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大全

时间:2021-10-29 18:21:29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公式大全

中考数学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务必全部理解并记住)

1、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

如:-3,如:π,-2、绝对值:a≥

0π-3.14.

3、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

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

4、把一个数写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5

10-5. 如:-40700=-4.07×10,0.000043=4.3×

2222

5、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因式分解的公式):①(a+b)(a-b)=a-b.②(a±b)=a±2ab2+b.

22222

③a+b=(a+b)-2ab,(a-b)=(a+b)-4ab.

n

,0.231,0.737373…,,.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

,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丨a丨=a;a≤

丨a丨=-a.如:丨-

丨=

;丨3.14-π丨=

6、幂的运算性质:①a×a=a

n

)=n.

mnm+n

.②a÷a=a

mnm-n

mnmnnnn

.③(a)=a.④(ab)=ab.⑤(-

⑥a-=

6=a,

n

1n-n

a01a0a3a2a5a6a2a4a32

n,特别:()=().⑦=(≠).如:×=,÷=,()a

-2,5=

-2

339-1

(3a)=27a,(-3)=-

=,()=()=,(-3.14)º=1,(

2

)=1. 7、二次根式:①(b≥0).

如:①(3

)=45.②

2

)=a(a≥0),②

2

=丨a丨,③=×,④=(a>0,

=6.③a<0时,=-a.④的平方根=4

的平方根=±2.

8、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bx+c=0:

b,其中△=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

①求根公式是x

2a

2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2

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并且二次三项式ax+bx+c可分解为a(x-x1)(x-x2).

2

③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a+b)x+ab=0.

9、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b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即一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向右上升);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向右下降).

特别:当b=0时,y=kx(k≠0)又叫做正比例函数(y与x成正比例),图象必过原点. 10、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叫做双曲线.

当k>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降); 当k<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上升). 因此,它的增减性与一次函数相反.

11、统计初步:(1)概念:①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

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份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②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时不止一个),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公式:设有n个数x1,x2,…,xn,那么:平均数为:x=12、频率与概率:

(1)频率=频数,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总数,各小组的频率之和等于1,频率分布直方

总数

x1+x2+......+xn

n

图中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各组频率。 (2)概率

①如果用P表示一个事件A发生的概率,则0≤P(A)≤1;P(必然事件)=1;P(不可能事件)=0;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③大量的重复实验时频率可视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13、锐角三角函数:

①设∠A是Rt△ABC的任一锐角,则∠A的正弦:sinA=

∠A的正切:tanA=

22

.并且sinA+cosA=1.

,∠A的余弦:cosA=-

0<sinA<1,0<cosA<1,tanA>0.∠A越大,∠A的正弦和正切值越大,余弦值反而越小.

②余角公式:sin(90º-A)=cosA,cos(90º-A)=sinA.

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sin30º=cos60º=,sin45º=cos45º=公式大全

tan30º=

,tan45º=1,tan60º=

,sin60º=cos30º=.

铅垂高度④斜坡的坡度:i==.设坡角为α,则i=tanα=.

水平宽度

l

1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关知识:

(1)对称性:若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a,b),则P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P1(a,-b),P

关于y轴对称的点为P2(-a,b),关于原点对称的点为P3(-a,-b).

(2)坐标平移:若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a,b)向左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h,b),

向右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h,b);向上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b+h),向下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b-h).如:点A(2,-1)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5个单位,则坐标变为A(7,1).

15、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

1.定义: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2.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

①a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a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

②平行于y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xh.特别地,y轴记作直线x0.

3.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

b4acb22

(1)公式法:yaxbxcax, 

2a4a

bb4acb2

()∴顶点是,对称轴是直线x.

2a2a4a

2

(2)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yaxhk的形式,

2

得到顶点为(h,k),对称轴是直线xh.

(3)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与抛物线的

交点是顶点。

若已知抛物线上两点(x1,y)、(x2,y)(及y值相同),则对称轴方程可以表示为:

x

x1x2

2

4.抛物线yax2bxc中,a,b,c的作用

(1)a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yax2中的a完全一样.

(2)b和a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yaxbxc的对称轴是直线:

x = -b/2a,故:

①b0时,对称轴为y轴;②b/a>0(即a、b同号)时,对称轴在y轴左侧; ③b/a<0(即a、b异号)时,对称轴在y轴右侧.

(3)c的大小决定抛物线yax2bxc与y轴交点的位置.

当x0时,yc,∴抛物线yax2bxc与y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c): ①c0,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c0,与y轴交于正半轴;③c0,与y轴交于负半轴. 以上三点中,当结论和条件互换时,仍成立.如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右侧,则 5.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一般式:yax2bxc.已知图像上三点或三对x、y的值,通常选择一般式. (2)顶点式:yaxhk.已知图像的顶点或对称轴,通常选择顶点式.

2

2

b

0. a

(3)交点式:已知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x1、x2,通常选用交点式:yaxx1xx2. 6.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1)y轴与抛物线yax2bxc得交点为(0, c). (2)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x1、x2,是对应一元

二次方程axbxc0的两个实数根.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可以由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定

①有两个交点(0)抛物线与x轴相交;

②有一个交点(顶点在x轴上)(0)抛物线与x轴相切; ③没有交点(0)抛物线与x轴相离. (3)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同(2)一样可能有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当有2个交点时,两交点的纵坐

标相等,设纵坐

标为k,则横坐标是axbxck的两个实数根.

2

2

(4)一次函数ykxnk0的图像l与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G的

ykxnyax

bxc

2

的解的数目来确定:①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解时

l与G有两个交点;

②方程组只有一组解时l与G只有一个交点;③方程组无解时l与G没有交点. (5)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若抛物线yax2bx

c与x轴两交点为

A

x1,0,Bx2,0,则ABx1x2

几何图形公式(带*号的是附加知识)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º(

n≥3,n是正整数),外角和等于360º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a∥b∥c,直线l1与l2分别与直线a、b、c相交与点A、B、C、D、E、F则有

ABDEABDEBCEF

,, BCEFACDFACDF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ABC中,DE∥BC,DE与AB、AC相交与点D、E,则有:

ADAEADAEDEDB,,DBECABACBCAB B

*3、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如图:Rt△ABC中,∠ACB=90o,CD⊥AB于D(1)CDADBD(2)ACADAB(3)BCBDAB

4、圆的有关性质:

(1)垂径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以下五个性质中的任意两个性质:①经过圆心;②垂直

弦;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劣弧;⑤平分弦所对的优弧,那么这条直线就具有另外三个性质.

(2)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公式大全

2

2

【篇二】公式大全

Excel表格公式大全

1、查找重复内容公式:=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来计算年龄公式:=TRUNC((DAYS360(H6,"2009/8/30",FALSE))/360,0)。

3、从输入的18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

=IF(LEN(C2)=15,IF(MOD(MID(C2,15,1),2)=1,"男","女

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1、求和: =SUM(K2:K56) ——对K2到K56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2、平均数: =AVERAGE(K2:K56) ——对K2 K56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3、排名: =RANK(K2,K$2:K$56) ——对55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4、等级: =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

5、学期总评: =K2*0.3+M2*0.3+N2*0.4 ——假设K列、M列和N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6、最高分: =MAX(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高分;

7、最低分: =MIN(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低分;

8、分数段人数统计: "),IF(MOD(MID(C2,17,1),2)=1,"男","女"))公式内的“C2”代表的是输入身

(1) =COUNTIF(K2:K56,"100") ——求K2到K56区域100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7单元格;

(2) =COUNTIF(K2:K56,">=95")-K57 ——求K2到K56区域95~9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8单元格;

(3)=COUNTIF(K2:K56,">=90")-SUM(K57:K58) ——求K2到K56区域90~9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9单元格;

(4)=COUNTIF(K2:K56,">=85")-SUM(K57:K59) ——求K2到K56区域85~8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0单元格;

(5)=COUNTIF(K2:K56,">=70")-SUM(K57:K60) ——求K2到K56区域70~8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1单元格;

(6)=COUNTIF(K2:K56,">=60")-SUM(K57:K61) ——求K2到K56区域60~6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2单元格;

(7) =COUNTIF(K2:K56,"<60") ——求K2到K56区域60分以下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3单元格;

说明:COUNTIF函数也可计算某一区域男、女生人数。

如:=COUNTIF(C2:C351,"男") ——求C2到C351区域(共350人)男性人数; 9、优秀率: =SUM(K57:K60)/55*100 10、及格率: =SUM(K57:K62)/55*100

11、标准差: =STDEV(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人)的成绩波动情况(数值越小,说明该班学生间的成绩差异较小,反之,说明该班存在两极分化);

12、条件求和: =SUMIF(B2:B56,"男",K2:K56) ——假设B列存放学生的性别,K列存放学生的分数,则此函数返回的结果表示求该班男生的成绩之和;

13、多条件求和: {=SUM(IF(C3:C322="男",IF(G3:G322=1,1,0)))} ——假设C列(C3:C322区域)存放学生的性别,G列(G3:G322区域)存放学生所在班级代码(1、2、3、4、5),则此函数返回的结果表示求一班的男生人数;这是一个数组函数,输完后要按Ctrl+Shift+Enter组合键(产生“{„„}”)。“{}”不能手工输入,只能用组合键产生。

14、根据出生日期自动计算周岁:=TRUNC((DAYS360(D3,NOW( )))/360,0)

———假设D列存放学生的出生日期,E列输入该函数后则产生该生的周岁。

15、在Word中三个小窍门:

①连续输入三个“~”可得一条波浪线。

②连续输入三个“-”可得一条直线。

连续输入三个“=”可得一条双直线。

一、excel中当某一单元格符合特定条件,如何在另一单元格显示特定的颜色比如:

A1〉1时,C1显示红色

0<A1<1时,C1显示绿色

A1<0时,C1显示黄色

方法如下:

1、单元击C1单元格,点“格式”>“条件格式”,条件1设为:

公式 =A1=1

2、点“格式”->“字体”->“颜色”,点击红色后点“确定”。

条件2设为:

公式 =AND(A1>0,A1<1)

3、点“格式”->“字体”->“颜色”,点击绿色后点“确定”。

条件3设为:

公式 =A1<0

点“格式”->“字体”->“颜色”,点击黄色后点“确定”。

4、三个条件设定好后,点“确定”即出。

二、EXCEL中如何控制每列数据的长度并避免重复录入

1、用数据有效性定义数据长度。

用鼠标选定你要输入的数据范围,点"数据"->"有效性"->"设置","有效性条件"设成"允许""文本长度""等于""5"(具体条件可根据你的需要改变)。

还可以定义一些提示信息、出错警告信息和是否打开中文输入法等,定义好后点"确定"。

2、用条件格式避免重复。

选定A列,点"格式"->"条件格式",将条件设成“公式=COUNTIF($A:$A,$A1)>1”,点"格式"->"字体"->"颜色",选定红色后点两次"确定"。 这样设定好后你输入数据如果长度不对会有提示,如果数据重复字体将会变成红色。

三、在EXCEL中如何把B列与A列不同之处标识出来?

(一)、如果是要求A、B两列的同一行数据相比较:

假定第一行为表头,单击A2单元格,点“格式”->“条件格式”,将条件设为:

“单元格数值” “不等于”=B2

点“格式”->“字体”->“颜色”,选中红色,点两次“确定”。

用格式刷将A2单元格的条件格式向下复制。

B列可参照此方法设置。

(二)、如果是A列与B列整体比较(即相同数据不在同一行):

假定第一行为表头,单击A2单元格,点“格式”->“条件格式”,将条件设为:

“公式”=COUNTIF($B:$B,$A2)=0

点“格式”->“字体”->“颜色”,选中红色,点两次“确定”。

用格式刷将A2单元格的条件格式向下复制。

B列可参照此方法设置。

按以上方法设置后,AB列均有的数据不着色,A列有B列无或者B列有A列无的数据标记为红色字体。

四、EXCEL中怎样批量地处理按行排序

假定有大量的数据(数值),需要将每一行按从大到小排序,如何操作?

由于按行排序与按列排序都是只能有一个主关键字,主关键字相同时才能按次关键字排序。所以,这一问题不能用排序来解决。解决方法如下:

1、假定你的数据在A至E列,请在F1单元格输入公式: =LARGE($A1:$E1,COLUMN(A1))

用填充柄将公式向右向下复制到相应范围。

你原有数据将按行从大到小排序出现在F至J列。如有需要可用“选择性粘贴/数值”复制到其他地方。

注:第1步的公式可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数据范围)作相应的修改。如果要从小到大排序,公式改为:=SMALL($A1:$E1,COLUMN(A1))

五、巧用函数组合进行多条件的计数统计

例:第一行为表头,A列是“姓名”,B列是“班级”,C列是“语文成绩”,D列是“录取结果”,现在要统计“班级”为“二”,“语文成绩”大于等于104,“录取结果”为“重本”的人数。统计结果存放在本工作表的其他列。

公式如下:

=SUM(IF((B2:B9999="二")*(C2:C9999>=104)*(D2:D9999="重本"),1,0))

输入完公式后按Ctrl+Shift+Enter键,让它自动加上数组公式符号"{}"。

六、如何判断单元格里是否包含指定文本?

假定对A1单元格进行判断有无"指定文本",以下任一公式均可:

=IF(COUNTIF(A1,"*"&"指定文本"&"*")=1,"有","无")

=IF(ISERROR(FIND("指定文本",A1,1)),"无","有")

求某一区域内不重复的数据个数

例如求A1:A100范围内不重复数据的个数,某个数重复多次出现只算一个。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利用数组公式: =SUM(1/COUNTIF(A1:A100,A1:A100))

输入完公式后按Ctrl+Shift+Enter键,让它自动加上数组公式符号"{}"。

二是利用乘积求和函数: =SUMPRODUCT(1/COUNTIF(A1:A100,A1:A100))

七、一个工作薄中有许多工作表如何快速整理出一个目录工作表

1、用宏3.0取出各工作表的名称,方法:

Ctrl+F3出现自定义名称对话框,取名为X,在“引用位置”框中输入: =MID(GET.WORKBOOK(1),FIND("]",GET.WORKBOOK(1))+1,100)

确定

2、用HYPERLINK函数批量插入连接,方法:

在目录工作表(一般为第一个sheet)的A2单元格输入公式: =HYPERLINK("#'"&INDEX(X,ROW())&"'!A1",INDEX(X,ROW()))

将公式向下填充,直到出错为止,目录就生成了。

【篇三】公式大全

几何计算公式大全

几何体计算公式大全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