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谈话作文

时间:2021-11-02 10:08:08 500字

【第一篇】一次谈话作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 【第一让阅读成为习惯 许多人喜欢读书,读了一辈子的书,却出现了两种结果:有些人从书中获益很多,有些人却没有得到什么。这除了跟天份有关,还有就是阅读的方式造成的。   仔细分析读书的人,看看他们积累知识的方式,就会发现三种不同的积累方法:圆形短识积累法、方法知识积累法、三角形知识积累法(金字塔形)。   圆形知识结构的人,知识容量大,但是各科用力平均,没有专业方向。此种类型的人尤如一则谚语说的:"样样都抓,门门不精"。   方形短识结构的人,对好几种技能的了解都超过了普通的水准,但是却是不足以形成有别于他人的专业特征。罗曼·罗兰曾讲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如果以凿井来比喻知识的精深的话,那么方形知识结构的人就是犯了"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的错误。   三角形知识结构的人,其知识积累形态成上尖上宽形,是阅读广泛、知识面广而且对一门学科的掌握得非常精深,足以超出他人的读书类型。有一则谚语讲得好:"聪明人接触所有的知识,但他是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三角形知识结构的读书人就是"接触所有的知识"以"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典型。   我国现代著名记者、编辑和政论家邹韬奋就是以三角形知识结构的方式来读书的。   邹韬奋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国语课主要讲的还是古文。他求知欲望很强,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所教的几第一个层次是浏览,在浏览中发现必须再看一遍的书或一部分书的若干章节;第二个层次是略读,在略读中找出自己必须反复精读的书或一部分的若干章节;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即反复研读由前两个层次择取出来的自己"最喜欢"的书或章节。   这样,读书的时候,便不再不分良莠,平均用力;而是在广泛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精读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精华部分。所读的书,经过层层筛选,层层精练,形成了一种"三角式"的积累。最底下的一层最大,是一次性浏览的;第二层小些,读的比第一层精些;第三层第四层更小,而读得也更精。越往上,书的数量越少,重读的遍数则相相应越多。   可见,使用"三角式积累读书法";既可拥有开阔的读书视野,又可以有精髓的专门攻读。如果仔细琢磨一下我国的读书教育方式,可以发现,它其实也是一种"三角式积累"读书教育。小学到中学进行的是一种广泛全面的普及教育,即是以博为主的读书教育;高中二年级开始分文科与理科,学习的范围有所缩小,形成了最初步的分类;进入大学以后,细分为各种不同的院系专业,学习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就此加深了专业的强度;如果读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则研究学习的范围缩为一个点或一个专业,其专业的水准则可达到极高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上尖下宽的"三角式积累"的学习系统。   正是这种外在的教育学习系统,让人们在读书中也不知不觉地遵循着"三角式积累"的规律。众所周知,在所有图形中,三角形是嗫牢固的形状,是"稳定图形"。正三角形,它的底越宽,其高度就越高。可见,在"三角式积累读书法"中,基础越为广博,越可成为提高专业素质的有利后盾,就是说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亦可相应提升。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三角式积累读书法"是极稳定、极适于发展的读书形态。它既广博,又连接精深,既有开阔的阅读视野,又连接精髓的专门攻读。不可否认,"三角式积累读书法"实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读书方法。 【第二让阅读成为习惯 都知道:"读书破万卷","开卷有益",那这个"读书"的习惯,如何培养?   有一句话说得好:"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开始于兴趣。"   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水边,但你无法让它喝水;你可以逼迫孩子每天、每月坐到书桌前,但他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如果他对对所读的东西不感兴趣的话。   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开始于兴趣。   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会愿意去阅读,并且容易在内心里打开情感闸门,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几乎所有的习惯,都需要重复。   孩子在阅读中有这份快乐作为收获,就愿意去反复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明智而聪明的父母,常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兴趣点,找到诱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这比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更加有效。一旦把理性的目标结合进来,读书就成为孩子主动选择的习惯。   一、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   儿子一生下来,对我写的书法字很感兴趣,每次抱着他,他总爱仰着头看着墙上的黑字。儿子没讲话之前,我们常唱儿歌给儿子听,儿子除了笑,不会跟我们发一个字音。儿子两岁半了,妻子买回一叠无图的生字卡,教儿子读。儿子不出声,只是睁大眼睛认真地看,感觉他也在竖着耳朵听。教了两三遍,妻子把字撒在地上,让他"拣"回指定的字,儿子可以全部"拣"对;让他把指定的字送给谁,他也绝对不会"选"错字,也绝对不会送错人!   这点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乐极了,常常陪儿子玩各种花样的识字游戏。儿子学得很带劲,很轻松。不久,儿子终于开"金口"了,更是可爱,带他去大街上,只要看到有字,他就会停下来认字,读字,不会的字就问。这样,儿子认的字多了。当孩子认识的字到800个常用字了,这个时候的父母就可以陪孩子一起读一些简单的书了。   接着,我们就开始正式地和儿子一起读故事书。慢慢地,越读越多。儿子认识的字也多,到了四、五岁时,我经常从书店买回许多图文并茂,字很大的那种小人书。像《武松打虎》、《哪咤闹海》、《狼和小羊》、《小红帽》……,最好是一个故事一本书的那种,这些书籍很适合儿子看,每天我和妻子总要抽出一段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或者把书中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孩子听。读完和看完一本,就告诉孩子,我们又读完一本书喽,孩子感到很自豪!然后又从故事中抽出三五个字,又玩识字游戏。有时,因为识了一些字,儿子也会捧着书,一个人读一读。   后来,慢慢过度到读故事。很多时候,我会抱着儿子坐在腿上,用手指着书上的字慢慢读给儿子听。读的故事多了,儿子无意中认识的字也多了。于是我们又用"随文识字"的方式教儿子认字。   随着儿子的识字量慢慢的增大,可以自己读一些简单的儿童故事了,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和儿子一起读书的乐趣。很多时候,我会和儿子坐在一起,我伸出一只手,儿子伸出一只手,共同拿起一本书。我读一段,儿子读一段,我读一段,儿子读两段。同时,我又从音像店买来很多的故事磁带给儿子听。我记得我买的各种故事磁带有几十本,比如:《康拉德》、《多立德医生历险记》、《奇妙的绿宝石城》、《宝莲灯》……都是那种只有声音的,没有图象的,这主要是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把握语言美!而且故意把声音开小一点,让孩子尖起耳朵听。所以我孩子从小专注力很好,因为他想扣清楚,所以必须集中注意力听,听完后,再从书店里找到有一样故事的书籍给儿子看,儿子很喜欢这种方式。   二、带儿子逛书店,给孩子选择书的权利   "人是环境之子。"对于孩子来讲,书店就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好地方。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常在书店逛,哪有不沾书香"的。书店就像一个"气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因为在书店里看书的孩子也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儿子到这样的环境中逛逛,自然而然地加固了他看书的习惯。   两年来,我和儿子逛遍了衡阳市区大大小小十几个书店。渐渐地,逛书店成了我和儿子的共同爱好。最初去书店,我还要经常跟着儿子,观察儿子在看哪些书,必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引导。后来,我俩一进书店就"分道扬镳"各看各的书去了。   对于儿子选择的书籍,我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度。在我看来,在孩子还没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时候,首要的任务应是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阅读兴趣,而不是用诸如应该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什么书读了要没收,这样的"禁令"来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   我认为,凡是书店里的书,只要孩子乐意看,就让他尽情地看,我基本上不干涉。至于买书,我则给儿子立了一条规矩:漫画书可以在书店看,但不买。理由是漫画书字少,一本书有时不到半小时就看完了,买了划不来。其余的书,只要儿子喜欢就买。   当然,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往往与家长们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合不上拍的。现在经常在网上和书上看到教育专家和学者为小学生和中学生开出的必读书目。许多家长就照着这些"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去给孩子们买书。还有的家长更厉害,要求孩子必须看书,买教辅书,而孩子们对这些书并不感兴趣。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和家长在不知道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给孩子开出书目,使孩子失去了阅读兴趣。"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有一次,我和儿子在书店看书,旁边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到书店买书。小女孩看到书店里有那么精美的好书,非常高兴,精挑细选了几本故事书和童话书。没想到年轻的妈妈看到了,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夺过小女孩手中的故事书,拉长着脸说:"就知道买这些书。看这些闲书有什么用,对你写作文又没有什么帮助。你怎么不去买几本作文书呀,也好学学别人怎么写作文呀。"结果,那小女孩兴致全无,一脸的无奈。不用说,家长把读书看成是考学,为了提高成绩。此时的小姑娘呢,她已视"读书"为一种负担。   还有一次在书店,年轻的妈妈带了一个读一二年级的孩子来买课外书。看到孩子又去翻看《机器猫》、《虹猫蓝兔》等漫画书,妈妈气不打一处来,妈妈从书架上搬来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塞给孩子,对孩子说:"整天只知道看些没用的书,就不能看看这些书?"。这个妈妈的心太急了,她不知道从《机器猫》到《红楼梦》需要有个过渡,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对那些名著产生兴趣的。   三、给孩子建立阅读表,激励儿子多读书   为了进一步激发儿子看书的兴趣,我专门为儿子设计了一张读书表,并为这张表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做个快乐的啃书虫。儿子每看完一本课外书,我都会让儿子把书名填在表上。每看完15本课外书,我们就会给儿子一点小小的奖励。然后是30本、45本、60本、80本、最后是100本,儿子每完成一个阶梯的小目标,都很高兴。当然精神方面的奖励更多,我经常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表扬儿子书看得多。每次有朋友到我家来玩,我都有意让他们欣赏儿子的那张阅读登记表。朋友们赞不绝口时,儿子心里更高兴了。   我还对儿子说,哪天当你看完一百本书,我和妈妈一定要好好给你庆*,完成你一个大的心愿。在这个目标的激发下,儿子更喜欢看课外书了,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都会自觉地抽出20分钟或者半个小时看一会书。渐渐地,儿子读书的习惯养成了,到现在儿子已经看完100本书了,现在儿子渐渐开始对历史书感兴趣了,比如现在就在看《资治通鉴》、《三十六计》,最近在看大人的书《恰同学少年》。   而且,最近这两周,儿子在书店看名著,我故意逗儿子,比如看《雾都孤儿》、《多立德医生的马戏团》、《列那狐的故事》、《会飞的教室》等书,看起来这本书有100多页,实际上因为字比较大,又有拼音,还有很多插图,所以实际上内容含量并不大,一本书标价10元,我就对儿子说:"你看书速度快,干脆就坐书店看得了,还能替老爸省钱。"儿子就真的坐在书店看,一本书半个小时就看完了,然后再看一本,这样坐在书店一个小时多一点,就看了两本,然后很高兴、很自豪地对我说:"老爸,我今天替你省了二十块钱呢!"。   然后下个礼拜,又到书店来,再抓紧时间看几本,然后又会跟我说:"我又替你省了多少钱。"这样逼得儿子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的速度更快了! 【第三谈阅读习惯   最近,我去参加数十位同学的聚会,言谈得知,与会者有阅读习惯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没有阅读的习惯。我常说,习惯要从小培养,阅读习惯是首当其中,学生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培养对书籍的感情,才能有自觉的读书风气形成;才能把阅读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生们几乎无暇顾及阅读习惯的培养,更难培养对书籍的感情。据悉,有些学生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孩子从学龄前就纳入了应试教育的系统,一两岁,三四岁就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考试操心,阅读习惯的培养从不闻不问,这是国民的悲哀!孩子上学后,语文课应该是与阅读最有关系的,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语文课不仅没有承担起它应有的作用,反而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对书籍和阅读的感情。历史和政治等课程也能培养学生对书籍和阅读的感情,但很少学生这么做,死记硬背,条块分割,填鸭式的方法严重损坏了学生的胃囗。为了应考,学生无暇顾及培养阅读的习惯,对于培养书籍的感情己经提不起兴趣。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我们不仅呼吁给学生减负,我们更要呼吁,目前应试教育制度一定要改革,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主动地亲近书籍,养成阅读的习惯。在我看来,这比高考考了高分重要得多。 【第四让阅读成为习惯  1935年,奥地利著名的生态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洛伦兹经过发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像小鸭、小鹅这类动物,总是喜欢在破壳的前两天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比如:第一次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第一次见到的是人,就追人,以为人就是自己的妈妈。并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如果在这一两天内,将它与母鹅或人分开,那么过后,母鹅或人与小鹅再怎么接触,它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这是由大脑的结构决定的。洛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印刻现象",把小鹅的这个时期,叫关键期。   再比如小羊刚出生后的几天不在妈妈身边,以后它就不再合群而总是乱跑。如果小鸟出生后的头几周不在鸟群生活,它将永远不能唱出动听的"歌声"。   有一个印度男孩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狼叼去哺养,8岁时才被人从狼窝中救出来。由于多年来与狼生活在一起,错过了学习语言、行走、运动等关键期,她不会走,不会用手拿东西,只会爬。她的习性是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午夜嚎叫,只会用嘴叼吃生肉。人们努力教育她去掉狼性,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一个简单的站立她学了2年时间,走路学了6年时间。17岁临死时才学会了十几个单词,智力仅相当于4岁的孩子。   我国"猪孩"王显凤从小被继父遗弃在猪圈中吃猪奶长大。她学会了在猪槽中抢食、啃草根树皮、扒土、蹭痒。一直到8岁才被人发现,,救出来后,发现她不会说话、穿衣、吃饭,跟猪的习性一样,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她教育、训练了3年,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   "狼孩"、"猪孩"都是从8岁被人发现、解救,再由专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施以专业的救治、矫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条件,也没能使她们恢复"人性",她们落下了"弱智"的终身残疾,原因就是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   经过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包括人,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时间表:在哪一个阶段哪些*能先发育,哪些*能后发育。如果家长抓住了这个大脑发育时间表,在孩子哪些大脑*能正在发育的高峰期,对孩子适时实施教育,则效果就要好的多。反之,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对孩子实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许多。   与此相反还有一个例子:二战时,一名叫横井庄一的日本士兵,在东南亚大森林里迷了路。他只好独自一人,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可是获救后,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复了原来的能力,原因就在于,在他的成年之前,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那些"关键期"。   做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就应该认识关键期,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把握住了"关键期",教孩子就会事半*倍,错失了"关键期"去教孩子,就会事倍*半。   那么孩子有哪些关键期昵?   1、感官关键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因此要充分让孩子聆听、触摸、观察、尝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增长智慧。   2、形象视学发展的关键期(4岁以前):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这时候的孩子,一般喜欢"上公园"、"出去玩",这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室外自然风光、鲜明的画面。这时,除了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之外,在室内的时候,还要给他多看图画书、动画片,开阔孩子的视野。   3、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5岁):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一定不要错过3~5岁的音乐智能关键期,可以让孩子多听听古今中外名曲,多参加音乐活动。   4、语言关键期(3~6岁):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话、讲故事、提问,鼓励孩子多说,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3-12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段时期,再开始学外语,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学好。   6、秩序关键期(2-6岁):2岁到6岁是教孩子知晓、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应逐渐引导孩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多与别的孩子交朋友。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训练他们养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后适应社会规范。   7、想像力关键期(2-8岁):这个时期,家长要让幼儿多听孩子喜欢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多看图画,多看动画片、科幻片,识字后多读书。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可以让孩子看画编故事,或续故事,或与家长轮流讲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   8、文化敏感期(小学1-4年级):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而到了6-9岁,即在我国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而对学校的课程,感觉"吃不饱"。父母可以在他兴趣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包括对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资源,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文化需求。如果这个时候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可能孩子这方面的渴求会转向其他方面,比如捣乱、多动等。许多聪明孩子在课堂上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等等毛病,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9、黄金阅读期(8-14岁):5岁左右,是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5-7岁,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这是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最佳阅读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这个时期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主要在8~14岁,具体依据每个人的教育环境、个性喜好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根据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和中国教育升学考试制度,一个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基础、阅读兴趣的大量阅读,在10~14岁(即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不到五年的时间。由于教育条件和个体条件的不同,这个时间有的人长一些,有的人短一些。因为四年级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可以进行文字书籍的阅读;而到了初二下学期,各学校又为了中考普遍增加了师生的学习时间、习题数量,没有时间阅读,到了大学阶段,又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英语考级、教研、就业、实习打工压力,也没有时间集中阅读。   因此,在10-14岁四年多的时间里,如果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阅读期,那么,今后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那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突击补课,将很难奏效。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这几年时间,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各种补习班、各种特长班中奔忙,学生的大量阅读时间,就这样被一个个补习班、特长班给"抗兑"了。   如此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分数而分数,又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   阅读的贫乏,带来了明显的后劲不足。结果,孩子越学越吃力,越到高年级,负面影响越大。最终的的表现是,许多大、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逐年下降,尤其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许多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束手无策,不仅直接影响了语文成绩,同时也影响了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的成绩。虽然结果表现在中考和高考,但根源却在于小学阶段的阅读缺陷。   所以,让学生从疲惫不堪的补习牢笼中走出来,还孩子们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是许多仍然迷信文化补习家长的当务之急。 【第五让读书成为习惯(精品) 一本好书就像一泓清澈的泉水,使你感受到文字的甘甜;一本好书就像一座高耸的山峰,给你心灵的震撼;一本好书就像暗夜中的光亮,驱散黎明前的黑暗;一本好书就像迷朔时的灯塔,指引你,来到成功的彼岸……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样说。 这句名人名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书为什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呢?很简单,因为书中的知识和道理使人明白事理,获益匪浅。 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同时也是知识社会的文明时代,读书已经成为必备的良好习惯之一。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而读书也成了人们的主要爱好。比如说,我们家的每个人都喜欢看书。 爸爸喜欢看散文和诗选。爸爸空闲时,常待在阳台上,泡一壶清茶,坐在一把小椅上,开了窗户,手执一本《爱眉小札》。品一盏香茗,窗外徐徐清风拂来,其间夹杂少许淡淡茶香……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诗中意境,怡然自得。有时坐在天台上,任楼顶凉风肆意吹起衣角,手中捧着一本《野草》,指腹间夹着一支燃着的烟,烟雾缭绕俯望大地。 爸爸时常因看书忘我而误事,妈妈却鲜少责怪他。因为当爸爸忘我时妈妈未必没有为文字所醉。妈妈喜欢小说,常常沉迷于情节之中。 用好友的话来说,我对书的兴趣十分怪异,他之所以这么说当然是有原因的。与当代的小说相比,我更对我国古代文学感兴趣一些。我国历史文化中最主要的就是诗词和古文。读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叹服于诗人描写人物的细腻精致,更为杨贵妃与唐明皇可歌可泣的爱情深深动容;更喜欢李煜的诗,谁又能想到南唐后主竟有如此细腻的情感……而古文,则多是看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之类。 我喜欢也习惯在闲暇时穿着牛仔裤,散落着头发坐在盛夏茂盛的梧桐树下,捧一本纸张陈旧、微微泛黄的旧诗词杂集,在夏天明媚的阳光下,却随着唐诗宋词里诗人的心境,满还伤感的悲春伤秋。我不是浪漫的人,我只是喜欢安静的看书而已。 曾经有人说,书是宇宙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我认为:书,其本身是如此之圣神,而那字里行间,更是包含着人类灵魂的纯净与哲理。而那一次次认真的阅读,便是思想交换的圣神仪式……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让我们让读书成为习惯,畅游书的海洋! 【第六让阅读成为习惯 蓝天是雄鹰的知音,江海是大川的知音,而阅读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知音…… 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生的良师益友书籍,让我们尽情地沐浴在书香中。人生之路漫漫,当我们上下求索时;生活之路艰难,当我们寻求不解而迷茫时,请不要苦恼,挽起书籍有力的手臂,投入到书籍温暖的怀抱,让阅读给我们的心灵洗澡,让阅读涂鸦我们童年七彩的梦想。 我阅读了《木偶奇遇记》,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孩子成长要经历的磨难和过程;读了《三毛流浪记》,感受到贫苦人们的生活有多么的悲惨;我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让我认识了善良、正直、勇敢的汤姆叔叔;读那趣味洋溢的《西游记》又使我迈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是书籍,是阅读,让我见识了这一切。 从我入学的那个时刻起,是阅读用缕缕书香给了我坚定的信念,给了我多姿多彩的童年梦想,更给了我希望和力量,书籍永远都是我真诚的朋友,阅读也必将伴我成长。漫漫人生,书籍会见证着我成长的点点滴滴,书籍会带给我更多的智慧和快乐,书籍会指引着我人生前进的方向,指引着我实现美丽的人生梦! 学习需要阅读,生活需要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健康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走进我们的心灵深处,与书籍作伴,让书香萦绕你我心…… 【第七让读书成为习惯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打开书本,不仅可以尽览古今中外的历史风云,可以漫游世界的每个角落,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可以纵观宇宙的浩瀚,也可以洞察不可见的微观粒子世界,因此,书籍是有限的人生了解无限世界的一种媒介和有效途径,是各种各样知识的永恒载体。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业成功密切相关,成功孩子所具有的共同爱好就是读书。小学中年级之前培养读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孩子各科学习的关键。读书的习惯只要从小培养,天长日久,书会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读书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一、诱导以“趣”,走进图书。 培养阅读习惯一定要早,有人讲“爱看书的孩子不会变坏”,可见读书的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父母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们养成这种最重要的习惯。孩子一旦有了兴趣,自己就会不断阅读,并从中获益。现代社会是个网络化时代,更加具体形象的电影、电视和电脑纪录片似乎远比读书要有趣的多,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更加难以与书结缘,难以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幼儿期,我针对孩子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就以此为突破口,找她最喜欢的《海尔兄弟》、《金刚葫芦娃》、《猫和老鼠》等相关图书,并把图书的优点讲给他听:电视里只有对话和动作,但是图书中有故事怎么开始的,主人公怎么想,动作神态是以什么语言描述的,可有趣了。接着,我有声有色地翻着买来的书讲故事,她一听,果然如妈妈所说,就一下子喜欢上了。我趁热打铁,带她上书店,让她自己在书架上摸索出喜欢的图书,她有时就像发现宝藏一样兴奋地大叫:“妈妈,我找到了!”然后我抱着她夸张地讲着,时而加动作,时而变着不同角色的口吻,她被故事紧紧吸引着,听得津津有味。家长要常给孩子讲书上有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来讨论,要谈得有兴致,慢慢使孩子领会到,读书是一件有莫大快乐的美事,是与听磁带、看电视同样有趣的享受。 二、挑选以“精”,丰富书籍。 好的书才能引起孩子读书的乐趣。家长可以从书店为孩子购得好书,现在父母们不愁买不到书,而是愁怎样买到好书。家长要经常查阅一些图书信息,了解最适宜自己孩子的书籍有哪些,将好书记录下来,我经常带上孩子到新华书店去查询购买,让她自己先选各种不同的图书,慢慢比较和挑选,一次确定买两三本,回家和她快乐品读。 我为孩子办了一张借书卡,经常带着孩子去读书,感受浓浓的读书氛围,并告诉她如何选择自己有用的图书。平时有好的表现,我及时带她上书店买书作为奖励。每年我都以送成长礼物的方式,为孩子征订精心挑选的报刊杂志。让孩子找到乐趣,树立阅读刊物的意识和习惯。阅读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孩子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会越宽,读书的兴趣就会越浓,孩子对书的喜爱就会越深,养成读书的习惯就越容易。 三、授之以“法”,精读课本。 小学教科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最宝贵的遗产,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精选编著的,内容重要,结构严谨,语言规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教科书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更是教会孩子自学的主教材,要适当指导孩子阅读,培养其自学能力。 家长要指导孩子耐心地精读教科书,告诉他读书的方法。不论哪一学科的教材,开始都要学会朗读,要读得准确(不读错、不加字、不减字),流利(一句一句读通顺,不慌张,不结巴)、有表情(读出句子的标点、停顿和语气,文艺故事类课文要读出表情);并从慢速朗读到快速朗读,锻炼眼睛捕捉文字的能力和立即读出句子的能力,这对提高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加强记忆,好处都是极大的。朗读是最集中注意的阅读,能同时保证眼到、口到、心到,是阅读能力的基本功,务必要好好练习。有了较好的朗读能力后,要学习默读。默读时,不出声音,不动嘴唇,理解读的内容,不囫囵吞枣。读任何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一定要学会查字典,命令自己及时记住,不允许混过去。 不论读什么教材,遇到不懂的内容或想像不出来的地方,一定要提问,或画图来帮助理解。告诉孩子,越会提问的人越聪明,提问、思考和讨论本身比分数更重要。家长要大力表扬能提出疑问的孩子,并一起津津有味地思考这些问题。要在课文中找出最重要的话、结论性的话和公式,用红笔划杠,尽量透彻理解,并要背熟。语文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甚至全“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是营养品,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酷爱读书的人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变得聪明起来。我们要教育孩子善于读书,珍惜时间,培养孩子喜欢读书是家长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培养孩子养成读书习惯就等于为孩子找到了拥有世界的捷径 【第八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这句英国谚语中,习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对整个教育环境而言,好的习惯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就整个潘集教育环境而言,仿佛缺少了一种读书(阅读)的习惯与氛围,不论是社会还是校园,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关于读书,著名作家冰心老人说:“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此一语道破了读的真谛,说明阅读是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同时也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下面就结合潘集实际来谈谈阅读,纯属个人认识,尚不成熟,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阅读所面临的瓶颈   潘集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煤炭,这黑金给潘集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认识:读书不如下矿,即使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与矿工媲美的工作。于是,“读书无用论”就慢慢在大人与孩子心头滋生,来学校只是求一纸文凭,为下矿做资本积累。这样一种心态,这样一种氛围,自然无心读书,自是不在读书上付出,自将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与氛围了。   即使在校园里,阅读也只是在被动中扭曲进行。从学生方面,主要表现在:1、没有阅读兴趣。不少学生除了课本与辅导用书外,几乎没有其他良性的课外读物(有本“作文选”就已称得上相当富有),进书店也只是为了选些资料,同学间更是很少聊到读书的话题。2、不懂阅读方法。读书时,仅注重情节而忽视体裁、结构、技巧等,不论何书,均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没有笔记,没有反思,读而不能有所获,更不谈有所用。3、不能主动记忆。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在老师的强力督促下能勉强记忆外,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仅在脑子中昙花一现,没有记忆,也没有理解,只为读而读,书一旦离手,脑子里基本上便是一片空白。4、缺少或无法交流。在繁重的学习下,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有限,课程表上也没有提供可供交流的平台,本来就在重压下才读点书的学子们就更领略不了读书的乐趣,反而产生一种厌烦心理,更不谈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了。从学校方面,大多数学校藏书有限,图书更新极慢,且不能提供一个专门的静读环境。从老师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统得过死,每一门课程都有做不完的作业,忽视或无视对学生阅读的辅导,使学习变得很枯燥。从家长方面,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亲子教育缺位,留守学生缺少家庭呵护与督促,对尚未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孩子而言,极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只追求眼前的所谓快乐而放弃读书,不能领会读书能改变人生的真谛。 二、阅读内容的界定   从理论上而言,读书没有一定的界限,“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书海浩淼,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老师必须做好必要地引导。   首先,对《大纲》中指定的课外读物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大纲》内的读物实际上是对课内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是一个合格中学生所应有的知识面。其中,初中部分十种,高中部分二十种,《中学生必读书目》部分可视实际情况再做具体要求,详见附录。除了这些读物,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再选读一些著作,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其次,不提倡休闲阅读。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读武侠、科幻、言情类的小说或看些幽默笑话甚至是一些厚黑类社交书籍,这些休闲读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但稍不留意,就会对学生尚未定型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偏向性的指导。因此,对休闲阅读,老师需要加以督促,并适时加以纠正,让学生始终能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   再次,积极倡导经典阅读。除了“大纲”中指定的读物,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可以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及时推荐一些经典书籍。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推荐世界名著,对学习相对困难的同学,要保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推荐些励志书籍(如《海伦·凯勒》)等。   另外,阅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还可以迈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用心聆听自然,用情融入社会,阅读自然、社会这偌大的一本无字书,体会其间蕴藏地奥妙与真情。特别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自然与社会阅读,既可以释放心灵,释放疲劳,增强读书的兴趣,还可以将“纸上得来”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体会“躬行”的快乐。  三、阅读方法与途径的探索 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呢?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读书氛围,纠正“读书无用论”心态。要阅读,必须先让学生 背上书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煤炭的确是为人民带来了很大利益,煤炭工人也确是令人尊敬的“最可爱的人”,但知识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永远不会贬值的精神食粮,它能洗礼人们的心灵,提升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并使其跟上时代步伐,更可以创造无尽的财富,其价值远不是煤炭所能比拟的。   此外,国家早就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免费政策。读书,不仅仅是你的权利,更是你应尽的义务。所以,对未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可以先行劝导,再强制要求,对监护人进行相应教育。未来的社会应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没有知识,无异于盲人摸象,必将跟不上社会发展。   (二)、增加藏书数量和种类,设置专门阅读场所。读书,前提得保证有书可读。目前,各学校藏书有限,种类单一,很难满足阅读需求。另外,学校可以单独开辟一个阅读空间,如开设阅览室,学生或老师可以在其间静静读书,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或者在班级内专门设立阅读时间,这期间学生可以尽情汲取课外营养(一开始老师要做好督促)。总之,学校得保证有书读,有好书读,有固定场所静读。   (三)、选好课外读物,掌握阅读方法。本着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原则,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一些适合自己的读物,或者根据老师的推荐,有目的性的阅读。一本好书,要用心去品,而不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优美“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隐退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前苏联大文学家高尔基呼吁:“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永远是首位的,而知识的获取正是靠不断地阅读。当前,在人们思想日益浮躁并认为读书无用的时候,施以重锤,敲醒“麻木”的人们,重新拿起书本静心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风尚,成为一种骄傲。这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自会不自觉的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潘集教育的大跨越。

【第二篇】一次谈话作文

一次难忘的谈话

一次难忘的谈话

南障城明德小学 六二班 杨光慧

我有一个好妈妈,她温柔、勤劳、善良,总之在我的心中,所有的褒义词她都用得上。妈妈还善解人意,我遇到大事、小事、开心事、烦恼事都会告诉她。她就像我的回收站,能为我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我和我的妈妈经常沟通交流,但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次谈话最让我感动,也让我终身难忘,那还是我三年级时候的一个星期六。

那天我一人在家,做完作业,就看起了电视,竟把练琴的事给忘了。下午妈妈下班回家一边做饭一边问我:“慧慧,今天钢琴练了吗?”我一惊,这才想起我把这事给忘了,但又不好意思说,心想难得一天不弹也没事,就随口说了声“弹了。”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忙完了事的妈妈对我说:“今天妈妈累了一天,你弹个曲子我听听,让我放松放松。”我迟疑了一下座上琴凳。妈妈从那断断续续的琴声中发现了破绽,半信半疑地问:“你真的弹了吗?”我见瞒不住了,只好吞吞吐吐地说出了事实。妈妈听了很生气,给了我一巴掌。我长这么大从来没见妈妈发这么大的脾气,我知道妈妈生气打我并不是我弹的不好。

和妈妈坐在床上,妈妈伤心地说:“慧慧,你知道吗?当妈妈听你说你没弹时,我心有多痛吗?”我没回答,只“哼哼”了一声。妈妈接着说:“你一定听过《狼来了》的故事,那放羊的孩子就因为一再骗人而没有人再相信他,最后被狼吃了。这虽然是一个小故事,但道理却很深刻。”妈妈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妈妈是不希望你成为那个放羊的孩子啊!”我惭愧地点点头。妈妈接着又说:“诚信两个字你们老师肯定已经教过,诚就是诚实,信就是信任,只有自己诚实守信,别人才会对你信任,才会对你尊重!这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原则!”这时我的脸上挂满了泪水,边哭边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不这样了,我会做个诚实的孩子的!”

妈妈的眼圈也红了,语气也温和了许多,她搂着我说:“我今天打你也是不对的,我知道你今天肯定也和我一样后悔,后悔自己做了错事,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改正我们的自己的缺点,我们互相监督,好吗?”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轻轻地点点了头。

那晚,我睡得很踏实。

(指导教师 蒋海丽)

【第三篇】一次谈话作文

难忘的一次谈话

难忘的一次谈话

我的童年好似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里面注入着我许许多多的事。有时,闭上双眼,静静地回忆过去的事就好像是在放电影一样多姿多彩。

但是只有一次谈话是使我十分难忘的,那就是:

从小,我习惯了父母对我的管教,不靠自己,后来长大后,只知道爸爸妈妈会在我完成之前帮我完成,我久而久之对独立起了反感,我不会在自己一个人做事一个人当,把事情看成最最简单的,不用自己完成,这对我来说何尝不是好事呢?

直到那次,爸爸找来了我做了谈话。

爸爸:“儿子啊,你现在也长大了,什么事你自己也要有主见,你总不能依赖爸爸和妈妈一辈子,你长大后也会有当家的时候,所以现在你不能总是养成习惯,你要靠自己,不能依赖爸爸妈妈,如果长时间下去,你要是把自己看成那种要动手也要懂脑筋的人,你和别人一样,别人既然能够解决困难,那你又何尝不行呢?你总是怕尝试,你总是害怕伤害,那要是爸爸妈妈有一天突然不能帮助你了,那你要靠谁呢,到时候,你也要学会动脑,为什么不现在试试呢,就算结果是失败,尝试多次以后,等待你的只有成功了。你自己要学会加油,学会自主。”

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的却是自己做错了。一次谈话作文

我从此发誓我会按照爸爸的意思自己去独立完成,成为爸爸妈妈心目中的好孩子!

【第四篇】一次谈话作文

一次谈话的重要性

一次谈话的重要性

上个周的一天下午,班里的L同学,因为一点小事跟学校领导发生了不愉快。事情不大,只是这个孩子不应该有的态度,引起了领导的注意。(这一点不得不佩服,领导的明察秋毫和丰富的经验让我“心悦诚服”。)

其实,这个L同学很早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刚升入七年级,给学生建档案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好几次,我试着去接近她,可是她冷冰冰的“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总是让我“望而却步”„„这个学生成了我的一个“难题”。多亏了这次领导的介入,让我有了“可乘之机”,好好地了解一下这个学生。第二天,我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把这个同学叫到办公室,拿来一把椅子,跟她面对面坐着。“今天这节课,我们俩就像朋友一样地聊一聊,好吗?”我话语一出,她 的眼泪就出来了。而且越哭越凶,最后竟变成了“嚎啕大哭”。我没有打扰她,就想让她哭个痛快 ,也许压抑在心里的委屈已经太多太多了。„„

接下来,她给我讲了她家的故事。一个很凄凉的故事。听着她说的话,我明白了她为什么一直以来都将自己冰封起来,不与外人过多地接触;明白了她为什么一直都那么地“冷酷无情”;明白了她心里那么那么多的不满和委屈;更明白了许久以来她心里默默承受的与她小小的年纪是多么地不相符合!静静地听完她说的话,我看着她的眼睛,“我特别理解你。但是我更佩服你”我说,“没想到在这样的家庭里,你还能这样优秀。”她会心地笑了笑,说:“老师,跟你说了这么多,我的心里豁然开朗了。说实话,刚开学,一看到你的时候,我就想把我的这些话跟你说一说,可是你不给我机会。”哈哈哈„„原来是“相见恨晚”啊! 后边的情形自然不需要多说。如今,这个孩子变得比以前阳光了很多,上课的积极性特别高,回答问题更是让你惊讶,可以说是“一语中的”。这天学习《河中石兽》,挺长挺难背诵的一片文言文。我刚学完检查背诵的时候,她就背的滚瓜烂熟了。

课间操的时候,看见她自信地站在队伍里,我不禁地感叹:一次谈话真的很重要,让一个孩子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第五篇】一次谈话作文

一次难忘的谈话

一次难忘的谈话

近来,李君同学上课经常打瞌睡、看小说。我对该生颇为恼火,将他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强调了课堂纪律,并令其立即端正学习态度。哪知第二天上课又是睡觉,我非常气愤,严厉地批评了该同学屡教不改的行为。然后我大声通知李君到办公室去,准备进行严肃的教育。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平时看似胆小的李君,竟坐在座位上一丝不动,完全没有把我放在眼里。我走到他的课桌前,再次叫他跟我到办公室,他仍不理。我上前拉他,他突然非常激动地站起来,猛力甩开我的手,此时我看见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若我不后退一步的话,他的言行会更加不理智,也许会酿成无法预知的不良后果,我立即离开了教室。

静下心来,我与该生的家长通了电话,反映了该生的情况。其母亲在电话中反馈的信息,使我明白了该生的家庭状况。该学生家住牛湾镇一偏僻山村,经济十分困难。其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其母亲体弱多病,只能在家做家务,对该生也没有多大的教育能力。李君早就不想读书了,目前迫于家庭的压力,只想混个毕业证而已,所以他上课根本不学习。

家长和其他同学反映的情况让我震惊,我没有再找他,上课也不提此事。我专门请了两个平日与他比较要好的同学,帮助我做他的思想工作。我希望通过同学和家长的劝告使他明白老师对他的关心和重视。精诚所至,顽石点头。第五天上午,他主动到办公室找我,主动向我道歉承认错误,并交了一份工整的检讨书,其内容言辞恳切让我非常感动。我没有再批评他,只是强调了两点:一是不要辜负家长、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希望;二是任何学生都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最后我也向该生道歉,承认对他关心帮助不够,批评过多,缺乏正面鼓励引导。通过这次推心置腹的交流,该生消除了对老师的敌意和误解。我设身处地地对他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忠告,他颇为感动,保证以后一定抛弃破罐破摔的想法,上课尽力认真学习,争取期末考试能有进步。

教师礼仪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同样要注意方式和礼节,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渴望被关爱、重视,渴望成功的。无论学生有多少缺点,无论他多么平凡,对他的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像李君这样的学生,我们应倾注更多的爱心,宽容和鼓励,多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惑,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这些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爱和重视。我们绝不能让这些本已自卑或厌学自弃、或缺少家庭关爱的“困难”学生,再在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从而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信心和理想,让本来应该是活泼向上的青少年,变得颓废压抑、不思进取。

反思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虽兢兢业业、踏实负责,但工作方法简单而欠科学,粗枝大叶而欠细致。严有余而关爱不足,呆板而欠活力。在对“五困生”的教育问题上,没有给予十分的重视,没有认真地研究工作方式方法。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不够,甚至不自觉地对他们有不公平的看法和对待。表面上看,严格规范,也培养了少数“精英”,但却是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以压抑学生的个性为代价,以更多学生的失败教育为代价。从中折射出的,是教育的短期行为、方向偏离和教师工作方式、理念的陈旧。一次谈话作文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时代在发展,我们应努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反思与实践,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索,与时俱进。

【第六篇】一次谈话作文

记一次有意义的谈话一次谈话作文

记一次有意义的谈话

2013-10-10 00:24:55

今天下午lab meeting之后我去见了Terry女士。目的简单而明确,要推荐信。

Terry是我们系一等一的大牛。这么说简直太轻描淡写,H校 BA(Honour),5年S校 PhD, 多年C校 professor, 各种百万级federal grant。之后“衣锦还乡”,回到我系做chair. 我第一次看她CV差点晕过去。

暑 假跟她做research intern,多多少少也是想沾大牛的光,虽然那时候我连要不要申心理学都没想好。(而且现在已经否决了。- -)抱着试试的心态发的邮件,没想到教授秒回了,而且应了下来。在整个暑假和这学期,每次和Terry讨论,都惊叹于她学术上的聪慧严谨,以及为人的谦和 友善。她很少说客套话,但给出的每一句质询与建议都直切要害,同时又极具说服力。

今天的讨论也是这样。我一开始道出最近在找 graduate program,她便问我以后做何打算,何处谋生。我战战兢兢地说“probably”想继续读PhD,做research.她说这样就只有AP一条路哟 你有多determined? 我张口便答这份工“pretty good”.她皱起眉头。这不是她想要的答案。她说,如果你真想做这件事,答案一定要是”absolutely good“.接下来十分钟,我上了一堂”研究有风险,读博需谨慎“的成长教育。

Terry话,当年她带着荣誉领着全奖拿着dream school offer,心高气傲来到S校报到。辅见,导师对一众青年才俊讲,成为S校的graduate student对你们来说是一种赞誉,但这到此为止。从今以后,你们面对的将是挑战、压力和无休止地找茬。果然,随后几年,学神如Terry投出去的数篇 论文中,只有一两篇反馈基本是肯定,别的都是几页纸的批评,single-spaced. 我大骇。她说,要做到在压力和挑刺中坚持下去,你必须both confident and humble.

毕业之后,Terry拿上教职,努力工作,incredibly productive (这句是我说的= =)。她问我知不知道做教授需要那些质素?我嗫嚅着列出一二。她笑着说,需要一个checklist,包括对研究方法的熟悉与创新,写作与讲演的能力,高 水平的教学,广泛交际等等。每一项能力毋须做到最好但必须都具备。(乐于避世的我当场哭瞎。><)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她见过太多人因 为不够(顶级)优秀,或欠缺某些能力而从PhD中dropped out,或找不到教职飘在各实验室。生命中最美好的几年若是虚掷,造成的打击是沉重的。

她 问我是否真的喜欢某某学科?我赶紧把头点的跟鸡啄米似的大表决心。她点头说,要做研究,必须要怀有最大的热情,并且能获得长久的兴趣,因为绝大多数领域深 入研究的课题并不像UG时期那样迷人。你得清楚是什么支持着你一直走下去。我想起有次看到她讲电话提及跟对方合作的一个project,感觉”雄心万丈 “,激动不已。那时她脸上的表情闪着光,我想那大概是由心底生出的挚爱和愉悦。我真羡慕她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这样好。

谈话到最后她答应帮我写推荐信,不过也告诫我,要是出于避世才想做学术,这封信她不会写。我觉得有少少中枪。当然她也说某某学科如果无法进入top10 PhD program前途会很黯淡T。T就算进入了也会有不少人找不到教职T。T

对她致谢,我走出她的办公室。她的门上贴着一幅笔法稚拙的水彩画,大概是她某年研究D Psy认识的哪只小孩送给她的。很好看。

【第七篇】一次谈话作文

命题作文“同自己谈话”范文三篇(整理精校版)

命题作文“同自己谈话”范文三篇

作文辅导

0227 2042

命题作文“同自己谈话”范文三篇

作文题目是——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的获得,人的思想和情感才有了往高尚和纯粹境界提升的可能。

请以“同自己谈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同自己谈话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笔下丰满的灵魂,正是从这一句开始。哈姆雷特同自己谈话,提出了对人性的思考:对自我的认知和质疑。而我们人类,就是在这一次一次同自己的谈话中进化,提升了精神的境界。

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人的意识,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川,自我只占了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如何了解那剩余的八分之七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同自己谈话。

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时常地自问“我是谁”、“我在哪里”以及“我将要做什么”,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我的优缺点、所处的环境、立场以及眼下的事务。现代心理学、营销学等等,第一章往往都是同自己谈话,要求个体明确目标,从而谋定后动。因而,同自己谈话是自我认知的一个十分必要的手段。

听从自己的心,不需要随波逐流。哥伦布的心说:我要航海,于是他向西班牙女王借得船队,最终发现了新大陆。遵从心声,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偏信,不盲从,这些都要从自我谈话中得来。

布鲁诺被火焚过,耶稣被十字架绞过,但若没有这些追求心声的人,又哪来人类思想和信仰的提升?伟人与凡人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懂得同自己谈话的艺术。在自我的认知和反省中,他们看见了本我的真实,对于真理和信念的追求。

提及史铁生,很多人或惋惜或赞赏,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拜读过他的著作呢?他在小说《务虚笔记》中刻画了一对青年男女,他们不谈风月,却谈论生死、人伦这些深刻复杂的哲思。这对男女正是史铁生同自己谈话的产物。他认真地听着自己的思考,如冷眼旁观者,又如深思慎行者。在这一次次自我的思虑与锤炼之间,他参悟了人生的真谛,看淡了失去双腿的不幸,看轻了世人的同情或敬仰。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却又在一次次攀登着人性终极的顶峰。 我们都需要这般同自己谈话的勇气与能力。或许人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在同自己的谈话中,我们能窥视本我的欲想、生活的准则、人生的至理,具有更高尚更纯粹的精神追求。努力向隽永靠拢,比永恒更永恒。

简评:难能可贵的是,懂得了“同自己谈话”的题意,对“谈话”的内涵做出了界定:对自我的认知和质疑。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听从自己的心,不需要随波逐流。

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大多的考生对“谈话”这一形象的词语没有做理性的剖析。行文过程中,该词语的内涵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文思散乱,内容空洞。

同自己谈话

古希腊哲学家安提斯泰尼从哲学中获得了与自己谈话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的获得,我们才有了提升思想与情感的可能。

什么是同自己谈话?它可以是对自己的鼓励,可以是对自己的提醒,可以是对自己的反思,可以是对自己的安慰。但是,我却认为它实则是一种本我的回归,是与真我的沟通。

看看那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吧!那个“不幸被流星砸过”的史铁生,那个告诉自己放慢脚步的朱德庸,那个在战乱中写下日记对话自我的安妮,他们无不具有这种对话自我的能力。也正是这种能力的获得,使得他们要么勉励自己不要被残疾所吓倒,要么提醒自己人生路上要放慢脚步等等灵魂,要么便是告诉自己切勿迷失自我。我们和他们一样,史铁生、朱德庸、安妮都是普通人,我们也是。可是想想你有没有和自己谈话过?当你感慨他们的伟大时,你是否想过尝试与自己谈话?别忘记,他们也是普通人。我们和他们的区别,正是否具备同自己谈话的能力。

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刻下的“认识你自己”被无数后来人认为是千古名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呼吁的正是现在我们所缺乏的。它反映出了我们的不足,才被我们久久铭记。

是的,当你因为案牍而劳形,因为工作而匆匆,因为失败而跌落低谷之时,请同自己谈话!有的人害怕同自己谈话,才使得他们迷失自我,失去了本我。秦始皇的暴虐,拿破仑的骄傲,正是他们缺乏同自己谈话的能力的体现。你、我、他,每个人,我们都该呼吁同自己谈话。这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不会失去本我,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国家的崛起,不正是对话自己的真实写照吗?

也许,你也看过可凡倾听、陈蓉,这两个节目经久不衰,是不是因为他们是一个对话自己的平台呢?希望我们都能同自己谈话,让我们的思想与情感走向更高尚、更纯粹的境界。

哲学是伟大的,但更伟大的是从哲学中学到的:同自己谈话。

简评:该文突出的特点是行文流畅,先说“他们”,再说“我们”:在提出论点后,通过列举典型事例,阐述“同自己谈话”对人生的意义,再讨论“同自己谈话”对当下的“我们”的意义。

我们还看到在这里对“自己”做了剖析:本我,自我,真我。这体现了超越一般高中生的思辨能力。

同自己谈话一次谈话作文

同自己谈话,看似无稽之谈,但这并不简单,亦不无谓,正如“人因思想而伟大”,人也因同自己谈话而高尚和纯粹。

纵观古今,伟大的思想家无不同自己谈话。庄周梦蝶是自己与自己精神的交流;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大道就在每个人的本心之中,须自己去挖掘;再到后来的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皆因“同自己谈话”而到达极高尚和纯粹的境界,亦给后人以启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①。同样,“同自己谈话”,也不属于“言”的交流,而是精神层面上的。我们不是疯子,不会真的对着镜子同自己谈话,但我们内心的镜子,是否还明净如初呢?

反眼观今,物欲横流,人人汲汲营营,委委蛇蛇,高尚纯粹之士鲜矣!何哉?是由于极少有人懂得、有人想到要“同自己谈话”。

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对于今尚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许多人或因名、因利、因所溺而失去自我,就于流俗,他们可曾想过,问问自己,自己的本心希望这样吗?

“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②,主观所臆断的喜好,并不一定是对“另一个自己”有益,而这,只有通过同自己谈话才能得知了。

时常自省、尊重本心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目前常曝出的企业利益熏心欺害消费者,或是路人见死不救之类,皆出于不懂得“同自己谈话”。企业若晓此,便会合法经营,以口碑为上;路人若晓此,便不会违背内心的道德。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是有智慧有胆识反省自己,直面本心,就能从中汲取力量,最终屹立于世界之林!

同自己谈话,需要学习,亦需要勇气和思辨,我愿籍此以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③,也愿每个人因同自己谈话而高尚纯粹,求自我臻于至善。

同自己谈话,并非真的自言自语,而是以度诚笃定的心态,去省察自己的内心,去光大心中的仁慈恻隐,去辨别外物的纷扮,从而达到一个至高至善的境界。

注释:①出自《庄子·知北游》;②出自汉·枚乘《七发》;③出自《张载集·张子语录》。(评点者注)

简评:文章突出的特点是一直在现实的语境下讨论“同自己谈话”这个话题。将自己的思辨与现实对照起来,就使得文章具有了一种难得的张力,如同搭弓射箭:因为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所以,“盘弓”这个动作就既显得从容,又显得力道十足。

在挥洒自如的行文中,还展现了较为扎实的国学、哲学功底。特别是“本心”一词的准确使用,说明对宋明理学的接触不是一点点,应该说有一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