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时间:2021-10-29 17:24:58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指导课题:品析语言课时:1课时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目的:通过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品析语言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叙文的有关知识1、 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记叙文有狭义和广义之说。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记叙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包括:通讯、特写、游记、回忆录、访问记等。              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又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二、记叙文考点中的常考考点:1.把握中心。 2. 品析语言。 3.分析人物形象。三、出示目标:品析语言。四、指导与训练(一)、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一种类型: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1、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2、再举例,再让学生了解中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考题的常见类型。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课改实验区)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 15小题: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2分)  (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2)一个关于”寓”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湖南省长沙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母亲的贺卡》23小题: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1)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2)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2006年广东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词典的故事》( 阿来)17小题: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2、教师举例引导。3、练习《母亲的贺卡》23小题。(二)、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二种类型: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1、先举例眉山市2006年课改实验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记叙文阅读《坐在最后一排》 (乔叶) 18小题:请从第⑨⑩加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从修辞运用方面来说说表达作用(2分)。      A 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时,每当她弯下腰接近我低低地说话时,每当她带着微微的笑容慢慢离去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     B 我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江苏省淮安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记叙文阅读《祖母的葵花》11小题:从上文加方框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4分) ①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2、指导学生练习《祖母的葵花》11小题3、总结此类试题的答题技巧。(三)、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三种类型:赏析主旨句1、 先介绍考题类型(1)06年   长春市   «走过阴霾»第22题: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以他独特的生活阅历,告诉读者“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此语曾在第1自然段和第20自然段两次被引用,请你谈谈它的作用。(2)06年   沈阳市   «献你一束花»第17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3)广东省江门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  记叙文阅读《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24小题: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3分)2、再让学生根据《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24小题答案总结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四)、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四种类型:根据相应的语句 语段 文章  自主选择一处品味1、先举例深圳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爱,有时是一种错误》16小题:文章第⑵自然段语言很美,请选择一处加以品味。(3分)厦门市记叙文阅读《亲吻爹娘》一文,22小题: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4分)读书卡片亲吻爹娘作者:江岸    摘句: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品味:  2006年福州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记叙文阅读《不仅仅是左手》22小题:本文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摘录一处并作简要点评。(6分)      摘录        点评          2、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中考此类题如何自选。五、课堂小结    

【篇二】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整体把握记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2.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3.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4.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5.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6.通过联想、想象、评价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运用。

复习方法:

明确考点;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练习、检查;反馈、提高。

复习课时:

6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记叙类文章中捕捉、筛选重要信息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事情某一发展阶段,如起因、结果或情节的发展过程等;景物的特点及变化;叙事的线索、顺序、人称的变换乃至指出哪一处是伏笔、照应等等。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信息,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就是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要点挑选出来。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一)出示典型题例

(二)学生阅读文章并答题,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捕捉、筛选、概括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具体而言就记叙文来说,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一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原文中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

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第三步就是按照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信息要点。

筛选和确认信息,特别要注意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第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这与“整体感知”有关。就全文而言,通读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思路,安排哪几个层次来表达的。解答这类题型,应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捕捉重要信息。只要仔细地看,认真思考,就能确定信息的具体位置。

第二,阅读时注意圈画重要词句。在记叙文中,除了在整体感知时要做一些圈画工作之外,筛选和确认信息时,更要做好圈画工作。要在确认的信息区域内,圈画出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为下一步要做的整合工作打好了基础。如要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画出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等进行分析理解。另外,除了圈画,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做一点批注工作。

三、练习、检查

(一)学生当堂练习

(三)学生小结自己对此类题型解法与规律的掌握情况。

四、课后反馈、提高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2、 了解中考考点及题型。 重点: 1、 学会分析文章的线索。 2、 筛选文段有效信息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难点: 1、 理解、把握与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2、 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 二、阅读指导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抒情、描写,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呢?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 “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

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中常见题型下:

1、字词积累题

2、关键性词语理解题

3、筛选文段有效信息题

4、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把握与感悟题

5、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类试题

当堂训练:

【篇三】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记叙文阅读教学案

专题五: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考点透视】: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要“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理解。

【教学目标】: 提高对文本阅读的水平,尤其是整体阅读水平。

能够组织恰当的语言文字对阅读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引入真题,巩固知识

[2016•安徽]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做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女儿( )低下了头。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

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5.“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 分)

6.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怯怯地 愤愤地 失望地B.失望地 愤愤地 怯怯地

C.愤愤地 怯怯地 失望地D.怯怯地 失望地 愤愤地

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 分)

①那个冬天,很冷„„

②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8.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4分)

【答案】

5.五岁时——觉得奶奶不疼爱自己,想要换掉奶奶; 九岁时——不许别人欺负奶奶,尊重,保护奶奶。

6.D

7.①指冬天的寒冷;这里的冬天又指人生的冬天,写出“我”看见婆婆因为得了精神病所做的一些事情感到伤心和无奈,是心理上的寒冷。②和奶奶一起钓蝴蝶,经过成长,懂得了关爱和理解奶奶,让奶奶体会到家人的温暖是最快乐的事情。自己也感受到付出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8.作为儿媳——1.心地善良,关爱关心婆婆,从“我”为了婆婆的事情教育女儿可以看出。

2.理解,孝顺婆婆,宽容识大体,从理解婆婆做的一系列“不正常行为”却依然关爱婆婆可以看出。作为母亲——1.爱女儿,从心疼女儿的行为可以看出。2.教子有方,循循善诱,从教育女儿尊重婆婆可以看出。3.爱家庭,从缓和女儿和婆婆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9.启示:第一,“女儿”小时候不能理解和尊重生病的老人,而是仅仅看到了虚荣的一面,经过妈妈的教育长大后终于懂得了尊重老人,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像讨厌,到尊重,保护奶奶这样的成长过程。第二,我们都要珍惜像“母亲”这样一直宽容教导我们的人,多听听他们的意见,接收别人指出的不足,才能更好更快的成长。第三,“女儿”的成长经历让我明白,人总是不断长大,不断成熟,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天,我们应该尊重老人。第四,母亲爱的教育是我们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财富。第五,有时候,爱和包容是成长最好的良药。

二、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20分)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①。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不知不觉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挤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长夜,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

1.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二、三片断的内容。(4分)

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

片断三: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4分)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3.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4分)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4.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5.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4分)

A.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那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答案】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1.片断二:朋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

片断三:邻家大伯因为父母的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着那份爱与恩情。

2.“一枕”扣住了“夜”“不眠”,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睡的情状。(言之成理即可)

3.表达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意近即可)

4.动作描写。通过“护”“挤”“推”三个连贯的动词,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突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5.B

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四、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布置作业:同步导练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相关题目的练习并做好笔记。

【篇四】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之记叙文阅读

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性文章阅读

中考命题规律

2.命题趋势分析

(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为主,分值在10~22分之间。

(2)、预计2014年考查的内容是:

辨析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明确其作用;

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能整体感知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内容,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

清楚作者行文思路;结合语境准确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对其艺术手法能进行必要的赏析和评价。

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主要为主观性试题,多数题目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来表达,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化。但也有一定数量的选择题,以保证知识的覆盖面和考查评分的客观性。

知识梳理与归纳

【考点知识梳理】

对策: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4)作者的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

1、156页第4题。 2、阅读154页《转角处的爱》,找出行文线索。

作业:

1 找出《中考新航线》160-161页第九、十两篇文章的线索。 后记:

类型(一)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肖像(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类型(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

展。

类型(三)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类型(四) 揣摩人物的潜台词。

对策:潜台词是话语中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结合语境来理解。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

 1、154页第2题。2、165页3、4题。

作业:1、165页3、4题。 2、151页第2题。

后记: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

类型(一)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写作技巧):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1、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写作技巧)有: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伏笔、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对策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A、衬托(侧面烘托):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B、欲扬先抑: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C、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D、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E、借景抒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

类型(二):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人称:作用:亲切,自然,真实,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我)

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情感交流。(你) 第三人称:作用:便于叙事和议论。(他)

对策A、结构上: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段末,起总结上文的

作用。

B、内容上: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

C、艺术效果上:渲染烘托气氛,储蓄蕴藉,留有想象的余地。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五)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六):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类型(七):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情节完整,结构严密。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

1、161页第2题。2、160页第3题。

作业:1、159页第5题。

2、从表达方式上看,《绿茵场上的非主流》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2.概括层意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什么事。

例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征。

例3:(抒情的段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要把这些内容组合成句。

3、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排序规律:A、时间顺序组合。B、空间顺序组合。C、逻辑顺序。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3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4)总分总(掐头去尾)。

文体区别: 记叙文: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为顺序。

议论文:观点在前,材料在中,结论在后(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说明文:事理在前,材料在后,遵循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衔接: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前后文语义的关系。详见《中考新航线》48页。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

1、159页第2题。2、163页第1题。

作业:1、把166页第⑥分层并概括层意。2、完成49页练习。

后记:

P

类型(一):直接复述故事或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1)文章标题法;(2)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3)一线串珠法;(4)六要素法。

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类型(二):直接让考生给文章拟标题。

对策: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的情感。

类型(三):理解标题的内涵,题型大多是“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对策:(1) 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入手。(2) 善于抓主题句。(3) 分析标题的修辞。(4) 分析标题字词。 类型(四):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或是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对策:

1.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特别是从作者对人物、事件、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

2.注重格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1、151页第1题。2、153页第5题。

作业:1、159页第4题。2、163页第4题。166页第5题。

后记:

4

(一):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从词的角度入手。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答题模式

方法: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 具体如下

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2.词语是否可以替换或删掉。

答题模式:不能替换或删掉,替换或删掉后,改变原来意思,因此不能替换或删掉。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例:1

不能删掉,因为“威武”一词用来形容狼狗的高大威猛,删掉后改变原意,所以不能删。

例:2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 1、155页第4题。2、156页第2题。

作业:1、166页第4题。2、156页第2题。

后记: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1) 从句式入手:

5

【篇五】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一)

——理清节 析人物

一、教学目标:

1、小说阅读中有关故事情节的相关考点及常见题型,答题方略。

2、小说阅读中有关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常见题型,答题方略。

二、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扫描

1.理情节(理清叙事线索,概括故事情节、梳理情感脉络。)

2.析人物(抓住人物描写,分析性格特征,判别主人公并简述理由。)

3.说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作用)

4.读标题(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5.赏句段(开头、结尾的妙处,情节安排的恰当及结构上的作用。

6.品语言(赏析重点词句,分析修辞,品味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7.明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

8.探究表达(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根据要求合理想象。)

(二)理情节(理清叙事线索,概括故事情节、梳理情感脉络。)

1、回顾小说中有关故事情节的知识点。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过程。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①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②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③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及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④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2、点击中考

例1:2014年广东卷《怯懦》第一题: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例2:2011南金卷《雪地烤红薯》

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手忙脚乱 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高声吆喝 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例3:2015,扬州中考模拟《那一团瑟瑟发抖的暖》

19、围绕“瑟瑟发抖的暖”,文章主要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小结:以上题目都是属于“情节概括”类型的

“故事情节概括”题型模式:

①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梳理)故事情节;

②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

①、概括前要理清小说结构,寻找小说线索,抓住小说场面

②、对事件的概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尤其是“做何事”不能省。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避免前后情节的互相交错;

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点击中考:

例1:2014上海卷《列车上》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例2:2015南京卷《童年》节选

从上文和其后的情节来看,一卢布事件给“我”带来了哪些后果?

小结:以上题目都属于“故事情节的作用”类型的

题型模式还有:

① 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最大特点),是做简要分析。

② 作品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XXX”这个内容(情节)?

③ 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否合情理(有何妙处)?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④ 为什么小说不惜笔墨介绍“XXX”内容。

解题思路: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前后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3、小试牛刀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 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 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3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4、学以致用

卢群的《伍铜匠》

①伍铜匠是皖北人,刚到我们这里时还不满十八岁。那时我们这里四面环水,交通很是

不便。乡亲们要想买个物品,非得坐船渡过盘龙河,再走上十多里的土路,才能在邻近的集

镇采购到想要的东西。因此,当伍铜匠摇着铜串子走进我们村时,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② ‚小铜匠,给换个脸盆吧。‛

③‚小铜匠,给做个铜勺吧。‛

④‚好咧。‛伍铜匠笑眯眯地应答着,随即在主人家的门前稳稳地放下担子,生起炭火

忙碌起来。

⑤伍铜匠从小师从名匠,学得一手绝妙的手艺,祭器、文具、日用品几乎是无所不能。

再加上他爱动脑筋,能够根据主人的喜好设计出各种形状和纹饰,所以很快赢得乡人的赏识,

后来还赢得了一位姑娘的芳心。

⑥相中伍铜匠的那位姑娘是盘龙乡的美人,年纪轻轻的,家中的门槛就快被媒人踏破。

但姑娘不为所动,却对伍铜匠情有独钟。

⑦伍铜匠没有辜负姑娘的厚爱,入赘①不久就被推举参加县里的技术比武活动,并以一

座创意独特、做工精巧、玲珑剔透的铜摆件《耕牛闹春》,捧回‚能工巧匠‛金色奖牌。

⑧文革期间,大队干部找到伍铜匠,请他帮宣传队打制一面铜锣。伍铜匠从未打制过响

器,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特地到县剧团考察,回来后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打制出一

面音质清纯、音域宽广的铜锣。送到宣传队一试,声音浑厚似虎啸,立时倾倒现场所有的人。

后来这事不知怎么传了出去,附近市县的一些剧团和宣传队纷纷慕名前来订货。一时间伍铜

匠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很有点‚盘龙铜贵‛的意思。

⑨自从伍铜匠顶起门户,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还是十年动荡岁月,一家人从来没有饿

过肚皮。不仅如此,伍铜匠还创造了第一个购买家电,第一个建造楼房,第一个装上电话,

儿子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盘龙纪录。

⑩好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弹指间伍铜匠已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这时,包括铜匠在

内的许多古老行当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伍铜匠望着闲置已久的铜匠担子,想着曾经享誉八方

的快乐时光,心中常常有说不出的落寞。不过平心而论,伍铜匠还是很满足如今的小康生活

的。如果不是‚菩萨‛事件,伍铜匠的晚年也许不会有太多的涟漪。

(11)那日,伍铜匠下海经商的大儿子突然带回一个陌生人。陌生人见到伍铜匠供奉的观音菩萨.两眼立刻发起光来。大儿子就对伍铜匠说:‚爸,您知道吗?这个菩萨可是个宝贝呢。您看这造型、这包装,少说也有几百年。尤其难得的是它还有个款识。这位朋友说了,

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起码要值三十万!爸,您这房子也该翻翻新了,我也想买辆新车,咱

们不如把这菩萨卖了,让它发挥发挥作用。‛

(12)‚什么话?你竟然想拿菩萨发财?亏你想得出!‛大儿子的话让伍铜匠很生气。伍铜匠做生意时曾收到不少的古钱币和古玩意,那些东西已被识货的大儿子陆续淘走,如今陪伴在身边的只剩下这尊菩萨。铜菩萨是伍家的祖传之物,也是父母留给伍铜匠的唯一念想。大儿子竟然连传家之宝 都不放过,伍铜匠岂有不恼之理!

(13)不料没过几天,二儿子也赶回家来。说是公司要提拔一些管理人员,不少人都在找关系钻门道。自己当了十几年业务员,这次如果再上不去,‚仕‛途算是完了。幸好头儿爱好收藏,咱就来个投其所好,把那尊菩萨送给他。

(14)‚什么?用菩萨换帽子?亏你想得出!‛二儿子话还没说完,伍铜匠又一次翻了脸。

(15)老伴见了伍铜匠把两个儿子都得罪了,就嘀咕道:‚你也真是的,什么事都认死理,这些东西将来还都是他们的,你犯得着这么顶真?‛

(16)伍铜匠说:‚我就看不惯他们这德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能让人家看我的笑话。‛

(17)菩萨风波过去没几天,汶川发生了大地震。那些日子,伍铜匠天天心里发紧,有时还盯着电视掉眼泪。一日,伍铜匠的两个儿子同时回了家,说四川遭了大灾,党中央号召我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咱们是不是把那个菩萨转让出去,让它更好地普渡众生。伍铜匠正苦于想不出办法援助灾区,儿子的 话让他心里一动,踌蹰了一夜后,大清早就向儿子松了口。

(18)暑假期间,在县城上初中的孙子回家看望爷爷妈妈。饭桌上,孙子很惊奇地告诉爷爷,他的同学家里顾忌有个和咱家一模一样的铜菩萨,而且那个同学的爸爸还是爸爸的领导。

(19)伍铜匠闻言愣住了,联想到大儿子的新车,二儿子的晋升,立刻明白 了一切。

(20)伍铜匠蹒跚着走到门外,扒下门楣上‚模范家庭‛的牌牌,运足力气使劲一扔。那个牌牌在空中划了个弧线,然后一头栽进路旁的河沟里……

(选自《雨花》,有删改)

【注】①入赘: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家庭成员。

1.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了伍铜匠“享誉八方的快乐时光”,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6分) 来到盘龙乡

①赢得芳心并入赘女家③创造多个盘龙记录 (答案:①赢得乡人的赏识 ②以《耕牛闹春》捧回“能工巧匠”奖牌 ③打制铜锣的影响(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分别从②—⑤、⑦、⑧段中概括,能指出主要事件即可。

2.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5分)

【链接材料】‚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本文第(18)段中的划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分析其设计及用意的异同。

参考答案:相似处:从情节上看,都是在故事尾部(结局)通过小孩子的话来揭开真相。

设计和用意的不同处:本文以小孩子的话来交代铜菩萨的最终去向,推动故事的发展,引出伍铜匠扒下牌牌扔进河里的举动,最终完成了人物的塑造任务,表达出对不择手段“升官发财”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这样写,可使故事情节曲折引人。

《皇帝的新装》中写小孩子话点出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戳穿骗局,可皇帝却仍然坚持游行,以此来揭露、讽刺封建王朝的腐朽,皇帝及贵族统治阶级的愚蠢、虚伪和卑鄙,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讲真话。同时,这样写显得诙谐,增强了童话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所说的“写法”,主要指的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可比较两篇文章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异同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三)析人物(抓住人物描写,分析性格特征,判别主人公并简述理由。)

1、点击中考

例1:2015连云港《家徽》

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例2、2015南京卷《童年》节选

请联系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例3、2014扬州卷《道》

请根据小说的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的形象。

2、小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常见题型

①简要概括某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②某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③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某某的形象特点。

④ 请简析某某这一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多种多样,不再一一列举

3、回顾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①肖像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动作描写 → 正面描写

④语言描写

⑤心理描写

① 其他人物的衬托

② 环境描写的烘托 → 侧面烘托

③ 故事情节的烘托

4、答题步骤

总说:某某某是一位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或短语)什么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一般用判断句。

【篇六】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课题:记叙文阅读(一)

课型:复习

学习目标搜索

1.把握记叙的要素;2.理清记叙的线索;3.了解记叙的顺序;

4.分析表达的方式;5.评析文中的人物;5.探究文章的主题;

7.揣摩作品的特色;8.品味丰富的语言。

方法点击

1.把握记叙的要素

2.理清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沿着线索可以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

写作中常用的线索主要有:以“物”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人”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景物变化”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与此同时,还有几种情况:有的明线与暗线交织发展,有的双线并行发展。

线索对文章主题、人物、结构有一定的表达作用。

3.了解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顺叙,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来写。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之时,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或有关情况的叙述。

4.分析表达的方式

在记叙文中,较多地会用到描写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达到使描写对象栩栩如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描写主要分为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描写,其次关于描写还经常出现以下概念: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语言描写表露人物感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描写显示人物精神与性格,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肖像描写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记叙文中,还经常用到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了揭示事物所蕴含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也有少数是先议后叙。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一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或寄情于人,叫间接抒情。

5.评析文中的人物

人物是记叙性作品的核心。分析人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分析人物的地位: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是不尽相同的,具体情况是:有的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有的是作者简要刻画的次要人物,有的是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②把握人物的特点:生活中人物的特点千差万别,表现在作品中亦是丰富多彩。在阅读中,我们首先要通过作者对人物身材、衣着、长相等外在特征的描写,去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这些内在的特征,决不可浮光掠影,简单了事。其次我们还要在人物众多的特征中努力寻找最能显示本质的重点特征以及人物在前后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特征。

6.探究文章的主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准确把握文章主题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探究文章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寻找主题的源头:主题的源头,即主题产生的依据。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用标题来表达、有的直接告诉读者、有的用关键句或点题句来表达、有的分解在全文的各个段落中、有的渗透在行文的过程中。

②分析重点段落或重点句子:重点段落往往是文章主题的栖息之所,阅读中必须下力气、花功夫;重点句子大多寓意深远、意在言外,阅读中也必须下力气、花功夫。把握好这两个地方,往往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

7.揣摩作品的特色

作品的特色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中考试题中较多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出题,多从两个方面展开:

①修辞手法的运用:主要有比喻、拟人、对比等。

②表现手法的运用:主要有欲扬先抑、象征手法、伏笔照应、首尾呼应、虚实相生、正反结合、悬念误会、卒章显志、托物寓意等。

8.品味丰富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章的语言可谓是精彩纷呈,有的精炼准确、有的形象生动、有的个性鲜明、有的精警含蓄、有的感情浓郁。

具体学习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篇七】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复习——品析语言,理解运用

执教:徐碧琼

教学目标:1、赏析重点语句;2、品味语句含义;3、理解语段作用。

教学过程:

一、 熟悉考点:

近年中考链接:

2016年绵阳中考《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13.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划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5.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2015年绵阳中考《燃烧的木棉花》

14.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5分)

16.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

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2014年绵阳中考《愧 疚》

13.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6分)

2013年绵阳中考《跨栏高手》

13.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5. 第⑨自然段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请结合加点词语赏析。(4分)

考点梳理:

1、赏析重点语句; 2、品味语句含义; 3、理解语段作用。

二、赏析语句类考题

常见题型:

1、请对……语句进行赏析。

2、谈一谈……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3、请从修辞角度、词语运用、人物描写等角度赏析画线语句。

例句1: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

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巴东

三峡》)

例句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例句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题技巧:

1、修辞类:点明手法+表达效果+作者感情(各种修辞表达效果见《超越中考》

第 86 页)

2、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抓住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入手: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白描等,并分析其表达

效果。

4、从句子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入手:(1)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等,并

分析其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和什么情感)。

练习:完成练习:《超越中考》P88《火车上故事》第2 题。

三、品味词句含义类考题

常见题型:

1、结合具体语境,说一说加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体会画线句子的含义。

例句1: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例句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例句3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敏了!

答题技巧:

1、结合语境,由近及远,查找相关句,体会含义;

2、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特别注意感情色彩变化的反语;

3、深层理解语句,既要说出语句表层含义,也要结合语境指出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并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练习:完成练习:《超越中考》P90《多彩陶碗》第2、4题。

四、理解语段作用类考题

常见题型:

1、本文第1段(或某几段)有何作用?

2、文章中结尾段(第*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文中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或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画线语句有何作用?

例题:2016年绵阳中考《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15题: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①手法上,比喻或者象征,把母亲的灵魂比作天边一抹云,把对母亲的浓厚情感寄托在这一抹云上。(2分)②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形成首尾呼应。 (2分)

③在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离世,心中难以抹平的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宽慰的过程。(2 分)

例题:2015年绵阳中考《燃烧的木棉花》

16、有人认为文章量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6分)

参考示例1:不能删,结构上,第⑨段说“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 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紧承第⑧段“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而来,衔接顺畅自然。“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

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3分)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幸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怀念”木棉花的深化,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3分)

答题技巧:

1、从结构上分析

(1)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2)中间 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结尾 总结上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等。

2、从内容上分析

(1) 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兴趣、深化中心、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等;(2)结合具体内容,指出语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蕴含了什么道理。

3、景物描写作用:如《故乡》第2段、最后一段。

渲染气氛、交待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升华主题等。 练习:完成《断头树也有春天》

13.文章①②两段详细写了山毛榉树,而全文的主角却是“幸存者”。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①②段的作用。(4分)

答:

14.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请结合第②段品析A句。(3分)

答:

(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③段B句中“树的语言”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