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介绍作文330字

时间:2021-11-01 05:37:02 900字

第一篇:《阿炳简介900字》

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

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围绕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传有许多故事,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终了,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老师告诉他,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无锡。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要不叫映月,无锡有映山湖么,阿炳说,好,你的学问大,就听你的。

对这件事情,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从晚上7点半才开始录。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23天,好像是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前面。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记得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阿炳介绍作文330字

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

阿炳用的最多的乐器,仍是那把家传的红木胡琴,经常拉的乐曲,也仍是那首象征了自己一生命运的《二泉映月》——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乐曲。他将此曲视为自己的眼珠一样重要。他仍在不断地修改它,对乐思、节奏加以润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乐的遭遇!同样,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种痛苦:音乐的痛苦。

在他出入酒肆茶楼所用的节目单上,这首曲子暂时用的题目是:《惠山二泉》。一直到他临终的前半年,他才以一名创作者的胜利的口吻,向外人宣布,它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 ,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作为民间艺人,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阿炳音乐的成功,有他个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有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也有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特点,所以围绕着阿炳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代表作的创造者,研究应该是立体的、系统的,包括美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掘由其音乐作品传递的深刻内涵。

阿炳是源自草根的艺术家,他的传播途径是街头巷尾的谈唱,艺术要不得一点浮躁,阿炳艺术成就的萃成,有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深入民间的体会体察,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所以研究阿炳“苦难”的成功才显得特别有意义,对现在的艺术人是一种启发。”

来源于民间的阿炳音乐,每一次弹奏时都有即兴地创造,这来源于阿炳几十年演奏传统音乐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仅仅关注弓法、指法、音准、力度的学院化教学,仅仅一首《二泉映月》的弹奏,无法诠释出阿炳音乐的全部内涵。所以对阿炳精神、阿炳音乐的传播、研究应该更加细化,使之成为非遗传承保护的一个独特范本。

第二篇:《阿炳 观后感》

《阿炳》观后感

这学期开学以来,每周一下午利用班会课,我们学校组织了电影观后感活动,我们全体师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电视连续剧《瞎子阿炳》,我一集不落的看完了电视连续剧《瞎子阿炳》,心里充满了对阿炳的同情、赞叹和惋惜。同情他的坎坷遭遇;赞叹他的才华出众;惋惜是对他创作了许多曲子却只留下了六首。故事情节悲伤感人,感染了自己。情不自禁的写出自己的一些感受。

说起来,阿炳也实在是不幸,刚一出生就面临着被扼杀的危险因为私生子,好象预示着这一生都不顺利,是父亲把他安全抱出。光阴荏苒,一晃阿炳已8岁了,被称作师傅的父亲从乡下接回雷公殿做小道士。教他拉二胡,弹琵琶,敲鼓,师傅认真教徒弟用心学,19岁阿炳便成了无锡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琴艺方面的“小辈英雄”。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可阿炳的人生有着太多的苦难,在阿炳经历了恋人梦珠被迫嫁人、父亲去世、雷公殿被封等一系列悲伤事件后,眼睛瞎了。从此,阿炳的生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成了一个贫困潦倒的流浪人。但却始终没忘记自己的二胡,不论是高兴还是悲伤常常弹奏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人间的沧桑、命运的不公也许是阿炳常拉忧郁曲子的原因之一吧。

从此,阿炳凭着拉二胡、弹琵琶来维持生活。路遇不平还狭义相为,帮助落难得人。也正是因为有着一颗正直善良的心才得到萍水相逢的彩阿炳介绍作文330字

娣的侍侯和相伴。阿炳每天上街卖艺——不光为了生活,最主要原因是忠爱二胡艺术,一拉二胡一切烦恼便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只有那婉转悠扬如醉如痴的美妙琴声。。。。。。这样,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琴艺。也因此得到了音乐学院杨教授的赞叹,真是知音难觅啊,杨先生对他说有机会给他把谱记下来,阿炳喜出望外,便天天等夜夜盼。但事与愿违,社会的黑暗、兵荒马乱,生活贫困,阿炳不仅没等来杨先生还失去了二胡,这不亚于夺去了他的生命。阿炳整天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一下子就老了许多。

雄鸡一唱天下白,旧社会使他失去了二胡,新社会又失而复得,杨先生也为他录了音记了谱,此曲只应天上有是对《二泉映月》的赞叹,再次拥有那琴弦声使阿炳的灵魂都为之一颤,融入在生命里,阿炳简直是为了二胡而生,他对爱是如此细腻、温情而深切,他内心存在着怜悯和大痛,一切都化成了联翩而至、跳跃闪烁的意象,散发出悠长的醇香,难怪小泽征尔要跪下来听。老子曰:“上善若水”。阿炳也被尊称为华彦均先生。除了《二泉映月》还录下了《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中外闻名的曲子,也了却了他的一件心事。活着知音难觅,死后知音遍天下,人们都陶醉沉浸在他的琴弦声里。。。。。。阿炳经历了悲泪离愁和人间的沧桑,这磨难多端的人生使他创作了许多曲子,用生命悟出来的音乐感人至深,久远流传。这位有才华的民间艺术家为世人所传颂,这位艺术家也为世人所铭记,为我国的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保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篇:《阿炳简介》

阿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阿炳介绍作文330字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轶闻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二泉映月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是他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并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阿炳介绍作文330字

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1950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十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第四篇:《成长的滋味》

心灵在阳光下微微露出点嫩芽,随之开花结果。

天渐昏暗,肆虐的狂风卷起一片飞沙走石,桥边的几棵老轻松在风中传出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奏起柳永的“更那堪清秋节”,久久在林中回荡。

我双手抱头,一个劲地往家里跑。忽然,慢住了脚步——一位年迈的爷爷吃力地蹬着一辆简朴的三轮车,在那有些坡度的桥上使着劲儿。他被十二月的寒风包围着,如同穿行在漫天飞雪之中。老人的青筋微微突出着,咬着牙,身子向前倾斜,似乎已经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最让人揪心的是他的身后坐着一位手脚不便的老奶奶,脸上的神情如同一江春水东流,颇不平静。车在风雪之中缓缓后退。

轻轻地,我走上前去,用手握住车身,尝试向前小步的挪动着。我将身子弯了下去,弓着步子,深吸了几口气,没有发出一丝的响声。只觉脑子中一片空白,如同一张白色的画卷。额上的汗珠从两边缓慢地聚集,在嘴角与下巴间彷偟着。终于,“啪”的一声落在地上。

那位爷爷转过头看了看,那双像漩涡,似乎能把人拉进去的眸子中,蕴含着几分疼爱,一些感谢,许多关心。这一切的一切,在我心头立起一盏永远不灭的明灯,荡漾出动人的火花。

终于,我闭上眼,使劲一推。车,顺着道路行下,脸上的汗水也随之落在我的心中。于是——幼苗从土里偷偷钻出来,是欣喜;渐渐长大成为一株小树;是快乐;饱经风霜之后成为参天大树,是收获。我知道这就是成长。

乌云渐渐散去,似乎是“春光无限好”的景象,我的心自是如此。

第五篇:《那轮明月》

离别是在那个朦胧的雨天,

离别是在那个温柔的月夜。

不想回头,是不忍。

始终回头,是怀念。

是雨?是泪?还是雨夹着泪?

我的视线模糊。

滴答滴答的雨声,

是为我送行?

还是为我内心的忧伤的旋律伴奏?

别了,

我亲爱的家乡,

那给我幸福的朴素的瓦房!

别了,

我亲爱的家乡,

那给我快乐的可爱的牛羊!

这时,

雨停了。

漆黑色的夜空

撒下一片柔和的月光。

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那轮明月

定能把我的思念我的祝福带给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乡

还有给我童年给我梦想的家乡!

第六篇:《月》

月很美,真的!

夜渐渐深了。作业之余,便来带小屋里,推开窗户,望天去,似乎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也许是第一次这样去凝望天空吧……

夜很静谧,天空夜渐渐由那普鲁士宝石蓝变成黑色,月亮也开始加起夜班来,几颗疏落的星,伴着月亮。望着那一轮明月和那几颗星星,觉得有些陌生,我仿佛看见他们再对我霎眼,要和我交个朋友。在他们的照耀下,我沉睡着,我陶醉着……

月,很亮。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皎洁静谧的月光披在地上,地很大,月亮不干示弱,再大,也能如披风似地,披在地上。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月的光亮如同贝多芬手指间流露的《月光交响曲》,阿炳的《二泉映月》,总之,月很美。

月,很圆。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月亮就如同“白玉盘”、“瑶台镜”,那样的圆,亮。相信,世上除了太阳之外,无一物能与圆月比一比了!

“滴答”,“滴答”的钟声提醒我时间差不多了。霎时间,我觉得开始那种莫名的感觉消失了,也许是与月交了个朋友吧!

真的,月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