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时间:2021-10-29 19:20:55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读“jiàn”还是读“xiàn” 教师随笔                   黄梅县濯港中学徐少华    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留级生生刘钰说:“老师,‘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读‘xiàn’。”问其原因,说原来的老师是这样读的,而且还特别强调了。是啊,我在听课时也发现有的教师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错读为“xiàn”。而且给解释,“见”字读“xiàn”的时候即为“显露,出现”的意思,并且还举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图穷匕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等等。对此,笔者不由得产生了疑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到底是读“jiàn”,还是读“xiàn”?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第669页,“见”字有两种读音,为jiàn和xiàn。读jiàn时有9种意思:1动词,“看到,看见”;2动词,“接触,遇到”;3动词,“看得出,显现出”;4动词,“指明出处或需要参看的地方”;5动词,“会见,会面”;6名词,“对于事务的看法,意见”;7“姓”;8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9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而读xiàn时则只有1种意思,意为“出现”。      而翻开《古代汉语字典》第749页,“见”读jiàn时有16种意思,读xiàn则有4种意思。读xiàn音时,4种意思分别为:“显现,出现”;“表现”;“现在”;“现成”。      回到诗句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大致的意思是“在东边的篱下采菊花,南山悠悠在眼前。” 因此,在这里主要存在“见”字是解为“看到”还是“出现”的意思。这就要追溯到这首诗的来源,最早集录陶渊明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选》中收录此诗时,“悠然见南山”作“悠然望南山”。后来苏东坡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若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此后,大家都抛弃了原来的“望”,接受了后来的“见”。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实际上是指“望”。而“见”字作“望”的意思时,读“jiàn”,因此,在这个诗句里,“见”应该读jiàn。    我把此文发布在我的博客上,大浪淘沙说,读“见”(jian),原因是这里的主体是作者,先采菊,而后悠然,悠然之时无意间看见南山,几个动作是连贯的。应为见(见)。白桦林黑华林说,读“见”,古语中有“见”通假为“现”的,所以有人这样读了。此句中主语是诗人,所以“见”应该是谓语,也就是受主语支配的。如果是“现”便为使动句了。    由此看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应该读“jiàn”,决不能读“xiàn”。 

徐少华

【篇二】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浅析古诗词中的异读字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意蕴丰富,源远流长。读古诗词能洗涤我们的心灵,培养我们的的审美情趣。但是,我们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当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读音与现代的读音又不一样:一字多音,一词多义。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叫做“异读”。 异读是古汉语的一个重要语音现象,本文从古诗异读字的例子入手试析古今汉语异读字的分类及成因。【关键词】: 古诗词,异读字,分类,成因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古汉语中的某些字词要异读,原因是很多的。其中,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古书注解相沿所致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破读”所致。所谓“破读”(亦称“读破”),就是用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者不同的词性。这实际上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语言中的某一个字词,当其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在读音上有所区别,并使之表达得更加明确,就把这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掌握古诗词中的异读字,有利于解释词义,判断活用。我们先来看看有关文献对这方面的解释和说明:“我们通过实践已经体会到不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不了解古代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很难读懂先秦古书。但在语音方面,似乎不存在什么障碍。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今天我们读古书,一般可以用“目治”(眼睛看),如果要读出声来,也完全可以用自己习惯的现代汉语语音。”“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用韵的地方,今天用现代语音读起来不押韵、不和谐了。距离我们时代越古的,不和谐的地方也越多。这是很自然的。我们在上面《古今语音的异同》一节已经介绍了这种情况。我们还讲了反对朱熹的“叶音”说,批评了为求和谐而强改字音的主张。清初的顾炎武在古音研究上有很大的成就,但他研究古音的目的是为了“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主张用古音诵读古诗。这是一种复古主义的观点,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足为法的”。“以前曾有人用自己构拟的中古音标过唐诗。但如果照此吟出来,恐怕谁都听不懂。用普通话来吟诗词,由于古今声韵调的差异,当时谐和的平仄到今天已有许多不谐和了,这尤其以韵脚的不谐为突出。因此有人犯了新的“叶音”毛病。譬如朗诵杜牧《山行》,就有人主张把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读成“霞”音,以求得与后面“家”、“花”两个韵脚的谐和。这样做其实比朱熹读《诗经》高明不了多少。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从以上三段引言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古诗朗读,不能为求押韵而强改字音,应当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一、古诗词中异读字的分类:(一)破音异读类。所谓破音异读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的声调,却把阴平、阳平、上声改为去声,而这个字(词)音节的声母、韵母未作任何改变。由于改变了声调,“词性和意义”就跟着改变了。1、“‘《清平乐》、《永遇乐》’和‘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乐”之辨析: 笔者翻过很多书,发现对“乐”的读音,存在两种争议,一种为lè,另一种为yuè。如由同心出版社出版,彭凡主编的《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尹文胜选编的《古词精选》以及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出版,纪江红主编的《宋词三百首》中,《清平乐》中的“乐”字的注音都为yuè,而《永遇乐》则都注音为lè。对此,笔者心中疑问油然而生:为什么都是词牌名,《清平乐》中“乐”字念yuè,而《永遇乐》却念lè?上述的注音是否权威?翻开《辞海》,其95页显示“乐”有四种发音,分别为:①lè,喜悦,快乐;②yuè,音乐;③ yào;④luò。再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其823页显示“乐”有两种读音,分别为:①lè;②yuè。最后翻开《古代汉语词典》,其1957页显示“乐”有五种读音,分别为:①yuè,有“音乐”、“乐器”、“乐经”、“乐工”、“姓”五种意思;②lè,有“喜悦,愉快”,“喜欢,喜爱”,“乐于”,“乐意”,“安乐,泛指声色”,“姓”六种解释;③yòo,“喜好”的意思;④luò;⑤liáo,通“疗”。从以上材料分析来看,“乐”在古代有五种读音,读“yòo”音时,通常见于词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为“喜好”的意思。发“lióo”音时则为通假字,同“疗”。而“luo”音比较少见。在古代中yue和le音比较常见。那么《清平乐》和《永遇乐》中“乐”是发什么音?《古代汉语词典》指出:“词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之乐府诗。”既然是与音乐有关,那么按道理来讲,《清平乐》和《永遇乐》中的“乐”都应读yuè音。但翻开很多的儿童启蒙读物(包括笔者上文提到的),笔者发现《清平乐》中“乐”字都注音为yuè,而《永遇乐》则都注音为lè。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带着疑问,笔者又翻查了《词牌释例》第54页指出:“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宋王灼《碧鸡漫志》云:“欧阳炯称李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借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乐调名称为词调名。”由此来看,《清平乐》是源于汉乐府《清乐》和《平乐》,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957页也指出,乐府有两种解释:“古时主管音乐的官署”与“诗体名”。而在这里自然应取“诗体名”之意。既然《清乐》、《平乐》是乐调,那么自然应读yuè音。而且,《清平乐》是源于《清乐》和《平乐》。由此可推知,《清平乐》中“乐”字应发yuè音。除此之外,《词牌释例》第245页又指出,《永遇乐》又名《消息》。宋周密《天基节排当乐次》云:“乐奏夹钟宫,第五盏,篥起《永遇乐漫》。”由此也可得知,《永遇乐》也是与音乐有关的,因此其中的“乐”字应读yuè。2、“‘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李峤《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唐•杜牧的《山行》)’ “斜”字之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 ①形容词,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以前的教学参考书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笔者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其一,古诗文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特别富有感染力。上边的两首古诗都是押“ɑ”的韵,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 最近在雅虎论坛上一个题为《央视“名嘴”们常犯语言错误的归纳》的帖子,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其中有一条所谓的常犯错误是:把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错读为“xiàn”。根据笔者回忆,老师在教我们的时候,也是强调“见”应该读作“xiàn”,而且给我们解释,“见”字读“xiàn”的时候即为“显露,出现”的意思,并且还给我们举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图穷匕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等等。对此,笔者不由得产生了疑问:到底是网友们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还是真的是“名嘴”们犯错了呢: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第669页,“见”字有两种读音,为jiàn和xiàn。读jiàn时有9种意思:1动词,“看到,看见”;2动词,“接触,遇到”;3动词,“看得出,显现出”;4动词,“指明出处或需要参看的地方”;5动词,“会见,会面”;6名词,“对于事务的看法,意见”;7“姓”;8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9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而读xiàn时则只有1种意思,意为“出现”。而翻开《古代汉语字典》第749页,“见”读jiàn时有16种意思,读xiàn则有4种意思。读xiàn音时,4种意思分别为:“显现,出现”;“表现”;“现在”;“现成”。回到诗句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大致的意思是“在东边的篱下采菊花,南山悠悠在眼前。” 因此,在这里主要存在“见”字是解为“看到”还是“出现”的意思。这就要追溯到这首诗的来源,最早集录陶渊明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选》中收录此诗时,“悠然见南山”作“悠然望南山”。后来苏东坡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若作‘望南山’,则一如“殷”和“恶”字: “殷”字当表示“众多”、“富裕”、“深厚”等意思时,读 “yīn”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陈寿《隆中对》)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宗臣《报刘一丈书》)在表示“震动”的意思时,读作 “yìn”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表示“赤黑色”时,则读Yān。③“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左传•成公二年》)  “恶”字,在表示“罪过”、“凶恶”、“坏人”等意思时,读“è”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⑤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贾谊《论积贮疏》)⑥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苞《狱中杂记》)在表示“讨厌”、“憎恨”等意思时,“wù”⑦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黄宗羲《原君》)⑧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当表示“怎”、“如何”等意思时,也读“wù”⑨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总之,破音异读字的的异读音是在具体语文环境里临时“设置”,离开了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这种异读就不存在,异读字的意义和词性也随之消失;而多音多义字的几个读音、意义和词性是同时存在的,不会因为有此音、此义、此词性就消失了彼音、彼义、彼词性;也不因为有了此语言环境而临时“设置”一种读音、意义和词性。(二)古音异读类。代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凡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未做出规定的,我们仍应按传统的音去读。1、 人名   (1)皐陶(yáo):传说中的夏初人。   (2)墨子,又称墨翟(dí)。   (3)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又称伍员(yún)。   (4)“魏其(jī),大将也。”(《报任安书》)   (5)“是时,侍医夏无且(jū)(秦王随从医官)以其所奉药囊提(dǐ,投击)轲。”(《荆轲刺秦王》)   (6)还有禽滑(gǔ)厘、景差(cuō)等  2、地名   (1)“燕(yān)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   (2)“天姥(mǔ)连天向天横。”(《梦游天姥吟留别》)   (3)“愿献商于(wū)之地六百里。”(《屈原列表》)   (4)“越王勾践栖于会(kuài)稽山之上。”(《勾践灭吴》)   (5)“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陈涉世家》)   (6)“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páng)出。”(《阿房宫赋》)  (7)“勾践之地,南至于句(gōu)无之地。”(《勾践灭吴》)   (8)“大王见臣列观(guàng)。”(《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有并(bīng)汾乔木、吐蕃(bō)、番(pó)阳、番(pān)禺、荥(xíng)阳、镐(hào)京、吐谷(yū)浑等。 3、官名   (1)“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hán)大点兵。”(《木兰诗》)   (2)匈奴呼韩邪单(chán)于。 (3)仆射(yè)4、器物名   (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石钟山记》)   (2)“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阿房宫赋》)   (3)“锄耰棘钤(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4)“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弈秋》)   (5)“羽扇纶(guān)巾。”(《念奴娇•赤壁》)   (6)炮(páo)烙  5、姓氏 (1)万俟(mò qí),复姓。宋代有人叫万俟禼(非异读,音xiè)。(2)尉(yù)迟,复姓。唐代有人名尉迟恭。   (3)召(shào),单姓。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4)种(chóng ),单姓。小种经略相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5)区(ōu),单姓。古代有人名叫区寄。(《童区寄传》)   (6)逢(páng),单姓。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6、古代少数民族的称呼   呼韩邪(yé)单于、冒顿(mò dú)、阏氏(yān zhī)(汉代匈奴君主的正妻)、大宛(yuān)、龟兹(qiū cí)、焉耆(péng)、大月氏(zhī) 7、其他异读词语 缞绖(cuī dié)、参乘(shèng)、容臭(xiù)、臧否(pǐ)、虾(há)蟆陵、变徵(zhī)之声(变徵是古代音乐乐调,声韵悲凉)、差(cī)肩而坐(肩并肩坐着)、廪稍(shào)之供、老大嫁作贾(gǔ)人妇、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谋臣与爪(zhǎo)牙之士不可不养也。(三)、通假异读类。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一般地说,以下三种情形可以通假:  1、声旁字和形声字可以通假。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句中“禽”通“擒”,“禽”是“擒”的声旁字。  2、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可以通假。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墨子.公输》)句中“距”通“拒”,都是以“巨”为声旁的形声字。又如:“子曰:“学耐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所通的“悦”字音“yuè”, 而不能再读它的本音“shuō”了。 3、有时候,形声字还可以和它的声旁字通假,如:“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句中“指”通“旨”,“旨”是“指”的声旁字。了解和掌握相当数量的通假字,学会通假字的辨认方法,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四)声、韵不同异读类:如“罢”字,在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论语•子罕》)。②“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方苞《狱中杂记》)当表示“困疲”的意思,通“疲”,读作pí。③“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左传•昭公三年》)又如“女”字,在表示女性的意思时,读nǚ。④“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乐府诗集•木兰诗》)在表示“以女嫁人”的意思时,读nü。⑤“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孟子•万章下》)而在作人称代词时,则通“汝”,读作rǔ。⑥“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伐檀》)一些常见的异读字,因其流传的历史久远,而且有的已进入现代汉语的书面或口头语之中,有了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许多工具书和古书的注本中,也都注明了它的读音,因此应按传统的习惯去读。而那些较为少见的、也未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异读字,或者人民群众已改读为一般读音的字词,就应按照现在的习惯去读。我们今天不必耗费精力去研讨它的旧读音,以免给学习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山东费县的“费”,旧读为bì,现已改读为fèi;“叶公好龙”的叶,旧读为shè,今一般读为yè。再如“暴露”的暴,传统的读音本应是pù,但现已约定俗成,读作bào,就不必固执旧读了。由此可见异读有四种分类:第一、破音异读,一般是词类活用,大多是去声;第二、通假字的本义和假借义读音不用。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常有这样的情形:本来有的字不用,却用另一个字来代替,造成读者的不同;第三、古音异读,这是指有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品名等),有固定性,保留了古音;第四、古今字由于其分工不同,读音亦不尽相同。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世要少得多,一个字往往要表示几个不同的含义,这就造成某些字“兼职”过多的现象。二、古诗词中异读字的原因:古汉语中的某些字词要异读,原因是很多的。其中,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古书注解相沿所致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破读”所致。所谓“破读”(亦称“读破”),就是用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者不同的词性。这实际上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语言中的某一个字词,当其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在读音上有所区别,并使之表达得更加明确,就把这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但我们认为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其一: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我国的学术风气。当前我国的学术风气很不健康,某些学术人员、教学专家非常的浮躁,为出书而出书,为牟利而授课,这样就导致了片面的追求经济而忽视教学质量的不良后果。人们在学生阶段特别是启蒙阶段,一旦“习惯于”读错音,那么,错误的读音将伴随其一生,而且就算日后意识到读错音了也是积重难返,一时半刻难以彻底纠正。如此一来,错误的读音泛滥于我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渐渐吞蚀我国的语言文化,以致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国人在错误的读音中“不能自拔”。其二:这是社会发展中一种正常现象。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越来越丰富,新词新语新用法也会不断出现。新词中那些鲜活的、规范的、符合汉语词汇构词规律的,就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生命力;而那些生造乱造的,不合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只能风行一时,最终肯定要被淘汰。当今社会上用语不规范现象比较严重,这与人们的规范意识比较差有很大关系。有些人盲目求新求异,不按照汉语词汇规律乱用生造词,或是不规范地使用汉语词汇,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正常交际,或是影响交际效果。而当这种求新求异影响社会交际时,它是不会被大众认可的,这是词汇发展规律。以上所言只是笔者对于古诗词中易读错之字的一些浅薄见解,且以上举例也只是易读错字词中的冰山一角。但是,当我们远离这些“吹毛求疵”的语言高地,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时,我们可以发现,上到政府领导,小到普通百姓,大到教育明师,小到学前龄童发错音读错字的现象是屡见不鲜。因此,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文引起社会对易读错字词的重视,以规范字词读音,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我们,特别是让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一个正确的语言环境中。参考文献1、《古代汉语》王力。华书局出版社,1999.  2、《破音异读字和多音多义字的区别》王建。南郑州大学《语文知识》1995年第5期3、《古代汉语》(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王力、林焘校订,北京出版社出版)第1040—1041页。4、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第1011页。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28页。6、尹文胜选编:《古词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1月北京第1版。7、 纪江红主编:《宋词三百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少年儿童出版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9、陈复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缩印版。10、 李建文主编:《词牌释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1、 http://baike.baidu.com孟恩《异读词》(兰州铁道学院社科部) 

马来者

【篇三】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2015年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5年临沂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1至8页,答题卡1至4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3.考生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题卷上答题不得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试题卷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应许/里应外合 纤细/屡见不鲜 浩瀚/颔首低眉 ......

B.适当/锐不可当 剽悍/虚无缥缈 喑哑/黯然失色 ......

C.煞白/大煞风景 谀词/冻饿之虞 绯红/妄自菲薄 ......

D.行辈/本色当行 扶掖/笑靥如花 亵渎/浑身解数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滞碍 座落 明察秋毫 顶礼膜拜

B.提纲 媒介 险象迭生 寻人启示

C.诓骗 馈赠 重蹈覆辙 张皇失措

D.羁绊 掂量 风餐陆宿 眼花缭乱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1)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日下午,全国共有34个省(区、市)和地区的代表团报名参会,912家企业前来参展。

(2)一名独腿流浪大叔近日走红浙江金华,他耗时5小时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一幅6平方左右的《蒙娜丽莎》,

(3)毕淑敏说,参加“成语大会”的节目录制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在我最近的写作中,成语的使用

A.截止 栩栩如生 不由自主

B.截止 惟妙惟肖 情不自禁

C.截至 惟妙惟肖 不由自主

D.截至 栩栩如生 情不自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B.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大众网记者从临沂市旅游局获悉,临沂市多家景区将通过打折、免费等优惠措施,迎接旅游日的到来。

C.为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D.中国政府今年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珍视和平。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B.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6.文学常识或名著阅读填空。(4分)

(1)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除了喜剧《威

(2)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如(作者)的《荷花淀》就真实表现了冀北人民在白洋淀中的抗日生活。

(3)(他)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克剥!”心中烦恼了一回,在客店里又住几日,盘缠都使尽了。他寻思道:“却是怎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二回)

选段中。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诗经·秦风·蒹葭》)

(2),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

(4)锦江春色来天地,(杜甫《登楼》)

(5)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6)子曰:其恕乎!(《〈论语〉十则》)

(7;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8.扩展下面的句子,表达高兴欢快或苦闷伤感的心情,40字左右。(任选一种作答)(3分) .........

太阳发出光芒,鸟儿鸣叫。

9.参照例句,以“信念”开头仿写三句话。(3分)

例句:快乐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陶醉,是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

信念,,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10题。(4分)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0.(1)词的上阙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

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

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

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huì)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

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

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

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冻风时作 ( ) .

(2)高柳夹堤 ( ) .

(3)泉而茗者 ( )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①作则飞沙走石 ①若脱笼之鹄 ..

A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 .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①红装而蹇者 ①夫能不以游堕事 ..

C.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D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局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远景近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而此地适与余近”的“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D.文章卒章显志,“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14.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3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2分)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8分)

平凡的色彩,不平凡的发明

2014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籍科学家中村修二,由于对蓝光发光二极管研发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蓝光发光二极管究竟凭借着什么样的魅力获得诺贝尔奖的垂青呢?

传统光源的困境

照明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之后,荧光灯、蒸汽灯等传统光源相继出现,这些传统光源能够出色地完成照明任务,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白炽灯需要将灯丝加热到上千度的高温,但电能大都转化成了热能,转化成光能的很少。荧光灯利用汞原子辐射的紫外线,来激发荧光粉出光,虽然有较高的效率,但汞是有毒的,不环保。蒸汽灯通过对放电管产生高温电弧,使汞、钠蒸发,使其产生荧光,同样不环保。鉴于此,传统光源被称作“环境不友好”的光源。

受半导体技术的启发,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光二极管,寻求一种将电能直接转化成光的“电致发光”的照明方式。与传统光源不同,发光二极管它包含着复杂的结构,需要纳米尺度的精确工艺和复杂的技术,而且它的发光原理也是领先的,可以通过改变发光区的成分,改变光的颜色。发光二极管真的一点都不平凡。

由于发光二极管的芯片非常的微小,所以可以在低电压(仅需几个伏特)、小电流(数毫安)下工作,即可获得足够高的亮度,并且通电后立即以稳定的状态发光,几乎没有明显的缺点,堪称“终极光源”。

姗姗来迟的蓝光

发光二极管有如此多的优点,但为何没有成为我们的日常光源呢?这要从白光合成的原理说起。大家知道,太阳光的不同颜色,我们可以通过混合红、绿、蓝光模拟出来,因此红、绿、蓝被人们称为三原色。如果三原色缺了一种,那么我们就像色盲一样,看不到真实的色彩。

因此,人类要想实现“半导体照明梦想”,就必须制作出能够发出类似这三原色光的发光二极管。遗憾的是,红光、绿光发光二极管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功研制出来,而蓝光发光二极管的研发却在很长时间内陷入了停滞。因为制备蓝光发光二极管所需要的材料——氮化镓,在很长时间里,科学家们只能得到粉末状的或者非晶态的氮化镓,而这种状态的氮化镓无法去做发光二极管。

20世纪80年代后,氮化镓材料的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赤崎勇、天野浩小组和中村修二,经过不懈的努力,分别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镜面般光滑的氮化镓薄膜,完成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工作。1993年,随着第一颗蓝光LED首次由中村修二制成,半导体照明终于走

【篇四】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仿写对联及标语(含解析)

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

仿写对联及标语(含解析)

1.【2015·贵州安顺】

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丫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走自己的路,给自己一方天空。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仿写的句子,在句式上必须与画线句一致,写成“如果„„就„„你依然可以„„”(第一层为假设关系,第二层为并列关系)在内容上,应拟定一个植物或动物,或自然界中的某种景物,并符合“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走自己的路,给自己一方天空”的主旨。

【答案】示例: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在花丛下透出凉意。(句式大致相同,表意清楚,句意连贯即可。)(3分)

7.[广东汕尾,5,6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倒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 ; , 。

7.【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前半句应点明节日及主要活动;后半句说明该节日的意义,句式可从宽。

【答案】示例:清明上坟墓拜祖先 缅怀先辈恩德激励后人 中秋吃月饼赏明月 祝福家人平安团圆幸福

(2015·吉林省)8.经典

古诗文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民

族文化基因。学诗文,情飞扬,人灵秀;用诗文,志高洁,品芬芳。请根据你的积累,对出下联。

上联:子 瞻 闲 赏 庭 前 月

下联: □□□□□□□

8.答案:宽对即可。(共2分,内容、形式各1分)

示例:(1)茂叔独爱池中莲

(2)渊明独采篱下菊

解析: 首先,要划分好给出上联的节奏、词性:子瞻/闲赏/庭前/月,“子瞻”是苏轼的字;“闲赏”为动词性的偏正短语,其中“赏”为动词,“闲”为修饰语(状语);“庭前月”为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庭前”(名词+方位名词)是修饰语(定语)。给出的上联所写内容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有关。所以,对出的下联要能整体反映出作者与课文,以及课文中作者的主要活动。

(2015·北京市)4.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

踏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

痛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

A.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莽原”与“野草”有关;“呐喊”方显出鲁迅的性格,若说一生“彷徨”,显然不妥。“痛”的宾语宜为“毁灭”;闻“噩耗”后,应是万众“彷徨”。

【答案】B

(2015·江苏苏州市)5.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

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3分)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答](1)上联: ① ;下联: ▲ ; (2)上联: ▲ ;下联: ▲ 。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①中的“松间”与⑤中的“窗外”都是“名词+方位名词”,“鸣”与“见”均为动词,“好鸟”对“南山”(偏正结构的合成词);④中的“风”与②中的“鸟”都是名词,“定”和“鸣”都是陈述第一个名词的;“花犹落”与“山更幽”正好一致,根据上联最后一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的要求,④应为上联。

【答案】(1)⑤;(2)④;②

1.(2015·山东临沂市)参照例句,以“信念”开头仿写三句话。

例句:快乐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陶醉,是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

信念 , , 。

1.【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例句”都是判断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的结构形式都是“是+人物+名句+中心词(与名句对应的主题词)”。仿写时,做到句子结构、修辞手法与例句一致,人物与诗句对应,诗句意思与信念对应即可。

【答案】示例:信念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追求,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

2.(2015·广东省)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武术,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美在音乐,鼓瑟笙箫,演奏美妙旋律;(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2.【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仿写。所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前面的两个分句一致,开头为“美在„„”中间四字为名词性的并列短语,最后的分句为动宾短语组成。

【答案】示例:美在戏曲,生旦净丑,演绎悲欢人生;美在文学,诗词曲赋,抒写灿烂文化;美在汉字,点横撇捺,记载悠久文明;美在建筑,亭台轩榭,尽显精巧布局。

3.(2015·湖北襄阳市)

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初中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

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拟写标语】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根据画横线的语句,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后半句: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形式上:字数相等,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内容上:根据“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的意思拟写。

【答案】【拟写标语】展未来豪情盈心底。

(2015·北京市)4.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踏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

痛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

A.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篇五】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饮酒》(其五)中,包含“大隐隐于市”意味的诗句是( ) A.心远地自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六】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的“南山”确指哪座山,学界至今没有定论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七】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八】悠然见南山,见读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何意境内涵(2 分)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