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歌有感

时间:2021-11-02 22:59:44 500字

读诗歌有感(一)

读诗有感

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

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本来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却不能为语言所曲折尽传;有时一频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无言的对视中,彼此的情意都心照不宣了。

诗歌以抒情见长,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他不但力求以言传情, 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诗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际流”,“峰会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使点染而已。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含蓄的诗往往不止于所写的一端,而有言外的别旨和风神。“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所写既是杨花,又不仅仅是杨花,而包孕着对风尘沦落的女子的深厚同情;“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所写既是日暮春愁,又不仅仅是春愁,而流露了对国是日非的殷忧和感慨;

而且更重要的往往在后面的深层意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长吉的“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使人感到的也不仅仅是采菊看山和看人弹琴而已,前者的襟怀冲淡和后者的风情旖旎,都留于言外,体现了不同风格的含蓄之美。

由于含蓄之富于暗示性,在表现上以少总多,从无见有,就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内容涵量,并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一些篇幅短小的诗,如绝句,就特别讲究含蓄,一唱三叹。

含蓄的诗,由于不作铺陈直叙,而通过淡墨之笔和曲折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因而其意向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含蓄的艺术魅力即在于此。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中曾引用波特莱尔的散文诗《窗户》说:“从一个开着的窗户外面看进去的人,决不如看一个关着的窗户的见得事情多。再没有东西更深邃,更神秘,更丰富,更隐晦,胜于一支蜡烛所照的窗户了。”所以厨川白村说:“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是作品。”因为这种窗户不像敞开的窗户那样一览无余;它虽然关闭着,但在摇曳的烛光映照下,若明若暗,使人既能窥视,却又不甚分明;在朦胧中格外富有一种诱惑力,诱发人去猜度和想像那窗户里面隐藏着的全部秘密。这境界与诗的含蓄十分想像。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种“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在窥探这扇窗户,在朦胧中各有所见,但似乎都不能尽其底蕴。从诗的朦胧性和多义性来说,其底蕴几乎是不可穷尽的。含蓄的诗之所以耐人寻味,大半在于此。苏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所谓“必此诗”,就是说一不二,直白浅露,毫无含蓄之致。这是作诗之忌。

含蓄是诗美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美的极至。含蓄与否,应视具体情景而定,不能为含蓄而含蓄。爱情诗一般比较含蓄,但也不乏汉乐府《上邪》那种指天盟誓,大胆热烈的佳作。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见长,但也有十分明白快畅的,例如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他平生“第一快诗”,手舞足蹈,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战乱流离中忽闻胜利捷报的狂喜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作诗,既顾不上含蓄,也用不着含蓄了。

“含蓄”作为艺术美的形态是中国古典诗学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诗人的最高追求。当然,这“不着一字”指的是言外之意,而要把那“无边春”表现出来,还是需要借助富有暗示性的“一点红”。

读诗歌有感(二)

读诗集《乡关何处》后感

南志宏

在前不久,我很意外地读到了固原青年诗人陈永强在这几年所创作的诗歌精选——《乡关何处》的诗集一书时,说实话,在翻开新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莫名地涌起一股异样的情愫。作为他的表姐,我知道这是他第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乡关何处》诗集,相隔十余年,他还是个小孩,可真没想到他有今天的出人投地,我很高兴也很惊讶,他在艰难的漂泊生活中,一路积淀下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追溯、探寻之忆,以一种对诗歌真诚而敬畏的态度,书写下在乡村故土,灵魂不断飘荡游走的历程,让我为他这种执着的勤奋精神所深深感动。

他是那种看起来一副憨厚善良、颇有诗人气质的一个人。熟悉陈永强的人都知道,他可以算是在打工和读大学的同时对诗歌最为执著的一个。而他的生活,也曾是命运艰辛的一个。从与他的诗歌作品和接触交流中,我是知道他的经历。从2002年开始,他在上大学时暑假去做零工,为了给家人减少他上学的开销。是诗歌赋予了他创作的生活热情,让他鼓起了挑战人生的勇气。因此,他把对生活与情感有关的文字,一切喜、怒、哀、乐,都写进了属于他的诗歌作品里。

对于一个用真情实感写诗的诗人来说,不管他是什么职业,根植于故乡的心,情系于故乡的情,总是在诗人的心灵和诗歌中,随时真情流露的。陈永强在第一辑的《我是谁家的孩子》中饱含深情的《流浪》一诗中写道:生活/我并没有背叛你/也没有逃避你/这是我坐在火车上/才发现的/面对满车厢的客人/和满车厢的铺盖卷/突然感觉/我的思想是多么的单纯/我的目的只是为了流浪/短短的几行诗句,把对故乡的牵挂和依恋,那种浓郁于心中的剪不断的乡愁,淋漓地刻画出来。陈永强的诗歌,简洁明了、清澈透明,没有太多的词语修饰和堆砌,而只要用心读他的诗歌,却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心灵感应。比如他写出血浓于水的《孩子.妈妈》的伤感诗歌里,让我们感受到了,在现实的灾难来临时,当身边曾经最亲的亲人,却在地震的残酷无情中悄然消失时,那种“阴阳相隔”的悲痛,诗中写到:有的孩子走了/留下了妈妈/有的妈妈走了/留下了孩子/不是孩子贪玩/忘记了回家/也不是妈妈狠心/弃家出走/灾难降临的时候/阳光被打翻/还没来的急呼吸/母子就阴阳分离„„”。

陈永强在第四辑《雨水远去的日子里》一首《土豆成熟了》的诗歌中写道:家乡的土豆熟了/摸着天黑/父亲从新疆回来了/屋檐下磨好的镢头/在月光中/又磨洗了整整一夜/头抡起又落下/一个简单的动作/父亲重复练习了一生/„„”,而另一首《感恩》中写道:收获的那天/八十岁的老祖父跪在地头/抱起一个硕大的土豆/放在胸前/泪流满面/十月的天地说/在过去的某个年代里/它救活了他们一家人的命/”两首诗歌,它所包含的意境,真切地表现出了作为诗人陈永强对深情眷念的故乡和丰收的喜悦,在诗中“八十岁祖父跪

在地头”写出了老人对生活无奈和感叹。这是一首首书写悲怆的命运交响曲,我猜想他在写下这些诗歌的时候,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情,他用一颗敏感而悲悯的心,书写下了一个对父亲和祖父敬意,同时也是众多偏僻、贫穷的乡村呈现出的一个缩影。

认真读陈永强的诗歌,你还会发现他有种观察入微、细腻丰富的表达。他善于抓住生活的场景和细节,创作出他不同于别的诗人别具一格的诗歌风格与特色。在第五辑《安静里疼醒》中有首《路和爷爷》一诗中写到:“爷爷是一个四处奔走的人/爷爷走了一辈子的路/路很害怕爷爷的脚/现在的爷爷老了/爷爷走不动路了/路开始反过来走爷爷/路走爷爷的时候/爷爷拄一根拐杖颤抖着/才几步就气喘吁吁/。”而另一首诗歌《工地见闻》里写道:暑假我在一家工地打工期间/认识了一位推手推车的老汉/他说他是湖北人/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已成家/他今年56岁了/老了干不动工地上的活了/过几天打算结账回家/他还对我说,你才二十正年轻/在工地上好好干,争取干到六十岁/我没有回答只是笑笑/他没有发现前后我共笑了两次/第一次笑他/第二次笑自己/。”一首好的诗歌,是需要诗人独具慧眼的精练提炼之后,让读者获心灵震撼的东西,而陈永强在关注日常普通百姓的民生诗歌中,抛弃了技巧和华丽的词语,不知不觉中做到了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把一种真实的感受呈现出来。

这些年陈永强的一路努力,经历了很多艰辛,但他却常抱着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他坚信困难可以打倒一个人,但却打不跨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很多人都说,诗歌是诗人心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真正热爱诗歌的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也磨灭不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我想陈永强,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

陈永强成熟稳重,对诗歌炽诚的态度让我十分敬仰。这么多年了,从最初的打工诗人身份做起,或许他留给喜欢他的读者仅有1本诗集是远远不够的。但细心的读者只要热心关注他,就会常在《文化博览》《百姓故事》《朔方》《六盘山》《固原日报》《新消息报》等一些文学期刊上,看到他的作品成长的足迹。

是的,陈永强是普通的,却又是不平凡的,他饱尝了大学期间打工生活的苦辣酸甜,在跋涉路程中用温暖的文字照亮着苦难的心灵,为千百万读书者和打工者竖起了一面与命运抗争的旗帜。在此我真诚祝愿在他在崭新的生活领域,能坚持抽时间不断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诗作!

读诗歌有感(三)

读古诗词有感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文化的精粹,俗话说读诗聪慧,读史明智,是很有道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原曲杂剧,读千遍不厌。唐如李杜、宋如苏陆,篇篇佳句不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山谷的句子,每一读此,都有种忍不住击节一叹的悲怆.无关羁旅,不在离愁,只为这从容淡定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人总是这样,少年时意气飞扬,到老来萧疏落寞,就像花开漫天,团团锦蔟,转眼聚的已散,零落风中,其可奈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的生命中,总是有些东西,让我们在暮年夹风带雪扑面而来的时候,仍然小心翼翼揣着藏着掂着想着.山谷七尺男儿,半生漂泊,阅尽沧桑,念念不忘的,只是那一场桃李春风把酒言欢.一夕桃李春风,十年江湖夜雨,两个人半生的遥遥对望,怎样的一个朋友,怎样的一场桃李春风,怎样一份山长水阔,其情不改,其色不易的情谊,才能让人在十年里,无论颠沛流离,无论世事沧桑,都一直一直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细腻,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诗词,还是要慢慢地品味。人说,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感悟,读古

人的书,就是今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疯狂,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美好。至少,我就认为生活在大唐盛世的人,比今天的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