己的生活。为方便这些残疾职工生活,林秀贞还专门请了一名炊事员,免费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送开水、搞服务。这些残疾职工在林秀贞的小厂里工作得舒心,生活也有了劲头。有位残疾职工的父母都已过世,林秀贞自己掏了4000多元,为他张罗成亲办喜事,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林秀贞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自1987年以来,先后为乡、村各项公益事业累计捐资3.91万元。

2005年以来,林秀贞先后被授予2005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6年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刘月生,男,90岁,中共党员,军委工程兵原副政委、离休干部。王世昌,女,84岁,中共党员,国务院国资委离休干部。

为了能让家乡河北省顺平县的孩子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学,刘月生、王世昌夫妇将晚年的心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对这样两位老人来说,要想白手起家,为家乡建一所学校,何其难啊。1989年开始,他们通过社会关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找到3位爱国港商捐资了74.5万元。其中,港商梁洁华女士捐款58万元。此后,王世昌四处奔波,跑有关部门落实建校的具体事宜。不久,以梁洁华命名的“希望学校”,在顺平县常各庄村动工建设。

施工期间,60多岁的王世昌始终奔波在一线,刘月生因岁数较大,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一次,王世昌正在工地上忙碌,突然接到电话说刘月生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她连忙赶回北京,在医院里陪了三天三夜。但王世昌心里却总惦记着工地的事。刘月生知道她的心思,就对她说:“快忙学校的事去吧,我这儿没关系。”王世昌一听,当天就离开医院回到了工地。那时的王世昌,不知冒着严寒酷暑往返于北京和顺平之间多少趟。她和民工同吃一锅饭,啃馒头,喝菜汤,中午就在一个长椅上枕着砖头小憩一会儿。那段时间,她瘦了30斤。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她忍受着右腿膝盖长有骨刺的疼痛,亲自去建材厂家订货,亲自押车将建材运回工地。为了买到便宜的水泥,她一趟趟地找水泥厂,磨破了嘴皮子,终于拿到了低价货。她打听到附近南吕村的砖瓦质量好,为了把每块砖的价格降低一分钱,她拉着县里有关人员去说情。施工后丢弃的废水泥袋、破纸盒,她都要捡起来卖破烂换钱入账,地上的碎砖头也要收起来铺路。到1995年,建筑面积达2060多平方米,计84间校舍,可容纳18个教学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终于屹立在了顺平大地上。1997年以后,王世昌、刘月生夫妇又用梁洁华女士的捐助,为“梁洁华希望学校”盖了30间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2001年至2003年,他们再用梁洁华女士的捐款,为“梁洁华希望学校”建起了高中部。这不仅使“梁洁华希望学校”成了顺平条件最好的学校,还使全县普及高中教育的时间提前了两年。从为家乡筹建新校到最终建成“梁洁华希望学校”,刘月生、王世昌夫妇整整奋斗了18年时光。

刘月生、王世昌夫妇在执著为家乡建新校的同时,还主动捐款成立了家乡教

育基金会,号召社会集资,支持家乡发展教育事业。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然而他们省吃俭用,共向家乡的学校捐款30余笔、近20万元,还对口资助了三名困难家庭的小学生和一名大专生。

王世昌先后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奖、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丛飞,男,中共党员,生前为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

丛飞是我国著名歌唱家郭颂先生的关门弟子,一直刻苦钻研小品、哑剧、口技、魔术、模仿等方面的技艺。刚到深圳的时候,他做过搬运工、洗碗工。曾经因为累得浑身发抖,晕倒在草地上,那时候就给自己改名叫“丛飞”,意思就是从草丛中起飞。难忘的经历,使丛飞特别同情弱者,对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他总想尽力去帮助。1994年,丛飞到四川成都参加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全部现金2400元放进了捐款箱。这件事使他体会到,自己也有能力改变那些穷孩子的命运。从此他立下誓言:要尽自己所能扶危济困,向社会奉献爱心!

丛飞回到深圳就加入了深圳义工联成为一名义工,经常进行公益演出活动,先后20多次到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等地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失学儿童筹集学费。每到一地,丛飞都要认领资助当地几个贫困学生,从1995年到身患癌症住院的前一年,丛飞资助的孩子已经有178名。丛飞本可以过上富裕的日子,但丛飞的家只有58平方米,非常俭朴。有时为了及时给山区的孩子们交学费,丛飞还向一些朋友借钱,前后共欠下了17万元的债务。2005年5月,丛飞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就在这生死攸关的半年里,丛飞坚持参加各类慈善义演65场,捐款数万元。累计下来,丛飞的义工服务时间3600多个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捐款金额超过300万元。受丛飞资助的贵州省织金县中学生王维珊在写给丛飞的信中说:“我从来不知道伟大可以这样具体,感动可以这样彻底,人生可以活得这样博大无私。”

丛飞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很好地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普通市民应该如何发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一个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弘扬时代精神,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到德艺双馨、为人师表,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如何践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重大课题。丛飞精神是时代的强音,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他用火红的青春和诚挚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扶困助残、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折射出对人生、对理想、对事业的忘我追求。

丛飞荣获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深圳市五星级义工、深圳市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首届深圳百名优秀义工、深圳市最具爱心人物等荣誉称号。

邱娥国,男,61岁,中共党员,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调研员。

邱娥国从警25年来,无论获得怎样高的荣誉,在哪里工作,任什么职务,都始终坚持做到助人为乐。

邱娥国关爱孤寡老人。他有一册孤寡老人帮扶记录本,记着每个孤寡老人的基本情况。他们爱吃什么、爱做什么、需要什么帮助,应有尽有。他奉养了13名孤寡老人,由他送终的就有9个。他奉养的黄糯女老人临终前,面对儿孙却呼喊着一个并没有血缘亲缘关系的人的名字——邱娥国。

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会去长期照顾的孤寡老人家,替老人张罗家务。几

年来的大年三十,他都会把73岁的徐银娣等3位孤寡老人接到家里共度除夕夜。

邱娥国热心扶贫济困。在他的《下岗人员情况登记本》里,详细记录了2000年以来他对辖区内下岗职工的普查情况。在他和筷子巷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已有197个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2000年春节,邱娥国一连收到4封一位正在服刑人员的信,说自己因被判无期,家人与他断绝了关系,虽有悔改之意,但却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在他绝望的时候,邱娥国大年初四去探望他,与他促膝谈心,使他重新点燃了新生的希望。

一个两岁时就被父母弃在街头的孩子,到处流浪,邱娥国把他带到派出所里住了一个多月,还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多多”。虽然后来“多多”被叔叔领走,但派出所民警一直把“多多”视如亲生儿子。他们帮“多多”解决户口、生活费等问题。2007年9月“多多”小学毕业后,又帮助“多多”上了中学。邱娥国把国家每月发给他的100元劳模津贴,全部分给了辖区的几位老人和孤儿。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邱娥国一直悉心做好传帮带工作,坚持言传身教。他常说:“当户籍警就要

第五篇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李明素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韦正雄

韦正雄,男,47岁,布依族,贵州省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教育辅导站教师。

韦正雄的家在平卜河边,附近的平卜小学宿舍较少,他主动把自家一楼腾出来让32名学生寄宿。2006年6月12日深夜,天降大雨,平卜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很快淹没了房屋。从睡梦中惊醒的韦正雄一家,赶紧抢救困在一楼的学生。女儿海丰突然想起,隔壁二叔、三叔家都是平房,两个婶子和弟妹们肯定也在水里,“他们也很危险呀!”听到此话韦正雄顿时泪如泉涌。但情势已十分危急!他吩咐女儿:“快!快到后墙处喊叔娘和弟妹们,我去救学生!”说完就冲到楼梯口处下了水,摸黑向楼下几个房间游去。两个女生最先摸到门口出来了,有5个学生在水中挣扎着,由于太黑暗,找不到出口,韦正雄急忙用嘴含着手电筒,往水里趟去,把这5个学生一个一个拉到楼梯口。接着他又撬开一间被泥沙堵住门的房间,把6个男生拉出来。

洪水还在暴涨,上气不接下气的韦老师不顾一切,马上游到另一间快被洪水淹没的女生寝室里,两次拉出来4个学生并把她们送上楼。还有15个学生被围在洪水里。幸好韦正雄家楼房墙缝都用水泥和石灰糊过,大水来势太猛,里面的空气被挤压在天花板下形成了约20公分的空间,学生们站在床架上可以勉强呼吸。此时进去救人,会卷走空气,学生反而会被憋死,韦正雄只得俯下身鼓励孩子们坚持住。到13日凌晨1时许,洪水从二楼屋面消退,一楼大半截还浸在水中。韦正雄再也等不及了,找了一根长竹竿游下楼去,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只有一名学生不幸遇难。

随后,筋疲力尽的韦正雄迫不及待地直奔一墙之隔的弟弟家。然而,两个弟弟的家已经被洪水冲毁,两家7口人全部遇难。如果韦正雄先去救自家人,也许能救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但是身边学生的急切呼救声容不得韦正雄有过多思考和犹豫,在痛苦的抉择中,他舍弃了亲人选择了学生。

2006年,韦正雄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殷雪梅

殷雪梅,女,中共党员,生前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城南小学二(1)班班主任。

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她奋不顾身,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撼人心魄、感天动地的一瞬间,用生命铸就了崇高的师魂。

2005年3月31日 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4月7日,金坛全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名群众含泪相送。

殷雪梅常说,“对学生没有真诚的爱,就不是好老师。”她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年,不仅将教师当作职业,更当作崇高的事业。与她共事多年的老师说:“殷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1999年秋开学第一天,一名智障学生看到殷雪梅走来,捡起砖头就朝她砸去。就是对这样的孩子,殷雪梅也没有放弃。学习跟不上,帮他补课;家境贫寒,就把为儿子买的新衣服送给他,还常带他回家,一住就是几个月。

对同事,殷雪梅也满腔热忱,毫不保留地向年轻教师传授备课、上课、批作业以及班级管理等经验。新课改开始,大家感到有些不适应,殷雪梅自费订阅多种杂志,将好文章一一摘录下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殷雪梅在教书育人中取得的成绩是全校公认的,每次民意测评,她的得票都很高,学校多次想把她推荐为市里的优秀教师,可她总是一再谦让。2001年6月,校长根据大家的意见,把申报市先进工作者的表格发给了殷雪梅。三天后,她却把一字未填的表格悄悄退还给了校长,希望学校把这一荣誉给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老师。殷雪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满腔心血和无私的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殷雪梅的英雄壮举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她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并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称号,省教育厅表彰她为英雄教师。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

四、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方永刚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

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2007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五、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钟南山

钟南山,男,71岁,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003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05年主持的《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审和答辩。钟南山积极推动呼吸病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鉴于他的学识和贡献,他成为世界慢性气道疾病防治执行小组

第六篇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德耀中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主要事迹》

德耀中华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主要事迹

第一篇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人物一】郭明义:把幸福给你:“雷锋传人”郭明义30年的爱心之旅

郭明义是辽宁鞍钢集团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铁矿管理人员,妻子是医院高级护士,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上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也只能住在临时搭的床上。他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他常对妻子说,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们还算富裕,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会活得充实而快乐!

【人物一】王文珍: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提灯女神" 废墟中救出"芭蕾女孩"

海军总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王文珍入伍33年来,一直奋战在一线临床护理岗位,始终用亲情温暖病人,用真情服务病人,用博爱帮助病人,被患者誉为“和谐天使”。她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受到各级表彰嘉奖23次,200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年荣获第42届国际南丁格尔奖。

在2003年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海军总医院是北京地区最早收治非典患者的医疗单位之一,急诊科作为主战场,王文珍第一个请战:“不管这种病有多大的传染性,只要病人来了,我先上!”王文珍把年轻护士朱宗红换出了隔离病房——当时才23岁的小朱还没结婚,还没体会过做妻子和母亲的感觉,“风华正茂的年纪,不能让她们有危险。”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王文珍总是安排年轻的护士和自己搭档——除了工作上的需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和年长护士搭班,年轻护士内心会比较踏实。

王文珍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了30年,养成了早上班、晚下班的习惯,她轮休时也会到科里看看,为有事的护士顶班,给加班的同志送一份热饭。她当了16年护士长,16个春节在急诊值班,把团聚的机会让给年轻的护士。

急诊患者病情急、难、险、重,病人情绪容易暴躁,对医护人员发“无名火”。对此,王文珍说:“对待病人要用心去体谅,要用爱去包容!”

路上看见举牌乞讨饭钱的学生气小姑娘,王文珍走过去,又折回来,往她手里塞十块钱——“很多人说好多乞讨的人是骗子,我想一个干干净净的小女孩,如果不是遇到难处的话,是不会做出这种事的”。

【人物三】阿尼帕:阿尼帕妈妈的幸福生活:一口“团圆锅”4个民族19个娃

一位维吾尔族母亲,除了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还含辛茹苦地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如今这个大家庭已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塔塔尔、乌兹别克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她就是72岁的青河县青河镇居民阿尼帕·阿力马洪。阿尼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但是她和丈夫在以后又陆续收养了不同民族的孤儿,抚养的孩子却增加到了19个。

为给一家20多口人做饭,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被称作“团圆锅”。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阿尼帕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她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为了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她对收养孩子比亲生孩子还亲,而她最小的亲生女儿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每到逢年过节,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在阿尼帕妈妈的眼中,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民族之分,“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人物四】毛陈冰:“80后”女孩千里走单骑 救人不留名

在一次献血时,毛陈冰得知自己是ABRH阴性血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只有万分之三,因稀有被称作“熊猫血”。从此,她格外注意这方面的信息,还加入了名为“一家人A群”的稀有血型QQ群。2007年9月14日,毛陈冰从QQ群中看到一则求救信息:贵州省黎平县29岁的农村孕妇杨昌花,因宫外孕大出血,生命垂危。而她的ABRH阴性血型非常稀有,整个贵州省的血库里都没有,急需帮助。为了远方那个危在旦夕的生命,毛陈冰决定立刻去献血救人。

此前,毛陈冰从未出过远门,但这一次,她在最短时间内计划好杭州到贵州黎平的行程。一到医院,看着病人家属焦急的神情,体重只有44公斤的毛陈冰表示立即要献400毫升血。医生看她身体单薄,又是长途劳顿,只同意抽200毫升。拗不过毛陈冰的一次次请求,也考虑到情况紧急,医生又一次把针头扎入她的手臂。在抽到240毫升鲜血时,毛陈冰出现了虚脱反应,院方考虑到她的安全,才停止了抽血。

其实,在这次献血前一个月,毛陈冰在杭州刚刚参加过献血。按照常规,两次献血至少要间隔6个月。有人曾问毛陈冰:献血时发生虚脱、晕厥,有生命危险,你怕不怕?“当时没想那么多。”毛陈冰说,“如果我有危险,他们也会救我的。”

如今的毛陈冰,已从学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只要一有时间,毛陈冰依然会到省血液中心担任志愿者,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人物五】刘丽:“最美”洗脚妹10年间资助百余贫困生 饱受非议从未放弃

刘丽出生于安徽颍上县农村一个贫困家庭,只念了5年书便因贫辍学,但她用在福建厦门做洗脚妹攒下的辛苦钱捐资助学,延续了几十个穷孩子的读书梦,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了她的爱心团队。她曾当选“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洗脚妹”。

1999年,刘丽来到厦门。后来经老乡介绍,她进一家足浴城当了洗脚妹。 从2002年起,刘丽开始圆自己的梦——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重返校园。起初,她联系老家的贫困家庭,一个两个地资助,慢慢地从一次性捐助变成固定资助。2006年起,刘丽参与了厦门市“春蕾计划”,成为来厦务工人员中第一个捐助者,独自资助了8个孩子。目前,刘丽已建立10多个“爱心公益QQ群”。 去年底,刘丽在厦门市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了“原乡人刘丽助学基金”。 “其实我捐的不多。”刘丽说,“我只是帮大家进行信息中转,出钱出力比我多的人是那些网友,真正应该站在央视领奖台上的是他们。”

奔波在行善路上的刘丽,得到的并不只是赞誉,还有误解。“把自己的血汗钱,拿给别人花?”不少同事私下里叫她“神经病”。她的弟弟妹妹也有过怨言。 “我的确遭到了很多误解。有人说我有个很有钱的男朋友,说我其实有关系有后台,等等。”说这话的时候刘丽显得很平静,“其实我到现在还租房子住。开始听到这些谣言很气愤,习惯了也就不生气了。”

【人物六】:许月华:从无腿少女到“板凳妈妈”—苦难里的向日葵

她没有腿,只能依靠两个小板凳艰难行走;她是一名孤儿,又是130多名孤儿的“妈妈”„„在湖南湘潭市福利院,身高不足一米、靠两个小板凳“走路”的许月华,37年来用自己感恩、坚强、甘于奉献的心,给予福利院的孩子们完整的母爱。2010年9月,她的事迹被公布于网络,许多网民通过转帖、留言、评论的方式,表达了对她的敬爱,为之动容的网民称她为“板凳妈妈”。

许月华195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板塘乡,1岁时失去父亲,母亲在她12岁时也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许月华没有上过一天学。就在母亲去世那年,为谋生计,她偷偷跑到铁路上捡煤渣,不幸被火车轮夺去了双腿。没有双腿的她开始用两个四角板凳支撑着,学习一手一步地向前“行走”。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等到手上的血泡变成了厚茧,瘦小的胳膊变得粗壮有力,许月华终于重新学会了“走路”,并成为福利院的编外保育员。

自从学会“走路”,许月华就开始奔忙于福利院幼儿园的各个房间。撑着小板凳,为孩子们缝补浆洗、纳鞋底、喂食端尿。许月华的小板凳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音,在福利院孤儿心中如同天籁,每当这声音传来,孩子们就会远远地呼唤“许妈妈,许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许月华把自己的“家”都搬进了幼儿园。福利院的小孩大多有各种残缺,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可怕,而许月华却坚持和他们睡一床,因为“照顾起来更方便”。福利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孩子生病住院了,许月华显得比孩子更痛苦,孩子治愈康复了,许月华会比谁都高兴。医护人员打趣地说:“月华脸上挂着一张孩子病情变化的晴雨表,看到她的脸就知道孩子的病情怎么样了。”

长年累月,许月华小板凳用坏40多个。这些板凳在大地上敲响了爱的音符,在小小福利院传响了37年。37年间,经“板凳妈妈”照顾过的小孩多达130多个,其中不少孩子被领养、考上大学或结婚生子。这些走出福利院的孩子,在填写的履历表“母亲”一栏时,写的是同一个名字——许月华。

【人物七】厉莉:三年两捐干细胞的“最美女法官”

2001年,厉莉登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由于配型成功几率较低,几年的时间里,厉莉并没有得到任何需要捐献的消息。但是她的心中一直牢记着自己的一份承诺、一份责任,当重新步入校园攻读硕士学位时,她细心地通知中华骨髓库变更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正是这份知行践诺的责任感成就了一位苦苦等待捐献的白血病患者。

2007年和2009年,厉莉先后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次数之多,捐献间隔之短,在医学史上都称得上是罕见。捐献的潜在损害和后果无法预计,然而,当这些与小颖鲜活的生命放在同一架天平上时,厉莉自己成了那最终的砝码。她用不计后果、毫无保留的付出,延续了小颖三年的生命。大爱无言,大爱无形,大爱无疆,厉莉用爱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她从开始工作

在立案庭这样的一线部门工作,厉莉名副其实地与当事人亲密接触着。她始终牢记着一位老立案法官的话,“不到立案庭,不知道中国的老百姓距离法律有多远”,老百姓成了厉莉心中沉甸甸的牵挂。厉莉曾经说过,“立案庭接待的当事人,经历了矛盾纠纷激化、无法解决的过程,心态一般都十分敏感,他们来不仅仅是立案,还想要向法院讨一个说法。作为最早接触到当事人的立案法官,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能够用一杯水、一张笑脸、一句温暖的问候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从心理上拉近当事人与法官的距离,让当事人对法院多一分信任,这才是立案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带着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怀之情,厉莉走进校园,带起红领巾,给孩子们讲法制课,写成长信,领着孩子们参观法院,举办模拟法庭,她成了孩子们眼中亲切的法官姐姐。带着对不可避免地遭受企业改制阵痛的职工的体恤之情,厉莉探索着审理企业破产清算案件的全新理念,企业背后的

一个个家庭成了她注目的焦点。

两年间,厉莉在北京市18个区县进行“爱心故事”巡回宣讲,上百场宣讲中,有上万人聆听了厉莉的爱心故事,更有数不清的人们从各类媒体上得知了她的事迹,厉莉的爱心事迹将播撒爱、传递爱的信念种植到了无数人的心间。在厉莉倡议发起的爱心传递行动中,越来越多地人在她的带动和感召下加入到奉献爱、传递爱的队伍中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厉莉爱心行动志愿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爱和希望无限蔓延。

【人物八】:王文忠:亿万富翁“跳槽”当上村支书

1985年退伍后,王文忠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致富机会,逐步成为享誉北京雅宝路的皮草商人,成了芍药人心中的骄傲。2007年6月,20多名芍药村的乡亲来北京恳求他说:“文忠啊,你快回来吧,你再不回村,老少爷们就要拄着棍子要饭去了!”接着,镇领导也多次邀请他回村当个带头人。“自己是一名党员,家乡不富,再有钱也觉得脸上无光。”这个时候他决不能袖手旁观。2007年9月21日,王文忠独自一人从北京回到芍药村,挑起了村支部书记这副沉重的担子。 “我回来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乡亲们做事来的,我绝不拿不沾不贪村里的一分一厘!” 在第一次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上,王文忠说话掷地有声。紧接着,他大刀阔斧搞建设。上任不到一年,他个人出资垫资数百万元,修了两条进出村的水泥路,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新盖了学校、医疗中心和新村部,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在村前村后种上了芍药花,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既要“输血”,更要让大伙学会“造血”。他运用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引导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带领群众创建了芍药村裘皮服装合作社、无公害蔬菜大棚合作社、林下生态养鸡合作社,并独创了“8+2”的脱贫致富模式:把入股的30户村民分成3个小组,10户人家结成一组,其中8户是既有钱又有劳力的家庭,2户是村里比较贫困的家庭,他们没钱但可以出力,入体力股,年底平均分红。让富户帮穷户,在致富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村里人均收入增了两倍。还在环村道路两旁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环卫队,建起了村民休闲健身广场,成立了文艺队、锣鼓队、秧歌队,评选本村好儿媳、举办劳模大会„„

在王文忠的带领下,芍药村从过去当地有名的穷村、乱村、落后村,成为河北省的文明村,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500元增加到5000多元,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王文忠还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在北京医院输液的王文忠来不及办理出院手续就立即赶回村里,组织了一支由他任队长、15人组成的“芍药村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迅速赶往灾区一线,并出资36万元购买灾区急需物资,个人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

第七篇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材料2015一》

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评选贵州候选人事迹

邵天英,女,汉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桔山街道办桔园小学高级教师。

邵天英对患病丈夫细心守护,不离不弃,丈夫去世后,一边打零工还清丈夫治病欠下的债务,一边精心照顾年幼的女儿和多病的公公、婆婆,为孝敬公婆不惜守寡至今。

1986年2月9日,邵天英与七舍镇革上村小学教师梅竑结婚。好日子刚过两年多,1989年6月,丈夫被查出患肝硬化晚期,她只得四处借钱,为丈夫治疗。1992年2月,在贵阳住院治疗、已是生命垂危的梅竑希望能吃到老家的大萝卜,她连夜兼程往返800公里,为丈夫带来了家乡的萝卜,满足丈夫最后的愿望。丈夫去世时,留下4岁的女儿、年迈的公婆和大笔债务。邵天英一边悉心照顾公婆和女儿,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卖小百货、做油漆工、卖保险、刷盘子。经过几年艰辛努力,好不容易还清了债务。1997年,邵天英在公婆的劝说下,与另一名老师组建了新家庭,但她经常回来看望、照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为更好尽到儿女的职责,她毅然离开了新丈夫,回到公婆身边。

2006年10月,公公患上冠心病,住院期间,她坚持为公公擦洗身子,接大小便。2009年,公公去世不久,婆婆又

患上了高血压和脑梗塞,每年要住好几次院,邵天英精心护理,给婆婆喂饭,帮婆婆洗脸洗脚等。有时,患病的婆婆耍脾气说气话,邵天英依然悉心照料。邵天英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1992年以来,在家庭生活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女教职工、先进工会工作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后,她将获得的5000元奖金一分不留地捐给了兴义市慈善总会,专用于改善兴义市内敬老院孤寡老人的生活。雅安地震发生后,她将一个月的工资3600多元通过兴义市红十字会捐给了灾区人民。

邵天英荣获贵州省第三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转自黔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