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古建筑调研报告

时间:2020-06-02 00:00:00 200字

第一篇、古建筑存在与保护调研报告

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拓调研之风,构新农风貌”

——古建筑保护的调研

调研时间:2010.07.07---2009.07.10

调研人员: 杨敏 范凯伦 刘思阳

完稿时间:2010. 09.05

目 录

 序···············································(3)  龙游溪口地方民居建筑的存在与发展

一.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4) 1.建筑概念··································(4)

2.建筑的发展形成····························(4)

3.地区古民居的发展背景······················(4)

4.我们的相关认知····························(6)

二.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7)

1.古民居的主要特点··························(7)

2.民居的结构形式····························(9)

3.民居的材料形式····························(11)

4.民居的艺术形式····························(14)

5.古建筑现状分析····························(17)

三. 古民居建筑保护形式的探讨和对比··············(18)

1.民居建筑的保护形式·······················(18)

2.地方保护典型案例·························(22)

四.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及保护的建议··(25)  结束语············································(29)  附录一 ···········································(30)  附录二 ···········································(33)

龙游古建筑的生存现状与保护

杨敏 范凯伦 刘思阳(浙江工业大学 建工学院 310014)

浙江工业大学“励志风”赴衢州暑期社会实践队

2010年7月7日至7月10日期间,我们作为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暑假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一行11人前往龙游地区,对当地古建筑做了相关调研。走访的对象主要是溪口镇及其附近村落。

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走访龙游溪口地方的相关部门和村镇乡社,了解当地古建的一些存在现状和保护措施,将它与其他地方古建筑的保护形式作出了相应比较,以此来探讨这些古建筑的生存与保护。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龙游溪口古建筑保护的合理道路,能引起当地相关部门和广大村名的重视,改进改善现有状况,使古建筑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政府能完善古建筑保护的手段,使古民居建筑为带动当地经济和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一 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

在针对龙游溪口地区的古建筑(主要以民居为主)作出相应的剖

析之前,首先有必要对于民居的形成有简单的认识,并且对于龙游地区民居的形成、发展背景有一定了解。

1 民居建筑的概念

“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帝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们的府第院宅。20世纪4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刘敦桢首次把民居建筑作为一种类型提出来。文中所研究的民居建筑是指我国传统居民住宅形式,是最原始、传统的建筑类型,既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营造手法,同时能够遵循美的规律,传达建筑文化的艺术性。

2 民居建筑的发展形成

我国古代众多建筑类型种,住宅建筑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出现而产生的最早的建筑类型。据考证,原始社会主要有两大类建筑类别,分别为巢居和穴居,而他们都属于住宅建筑,也就是说原始社会的两大建筑类型都属于住宅建筑类型。原始社会之后,自奴隶社会开始,有了阶级,建筑也就逐渐产生了不同的新的类型,住宅建筑便逐渐被冠以“民居”之名,成为我国古建筑中有别于其它建筑类型的固定建筑类型之一。

民居在我国古代各种建筑类型中是最为简陋的一种,且材料简单、体量较小、搭建随意不讲究,在宫殿、陵墓、庙宇等类型的建筑中有很多应用。

3 龙游溪口地区古民居的发展背景

地理:

龙游溪口镇位于龙游县城以南23公里,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龙游南部山区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民风淳朴、山清水秀,空气质量为全年Ⅰ级。溪口镇交通便捷,区域优势明显,是浙西地区及闽、皖、赣等邻近诸省市通行浙东南地区的咽喉之处。是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商埠,浙西南山区的竹木材及制品经溪口集散。

历史:

龙游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建有"姑篾"古国,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浙江省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源远流长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境内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

人文:

龙游英才辈出,素有"儒风甲于一郡"之誉,由于交通上的便利和经济上的发展,其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龙游民间很早就有比较浓厚的经商意识,龙游商帮曾是明清时期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是唯一以县域命名的商帮,有"遍地龙游"之美誉。也正是因为他们巨大的财富,才营造出龙游地区独特的古建筑群落。

习俗:

旧志中多有画家记载,如祝次仲、劳景贤、姜载、余可大、余恩铹、余福博等,自宋以降代有名家。民国时期,余绍宋,海内外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唐作沛、吴南章、劳泰来也各有所长,时称龙

第二篇、古建筑调查报告

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古建筑调查报告

班级: 2011级建筑学

组员:纪冰曦 李建岗 杨金辉 陈晋 李健荣 常洪强

古建筑测绘调查报告

★龙尾关概况

龙尾城又名龙尾关、下关,位于下关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桥,东至大关邑村,由苍山斜阳峰南坡向东延伸,城南有天然护城河——西洱河。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0.5公里,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有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萦抱点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初为边关哨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王阁罗凤将其拓建为龙尾城,龙尾城的历史已有1200多年。是南诏都城的南大门,为南诏国的一镇边关,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拱卫南诏的首都太和城。龙尾城的地势十分险要:“倚苍山斜阳峰麓,扼洱河之尾,负山阴水,为郡南屏蔽。”范围从天生桥(江风寺)起,到泰安桥附近,“以山为壁,以水为濠,内高外下,仰攻甚难也。”因此龙尾城又称“龙尾关”,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宝之役的古战场。龙尾古城已列入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阁罗凤时代所筑的龙尾城,只有南边的一道土夯城墙,到黑龙桥口临河建了一座小城,城门向南,面临西洱河,派有重兵把守。此处是从南边进入大理的唯一通道,也是茶马古道北上的要冲。明军傅友德攻破大理后,在龙尾城的原址筑了一座砖土小城,周边两里,只有三道城门,无东门。现龙尾街、中丞街是这座城的中轴线,西门现名西门巷,南城门正对黑龙桥,城楼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拆去。清道光、咸丰年间,曾三次对龙尾城加固修缮。

龙尾城清代划归太和县,民国时期为大理县玉洱乡。

时至今日,尾古城内已有全长一公里多的龙尾街(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叉口),1200多年历史的蛇骨塔,江风寺、风伯雨师庙、三清宫、文昌宫、关圣殿、武庙、文庙、玉皇阁、普济寺、财神殿、弥陀寺、白马庙、将军洞、灵瑞庵等20余处古迹,著名的三眼井、鹭鸶塘、大井、二井、小井、七蛙井等一批优质苍山矿泉水名井、名泉,菜园巷的马家花园、西门巷的李家大院、红土坡一号的一颗印进士府第、小井巷的杨家大院、龙泉巷的苏氏名医世家宅第、明代赵雪屏翰林府第、清代马恩溥翰林府第等数座名士宅院,依然散发着南诏、大理两个王国的古貌遗风。

下关发展成为滇西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城市后,人口增加,市区扩大,现代建筑不断增多,但是龙尾城这一片区仍然保持着古城的轮廓和风貌。走过黑龙桥,进入龙尾街,多数铺面显得低矮、陈旧,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房子。1925年大理发生大地震,大理古城内的民居几乎全部夷为平地,下关龙尾城的民房却没有倒塌,街道宽窄、房屋的布局结构仍保持原貌。龙尾街是爬坡而上,坡陡度约20度左右。以前民间俗称“豆糠坡”,因卖粮食、豆糠集中在这段街上。地方人士

觉得不雅,按谐音改为“寿康坡”。寿康坡明显的标志是鼓楼,始建于明代,清末及1936年曾重修,1986年再次修葺,立有《重修龙尾城城楼碑记》。这座城楼往往被误认为是龙尾城的北门城楼,实际位置是在城的中央。过底层通道正街名中丞街,左边一条巷名大井巷,聚居着苏氏家族。往北与红土坡相接,是云南出名厨的地方,民间盛行的“八大碗”筵席,正宗就是红土坡的厨师理料操厨。大井巷和二井巷因井得名,这两眼井最为古老。井为地下涌泉,每眼井分三塘,上塘为饮用水,中塘洗菜,下塘洗衣,约定成俗,千年无人违犯,反映出龙尾城人传统习俗中的美德。

中丞街上段下关第二小学的前身玉龙书院,是大理古城四大书院之一(即大理“西云书院”、凤仪“凤鸣书院”、银桥“桂香书院”、下关“玉龙书院”)。书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末年改称“大理府太和县高等学堂”;民国年间改称玉龙小学校。校内原有斗拱重檐、雕刻精美的“三滴水”门楼,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大殿“讲堂”,近年才被拆毁。从玉龙书院到玉龙小学,培养出龙尾城的几代知识分子。例如明嘉靖年间进士赵汝濂,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中丞街的街名含有纪念他的意义。清代马恩溥,文渊阁直阁学士,在玉龙书院任教7年。清末的书法家王联元,在书院任教多年,他的诗词楹联作品在大理名胜景点多有留存。西门巷的马程九家中藏书达5万多册,被称为“万卷楼”。古籍之外有近现代著名杂志《东方杂志》等10多种,20世纪70年代北京中国书店派专人前来全部收购。

★ 石家院概况

我们小组负责测绘的是石家院,是一个一进三院的院落,

同学们来到了石家院,

经了解,石家院已经有大约2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院子主人的回忆,他是住在这个院子里的第四代人,房子到现在没有经过改造,只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部分装饰雕花被铲除了,至今保存的还是非常完好的。

沿着入口第一个门,进去院子,看见两侧墙壁已经泛出很久的年代感,院子主人详细的给我们讲解院子的年代,历史等等一系列的故事,小组同学边听边仔细记录。

继续向前走来到第二进大门

★ 现场测量记录图片

第三篇、古建筑平遥调研

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第四篇、中国古代建筑调研

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第五篇、古建筑调研

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第 1 页

2012年10月29日 小雨 一场秋雨一场寒,南京的天气越来越冷了,刚刚匆匆忙忙的把专业课方案的模型做完,还没回过神,我们就开始了古建筑调研周的行程 天气略显得有些阴沉,

估计晚些时候会下雨,不过也

阻挡不了我们的热情,行程的

第一站是位于紫金山的郑和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墓,由于郑和客死异乡的缘

故,埋葬在紫金山的只是他的衣冠冢而已。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杨柳村明清建筑群,很早就想去杨柳村踏访,

只是限于交通,一直未能如愿。进

去“探索”一圈后,失望之情涌上

心头。刚刚翻新的建筑也难觅岁月

的风尘沧桑。它们终究没能在历史

的长河中幸存下来。但是接下

来雨中的高淳老街又让我们

稍微领略到了一点江南古村

的风韵,烟雨中的老街和极具

特色的风味小吃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回程路上我们又去了漆桥古村,正待开发的古村相当原

第 2 页

汁原味,不长的街道却是麻雀虽小,这里的印子粑,具有千余年的历史,远近闻名。五脏俱全。

一天的劳顿终于画上句号。同时对明天的旅程也有了那么一点点期待

2012年10月30日 阴

第二天行程的目的地是镇江,一下车,便欣喜于眼前的美景。季子庙古朴的牌坊默默

的站在村口,还有它身

后的河水和上面的石

板桥,依旧日复一日的

守候在村庄的入口。丹

阳的季子庙之所以闻

名遐迩,不仅是有十字碑、消水石、季河桥等名胜古迹,更得益于这里有独特的奇观异景——沸井涌泉。

季子庙的沸井主要分布在庙前的沸井塘边。根据志书记载,古代这里有井百口,其中一部分是沸井。现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浊,各相距尺许。稍远看去,井栏古朴典雅,神韵别具;走近细瞧,井内水面翻腾鼎沸,滚浪有声。这奇特的景观令游人稀奇不已。此外,在庙周

第 3 页

边的河沟水塘内,还有多处沸泉在滚涌,从不停息,乡民们谓之为“龙气”,称沸井塘为“龙潭”、“沸潭”。

村口的老杨树,村里的古井,无不是传承了千年的乡土情怀,它早已流淌在你的血液中,成为你精神灵魂的标志。

三千年前的断山墩遗址,

“江南第一村”之称的华山村

古建筑群,儒里的“朱氏宗祠”

等构成了独特的东乡文化,在

这片“红烧羊肉”、“长鱼汤”

飘香的神奇土地上至今还流

传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华山畿》„„

在儒里和华山,听着村里人用淳朴的乡土语

言介绍着他们的故乡,字里行间有着毫不掩饰的

自豪感,建筑是沉默的,但是村民们用口述代代

相传,把一栋栋建筑的精神实质保留了下来,古

建筑不仅仅其本身很珍贵,更珍贵的是它们身上

负载着的一代代中华人的精神,文化。

第 4 页

2012年10月31日 阴 第三天我们继续启程来到风景秀美的同里古镇。同里镇内自成水网,民用水河桥比比皆是,悠悠绿水,水活水清,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同里的美,名不虚传。和镇江的古村落带来的历史沉重感不同,这里体现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鳞次栉比的

商铺,悠闲漫步的游人,甚至偶尔还能见

到一群金发碧眼的面孔。一切都是显得那

样的不紧不慢,舒缓身心。小桥流水,白

墙黛瓦,将江南的婉约风情呈现在你的面前。

同里是一个集园林和古镇于一体的小镇,退思园犹耐人寻味,走向

由西向东体现主人深藏不露,

更显主人不服输,想东山再起

的心愿,后花园精致可人,进

入园中,看假山湖石,游鱼嬉

戏,更感生活情趣,这个园子是值得细细玩味的,其实主人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进退的哲学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江南园林的美,早已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描述。但当我们游玩了退思园和珍珠塔园后,依旧又一次的从心底里发出赞叹。小小的园林之中,变幻莫测,景色层出不穷。但你觉得你已经阅尽了这座园林后,忽然又

第 5 页

是一片景色让你顿觉柳暗花

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

总能阅出它不同的美。

晚上住在同里古镇外边,

在赶图之余我们当然不会放

弃,挤出了一点时间感受了一下夜晚的古镇,静谧的古镇又是另外一番风味,同里,晚安咯。

2012年11月1日 阴 上午自由活动,我们当然选择继续昨天的同里之行,同里的美,可不是短短一天就能够领会完全的。

下午的行程略显得神奇,风景秀丽的黎里古镇就像世外桃源,漫步在老街上,清澈的河水倒映

着老式砖木结构的楼房、廊棚,

风格迥异的石桥…… 相信再

过几年,古镇开发之后,黎里

会以更美好的姿态出现在大家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面前。

本来是繁华异常的商业街,转角之后却是另外一片天地,震泽古镇远方寺庙的高塔,穿过古镇的河流,河流两旁的古村落,如此典型,如

第六篇、古建调研PPT

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第七篇、安义古建筑调研

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第八篇、古建调研报告

对古建筑的调研形式

古建调研

-------陆公祠调研报告 借此机会,我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盐城的情况。盐城,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东临黄海,南与南通、泰州毗邻,西与扬州、淮安接壤,北与连云港相邻。盐城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汉时期"煮盐兴利,穿渠通运"。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盐置县,故名"盐渎"。东晋义熙七年(411年)改称"盐"。1983年撤县建市,为江苏省省辖市,下辖东台、大丰、盐都、射阳、建湖、滨海、阜宁、响水和城区等9县(市、区),总面积14983平方公里,人口近800万,是江苏省面积最大、人口第二的省辖市。

陆公的生平介绍

陆秀夫,1236年出生于今建湖县建阳镇。三岁时,随父母迁居京口(今镇江市丹徒县)。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十五岁时,陆秀夫回故乡盐城县考取贡生;十八岁时取得魁省元;二十一岁时,与文天祥同榜登进士。1276年五月,元军攻下南宋的临安(今杭州),皇帝、太后率百官投降,而陆秀夫与苏刘义等人由海路追随小幼主广王、益王。到了温州后,陆秀夫与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广王称帝,陆秀夫任瑞明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南宋朝廷在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各地义军纷纷响应,收复了一些失地,形势有些好转。1277年,元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宋,并攻占了整个广东。无奈之下,陆秀夫只得将朝廷迁到船队上,坚持与元军战斗。1278年4月,就位不久的小皇帝在船上得了惊风病并死去,陆秀夫等人拥立益王为帝,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太傅张世杰和少保文天祥共秉朝廷,小皇帝时年只有十一岁。同年6月,他们将海上朝廷迁到广东新会县以南的崖山海面,并将20多万抗元军队和数万民兵,布置在1000多条大船,依山傍岸,列成方阵,与元军抗争。1279年2月,元军对南宋发起攻击。元军统帅是从宋军投降过去的张宏范,他 把南宋船只进出的海口封死,切断所有的进出途径,宋军十几天只吃干粮、喝海水,大家纷纷呕泻,个个疲惫不堪。有一天,张宏范乘涨潮时率兵对南宋猛攻,张世杰等人奋勇抵抗。黄昏时分,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海浪滔天,船只颠簸,士兵们个个疲惫不堪。陆秀夫见元军云集四周,料想难以逃脱,就拔剑把妻儿驱赶到海中,对小皇帝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拜完后,整好朝衣朝冠,把玉玺藏于小皇帝的怀中,背起小皇帝,腰垂金印投海殉国,时年43岁。

陆公祠简介

陆公祠,位于盐城市区儒学街陆公祠巷6号,为“三进两厢”式古典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54平方米,是纪念南宋末年左丞相陆秀夫的祠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秀夫,字君实。一字实翁,祖籍楚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今建湖县建阳镇),出生于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三岁时随父母迁居京口朱方镇 (今丹徒县境),后在鹤林寺从乡人二孟先生读书,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曾写过一首有名的《题鹤林寺》诗: 岁月未可尽,朝错屡不眠。 山前多古木,床上半残编。 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 寺门久断扫,分食愧农贤。 诗中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陆秀夫就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感情。

抗战期间,陆公祠一度被毁。建国后在原址按原貌重建,“文革”期间,曾被占为职工宿舍,遭严重破坏。1984年盐城市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复,对外开放。现前门上悬武中奇题《陆公祠》石刻横额,正殿仰止堂由刘海粟题名,供奉周振威创作的陆秀夫大幅绢画象。后院浩然堂为李敦甫题名,内悬张爱萍上将题写的“海?忠贞”横匾,中为彭英创作的陆秀夫全身塑像,四壁为曹晋杰、吴继平合作介绍陆秀夫生平的二十四幅巨幅连环画。东、西厢房陈列陆秀夫的遗稿和遗墨等文物,极为珍贵。游人至此,无不崇敬这位坚持抗元,负帝蹈海,与国共存亡的民族英雄。

建筑特色

初建时为三进两厢和一坊一亭。一进为门厅,二进为仰止堂,三进为正祠堂。二进与三进之间,两侧有对称的东西厢房。大门外建有中流砥柱坊,门厅内有表忠亭。嘉靖十七年(1538年),正祠堂后又增建浩然堂。祠堂内的陈设,有陆秀夫塑像、画像和名人题写的匾额、挂联、诗词、碑刻、祭器等。几经战争摧残和长期失修,陆公祠房屋破败,陈设先后遭毁散失。仅有祠内墙上保存一块石碑,刻着明天启年间苏茂相题诗“浮海南奔拥六飞,孤臣血泪洒朝衣。石衔精卫心犹壮,鼎抱龙髯愿不违。粤屿草荒枢密冢,厓门花满侍郎矾。可怜旧国还祠庙,正笏忠魂归未归”。

据《盐城县志》(清光绪二十一年)记载,始建于明朝初年的陆公祠原来占地面积很大,东至儒学街,西至解放中路,南至陆公祠巷,北至粥厂巷。由于历史原因,当年重建的陆公祠北侧、东侧地段陆续被占用,祠堂空间颇为局促。 陆公祠在八十年代得以修复。仍为三进两厢。门厅上由书法家武中奇题写“陆公祠”。踏进门厅,迎面便是“宋丞相陆公祠”碑,上悬匾额“碧海丹心”。第二进仰止堂前天井东西墙壁上各有名人碑刻,厅堂中有陆公遗像。上悬匾额“南海留芳”,两侧对联:社稷已墟尚有怀中六尺,君臣不死直从海底千秋。“海岳忠贞”则出自张爱萍之手。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公祠是为纪念南宋末年丞相陆秀夫所建的祠堂,为三进两厢式结构。一进为门厅,大家刚才一进门看到的就是门厅,共开3间。请大家到第二进,第二进是仰止堂,"仰止堂"三字系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大家知道,我国的屋顶设计风格多种多样,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而仰止堂是单檐歇山顶式。再看看基座,基座是用以承托的建筑物,并可以防潮防腐。基座越高,建筑物越是显得高大雄伟。

五大看点

看点一:巨幅浮雕序厅迎客

茫茫大海,波浪起伏,汪洋浩瀚。走进门厅,眼前一亮,一座2.8米×1.8米的大型浮雕取代了过去的“宋丞相陆公祠”碑,原来的碑被挪到了祠前的牌坊南侧。“忠魂归大海”,崖山

决战,陆秀夫先仗剑驱妻儿入海,后背负幼帝投海而死,大海成了他最后的归宿。

“整个浮雕以波涛汹涌的海面做底,上面镌刻着„陆秀夫‟三个大字以及陆秀夫的生卒年月,深褐色的玻璃钢仿铜材质使得整个浮雕古韵十足,又不失现代感。”负责整个工程雕塑的俞科这样说。

看点二:“景忠堂”弥漫报国气氛

走过青砖路,进入“景忠堂”。这里原是“仰止堂”,如今变成了“景忠堂”,新“仰止堂”搬到隔壁东侧院落。堂内南窗下的玻璃柜被搬走,整个厅堂显得宽敞了许多。东西两壁的条形彩色图画被“秀夫出生”、“投奔京口”、“童年纪事”、“忠孝两全”等6幅图版取代,集中展现了陆秀夫在盐城读书、生活的场景。

最引人的是,堂内正中央的巨幅彩色画像变成了一座“陆秀夫在盐城”的浮雕。浮雕采用汉白玉材质,造型独特。东面墙上挂着盐城陆氏源流、陆氏世系表的图版和陆氏家族活动情况的系列照片。

看点三:青铜坐像更添威严

原来的“浩然堂”变成了“正祠堂”,“浩然堂”也移居到东侧新建的厅堂。正祠堂前,一座巨大的铜制香炉增加了不少古意。

堂内,一座陆秀夫的青铜坐像取代了原来的站像,坐像神态自然,更添威严。现场负责人刘新军告诉记者,原来的站像是石膏材质、外面刷铜,新的铜像完全采用青铜制作,选取的厂家是曾制作过市中心铜马塑像的生产厂家。

看点四:新浩然堂满堂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