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才华,不过只是孤芳自赏作文

时间:2021-10-30 18:00:54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2014-2015学年度高三语文朝阳期中考试作文优秀示例》

2014-2015

学年度高三语文朝阳期中考试作文优秀示例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最近,一篇题为“原来这些名言还有后半句”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文中列出了许多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名言的完整句,还原了这些名言原本的意思,颠覆了很多网友以前的认识。

比如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其实后面还有半句:“当然,没有那1%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汗水而已。”

又如卢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其实后面还有半句:“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又如《论语》中的名言“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认为做事不能过于谨慎多思,考虑两次就可以行动了。

……

这些曾被断章取义和被还原了本来面目的名言,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一类上】

人心上的羊群现象(48分)

“三思而后行”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却在一夕之间成为了完全相反的意思,有谁能想到,原本警示人们做事不宜冲动的圣人之言却在多时之后被人们证实——圣人根本就不是这样说的啊!未免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除“三思”之外,卢梭、爱迪生的名言警句也被人查阅翻出,恢复了原本意思后的这些句子,颠覆了许多我们固定的认识,更将一个个深刻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是谁最开始误解了名人的话语?又是谁将其广为流传?在这之中,为何久久都未曾有人发现?

我想,若要回答这些问题,一个“羊群现象”或许能解释大半,但准确言之,文化上的羊群现象才是这些名言警句真面目久久未能展现的原因,常言道“三人成虎”,一人言“三思后行”,两人言“三思后行”,直至三人四人,五人六人,便真的只剩下“三思后行”。如此推论,并不能解。

然而我们将时间轴往前调看。文革十年之中,多少文学经典被毁?多少文学大家被迫害?一人言其是反动派,是走狗;二人言,三人言多人言,真想便被人为的埋葬,认为的扼杀;再往前调看,明清思想文化,多少人满心奉读理学伦常?多少人只懂诗文注解,不懂为官治世?一人只观学,二人只观学,三人多人只观学,只懂学,文化前进的双足便被人为的束缚,人为的绊住。

思极此,我倒才恍然大悟,大悟之后难抑心中的胆颤——文化上的羊群现象,历史之中重演几次?而今当下又是几次?未来之年还将几次?究竟“羊群”的是文化,还是人心?我们有五千年积淀下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诗书礼义,人人称颂,朗朗上口,却谈及文化创新,技术革新,冥思苦想,说不出一字半文。幸运的是,明清时期依旧有李贽、顾炎武冲破束缚,而今被断章取义的名言,也终有人为其正身,我们的文化并非一潭死水,孤芳自赏;只是需要更多的力量,再着新裳。

【一类中】

名言(45分)

一篇题为“原来这些名言还有后半句”的文章在网上引起轰动。被还原本来面目的名言让网友大为惊叹。甚至一批人大骂断章取义,害得曲解意思,声称以后再也不用。

然而,我倒认为,这被断章取义了的名言很有韵味。且不说这话出自谁口,被传颂自然有他的道理。

名言被断章取义却断得好。只有前半句的名言难道不是在鼓励我们应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吗?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当然没有那1%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不过是汗水而已。”这句话前半句无疑是在鼓励人们只要努力便能成功。然而加上后半句却让人灰心丧气,觉得前途渺茫,虽然现实让前一句黯然失色了。加上后半句,这句话可能就不会被人们挂在嘴边,名言也不再是名言了。

同时,被断章取义也是想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孔子《论语》中有一段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后行一句教导我们做事要小心谨慎,多考虑在行动。而加上后一句则可能让我们做事毛躁,下了决定再后悔。更何况,《师说》中说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即为圣人,也并非样样精通,句句是理。

其实,什么是名言呢?现在人们可能对他的理解太过狭隘太过模式化了。在我看来,名言不需出自谁口,能被人人传颂的就是名言。人们传颂它,可能既是因为这其中有人们美好的向往,有大家追求

的品质,有社会想要传达的正能量。断章取义的名言太多,但是又有谁因为痴迷于一句名言而走上歧途呢?既然是被传颂的名言,又怎么可能是害人害己的愚蠢谬论呢?

所以,何必拘泥于枷锁之中,口口声声说只有前边那句的名言是对文化援助的不尊重?断章取义断得好就随它去吧!

【一类下】

断章取义又怪谁?(42分)

我们小时候都曾玩过一个游戏: 老师让站在队尾的小朋友在前一个小朋友后背上写一个字,然后前一个小朋友凭感觉再在前一个人后背上用手指勾写,知道传到最前面的小朋友,让他说出这个字是什么。玩过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人说出的那个字回合最后一个人写的那个字差异最大。

是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完全科学的。因为第一个小朋友并没亲身告到最后一个小哦朋友写的字,在这个字“传递”过程中,难免会被队列中的小朋友“演绎”,他思考时会加上自己的理解,结果也与初始不同。在我们生活中,这种效应太多了,名言就是其中一个。

最近,一篇名为“原来这些名言还有后半句”的文章在网上引起热议。许多常在人嘴边挂起的名言的完整句,都不是我们以前认识的那一版本。这和“小朋友传字”游戏的道理是类似的。我们现在的人,既没有人见过爱迪生,也没有人听过卢梭说话。我们所得知他们那些名言,不都是经过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吗?所以,这些名言难免就被“演绎”,成了今日名句,断章取义也难免发展为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然成果之一。我们又怎能斥责这“断章取义”是种错误呢?倘若你将这种“断章取义”定义为一种错误,那么阻止这种错误的方式只有禁止传承,而文化的禁止传承终将人类文明引领至灭亡。

史书的编辑内自蕴史者之倾(?),人类文明的发展自然也不是最开始南各人定义的模样,是在点点滴滴中在变化着的。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也是小说,虽与史实相似,但还是增添了不少作者自己的思想。许多读过故事的后人得知史实后,也只是微微一笑。《三国演义》在有些读者心中依然是那份美好,而此时,事实又有什么所谓?名言的意蕴又有什么差别呢?

既然我们知道了名言等演绎至今不再是原本的面目,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听到名言的同时,更多加思考,不盲目相信,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那一句。如果你是一个做事不加一丝思考的人,铭记那句“三思而后行”,没有什么不好的。如果你是一个做事犹豫不决的人,

记住“再,斯可矣。”有些像名言一样的文化 ,不能像科学数据一样精确传承,但进化将使人类文明进步。请给这种进化一些宽容。

篇二:《作文“无用”题及例文20131031》

作文审题指导及习作评点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晚宴

中致辞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说,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

单一而坚硬。庄子也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处处讲究实用的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之事、之物,却有其自身的“大用”。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你对“无用”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指导

1、关键词:文学 苏格拉底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2、题目例举:①重拾敬畏之心 ②文学之大用

③向往朝圣之路 ……

3、立意之误区:把无用转化为有用……

三、同学习作例举:

夜里的母亲

高三⒄班 沈 佳

进入高三之后,日子就变得急促皮实起来,但比我更辛苦的,却是母亲。

放学回家后的流程不外乎晚餐与洗漱,在这之后,便要全身心地投入书桌那一块小小

的空间里。秋冬的夜仿如轻盈却浓稠的黑雾,转眼间,便已浸蚀了整片天空。书桌前就是窗户,从窗口望出去,能看到对面的住宅楼里零星的光点,光点散发着单薄的亮,试图驱散一些夜的寒意。在这静谧清冷的夜里,一切都被笼罩在朦胧的轻绡中——除了我的母亲。

房门被轻巧地开启,有人踏着细碎的步,将一杯温水放在我的桌上,然后在屋中找了个

地方坐下,静静地看着我的背影,热气从杯中袅娜地升起,在微冷的空气中纠缠缭绕,杯底晕开了一圈水渍,打湿一室寂静。“妈,我说过多少次了,不用来陪我,你去睡觉就好了!”“哎呀„„反正我睡不着嘛,正好可以陪陪你,给你倒杯水啊。”“你也不看看现在什么时候了,这么晚了怎么可能睡不着!而且你在这也没什么用啊,难道你在我这我就能思如泉涌下笔如神么?反而还会分散我的注意力,真是的,做这种没有用处的事还不如去睡觉吧,妈!”

也曾经这样多次地对母亲抱怨让她去睡觉,但母亲都执拗地留了下来。她觉得“哪怕

帮不上忙但陪陪女儿总是好的”,我本以为今晚也会是一个固执的夜,却没想到母亲沉默了会儿,竟真的离开了屋子。我稍一愣神,但很快就被作业引回了注意力。妈妈这是想通了?无用之事本不值得花费精力,这样也好罢。

笔尖摩擦在纸上奏出的沙沙声跃入耳中,呼吸都仿佛吹出了声音。台灯的光亮闪烁了一

下便暗沉了下来,想是电池没电了;我心下一惊,下意识地回头想呼唤母亲,可入眼的,却是空荡的屋,呼唤阻在喉间,如今只能将它咬碎,把“妈妈”放在唇齿间咀嚼。没有了平日里回头便能灌盈心间的安心,满室的沉谧突然就朝我压进,让人心悸不已。在这份慌乱中,我却突然醒悟,母亲至今的陪伴,怎能是无用的呢?是它给予我前行的勇气,让我不畏惧暗

意;是它点亮我信念的燃灯,让我温暖如春;是它坚韧我精神的壁瓦,鼓舞我步步登升。这“无用”却温馨的陪伴,竟是我最大的动力!

照亮这黑夜最光明的烛炬,正是母亲的陪伴与爱啊„„母亲的“无用”之举,却是最具

力量的守护。

稻 香

高三⒅班 余小燕

在水稻播种的时候,就和奶奶一起下田,纯粹地感受脚底接触泥土时的踏实感、厚重感;在水稻幼苗时,会和老爸一起去拔野草;在水稻收割的时候,会和爷爷一起去田里晃晃,然后坐在田埂聊天。

在别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件很无聊无用的事,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何必浪费这珍贵的时

间,但这对我来说却是深切感受自己的最真实生活的一种方式,最朴素最简单却又是最美好,我不该舍弃。

上两个星期回家,在邻近村口的时候,感到空气中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稻香,一种乡村

特有的气息,最自然也最直接,一下子就浸濡了我的身子,在身体内四处流窜,像一个熟识却好久未见的老朋友,紧紧地拥抱着我。我贪婪地吮吸着这股源于自然的香味,抬头望去,自家田里的稻穗在微风中像是大合唱,抬头、摇晃都是那么地和谐一致。我悄悄地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美妙的歌声。

这永远是一件惬意的事,当你脚踏厚实的土地,头上是蓝天白云映衬,身旁是稻穗相依,呼吸的是最新鲜的充满稻香的空气,一切烦恼都被稻香席卷丢在风中消散了,这难道不是释放自己很有用的途径吗?这难道不是贴近自然感受美的有用的途径吗?很多时候都不必太功利,只觉得学习工作赚钱才是有用的,不要为自己的虚荣而找借口,当你放下一颗浮躁的心,真正地去体验身边的生活中的美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人生难得的是清幽和朴素。

这世上无处不存在着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眼睛蒙上了一层利益色彩,均已“有

用”“无用” 来称量时,自然就不能发现生活中最真的美了,因为早已忘记了走近真实的生活,没有生活,何来生活之美呢?

不走近乡村,就不会懂的什么叫弥漫着青草芳香的泥土,就不会熟悉什么是最怡人心脾

的稻香;如果不放下自己的功利之心,就无法体会生活中的最美,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闻到来自最真实最质朴的世界的稻香芬芳。

大用无用

高三⒅班 张春晖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的极限是无,大用的极限是无用。

根据有用与无用之辨,事物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看似有用,实则无用。这方面空心

萝卜是个极佳的例子,它最大的用处或许就是留与文人发发感慨——中看不中用啊。此其一。其二,看似有用,确实有用。此类无需赘言,多数事物皆有此属性。第三类亦是最高境界之看似无用,实有大用,这起码上升到艺术境界。谈及艺术,最大作用往往是陶冶情操,殊不知这只是其副产品。其最根本作用是提供一种诗意的途径,使人类能找到并叩开世界本质的大门。在本质上,艺术与其胞弟——科学不过是继承父亲哲学未竟的事业罢了。{你以为的才华,不过只是孤芳自赏作文}.

在细谈“看似无用,实有大用”之前,我想先澄清一个逻辑问题:不是因为其看似无用

的对比,才使其有大用;而是其用之大,就像笼天的雨,覆盖了万物,却用润物无声而令我们感觉不到其大用,所以才看似无用。

莫言在诺奖典礼上说的关于文学没什么用但其没用却正是其用处的一番话,通俗而含蓄地点出了作为唯一被纳入诺奖的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无用之用。文学无法直接增加GDP,官员鲜有爱者;文学不能当饭吃,劳动者无暇也无心去接触。文学无实用,那么在“虚用”上呢?你说它能慰藉心灵,可这已被公认为音乐的专利;你说它能增识广闻,一套大百科就完美胜出;你说它能放松身心,还有比席梦思更合适的吗?谈到这里,“文学无用论”已经在你脑海中跃然升起了吧。

但倘无文学,浩繁文明何以传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意画面与美妙情感感动

了中国人两千多年,使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学习文化,只为感受、享受这种文字所带来的美。于是有一天,当他们要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美时,墨汁便自然地流淌在早已铺开的宣纸上,于是美传承下来,文明便也传承下来。每当中秋,要表达对满月的美的情感时,一句古诗便自然地吟诵而出,这情感,从古至今,代代相传。这就是文学的作用,它是维系文明的纽带,也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都德的《最后一课》也告诫我们:只要文学存,民族便不亡。

因此,做你喜欢却无用的事吧,到你成功的那一天,就可以骄傲地对别人说:“这是有

用的”。

四、文科班同学习作例举:

桂 花 落

高三(3)班 许赛飞

• 学校的桂花初开之时,淡淡清香夹杂在各种气味之中若隐若现。这个香味那么俏皮,总

是在不经意之间告诉你,桂花开了。桂花开了。香。好闻。就这样,桂花成了秋天的象征。它没有梅孤芳自赏的勇气,没有竹高耸入云的魄力,它只在不经意间暗示你它的存在,却开得那样不卑不亢。

身边的太多不经意,提醒着你很多。或许,桂花的存在,你早已漠不关心;或许,桂花

的那阵清香,只是在某一时刻触碰到你;或许,你以为的秋天,只是日历上每天都会被翻过一页的九月十月十一月。而桂花,不经意地开满了枝头,它象征秋天已无可取代。

一夜之间,千万个小花苞,争先开放;一夜之后,千万颗金色的繁星,缀满枝头;一日

之后,四季更替轮转的过程中,夏已挥手告别。无意的,你带来了秋;无意的,你香遍了整个校园;无意的,你洒下一地金黄。本以为是夜晚的骤风将你吹落,在我轻触枝条之时,你如细雨般轻舞飞扬,很香,也很好闻。我却心生怜惜之情,你落了,秋是否也即将逝去?你是否又在无意之中,传达出对秋的眷恋?来年秋天,你是否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告诉我秋来秋去。

这个秋天让我略略有些感伤,或许是因为那逝去的桂花香,告诉了我又一个秋的离去;或许是因为这是在这个校园度过的最后秋天;又或许是因为来年的我,无法再静静地驻足在这棵桂花树下话别深秋。

此刻,桂花的无用之处,便是最大的用处。它不仅用独特的方式告诉着我秋去秋回,岁

月更替;更在这片桂香中,用独特的方式为我留下了一份属于校园的甜美记忆。

桂花,来年待你语秋时。

思想向左,现实向右

高三(2)班 沈薛阳

天空已经变得灰蒙蒙的,阴霾笼罩着大地。惨白的日光透过云隙,无力地洒落在枯黄的土地上,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甚至窒息的感觉,周边的世界已不再活力四射。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数学、天文,仿佛一切的发明都是物质的,功利的,精神已被人淡淡的遗忘,开始消亡,开始湮灭。

中国,这个古代四大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曾经创造辉煌的国家,这个天朝上国的思想深入人心的国家。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之中,早已被美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压倒在地。如一座大山,我们被压得喘不过气。赶超,是一个心中的梦,一个中国梦。于是,一种迅猛发展的趋势就出现了,这种态势仿佛黄河的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赶英超美”、“勇往直前”。在这种心态之中,物质展露自身的獠牙,思想却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默默哭泣。

文学也逐渐没落,中国,开始了一场只有物质没有文化的噩耗。350亿的日消费量,在中国,绝不只是个双十一的奇迹,更不是一个令人惊诧的数字。在物质的海洋中,国人构建着心中的蓝图,想象着天下大同。而中国的年轻一代,抛弃文学,抛弃传统,跻身到报考热门专业的角逐中,投入到报考公务员争取高收入的热潮中。

文化思想慢慢远离,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思想与社会不再相濡以沫,不再携手同行,分道扬镳成了最终的宿命。思想向左现实向右,自此以后不再有交集。

社会之中现实残酷,八旬老太跌倒在地,有的不再是嘘寒问暖,而是冷漠以待;行人被撞于路,有的不再是上前搭救,而是调头离开。网络上,郭美美炫富;生活中,李天一坑爹。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一件件案例让人痛彻心扉,却没有人选择反省。中国,你到底是怎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