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29 19:20:36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李清照《渔家傲》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激趣导入: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三、感知内容1、读准字音:帆 殷勤 嗟 谩2、读出节奏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四、欣赏意境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用原句回答)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师: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生: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生:瑰奇雄伟师:在这两句中找出四个动词来。生:“接”、“连”“转”、“舞”师: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海天相接图,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师: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到哪里?——天国,师:在天国见到了谁?——天帝。师: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生:态度温和、关心民疾的天帝。师:“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师:词人有才华吗?师:你从那句可以看出来?生:“学诗谩有惊人句”师:词人有卓越的才华,辛苦求索,但她找到光明的出路吗?生:没有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师:“路长嗟日暮”,这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生:用典师:此句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师: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师:对,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要走的路程还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师: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同时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wò chuò肮脏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幸福的生活。师:“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xǐ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师:“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句什么意思?生:看注释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答: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6、小结:师:这首词中充分表示李清照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板书)师: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而正是这样的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 ,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这和她的其它词作风格迥jiǒng然不同.  师:好同学们,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shù玉集》中语。”五、拓展延伸: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 

杨思立

【篇二】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李清照渔家傲教案(1)

上饶县第二小学国学教学案

执 笔:汪晓兵 审核:陈小红

审 批: 林小英 授课人: 班级: 授课时间:

上饶县第二小学国学教学案

执 笔:汪晓兵 审核:陈小红

审 批: 林小英 授课人: 班级: 授课时间:

看、听、讲、想、做、动、静

【篇三】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篇四】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李清照《渔家傲》的学习

请来名家教学生

——有感于一首小诗的学习

今年寒假带领学生进行生本理念下的大阅读。涉及一部名著,三十多篇文章。其中有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学生都喜欢,读得细,印象深。

开学后,语文课本中有李清照的《渔家傲》,如照往常教学,必由师滔滔不绝地讲清照的经历、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而学生不知听了没有,听进去没有。

我这次放开手脚,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大胆解读、放飞联想、占有资料,结果,惊奇的发现学生竟然不需要我的帮忙,准确丰富的解读了这首诗,真是事半功倍!

我乘胜追击,拓展了两首课外诗(《天上的街市》、《硕鼠》)有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因此感慨:哪里是我在教学生,分明是梁衡先生教的啊!而且那么生动,那么有效! 以下是我留的随笔“读《渔家傲》我的发现”学生作品。

一位美神的失望与追求

——读《渔家傲》我的发现

初一七班 王欣雨

在乱世中,有这样一位行无定所的美神,乘着“蓬舟”在海上“漂流”,并渴望到理想境界中去,南宋黑暗社会的现实让她失望,这位让人可敬的美神是谁呢?她,就是李清照,她的失望与追求都在《渔家傲》中有所体现。

宋朝经历了“清明上河图”式的繁荣,社会安定。然而,金人的到来让宋朝的江山支离破碎,还掠走了徽、钦二帝。朝廷只顾自己的性命,仓皇地抱头鼠窜,没有斗志将那失去的半壁江山收复回来,对流离失所的百姓不管不顾,这已经是一个晴天霹雳,对于李清照来说,更大的心灵创伤——丈夫赵明诚去世了,这怎么能不让一个柔弱女子发愁?朝廷苟且偷安,丈夫也永远闭上眼睛,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她乘着船,艰辛地逃难,那千艘帆船和茫茫云海,构成一幅“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景象,那是李清照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那“云涛”、“晓雾”、“星河”、“千帆”这些事物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具有磅礴之势,同时“千帆舞”描绘的是逃难的场景。这首词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联想与背景融合成一个整体,含义深刻。“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这是作者的想象,“归帝所”是李清照渴望到理想境界的一个铺垫,“殷勤问我归何处”这正是一个行无定所的柔弱女子渴望得到的关切问候,“归何处”,山河破碎,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没有一个好的归宿,是多么悲哀啊!宋朝失去半壁江山,哪能还存在着小家?李清照都不知道这样充满艰辛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终止,她感叹道“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路漫漫而长远,一种惆怅与悲凉在她的心中油然而生,于是便写出了“谩有”,这是她对当时南宋社会的黑暗的感叹与失望、不满,这是一个爱国女子的心声,朝廷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统治者甘于安逸,没有勇气收复金人侵占的江山,这怎能不唤起李清照那忧国忧民的爱国心?她追求着理想的境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句词多么雄壮,这又是作者的联想,“九万里风鹏”可见其气势非凡,一种凛然之势激荡于天地,更激荡于我的心中,那展翅飞翔的大鹏乘着风飞上九万里高空,象征着李清照对她所期望的境界不懈地追求,不懈地朝那个方向靠拢,这令我敬佩,“风休住”是李清照的强烈渴望,“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她渴望到达理想境界的心愿,身为一个柔弱的独居女人,能有这样不凡的向往精神,颇有些大丈夫的有志气的思想,实在可贵。李清照的失望与追求、向往呈现在《渔家傲》中,这词脍炙人口,蕴意深刻,让我认识了一个有志向、忧国忧民的李清照。

《渔家傲》让我清清楚楚地感到了李清照这位美人在乱世中的不满与向往、追求,我相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信这首词会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李清照那爱国的精神更会屹立于我们心中!

读《渔家傲》我的发现 张艳红

李清照是南宋时著名的女诗人,她出生在富裕的家庭,自幼饱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可上天却让他家破人亡,身心颠沛流离,到了她46岁时,也身无归处。

这时,《渔家傲》则在她追逐皇帝的船上诞生了。“天接云涛连晓雾”描绘了一幅海天相连图,海面上扬着千只船帆,河面上笼罩着清晨淡淡的雾,景色宜人,令人神清气爽,这无疑是李清照心中的理想景象。下一秒,她梦到了自己去往天帝居住之所,殷勤一问,写出了李清照对家人的渴望,希望有人可以像天帝一样关心地问候她,有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同时也侧面反映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南宋黑暗社会的失望。接下来,李清照又感叹路途遥远,暮时太早,此时的李清照人已步入年老的行列,没有了青春的活力与希望,可是她还没有把文物献给皇上,已逝丈夫交给她的重任还未完成,时间就一点一滴的飞逝而过,李清照怎么能不着急呢!自己年少之时,已经可以写出令人惊讶的词,可现在空有一身才学,无处施展,也帮不上自己大忙,没有用处。最后在末尾,作者希望自己可以摆脱眼前困境,让展翅的大鹏,带着自己向仙山飞去,向美好的未来飞去!

有思想的李清照 罗懿

通过《渔家傲》我想到了李清照南渡过后,丈夫赵明诚的死亡和国家的破灭,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凄惨,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身心憔悴,独身一人乘舟隐去,山河破碎,政府逃离,民不聊生,这一切使她被迫成为浪子,居无定所,飘荡在海上。海天溟蒙的景象带给诗人的是寂寞和孤独,现实的黑暗让她倍感无奈,爽直、柔中带刚的性格,让她不愿与世俗屈服。但前途渺茫,命运的嘲弄只好让她寄托于那个虚无缥缈的世界中,求得一丝心灵的慰藉。她向往自由,她向往安定幸福的生活,超越世俗的折磨达到理想境界的美满。 那“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那么的豪迈积极,社会动荡不安,尽管李清照空有一身才华,却不能为世人所用,尽管她有忧国忧民的感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实现和施展。词人要让那风带着自己的夙愿和追求一同吹往仙山,吹到那没有叛乱,没有悲伤流离,没有痛楚孤凄的光明之所,冲破一切束缚,用这不凡的壮举积极地解脱,这是何等的豪迈!正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有异曲同工之妙处。 就是这样一个有铮铮铁骨的李清照,不苟于现实,虽一屈屈女才,但却以单薄的力量和命运做抗争。

立于乱世的坚强女神 高幸

在千年文学史上,李清照这样一位女性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少女时代的她,不仅外美如花,还内秀如竹,可上天有意刁难她,让她承受国破家亡之痛,让她吞咽孤独寂寞之苦,也因此成为了真正的乱世中的美神。

却把青梅嗅

读着《点绛唇》,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出现在我的面前。身处富贵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大户人家,李清照享受着舒适生活,饱览群书、渊博睿智。不久,她便迎来了人生中最甜蜜的时刻,她的丈夫赵明诚是她的文学知己,还门当户对。他们研究金石,《金石录》便是他们心血的结晶。在那个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时代,拥有如此美好爱情的李清照,怎会不甜蜜不

幸福?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巨大的厄运击中了李清照。

至今思项羽

金兵来势汹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宋王朝不堪一击、面目全非。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还要承受一个更大的屈辱与打击。她的丈夫赵明诚,身为地方长官,却为了保命偷偷逃走,那时的李清照内心不知有多痛苦,她站在乌江边,面对浩瀚江水,心中又羞愧又气愤,风吹起了她的衣角,耳边萦绕着百姓的哭喊声,他便吟下了千古绝唱——《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国破家亡,不久,赵明诚也因病辞世,她驾一叶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艰难前行,他永远不会深陷世俗,永远不会倒下,他会为心中圣洁的美丽和正直拼死一搏。 此时,我看到了李清照悲凉孤独却又顽强决绝的一生。她面对残破的国家,诵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感慨;咏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苦闷;吟出“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想。她美丽优雅,腹有诗书,更是刚毅坚强,她在乱世中卓然屹立,是永远的美神。

【篇五】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以《如梦令》导入

出示幻灯片1: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2、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3、生齐读。

4、听录音朗读。

五 全词赏析

1.作者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我们知道,抒情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本文是借景抒情。有那些景物)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2 大家找一下,文章中有没有直接写愁的地方?有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开篇十四个叠字,非常富于层次感,分别写的是什么?(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她在寻觅什么呢?寻觅的结果如何呢? )

逐句分析

①寻寻觅觅

(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是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是其它心爱之物?是国家民族的前途?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②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

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心理——沉痛凄厉

内容上: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从意思上讲,叠词和单个词表达意思是一样:寻寻觅觅的意思是寻觅,冷冷清清的意思是冷清,凄凄惨惨的意思就是凄惨。但一旦叠加在一起,情感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乐美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生:是冷冷清清。

师:这里的冷清是描写什么的?

生:环境。

师:有层次吗?

生:我觉得这里的冷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冷清,二是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

生:如果说中间的“冷清”还只是暗示出作者的心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就纯粹是写心情,这时作者的心理纯粹的是一种悲伤。

后人对于这句话的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

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______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4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六 赏意象 品愁情(幻灯片7)

同学们都知道,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本文是借景抒情。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学生: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这些意象的诗句?总结出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感情。

3 假如你是李清照你看到这些景物你会想到些什么?

(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晏殊《浣溪沙》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晋-曹操《短歌行》

6、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8、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唐-杜甫《登高》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 杜甫《登高》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

5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7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得出结论:结论——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秋风渲染愁情。

3)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

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代高适《别董大》

4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唐代贺朝《从军行》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①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1)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郑愁予的《错误》里面有一句话:“你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也许各种美丽的花的凋谢都会让人想到女子容颜的衰老,都会让人产生痛惜之感。

(2)李清照看到这些会想到一些什么呢?

明确:我们先来看一看她早年写的一些词: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_____《减字木兰花》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有谁堪与共摘呢?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5)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于是一个人自言自语的说,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一个人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呀!人在幸福中常觉时间飞驶,只有在痛苦中才会有度日如年之感。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②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7)、“梧桐”意象

我问一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你能听到吗?什么时候才能听到?李清照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到底怎样的感觉?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

(见学生没有醒悟,教师投影展示如下诗句)

我们来看一些诗词你就会明白了。

④【梧桐】

1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谚》

2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

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相见欢》

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7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8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9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黄升《酹江月·夜凉》)

结合这几首诗,我想请同学谈一谈,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秋天梧桐叶子落了,打在上面,给你一种凄冷的感觉。黄昏给人的感觉也一样。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师:最后我想把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那就请一个同学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吧

明确: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意象来抒情的。 在此,李清照可谓大家。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柄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人生之旅中最美最痛的两个端点构成了李清照词的两种心绪,从而使她写出了如此凄美的词句。现代作家梁衡是这样评价李清照的: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七当堂题目类型: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答题步骤: (1)抓意象(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描图景(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