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1000

时间:2021-11-01 18:29:24 1000字

篇一:《推拿 书评 1000字》

像盲人一样思考

像盲人一样思考,用心,而不仅仅是眼睛。

有这么一群人,在繁华的大都市,能够彼此相信,抱团取暖,抵御世间的冷漠;这样真好!这是我看完小说的第一个渴望。

怎么不想像王大夫一样,割开血肉,把所有的压抑释放出来!怎么会不也想,像金嫣一样,为了那份爱情,辗转各地,为了梦中的婚礼,绝不放弃;怎么不想,像季婷婷一样,对于朋友坦诚无私,宽容。但总是因为我们看得见,所以顾忌,所以畏惧,所以孤独了。本来想找个群体抱团取暖,却彼此把彼此都孤立了,在异乡求学的人,在他国奋斗的人,不都是渐渐感觉自己不再认识自己了。

也许是因为他们是盲人,是残疾人,所以会有更好的理由去依靠彼此吧。

说到残疾,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以为自己健全,却奈何不知自己也不过是心盲而已。很多事情,总是想看不看清楚的啊!茫茫人海,明明都睁大眼睛去看了,却怎么要不得自己真的喜欢的东西呢?

该怎么追逐亮呢?那就闭眼吧。闭了眼没有光可以么?《推拿》会给被现实麻木的我们又一次重新恢复光亮的机会,所以相信它吧。犹豫徘徊的时候,正是因为你的左眼和右眼看到了不同的方向,左脚和右脚,想去不同的地方。比起眼睛,在无尽的黑暗里仔细思考的,是心灵。也许正是因为心都忙来看世界了,所以像一个盲人一样思考,会

少了人与人的算计,忘了顾忌,不再畏惧,反而能在无穷的黑暗里,明确内心所要。

阅读也一样,拂去繁芜的人世,遁入书城,偶尔一次,也让自己感觉活得纯粹!

我固执地认为,即使没有光,也能感觉到亮,因为我想像盲人一样思考。

篇二:《变形记 书评 1000字》

变形,辨心

格力高是个不错的青年,为家庭,为家人努力工作。他为家人带来了大房子,让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这和我们的生活目标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无法否认,这肯定是我们人生的追求的一部分。而这个时候,走进格里高,看一看我们未来可能会拥有的繁忙生活,以及这辈子不出现意外永远也无法经历的变形。我们会对格里高的经历感到新鲜,对他的结果感到悲伤,对他周围人的人性产生怀疑。然而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尽管处在一个奇异的环境,反映的确是最真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之本性。格里高的悲剧不会重演。

但是,格力高的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是否在努力工作的时候只注重了工作方面的经营而忽视了家人间的亲情。或许你会说,我们现在考虑这个问题还早。不,恰恰相反,看完这本书,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现在想到了这个问题,在问题出现之前就想好对策,我们才不会再次经历格里夫的悲剧——与自己的家人贴身却不贴心。我们应该不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家庭,家人吧,即使我们所处的不是格里夫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可是人性在不同的环境中其本质是不变的,只要有条件我们内心的黑暗与冷漠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家人可以使我们强大,也可以使我们脆弱。如果格里高的家人真正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当做家人看待因隔离搞得,心与格力高在一起,格力高的妹妹不会厌烦格力高,格力高的母亲也不会因格里高的甲虫外貌而昏厥,格里高的父亲更不会对格里高冷眼相待乃至想杀死

吓昏自己妻子的格里夫。家人的心灵上的距离让这个家庭陷入混乱,家人的冷漠让格里高选择死亡。

对格里高来说,死亡是种解放,尽管他不愿失去自己的生命。我们不愿像格里高那样成为悲剧,那我们还等待什么呢,就从现在开始,去真正从心灵上贴近我们的家人。对我们绝大多数来说我们已经与家人心贴心了。但是,请不要与家人在心上产生距离,即便今后我们今后工作了,结婚生子建立了新家庭,也要与我们的家人心灵无间,空间上可以有距离,心却要在一起。我不要做格里夫第二,希望大家也是。

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这只是我看完变形记后的一点小小的感悟,希望大家看了之后可以有些许收获。

篇三:《苏东坡传 书评 1000字》

文人梦

就生活而言,苏东坡无疑是成功的。博辩的父亲、亲密的兄弟、志同道合的朋友、贤惠的妻子、聪颖的儿女,除了仕途上的起起落落他几乎是完美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苏轼的最好描写,不论他走到哪里总有朋友陪伴其左右。我时常在想是子由的乐观豁达吸引了天下朋友,抑或是朋友让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

我最钦佩的不是他的文学才华,而是其富于开拓的精神。“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使他能一改阴柔之词风,引一时之潮流;对“士人画”的提出也奠定了文人画的发展方向。他不像后世的文人般,被统治者拘束思想,只知照本宣科,几乎无半点创新。

有人说苏轼是一个政治家,不尽然也。纵使在地方上政绩斐然,朝堂上能够看清优弊,然而他却不懂得如何去把政治主张付于实际。也是其性格使然,不谙政坛时势终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孩童般的天性已令其疲于应付朝廷上的党派之争,政坛上的尔虞我诈。苏轼终究只是一代文豪,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吟诗、修佛、释道。

对苦难的旷达,在自然面前的灵心慧眼,使苏轼能够超脱物上。把对人生的感受和自然的了悟进行理性反思是子由的生活哲学,也是后代文人所极力推崇的。苏东坡是中国文人的梦,一个睡着都会笑醒的梦。

篇四:《小说书评写作指导 [1000字]》

小说书评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对社会生活看法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二、怎么读小说?

读懂小说的情节及情节发展的过程。

读懂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读懂小说的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

读懂小说所表现的主题。

三、怎么写小说书评(赏析)?

1、评析什么?角度: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语言特点(风格)、环境描写、突出手法写法(描写、对比、照应等)、社会价值。

2、总—分—(总)的写法。开篇要明确你评析的角度,并能够用简洁的话概括你的总观点;然后在叙述或引述小说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先叙(引)述再评析,或一边叙述一边评析;最后进行总结。

3、分析评论是文章的主体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叙述或引述原文要简洁择要,篇幅上不应该超过分析部分,及不可“以叙代议”。不能写成读后感,即谈读小说给我学习生活的启示,或转移到小说之外的人和事上。

篇五:《追风筝的人 书评 1000字》

为你们,我亦千千万万遍

当拉辛汗的越洋电话打来,并且同我说“来吧,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必须回到那阔别二十年余久的故乡。记忆中的喀布尔,虽然在塔利班的炮火下千疮百孔,但是,那里有我熟悉的街道,有我怀念的人生第一位导师拉辛汗,最重要的是在那里有着我童年最好的朋友,而他,同时也是一个仅仅听到名字就让我充满负罪感与罪恶感的人——哈桑。

读着哈桑的来信,一封用法尔西语写的,字迹整洁得近乎孩子气的信,信的结尾,“我梦到花儿再次在喀布尔街头盛开,音乐再次在茶屋响起,风筝再次在天空飞翔.我梦到有朝一日,你会回到喀布尔,重访这片我们儿时的土地.如果你回来,你会发现有个忠诚的老朋友在等着你.”看完后,百感交集,不由的想起那个墨绿色衣服追风筝的人,那个对我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朋友。

马上就要见到哈桑了吧,那个忠诚的老朋友,那么就让过去的一切恩怨逝去吧,让儿时的心结解开吧,但紧接着进入耳中的却是哈桑已经在半年前被杀的消息,随他而去的还有他的妻子,仅留下一个收养在恤孤院的孩子索拉博和一张褪色的宝丽来合影。而另一个震惊的消息竟然是,哈桑是我同父异母的兄弟!那么,那么,索拉博就是我的侄子!

我该怎么办?思考,思考!

懦弱,胆小!无论我承认与否,我的父亲是对的,我是一个懦弱人,我假装没有看见哈桑在街头为我挨的打,我为了赢得父亲的宠爱与关心,间接的赶走了父亲和我最好的亲人和朋友……现在我的侄子在恤孤院,而我却在担心我在美国的家业!不,我要救他,带他去美国!

被打,被折磨,被拒,都扛过来了,幸运,终于将索拉博带到了美国,一起生活。可是索拉博不开心。

我常常在想,一个人的经历对于一个人的行为会有何影响?在我三十八岁的日子里,在我的故乡,在喀布尔,我终于明白,那个我一遍遍想起的追风筝的人,我的父亲,拉辛汗,阿里,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我是多么的幸运,父亲影响着我做勇敢的人,哈桑用他的爱保护着我,拉辛汗引导我走上文学创作的路……而这些难忘的亲情、友情、爱情,无关国界,无关民族,他们共同使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你们,我亦千千万万遍!

美国,风筝飞在空中,索拉博在追,他终于笑了!我追,我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因为,我知道,风筝还在,追风筝的人也还在。

篇六:《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1000字》

一本《细节决定成败》风靡全国,几乎每个企业家都在谈论细节,强调细节。听说很多老板专门给员工送这本书,偏爱之情由此可见。

然而员工对此是何反应呢?一次和友人谈及此书,她的第一反应是:“老板的说教书”,只是“帮资本家洗员工的脑”罢了,我不禁莞尔。一千人有一千人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评1000}.

前不久和Andre聊天时,他问我:“你是为自己打工还是为别人?”,突然茅塞顿开。我们常常怪老板不把我们视为企业的主人,我们自己有没有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为别人打工的人常常梦想做大事结果连小事都做不好,而为自己打工的人却能终小事继而成大事——这是一个自我定位的问题。

我们常常会评估付出是否值得,是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每一笔付出最终的受益人是自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细节决定成败》的开篇语:“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何谓大礼?小让方能成就大礼。“胸中有丘壑”固然是一种胸襟,而“不拒细壤”“不择细流”却更显博大。如果我们过份计较个人得失,结局必然是因小利而失大利。汪中求先生一针见血:“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有意思的是,成功的企业总是一样的(而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故事)。前段时间Jim和华西希望集团陈育新总裁会晤,我有幸旁听。作为中国第一大民营企业集团的领军人之一,陈总的谈话一直围绕着自己如何注重细节,从小事处改良创新展开。每每谈到对细节如何改良如何获益,陈总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离开办公室时,陈总对员工叮嘱道,记得把花园的水龙头关了。看似无心,原来财富数以亿计的陈总却是如此“处处有心,处处留意”。突然我理解到,一直倡导“追求完美”、严于律己的陈总成功的奥秘所在。

都说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是没有经历过风雨的年轻一代,相对于我们的祖辈和父辈多了一分毛糙和浮躁。一心只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小事。但事实上,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所以,我们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不仅是企业成功的利器,也是我们锻造自我核心竞争力的法宝所在。细节做好了,表面是企业受益,最终是个人得利。我们在严谨的工作中培养了自身的细节意识,这种意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将支撑我们自身的成功,获得超值的个人财富。细节是自己的终身财富,让我们为自己打工,对自己负责。

读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使我感触颇深。从表面来看,这是一本关于企业管理精细化问题的书,似乎与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其实不然,书中所强调的细节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管理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纵览全书,作者用极为详尽真实的事例和一系列令人胆战心惊的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细节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本书意在提示人们:做大事必重细节。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人每天所做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碎的平凡的小事,能称得上大事的没有多少件。但是能够把小事、平凡事做好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段话看似平凡,其实蕴藏了许多真挚的哲理。的确,一个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肯定做不成大事。然而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那些小事,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殊不知,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假如每个人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细节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读完这本书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点肤浅的想法。作者所强调的注重细节的理念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分明有着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一理念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使它为我们的教育服务呢?

在工作中我认为要严格要求自己,必须把常规工作做到位,以身作则,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切细节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做,花大力气做,把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细致严谨。例如:在备课之前的研读教材,每行每字都要仔细斟酌它的意思和意图,还要研究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根据这些,再进行细致地备课,而备课中的问题设计,问什么问题?怎样问?何时问?甚至问题的遣词造句都要进行慎重的考虑和选择,争取使每个问题都问得有价值,有针对性。有效地利用课堂的40分钟,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太薄弱都有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另外。老师也要十分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最后,老师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来教育管理学生。我觉得老师将注重细节的理念传达给学生也十分有必要。作者在第四部分

第二节中谈到,“注意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谈到日积月累,就不能不涉及到习惯,因为认得行为的95%都是受习惯影响的。”所以我们应该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细节抓起,严格要求学生养成注意细节,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在习惯中积累功夫、培养素质。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因为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有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等细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各自的心{书评1000}.

理特点,因材施教。

在工作中我还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这种热情。书中众多的例子从正反两面说明了细节能够表现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细节在创造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有多大差别?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看不到细节,或者不能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台湾首富王永庆就是从细节中找到成功机会的人。

再回过头来看本书的作者,他自己也是一个十分注重细节的人,从一开始的人民教师到公务员再到下海经商成长为现在的首席营销顾问,这一系列成功的蜕变不能不说与他“把小事做细”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教育工作者当然不需要像作者那样做那么多转变,但只要我们能接受他对于细节的理念并从中得到启发,我留意了以往自己的一些细节,发现它们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存在的种种不足,给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事,我一定要用心筹划、用心去做,凡事未雨绸缪、考虑全面细致,凡事要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

篇七:《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1000字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可以说它和我差不多年纪,今天我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时候,被书中无数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着。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着,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夏先生说:“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

在看《爱的教育》时,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