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扩写370

时间:2021-11-02 14:49:59 100字

篇一:《十五从军征文档》

《十五从军征》

河北省黄骅市第三中学 刘付娥 061100

一.诗文内容简介:

《十五从军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

回来。回家路上,遇到了一个乡里人,问:“我家里还有谁?”“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柏之中的一片坟墓。”兔从狗洞出入,野鸡从屋梁上飞过,院子里生满了野谷,井上生了野菜。采下野谷做饭,摘下野菜做汤,汤和饭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与谁分享。出门望着东方,泪水滴落在衣服上。

二. 知识介绍: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

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十五从军征》写作背景是: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但是,

如果遇到战争,就要随时做好被征入伍的准备,兵役时间也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三.知识点:

(1)课文选自《乐府诗集》和诗的体裁是叙事诗。

(2)重点词的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ē):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孔穴。

雉:(zhì):野鸡。

中庭: 屋前的院子。{十五从军征扩写370}.

生:长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菜。糊状的。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3)能准确翻译课文的诗句。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译: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

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译: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

葵菜环绕着井台。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译: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

叶煮汤算是菜。

(4)理解诗文体现的主题思想。

这首乐府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

以此揭露了“不义的战争给百姓家庭带来骨肉分离的罪恶”这一作品

主题,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

(5)理解课文的内容,能根据提示用课文诗句回答问题。

如: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

(6)能根据课文内容对诗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十五从军征扩写370}.

熟,不知贻阿谁。”进行改写或扩写诗文。{十五从军征扩写370}.

四.考点:

(1)课文选自和体裁。

(2)重点词语的注释。{十五从军征扩写370}.

(3)准确翻译课文诗句,理解课文的内容。

(4)根据提示用课文诗句回答问题。

(5)理解诗文体现的主题思想。

五.试题列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冢( ) 累累 ( ) 狗窦 ( ) 雉 ( ) .....

舂谷( ) 羹饭 ( ) 贻 (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八十始得归 松柏冢累累 ...

舂谷持作饭 井上生旅葵 ..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

3.按要求填空。

(1)本诗选自《 》,“乐府”原是( )的名称,

后人把( )也称作“乐府”。

(2)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 );

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 ) ;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

句是 ( )。

4.本文写到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5.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这首诗歌表现了什么主题?

答案:

1.Zhǒng dîu zhì chōng gēng yí

2. 才;连续不断的样子;把谷类的壳捣掉; 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同时;送,赠送。

3.(1)《乐府诗集》,音乐机关,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

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5.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或:

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6.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

篇二:《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

北师大版第十一册语文第六单元 战争

《古诗二首》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

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

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学情分析:

课前预习导学

1、自读诗歌,读通读熟。给生字注音、组词。(批注在书上)

2、理解字、词的意思。

3、朗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十五从军征扩写370}.

4、质疑

5、收集资料、了解背景。

课堂学习研讨:

1、检查课前预习:小组交流,全班检查。

2、自学研讨:

1)、学习《十五从军》

a、在读诗的题目中,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心情。

b、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

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c、当他回到家乡时,看到家里是什么样子的?此时他的心情又怎样?这番景

象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d、在这样的家中,老人是怎样生活的?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

e、说说全诗的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学习《出塞》

a、从题目看,这又是一首什么诗?题意是什么?

b、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诗表达的感情。

C、作者为什么在诗里提到镇守边关的名将李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3)两首诗各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

4、先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课内达标训练

1、组理解词语。

始: 冢(zhǒng):

累累: 狗窦:

雉(zhì): 中庭:

旅葵(kuí): 舂(chōng):

贻(yí): 沾:

2默写两首诗

篇三:《十五从军征的译文》

十五从军征的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篇四:《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往更多的关注内容,有时注重一下涵义,对形式关注不够。阅读教学应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不仅如此,还要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通过这个得言。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既关注内容、又关注表达形式、文章的写法,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体会汉语的韵律美。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品味本诗以哀景写哀情的白描写作手法;体会乐府诗自然朴素、打动人心的特点。

4、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回顾,顺势导入:

1、通过咱们的预习,我们知道第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歌唱二小放牛郎》《飞夺泸定桥》《囚歌》《生死攸关的烛光》《鸡毛信》等。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在此期间,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折合的黄金,可以铺一条宽75公里、厚十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

——《文汇报》1991年2月13日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长河比作一天的话,那么和平时期仅仅只有一个小时。

全世界的情况如此,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据傅仲侠等在《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即从传说中的“五帝”起,到1911年的4500余年中,共进行了3791次战争,其战争密度由此见一斑。

——《边塞诗选》佘正松编选 凤凰出版社2012.4

而单“从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共进行了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而“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一亿多人民妻离子散,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超过6000亿美元。”

——《我的抗战》崔永元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10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读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 什么是乐府和乐府诗集呢?

提问学生小资料。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扩写370}.

教师点拨:乐府诗大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正因为来自民间,所以能比较广泛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正因为来自民间,所以很少文学笔法,有自然朴素、打动人心的特点。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就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这首诗歌写的是谁?他的一件什么事?) (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作者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张涵、赵超然读) 查字典纠错正音。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 累累,窦,雉,葵,舂,羹,贻.

将这些字还原到文章中去,咱们一起读一读,争取把诗读准确。十五从军征——预备起——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看大屏幕,看看老师和你的盲点一样不一样?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在下边自由的读一读,结合着大屏幕上的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诗中原文是怎么说的?(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65年哪同学们,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这位老人经历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经历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经历了十五从军征,才终于盼得了“八十始得归”。 我们的老兵终于活着回来了!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对于老兵来说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幸运,喜板书)带着这种喜悦和幸运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2、 他欣喜地归来,在返乡的路上,你想一想他都遇见了什么人?他们之间会怎么说?请用原文回答。(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他还会遇见谁?(生自由回答。)那他遇见儿童时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现在的老兵能笑的出来吗?(不能)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好不容易遇见了他少年时的一个伙伴,他终于鼓足勇气问了一句“家中还有谁?”他为什么不是直接问家里人都还好吧?而是问“家中还有谁?”这说明了什么?(他已经做好了部分家人不在的思想准备。)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呢?好,看大屏。(《三国演义》第一集2分27秒至2分41秒视频)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终于张开口问了一句“家中有阿谁?”而他得到的答案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松柏冢累累”是什么意思?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哀景写哀情)(意思是说老翁的家人都已经死了)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老翁六十五年有家不能回,现在回家了却是家败人亡,无家可归,这是怎样哀苦无告的命运

啊!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回答,师相机评价。)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出门东向看,他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到了母亲临行前的叮嘱,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木兰从军的视频)父亲临终前的遗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妻子在家盼望征人回来的情境。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可现实是——带着你对老兵的情感重读这首诗。

作为一名服了整整65年兵役的老人,竟然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郁郁葱葱,可以想见他们生前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六十五年前的岁月:苦竹叶,青又青,家家户户要抽丁。张家抽了张大定,石家又抽石耀廷。张大定,石耀廷,丢下家中老小一大群;挨饥受饿无依靠,哭哭啼啼有谁怜?就在他走的当年(青杠叶,二面黄,四面八方在征粮。征粮征得民叫喊,伤心伤意哭断肠。若问征粮做啥子,他说拿去打内战!——《青杠叶》(近代)沈迪群)

五、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无休无止的战争,使老兵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百姓离散,亲人夭亡。人忘了,家没了,国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对战争的另一方是不是就是幸福无比的桃花源呢?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歌》 乐府诗集 战争如此残酷,那么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呢?(学生散议)

老师小结:战争是统治者为了一己的私利强加给人民的。(《花木兰》电影96分钟: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以为天下是刀枪抢来的?赫赫战功,不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算是侥幸赢了,也有成千上万像我这样的人拼死搏斗。白骨累累,满足的只是你一个人的野心。)

那么我们对战争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不挑战不避战,不主战不畏战。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善之策。

五、小结,升华主题:

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惨(悲)

语言 自然平实

叙事 详略得当

写法 哀景写哀情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惨惨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