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周报第四单元第13期答案,2017年3月27日

时间:2021-10-29 19:18:08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七年级下册语文周报第四单元第13期答案,2017年3月27日

职教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师中心稿)郭志海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1风景谈2第一教时2第二教时6包身工9第一课时9第二课时11梦和泪13作文训练:18第一二课时:18第三课时18                                      风景谈教学重点:    《风景谈》谈的内容(政治意义、美学意义);谈的方法(对照、烘托的手法;写景和写人相结合,递进式精辟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本文的构思,作者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余见本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设想:      1、文章的美学意义,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诉诸形象(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悟。       2、课前布置预习;自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一、三。课上再通过一道习题将这两道题的内容(即这二课时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纲挈领,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分析作者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复习旧知开讲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风景谈》谈的是什么?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学生速读课文,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1)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借景抒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的内容。    2)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它的政治意义。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方面,大家想想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PowerPornt中的幻灯片浏览模式演示两组照片:一组是纯风景,另一组是在此风景的背景上加上一些人的活动,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哪组照片更好,更有意义?    学生回答:有人活动的这一组。因为它(a)显得有生机;(b)能构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     情境教学(蓄势):教师先用PowerPoint中的幻灯片浏览模式演示根据课文中的情境绘制的六幅风景画中的纯风景:沙漠、高原、延河、石洞、桃林、山峰,并提问:这样的风景美不美?     学生回答:……(众说纷纭)     教师再在刚才演示的幻灯片浏览模式的下方,再对应演示另一组在原风景画的背景上分别加上了六幅风景画中“人的活动”的幻灯片。在演示的同时,可同步播放由“我赞美你,骆驼—军民大生产—延安颂—三月里的小雨—解放区的天—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六首歌曲或其它延安时期歌曲组成的“名曲联奏”。整个过程如下表: 画面 地点 自然景观(首先播放) 人的活动(其次加上) 名曲联奏(建议曲目) 沙漠驼铃 猩猩峡外沙漠 单调、平板、苍茫 驼队出现 我赞美你,骆驼 高原归耕 黄土高原(解放区 蓝天、黑山、明月、作物 晚归的农人 军民大生产 延河夕照 解放区—延安 晚霞、河水、大山、黄土、山坡、野火 欢歌笑语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鲁艺”师生 延安颂 石洞雨景 解放区 雨天、荒山、石洞 促膝读书的男女青年 三月里的小雨 桃园小憩 解放区 桃林、茶社、作物 学习与休息的青年 解放区的天 北园晨号 解放区 晨光、朝霞、山峰 号兵、哨兵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然后提问:这样的风景美不美?学生回答:美,美在有了生机。     教师明确:这就是《风景谈》这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于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所蕴含的意思。这是《风景谈》谈出的第二个方面——它的美学意义。     课文中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那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是静穆的自然和充满活力的人组成,“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是风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落笔于绘景,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构思十分巧妙。 三、 分析作者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同学说出自己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的答案,并通过演示文稿放映中的飞入、驶入效果将它{即“沙漠驼铃”等四字句}添加到相应幻灯片的下面。      2、要求学生说出“思考和练习”三上的语句{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    (二)、教师通过“演示文稿放映“播放下列习题,要求全班同学先一起做,教师巡视,然后指名同学说出做的不同结果,学生比较后予以明确,并通过飞入、驶入效果将它添加到题中空格部位,此时可再度播放刚才播放过的“名曲联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说明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 高原归耕与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3、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     4、 北国晨号——写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三)幅散式提问:     a、本文的六幅风景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讨论后 明确: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一些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比如……(利用上面幻灯片上的习题进行直观的分析,下同。)     b、五段议论性文字在文章的思想表达和结构组织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五处议论,连缀了六幅内容不同的风景画,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了一幅 历 史长卷。五处议论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 了文章的中心,是统帅全文思想内容的“神”。五处议论,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增强了音乐美。 四、 存疑探索式结尾     提问: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但第一幅画面是描绘猩猩峡外的沙漠,这里当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把它放在首当其冲的地位,而且充当了全文的楔子呢?我们下节再说,请同学们课后先思考一下。 播放一首延安时期的或歌颂延安的乐曲(如〈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的录音并布置作业: (1)、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2)、给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词: 妩(  )媚  颀(  )长  山坳(  ) 干坼(  )   浅濑(  )  清冽(  )  断碣(  ) 黑魆魆(  )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写作特点(对照和烘托),解决难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衔接导入,归纳已知,分析写作特点:     (一)、指名同学回答     (1)上一课时最后(存疑)的那个问题      明确:上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把即使是最单 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 “序曲”。    (2)既然说到文眼,那么请回忆一下,这“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 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象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 学生:线索!    (3)启发思考:既然文眼是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五处议论,那么文章在写作时必然要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如沙漠中“纯然一色”烘托“猩红大旗”;沙漠中形、声、色与驼队出现的形、声、色的对比;石洞中的一对与公园里一 对儿的对照;静穆的大自然与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的对照……把事物表现得鲜明醒目,强化了主题。 二、解决难点:    (一) 教师范读(突出重点词语、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强化感情,声情并茂,以情 感人)在读完每一部分后,依次分别计论、明确下列四个难点问题及“思考和练习”三上 的五个小问题(后者的答案可参见《教参》,不赘。)    (1)、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在讨论前,有条件的话, 可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塞上风云》的电影剪辑.) 明确:《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作者在延安时期观 看后,深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就交代了写作的缘起,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这与学  过的《故乡的榕树》、《土地》两茅盾同志在病危之际,曾嘱托他的儿子韦韬说明:“(调朱弄粉的手儿)应指 鲁艺的一些做文艺工作的女同志。”    (3)、“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句中,“天下最难走的路”是指什么路?    明确:1、他们年纪虽轻,但在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生活磨难, 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2、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阻止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重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的、人为的许多困难。  (在进行这一步时,可用投影仪播放一些各地青年克服困难,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电影或历史资料片断)  (4) 第六幅画面写小号兵时,为什么又加入了白天所见到的一张照片这个材料?[可用叠加的办法放映一幅山岗上小号兵 (左上、远景)和照片上小号兵(右下、近景)的幻灯片] 明确:这是因为山岗上的小号兵离得远,只能做粗线条的勾勒,照片上的号兵就在眼前,可以做细致的刻画,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使两者形象结合在一起,就使山岗上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清晰了。 三、呼应开头结束     提问:学了课文,你觉得与姊妹《白杨礼赞》先写白杨树(实写),描绘和赞美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铺垫后升华,板书设计 沙漠驼铃  ——写……             说明……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写……             说明…… 人的精神境界的美                 赞美党领导下的延安儿 赋于自然风光的美                 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 以生机(美学意义)               的民族精神(政治意义)画面地点景观人的活动议论寓意沙漠驼铃猩猩峡外的沙漠中单调、平板、苍茫驼队的出现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只有人才能使自然充满活力高原归耕黄土高原(解放区)              蓝天、黑山、明月、作物晚归的农人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以劳动创造为乐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革命事业旺盛,从而歌颂创造这一切的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边区人民和革命知识分子  延河夕照 解放区——延安 晚霞河水、大山黄土、山坡、野火 欢歌笑语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鲁艺”师生 石洞雨景 解放区 雨天、荒山、石洞 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 内心生活极其充实的人是风景的主宰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百无聊赖,他们使生活顿时生色 桃园小憩 解放区 桃林、茶社、作物 学习与休息的青年 人类最高贵的精神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革命青年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高贵品质创造了第二自然北国晨号解放区晨光、朝霞、山峰号兵、哨兵这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为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战斗的人是最伟大的包身工教学目 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4、注意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5、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 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3、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  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 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夏衍,原名沈端先,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其中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包身工》是一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为什么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       B、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 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会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与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聂耳先生谱曲、;田汉先生填词的,当时有人提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如果选用这首歌,是不是感觉上太悲壮了。当时议论纷纷,最后周恩来总理说了一句话:“我们要居安思危嘛!”我们现在学习这些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梦和泪教学目的一、学习冰心的爱国情感和赤子之心。二、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三、了解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巧妙的构思。教学设想一、本文抓住人物最富个性的本质特征,用梦的形式向读者全面展示冰心的一生,作者把冰心的梦和冰心的泪巧妙连结起来,这点学生不易理解,要抓住这个重点,结合课文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二、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又真挚,凝炼而又形象,作者时而叙述,时而议论,时而抒情,时而描写。可让学生分类整理,深刻体会。教学要点一、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二、通过阅读训练,学会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三、理解课文设疑与释疑、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教学方法一、建议本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二、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可组织大家讨论,总结归纳本文学习的重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通过阅读与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问题:1、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这些材料哪些写得详,哪些写得略?2、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冰心的哭,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3、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了冰心父亲和母亲的经历,这与写冰心有什么关系?4、文中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这与写冰心的泪有什么关系?5、画出文中的议论句,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6、文章中有好几处都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找出有关的句子或段落,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提示:1.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合理选材,巧妙剪裁是课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善于寻求构思的新角度,以小见大,使构思新颖独特。写冰心,可写的事物很多,作者却在冰心的微笑中别出心裁地发现了特殊的审美视角,描写冰心的哭,从而使文章成为众多描写冰心的文章中与众不同的一《梦和泪》框架结构《梦和泪》是一第一部分(第1~24段)梦是泪的外在表现。这一部分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第1~3段)提出梦和冰心。第1段,这层首括句;梦是人生的一部分。第2段,点明冰心惯于把梦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来描写。第3段,人们从冰心他们描写的梦中知道许多事和人。第二层(第4~24段)由题辞引出冰心哭的故事。第4段:设疑。第5—24段:释疑。冰心的哭是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第二部分(第25~35段)把冰心的泪和祖国、民族的命运连结在一起。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25~27段)梦是创作的源泉。第二层(第28~33段)冰心父母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冰心泪的思想基础。第三层(第34~35段)冰心的经历,使我们看见了民族的灵魂;冰心积压了近一个世纪的号啕大哭,使我们了解了她是怎样一个人。第三部分(第36~40段)冰心的性格是永远追求完满美好,她创造了最精最美的梦。这一部分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第36~37段)永不失赤子之心是冰心伟大人格的写照。第36段,梦即性格。第37段,冰心在医院里。第二层(第38~40段)第38段,冰心爱做美梦,她永远在追求美和纯真。第39段,冰心的梦和泪永不失赤子之心。第40段,梦为冰心伟大人格的作证。附简略结构图:三、永不失赤子之心的泪和梦是冰心伟大人格的写照。(36)~(40)写作特点:一、择取典型典型之人之事不一定是大人物或大事件。有时“大”的事件并不典型,有时“小”事中却凡中见奇。我们说选材要新颖、独特,就是要在所选之事所写之人非常典型。所谓典型,就是其人其事能反映出社会或生活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典型的人和事,才最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梦和泪》这形散神不散。散文分类:  作文训练:写作范围:按照提炼中心合理选材剪裁的要求写记叙文题目: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二课时:写作第三课时 评析

【篇二】七年级下册语文周报第四单元第13期答案,2017年3月27日

2017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试卷+答案

2017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总分120分)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红(yān) 收敛( liǎn ) 确凿( záo ) 校补(jiào) ....

B. 崎岖( qí ) 祈祷( qǐ ) 踱步( duó ) 喧嚣( xiāo ) ....

C. 女佣(yōnɡ) 踌躇( chú ) 重荷( hâ ) 荒谬( miù ) ....

D. 镐头(gǎo) 花圃( pǔ ) 脚踝( huái ) 涉猎( shâ ) .....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势磅礴 来势凶凶 荒草萋萋 惊涛澎湃

B. 浩浩荡荡 炯乎不同 杂乱无章 鲜为人知

C. 人声鼎沸 九曲连环 亦复如是 家喻户晓

D. 鞠躬尽瘁 妇儒皆知 惹人注目 一拍即合

3、下列加点字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轻捷(快) 讪笑(嘲讽) 人迹罕至(稀少) ...

B. 山巅(山顶) 怪诞(荒唐的) 心会神凝(领会) ...

C. 哽住(声气阻塞) 殷红(带黑的红色)锋芒毕露(毕竟) ....

D. 鉴赏(鉴定) 宛转(曲折) 锲而不舍( 刻 ) ...

4.多音字因词义不同而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抹黑 抹杀 抹布 抹墙 转弯抹角 B、着手 穿着 着急 着迷 一着不慎 C、星宿 住宿 宿愿 宿将 三天两宿 D、和棋 和牌 和面 和药 曲高和寡

5.选出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小红才五岁、机灵活泼,一有不明白的事儿,就缠住你问,不问个水落石出不罢休。 ....

B.亭亭玉立的五层教学楼共设四十间教室,十间办公室。 ....

C.这几天来校参观的人真多,车辆络绎不绝。 ....

D.这篇作文几经改动,总算差强人意。 ....

6.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刻

变革。这次变革要求学生 , ,学会办事,学会健体,

,,力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提高民族素质的目的。

A.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审美 学会创造

B. 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审美 学会创造

C.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创造 学会审美

D. 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创造 学会审美

7.下列加点词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七年级下册语文周报第四单元第13期答案,2017年3月27日

A.初,权谓吕蒙曰 初:当初

B.安能辨我是雄雌 安:怎么

C.但手熟尔 但:但是

D.士别三日 别:另外

8.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竹里馆》中是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

美好情趣。

B. 《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闻听伤离惜别的笛声,唤起了对他乡友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C. 《逢入京使》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

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D. 《晚春》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

9.下列作家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朝花夕拾》

B. 《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C.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现代作家

D. 《最后一课》————都德————德国作家七年级下册语文周报第四单元第13期答案,2017年3月27日

10.下列句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②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③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④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⑤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⑥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⑦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A ③⑥⑦④⑤①② B.⑦⑥⑤④③②①

C ⑤④③⑥②①⑦ D.⑦⑥⑤①②③④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B.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

C.通过这件事,使他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诗歌只有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才能领略此中画意诗情,感受其意境美。

(二)阅读选择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 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

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 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 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 开始

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 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

却使他们面监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 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因

此, 查尔斯认为, 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 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

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 因环境的不同, 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 人类是分别在

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 另一种认为, 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 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

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 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

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 人类生活在热带时, 毛皮不利流汗散热, 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

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 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2. 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 有以下三种观点, 对他们的相关关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 ②“另外两种较普遍”的看法 ③目前科学界公认的

说法

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

B.②③说法基本相同, 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

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

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 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

13. 对第三自然段的“他的理论”中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起源的理论 B.人类褪毛的理论

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的理论 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

14. 查尔斯·古达特认为: 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不能作他这看法

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15.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 人类出现不同肤色, 是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

产生的结果。

B.另外两种较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的理论大相径庭的分歧点在于: 人类不

同的人种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C.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相一致。

D.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二、 填空。(10分)

16.默写(5分)

(1)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2)《竹里馆》中意境优美高雅, 。

(3)《木兰诗》选自它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

17.仿写(3分)

汶川地震灾区一位受伤学生转院来德阳治疗,你和小丽打算前去探望。小丽准备送

他 一本《繁星·春水》,并在书的扉言写下了一段赠言:

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冰心奶奶所营造的爱的海洋。真爱的伟大、童真的圣洁、自然的

美好,会让你微笑着面对未来,快乐生活。

你准备赠送一本《城南旧事》,也在扉页写上一段赠言:(2分)

18.将下列诗句抄写在方格内(2分)

三、 文言文阅读。(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

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9.文段乙选自__________,是宋代_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 __体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3分)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但当涉猎( ) ...

③蒙乃始就学( ) ④及鲁肃过寻阳(( ) ..

21.写出从文中衍生的两个成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吕蒙前后的变化对你有何启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一)(9分 )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

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

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

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

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

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

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

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

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

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23.语段细致地描写了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其作用是( )(2分)

A.突出“我”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B.侧面烘托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

C.表明“我”此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D.体现韩麦尔先生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24.“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

们的脑子里去。”小弗朗士把韩麦尔先生称为“可怜的人”,为什么?(2分)

25.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字帖上为什么把“法兰西”和“阿尔萨斯”挨在一起并反复地七年级下册语文周报第四单元第13期答案,2017年3月27日

写?(2分)

26. 我们常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请你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11分)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⑴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

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

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后来

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的秋天,

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

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

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只尽责

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⑸几日后,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

季羡林竟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

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⑹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是关心的是什么?

⑺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

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

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

⑻历史虽然早已远我们而去,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

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

他们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

⑼前几天,我在北大又听到了关于季老的另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走进校园

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忧了先生。最后决

定,每人用竹五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⑽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

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

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⑾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

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 ,

【篇三】七年级下册语文周报第四单元第13期答案,2017年3月27日

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天津专用) 第四单元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一、(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粲(càn)然 羁(jī)绊 归省(xǐng) 摇曳(yâ) ....

B.斗薮(sǒu) 晦(huì)暗 行(háng)辈 旺相(xiāng) ....

C.颦蹙(cù) 冗(rǒng)杂 凫(fú)水 几(jī)乎 ....

D.呓(yì)语 嗔(chēn)视 撺(cuān)掇 齁(hōu)声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烧灼 消夏 弄潮 尽态极妍

B.惬意 絮叨 渴睡 叱咤风云

C.疏密 委实 蓦然 本色当行

D.惊鸿 依稀 博击 变换多姿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都认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 的思绪!

(2)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

(3)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 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4)“这 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

A.飞扬 点 轻快 一束

B.飘飞 摇 轻松 一朵

C.纷飞 点 轻捷 一丛

D.飘扬 荡 轻盈 一支

5.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D.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

们的大得多呢。”

B.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C.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D.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

雕刻、图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

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

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

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

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

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睡醒 B.几欲先走 走:步行 ..

C.以为妙绝 绝:到了极点 D.宾客意少舒 少:稍微 ..

8.下面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京中有善口技者 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C.口技人坐屏障中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9.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文段先从正面描写声音由远及近、从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单声到混声的变

化,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写听众的反应,主要是描绘他们的表情和动作,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C.文段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多种声音的交响,语气急促,突出了高潮到来的气势。

D.文段选自清代人张潮所写的《口技》,《口技》是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中的一篇。

二、(本大题共9小题,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

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

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

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

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

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

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

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

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

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0.选文的第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3分)

11.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4分)

所见:

所闻:

12.第三段主要写“我”的感受,表现“我”感受的句子是 ,

使社戏显得“未见其形, ”,充满了诱惑力。(2分)

13.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所写的内容。(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绳子那头

李少龙

①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

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②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起出去干活。

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

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

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

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

就行了。”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

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

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⑦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⑧“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

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

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⑨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⑩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⑪“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⑫“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⑬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⑭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

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

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⑮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

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⑯“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

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⑰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

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⑱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

14.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⑫段中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和“我”怎样的心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分析文章第⑭段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写出第⑯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9.综合性学习。(6分,每小题3分)

你所在社区要开展“戏曲票友演唱会”,演唱会组委会邀请你参与组织活动,请按要

求完成以下任务。七年级下册语文周报第四单元第13期答案,2017年3月27日

(1)为激发更多人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部分群众认为对戏曲知识知之甚少,观看戏剧缺乏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组委会特

邀你担任戏曲知识推普员。请任选戏曲表演中你熟悉的一点作介绍。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0.根据要求作文。

介绍你看戏(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一次经历,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600字

左右。

七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天津专用) 第四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B(“旺相”的“相”应读“xiàng”。)

2.D(D项中“博击”的“博”应为“搏”,“变换多姿”的“换”应为“幻”。)

3.C(C项中的“纠正并指出”应改为“指出并纠正”,属于认知的逻辑错误。)

4.C(题干句子均为课本中的句子,平时应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5.C(C项为排比,A、B、D三项均是比喻。)

6.C(A项中冒号应改为逗号,B项中的两个逗号都应改为顿号,D项中的句号应改为省略号。)

7.B(此处是古今异义,并非现代汉语的意思,应是“跑”的意思。)

8.B(B项中句子的停顿应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9.D(D项《口技》应为林嗣环所写,《口技》选自张潮所编笔记小说《虞初新志》。)

10.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清香”写嗅觉,“扑面的吹来”写触觉,“连山”写视觉,“听

到歌吹”“宛转,悠扬”写听觉。)

11.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

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通过对第10题的分析,不难找出句子,注意找全。)

12.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先闻其声(感受即一个人心里的感觉,“我的心„„”描写了“我”的心理感受。)

13.“我”在看社戏途中的所见所闻。(可分析每段的主要内容,再连起来概括。)

14.在“我”(和母亲)的陪伴下,从事空调修理工作的父亲,在闷热的天气里身系粗绳(在绳子那头)吊在窗外十几米的墙上修空调。(先理清事件的要素。起因:闷热的天气让“我”感觉无聊,“我”要求随父母一起出去干活;经过:在“我”和母亲的陪伴下,父亲身系粗绳吊在窗外十几米的墙上修理空调;结果:父亲让“我”感觉踏实、伟大。然后对各要素进行整合概括,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为:在“我”和母亲的陪伴下,父亲在闷热的天气里身系粗绳吊在窗外十几米的墙上修理空调。)

15.①慈爱(爱孩子) 把“我”全身抹遍防晒油,让“我”吃雪糕 ②细心 把“我”全身抹遍防晒油;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戴手套怕东西掉下去砸了别人;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 ③吃苦耐劳(勤劳) 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 ④善良 怕东西掉下去砸了别人 ⑤淳朴 接过雪糕道谢(从原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父亲言谈举止的语句,然后根据语句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

16.父亲是安慰“我”和母亲,不想让我们担心和着急。“我”则是看到父亲工作的危险、艰苦而感到后怕(害怕)、担心和心疼。(父亲悬在离地面十几米的地方修理空调,不小心踩空,怕“我”和母亲担心,所以他“带着笑意”说“没事”,可见父亲是在安慰“我”和母亲,不想让我们担心和着急;目睹了父亲工作的危险、艰苦,听着父亲安慰的温暖话语,一个“哭”字写出了我心里的后怕、担心,以及对父亲的心疼。)

17.运用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工作时动作的艰难,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和“我”对父亲的心疼。(“艰难地爬”“发抖”“踩”等词,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工作时的艰难;“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等句,运用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辛苦。这些细节描写,既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心疼。)

18.父亲的勤劳和亲切关爱,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让“我”内心感到踏实、幸福而美好。(这块冰糕是父亲用辛勤的汗水挣来的,他不舍得吃,笑着看“我”吃冰糕,父亲的爱,让“我”感到幸福温暖。全家人一起共同努力,为了美好的生活在辛勤地劳作,冰糕的美味里,也有生活的美好味道。)

19.(1)示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搭建戏迷朋友交流平台 (2)可就“角色表演”“说唱脸谱”任选一点,也可就其服饰、唱腔、龙套及舞台设施等作说明。(拟写标语要围绕活动主题,号召人们参与其中。介绍自己熟悉的戏曲知识属自由发挥题,与戏曲表演有关,介绍合理即可。)

20.思路点拨:戏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赞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演绎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歌唱天地间的大爱与正气,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意要新颖。

立意新颖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或表现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或体现对戏曲的现状的忧思,或抒发对戏曲美好未来的祝愿。作文时任选其一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让深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

(2)选材要恰当。

【篇四】七年级下册语文周报第四单元第13期答案,2017年3月27日

【人教版】2017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第四单元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顺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背诵文言文。 3.了解并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

4.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 5.学会略读这种快速阅读的方法。 6.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1.反复诵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3.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4.学习《短文两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2.学习《驿路梨花》中中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3.在《最苦与最乐》中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4.体会《短文两篇》中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高尚品德、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议论的,有文言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

高尚情操。

《驿路梨花》,作者构思谋篇独具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成,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陋室铭》一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的描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全文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

《爱莲说》中描绘的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以自况,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表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2.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 3.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4.理解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练的语言。

5.理解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在七年级阶段,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略读方法。不仅要理解主旨,而且要揣摩语言;不仅要掌握内容,而且要了解写法;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所以要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

《驿路梨花》,除了弘扬雷锋精神外,还要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最苦与最乐》,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短文两篇》除了了解内容,把握主旨外,还要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陋室铭》

和《爱莲说》的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易错字

丁卯年(mǎo) 躬行(gōng) 商酌(zhuó)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恳切(kěn) 譬如(pì) .......朦胧(mãng lóng) 累赘(zhui) 别扭(biâ) 拖沓(tà) 妥帖(tuǒ) 诲人不倦(huì) 不.......耻下问(chǐ) 颠沛流离(diān pâi) 修润(rùn) ....2.多音字 累 别 强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5.词语释义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 妥帖:稳当;合适。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修润:修改润色。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商酌:商量斟酌。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创作背景】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本文作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叶先生领导下从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与叶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情同师友,关系密切。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叶先生去世三个月后的悼念追怀之作。

文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高尚情操。

作者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写作特点上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二是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的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本课为2课时。

1.识记并积累“不耻下问、恳切、譬如、诲人不倦、拖沓、妥帖”等词语。 2.理解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3.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4.体会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1.归纳阅读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 2.通过略读和精读,掌握人物的过人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