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元帅

时间:2021-11-01 00:43:16 900字

篇一:《纳粹德国全部27位元帅照片及介绍》

陆军元帅 沃尔特·冯·布劳希奇(1881-1948)

1881年10月4日出生于柏林,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1年12月19日被免职,最后职位:陆军总司令。 转自铁血社区hpbbsexuene

1900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第四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

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19日被希特勒强迫辞职,在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

布劳希奇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1948年10月18日当他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提作证人期间,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汉堡战俘营

帝国元帅 赫尔曼·威廉·戈林(1893年~1946年)

1893年1月12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罗森海姆的马林巴德温泉别墅,官僚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帝国元帅(德国最高军衔)。1945年4月23日被免职,最后职位:空军总司令。

转自铁血社区hpbbsexuene

1912年从军。毕业于卡尔斯鲁赫军官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主席。1938.2.4授空军元帅;1940.7.19授帝国元帅。

1945年4月20日,在苏军兵临柏林之际,他出逃到巴伐利亚,因企图取代希特勒的地位未能成功而于23日被解除了一切职务。1946年10月15日夜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即将执行对纳粹战犯死

刑判决的前两小时,戈林突然服毒自杀。次日凌晨,在被处死者的尸体从监狱运出后,关押戈林的蒙道尔夫集中营负责人安德鲁斯上校发布消息说:“戈林未受绞刑,他在昨晚10点45分服用氰化钾自杀。

陆军元帅 京特·冯·克卢格 (1882-1944)

1882年10月3日出生于波森,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8月被免职。最后职位:西线总司令。

1901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四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 转自铁血社区hpbbsexuene

1944年8月西线的状况日益恶化,他仍违心地执行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于7日发动了最后一次失败的反击。此时,克卢格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撤退部队,于是被希特勒撤职。 1944年8月19日因“七·二○”事件受嫌在返国途中的专机上服毒自尽于梅斯附近。

陆军元帅 埃尔文·隆美尔(1891-1944)

1891年11月15日出生于符腾堡邦的海登海姆,教师家庭。1942年6月23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7月被免职。最后职位:B集团军总司令(西战场)。

1910年从军。毕业于但泽皇家军官预备学校,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北非德军远征军司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

1940年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挥非洲军团。在北非作战中,多次击败英军,被称为"沙漠之狐"。1943年2月,在突尼靳的加夫萨地区给了骄傲的美国第二军以重创。因与希特勒的北非战略格格不入,隆美尔被免职。

转自铁血社区hpbbsexuene

1943年7-11月复任驻意大利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驻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司令,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被英国飞机炸伤。

“七·二○”事件”后受希特勒怀疑被逼自杀。隆美尔服毒自尽时身穿开领的非洲军制服,佩戴着他珍爱的那枚灰蓝色釉质十字勋章。

空军元帅 阿尔贝特·凯塞林(1885-1960)

篇二:《德国军衔和肩章》

二战时期的德国军衔、权杖、肩章、勋章、领章等

二战中的德军军衔及标示非常繁杂,花样特别多,而且德国是一个崇尚权威的国家,德国人特别注重纪律和执行。这么说吧,只要你穿上一套制服,在纷乱的人群中马上就处于权威地位,尽管许多人并不知道你这套制服代表着什么。

1945年柏林战役后期,孟克少将带着元首地堡里的人逃亡,在地铁里遇到一扇关闭着的铁门。孟克要求门后的地铁工作人员立即打开铁门让他们过去,结果被两名工作人员拒绝,理由是:1923年的一条规定明确指出,每天晚上最后一列火车通过以后,这扇门必须关闭。孟克等人无可奈何,因为他们认为“有命令就得服从,虽然这命令只是来自柏林运输公司,但也得服从”。

德国人遵纪守法几乎到了死板的地步,某学者曾说过:德国人民是不会开展游击战的,如果几名德国游击队员决定去炸毁火车,很可能因为买不到站台票而取消行动。

这样的民族个性决定了德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看重权威,权威的体现很大程度上来自制服。德国在二战中可谓制服满天飞,不仅是军人、党卫队、警察,几乎各个行业都推出了自己的制服。而今天,我们只是谈一谈国防军的军衔和标示,篇幅原因,暂时不涉及党卫队。

我们自上而下,先从将级开始,然后到校级,这次只谈这两个级别,文中除特别指出外,均指陆军而言。

元帅

德文中,元帅一词是Generalfeldmarschall。1940年之前这个级别是德国陆军及空军的最高军衔,直到戈林获得了“帝国元帅”的头衔。帝国元帅高于元帅,但戈林这种军衔仅仅是个特例,德军中也只有他一人拥有这一军衔。

(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他的级别比普通元帅高一级,按照美军的标准大约属于六星上将。戈林的领口带着三枚勋章,分别是:骑士铁十字勋章、蓝色麦克斯、大铁十字勋章——这种勋章的唯一获得者就是戈林。)

(赫尔曼·戈林元帅的肩章,与其他元帅相

比,他的肩章金光闪闪,应该是纯金制作,而且

多添加了帝国之鹰的标记。)

(赫尔曼·戈林元帅的领章,代表元帅等级的交叉权杖,外围一圈月桂树叶。)

海军也有元帅,但不叫Generalfeldmarschall,因为德文feld的意思是野地、战场、空地的意思,用于陆军很恰当,用到海军上似乎就不太合适。海军元帅的名称是:Großadmiral。这个军衔实际是来自英国皇家海军,使用历史相当悠久,德国海军沿袭了这一惯例。按照字面意思理解,Großadmiral是“高级上将、超级上将”,可是这样直白的翻译不合适,西方国家又没有相应的对等军衔,直接套用五星上将或大将似乎都不够准确。而Großadmiral确实是海军中的最高级别,我们按照对等原则,统一称之为“元帅”。德国海军的雷德尔与邓尼茨都是这一级别,称其为元帅是合适的。

德军的元帅与将级军官一样,衣领上的领章是红色,上面的图案是德国国花“矢车菊”。请各位注意,1930年——1941年,元帅与将军的领章完全一样,两片(这个词不恰当)矢车菊,从1942年4月开始,元帅的红色领章开始更换,添加了一片矢车菊,成为三片,图片如下。自此以后,从领章上可以轻易分辨出

元帅与将军的不同。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某些德军元帅,例如伦斯德,因为在一战时曾担任过某步兵团团长,而且终生引以为傲,所以他经常并不佩戴象征元帅的红色矢车菊领章,而是炫耀性地带着一战时的校级军官领章,这和希特勒终生佩带着一战时获得的一级铁十字勋章如出一辙。

(注意上图:这是42年之前的德军陆军元帅领章,

与将军级别的领章完全一样,红色衬底,金线编

织,两片矢车菊)

(请看上图:42年之后的陆军元帅领章,依旧是红色衬底,金线编织,但矢车菊已经增添为三片,这样就很明显区分出元帅与将军的区别。这幅领章来自包克元帅。)

再看看元帅级别的肩章,德军的军服和军衔更换过几次,每一次都有一些小变化,这很让人头昏,尤其是一些德军将领制服混穿,不一定循规蹈矩,这给我们看图识字带来更大的麻烦。简单地说,德军元帅的肩章在40年之前是金属做成,是不是真金白银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肩章上元帅的象征——“权杖”是纯银的,800标准;40年换装,肩章改为金线与银线三股编织而成;41年款,又全部换成了金线编织。

(请看上图:这是1936-1939年使用的陆军元帅肩章,上面交叉的元帅权杖比较大,金银线各三股编织而成。)

(上图是1940年的陆军元帅肩章,最重要的区别是上面的交叉权杖缩小了,而且权杖上的图案更加详细,添加了帝国之鹰和反万字标记。这幅肩章来自曼施坦因元帅,因为时间的关系,银质权杖已经变色。)

(上图是1941年版本的陆军元帅肩章,请看,肩章上的编织线已经改为全部金线。)

(这是德国海军元帅的肩章,依旧是两根交叉的权杖,请注意,权杖上除了反万字标记外,不再有帝国之鹰,而是改为海锚标记,颜色似乎与陆军版有些差别,但不敢肯定,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导致金色线褪色的缘故。)

篇三:《被历史尘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元帅”军衔》

被历史尘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元帅”军衔

2008-06-10 15:41:02|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喜爱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NVA)军衔服饰的战友们一定都对其军衔序列中的“元帅”衔难以忘怀。这是一个神秘而又遥远的头衔。一方面,民主德国(GDR/DDR)及那支个性十足的人民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近20年之久,而民主德国历史上的“元帅”军衔又是昙花一现,设而未授,不知勾动着多少人的好奇与猜测。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段尘封的历史往

事,回顾一下“民主德国元帅”的前身后世吧。

本文资料均引自海外书籍、文献和非正式讨论,缺陷之处请高手指正。

话说民主德国步入20世纪80年代,已位踞世界十大工业化国家行列,其武装力量——国家人民军在经过30余年的锻造和发展,也已成长为欧洲大陆一支不可小看的精锐力量。在华约集团内,NVA在军队规模、战斗素质、武器装备、国防工业体系等综合实力上,已经是仅次于苏军的当家老二。名义上,NVA和波、匈、捷、保等军队一样,都是苏联战争机器的一个从属部分,但NVA的能力已经让苏军逐渐刮目相看,地位也与日俱增(当然,华约国家里,民德的政治上也是最可靠的之一,

不象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那么危险)。

1956年NVA成军以后,设立了陆军四级将官体系,分别为:少将(MajorGeneral);中将(Lieutenant General);上将(ColonelGeneral)和大将(ArmyGeneral)。其中大将军衔只授予国防部长一级的军官(国

家安全部长和警察首脑亦有大将……稍后再说)。至DDR消亡时,陆军

一共三人获得大将军衔:

维利 •斯多夫(Willi Stoph),国防部长,1956.1.19-1960。 海因兹• 霍夫曼(HeinzHoffmann),国防部长,1960.7.14-1985。 海因兹• 凯斯勒(HeinzKessler),国防部长,1985.12.3-1989。

其中第二任国防部长海因兹 •霍夫曼是本文的主角,在位时间最久,1961年即获大将军衔,直到1985年去世。NVA的壮大,基本就是在他{德国元帅}.

手上完成的。

“民主德国元帅”的军衔是何时提出设立的呢?话要从80年代初的华约战略企图说起。80年代初的东方武装力量,在规模和效能上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猜测在那时并非某些小说家的写作臆想,而是已经明明白白地纳入到东、西双方最高层的战略部署中了。根据80年代初华约的一次方案修改,大战爆发后,NVA将组建两个合成集团军独立参战,而不是象以前规定的那样,以师一级的部队隶属于苏联集团军作战。这当然是NVA实力强大和政治可靠的体现。战时规模的民德集团军将各由一名上将或大将指挥,配合两集团军开展解放区各项工

作的还有整个民主德国的警察、国安力量(上面说过,警察和国安最高也可授大将)。因此,为整个民主德国武装集团设立一级最高军衔,就

成为当时的一项常规工作。{德国元帅}.

1981年4月6日,在波兰国境线附近举行的一次联合演习。由近及远分别为海因兹•霍夫曼、雅鲁泽尔斯基和库利科夫(华约部队总司令)。整个80年代,这样的联合演习比比皆是,动辄方面军规模,着实让西

方高度紧张。

1982年5月25日,民主德国国务委员会颁布命令,设立海军大将(FleetAdmiral),军衔,与陆军大将同级。同时设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元帅军衔。该命令英文本的第一章、第12条是这样写的:Thehighest military grade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is aMarshal of

the GDR. The appointment Marshal of the GDR occurs inthe defensive state or for unusual military achievements by orderof the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of state of the German democraticrepublic.中文意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最高军衔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元帅,该军衔只在卫国状态或特殊作战行动中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

授予。

当时该军衔的不二人选就是国防部长海因兹•霍夫曼,此人掌军20余年,威信极高。但历史的发展大家都知道,战争没有爆发、NVA因而没有扩军、霍夫曼也就没有被授予元帅军衔,一直到1985年去世为止。4

年后,民主德国消失。

篇四:《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全名是马克西米利安·马里亚·约瑟夫·卡尔·加布里尔·拉莫拉尔·赖希斯弗赖赫尔·冯·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德绍 - 1954年6月27日波恩),德国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元帅。

1981-1940

1881年11月12日,魏克斯出生在德绍,父亲是安哈尔特公爵的马夫长。 1900年,魏克斯中学毕业并参军,服役于驻兰茨胡特的巴伐利亚重骑兵团。 1902年,魏克斯晋升少尉。

1904年,魏克斯任团副官,后来调往一马术学校服役。

1910年,魏克斯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被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指挥中心。

1914年3月,魏克斯晋升骑兵上尉。

1914年8月,一战爆发,魏克斯随巴伐利亚骑兵师开赴前线。10月,调任第四骑兵旅副官,转战于洛林和佛兰德等地。

1915年5月,魏克斯调任步兵第五师的第二参谋官,参加了香比尼激战、马斯河与莫塞尔河的阵地战,以及阿图瓦、佛兰德和阿拉斯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国野战陆军撤回本土,魏克斯任第二军司令部参谋官。此后,他先后任过骑兵第三师参谋官和骑兵第十八团连长。

1925年,魏克斯晋升少校,并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

1928年,魏克斯晋升中校,任驻斯图加特的骑兵第十八团团长。 1930年,魏克斯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一师参谋长,同年晋升上

校。

1933年10月,魏克斯任驻波茨坦第三军区步兵指挥官,后任骑兵第三师师长。 1935年10月,第三骑兵师被改编为国防军第一装甲师,魏克斯继续任其师长。 1936年。魏克斯晋升骑兵将军,奉调代理第七军区(驻慕尼黑)司令兼第七军军长。

1937年至1939年10月,魏克斯任驻纽伦堡的第十三军军长。其间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区和波兰的战役。

1940年6月9日,魏克斯指挥第二集团军司令参加了西方战役。在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作战中,他的集团军一直负责由南面保障进攻各集团军的翼侧。此时,被配置在埃纳河一线。战斗打响后,魏克斯指挥所属部队不顾法军的激烈抵抗,突破了其在埃纳河的防御并迅速向南挺进(参见法兰西战役)。6月17日,法国请求投降,22日停战。7月,魏克斯晋升上将。

1941-1942

1941年4月,希特勒预定对希腊和南斯拉夫动武。魏克斯上将的第二集团军辖

一个坦克军(由两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编成)与3个步兵军(由6个步兵师和1个山地师编成),在南斯拉夫北部边界的施蒂里亚和匈牙利境内展开,任务是向贝尔格莱德方向进攻。

1941年4月10日,第二集团军发起进攻,部队迅速越过了南断拉夫与德国和匈牙利的边界,在向南推进的过程中肃清了德拉瓦河以北边界突出部的南斯拉夫军队。集中于匈牙利的德军坦克第四十六军以迅猛的冲击夺取了包尔奇地域德拉瓦河的一座大桥,为以后推进建立了桥头阵地。在魏克斯第二集团军的强力打击下,使由克罗地亚人编成的南军第四、第七集团军惊慌失措发生了动乱。首先是第四集团军,接着是第七集团军开始瓦解并集体向德军投降(只有一部分不愿投降的部队向东南退过了乌纳河)。以致进攻的第一天,魏克斯的部队就抵达了萨格勒布。他的第二集团军西翼坦克第四十六军在由包尔奇地域推进到萨格勒布的同时,又于南军退却部队和业已瓦解的军队之间开辟了通路,分别在4月11、12日在德拉瓦河以南地区向贝尔格莱德挺进,并于12日晚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统帅部指望南军在克罗地亚被打败和丢失了一些地区之后,能在科索沃、摩拉瓦河、萨瓦河守住一条防线,但这一计划已无法实现。奉魏克断命令,德军一个坦克师巳由萨格勒布突向萨拉热窝,德军的第二梯队把南军残部逐过了萨瓦河,坦克第四十六军奉命在4月13日晚从贝尔格莱德以西地域向萨拉热窝转进,4月14日对在贝尔格莱德以南向东占领阵地的南斯拉夫第六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实施了深远突击。摩拉瓦河以东德军第十二集团军也已楔入了退却的南军第五集团军的队形,战斗已接近尾声。南斯拉夫军队已陷入绝境,其陆军总司令西莫维奇将军于14日辞职。

4月15日,魏克斯第二集团军的坦克第四十六军进抵萨拉热窝市,从中央插入了南斯拉夫退却军队占领的地区。4月17日,南斯拉夫军队在德军数倍优势的压力下无条件投降。

1941年5月,魏克斯的第二集团军被配署给中央集团军群。

1941年6月22日,魏克斯指挥第二集团军参加入侵苏联的战争。7月9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第四和第九集团军在博克元帅指挥下把苏联元帅铁木辛哥的军事集团主力包围在明斯克附近歼灭后,7月10日第二集团军在魏克斯上将率领下抵达别列津纳河,并将原第四集团军的所属各军转隶过来。魏克斯的集团军同德军第二坦克集群的一个军受领了拔除苏军在德军中央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后方之间形成的

一个大楔子的任务。8月9日展开战斗,魏克斯指挥部队由博布鲁伊斯克、克里切夫一线向克林齐、戈梅利地域实施突击,同时,坦克第二集群的那个军也由罗斯拉夫利向克林齐突击。经过数周的激战,这些地区的苏军遭到合围,并基本被歼。除了防守漠济里地域的苏军向东退走外,由17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5个骑兵师编成的两个苏联集团军都成了魏克斯的战利品,他俘虏了78000人,缴获下144辆坦克和700门火炮。魏克斯对自己的集团军在坦克部队支援下取得的这一战绩感到心满意足,这一战果也成为月底开始的基辅大交战的开端。

这时,自称为“野战统帅天才”的希特勒日益明显地干预部队的指挥,他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尽量往南方多派军队,而要求该集团军群坚持据守原来位置,以抵御苏军的进攻。8月25日,南方集团军群的第十七集团军和坦克第一集群向前突进,直逼第聂伯河河岸;第六集团军从西面包围了基辅。魏克斯率第二集团军从戈梅

利、新济布科夫一线向南进攻。在两个多星期里进行了艰苦的作战后,终于推进到杰斯纳河并强渡了该河。同时,古德里安的坦克第二集群的先遣队也向罗姆内地域挺进,合围圈基本形成。渡过杰斯纳河的魏克斯第二集团军继续南进,压缩合围圈。德军其他集团军也同时实施了强大攻势。两个星期的多次血战后,包围战在9月26日结束,德军大获全胜,全歼苏军约7个集团军,俘虏60多万人。 1941年10月2日,中央集团军群依照希特勒的命令夺取莫斯科,加入这个战役的第二集团军在魏克斯指挥下同第四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坦克第四集群的补给编制更改后的采用的新番号)一起发起进攻后在罗斯拉夫利两侧苏军防御中打开了一个又宽又深的突破口。魏克斯从西面对防守布良斯克两侧的苏军进行了猛烈的突击,并会同从东面迂回到苏军后方的坦克第二集团军,在10月14日合围了该地域的苏军。可是战果却没有魏克斯预想的那么大,苏军在猛烈的反突击中,有一部分部队从德军的薄弱地点破围而出。只有北面和南面的被围苏军在多次尝试突围失败后,分别于10月17日、20日投降。这一战绩也足以让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夸大宣扬。再加上在维亚济马地域的围歼胜利,戈培尔竟声称“战争的结局已定,俄国完蛋了”。可是德军向莫斯科的进攻战已为时太晚了,戈培尔的声明却又太早了。由于降雨和降雪,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受阻。10月12月,气候日趋恶劣,致使疲惫不堪和饥寒交迫的德军部队停止了前进。

1941年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布劳希奇元帅的陆军总司令之职,自己兼任该职。他严令禁止部队撤退。但严酷的现实使德军部队不可能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在南面担任保障的魏克新第二集团军受到苏军反攻的巨大压力,被迫向西南退却到奥廖尔-库尔斯克一线,在这里他可以稍稍休整一下部队的实力。

1942年6月,希特勒下令实施对高加索、伏尔加河的强大攻势。他把南方集团军群分为两个集团军群:

-A集团军群:哈尔科夫以南,进攻高加索;

-B集团军群:辖第二集团军、第六集团军、坦克第四集团军,匈牙利第2军团,进攻伏尔加河沿岸的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对B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想先整顿战线再进攻的战役指挥表示不同意,并免去了他的职务。

1942年7月5日,魏克斯接任了B集团军群总司令。但希特勒保留了对第六集团军的直接指挥权。在魏克斯指挥下,B集团军群的第二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同苏军在顿河上展开了激战;位于B集团军群中央推进的坦克第四集团军及第六集团军各坦克部队在7月10日前进抵坎捷米罗夫卡地域,在新卡利特瓦和奥斯特罗戈日斯克之间进抵顿河、并在该河东岸建立了数个登陆场。不久,A集团军群的坦克第一集团军的南翼沿北顿涅茨河推进,夺取了米列罗沃地域。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战报宣布,苏军在顿河以西地区遭到了惨败。被俘人数达88689人;被缴获或击毁坦克1000辆和火炮1688门。

1942年7月中旬,魏克斯在坦克部队开始沿多方向进攻。坦克第四集团军以左翼沿顿河推进,前出到斯大林格勒以西的顿河大弯曲部,月底在不停顿的追击过程中进至卡拉奇和克列茨卡亚,在这里同苏军展开了激战;第六集团军坦克部队沿顿河右岸实施强行军推进。战役已进入决定性阶段,德军的行动看来好像再次取得了辉煌战果。

1942年7月底,魏克斯指挥第六集团军主力进抵顿河大弯曲部(它被迫将几个师留在顿河附近掩护自己的左翼),坦克第四集团军与之会合后,粉碎了苏军的抵抗,各快速兵团挥师南下。在狭窄正面逼近苏军阵地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与坦克第

四集团军留下的那些师继续发展进攻已有困难,苏军的防御正不断增强。

1942年8月21日,德军在卡拉奇东北地域终于夺取了一个登陆场,魏克斯立即命令迅速向斯大林格勒突进,25日,德军进至该市西郊。接着在空军的强大支援下,斯大林格勒被德军从西面和北面包围。南面德军坦克第四集团军与罗马尼亚军队也已沿伏尔加河逼近。斯大林袼勒会战便于10月初开始了。持续了两个月的大战使斯大林格勒成了一片瓦砾场,在这个废墟的海洋中,德军士兵与苏军士兵在各自的坦克、自行火炮、喷火器、炮兵和俯冲轰炸机的支援下,用手榴弹和刺刀,由一幢房屋到另一幢房屋,由一个地下室到另一个地下室,由一堆瓦砾场到另一堆瓦砾场拼死厮杀。一些浴血鏖战的大兵工厂变成了要塞。苏军的防御者们利用废墟做掩蔽工事,进行着殊死抵抗。东岸苏军的强大炮兵为压制德军的进攻,进行了不间断的火力射击。每当德军轰炸机或炮兵炸毁在伏尔加河上架设的一两座舟桥时,许多坚强又辛劳的苏联人总会把它们修复。

这场会战确是两个敌对世界的搏斗象征。希特勒集中了自己最后的力量,他认为,为了获得决定性的战争结局,应该不阶任何代价完成自己面临的使命。他的那种无论如何要从斯大林手里夺占用其名字命名的城市的狂热心理,压倒了是否值得夺取该市能在军事或政治上带来什么好处的冷静分析。

希特勒不顾一切地命令第六集团军实施旨在夺取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进攻。他认为只要一个强大的突击集群就足可以做这件事,所以只从德国和顿河战线的预备队中空运了5个工兵营去加强进攻部队。10月17日开始的城市攻坚战,德军曾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北部,已挺进到伏尔加河,几乎瘫痪了苏军在河上的交通。但是苏军仍控制着城市的一部分,并严重消耗了德军。有些德军部队人数锐减到不到编制人数的四分之一,兵器损失也很惨重。魏克斯多次要求补给而均无所获,致使第六集团军无力完成进攻任务。

魏克斯面对进展不利的战局,不可能消灭苏军的事实越明显而越发严重,部队过分延伸,两翼无足够的兵力作掩护;进攻力量过于分散使用,导致兵力更加薄弱。魏克斯将他的这种忧虑报告了陆军总参谋部,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对苏军的能力和德军的现状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判断后,证明魏克斯的忧虑是有道理的,并以这些见解和观察结果为依据向希特勒提出了报告。不能忍受怀疑和警告的希特勒,竟然把哈尔德撤了职。

魏克斯还认为德国的盟军战斗力太弱,并强调指出它们缺少反坦克武器,没有现代化的重型火炮,由于通信工具不足和人员素养差,无法实施突然的密集射击,不能阻止苏军的大规模冲击。这些罗马尼亚、意大利、匈牙利军队无论从技术兵器、战斗经验和战斗素养,还有战术上都远比苏军逊色。加之原来配置在它们后方的德军预备队大多已调往斯大林格勒,致使他们的顿河战线根本扼守不住,在苏军大举进攻时,它们无法支持。他建议放弃高加索和伏尔加河,缩短不稳定的战线。但这个建议希特勒不肯接受。苏军正是从这些薄弱地段完成了突破,于11月23日像铁钳一样合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

1943年1月,苏军进攻的矛头指向了顿河防线德军B集团军群的第二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魏克斯为了在被突破的地段和新地区恢复态势,建立了起自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消耗了许多师和预备队,特别是反坦克部队于如此宽的正面上,扼守的兵力明显太弱。他还在匈牙利集团军后面配置了德军一个步兵军,该军辖两个师,任务是制止苏军突破匈军的防御。1月14日,苏军的进攻立即使意大利集团军在新卡利特瓦以南和匈牙利集团军在科罗托亚克西侧的正面上获得了突破,并马上利用对匈军防御的突破向西推进,同时在由

南面沿顿河推进过程中,击溃了突破地段以北的匈军部队。匈军无法支持,在苏军的猛攻下仓皇向西和向北逃窜。德军的预备队也无能为力,只得跟着退却。 由于苏军向北面和西北面的推进,德军第二集团军已陷入极危险境地。11月20日,当苏军沿顿河向北进逼匈军左翼师的时候,魏克斯严令这些部队坚决守住阵地,同时命令德军第二集团军的部队紧急赶去增援,双方在沃罗涅日西南地域展开了激战。德匈军队扼守防御阵地整整一个星期,终于被苏军突破。这一正面彻底崩溃已无可怀疑了,而且,由于苏军还突破了意大利第八集团军的正面,形成的大缺口便再也无法封闭。魏克斯清楚德军第二集团军深远的南翼已经完全暴露,北翼则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遭到苏军优势兵力的冲击。而苏军的进攻已大大向西发展,对德军第二集团军构成了合围的危险。苏军为实施包围,正不停顿地向前推进,显然想夺取沃罗涅日以西80公里处的道路枢纽戈尔舍奇诺耶,同时由利夫内、叶列茨地域向卡斯托尔诺耶方向对德军北翼实施突击。只有立即退却才能保障自己的部队两翼和避开合围。他的请求终于得到了获准,于是他命令立即放弃由3个师扼守的拥有大量粮草的沃罗涅日基地、缩短战线。但这已经有些迟了,战事发展极迅猛,德军第二集团军周围的合围圈即将合拢。苏军坦克已到达戈尔舍奇诺耶,利夫内、叶列茨地域也遭到苏军在预料中的进攻,德军第二集团军北翼防御被突破,苏军坦克先遣部队已进至卡斯托尔诺耶。德军第二集团军的两条退路都被切断,共有5个师编成的两个步兵军遭到合围。

“只有突围才能获救”,魏克斯自作决断下令突围,德军第二集团军奉命以一部兵力经卡斯托尔诺耶退却,主力则退至戈尔舍奇诺耶。退却开始,德军在大威力火炮和迫击炮的掩护下发起了反冲击。1月30日中午德军在戈尔舍奇诺耶以东突破了合围圈,到2月4日,突围的德军部队又开到了旧奥斯科尔,同正抗击苏军进攻的防御部队会师。而德军坦克第二十四军和意大利山地步兵军在罗索什西北地域与新卡利特瓦以南的苏军合围中遭到了惨重伤亡,疲惫不堪的在1月31日到达瓦卢伊基地域。

1943-1945

1943年1月30日,魏克斯同里希特霍芬、保卢斯、克莱斯特诸位上将一同晋升为元帅。一天以后,希特勒攻占斯大林格勒的美梦破灭了,第六集团军近30万人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砾堆中被苏军围歼。

苏军的进攻在德军和其盟军正面打开了宽达350公里的缺口。德军第二集团军伤亡很大,匈军第二集团军也根本没指望了,意大利山地步兵军和德军坦克第二十四军残部已无战斗力。配在匈军后面做预备队的那个德军步兵军正向奥斯科尔河且战且退,另两个德军坦克师和一个步兵师在北翼暴露的情况下,由旧别利断克两侧向库皮扬斯克退却。魏克斯的B集团军群基本上被打垮了,与“顿河”集团军群的直接联系眼看也要断绝了,费了很大的气力,他才在北顿涅茨河与顿河汇流点至伏罗希洛夫袼勒一线稳住了部队。

1943年2月初,南线德军集团发生了组织上的变化。B集团军群司令部和意大利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均被撤销。肯普夫战役集群取代了意大利集团军,该集群辖此前归意大利集团军指挥的那些德军兵团;顿河集团军群改称南方集团军群,在罗斯托夫到第二集团军南翼间作战的所有兵团都编进了该集团军群;第二集团军隶属中央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由魏克斯指挥。

苏军在2月初继续进攻,强渡了奥斯科尔河,并向西深远突击,突破了兵力薄弱的德军第二集团军的正面。9日,苏军进抵别尔哥罗德,尔后继续向列别金推进了飞50公里。魏克斯在从苏梅以南起始,向库尔斯克以西地区延伸,并以德军

篇五:《二战德国元帅—勃洛姆堡》

二战德国元帅—勃洛姆堡

维尔纳·爱德华·弗里茨·冯·勃洛姆堡(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又译布隆伯格,纳粹德国陆军元帅。1878年出生于施塔加德贵族军人家庭,1904年进入军事学院,1908年进入德军参谋本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西线有突出表现。1933年晋升为步兵上将,1933年至1937年任希特勒的国防部长,协助希特勒扩军,1935年兼任纳粹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1936年被授予陆军元帅军衔,1938年1月辞去其在军中的所有职务,1946年病逝于纽伦堡的监狱。 中文名: 维尔纳·爱德华·弗里茨·冯·勃洛姆堡

外文名: 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

别名: 布隆伯格

国籍: 德国

民族: 德意志

出生地: 施塔加德

出生日期: 1878-9-2

逝世日期: 1946-3-4

职业: 军人{德国元帅}.

主要成就: 纳粹德国陆军元帅

纳粹德国国防部长

纳粹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个人简介

维尔纳·爱德华·弗里茨·冯·勃洛姆堡(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1878年9月2日—1946年3月14日),又译布隆伯格,是纳粹德国陆军元帅,曾任纳粹德国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司令。

1936年的德国元帅维尔纳·冯·勃洛姆堡

他在1904年进入军事学院,1907年毕业,1908年进入参谋本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西线有特出表现,因而获颁Pour le Mérite勋章。

他在一战结束后继续在陆军任职,自1933年1月至1937年11月任希特勒的国防部长,任内协助希特勒扩军。1934年,陆军与统领冲锋队的恩斯特·罗姆之间的不和逐渐升温,在勃洛姆堡的压力下,希特勒不欲因得罪陆军而被总统兴登堡罢免,决定整肃冲锋队,罗姆与一些冲锋队高层成员在长刀之夜事件中被处决。勃洛姆堡在1935年兼任纳粹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1936年被授予陆军元帅军衔。在1937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中,勃洛姆堡不同意希特勒的战争计划。1938年勃洛姆堡再婚,新娘是他的廿余岁秘书,有人向盖世太保及戈林告密,说新娘子以前做过妓女。戈林把此事转告希特勒,希特勒要求勃洛姆堡取消该段婚姻,被对方拒绝。勃洛姆堡因此事在1938年1月辞去他在军中的所有职务,其后没有再被希特勒起用。他在1945年被盟军拘捕,1946年3月于扣留期间在纽伦堡的监狱中病逝。{德国元帅}.

人物经历

青少年时期

1878年9月2日维尔纳·冯·勃洛姆堡(Walter von Blomberg,1878.9.2-1946)出生于波美拉尼亚

维尔纳·冯·勃洛姆堡

的施塔加德一个贵族军人家庭。他的父亲艾米尔-冯-勃洛姆堡曾以上校军衔在第二帝国的军队中服役。母亲艾玛-切佩。他的叔叔赫尔曼-冯-勃洛姆堡将军被誉为普鲁士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

1891年,13岁的勃洛姆堡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开始接触严格正规的普鲁士军事教育,其后他在本斯贝格的初级军官学校和格罗斯利希菲尔的高级军官学校里一直成绩优良,而且“他爱好体育,并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才能”。

1897年3月,18岁的勃洛姆堡正式加人了威廉二世的陆军,成为一名步兵军官。随后他被派往驻汉诺威的轻步兵第73团先后出任见习军官和营副官。在一线部队几年时间里他表现优异,这使他获得了去柏林战争学院深造的机会。

1907年5月18日,毕业前夕的勃洛姆堡被提升为中尉。几个月后,由于他的杰出才智,他被上调到陆军总参谋部,在这里,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待人接物的热诚与处世的干练以及求精求新的态度,使他发挥了良好的工作效能。同时这也获得了上级对他的首肯——1911年3月20日,他被晋升为上尉。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与很多陆军总参谋部的军官一样,他被下放分配到第19后备师出任主管作战的参谋。战争初期,他随这个师(该师当时隶属于第2集团军第10后备军)参加了马恩河战役。

1916年3月22日他晋升少校。7月,任第18后备军作战处长。半年后,他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部主管作战的首席参谋官,在这期间,他达到了他在一战时军事生涯的辉煌顶点——因在1918年的希明达姆攻势中的出色表现,1918年6月3日,他荣膺第二帝国时期的最高级别军事勋章——功勋勋章(蓝马克斯勋章)。 战争结束后,勃洛姆堡被继续留在10万国防军中服役,与那些在战后被削职降衔的同僚比起来,勃洛姆堡是一个幸运儿,在1920年12月18日被晋升为中校。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在战时出众的军事才能显然也获得了上司的青睐。 1921年,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国防军第5师的参谋长,3年后,他被上调到国防部部队局出任第4处——陆军训练处处长,这个任命对于勃洛姆堡甚至整个德国国防军今后的命运都是具有决定性的。1925年4月1日,晋升上校。 此后的10年时间里,勃洛姆堡开始平步青云直至最终爬上陆军元帅的宝座,而曾经在一战后期对德国进行过“无声的独裁”的德国国防军则从此开始丧失其职业独立性并最终可悲的沦为希特勒的战争工具。

短短2年后,他接替离职的格奥尔格·韦策尔将军出任部队局局长(在魏玛时代,由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原来的陆军总参谋部被解散,部队局实际行使原总参谋部的部分职能)。在当时的魏玛国防军高层,这位新任部队局局长可以算是一个“新新人类”,与他的很多前任和同僚封建保守的思想比起来,勃洛姆堡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他对将来战争形态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将来现代战争指导一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不仅要能运用陆军实施陆上作战,而且还需考虑空中和海上作战。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的,在当时的总参谋部

军官中并不多见。在他任部队局局长期间,他还对苏联和匈牙利作了一次广泛的旅行考察。

1928年4月1日,他晋升为少将。不过,勃洛姆堡明显的民主倾向并不是都欢迎的,势必会受到军内保守势力的排挤,尤其是他与大权在握的国防部长办公厅主任施莱彻尔将军的恶劣关系最终导致了他的下台。

1929年10月1日,晋升为中将的勃洛姆堡不得不暂时离开国防部,他与哈麦施坦因将军(后来晋升至大将)办理过交接后,赴东普鲁士出任第一军区中将司令(同时他兼任第1师师长),在哥尼斯堡他遇上了两个对他的政治倾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他的新任参谋长赖歇瑙上校(未来的陆军元帅)和第一军区军区牧师莫勒(未来的国家主教),这两人在希特勒执政前就是纳粹的铁杆支持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勃洛姆堡开始渐渐接受纳粹的思想,甚至认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前途是有希望的。

1932年,勃洛姆堡担任了在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召开的国际裁军会议德国军方的首席代表,虽然他个人并不喜欢这个任务,但他凭借出众的谈判技术和社交能力,卓越的语言天才和丰富的军事知识,在裁军谈判中有着十分杰出的表现。 纳粹时期

1933年1月,希特勒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而勃洛姆堡则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部长兼国防军总司令,同时被提升为步兵上将。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根据魏玛宪法,内阁的国防部长是禁止现役军人出任的,1932年,施莱彻尔在出任弗朗茨·冯·巴本内阁的国防部长时都是先辞去军职的。但勃洛姆堡却是一个例外,他被兴登堡特许以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出任国防部长。而且,在8月31日被晋升为大将军衔。兴登堡这样做,主要是想利用勃洛姆堡的军职在内阁中平衡希特勒的势力。然而,兴登堡却打错了算盘,在赖歇瑙的影响下,勃洛姆堡已经成为一位纳粹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希特勒上台伊始,就向军方宣布将重整德国军备,这自然取得了军方的支持,随后在1934年6月30日的“长刀之夜”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为国防军剪除了心腹大患,更是博得了军方的欢心。

1934年8月,兴登堡元帅去世不久,他命令国防军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勃洛姆堡这种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行为此后被很多国防军将领所谴责,认为这是他在拿整个国防军去向希特勒献媚并最终铸成了毁灭国防军的一次大错,后来的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大将称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一天”。希特勒则对此欢欣不已,还写了一封亲笔信去感谢这位国防部长:“国防军的官兵既然效忠于我所领导的新国家,我必定随时负责保证国防军的存在与不可侵犯,以实践逝世的元帅(指兴登堡)的遗嘱,并不违背我对保证军队为国家唯一武力的承诺。”

勃洛姆堡当时竟然相信了这个无耻政客的承诺,不知道他后来看到SS的大规模发展时,内心作何感想?正如贝克大将所言,这一天不仅是他,勃洛姆堡“最为黑暗的一天”,也是国防军“最为黑暗的一天”,自此国防军被誓言所束缚,牢牢被捆在纳粹的战车上,缓缓的驶向毁灭的深渊。

1935年3月,希特勒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开始大规模重整军备,陆军将扩编为36个师,并将恢复一战时期的陆军总参谋部。不久,国防部也进行了大规模改组,国防部改编为战争部,勃洛姆堡的官衔也由“国防部长兼国防军总司令”变为“战争部长兼国防军总司令”,另外为对抗独立性越来越强的陆军总司令部和总参,勃洛姆堡下令增设了一个新的机构——国防军局,由跟随他多年的心腹爱

将赖歇瑙少将出任局长。 随着扩军的深入进行,勃洛姆堡开始着手进行对武装部队高层指挥系统的改造,前面已经介绍过勃洛姆堡治军理念,他认为将来现代战争指导一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过去只由陆上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国防军需要有一个三军统合的领导体系,实际上就是要成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军总司令部,而不是现在的三军各自为政,仅能进行表面上的松散合作。但这样的改革势必会触及类似空军总司令戈林这样的纳粹新贵的利益。在戈林看来,空军是他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筹码,削弱军种总司令的权威从而加强国防军高层的中央集权对他而言是无法容忍的。陆军方面的高层也对这样的改革有强烈的抵触,陆总和总参的老派将领们大多是“陆战制胜论”的坚定拥护者,他们表示如果爆发战争仅需陆军就可独自解决,勃洛姆堡的改革在他们看来完全是多余的。虽然勃洛姆堡的改革因为重重阻挠而未能实施,但他在德军扩充军备过程所表现出的不遗余力仍然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和信任。 1936年4月20日,在希特勒生日的当天,58岁的勃洛姆堡被擢升为陆军元帅,他成为了一战后德国国防军中被授予元帅军衔的第一人,达到了他个人军事生涯的顶峰。在此后的一年中,他成了希特勒政权里的红人:1937年6月,他甚至得到希特勒的委派,代表希特勒前往英国出席英王乔治六世的登基仪式。

在勃洛姆堡登上他权力顶峰的同时,他在军事问题上的谨小慎微也开始渐渐引起希特勒的不满,早在1936年3月希特勒下令国防军开进莱因兰非军事区的时候,他就对希特勒的这种冒险举动提出了警告。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招集战争部长勃洛姆堡、陆军总司令弗里奇、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空军总司令戈林和外交部长牛赖特在总理府开会,向他们宣布了他的远期战争计划并要在近期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采取侵略行动的企图。(这一天被认为是决定德国将踏上侵略道路的一天,在会议中希特勒向他的将军们坦白了他的战争野心,这次会议的内容由在场的希特勒的陆军副官霍斯巴赫上校——后来官至步兵上将——所记录,因此也被称为霍斯巴赫备忘录)在会议中,勃洛姆堡在弗里奇的支持下提出了战争将会遭到西方列强联手干涉的警告,因此他和弗里奇都对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企图持保留或反对的态度。这令希特勒极为震怒,他认识到必须及早把勃洛姆堡和弗里奇轰下台,重新换一个顺从的军队首脑。否则,他们两人迟早将会成为他发动侵略战争的绊脚石。不久,勃洛姆堡的婚姻丑闻给了希特勒这个机会。

自从1932年勃洛姆堡的妻子赫尔米希去世后,他一直过着鳏夫的生活。但5年后,他很快就和他的秘书格鲁恩小姐坠入爱河并准备结婚。然而,勃洛姆堡也清楚,他和出身平民的格鲁恩结婚肯定会遭到思想保守的军官团的反对。为此,他想办法找来希特勒和戈林来做他的证婚人,以此来封住军官团的嘴。

1938年1月12日,他与爱娃·格鲁恩在战争部大厅内举行了平民婚礼。随后,勃洛姆堡就带着新婚的妻子去意大利度蜜月去了。婚礼的证婚人希特勒和戈林或许当时没想到,这桩勃洛姆堡的喜事给了他们除掉他的天赐良机。

在勃洛姆堡度蜜月期间,柏林警察局长赫尔道夫发现了一份记载着元帅新夫人爱娃·格鲁恩曾经做过妓女的档案,他立即将这份档案交给了国防军局局长,勃洛姆堡的亲家——凯特尔炮兵上将,希望他能够妥善处理。凯特尔在得到这份关乎他上司命运的档案后,因为害怕因包庇勃洛姆堡而开罪纳粹党和党卫军,影响自己的前程,所以把档案交给了戈林。觊觎勃洛姆堡帅位已久的戈林很快就向希特勒告了密,希特勒勃然大怒,他的元帅欺骗了他,还让他去做证婚人,把他当作傻子。{德国元帅}.

这个消息也使军官团彻底抛弃了勃洛姆堡,陆军参谋长贝克曾对凯特尔说:“不能容忍一个陆军元帅和一个婊子结婚。”很快,1月25日,勃洛姆堡便被希特勒就职并被迫退役。这位显赫一时的陆军元帅就这样在陆军名录中被永远划去了,突然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中[1]。

勃洛姆堡退休后,希特勒再也没有任命继任者,而是由他自己亲自兼任国防军总司令,同时,他还对勃洛姆堡的战争部进行了重新改组,成立了新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改组的结果使得原来权倾一时的战争部被削权降格,退化成了仅对希特勒负责的一个参谋部。

退休后的勃洛姆堡只能携妻黯然隐居到巴伐利亚的维西小村,眼看着他亲手扩充起来的国防军一步步走向毁灭(这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儿子)。

1945年德国战败后,勃洛姆堡被盟军逮捕,1946年3月14日,他在纽伦堡的美军监狱中因心脏病病逝。[2]

历史评价

对于早期德国扩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位元帅并未实质性的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早于战争爆发前就因“与妓女通婚”、“弗立契(瓦尔纳·冯·弗立契)事件”被希特勒解除了职务,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再被启用担当任何军职,不过其个人能力仍旧得到了包括希特勒在内的褒奖。但也正是因为勃洛姆堡早期及对纳粹政权的百般纵容与妥协,间接的助长了希特勒不断膨胀的个人野心。

篇六:《纳粹德国元帅莫德尔的三次经典防御战》

勒热夫突出部

莫德尔的任命传达到第9集团军司令部时,到处可见惊愕的表情。对于莫德尔来说,这确实属于破格提拔,因为在中央集团军群有15位将军的资历高过他。许多史学家认为,他三个月内连升两级,主要得益于希特勒对他的青睐。这个观点以偏概全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莫德尔是少数几个可以立刻上任的高级将领,其他人都在率领各自的部队苦战,无法脱身。莫德尔最终脱颖而出,主要因为他担任过集团军参谋长,而且表现不俗,这是高层最看重的资历。

莫德尔接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烂摊子。第9集团军纸面兵力26万人,此时只剩下不足6万;战斗序列里的165辆装甲战车,此时只剩下4辆III型突击炮和1辆III型坦克。第9集团军漫长而薄弱的防线被苏军加里宁方面军多点突击,撕成碎片。苏军第39集团军从奥列尼诺突入德军防线纵深100公里,随后跟进的第22、29两个集团军将坚守奥列尼诺的德军第23军包围。另两个军在勒热夫附近抵挡苏军16个师的围攻,一股苏军已经打到距离集团军司令部几公里的地方。

莫德尔抵达集团军司令部时,看见的是一张张沮丧绝望的脸。作战参谋布劳洛克向新上任的司令官简要介绍了情况,莫德尔立刻在地图上指指点点,打算从这里切断苏军补给线,从那里对苏军侧翼进行反击。布劳洛克目瞪口呆,问道:“您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