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角色介绍.

时间:2021-11-01 05:29:51 900字

篇一:《《海上钢琴师》人物心理分析》

矛盾的1900

1900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孤独、神秘,他向往爱情,对外面的世界跃跃欲试。但他又是怯弱、自闭,他害怕未知的东西,害怕自己无法操纵的世界。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带着他走出来,他无法面对真正的想法,只能选择逃避。这样一个人,最后选择了与6.5万吨炸药一起待在船上也是必然的选择了。

不同于鲁宾孙,1900的悲恸在于他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陆地上的美好。所以他对繁华世界的追求与向往都被淡化了,在一个只有成年人的世界,8岁以前的一切认知全在于养父的只言片字,还好他慧根早生。

谈到1900的人格分析:

1900敏感而犀利,这与他是一个早熟的孩子有关。这是一个没有太多童年的孩子,童年的他是没有同龄人陪伴的。从他懂事起,他享受到的就是成年人的待遇,因此他不会像其他的小孩子一样有一种来自本我的欲望。

他可以很好的解读其他人的内心,他能从细节感受到全部,他善于推理和判断,但他内心单纯,并不鄙夷所看到的种种欲望。这种不鄙夷建立在他只注重自我的前提下。

1900把握不准社会认同,这与他生活在一个想对封闭的空间有关。他和黑人钢琴师在船上比赛初表现出来的单纯的欣赏和赞叹,但最后却又如此的疯狂,他并不清楚自己下一步会做什么,自己到底追求渴望的是什么,这场钢琴决斗,是从好奇到欣赏到共鸣到不屑到好斗到颓靡到兴奋。

他害羞却又开朗,他会与第一次见面的吹小号的胖子,一同坐在钢琴前,指尖洋溢着洒脱;可是面对心爱的姑娘,却又连一张自己的杰作也送不出手。

他积极却又消极,船头到船尾的简短空间,他呆了最起码45年,一步也没有迈出,他是积极的,因为他一步也没有迈出,却还是那么快乐,可他又是那么的消极,因为他一步也没有迈出,他连try的勇气都没有。

1900快乐却又害怕,他心境单纯,有着很多很简单的快乐,所以在船上他可以过得很开心,但他的开心都是不明显的,因此当他结识了康恩这个朋友洒脱不羁的朋友时是那么的开心。一出生就被遗弃,疼爱自己的养父也在年幼的时候意外身亡,8岁以前都只能躲在阴暗的船舱,没有朋友,没有阳光,没有认同感,这是他内心不安的本源。在享受着钢琴带给自己的单纯的快乐的

同时,他质疑着身边的一切,畏惧着外面的世界,他害怕陆地上在他看来多彩复杂变数太多的生活,于是他习惯了在意识里旅行,一个人行走在美丽的山峦、广袤的森林、喧嚣的人群、以及有着浓雾的奥尔良。

1900生活的环境与自身的经历早就了他的敏感、羞涩、消极、畏惧、不安,永远属于1900的弗吉尼亚号,永远属于弗吉尼亚号的1900,永远的1900。

篇二:《浅析《海上钢琴师》》

浅析《海上钢琴师》

学生姓名:蔡悦

学习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师范学院

摘要: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作品“时空三部曲”之一 ——《海上钢琴师》出品于1998 年,改编自亚历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电影讲述了弗吉 尼亚号游轮上一个名叫1900的钢琴师的传奇一生。这是一部典型的具有欧洲中世纪 浪漫色彩的电影,以这样一种浪漫的氛围为底色,影片十分成功的向世人展示并阐 述了有关生存、信念、自由、美学、音乐、爱情等方面的看法及观点。隐约贯穿全 片的悲剧色彩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悲剧结局,赋予了影片除浪漫外又一层忧 郁、朦胧又安谧的基调。人们欣赏经典,乐于身处在一个纯粹的空间挖掘经典的不 为人道之处,《海上钢琴师》首先从它的大基调上就已经进入经典的的行列。本文 将从阐述人物、情节、电影音乐和主题四个方面着手,以达到从浅显层面理 解这部电影的目的。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 人物 情节 电影音乐 主题

主人公1900(人名)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船上的烧炉工丹尼将他抚养长大,8岁时养父去世。正是在养父的葬礼上,1900第一次接触到音乐,并显露出惊人的钢琴天赋,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弗吉尼亚号这个有限的空间也令他天然地对除游轮以外的世界保持一种警戒的心理。即使是之后邂逅了自己的初恋,尘世的复杂仍使他茫然无措,最终打散了离开弗吉尼亚号的想法。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曾动摇,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弗吉尼亚号的1900与船一起葬于海底。 从此,很少再有人会记起那一生未踏上陆地的天才钢琴师和他传奇的一生。 关于影片中人物的分析:

1、1900

1900是个孤独的矛盾体。由于从小生活在弗吉尼亚号游轮这个特殊的有限空间,1900性格很忧郁,思想很单纯,但他却能洞察船上每一位乘客的心理。他也会在船靠岸后站在栏杆上眺望远处,他会偷偷的拨通陌生人的电话:“你好,也许你不认识我,但,我们能聊聊吗?”可是,即使1900十分的渴望了解船以外的世界,但是从小生活的环境与养父的教育方式,让他形成了一种封闭、放任、胆小的性格。他的社交范围很窄、他很少向别人袒露内心的感受,甚至于他的表情都很少有变化。这个少年的内心与情感相互牵绊着,使之一直活在矛盾里。

1900是个悲情的钢琴天才。谁见过比《海上钢琴师》更虚假的环境?那样的与世隔绝几乎不能用人类的想象力去创造;谁又见过比1900更“真实”的人?他那种执拗、敏感、深情、悲观、自我封闭、自我超越,无一不是有史以来所有天才艺术家最真实的写照。养父的葬礼上,是1900最无助、最脆弱的时刻,却在这时,他与音乐不期而遇。天籁般的音乐给他了一种安全感。自然而然,他对音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和喜爱之情。几乎

所有搭乘过弗吉尼亚号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天才,1900从不缺少喝彩与羡慕。但正如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天才是个发展极其不平衡的怪物。梵高的作品流芳百世,却困扰于精神疾病英年早逝;大数学家罗素著作等身,偏有不被世人理解的感情丑闻;1900,为钢琴而生的人,从某种角度说,他的执拗和胆小压缩了他的音乐的宽度。更不幸的是,像1900这样的天才充当的只是船客身边的玩偶一角,船客们欣赏他、拥戴他、痴迷他,甲板上一声尖锐的“America”,便强大到将这位天才钢琴家的音乐摧毁至荡然无存。

1900是个随性的独行者。1900这个角色就是为批判现社会而设定的,他是弃婴的境遇预示了与现代社会的水火不容,受到的启蒙教育蕴含了对传统观念的讽刺和颠覆。无论是他习得音乐的方式还是演奏的音乐本身都体现了他反传统反现代的无意识。

首先他的成长就是非常态的,没有出生证明、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1900远离一切的社会文明,没有公民意识,不谙一切规则,就像1900所表达的:“Fuck the regulatins!”“Fuck jazz!”,他注定要与这个辉煌的文明世界格格不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下,成千上万的移民或怀抱自由的梦想,或心存侥幸,或走投无路,向着自由女神高呼振臂,随之膨胀溢出的名利欲望显露无疑。这些移民将美国视为自己的归属,而在1900的内心,大海才是他的归属。1900将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属有三方面的缘由。一方面,其实1900竭尽一生都在思考:我该如何是我?终不得其所。由于性格上的缺陷,他所能意识到的仅是自己显露出的能力有限与不融于群体的本性,本质上他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这一点囚禁了他,让他依恋这艘船,于是他只能留在船上。另一方面,因为孤独产生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羁绊着他,使之不敢轻易的离开弗吉尼亚号;再一方面,1900有自己的追求——用有限的琴键演奏无限的生活,这就是他坚守的音乐。钢琴的演奏需要稳定的环境和心境,1900知道外面的世界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他望而却步了,此时他的懦弱却是为了坚守音乐而做的委曲求全。他选择远离世人孑然独行的同时,音乐给了他更加厚重的生活。

2、马克斯

如果说1900是个拥有纯洁心灵的天使人物形象,马克思则是一个与之相反的人物形象。他来自现实中的社会文明,认同世俗的名利观,然而内心神性未泯。

马克斯是个一生潦倒的小号手,在片中,马克斯所发挥的功能意义为“拯救”“认同”。马克斯也许是唯一能懂得倾听1900的人,虽然对于1900的音乐不尽了解,起码他很尊重1900,自始至终。但不要忽略,马克斯是凡人,拥有世俗的思想,他不断地想把1900从封闭的弗吉尼亚号“拯救”出来,去享受世人所理解的理所当然的荣华富贵。可是戏剧性的是,实际上被拯救的却是马克斯,最后马克斯没有强行将1900带出废船,只因为在他那颗被世俗观包裹的内心,早已被1900说服,此时他的功能意义转化为“认同”。马克斯这个人物形象,是剧中不多的给人希望的成分,包括乐器店的老板,他们的存在表明在冰冷的现代文明社会中还未泯灭的神性。这多少都带给人们一丝心灵的温暖和宽慰。

导演借助马克斯这个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让人们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片中总能看见马克斯在不停的说服,不停地寻找,导演会以为马克斯的行为会奏效,确实,这种惯用的伎俩效果是有的,而频率过高,也暴露出导演本身对这个故事真实性的怀疑。更为遗憾的是,马克斯居然找到了1900,这不禁让人大失所望。导演的本意原是营造最大限度的现实效果,使这个传说穿梭于现实与非现实之中,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不确定。但因为太过于追求真实,却丧失了故事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自然而然的,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是,真有一个叫1900的人,是马克斯找到了他,不过他死了。这与导演的本意可是大相径庭。

关于情节设定的分析:

电影《海上钢琴师》采用“插叙”的方式娓娓道来一个名为1900的钢琴师的传奇故事。虽是插叙的手法,故事的叙述过程却处理的十分流畅自然,有条不紊。在平稳的叙述中,影片共设置了四处小高潮,这使得影片层次分明、张弛有度。本文仅选择“爵士对决”、“邂逅初恋”、“离船未遂”和“最后对白”四处高潮进行简单的分析。

1、“爵士对决”

全片最精彩的桥段莫过于1900与爵士乐鼻祖杰里的三场对决,无论是镜头的切换,还是空间的调动,导演在这一部分花费的精力是最多的。此处设置了几个亮点情节:1)杰里把一支烟放在钢琴边上,一曲终了,烟灰未断。此处显示出杰里超凡的稳定性以及对钢琴驾轻就熟的演奏功底,换个角度,1900正面临极大的挑战。2)一位贵妇人的假发掉落,而她完全沉浸于1900的疯狂演奏中,演奏结束才突然意识到。这是出现在“对决”桥段的几处侧面烘托情节之一,它的功能无疑是为了烘托1900邻人叹为观止的演奏技巧。3)1900用发热的琴弦点燃了一支烟。同样的,此处运用夸张手法,只为再次衬托1900的精湛技艺。有趣的是,杰里与1900使用的道具都是香烟,其中存在的戏剧效果不言而喻。

然而这一桥段的设计仍是有缺陷的。三场“对决”中,两人各演奏三首曲子,对于前两场,1900第一次选择了圣诞曲,第二次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重弹了杰里的曲子。他所表现的态度为游戏、欣赏、学习甚至有感动,这些都是人人对第三场抱有期望。然而就在第三场,导演难以自拔的落入了俗套,他设计的是1900用两只手演奏了四手联弹的曲子《野蜂飞舞》的情节,这个情节的设计的确使观影者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但导演忽略了两个关键点:首先,这个情节是否与1900的人物形象相吻合。这个“好斗”的情节瞬间把1900的形象——一个不谙世事,纯粹的钢琴师毁于一旦。即使是真的被激怒,遵循1900的性格,他应该会为音乐的纯粹性捍卫到底,至少也不会无聊到与一个俗人斤斤计较。再有,导演使用“以强压强”的手法不可取。毫无保留的暴露获取的只是短暂的快感以及一个对1900具体的定位,而有设计的保留却会给人无尽的遐想,并延伸1900的人物形象,至于1900的钢琴技艺到底有多高,你不得而知,因为,你永远不会看见1900残忍的把音乐作为武器与人争斗。 如果想要表现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度,俗人选择“以牙还牙”,聪明人则“以退为进”。演奏速度的快慢不该是决定胜败的因素,如果1900使用灵魂去享受第三场,于波澜不惊中释放内心的强大力量。那么,无论是在技艺上,还是在精神上,1900都将不留余地的完胜并打动对方,且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像片中所表现的,强大到令杰里感到恐惧。此处瑕疵,甚感遗憾。

2、“邂逅初恋”

一个传奇的人,一个传奇的故事,没有爱情的踪影,都将失去光彩。于是导演安排了1900与农民女儿帕多安邂逅的情节。这使1900作为一个人的形象,而不是神,有了情感上的依据。此处情节,也成为影片体现其浪漫主义色彩的最具代表性的地方。

剧中帕多安的出现促成了以下几个情节:1)由于帕多安给予的灵感,1900完成了片中最经典的乐曲,这让我们见识到爱情对于1900的滋润;2)阴差阳错,1900未能把

唱片送给帕多安,倔强地1900毁掉了唱片。这意味着1900再次与发财的机会失之交臂,此处情节也交代了开头出现的重修后的唱片的背景,使之成为完整的情节;3)帕多安间接地促成了是1900上岸的想法。

整个“邂逅初恋”的大情节设计的最大功能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确切的说,帕多安与1900之间谈不上爱情的存在,这一段情节,只是导演为叙事完整,暗示高潮所设置的道具。

3、“离船未遂”

这个情节的设定,没有使用什么艺术手法,完全是靠情节本身所能带给人们的信息成为亮点。影片的开头,马克斯就告诉乐器店老板,1900一生都没离开过船,所以当这个情节出现,也就是1900提出离船的计划时,这部影片的高潮到来。

所有人都期待着1900踏上陆地的那一刻,而导演在此处设计的十分巧妙,1900站在舷梯上,沉默良久,最终将帽子甩入大海。1900没有在船上或者是在陆地上回心转意,而是在两者的交界——舷梯。他是离开了船,可他确实没有登上陆地,甚至连他的帽子也只是旋转几圈后落入大海。这个情节透露的信息正是1900的归属问题,他不属于弗吉尼亚,他归属于大海,弗吉尼亚只是一个载体。

这次的离船未遂使1900更封闭了,他彻底的抹杀了心中仅存的对尘世的向往。很长的一段时间,1900一直都在思考,此时他意识到自己的有心无力,而这种可怕的自我意识,促成了影片最后的升华部分“最后对白”。

4、“最后对白”

马克斯最终奇迹般的找到了1900,这样的结果很令人失望,人们都希望一个传说他能让你欲罢不能的信以为真,却有一个朦胧的结局可供咀嚼。虽然这个情节在故事的设置上不算绝佳,却在影片的主题上得到升华,1900与马克斯最后的对白不仅解释了前面的情节,更是对1900这个人物形象的最终定位,他不离开船的理由可能有很多种,而导演通过这段对白给出了他理想的解释:“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1900这样说。

“最后对白”它的经典之处还在于,马克斯于此时终于被感化,他能允许1900留在船上与大海共存便是体现。撇开1900懦弱的个性,“最后对白”它成全了1900坚守的信念和马克斯人性的转变,这是给人以希望的 ,作为一部文艺片的落幕,“最后对白”多少带点不可言状的美丽而又不惊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