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课堂小结

时间:2021-11-01 21:33:53 300字

【篇一】《蜀相》课堂小结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作 者:金 研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清原高中

邮 箱:jinyan8677@163.com

电 话:13238138677

邮 编:113300

《蜀相》教学设计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高中 金研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

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

观看教学辅助片《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星殒五丈原”等片段,感受诸葛亮这样一位贤相的高尚情操。

二、情景导入: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写诗的圣人,那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读出他的“圣”呢?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己漂泊西南十余年,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但他想到的却是“天下寒士”。这是何等的伟大!忘记“小我”,时刻心怀“大我”,心系百姓疾苦,心忧国家命运,这就是杜甫的高尚之处。

杜甫在《访诸葛》一诗中这样说:“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他屡次拜访此地,到底要寻找什么?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名篇《蜀相》,体会他的情感。

三、走进诗歌

1、诵读《蜀相》,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多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②可以采取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都能够开口大声读。

2、品味语言,探究问题。

(1)合作探究一:分析人物与情感。

1.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诸葛亮,都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颈联和尾联。刘备三顾茅庐,诸葛辅助两主,星殒五丈原。

2.诗人写诸葛亮的意图是什么?要抒发什么情感?

仰慕其才华功业,自叹不如; 惋惜其事业未竟,聊以自慰。

3.“英雄” 指什么样的人?包括作者吗?

明确:泛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一切理想抱负没能实现的人。

因为天下英雄,有着共同的抱负,面临共同的命运,才如此惺惺相惜, 可以说后世的英雄为诸葛亮而悲叹、流泪,其实更为自己的命运而痛哭、流泪。 南宋名将宗泽,为国事愤忧成疾,临死前就是诵读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死。

4.杜甫和孔明有什么异同?

5.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壮志未酬。

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诗歌,体会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结:当时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山河破碎,百姓涂炭,一心系念国家的诗人杜甫是多么渴望能有一位如诸葛亮一样的贤相再现,救民于水火之中。杜甫赞叹和凭吊他的历史功绩,这个角度既切合他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同时暗示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杜甫在这里以被称为“千古第一贤相”的政治家诸葛亮自况,抒发个人虽为黎民但心忧天下的仁人之心。

(2)合作探究二:品味写景的语言。

1.哪些诗句写景?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联和颔联。点明怀古地点,“柏森森”可见环境之庄严、肃穆。

2.颔联哪个字用的好?有什么效果?

明确:“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蜀相》课堂小结

——《杜诗解》

小结:总体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首联:寻找祠堂 (起)

颔联:祠中之景 (承)

颈联:诸葛功绩 (转)

尾联:壮志未酬 (合)

四、拓展延伸

归纳高考题“炼字”题的解题方法。

怎么找“诗眼”——怎么提问?——怎么回答?

五、课后作业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诗歌的最后两句哪个字用的好?

2、 诗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六、课堂结束语《蜀相》课堂小结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绝”——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我们来看看他的发明创造——八阵图,孔明锁,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孔明灯„„

我也要点燃一盏心灯,让它在夜空徐徐升起,那里有我对大家的深深的祝愿,祝大家学习进步,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首联,颔联:武侯祠 以景衬情

颈联,尾联:武 侯 以古抒怀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清原高中

邮 箱:jinyan8677@163.com

电 话:13238138677

邮 编:113300

【篇二】《蜀相》课堂小结

蜀相_教学设计 - 简案

《蜀相》教学设计(简案)

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对于《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的教学建议中要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已经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教学中不要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本人认为成功的个体阅读首先得复活感性,就诗歌鉴赏而言,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想象、情感、直觉甚至潜意识等,去感受诗人的脉动和心跳,体会诗人用了哪些意象,为什么用这些意象,这样写与诗人及诗人生活的时代有怎样的关联。这样去阅读,读者与作者才能进行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才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诗歌鉴赏过程中生成的独特体验才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学生才能享受到精神的自由交流,思想火花的有效碰撞,从而体会到诗歌的无穷魅力。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而杜甫被誉为“诗圣”,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想

《蜀相》是自主赏析篇目,应注重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本课我将采用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步骤一,温故知新,读懂诗人。杜甫的作品必修课本中已学过多篇,学生对杜甫已经有较深的理解,通过“温故知新”这一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情感渴望,让学生“爱读”,同时也紧扣了“知人论世”的单元教学目标。

步骤二,诵读感知,品味诗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读懂诗歌的重要途径。学习古代诗文,一定要重视诵读。本环节通过课前自读、课堂齐读和展读的方式,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在诵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从而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与诗人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融。

步骤三,涵咏字句,悟出诗旨。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借助课后第二题四个问题的探究讨论和交流,既能够关注上下文微观语境,又能够探查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还能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宏观语境。通过还原语境,让学生“读懂”。因为还原语境就是还原生活,理解语境就是知人论世。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对话填充作品的艺术空白,以形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同时让学生发现并将文本的意义缺损和言外之意加以完形。这样既尊重文本,又充实了文本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步骤四,比较赏析,加深理解。拓展文本的横向阅读领域,将相关、相似文本进行比较阅读,生成和创新文本意义,让学生“读深”。

步骤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让学生“读活”。引导学生参读、借鉴和运用他人的阅读经验,去观照和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从多元的文本意义中得出自己感悟最深刻的内容,匡正一些曲解、误读,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

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其一,诵读教学法。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其二,探究法。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对诗歌语言、思想情感及诸葛亮的形象等进行鉴赏。其三,比较阅读法。将大幅作品与其他诗人的诗进行比较,将《蜀相》与杜甫另一篇作品《南征》、进行比较,知人论世,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其四,读写结合法。通过写鉴赏随笔,提升学生对诗歌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

2.诗歌颌联所表现的意境,“空”、 “自”两字的作用 。

教学难点《蜀相》课堂小结

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读懂诗人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板书:温故知新 读懂诗人)

1、请大家推荐一位热爱杜甫的同学读幻灯片的一段文字,其余同学齐读空格处。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政局的动荡,官场的日趋腐败,使他的理想破灭。饱经忧患的他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彻骨的感受: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忧心如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丰富多彩,或雄浑奔放,或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被誉为(诗圣)。

2、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背景(幻灯片展示):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安史之乱755年爆发,762年结束)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令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篇三】《蜀相》课堂小结

《蜀相》和《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

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

(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

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

(一)知人论世

(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

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

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

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5、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五、总结

千秋诗圣惟子美,亘古男儿一放翁。倡导读其诗,品其文,怀其人!

六、作业

(一)课余熟读《书愤》,背诵《蜀相》。

(二)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内容和主旨,并比较《临》和《书》在表达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后两题见巩固练习。)

【篇四】《蜀相》课堂小结

《蜀相》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古诗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关于诗人杜甫、诸葛亮的资料及写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千古名诗《蜀相》,之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古诗、自学生字和查找相关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诗意、悟诗情。

二、 诵读、品味、感悟

1. 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配乐朗读。

3.理解题目,看三国地图、交流诸葛亮生平资料。

4.简介杜甫。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5.杜甫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6.汇报、交流。

(1) 指名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

到了什么?

(2) 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两句诗?(学生自由读)

(3) 其实杜甫在《诸葛庙》中就说:久游巴子国,屡入武

侯祠。既然杜甫已经多次去过武侯祠,他是为了看风景吗?学生读第三句诗:它让你想起了诸葛亮的哪些故事?(学生交流资料)

理解“天下计”、“老臣心”

(4) 你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就怀着这样的感

情来读一读这句诗。

(5) 诸葛亮虽有雄才大略、功绩卓著,但遗憾的是他未完

成自己的宏图伟愿,所以作者就水到渠成的写下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学生读诗)

(6)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英雄?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谁

来介绍一下此诗的写作背景。

(7) 讨论:杜甫为什么会泪满襟呢?(交流)

(8) 现在我们就带着敬仰和惆怅之情来有感情的朗读这首

诗。

(9) 总结写作特点、艺术特色。

三、 课外拓展、总结。

板书设计:

蜀相

诸葛亮 杜甫 鞠躬尽瘁 才华横溢 丰功伟绩 报国无门 英雄

【篇五】《蜀相》课堂小结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 3、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 4、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 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 6、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

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蜀相》课堂小结

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篇六】《蜀相》课堂小结

蜀相_教学设计 原版

《蜀相》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对于《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的教学建议中要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教学中不要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本人认为成功的个体阅读首先得复活感性,就诗歌鉴赏而言,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想象、情感、直觉甚至潜意识等,去感受诗人的脉动和心跳,体会诗人用了哪些意象,为什么用这些意象,这样写与诗人及诗人生活的时代有怎样的关联。这样去阅读,读者与作者才能进行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才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诗歌鉴赏过程中生成的独特体验才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学生才能享受到精神的自由交流,思想火花的有效碰撞,从而体会到诗歌的无穷魅力。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而杜甫被誉为“诗圣”,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想

《蜀相》是自主赏析篇目,应注重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本课我将采用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步骤一,温故知新,读懂诗人。杜甫的作品必修课本中已学过多篇,学生对杜甫已经有较深的理解,通过“温故知新”这一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情感渴望,让学生“爱读”,同时也紧扣了“知人论世”的单元教学目标。

步骤二,诵读感知,品味诗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读懂诗歌的重要途径。学习古代诗文,一定要重视诵读。本环节通过课前自读、课堂齐读和展读的方式,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在诵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

景,从而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与诗人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融。

步骤三,涵咏字句,悟出诗旨。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借助课后第二题四个问题的探究讨论和交流,既能够关注上下文微观语境,又能够探查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还能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宏观语境。通过还原语境,让学生“读懂”。因为还原语境就是还原生活,理解语境就是知人论世。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对话填充作品的艺术空白,以形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同时让学生发现并将文本的意义缺损和言外之意加以完形。这样既尊重文本,又充实了文本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步骤四,比较赏析,加深理解。拓展文本的横向阅读领域,将相关、相似文本进行比较阅读,生成和创新文本意义,让学生“读深”。

步骤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让学生“读活”。引导学生参读、借鉴和运用他人的阅读经验,去观照和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从多元的文本意义中得出自己感悟最深刻的内容,匡正一些曲解、误读,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

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其一,诵读教学法。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其二,探究法。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对诗歌语言、思想情感及诸葛亮的形象等进行鉴赏。其三,比较阅读法。将大幅作品与其他诗人的诗进行比较,将《蜀相》与杜甫另一篇作品《南征》、进行比较,知人论世,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其四,读写结合法。通过写鉴赏随笔,提升学生对诗歌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

2.诗歌颌联所表现的意境,“空”、 “自”两字的作用 。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读懂诗人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板书:温故知新 读懂诗人)

1、请大家推荐一位热爱杜甫的同学读幻灯片的一段文字,其余同学齐读空格处。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政局的动荡,官场的日趋腐败,使他的理想破灭。饱经忧患的他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彻骨的感受: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忧心如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丰富多彩,或雄浑奔放,或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被誉为(诗圣)。

2、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背景(幻灯片展示):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安史之乱755年爆发,762年结束)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令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小结:一切文学皆人学;一切文学皆时学。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因此,学诗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基调和时代背景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极为重要。否则,是断难设身处地的体味其中妙处的。】

二、诵读感知 品味诗情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和节奏。

2、下面请同学们再推荐一位喜欢诵读诗歌的同学背诵《蜀相》,其他同学听读,准备评价(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第一题的诵读提示,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学生可能会从感情、节奏等方面评价,老师要适时评价,恰当引导)。

3、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会根据个人的理解答出不同的答案,如“寻”“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老师适时评价并加以总结)?

明确:这首诗作者表达的是两种情感:景仰之情和惋惜之情。

4、带着这种感情,再次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朗读吟诵,其实是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从而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与诗人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融。】

三、涵咏字句 悟出诗旨

请同学们围绕课后第二题进行探究讨论,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这首诗歌的主旨(本环节应注重给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动口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想象、情感、直觉甚至潜意识等,去感受诗人的脉动和心跳,体会诗人用了哪些意象,为什么用这些意象,这样写与诗人及诗人生活的时代有怎样的关联。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每一个问题后面都设计了引导提问的问题,老师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要求:1、分组探讨交流;2、时间5分钟;3、采用旁注法,形成文字。

问题一: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凭吊,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引导提问:同学们,把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为什么?

适时点拨:题目用“蜀相”,说明杜甫在意的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个人的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之情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圣主良相,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壮志难酬,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的伤痛是不是更深呢?

问题二: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提问①有人认为,这两句可以修改为“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描绘出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象,表达了欣喜愉悦的情感。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描绘的“碧草映阶,黄鹂隔叶”的景象,本是种赏心悦目的,..

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

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引导提问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

适时点拨: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鸣,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武侯类人物却不复存在,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物故人非,观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草也只是应和季节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是动听的黄鹂的啼鸣,也失去了应有的和谐和惬意。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问题三: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引导提问颈联上下句的从那几个角度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明确: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引导问题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适时点拨: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

问题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引导问题诗句里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适时点拨: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引导问题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适时点拨:《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杜甫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比如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小结:诗言志,诗歌其实是作者心志的外显。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内心有了梦想、思索、困惑、迷茫、觉悟、感慨、痛苦、喜悦……凡此种种,积蓄日久,必有一吐而后快的冲动,于是诉诸笔端、化为文字。读这些文字,与文本对话,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渴望听懂作者心声,渴望做作者知己的精神追求。

四、比较赏析 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杜甫的这首《南征》,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对作者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蜀相》的异同。(投影)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 君恩: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

背景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