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革命影视做品100字

时间:2021-11-01 18:56:07 100字

毛泽东的革命影视做品100字(一)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期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重要文章。 从1935年初召开的党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春夏召开的党的“七大”,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在中共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 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

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945年八月,“重庆谈判”破裂,1946年,内战爆发。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针,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直面对中国社会的实际,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提出自己独特而大胆的思想,并为此不懈努力探索。解放了中国,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带领中国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中共十一届六中确立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毛泽东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毛泽东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毛泽东用革命、新思想推进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在中国革命上,他功绩斐然,他的思想仍然影响至今,引申出一代又一代的新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延续毛泽东思想,继续带领中国走向新时代,创造出辉煌的未来。

毛泽东的革命影视做品100字(二)

北京联合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

从红色革命影视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姓 名: XXXXXXXXXXXXX

学 号:XXXXXXXXXXXXXXX

学 院: XXX

专 业:XXXXXXX

从红色革命影视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来,局部反映长征的某个阶段、某场战役、某个角度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例如由蔡继渭导演、古月主演毛泽东的《四渡赤水》; 由林农导演、赵申秋主演周恩来,在四川泸定县境开拍的电影《大渡河》; 由翟俊杰导演、唐国强主演毛泽东的电影《长征》都演绎得大气磅礴。在建党 80 周年之际的 2001 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由金韬导演的电视剧《长征》,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反映长征的影视作品还有《万水千山》、《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姐妹》等等。其中《雄关漫道》尤为有名,填补了《长征》系列影视与中央红军不同的长征时间与路线的另一段长征历史的空白。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长征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尖锐反映。然而对于当今中国人,过去了 70 余年的长征是一段陌生的历史,那似乎是传统教育中一场模糊和朦胧的记忆,或者说是记忆中一些零星的片断,散落在历史的教科书里,很难再把它们完整地拼凑起来,在头脑中连缀成一部史诗般慷慨雄壮的乐章。更多的时候当我们提起长征,更像是提起了一个概念,一个消逝在岁月中的历史事件,一个距离我们遥远的时代,一支似乎与我们毫无关联的艰难跋涉的队伍。电视连续剧《长征》、《雄关漫道》等系列影视弥补了我们记忆中的这段空白,它是一部全面、真实、生动、感人的教科书,当我们翻阅它的时候,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了[1]。对那段渐行渐远悲壮非凡的历史风云,只有用影视作品形象才能直观地再现在当今的中国人眼睛里,才能更加深深地懂得长征的意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

电视连续剧《长征》给人第一印象是它的史诗之美。实事求是地说,今天,除了党史研究工作者之外,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于这一历史事件不太熟悉。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拍摄相对全面地反映长征的电视剧,在银屏上提供了一部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材[2]。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提出长征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于: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为中国影视作品的创作播下了许多优秀种子,影视剧为全中国人民激情演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美历史。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一样,长征“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3]。毛泽东思想在长征时期走向成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创造性中国化的结果。长征胜利之后,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共产党推翻腐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最终在实践层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无产阶级自身解放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在红色革命经典影视剧中激情演绎

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形象地再现长征等革命历史风云,让中国老百姓在家喻户晓的艺术载体中既娱乐休闲观赏,又在历史风云的演绎中“润物

细无声”地感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艰巨性与残酷性,而这样一种最好的艺术载体恐怕莫过于影视作品,这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被中国人民接受。

毛泽东等一批革命领袖虽然有他们过人的胆识与智慧,但他们作为个体的生命,具有人类的共性,伟人也有七情六欲,伟人也有儿女情长。基于这种认识,《长征》等系列经典影视塑造领袖形象平民化特色,让中国大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代伟人们其实与寻常人一样,伟人并非与大众遥不可及,这样就更加容易使观众们在赏心悦目的剧情中感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是如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如何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长征》在领袖人物形象平民化塑造上,采取以剧润史,因剧生事的原则,但最终的叙事目的不仅仅在于展示历史,更重要的在于“以史塑人”。该剧依据长征这一特殊的历史时空,借助各种通俗化的艺术表达手段,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塑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英雄伟人形象,而英雄主题的通俗化表达,则成为该剧人物塑造的显著特色,并超越了以往大多数同类题材的作品。该剧两条线索“中共党内斗争”、“国民党派系斗争”,浓墨重彩地从各个方面着力刻画“逆境中的毛泽东”,将过去神话式的领袖形象平民化,于生活的常情常理中展现毛泽东身临困境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伟人情怀,挖掘伟人身上所具有的豪情、诗情、人情等丰满的性格特征和深邃的审美品格,并以平民的视角拉近英雄和常人的距离。这里的“毛泽东”形象就克服了以往作品中单纯的神话色彩,通过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真实描述和特有历史氛围的艺术营造,精心雕琢了他赢得红军指挥权的坎坷路程,全面开掘了毛泽东在特定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超人军事才能、文化内涵和人性光辉[4]。这种人性光辉是毛泽东作为领袖平民化形象塑造的内在依据,是艺术作品真实性的表现,也是毛泽东等伟人们亲切可感、可知、可爱之所在。

编剧王朝柱在《长征·前言》中说,长征追求“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美学品格”。电视剧《长征》得到广大观众广泛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领袖形象平民化塑造。主演毛泽东的著名特型演员唐国强具有高超的演绎能力,他追求演出形神兼备,且更着力于神似。扮演周恩来的刘劲、扮演朱德的王伍福、扮演蒋介石的陈道明,在《长征》的演出之中,较他们以前的影视作品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高,在领袖形象平民化的开拓方面,这些著名演员都做出了不懈地努力和卓越的追求。

毛泽东作为父亲,他像平常百姓一样疼爱自己的儿子毛毛。导演用一种平民角度与历史巨人平等交流,着力刻画毛泽东的和蔼可亲。长征途中,贺子珍将新出生的儿子送给老乡,小毛毛又下落不明时,毛泽东在门槛上孤独的背影,折射出一个父亲痛失爱子的悲伤形象。还有一幕更为感人,毛泽东在农家小院学习《反杜林论》时,儿子毛毛爬在他的背上大喊大叫: “我要骑马,我要骑马,驾驾驾! ”毛泽东父爱浓烈地躬下身子,让毛毛爬在他的背上“骑大马”。毛泽东作为丈夫,在贺子珍为保护伤员负伤后,策马看望昏迷中的妻子,伤心地哭了。“无情未必

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毛泽东毅然下马抬起担架,他发誓要与子珍共存亡,哪怕是抬,也要把子珍抬到目的地。当腊子口一战,红军上千人壮烈牺牲,毛泽东失声痛哭,泪流满面,对着苍天喊道: 人民是我们的活菩萨! 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平民领袖,这就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大救星”。

长征之路就是从农村包围城市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化的具体探索。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都是中心城市暴动,夺取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而中国恰恰相反,由于敌我力量极其悬殊,农村又是反革命传统统治薄弱环节,中国共产党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广州起义相继失败之后,率领残存的红军开进连绵起伏的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被迫进行了万里长征。毛泽东等领袖们逐步在长征途中及长征之后完成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5]毛泽东这句话就是表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必须推翻的三座大山,革命对象明确具体,就是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5]。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电视连续剧《长征》形象再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历史。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全体劳苦大众利益; 国民党代表三座大山势力,是剥削阶级的代表。毛泽东建军初期就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著名论断。《长征》最明显的主要线索,是中央红军长征、国民党中央军对中央红军的追击。中央红军的长征突围,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种种故事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无数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都在这条主线上展开的。蒋介石指挥薛岳率领中央军督促西南各省地方军对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是第二条主要线索。这些不同线索在画面上的交替叙述,激烈的战斗和舒展的生活交错再现,让观众在故事情节的一张一弛中,领略到影片“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艺术效果[6]。电视连续剧《长征》的线索,都是紧紧围绕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搏斗,这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这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在中国革命层面真实的实践。中国不同于俄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失败,表明中国照搬十月革命暴动的革命路线的破产,万里长征走的是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由农村成功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胜利道路。

《雄关漫道》也成功地塑造了贺龙、关向应、王震、萧克等领袖平民化的形象。在表现贺龙这个传奇人物时,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作为红军将领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的一面,更着力挖掘其丰富细腻的性格特征和心理世界。对待老百姓和红军战士,贺龙如亲人和朋友一般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得知警卫员邦娃子的死讯,他又一次泪流满面。人物群像的塑造成功,得益于创作者在塑造和演绎这些人物时,始终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