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如皋的作文

时间:2021-10-30 02:00:26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如皋市2015初中基础年级“中考作文我也行”征文比赛一等奖获奖作文》

【2015如皋市初中基础年级“中考作文我也行”征文比赛一等奖获奖作文】

一次相逢一份暖

如皋市实验初中 陈湘凌

第一次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周庄”的地方,是无意间在电脑上看到的一张风景图片:平静幽深的河道,窄窄尖尖的摇橹船,古老斑驳的石拱桥,黑顶白墙的古朴楼宅。像是一段远古时期的剪影,却奇妙地定格在时光的罅隙里,自成天地,悠然自得,迥然于我置身的喧嚣世界。一种莫名的混杂着惊奇、憧憬与欢喜的情绪种子瞬间击中我心田中柔软的一角,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倏地漾遍全身。

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周庄。

不曾想,我有缘与你相逢;不曾想,你的美,花香馥郁般,暖润我的心扉。

那一日,周庄的天温情和煦,暖暖的风撩起人的一丝醉意。而记忆中那张惊鸿一瞥的图片,由平面变为立体,无限延展。

青砖石瓦细碎地铺在地面上,浓浓的古韵风味由脚底升腾至四肢五骸,脚步不由得放缓下来。举目四望,除了水,还是水,周庄原来就是被水环绕着的。回望四周,一片清澄碧绿,好像是谁打翻了的顶级绿色颜料,纯净得让人心生美好。房子是建在水上的,是白中带点斑驳痕迹的墙,青灰色蕴藉着秀丽的砖瓦。透过漏窗远远望去,有人坐在楼中,手捧一杯香茗,恬淡地看着楼外,好一幅怡然从容的水墨画。

信步向前,不经意地抬头一瞥,“上海女人”的牌匾赫然出现在眼前,一股幽兰般的花香扑面而来,原来是一家专卖怀旧生活用品的店铺。店主人神态安详地捧着紫砂茶壶,朝我们只是浅浅地笑着,仿佛已经熟识很久,使人不由得暖意顿生。店里的雪花膏、檀香皂等等都是1932年就有的老牌品种。有徐风拂来,花香也凝在鼻尖,红色案几上的老式留声机里传出昆曲《鸣凤记》缠绵婉转、柔漫悠远的声音。恍惚中,我们似乎来到了上世纪初的民国时代,轻轻柔柔,飘飘忽忽,如醉如梦。

跨过澄澈潋滟的水波,我们坐上摇橹船,黑红色的船身和粗布蓝色碎花的船篷组合在一起早已成了江南水乡的标志。船娘甚是友善,一口流利的吴侬软语,柔声细语提醒我们坐好坐稳,时不时的唱着江南小调,仔细听着,是轻清柔美的乐曲,很有些低吟浅唱的感觉。这时的周庄,便愈发如歌似画、风情万种起来。四处的风景,美如清泉般漫过我的心田。悠然感受到的,是江南小镇的轻柔曼妙,更有一份水乡人独有的质朴暖人的情怀。

相逢周庄,在那一幅幅温润如玉、风韵厚重的历史画面中,让我领略到一种不刻意、不随意的淡定从容、平静祥和之美。使我至今仍不时想起那一方美丽的水乡泽国,想起生活在那方土地上的美好纯净的灵魂。

一次相逢一份暖,真情美景永相伴。这次与周庄短暂的相逢相知,将化成亘古久远的琴音,涤荡我的灵魂,温暖我的心灵。(指导老师:谢霞)

一次相逢一份暖

如皋初级中学 石子乐

那次相逢,润泽了荒芜,遇见了凡尘中盛放的温暖之花。

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刻,你来了。让冻结的灵魂被重新点燃希望的火苗,被温暖,被抹上绚丽的光泽。

“F区,F区„„”嗫嚅着考场号,飞快地奔跑在陌生的校园里,这夏天的空寂的校园竟让我如置冰原,失去方向,几近窒息。

还有十几分钟面试就开始了,我却未找到考场!

混乱间竟在转角处撞上了一个人,手中的书瞬间甩脱。我跌坐在地,手忙脚乱地收拾着书本,可心中又有火燎燎的焦躁,泪水不由自主地涌出眼眶。那位姐姐有些不知所措连忙问着:“同学同学,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别哭啊。”茫然无措的我已经忘记了这声“对不起”其实是应该由我来说的。

蓦地看到她胸前挂着水蓝色的工作证,我攥着准考证指了指区号。她轻声询问了句:“你是要面试吗?”春风般的语调拂过我的面庞,宛若江南丝雨般。我慌忙点了点头,她旋即拉着我跑了起来。青萝色的裙摆在风中扬起,高束着的秀发上下轻快地摆动着。她紧紧抓着我的手,柔嫩的皮肤给予的温暖从我指尖缓缓流向四肢,流向心脏,我冰冻的灵魂开始苏醒,甚至能听到血液在沸腾、喧闹的声响。

终于到了。

她看了看考场的牌子又检查了我的准考证,才缓缓放下我的手,白皙的脸蛋因快速奔跑变得嫣红,口中不断喘着气,削瘦身躯微微地颤抖。“加油啊!”她冲我笑着,一脸明媚,如同小太阳般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在黑暗里永不倦怠的璀璨。微风吹起她的发丝,滚着金边的白衬衣显得格外素净。那一刻,天光大亮,恬静美好,温暖如花。

后来才知道,那位姐姐只是负责场外巡视的大学生。可我更愿意相信,她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天使,润泽了荒芜,温暖了冰原,绚烂了世界。一次相逢一份暖,一次平平常常的相助与慰勉,传递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情愫与美好。这一切,无疑将温暖和照亮我生命的每一个寻寻常常的日子。(指导老师:林晓琴)

一次相逢一份暖

如皋市磨头初中 朱墨池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题记

细雨浇熄了夏的灼热,青苔潮湿了夜的眼睛。在海峡的对岸,又有怎样的夏夜?抬头看窗外的天空,我想起了与它的初相逢。{写如皋的作文}.

半年前,图书馆中。只记得在书架上看到了月白色的书脊,边角有些磨损,上面写着黑色的繁体字:《千江有水千江月》,封面上有一个抽象的简笔图,没有过多的介绍,只是标注着台湾作家“萧丽红 著”。

随手翻了翻,看到一段关于七夕节的描写,捏汤圆的时候,在中间捏个浅浅的窝,那是给织女装眼泪的。多么绝佳的台湾习俗,不禁想起了家乡那些从小深知的习俗,就像用旧年陈雪沸滚一刹,烹出了茶香,于是便把书捧在了手里。

细细读过每一行夹着闽南语的句子,这书里温婉细腻的主角便印刻在了脑海里,静和的贞观,清平的大信,他们生活在台南,他们过中元节,婆婆阿姨手持水酒,沿着冥纸焚化的金鼎外圈洒下,念:“沿着圆,才会大赚钱”——说说即过,却又极认真。他们恭敬天地万物,银禧生疮,问蟾蜍借肝叶治病,还要将其放生。他们做人宽阔余裕,撞见邻居偷摘家中菜瓜,只有比做贼者更尴尬,唯恐避之不及。 从冬至到春分,从端午到中秋,每一个时节的习俗都与大陆不同,却又无比亲切,好像自己曾在台南生活,曾与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欢笑,与他们一同仰望明月,同在一盏灯下看温暖的光。

合上泛黄的书页,想这海峡的对岸,那里有贞观极爱的凤凰花,灿烂地烧出了明媚,有一封封充满默契的书信,清浅地透露出乡愁。也许萧丽红是极心疼家乡的吧,一字一句皆是安详静谧的台南。她讲炼字:月照进缸底是“冷冷”,月光自头顶是“洒下”,渔家的灯火在夜空中是“衔”。景是故乡的景,情亦是故乡的情,她的炼字想亦是为了这份情吧。 情中描摹出一个女孩贞观的成长,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礼节和习俗,以及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无论是祖父母的古训,还是大妗、二姨等人几十年的痴心坚守,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教育着贞观这一代人,让他们明是非,辨善恶,心存敬畏和感恩。

这样一个大家庭和自己家多么的相似,家中老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晚辈,耳畔常有年逾九旬的外婆细语轻声告诉我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即使是相隔海峡,我也与他们相传同样的礼节习俗,相承同样的民族文化 ,相望同样的江水明月万里云天。

看着卷首的“献给,故乡的父老”,书中的大海、明月、凤凰花在深夜温暖着我的心,这一定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牵挂的人情。后来得知,原来父母年轻时也读过这本书,它便连接了两代人记忆里的温暖。

岁月如潮,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山那边,可有习俗似旧年?海对岸,可有明月照江面? 只记得相逢是一首歌,可谁知相知也是一份暖。

【点评】引用宋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作本文题记,确实让人担心,毕竟这两句是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所幸的是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台湾民俗的瑰丽与趣味,而贞观与大信古典又含蓄的恋情,为这个时代逐渐失去的纯然恋歌,悠悠地低吟了一遍。贞观可以活在萧丽红的文字里,好像家明永远活在亦舒的文字里。而“我”在这样的现实世界里,只要能够从文字里看到他们就够了,还奢求什么呢?对于“我”,生活是“万里无云万里空”的境界啊。海峡两岸,传承相同礼节习俗,传承共同民族文化 ,本是同根生嘛。作者在主题的定位上,更注重人情美,风俗美。看来相逢是缘,相知才是暖,此言不虚。(指导老师 陈红)

一次相逢一份暖

常青初中 周佳雯

零零散散的回忆蓦地聚拢过来,凑成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电影一般从我的脑海闪过,燕儿,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次相逢的情形吗?

那时的我7岁,初见你时可把我乐开了怀:满是黑色的身子,像穿着一件黑色的新皮袄,头的两侧还抹着红脸蛋,尾巴像一把小剪刀,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地望着我。哇!好可爱的小燕子啊!

我小心翼翼走向你,这才发现,你正嘴脚幷用地在我家的屋檐下忙碌着。仔细一看,原来是在筑巢啊,太好了,以后可以经常和你一起玩喽!“嘿,我以后就叫你燕儿好吗?”似乎是被我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你张开翅膀倏地飞走了。我正担心你不再回来,这时又一只燕儿从我面前掠过,比刚才那只稍大,嘴里衔着泥,停在了正在筑的巢旁,把泥小心地垒了上去,再啄几下,然后朝我看了一眼,“吱、 吱”了两声就又飞走了,好像在说:“嗨!你好!”这只肯定是燕爸爸!我便也对着它的背影说“你好!”这时刚才那只形体稍小的燕儿又衔着泥飞回了。“你们别怕啊,我不会伤害你们的。”我尽量表现出温和的样子。它便放心了许多,朝我看了一眼,便又开始忙碌起来。那眼神很友善,让我感到很温暖。唉,就凭它们自己这样一点一点地搭窝,何时才能完成啊!我忍不住摇了摇头。

可就在几天后,我放学回家,看见一只燕儿正在自己的小窝里扑簌着翅膀。窝已经搭成了!那泥好像还没有干透,还有点呈黑色。表面排列着数不尽的小凸点儿,好像是个微型的竹篓。如果不是我看到它是嘴衔泥筑成的,还以为是哪个巧手用手编成的呢。“真棒啊,燕儿!”我朝它竖起了大拇指。它见我在看它,便立刻昂首挺胸,“吱”了一声,脸上全是一副骄傲的表情,仿佛在跟我说:“看见了吧!终于成功了!付出就会有回报的!”“嗯,我知道了,燕儿”,心里满是感动,满是温暖。

春去春又回,花谢花又开,不知为何第二年你们来得那么晚,但幸运的是,你们还是来了,只是与去年不同的是,你们的身边又多了两只小燕子,哦!那是你们的孩子吧!怎么不是呢?你们的眼里满是怜爱,神情满是关切。心里那最柔软的部分不知被什么轻轻敲击了一下,一股充满亲情的温暖溢满心头。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一次相逢一份暖,与你们的每一次相逢都给我带来了不尽的精神力量,扣人心弦,温暖我心。燕儿,我期待着,期待着与你们的下一次相逢!

(指导老师 雍开如){写如皋的作文}.

一次相逢一份暖

如皋市实验初中 裴逸凡

每当我疲惫孤寂,面对挫折却步不前时,回望那次相逢,总会心生暖意。

那个暑假,父亲带着考试失利,成天闷闷不乐的我去爬黄山,那是我与她的第一次相逢。{写如皋的作文}.

缆车已及山腰。云层就在头上,蓬松得像一大块棉花糖,手一伸就可以抓下一把。重岩叠嶂,奇松怪石,黄山的美扑面而来。

“黄山的美在于不断的攀登。”爸爸的话有些意味深长。

下了缆车,一路快走,我望着“所剩无几”的山峰,心中暗自不屑,天下第一陡的黄山也不过尔尔啊。

然而,随着越来越陡的山路,随着体力的不断流失,我的腿越来越沉重,后来实在走不动了,便坐在路边的石凳上喘气,面前的山静静的俯视着我,似乎在嘲笑我的无知。

一直在后面慢走的爸爸超过了我,不停地叫我快点,我却望着路牌上 “到达迎客松还有3公里” 的标示直发冷,实在没有信心能看到迎客松的风姿。

这时,后面走来了一群挑山工,他们的扁担有节奏的晃动着,担子上装着满满的冬瓜,成袋的大米,那担子的分量应该不轻,他们脖子上系着的毛巾湿漉漉的,能挤得出汗水来。

到了我们附近,他们也停下脚步,担子的一头放在台阶上,一头用随身的木棍撑着,手搭在扁担上,就算休息。

这时,有游客打听到光明顶还有多远,一位挑山工指着远处的一座山头,“快了,不到6公里了,我们也往那里去呢。”

“6公里!”我倒抽一口凉气。这都是崎岖的山路啊!他们这一担东西至少也有百来斤! 看着这一群挑山工,他们大多精瘦,就像山上嶙峋的石头,风吹日晒,皮肤黝黑而发亮。 “起喽!”一声响亮的号子,他们又挑起担子,往山上走去,经过我身边时,我发现他们脸色平静,喘息的声音应和着扁担晃动的声音,充满节奏感,有一种宁静和谐的美。

他们留给我一个凝重、有力的背影。

我冷凝的心突然感受到一股暖意。我听到心的河床上,有清亮的溪流正欢畅的向前奔流。 走吧,总是要出发的。我站起身,脚步变得平稳而有节奏。

转过一道弯,一群人发出了赞叹声:峭壁如削,劲松斜出,云雾缭绕,如在仙境。我突然明白了“黄山的美在于不断地攀登”这句话的意思了。

一阵风来,我心中豪情万丈,暖意滋生。

是啊,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每个人都是生活的登山者,困难与风景其实是孪生兄弟,面对困难,若能像挑山工一样,勇敢、淡然的面对,当您翻过一道山时,你会发现新的更美的风景!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你,便也成了这风景中的风景

与黄山的那次相逢,使我心里多了一座厚重的山,它让我在面临生活的冷遇时心生温暖,微笑从容的继续我的征程!(指导老师:周亚丽){写如皋的作文}.

一次相逢一份暖

如皋初中 储睿涵

有的时候,一次擦肩,一次浅笑,携来的是缱绻的温暖,不散的阳光。

——题记

外面的风呼啦啦地吹着,吹冷了路边的树,一地枯黄。我夹裹着冷风,往书店走去。

篇二:《如皋市白蒲小学六5班作文集》

“我是老鼠”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六5班 邵毓恒

我是一只幸福的老鼠!

清晨,我拖着肥胖的身体快乐的出门溜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忽然感到饥饿来袭,于是便向垃圾场进军,那里有米饭、面条,大块大块的肉骨头,很是丰盛,当然这些都得感谢当今的人类。他们日趋膨胀的消费观和铺张浪费的“良好”习惯才成就了此刻我们鼠类的美好生活环境!这些都不重要,由于人类的善心,使得宠物收到他们的青睐,可恨的猫都改行了,连流浪猫都有了收留,使得我们没有了恐惧,前辈们担惊受怕的日子已然成了永久的回忆!

不一会儿,饭足菜饱,于是我便向菜场走去。在那里我看见了我们鼠类的天敌——蛇。不过我不用抱头鼠窜了,它们早已被馋嘴的人们关进了牢笼,当初蛇类追撵着吃我的同类,如今它们也很快成为人类的盘中美食啊,也许我等还能分到一些内脏呢,想着都觉得惬意!

就这样悠哉悠哉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红日快落西山,该回家了,可是总得带点啥吃的回去吧,走着走着就来到路边的玉米地,正当我暗自窃喜时,突然被一声枪声吓得半死,啪嗒一声不知啥东东掉在我跟前,定睛一瞅,原来是只猫头鹰。哦,这该死的猫头鹰怕是想吃了我才被“好心”的猎人给一枪毙命的吧!只见他笑眯眯的提着猫头鹰一路小曲的走了,我想大概是去换钱咯!

我拖着玉米回到家,累了一天的我立马就进入了梦乡,迷迷糊糊的我更肥更壮,成为了世界的主人,哈,只怪人类太傻,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啊! “孩子,该起床了。”是妈妈那熟悉的声音,原来我是在做梦啊,但愿从我们孩子做起,重拾中华传统美德,尽量减少浪费,不要让梦境成为现实。 (指导老师:严宇飞)

成长道路上的阳光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六5班 夏梓文

无论任何一个人在他成长的道路中都需要阳光的普照;无论是眼前的还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无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无论是高贵的还是卑微的,都将辉映在我们的心中,和自己的血液一起流淌。

前些天,爷爷在电视上看到了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决定在我们家里也实行节约用水的行动计划,从自我开始,从小的集体开始,以实际行动来响应电视中的宣传。

吃完晚饭,我拿来一个苹果,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只听见水声在哗哗的流着,这时,一双布满皱纹的大手迅速的把水龙头给关掉了,顺手递给我一个小瓷

篇三:《作文走进如皋丝毯博物》

走进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

2015年11月29日,我借着电视台小主持人的身份,带着期待万分的心情,第一次踏入了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

“哇啊„„”色彩亮丽、琳琅满目的丝毯一下子映入我的眼帘,图案多样、风格典雅让人叹为观止。趁着还未录节目,我得抓紧时间好好欣赏一番。

我所在的这间展厅并不大,但罗列了各式各样的工艺丝毯。地毯、壁毯、屏风装饰毯,各具特色,让我目不暇接。据说我国的丝毯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一种对丝毯艺术的崇拜和赞叹从心底油然而生!

瞧!精美的图案、生动的画面,惟妙惟肖、美轮美奂。千百万斑斓细微的结点就像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细胞,赋予工艺丝毯永恒的艺术生命。我不禁感叹工人师傅的智慧和汗水,他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造就了工艺丝毯的独特魅力。

这时,我的目光定格在一幅《千里江山图》上,我心里纳闷:这么大的一幅壁毯,工人师傅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完工呢?怀着好奇,我求助了老师,原来,一幅丝毯有时需要十几个工人师傅耗费将近一年的时间,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看来,一幅工艺丝毯的价值不可估量,难怪有“软黄金”的美誉。{写如皋的作文}.

到我录节目了,凭着对丝毯艺术的初步了解,对着镜头的我没那么紧张了,主持起来自然、流畅,现场的叔叔阿姨们对我连声称赞。

篇四:《陈根生先生笔下的如皋风情(二)》

陈根生先生笔下的如皋风情(二)

九、范公遗迹今何在

宋元以来,在如皋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人物当然“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老先生首屈一指除外,这第二位是谁?是如皋人、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吗?不是。是如皋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吗?也不是。那么是谁呢?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谁没读过,此人就是其作者范仲淹。

谓予不信,有事实为证。清时如皋城里东云路巷有一座高大的门楼,刻有“范公祠”三字。穿过朝西的门堂,便是朝南的三间大殿,中央端座冠带朝眼、手执玄圭的范公塑像。每年农历二、八两月的第一个丁日,由知县率领全县文武官员、乡绅文士举行祭孔大典。祭孔之后,紧接着全班人员从大成门左边名宦祠东一条甬道步行向北,出孔庙后门,到对门的范公祠祭奠范公。供品规格很高,有整猪、整羊各一头;竹编的笾、木制的豆分别盛着果、脯、齑、酱;上香、读祀文、行礼、焚帛,礼仪庄严、隆重。这之后才去益人桥北的胡公祠和武宣桥西的许公祠行祀,而且供品也大为降格不用猪养了。

胡公祠祭的是理学家、教育家胡文昭公胡瑗,许公祠祭的是明末户部员外郎、李闯王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时自缢以殉抄朱明王朝的许忠愍公许直。胡、许都是如皋人,如皋县城建有他们的祠堂名正言顺,而范文正公范仲淹则是苏州人,而且这个外乡人又没有在如皋做过官、任过职,为什么如皋人民对他另眼相看,特别崇敬呢?

不错,胡瑗与范仲淹、腾宗谅是莫逆之交。腾宗谅就是《岳阳楼记》中“谪守巴陵郡”的腾子京。他在湖州太守任上,聘请胡瑗主持州学。胡在此期间,创“经义”、“治事”两斋的分科教学方法,后来被宋仁宗钦定为《学政条约》,颁行全国。胡瑗奉诏到京师校正钟律,更定雅东,正是由于范仲淹的推荐。胡瑗能够由如皋一介寒儒到朝廷知遇得以施展抱负,是与范公的誉扬推荐分不开的。

不错,范仲淹有子孙在金兵南下江南百姓纷纷逃难之时,携家带眷从苏州迁到如皋东北乡距城十多里的一个村庄隐居下来,躬耕务农。后来子孙繁衍,所住的村子叫“范家庄”,又因该村地形呈椭圆形亦称“范腰庄”。这个庄子,1983年地名普查时属南凌乡。时清两代,范氏后裔先后出过不秒饱学儒生,有的迁居如城,人称“范半街”。

但仅凭以上两点似乎也不足以受到地方建祠、人民祭祀的隆盛礼遇。主要的还是范仲淹倡议并监修了南起吕四、北迄阜宁、沿海绵延数百里的“范公堤”,抵御了海水内浸,使泻卤之地成为良田,这是造福人民、泽惠千年的大地事。吧人冒愈昌有一首咏范公堤的诗道:“秦德绝地脉,公能捍海波;至今堤上岸,犹似望相过。”程__有《谒范文正公祠》诗最后几句是“前后筑堤非一人,至今群口推仲淹,实心感民民自悦,此岂有意为凉炎。”这些文字都倾诉了发自人心底的对范公的爱戴、感激之情。建祠祭祀,庙食千秋,便是我国封建时代人民群众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最高形式吧!

但是令人无限遗憾的是范公当年怎样倡议,怎样监修,如何在朝延上慷慨陈词,如何在工地上体恤民瘼,都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下来。流传至今的只有他老人家监修海堤期间的两则似乎无关紧要的遗闻轶事。

其一在动工前。海水时时内侵为患,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威胁,民谚“三尺堤岸九尺蒿子,蒿子头上浪滔滔”,描述了当时海潮肆虐的情景。宋仁宗派宰辅范仲淹前来踏勘灾情。这年二月范公到了如皋,首先登上城楼一看,发现东北方向隐隐约约仿佛有一片绿茸茸的颜色,便转头问县令道:“远处分明见得一片绿草如茵,你为何说成是不毛之地?”县令

恭施一揖,从容陪笑道:“大人眼前所见,不恰似当日韩文公所咏‘天街小雨润如酥’之次句么?”范仲淹所罢含笑点头。原来“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次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县令颇有书卷气,不似一般俗吏语言无味,令人生厌。所以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面带喜色。 其二在开工后。东乡有个刁钻财主,既盼儿子将来金榜题名,却又舍不得花一文束__。他与家塾先生——一位老秀才相约道:“小子不才,识字多寡,不怪先生。年俸三十两纹银,分毫不差。不过,若鄙人写的字,老先生有一个认不得,得扣银十两。”到了年三十结帐时,财主先写了个“水”字,又有“水”字下面写了个“石”字。老秀才楞了好一会,认不出。财主接着如此这般又写了两个更加古怪的字,老秀才苦着脸搜索枯肠还是认不得。转眼到手的三十两纹银扣除精光,白白干了一年。老秀才咽不下这口气,找到正在修海堤滞留如皋过的年的范仲淹诉苦,乞求大人作主。范仲淹找来财主请教:“‘水’字下面一个‘石’字,到底怎么个念法?什么意思?”财主洋洋得意地回答道:“念‘嗒’。檐头水滴在脚踏石上不是发了‘嗒’的声音吗?”范仲淹点了点头,微微一笑。他要了笔墨,上面烈写了个“竹”字,下面写了个“肉”字,又向财主请教。财主摇头说不认得。范种淹说声“我来教你”,作个手势,差人一拥而上,不问三七二十一扒掉财主的裤子,捺在地上,举起大板叭叭叭连揍三十大板。财主杀猪似的嚎叫一阵哀求道:“范大人,我认得了!竹板打在肉上叭叭响,念‘叭’。”“我再写两个字你认一下。”“范大人,小的再不敢了!老秀才的三十两束___我立即送去;少一毫,你打一板子!”

这两则民间故事,作为范仲淹监修海堤期间的两支饶有趣味的小插曲,前者具体刻画了他的文墨涵养,后者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嫉恶如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惩治了为富仁的恶霸财主。

悠悠岁月百千载,范公遗迹今何在?“范公堤”现在已划入如东县版图了,但是它如长龙横卧的巍巍雄姿依然横亘在一代代如皋人心坎上;范公祠也早经兵火不复存在了,甚至范腰庄也不为很多人知道了,但是那个清廉公正的范公形象不是活在一代代如皋人民口头上么?这就难怪如皋人读《岳阳楼记》读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箴言,其时总倍感亲切,如聆馨咳„„

十、董小宛魂归何处?

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的结局一直是个谜。《辞海》是这么写的:“„„清兵南下时,同辗转于离乱之间达九年,后因劳屯过度而死。„„有说她为清顺治帝宠妃,系由附会董鄂妃事而来。”《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是这么写的:“卒年二十八,”“死则在顺治八年,”“进宫”云云“当时流言,不足辨也。”按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顺治帝生于后金(清)崇德三年(1638年),二人相差十四岁;董小宛十九岁归冒壁疆时顺治才五岁,“卒年二十八”时顺治才十四岁,显见旧戏曲编造董小宛被掳进宫,顺治为她出家等情节,纯属无稽之谈,不屑置辨。那么,来自其丈夫冒辟疆的“病亡”说就一定确凿可靠么?

疑窦早就有人指出过。清末民初的如皋民士郭雍南,《如皋县志》(1914年版)的“协修兼总收掌”,他有一首《题董白小像》诗如下:

影梅十年想象中, 画图今喜识春风。

等闲罗绮娇难再, 衫子还应写褪红。

离乱情事秘难知, 生死当年总可疑。

欲向画中人借问, 青山何处葬西施。

请注意全诗的五、六两句,这位父辈、祖辈较为贴切董小宛时代的地方耆宿,对董“病亡”说分明就是持怀疑态度的。

至于第八句,如皋倒确实有董小宛墓。墓在影梅庵么?有人从明末到民国六版《如皋县志》中反复查找,连乡村的小庵堂,包括已废的都有记载,唯独不见影梅庵。原来所谓“影梅庵”者,不过是冒辟疆虚拟的一个所在!那么董小宛墓在那里?冒辟疆在《亡妾董氏哀辞》中有“安香灵于南阡”句,陈维崧有《春日同巢民先生拿舟南郭访董姬墓》诗,“南阡”“南郭”都是泛指一大片土地,实葬何处呢?冒氏后人冒广生(鹤亭)在《孽海花闲话》中说葬在“如皋茅雉河畔”。可是茅雉河在如皋东门外,与“南阡”“南郭”相距十余里呢。近年有人经过反复调查得出结论说,在现今如皋如城第一中学南面龙河畔的彭家荡旧时确实有个董小宛墓,而且说还曾有好事者发掘过,墓里确实有随葬品,但不见骨殖。这就不能不令人发生疑问了:这是董小宛的真实墓地么?董小宛的结局果真一如“病亡”说么?

事实是,董小宛恐怕并没有“病亡”。就说“病亡”说的出处冒辟疆所著《影梅庵忆语》,文中追忆他们伉丽情深,对董的饮食起居、兴趣爱好,作了细致的描写,这些本应必要交代的内容却避而不谈,甚至不着一字,这实在是有悖人情,难以理解的。倘若真是“病亡”,作为才子的丈夫对此能不字字染血、句句带泪地大写特写一番么?更为自相矛盾之处是《影梅庵忆语》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暮春三月,欲重去盐官,访患难相恤诸友,至刊上为同社所淹。时余正四十,诸名流咸为赋诗,龚奉常独谱姬末,成数千言,帝京篇、连昌宫不足比拟。

综观冒辟疆一生,十九岁取妻苏氏,三十二岁得董小宛为妾,五十五娶蔡罗为妾,五十七岁娶金钥为妾,六二八岁娶张氏为妾。因而在避难盐官途中称“姬”非董小宛莫属。而冒辟疆四十岁那年是顺治七年(1650年),董小宛果真如冒称“病亡”于顺治八年,那么这时她应该还活着,说不上有什么结局,怎么可以写她的“始末”?唯其有友人写她的“始末”,恰恰从这里透露出这时发生了什么特殊事件,董小宛从此永远地离开了冒辟疆身边,生离死别一去不返了。否则这个“末”从何来?而且冒辟疆所作比的帝京赋、连昌宫词两篇,前者为东汉张衡所作,讽刺当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后者为唐元稹所著,叙述唐玄宗驾幸连昌宫的豪华排场以及安史之乱后连昌宫的萧索荒凉,二者都是鞭挞上层统治者荒淫生活的,把董小宛“始末”与这两篇“比拟”,冒辟疆的愤慨及寓意不是很耐人寻味么?

其实董小宛的真正结局是什么,甚至最后身在何处,冒辟疆心里都是明白的。近年在冒辟疆的如皋旧居水绘园里发现了他于八十一岁时写的一首七绝:

冰丝新 藕罗裳, 一曲开筵一举觞。

曾唱阳光洒热泪, 苏州寂寞好还乡。

全诗写董小宛的身世,奇怪的是字里行间竟然没有丝毫悼亡的情思。从“苏州寂寞好还乡”这末句看,此时董小宛还健在人间,并且就生活在一江之隔、路途不远的姑苏。美人迟暮,晚年孤寂,也是六二七岁的老人啦,所以冒辟疆希望她仍回到如皋来。于是有人便根据这首诗作了这样的推测:董小宛二十八岁时被清朝新贵劫掠到苏州去了。冒辟疆身为明末遗少当然无力抗拒。这桩夺艳事件,无论是对江淮望族冒氏来说,还是对清朝新贵来说,都不是什么体面事,所以双方一直守口如瓶。冒辟疆把董小宛被劫称为“病亡”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假托之词!

旧时我们城里流行一句俗话说:南通不演《杀子报》,如皋不演《董小宛》。淫妇杀子,美人遭劫,都不是地方上的体面事。只是旧时演的戏曲《董小宛》结局是被劫到皇宫里去的,如前所说这在实际上可能性极小,但所写的被劫事件看来就不是无中生有了。

人长得美本是一种幸福,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美人命运多舛却几乎历代皆然。这是上帝的骗局,还是历史的悲剧?

十一、定慧寺情思

有朋自远方来,我端了的头碗菜往往是请他们去参观具有1400年历史的定慧寺。 北京定慧寺厚重壮阔,皇家气派;镇江定慧寺名垂史册,声势煊赫。我真担心我们这座小县城的定慧寺有什么引人入胜之处呢?

一带碧水隔断了城市的喧闹烦嚣,一道石桥引我们进入一片佛国的宁静悠远。跨过钟鼓楼的袅袅余音,我们进入了金刚殿。一一问候过四大天王:那执剑的增长天王,那抱琵琶的持国天王,那捧雨伞的手闻天王,那擒龙兽的广目天王„„我在扬眉执杵的韦驮菩萨面前站定了,我大声朗读着两侧对联:“持宝杵三洲感应,披金甲四部游巡”,联如其佛,如威严、好气魄!

一般庙里韦驮菩萨都是站着的,怎么这里另外还有一尊正襟危坐的呢?是不是一尊是正宗的,一尊是伪劣的?

友人被我这一问来了兴趣,睁亮眼睛,竖起耳朵听我侃。我于是清了清嗓子开始卖弄,我说从前有个叫性乾的和尚,以油灯烤脚踝、铁索盘前胸等苦行显示虔诚四处募化,一天到了广西某地看中了一棵旃檀香树。主人说,你敲木鱼,若将树叶敲落了,这树就送给你结个缘吧。谁知性乾心诚感动了天地,他不吃不喝只敲了三天三夜,树叶就落光了。运旃檀香树回来一路顺水,可到了长江口遇上了海盗。海盗才跳上船,抬头一看迎面船头坐着一尊菩萨,遍身金光四射,怒目似箭,威风凛凛,雄姿赫赫,海盗们吓得扑咚跪在甲板上磕头求饶。于是性乾回到定慧寺便特意塑了一尊坐着的韦驮菩萨。可惜旃檀香树雕塑的如来大佛已在“文革”中化为灰烬„„

一个个眼神黯淡下去,几声叹息也显得有气无力,这时巍峨辉煌的大殿把我们迎接进去。殿高十米,面阔五间。小县城没有导游,我只得硬起头皮滥竽充数,一知半解地介绍给友人看:迎面东方三圣凌空高踞,飞天MHB裙翩跹起舞,毗庐大佛端座于独梗莲花之上。那侍立两旁的是香花二圣,那肃立左右的是梵王、帝释„„

移步两厢,我半解一知地指点,那是十八罗汉,那有坐骑的是十二圆觉„„

转向大佛背后,我又一知关解地讲这一片“慈航普渡”的佛山上有150多座佛像,是说善财童子先后参见53座名刹大师,最终从南海普陀山观音菩萨那里得道皈依的故事„„ 突然一位教授如同回到他的讲台似的高声赞道:“啊,这些佛像不仅透视比例适中,而且造型生动逼真,堪称神采奕奕,栩栩欲活!”

一位杂志老总频频点头说:“你们看啊,这座如来大佛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感到他那慈祥美丽的大眼睛在朝着你亲切微笑,足与蒙娜丽莎媲美!”

我则一本正经道:“首先请允许我以绝对真挚的心情无限感谢红卫兵的革命行动。因为不破不立,没有当年的横扫一切,也就没有今天的焕然一新。这些新塑像全部出自浙江詹振辉大师之手,是老艺术家的封笔之作,尤其是这尊大佛,著名画家袁运甫教授称之为‘当代中国佛像之冠’呢!但是,对不志,我此刻是一肚子怒气——”我指着大殿前后左右四面供桌上都摆着桔、梨、苹果、香蕉而没有又白又嫩的水萝卜,我说我简直愤慨这定慧寺怎么可以不供奉三勒和尚的传家宝?

我终于按捺不住又在友人面前炫耀了一下渊博。《县志》上说,唐永和年间(公元827年——835年)定慧寺的和尚们已经用萝卜来雕刻莲花、佛手、宝塔等法器,有一位三勒和尚还独出心裁腌制水萝卜作下饭菜,叫三勒菜,这大概就是历史上最早的“萝卜干”了。传说定慧寺有高僧云游天下,一日到了山东蓬莱,在一座庙里讨了萝卜籽回来精心培育,这才有了家乡的“赛雪梨”萝卜,据说北京的“赛雪梨”萝卜就是从我们这里传出去的。蓬莱是何等地方,那里一草一木不是二神仙,也是小神仙,怪不得“赛雪梨”萝卜脆生生,甜津津,

甘冽可口,有口皆碑。我越说越起劲,越介绍越自豪。我后来扯远了又说到“三勒菜”的后代“萝卜干”享誉神州大地,至今还在东南亚一带畅销不衰,而腌“三勒菜”的勤俭家风也至今仍在江海平原上代代相传„„

我们一行人既不焚香,也不“结缘”,又不“乐娟”,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在僧俗参半、檀香飘逸的小卖部里,友人们被我怂勇每人花五毛钱买了一张石印的无际大师心药方作纪念。药方如下:“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些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已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式之。”——佛家的宗旨是劝人向善,心药方与这禅寺可谓花开两朵,一用雕塑,一用文学也!我读着相见恨晚,我读着拍案叫绝。这概括得何等全面,比喻得何等巧妙,作者唐希迁和尚不愧是“大师”级的哲人、智者!捧读这篇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