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时间:2021-10-29 16:44:28 初一作文

【篇一】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趣味语文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走百病”(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趣味语文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走百病”          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李钰【习俗】  赏灯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3天,宋代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则长达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四到五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猜灯谜  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的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黏高粱面、黄米面等,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走百病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大家结伴出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有的地方还燃起篝火,出行的人从火堆迈过,目的是祛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谚语和诗句】  《上元夜》(唐)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唐) 李商隐  月色灯光满帝都,番车宝辇隘通衡。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生查子 元夕》(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 元夕》(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篇二】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 【春节】

时间:农历一月初一

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习俗: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时间:四月五日或六日。

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

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等。

诗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乞巧】

时间:每年七月初七。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习俗: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诗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腊日】

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

习俗:吃腊八粥 【除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

习俗:全家团聚吃“年饭” “守岁”。

诗句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篇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 唐诗宋词欣赏

《一》

【原文】

清 明 (唐)杜 牧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解说】

清明节是中国人踏青扫墓、祭念先辈的日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雨中清明图:纷纷细雨中,一群失魂落魄的扫墓人,匆匆赶路,疲惫不堪,到处打听哪里有可以避雨、歇息的酒家,一牧童用手指向,远处一片杏花盛开的地方!

【点评】

踏青扫墓,祭念先辈、亲人,是清明节的核心灵魂,正是怀着对先辈、对亲人一颗感恩的心,在外漂泊的游子才会奔走千里,回到家乡扫墓,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精神才能代代相传。

《二》

【原文】

端 午 (唐)文 秀 节 分 端 午 自 谁 言, 万 古 传 闻 为 屈 原。 堪 笑 楚 江 空 渺 渺, 不 能 洗 得 直 臣 冤。

【解说】

端午节的起源是从谁开始的呢?从古到今都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

的。可惜楚江,虽然长年奔腾不息,却不能为正直的大臣,洗刷掉冤屈! 【点评】

一代名臣屈原,才华横溢,忧国忧民,志向高远!却不断受到黑暗政治势力的打压,报效祖国、施展才华无门,投奔楚江而亡,遗憾千古!屈原虽然死了,但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三》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 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解说】

中国古代重阳节,有登高望远和喝菊花酒的习俗。本诗描绘的是一幅重阳节思乡图:一个人独自在异乡作客,每逢过节,就加倍思念亲人。又到了重阳节,又到了登高地时候,遥想兄弟们在分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今年比往年少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

【点评】

思乡之情,人皆有知。故乡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忆。但是,人在旅途,身不由己,要想常回故乡,谈何容易!故乡只能是我们心灵上的驿站,精神上的家园。

《四》

【原文】

水 调 歌 头 (宋)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解说】

端起酒杯,问一问青天,明月是什么时候才有的?不知此时此刻,天上的皇宫里是何年何月?我想乘着东风飞到天上去,又害怕在天上的琼台楼阁中,承受不了寂寞和寒冷。在月光下起舞,身影摇曳,天宫哪里比得上美好的人间啊!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从雕花的门窗洒进来,照在失眠的游子身上。月亮不应该对人产生怨恨,为什么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却变得特别圆呢?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又何必为离别而悲伤呢?但愿人们都能够健康长寿,在千里之外也能共同领略感受月亮的清辉。

【点评】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的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紧扣人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宇宙与人生的自然规律,大自然的月亮都有阴晴圆缺,难以保持长圆,人生又怎能苛求永远团聚、没有分离呢!最后祝福人与月亮的和谐共处。全词境界高远,构思奇特,感情真挚又极富有浪漫色彩,千年来传诵不衰。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受到环

境制约, 悲欢离合也在所难免,只要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五》

【原文】

青 玉 案 (宋)辛 弃 疾 东 风 夜 放 花 千 树,更 吹 落 , 星 如 雨。 宝 马 雕 车 香 满 路。 凤 萧 声 动,玉 壶 光 转,一 夜 鱼 龙 舞 。

蛾 儿 雪 柳 黄 金 缕,笑 语 盈 盈 暗 香 去。 众 里 寻 她 千 百 度。 蓦 然 回 首,那 人 却 在 ,灯 火 阑 珊 处。 【解说】

这是一首描绘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景的作品。描写树上张灯结彩,布满各种花灯,好象东风吹开了万树鲜花。满天飞舞的烟花,似繁星洒落人间。十五之夜,美女如云,坐着华贵的马车,香水味道弥漫一路。笛箫悠扬,令人心醉,明月当空,时光流转,一夜劲舞。尽情狂欢之后,身着华丽的美女们,说说笑笑,体态轻盈,暗香浮动,飘然而去。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千百次地寻找她的身影,结果在不经意间,忽然回首一瞥,她却独自一人,在远离众人之处。

【点评】

这首词将元宵节的繁华和热闹,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展现了作者在茫茫人海中能够保持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篇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古诗词赏析

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赏析

1、春节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2、元夕(正月十五)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青玉案 元夕》的创作背景:靖康之难(公元1127年)后,宋金长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公元1174年(宋淳熙元年)春,辛弃疾(1140—1207)离开滁州,到建康留守叶衡幕中做了几个月的参议官。秋冬之交,叶衡入朝为相,辛弃疾因叶衡的推荐而被皇帝召见,随后被留在临安(今杭州)做管钱粮的仓部郎官。第二年元夕,虽然靖康之耻雪未有期,是夜仍被小朝廷主政者们营造得热闹异常,全城大放花灯,鱼龙戏舞,道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观赏之余,三十五岁的辛弃疾写下了这首词。

此词一上来就极力铺陈渲染南宋首都元宵灯会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并作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锣鼓喧天,流光溢彩,盛况空前。接着写游人车马彻夜喧腾的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城狂欢之中,主人公却置美景不顾,密约会晤意中人,不知是人多混杂还是地点没讲清,久望不至,久寻不着,最后才发现“那人”身处“灯火阑珊处”。 都说辛词豪放沉郁、婉约含蓄,这首《青玉案》就是兼而有之

的代表作之一,全词构思新奇,语言工巧,曲折含蓄,前后照应,写景言志,相得益彰,细细赏读,宛如嚼槟榔,余味绵绵,无论时光流转,常读常新。

首先是想象丰富,夸张了得。辛弃疾开篇便借助非凡的想象力,对东风的力道竭尽夸张之能事,烟花升腾起来被看做是东风催开的千树花,等同了桃花、李花、杏花,这撇开了火药的功效不说,还让四季的百花强认了一个亲戚。而烟花的从天而降则又演变成是被那东风吹落的流星雨,这该是多少数量级的风啊?这东风也未免太抢功、太强悍了吧!我们知道,烟花在今天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而在宋代绝对是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产品,是元宵放灯时皇亲贵族和大众争睹的时髦稀罕物,好比现在的除夕春晚是必看的。

其次描摹细致,动感十足。整首词虽然只有72个字,但描写景致细腻,足以让人身临其境。烟花的起落升降,凤笛声的抑扬长短,花灯的明暗转换,“鱼龙舞”一夜与寻人“千百度”,车马在穿行,阵阵暗香在浮动,盈盈笑语在萦绕,现场节奏感强,色彩鲜明,层次丰富,个性分明。特别是“蛾儿雪柳”句 ,简直就是一场现场找人的电视直播:炮竹声声,烟花升腾,宝马雕车交错行驶,张灯结彩,人欢马叫,戴 “蛾儿”的女子过去了,不是意中人,着“雪柳”的过去了,不是,持“黄金缕”的过去了,也不是;不光看,耳朵也拼命对现场传来的各种声音进行分辨,“盈盈笑语”中也没有意中人那熟悉的声音,最后只能用眼睛、鼻子送走远去的背影、暗香,就在快要绝望之时,也许是灵犀指明了方向,也许神明可伶苦寻者,主人公突然调头,镜头猛然切换,将目光投向那“灯火阑珊处”,功夫不负有心人,神秘的“那人”终于现身了,来个定格特写,可以想象那女子也许是一袭缟衣綦巾,素面朝天,一刹的回眸,四目相对两心相碰双双心悸,哇,太有个性了,很囧是不!

三是对比自然,写真由衷。有了“一夜鱼龙舞”作背景,方可上演“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约会好戏,这边车马来,那边暗香去,主人公的焦急、执著的心情跃然纸上,坐香车宝马、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们是灯火阑珊处那人的衬托,一群人在灯火通明处游玩,一个人在灯火稀落地独处,华丽热闹与清闲冷落,一来一去,一多一少,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男一女,一急一慢,形成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对比。现实中,人们往往越是拥有的东西,越容易忽略了它的珍贵,继而失去,比如爱人;未得到的东西,往往因为神秘而认定它的珍贵,引发寻觅,比如爱情。痴情者会因为爱着一个人,而近乎疯狂地收集她的各种消息,寻找她的活动踪迹,也会因为爱着一个人,而迫切地想让她了解自己的所思所为。在钟情和寻觅的过程中,甜蜜的梦幻感会油然而生,既可以单向辐射也可能互相传导,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样来的。主人公能将情人间最美妙动人的部分描写得如此惟妙惟肖,也许在那个元夕确曾发生过一个浪漫的约会。

整首词借写景言情,骨子里是在记人言志,是词人自我的精神写真。“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属于“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给予的评语)。 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奋努力,能文能武,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他积极地寻求机会以求实现个人生命的辉煌。按照现在话讲,辛弃疾既是“愤青”,也是官场上的实诚人。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中为官,连皇帝老儿都丧失了收复中原的信心,更遑论趋炎附势的众臣百官。这个时候,词人不安心当你的仓部侍郎,不到上司家里拜年联络感情,不钻研厚黑学、潜规则,或者干脆喝点小酒花前月下什么的,却时刻掂记着横刀立马,收复中原,临安城能有几人敢相和,亲朋下属又有几人敢相衬,就算是文武通人,结局只能是希望渐成泡影,理想最终幻灭。意识到这点怎能不心生烦恼,感到孤独?即使真得让词人上了抗金的战场,难免不成为“岳飞第二”,要知道功勋卓著的岳飞是在辛弃疾生下来的第二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的。这出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悲剧注定延续、贯穿辛弃疾的一生。也正是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臣子梦与君主心的激烈冲突,方成就这首词的意境,书就一代大家的文学丰碑。词的结尾借“那人”表明作者不肯与主和派、安乐帮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难怪这首词为后世英雄主义者提供了榜样,为孤高自赏者引为知音;为成大事业者设置了实现理想的境界标准。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一说,出自朱淑真集。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欧阳修的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元夕》。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3、清明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清明节的时候,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寒 食

(唐)韩翃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

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4、端午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译文: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赏析: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赏析: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将原名“圣俞”改为“尧臣”,立志要做一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在仕途上极不得意。因此,他怀着无限悲愤、苦闷和渴望的心情,写出了大量激动人心的诗篇。当时,他在诗坛就享有盛名。他和苏舜钦齐名,被称为“苏梅”。他和欧阳修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

“诗言志。”《五月五日》一诗写端午,怀屈原,借屈原不容于世道而自沉汨罗江的遭遇以抒发诗人的“不遇”情怀。首联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遭遇起笔,写楚人对他的同情和痛心,流露出无尽的哀伤之情。颔联对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无奈的结局,蕴含了诗人多少的不平与愤怒。颈联紧承而来,状写人们对屈原生前遭遇的抱憾,对屈原身后遗踪的追念。至此,对于昏君、奸臣的谴责,对于屈原的同情,已表现得淋漓尽致,饱含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尾联跳出史实的述评,转向碧水青山的描写。诗人怅望沅江、湘江山水,追思先贤英灵,联想自身遭际,复杂的情感寄寓在山水之间,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全诗咏史、写景,一气呵成,形象具体,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端午节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只是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泼浩淼,空空荡荡,我轻蔑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人洗刷冤屈呢?!

唐代诗人文秀在其《端午》诗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屈原的同情,同时更重要的是对那些昏君奸臣的抨击和鞭挞

5、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赏析: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此诗写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表达深切的相思之情。《迢迢牵牛星》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其实却是在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

首先,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是从织女的角度写的。诗一开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由牵牛星引出河汉女,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起首两句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即是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而且此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牵牛星何尝不“皎皎”,织女星又何尝不“迢迢”?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引出了织女纺织的场面,“纤纤”从音韵上给出了一个缠绵悱恻的基调,“纤纤素手”是一种动人的美,但现在美在遭受折磨,牵动着我们的心。“札札弄机杼”之“札札”,是重复的劳动亦或是心烦意乱躁动不安?或许都是。一个动词“擢”,就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梭子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的熟练。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此句则承上启下进行过渡,一下子将孤独、哀怨、痛苦、不幸的织女推到了读者面前,与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却因隔着迢迢的天河而不能相见,天河水清且浅,却无人来搭桥,织女只能忘河而叹,默默垂泪。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却感到“迢迢”。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

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该诗的艺术手法。整首诗的妙处,第一就是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通篇使用比兴手法。第二就是就人物举止和景物描写来抒情,而非直抒胸臆。这样的表达方式,造成了诗歌的委婉含蓄,韵味无穷。最后一点,就是语言的简洁易懂和平易畅达,却又耐人寻味,叠字的运用,自然贴切。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增强了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这首诗在艺术特色上,首先,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借神话故事来折射现实生活,抒发了织女的离愁哀婉及向往夫妻团聚的感情。诗的联想也十分丰富,写人、写景、写情、写感,明写织女,而又不离牛郎。其次,是抒情和写景的结合。不仅通过织女怅望牛郎、无心弄机杼、泣泪落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场景描写来揭示织女的心情感受,抒发织女的离情别绪,也注意了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通过“皎皎”、“清且浅”、“盈盈一水间”等景语的衬托和渲染,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全诗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

另外,从《迢迢牵牛星》的艺术成就来说,做为《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之一,体现了从女性角度着笔的特点。首先,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古诗十九首》之多从女性角度写相思之苦,并能由此获得普遍而久远的艺术魅力,原因便在于此。《迢迢

【篇五】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 【春节】

时间:农历一月初一

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习俗: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宵】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清明】

时间:四月五日或六日。

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

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端午】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等。

诗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时间:每年七月初七。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习俗: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诗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重阳】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腊日】

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

习俗:吃腊八粥 【除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

习俗:全家团聚吃“年饭” “守岁”。

诗句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篇六】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华传统节日最具代表的诗词

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春节的名诗不多,估计合家团聚,祭祖拜年,忙忙活活,顾不得作诗。不过王安石的《元日》在春节的诗歌中可以独占鳌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当时的王安石正官场得意,准备大展身手,富国强兵,这首诗听得出一派意气风发。

《除夜》

作者:(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宵

相比春节,元宵节更多了一层社交的价值。大家走出家门,尤其是青年男女,看花灯、猜灯谜,比起春节的循规蹈矩,更多一分无拘无束。 这样的节日,好诗自然不少。最著名的当属三首宋词,一是朱淑真的《生查子》,一是李清照的《永遇乐》,一是辛弃疾的《青玉案 》。 李词是半生颠沛流离,心情悲苦,辛词是借物咏志,别有怀抱,都没有节日的欢乐气氛。朱淑真的《生查子》最有代表性。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诗可见当时元宵节的盛况和风俗,女孩子趁着节日,与心仪的男子约会。下阕写的是失落,在一场绚烂烟花的映衬下,更加伤感。相比李清照国破家亡的物是人非,朱词失恋的物是人非,是小伤感小情调,更能引起大众的同感。

清明

清明是祭祀祖先、怀念故人的节日,奇怪的是每到清明必是阴雨天气,这也成就了杜牧的这首《清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明白如话,画面感极强,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冷清的画面立刻有了暖意,变得生机盎然。

端午

中华传统节日最具代表的诗词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自沉汨罗江,本来是个伤感的节日,可是大家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尽享节日的欢乐。因此说,端午节是个很纠结的节日。

屈原作为孤臣孽子,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很容易激起士大夫的共鸣。端午节的诗不少,不过名篇居然不多,元稹的这首诗颇能代表当时人过端午节的纠结。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节 令门.端 阳

作者:(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让这个节日充满温馨浪漫,古代女子在这一天乞巧,如今已经演变成中国人的情人节。织女并没有逼牛郎去投军,去赶考,好封妻荫子,而是男耕女织,开开心心过平常的日子,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七夕的佳作也不少,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李商隐的“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都是名句,不过相比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当退避三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通篇温婉蕴藉,几乎句句是名句。时人评价秦观的词,如“时女游春,终伤婉约”,不过这首词另有洞天,“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心眼开阔,十分豁达,是吟诵爱情的不朽名句。

中秋

花前、月下、酒在手,正是古人诗兴大发的时候,更何况月盈如盘,秋风初凉。中秋节名作虽多,但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出,“余词尽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玩月》

作者:(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月

作者:(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重阳

三月三踏青,九月九登高,都是古代文人写实作词的好时节。秋高气爽,三五好友,登高吟诵,赏心乐事。几乎所有诗人都留下重阳节的诗词,其中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绝对名篇。

不过最脍炙人口的确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写思念亲人的诗不宜太修饰,一修饰就显得矫情。这首诗句句朴素,文从心转,毫不雕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人人有共鸣。这是王维十七岁所做,真是少年天才。

【篇七】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八个传统节日的诗句汇总

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