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作文

时间:2021-10-29 17:20:06 初三作文

第一篇:《织金布依族敬酒歌(部分)》

织金布依族敬酒歌(部分) Deel yeh gaangc bail danl jingl lauc 汉译:他也说要去敬酒

Dul yeh gaangc bail danl jingl lauc 汉译:我也说要去敬酒

Beangz bol saangl miz lix rih naz. 汉译:高坡头上无田土,

Beangz bal zagt ndams hraaux miz ndil 汉译:砍边种粮长不好。

Beangz bal zagt ndams hraaux miz ndil 汉译:砍边种粮长不好,

Miz qyus lauc jingl sul bux yaes. 汉译:没有好酒敬客人

Beangz bal zagt ndams hraaux miz banz. 汉译:砍边种粮种不成,

Miz lix lauc jingl sis bux yaes. 汉译:没有好酒敬亲人。

Lauc siq lauc leg bih leg baauz. 汉译:酒是五谷杂粮造,

Miz lemc lauc hraaux hraaul beangz guangs. 汉译:不像城镇好酒醴。

Lauc siq lauc leg bih leg rux.

汉译:酒是五谷杂粮酿,

Miz lemc lauc hraaux haaul beangz guangs. 汉译:不像都市好酒醴。

Dul siq jianl buh roix dauc zos

汉译:衣袖破烂端酒来

Dul siq yaanc buh yih dauc zos

汉译:衣袖破烂斟给您

Soongl wengz yunh ndel zungc mengz genl 汉译:两手斟杯给您喝

Soongl wengz yunh ndel aanl mengz nanc 汉译:两手斟酒给您尝

Jianl buh aaux mengz zux bail genl. 汉译:您的袖子好看您接去喝,

Jianl buh couz mengz zux bail nanc. 汉译:您的袖子漂亮接去尝。

第二篇:《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板贵乡中心小学学生及家庭成员或监护人基本信息保密工作责任书》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板贵乡中心小学 小学生基本信息保密工作责任 书

二○一三年元月三日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板贵乡中心小学

学生及家庭成员或监护人基本信息保密工作责任书

为确保我乡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建设工作收集的学生及学生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的相关信息不泄露,确保不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做好信息保密工作,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和《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做好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黔教基发[2012]457号)精神,乡中心小学特与关岭县板贵乡太平小学签订《学生及家庭成员或监护人基本信息保密工作责任书》。

1、学校校长(或负责人)为本校保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的保密工作。

2、学校要结合实际,执行相关保密管理的规章制度,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和追究制,确立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3、结合学校实际,对参与此次信息收集、核对、录入、保管及使用系统的涉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保密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

4、依照保密法规,认真做好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存储介质、涉密载体及档案室的保密工作。

5、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采集表上的学生及学生家庭成

员或监护人信息。妥善保管采集表,不得复制、抄录作其他用途。

6、校长要与班主任签订《学生及家庭成员或监护人基本信息保密工作责任书》。

7、校长要落实责任,层层负责,切实保障学生及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相关信息不得泄露、不得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做好小学保密工作。

8、学籍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要保护好登录用户名和密码,保证学生信息安全。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板贵乡中心小学 板贵乡太平小学

签名: 签名:

二○一三年元月三日

第三篇:《试探布依族语言的文化价值》

试探布依族语言的文化价值{布依族作文}.

黄 伟(布依族)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着的,它不仅是传递和积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记录者和保存者。

语言是一个民族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它维系着全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因而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性。布依语是布依族的重要标志,它随着布依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它的历史和讲这种语言的人们(即布依族)的历史一样一长远悠久。它记载了布依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所有图景。布依族所创造的各种人文现象,以及能被布依族人民所认识到的部分白然现象都能在布依语里(主要是在词汇平面上)找到各自的对映点和“影子”。布依族的有些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而消失。由于布依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语言中反映这部分文化现象的语词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有的文化现象却仍然顽强地留存在现代布依语口语之中。

由于语言具有这样的稳固性、延续性和“化石”作用,因此,利用语言材料探索布依族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是可能的,尤其对历史上长期没有白己文字的布依族文化历史更为重要。虽然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可能有点“偶然性”和片面性,但是当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结合出土的文物、汉文献资料以及今日布依族的各种风俗习惯等一起综合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还是较为可信的。

本文拟利用现代布依语口语中的语言材料(主要是词汇),挖掘出深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蕴及残存于语言中的文化遗迹,探索布依族历史上的一些文化现象,从语言角度对布依族文化有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一、某些历史进程的投影

语言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而约定俗成的结果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和社会烙印。故人们说“语言是历史的见证”。德国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格林明确地宣称:“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①

布依语中也有许多语词反映了布依族的某些历史进程。例如,布依族谚语Buxgvaail gos dieh jac, buxqvax gos meehnazo(聪明人先顾秧田,愚笨者只顾大田。)句中的“meehnaz”是由meeh(母)和naz(田)组合的合成词“大田”。布依语中这种以meeh(母)为大的合成词还很多,如meehdah(大河)、

meehraangz(老笋子,大竹笋)、meehfaix(大木棒)、meehfengz(拇指)、

meehdinl(脚拇指)等等。这种构词法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母权制在布依语中的残存。我们知道,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女子掌管经济,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于是就以女子(母)为大,以母为好为正,这是极为自然的事。 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原始公社解体,父系在家庭中开始占主导地位。财产继承权,由母系改为父系。父系制社会的确立,男子受到极大的尊重,这在布依语许多合成词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试举几例,如称“父母”为bohmeeh ,“祖宗”为bausyah,“夫妻”为“gvaanlbaz”或“jaaucyah”等词中,boh、 baus、 gvaanl、jaauc都为男性,meeh、 yah等为女性。这些合成词均是把男子排在前,女性排在后。现代布依族社会也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

父系家长具有很大的权威,长子享有较大的继承权,只有长子才享有“吃三朝酒”(genl lauc nyeez saaml hadt)的权利。弟妹均要听从父亲和长子的话。故布依族有“boh lix bix gueh byaail, boh daail bix gueh gogt”(意为“父健兄为次,父逝兄作主”)、“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和“风吹吹大坡,有事找大哥”之说。这些都显示了父权制的影子。

布依族历史上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目前的学术界意见分歧,颇有争议。否定者认为,目前的证据不充分,奴隶制社会不明显。承认者从布依语词

duezweis(奴仆)入手,寻找奴隶制社会的“遗迹”。如滕雷声同志的《从语词上探讨布依族的奴隶制》一文便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②望谟县平绕一带的布依语称土司的家仆为duezweis。duez是布依语表示动物类名词的词头。duez的重迭形式duezduez是“牲畜”的意思。weis是“奴仆”之意,今日望谟县农村的布依族还用weis当作自己的谦称和卑称。duezweis这种构词形式表明“历史上统治阶级把‘维’(weis的音译,笔者注)这种人看作如同牲畜一样而归为一类,同属一个范畴。”因此,滕雷声同志认为duezweis一词的“原词义大概是奴隶社会的表达‘奴隶’概念的旧词”,只是后来由于社会的变化,duezweis的词义才由表示“奴隶”的词义转变为“家仆”的词义。作者通过分析并结合今日镇宁扁担山一带布依族的习俗,认为布依族曾经经历过奴隶社会。③虽然这个结论还需要大量的材料加以证明,但它也许是我们了解布依族古代社会这一大“辞书”的索引,打开历史迷宫的“金钥匙”。

二、“稻作文化”的折射

(一)地名折射“稻作文化”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符号,是一种二元信息符号系统。它除了有一定的字面意义外,还隐藏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常常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足迹。帕默尔(L.R.Palmer)说:“地名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他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家和考古家的话。”④按照地名学的一般原理,最初的地名与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是相关的。从大量的布依语地名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历史上布依族赖以生存的空间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 以望谟县地名为例,除少量的其他民族语地名(如汉、苗语等)和双语地名(如汉语和布依语)外,余下的均是布依语的汉语音译地名(简称为“布依语地名”),约占全县地名总数的60-70%。这说明了布依族的先祖是当地的最早开发者和定居者,是个本土民族。其他民族是在它之后才搬迁进来的。布依族先民为开拓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等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与汉文献典籍记载的该地区是古越人活动频繁地带的史实相吻合。望谟布依语地名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山间盆地或坝子,多是依山傍水之地。如许多以“纳”(naz,“水田”)、“里”(ric,“山溪”)、“东”(dough,“田坝”)、“平”(byangh,“平的坝子”)等领头的地名,均是布依族村落的自然景观的真实记载,它也是布依族村落“稻作文化”取向的曲折表现。布依族先祖——古越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由于布依族先民善种喜种水稻而被称为“种(仲)家”(《弥勒州志》云:“种家亦仲家”)⑤。因水稻对水土、光热条件选择性强,栽培技术要求高,为适应这一生产方式,布依族先民就择依山傍水的山间坝子、河谷盆地而居。这一特点便在布依语的地名中得到强烈的表现。

望谟县布依语地名中以“纳”(naz,“水田”)领头的非常突出,是“通称十专称”类(布依语重要的语法构词规律之一)的地名中最多者,据不完全统计就有60-70个之多,分布于全县各地。⑥这一现象有深远的历史原因。我们知道,

地理实体是客观的,而命名则是主观的,它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普遍意识。望谟“纳”的地名群说明布依族当时已进入了农耕社会(开垦水田,种植水稻),并且粗其规模(“纳”的地名成群,说明分布地区广),形成自已独特的“稻作文化”。这类地名也说明了“稻作文化”已经渗透到布依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之中,积淀于民族灵魂的深处,故之要以“纳”(水田)来命名村寨,它“反映出当时突出的历史文化背景一一稻作文化。”⑦。布依族人民把自己对“稻作文化”的认识浓缩为地名,既简练、形象,又突出文化特点;隐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及文化心理沉积,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语言学材料。

(二)农耕词汇的密度折射“稻作文化”

布依语中关于“稻作文化”词汇场的密度很高,诸如raaus(水耙)、

waail(拦水坝)、ndaail(耘、薅)、nazans(滥田)、nazxeeh(冷水田)、naz(水田)、nazbol(旱田)、rianglhaux(谷穗)、hauxxiaml(籼稻)、hauxsaanl(米)、hauxxud(糯稻)、hauxxiz(糍粑)、hauxudt(三角粽)、hauxfangx(枕形粽)、

hauxnangc(花糯米饭)、jac(秧)、fahqyas(锄头)、fahjingl (薅锄) ,logt(水车)、meangl(水沟)、haux meeuz ndux(早稻)、hauxmeeuz ngih(晚稻)、haux(稻谷、米、饭)、mas(浸种)、xail(犁头道)、xaaul(犁二道以后)、feangz(稻草)、n了uznyu(稻草心)、ramz(糠)、reeb(粗糠)、wis(簸)、ndongx(簸箕)、rangl(筛子)等等。这些词说明“稻作文化”与布依族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稻作的称呼加以仔细的分辨,其称呼的细密是非稻作民族难以想象的。其中的

naz(水田)、feangz(稻草)、xaiy(犁)、ndongx(簸箕)、hanx(稻谷)等词均与本语族的其他语言是同源词,说明布依族与壮、侗、水、傣等民族还是一个共同体(即尚未分化)时已从事农耕、种植水稻了。由此可见,布依族种植水稻的历史之久远。

布依族的农谚,与布依族发达的农耕(主要是稻作)密切相关。民间栽培水稻的技术,通过谚语这一口耳相承便于记忆的形式把许多丰富的耕作经验传授下来。如“genl haux hams naz, genl byal hams dah。”(要吃饭就耕田,要吃鱼就下河。)、“jac ndil haux xih ndil, meeh biz leg xih oons。”(秧好谷穗大,母胖儿子肥。)、“raabt benh hauc, raabt haux os。”(一挑粪进,一挑谷出。)、“gueh naz miz laaul laail, gueh waail miz laaul raiz 。”(种田不怕多,修坝别怕长。)、“ndael naz xos benh laail, haux xih fah dangz byaail。”(田里施足肥,谷粒就饱满。)等谚语,都是布依族在农耕的生产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三)从同源词和方言词看稻种的演化

布依族地区的“糯稻”和“籼稻”哪一个是最先种植的呢?没有文献可稽。有的研究者认为,稻谷的原生品种是糯谷,而其他品种均是从糯稻演化而来的。⑧事实是怎样呢?通过语言对比分析很有启迪和收益。“糯稻”一词在布依语中各地分歧很大,主要有四种:说hauxtsmt8(或cmt8)的有望谟、安龙八坎、兴仁云盘、晴隆紫塘等地;说haux(下同)nah的有安顺黄腊、龙里羊场、贵阳等地;说„di1的有独山水岩、荔波朝阳、三都周覃等地;说„tciw5的有镇宁下硐等地。而“籼稻”一词,则内部一致性很大,多称为haux-jies而且与同语族多数语言同源。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布依族在语言上尚未分化为土语(甚至是壮布语还未分化)时就已种植籼稻了,因而各地说法比较统一。而糯稻的种植是布依语分化为土语后才出现的,因而说法不一。再从词素的意义看,di1本义为

“好”,说为hauxndil者认为糯米比釉米好吃而称之。这些,可以说明布依族

是先种釉稻而后种糯稻。这与有的研究者认为釉稻是最先由人工驯化,粳稻、糯稻是由釉稻长期演化而来的结论相一致。⑨

(四)农业民族的观念:wanl的“魂”“种”两义

布依语中的wanl一词很特殊,有“魂”和“种子”两义。如wanl “wenz(人魂)、wanl haux(谷种)、wanl faix(树种)等。我们认为“人魂”这一义项是“wanl”的本义,而“种子”则是由“人魂”引申出来的。因为人类的灵魂观念出现的时间很早很早,它多是原始人们不能理解人类做梦、昏迷、幻觉及死亡等生理现象所产生的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精神力量。至于“种子”观念则是很晚才出现的,它是在长期采种植物的过种中发现而产生的。布依族先民把wanl的词义由“魂”增加“种子”义项,说明了布依族先民在采集业或种植业时代,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发现植物也和人一样有生长、老、死的自然规律。也是由它们的“魂”支配的,有了这种“魂”(种子)植物才会死而复生,循环往复,不会绝灭。于是wanl一词便有“魂”和“种子”两义。布依族先民把植物的“种子”和人的“灵魂”联系起来思考,说明“种子”在这个农业民族心理中的重要份量。

三、原始思维、民族心理和认识水平的再现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⑩马尔也说:“思维与语言是兄妹,是同母所生,是生产和社会结构的产物。”11这些都说明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语言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布依族先民的原始思维、民族心理和认识水平的一些情况。18世纪末,德国学者海德认为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等同,他说:“一个民族语言就是本民族的精神,民族精神就是它的语言。”后来的洪堡特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每种语言都是特殊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世界观和语言才能的体现。12而布依语在这一方面要以“隐喻式”、“拟人式”的词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它是布依族先民原始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和延续,也是布依族的民族心理、认识水平和思想轨迹的体现,其民族性特别强。

现代布依语量词中一般表示“族、个、人”的用bux,如Buxhas(汉族)、buxwenz(人),表示动物类的用duez,如duezgais(鸡)、duezmul(猪)、duezbidt(鸭)等。但是在长顺、安顺一带的布依语中表示人和动物的都用

duez(当地读为[tu2] ),如tu2 vmn2(人)、tu2kai3(鸡)等还保留着原始思维的“痕迹”,说明原始阶段的布依族先民自觉意识尚未形成,思维水平低下,体现一种人兽不分的自然观,正如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指出:“本能的,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13后来随着人类思维水平的发展,人才被排除出来,另用“bux”来表示。但是在叙述古老的神话故事时,往往不自觉地用“duez”,如望谟县布依族神话《GANX RIANGZ JIGT))(《勤和懒》)一文中便有:Duezwenz banz gaaismaz xaaux aul dinlfengz gueh lungc banzgenl ni? ”(意为:人为什么学会往用手脚劳动才得东西吃呢?)14一可见这种观念真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14

布依语中许多合成词很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例如,用eex屎)和weac(云)组合成eexweac表示“过路雨”;用ndangl鼻子)和haaiz鞋)组合成ndanglhaaiz(鞋尖);用nac(脸)和haaiz(鞋)组合成nachaaiz(鞋面);用dal(眼)和faix(树)组合成dalfaix(树疙瘩));用dal(眼)和xangh(秤)组合成dalxangh(秤星);用eeul(脖子)和beah(衣服)组合成eeulbeah(衣领);用ndos(骨头)和beah(衣服)组合成ndosbeah(衣缝);用jeenl(手臂)和beah(衣服)组合成jeenlbea h(衣

袖)等等。这些词都是采用“拟人化”的类比(即一种事物外在形象特征的类比。只要两种事物之间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性,便可以将它同化为同类现象的方

式。),利用“相似律”的原理进行组合创造新词,表达新概念。这种拟人化类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一些抽象的、陌生的事物化为具体的、熟悉的、活生生的形象,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它体现了布依族先民的抽象思维不发达,而表象思维、形象思维(或是“象喻思维”)则相对比较发达些,习惯借助形象、直观的语言来思纷。对于形象的特殊感觉,是童年的人类和文明人的童年的一大特点。黑格尔曾经说过,“表面形象”是儿童和民族的童年期的一种共同爱好。15这种带有拟人化类比的构词法,实际上是原始的“神话思维”的遗迹。其特点之一,就是采用类比联想,把人的许多特征和其他事物的特征联系起来。以已认识到的人体结构和外形类推解释其他事物的外形特征。例如,布依族神话《力戛撑天》(《LEG JAX XEENGS MBENL》)中说天地万物的来源都是“力戛”死后的身体化生的,如双眼化为日月,毛发变成茸木丛林、大肠变成江河等。16

布依族先祖对自然现象不了解的,往往采用拟人式的解释,把人的主观意志投射到事物中去,于是这些自然现象便带有“生命化”的烙印。如“duez

byac”(雷)、“Duez xungz”(虹)等,用动物类称“duez”说明“byac”(雷)、“xungz(虹)等自然现象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布依族先民对自然天体的看法,也可以看出初民的知识水平,如用ndaaulndis bail yux(星星去赶表)表示“流星”;用danglngonz gaangl liangc(太阳撑伞)表示“日晕”;用gobt genl roonghndianl(田鸡吃月亮,类似汉语“天狗吃月亮”)表示“月蚀”等等。这些看法都说明了许多自然现象,超过布依族先民认识水平所能解答的范围,于是便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赶表、打伞、田鸡等)来解释这些“神异”的现象。 布依语中许多抽象的形容词,如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等与情绪有关的词,都是通过“拟物式”的手段,描述人体器官等作出的不同反应表现出来的。心理学实验表明,外界事物对于人的刺激,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受到的刺激量全人类都是一样的。但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作出的反应则不同。例如,“羡慕”、“妒忌”布依语用dalndaadt(眼睛热)表示,汉语则用“眼红”表示。“无所畏惧”、“勇敢”,布依语用samllaaux(心大)表示,汉语则用“胆大”表示。布依语用hoznyaabt(喉痒)、hozbuz(喉咙胀)、hozonx(喉咙满)等词表示“不高兴”“生气”这一范畴。布依语用ndangldangc(鼻子翘)表示“骄傲”,用

dalsaangl(眼高)表示“目中无人”。这些词都把抽象的情绪拟化为具体的物像,紧紧把握住人体各个器官对此的反应、感受和神态特点,将其描述出来。它集中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心理状况、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

四、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见证

借词是透视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萨王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象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必然导致语言上的相互影响,于是产生了借词。因此,“留意各民族的词汇渗入别的民族的词汇的程度,就差不多可以估计他们在发展和传播文化思想方面起的作用”17,根据这一原理,只要看看布依语里的借词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