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起跑线的文章

时间:2021-10-29 18:03:13 初二作文

篇一:《作文:浅谈“起跑线论”》

浅谈“起跑线论”

前几年有一个口号喊的很广,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被广泛的应用于早教班,学前班之类的。 孩子们真的有必要赢在起跑线上吗?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反例。

仲永,5岁时苦求笔墨纸砚,当即书诗一首,令人大为称奇,领先了同龄人一大段,但由于始终呆在起跑线上,“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反而被别人“甩开八条街” ,到二十岁时,这种才能完全消失了。“泯然众人矣”。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最后反而落后于人。

18岁的新疆男孩C,出生6个月失去了母亲,父亲生活无法自理,三岁时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右臂。但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今年高考,在不懈努力下,领先“赢在起跑线上”的其他考生很远,以607分的优异成绩考上J大。

为什么会有“起跑线论”呢?

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超常班”给孩子恶补和他的年龄不符合的知识,以达到让孩子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减轻压力”的目的。现在竞争是很激烈,这部分家长殊不知在学习中学会竞争,才有了与他人切磋学习的动力,才能使孩子真正的爱上学习。

最后,我想引用童话大师郑渊洁的一句话结束全文: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篇二:《起跑线作文》

起跑线

2013级04班 高文静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第一声哭喊时,这是新的起点;当我们踏上高中的列车,开始三年的奋斗旅程时,这也是新的起点。

这是子夜,翌日的时针与分针已经重合,我独自站在阳台上,看着时针一刻不停的挪着它的脚步,感受夜带给我的一种内心的摇曳和凄凉。我想到了中考的失败,想起过去的三年,发现镜中我那张失意的脸庞。

初中时,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强者,十几岁的心可以承受一切压力,原本以为能够面临一切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处理一切琐事,然而,我错了——我么又能处理好那“一切”,我彻底地失败了——从我貌似坚强的眼睛中汩汩流出的是脆弱和迷茫。

高中,我在迷茫中找到一个新的起点,人生翻开新的一页,我用昨天的伤痛为今天加油,用下一站的喝彩为今天鼓掌,将伤痛放在快乐的背后,或许结果并不闪亮,但我坚信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会留下闪光!

在人的一生当中,有无数个起点,在这些起点上,有无数个起跑线,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踏上起跑线的时候,我么就应当想到,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一路上,我们必须付出努力,在马拉松比赛中,最后的胜利者永远不是在最开始跑在最前面的那个,就像是官二代富二代一样,我们没有什么资本在最开始打败他们,我们所能做的,是在慢慢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走下去,才能成为成功者!

站在高一这一条起跑线上,我知道,在入学成绩上,我不是优秀者,因此,在高中三年这一场马拉松的开始,在全山东每年几十万的对手中,我不是一个优秀者,甚至,我很落后,但是我想,即使我输在开始,我也会拼尽全力去跑,从起跑线开始,我就必须要去付出应该付出的努力。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大地,这对一天来说,是新的起点。春天,农民伯伯播种粮食,对农民伯伯来说,这是一年的起点。面对苦涩艰辛的高中生活,我说,我准备好了,五一这是一条新的起跑线。

加油!致自己。

起跑线{关于起跑线的文章}.

2013级04班 张琳

人生的起跑线,腾飞希望;希望的起跑线,充满辉煌;辉煌的起跑线,指引我们走向高中,高中的起跑线,点燃希望,传递梦想!

——题记

2013年9月1日,当太阳冲破地平线,放射出万丈光芒时,我踏入了济南三职专综合高中部的大门,这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希望开始的地方。

春去秋来,四季交替,回首过去,曾经的我们年少轻狂,曾经的我们懵懂无知,但那早已成为我们记忆的卡片,储存在大脑最深处。我们不必将自己封锁在往日中考失败的阴影中无法自拔,也不必恋恋不舍得抓着过去不放。因为,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共同张望,共同努力,未来就在我们前面。

收拾好心情,用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勾践曾臣服于吴王夫差,但最终称霸天下;音乐才子贝多芬,在追梦的路上,双耳失聪,但却留下了许多美妙的钢琴曲;雄鹰,必须用自己的喙敲打岩石,使喙脱落,再用新张出的喙将爪子一根根拔出来,五个月后,羽毛长出来,雄鹰又可以像以前一样傲击长空,或许雄鹰曾试图放弃,但是却坚持了下来;虎豹,也许曾失败过,但却固执的永不言败,在实现梦想的路上继续前行。

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他给我们高中三年的奋斗时光也是相等的,我们没有理由为:开始:而沾沾自喜,因为我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谁能坚持到最后,谁才能笑到最后,所以,我首先要先制定一个目标 。目标就好似一个方向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其次,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要科学的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时间。懂得支配时间的人,往往能事半功倍;而虚度时间的人,往往只能事倍功半,我们还应多读书,以增加自己的阅读面。 仙鹤,掠过长空,发出一声长鸣,那是他飞翔的象征;凤凰涅槃,掉落一片羽毛,那是他飞翔的象征;蛟龙,游过天空,惊起一阵风雨,这是他飞翔的象征。而我们,在新的起跑线上,努力学习,展翅翱翔,而梦想,则是我们插上的双翼,引领我们翱翔,梦想,便是我——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凤凰涅槃的标志。

梦想的起跑线,注定,会完美绽放!

篇三:《“起跑线”材料作文导写》

材料作文“起跑线”导写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短跑比赛中,起跑是短跑技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反应速度对短跑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赢在起跑线”对短跑来说意义重大,而对万米长跑或马拉松比赛来说,则不然,在起跑线跑在第一个的往往不会是最先冲入终点线的人;在长跑比赛中最终名列前茅的,大都是那些心态平稳、头脑清醒、善于保存体力的运动员。对此,你有何感想?

请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体验,深入思考,以“起跑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或套作。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关于起跑线的文章}.

文句枯涩,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思路突破】

思路设计一:从“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起跑线”入手,写出自己对“起跑线”的态度及得到的启{关于起跑线的文章}.

示。可以写成记叙文。

思路设计二:从“起跑线输赢与人生输赢的关系”入手,写出“起跑线”对人生的作用。

思路设计三:从“我们要做恒星,不做流星”入手,写出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同的态度成就不

一样的人生。

思路设计四:从“起跑冲刺之弊,后续发力之利”入手,正反论证厚积薄发、保存实力方能赢得人

生。可以写成议论文。

【一语破的】

“起跑线”是万事得开端、起点。漫漫人生正如一场竞赛,童年即是起点,从童年起跑到老年冲刺,就多数人而言,并不是一场转瞬即逝的百米角逐赛,而是一场万米长跑赛、一场马拉松竞赛。那么要笑到最后,要赢得人生,就该正确认识起跑线的作用,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拥有平稳的心态、清醒的头脑,懂得保存实力,而不是逞一时之勇,争一时之胜。

写作时,要深入理解“起跑线”的内涵,正确认识起跑线的作用,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有层次的展开。

【精品走廊】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关于起跑线的文章}.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若干神童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

【素材超市】{关于起跑线的文章}.

1.《文汇报》报道,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曾分析过毕业自该校的23位院士的学习档案,发现他们高三

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10名之内的仅有5人;从分数段看,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有2人,而居于后30%的有6人。如果追溯到初中、小学,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这说明人生正如马拉松,最初的几步没有那么重要。{关于起跑线的文章}.

2.鲁迅1905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报告单”:解剖59.3分、组织72.7分、生理63.3分、伦理83分、德文60分、化学60分、物理60分,平均分数65.5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伟大的作家。

3.飞人”刘翔 ,在日本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中, “以12秒95夺得冠军。这是他夺得的第一枚世锦赛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田径世锦赛历史上的第一枚男子金牌。比赛记录表明:刘翔的起跑反应时间是0.161秒,列8名选手中第五位。其实,在以往的许多国际赛事中,刘翔的起跑反应都慢于别人,可以说,有好几次,刘翔都是“输在起跑线上,却赢在终点”的世界冠军。 4.传奇人物史玉柱,曾经是欠债两亿多的“中国首负”、“中国最著名的失败者”,而如今他又是一个著名的东山再起者,再次创业成为一个保健巨鳄、网游新锐,身家数十亿的资本家,一个商业“巨人”,起跑只是人生的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

5.著名作家叶永烈,小学一年级时,作文40分、读书40分,都不及格,后来却成了作家。

6.神通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那是真正赢在了起跑线上, 小 小的年纪禀资聪慧,令时人羡慕不已,可他的家人却不以此为契机,让他进一步成材,反领他到处招遥从中获利。终致使其泯然如众人矣! 7.南朝的江淹,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

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选自《北京晚报》,2009.9.11)

【点评】

人生犹如一场比赛,初始是一道起跑线,起跑线之于漫漫人生而言,微不足道。若急功近利,把过多的精力压榨在起跑线上,你可能会输掉整个人生。作者大胆批驳了教育界盛行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论,认为人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认知,揠苗助长不但不会领先,反而会过早的禁锢孩子的想象力、透支孩子精力,导致后劲不足而输掉人生;相反,若是懂得保存实力,虽然会输在起跑线上却能赢得人生,得出“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结论。文章见解独到,浅近而不乏犀利的语言,加之举例、比喻、事理等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将起跑线之于人生的意义阐述的透彻深入,结构严谨,破立结合,值得学习。

篇四:《起跑线上的作文》

“起跑线”上的作文

很多人看到“起跑线”三个字,以为它只出现在比赛中,或者也有人认为是人生的学习阶段,我是一名刚接手的三年级语文老师。我想说,其实,“起跑线”还可以用在写“作文” 上。

三年级是学生写作文的起步阶段,因此,我把这个阶段的作文成为“起跑线”上的作文,其实他们在二年级的时候也接触到了作文,那就是“看图写话”,只是层次发生了变化。从三年级起对学生的“写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很多学生开始迷茫,感觉无从下手,不再像以前的“看图写话”那样,能滔滔不绝的写一段话。虽然也能写出作文,但这样的作文,要么语言贫乏,不生动,仅仅三言两语,没有具体细节;要么主次不分,结构零乱,并且错别字、病句很多。我通过近一个学期的探索以及不断的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讨教,我终于探得了一些门道。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觉得,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让他们的作文不输于“起跑线” 之上。那么,以下几个方面就是我对起步阶段作文的教学心得。

一、 注意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孩子们经过小学两年的学习,观察,脑子里积累了不少的材料、优美词句。可是由于刚踏入三年级,习作的要求又由一、二年级时问答式,改成作文的格式,很不适应,对作文他们觉得无所适从。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我会经常去挖掘学生头脑中曾经积累的材料。在三年级的第一次作文教学时,我并没有给孩子们的习作内容作硬性规定,而是通过口语交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提起他们的兴趣后,再让他们把讨论的内容写下来。随后,我就下到各个小组指导他们把写的话按一定的结构连接起来,这个过程我整整花了三节课时间,终于组成了学生的第一次作文。通过这次作文后孩子们对“作文”有了一定了解,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作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反而觉得是一件挺轻松的事情。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依然耐心指导并逐渐改变方法,慢慢的由第一次的“一片狼藉”,变为学生有独特感受的作文。

二、立足教材,学得写作方法。

三年级学生处于作文“起跑线”阶段,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应首先先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而这个写作方法从哪里来呢?这时,我试着结合教材内容,课文中每个单元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单元的习作也是紧扣专题设计的。因此我觉得应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立足教材,扎扎实实地组织阅读教学。同时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都会让学生有所收获:那就是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些问题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更是习作教学的根本前提。我觉得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运用,只有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明白这些方面的问题,到他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心里才会明确:“我写什么?怎样去写?”在课文教学时,我不仅注重课堂小练笔,更注意把学课文与教习作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本单元所学到的写作方法。比如三(上)第六组课文讲的都是风景优美、旅游的好地方,习作要求是写想去或者去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重点了解了文中关于风景的描写方法,知道作者以什么写作方法来写那儿的风景,是怎样把风景写的清楚具体的,习作时让他们模仿作者的写作方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再动笔。

三、先模仿别人,再超越自己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写作文,缺乏方法和技巧,因此例文就成了他们写作的指导方向。在每次作文时,我都会写或选择几篇相关文章,让孩子们学习和模仿,找出那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要求孩子学习这些方法,或者摘抄一些优美语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毕竟是三年级初始作文,孩子极少有自己创新的语句。因此,我觉得“先模仿别人,再超越自己”是个不错的选择。

四、鼓励学生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如果平时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在写作时就无法写出好的作文。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又缺乏自觉性,必须要有人随时提醒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储备量。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每天都会布置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并定期检查。课外也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优秀作文选集,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我还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他们养成良自觉学习的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也就不断丰富和多样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自然而然变得生动。

五、耐心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改

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说过:“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三年级的作文是处于“起跑线”上的作文,因此教师除了教他们如何写作之外,还要指导他们修改自己的习作。因此,在平时的讲评课时,我也会经常的培养学生去修改自己的作文。那要修改什么呢?,对于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要修改的地方很多,像修改错别字,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等。也可以让学生读完教师精心选的优秀习作后,尽量找出自己习作上的错误。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大懂也不大会,因此非常需要我们耐心的去指导,多给他们提示和机会!平时多鼓励学生在写完草稿之后,自己找出错误,然后把它改过来;那些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由于粗心写错了的字通过自己马上就能改过来;有明显错误的词、不通顺的句子也很容易被找出来、改过来。这样的学习习惯对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以后就能自觉修改;另一方面这次及时修改了的错别字、有错误的词句,下次写作时就会减少出现同样的错误,学生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同时老师在批阅作文时也能减轻负担!

其实,不管是比赛还是我们的人生,只要我们在起跑线上站稳了,站扎实了,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也会信心倍增。作文也是一样,三年级的作文,我把它称为“起跑线”上的作文,在这“起跑线”上,把学生的根基培养扎实了,在以后的作文时将如行之流水般,下笔即成章。

篇五:《作文:新的起跑线》

小学六年的时光就这样匆匆地过完了。我已是一个初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