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巧

时间:2021-10-29 15:29:44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上传: 邹莉 更新时间:2012-5-25 10:12:49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

(2009年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 笔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

(2009年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 b. 长跪而谢之曰

c. 辍耕之垄上 d. 小大之狱

[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参考答案]d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最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中考真题】

(2009年贵州黔东南卷)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

(2)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

(3)几欲先走________

[解析]“间”在这里作动词,可理解为“夹杂”;“名”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说出”;“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中的“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跑”。

【参考答案】(1)夹杂 (2)说出 (3)跑

考点四:文言文句子翻译

【考点透视】

文言文句子翻译一般是中考必考内容,其考查主要集中在:(1)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句子;(3)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解题指津】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般有:(1)保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年号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2)补充,即补充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等。(3)省略,即省略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4)替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汉语。(5)调整,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用语习惯。

【中考真题】

(2009年山西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讽”在这里是“用委婉的语言劝告”的意思;“孰与”是一个固定句式,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更……”。

[参考答案](1)邹忌委婉地劝说齐王,齐王接受了规劝。 (2)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考点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透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能够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中某个论点的依据,以及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特征,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要在准确理解句、段、篇的含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而明确主旨。

【解题指津】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中考真题】

(2009年河北卷)阅读《与朱元思书》第2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急。依据题干中“两个特点”的提示,不难概括出答案。

[参考答案]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

考点六: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透视】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历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

【解题指津】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中考真题】

(2009年浙江湖州卷)阅读《爱莲说》一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莲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通过文中对莲的描写的句子,分析莲具有哪些品质,莲的品质就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品质。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具有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品质。这些品质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品质。 [参考答案]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考点七: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考点透视】

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考查的是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感受。主要考查方式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解题指津】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中考真题】

(2009年浙江金华卷)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这道题需注意两点:一是正确理解寓言的寓意;二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即寓言的寓意对你的生活所起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法: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二】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巧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二)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

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

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篇三】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巧

文言文阅读——中考必考题型 重点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

(2015·江苏宿迁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9分)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

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禹锡终易

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2分) ③④①②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

括。(3分)

(1)为友:

(2)为官:

(3

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 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

6.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分)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分)(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1分)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 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上;“为师”主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附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 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2015·江苏常州市)(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0题。(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

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臣本布衣(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③何闻信亡( ) ④王许之 (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9.【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分) 答:

10.【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

7.⑴平民,(2)身份低微(3)听说(4)答应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题目中的词语都为文言实词,要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8.(1)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1(2)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落实和特殊句式的 运用。(1)关键词“顾”“咨”和倒装句式。(2)关键词“所以”“去”。

9.表明自己的忠心,(1分)启发刘禅明白创业的艰 难,(1分)从而发愤图强,不负先帝遗愿,(1分)卖现出师的目标,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联系全文明确 诸葛亮写这篇“表”的目的。

10.爱惜人才,(2分)知人善任。(2分)解析:此题为比较阅读。甲段中刘备对待人才的态度,从诸葛亮的追叙本志中可以看出;乙文中萧何对待人才的态度, 从萧何与韩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附译文]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 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达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汉王说:“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主说: “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 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2015·福建莆田市)比较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_______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_____ .

(3)无地置土 置:___________ .

(4)公遂止 遂:_____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1.(1)用箕畚(装土石) (2)没有(或:通“无”)(3)安放(或:放置) (4)于是(或:就) (意思对即可。)

【点拨:第(1)句中的“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用箕畚”;第(2)句中的“亡”是通假字,通“无”。】

2.(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点拨:如下词语要译出:第(1)句中的“易”是“交换”之意;“反”通“返”,“返回”之意;第(2)句中的“以”是“凭”;“毛”指“草”;“其„„何”译为“把„„怎么

【篇四】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巧

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你是否每次看到文言文就发慌,看到“之、乎、者、也”就不知道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实词、虚词傻傻搞不清楚?文言文阅读6-15分总是得分稀疏? 方法小贴士:

1.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2.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4.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文言文阅读比较晦涩枯燥,建议可以每天阅读一篇文言文,并带着问题去练习哦~

【篇五】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巧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巧

在探讨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之先,必须说明的是,要想获得文言文阅读的成功,关键还是要有扎实的文言知识功底和阅读能力,技巧只是次要的、辅助性的东西,这个本末关系一定要清楚。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应该用于我们文言阅读训练之中,通过训练,使知识技巧化为能力,这才是目的。学习技巧,不是为了走捷径,偷懒,明乎此,技巧才不会害人。

技巧是规律性的知识,是阅读经验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与效率。所谓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应该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阅读技巧,一是解题技巧。

一、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技巧就是有关阅读文言文的规律性知识,这方面知识应该是很丰富的,我们现在探讨的是与高考试题有关的规律性知识。首先,我们来看高考文言试题选择的文本范围。近几年高考文言试题,大致选择记叙性的传记和议论性的“记”“序”,这就提醒我们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文体知识。记叙性的传记又有史书传记和文学传记的分别。史书传记文体要求不高,技法较为单纯,它在叙述上有一个大致的模式,即叙写传主的身世、行迹、人品。我们在阅读这类传记时,要有意识地梳理几个方面内容:文本叙写了哪些事件(一般地讲,是写传主的从政经历及其为政方法);涉及到哪些人物,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人物与事件是怎样的态度。建议在阅读时,以梳理事件为主,把每一事件的起止在试卷上划分清楚,以便对传主的人生有一个棱角分明的记忆,解题时也可以迅速找到答案区间。从叙事技法上看,阅读时主要是分清传记叙写人物采取的是正面写法还是侧面写法。近年来,文学传记开始不断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同时带来了阅读的新问题。文学传记不像史书传记那样侧重传主的功名,它聚焦的是人的传奇或者人生哲理;它的记叙顺序不像史书传记平铺直叙,而是以人物的个性为中心不拘一格选取事件细节,叙事可以腾挪跳荡;写人时多了描写、渲染、夸张手段,写人生哲理时,多了铺垫。文学传记里的人物是文人仰慕心仪的对象,他们的个性不仅仅是史书传记人物的品格,更多的是打上了文化色彩,体现了文化人对于人的理想,对于人生的态度与理解。这在阅读理解上就高过史书传记,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建议我们在平常阅读训练中,留心古代知识分子对于人的理想,对于人生的态度与认识,在这方面多些积累,以求与古代文化人心有灵犀,建立对话路径。另外,文学传记运用的是文学语言,有的地方遣词造句上有别于史书传记质实的语言风格,我们在阅读理解时要偏重于想象体贴,要从语言的一般性涵义中跳脱出来,抓住它的传神特质。从总的来看,虽说史传文和文学传记有所不同,但它们有着基本相同的面貌,即在表达方式上都是记叙为重,叙写以人、事为中心,在阅读上牢牢抓住这个牛鼻子,就不会留下混乱印象。议论性的“记”“序”则不同,它的重心在说理,在阐发观点,阅读时要以中心观点为抓手,看它是如何分析论证,如何起承转合。这就像阅读现代议论文一样,建议阅读时要分清观点与材料,最好是把文章的观点划出来,同时看它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当然,“记”“序”一类文字也有描写和记叙,但它们是为说理服务的。好的“记”“序”,往往是融描写、记叙、议论于一体的。我们在这里谈的有关文体知识,实际上说的是整体阅读的基本内容,是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大技巧。

二、解题技巧

我们先看文言文阅读有哪些题型。虽说全国各省市文言文阅读试题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它们在考查点上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归纳来看,考查的题型有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还有句子翻译和断句题。它们以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文字表述题)面目出现,赋分比例大致是平分秋色,这要求我们在判断力和表达力上同样出色。

下面我们按照高考试题一般顺序,逐题解说解题技巧。

1、实词解释题。这种题目一般采用选择题。平常测试题往往是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实词作为干扰选项,如黄冈中学200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恪:谨慎,恭敬。 B.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 夺:改变。 C.陛下不以臣愚暗. 暗:愚昧。 D.天子之威,欲相挫.耶 挫:挫败。 又如2010届高三惠州一模语文试卷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妻.以女 妻:嫁给 B.会.川涨,不得度 会:恰好 C.衣.阿弩越胡服来迎 衣:穿 D.吐蕃至,不克.

度 克:克制 黄冈试题答案为D选项(“挫”应释为“压制”),惠州试题答案为D选项(“克”应释为“能”、“能够”),它们显然是利用中学生古文意识不强、喜欢用现代汉语涵义去解读文言实词之弱点来设臵干扰项,这种考法很容易被识破机关,也容易造成误解,以为实词解释试题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平时学习不需要花功夫单靠猜测就可以做题,这就很危险。如果高考试题回避这种考法(事实上绝大多数高考试题已经回避这种考法),那么做起高考试题来就只能瞎蒙了。所以我们手中不能只有这一种解题技巧,必须全面了解此题考查点。总归来看,此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考查点。了解这些考点只是增加我们对此题的认识,绝非增加此题难度,因为我们只要采取代入法(将试题提供的释义代入原文)就可以基本解决问题。当然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代入原文而不是代入孤立的文句;二是要看意义上是否合乎情理,而不是念起来是否顺口。这一点特别要注意,许多中学生常常吃这样的亏。试举一例,2001年全国高考卷11题的C项将“使老弱女子乘.

城”的“乘”解释为“巡视”, 念起来通顺,但是根据前后文,此句中的“城”应是城墙,“乘”应是“登”的意思。

2、虚词意义与用法题。相较于文言实词来讲,文言虚词试题看起来要容易些,因为高考考纲确定了范围,直接考查的是18个常用的虚词。但是考试结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在虚词上容易出错,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在词性上做无用功。18个虚词除了“与”字作“和、跟”意义时它的介词、连词的分辨成为考查点,其他虚词一概不需要做词性分辨要求。二是复习时未注意辨析,留了很多问题。比如“而”字用于动词之间,什么时候是表示承接,什么时候表示修饰;“以”字同样翻译为“来”,“则修文德以.来之”的“以”表示目的,而“举泰山以.超北海”的“以”却表示修饰;“之”在结构相似的情况下,有时有含义,有时只是起到提宾的作用,如此等等。这些需要分辨的地方其实就是考查点,因为辨析的过程实际上是能力表现的过程,高考指向就是能力。关于这一题,所谓解题技巧,实际是学习技巧。

3、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题。这种题目审题应特别小心,要牢牢记住题干的限制。一般来说,此题设臵二三个干扰项,其设臵的方法有四。一是直接、间接表现手法。如2004年北京卷9题: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律,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霹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题中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就是侧面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判断也简单,看清楚句子主语即可。

与这种干扰手段相似的是利用人物传记人物繁多来设臵混淆项,题干的对象是甲,提供的文句的对象可能是乙或者丙。如2009年江西卷11题,题干指向对象是卖酒者,可是提供的文句②“吾侪保甲贷乙金”的主语是“聚饮者”,④句的主语是“客”。

第三种设臵方法是内容不符。如2009年山东卷11题,题干要求选出“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②句“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说的是忠于职守,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说的是要改变号令才使民众相信,不是体现诚信。

第四种设臵方法是利用文本,暗设限制。如2004年天津卷13题: 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

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 何能作博士邪?” ④“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 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这题提供6个文句都是曹彰的言行,也都可以表现曹彰的“大奇”,但是如果对应文本,就会发现曹操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而①②③都是在北征之前。这样的考法要求考生细心阅读文本,自己发现题目的限制范围,难度比较大。

总之,做这道题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分辨主语,一是准确把握内容,一是注意文本限制。

4、分析概括题。分析概括题是难度最大的选择题。做这种题一定要依据文本细心对应,逐项解读。解读选项时要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即在实处下功夫,就是对于选项涉及具体事件、人物、观点时,要小心翼翼,对于泛泛而谈之处可以暂且不管。对于事件,要注意时间的前后,注意每一个事件起止,防备堕入选项颠倒错乱解说的圈套;要注意选项所说的是不是事实,注意文中“欲”“将”词语,防备陷入无中生有的迷雾之中;要注意事件之间有没有关系,是独立事件,还是关联事件,防备牵强附会,乱拉关系;要注意事件的主人,防备弄错行为主体(特别提醒:文言文喜欢省略主语,有时候行文暗换主语,切不可简单套用现代汉语的承前省略的语法规则)。对于人物,要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判断选项对人物言行分析是否正确;要梳理人物,明察人物之间关系。其实不管选项如何巧设障碍,只要我们阅读时有意识地抓住事件、人物这两个关键,一切将迎刃而解。

5、翻译试题。做这种题要注意四个环节,一是遵循直译原则,力求每字落实,将单音节词语译成双音节词语;二是有意识地思考句中有没有词类活用现象,有没有特殊句式;三是考虑文句有没有省略,及时补出省略成分;四是检查翻译是否通顺,是否合乎情理。这四个环节要一丝不苟,一步一步经营,方可发现答题错失,最大程度获得高分。这里需要重点探讨的是如何破译难解的实词问题,因为实词量大,无法全面掌握。要想攻克这个难关,首要是积累。积累不是死记,而是要通过一定量实词多义的学习,体会本义与引申义发展脉络,逐渐找到感觉,以便在做题时能够通过引申义能够感觉到是不是字词的本义,通过本义、基本义能够感觉到是不是字词的本义。我们现代汉语基本上使用的是字词的引申义,离本义比较远,而文言文使用的是字词的本义或者靠近本义的引申义,怎样才能判断是不是字词的本义或者靠近本义的引申义呢?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字形,比如“累”字,如果你看到试题解释为“绳索”,根据偏旁部首知识,“糹”与“绳索”可以建立联系。如果我们做题时能够结合字词的外部信息(字形)和内部信息(本义与引申义的脉络)来推断做题,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文言句式句法的规律,根据对偶(或对称)、互文、排比来判断词义。为了全面掌控词义判断,我们还必须积累常见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必须了解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能镇静地对待陌生词语,利用以上各种手段和语境顺利破译它的含义。

6、断句题。断句是比较简单的题型,它考查我们的是对于句子起止的感知。鉴此,我们认为比较可靠的办法是:1.抓主谓宾进行断句。2.抓修辞知识(对偶、排比等)断句。因为古

人写文章讲究语句对称整齐,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3.抓对话标志“曰”、“云”、“言”等断句。4.抓句末语气词“者”“也”“矣”“哉”“耳”“焉”“邪”“为”断句。5.抓句首助词如“盖”、“夫”、“且夫”等断句。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是一种经验总结,它的前提是有大量的阅读思考经验。我们根据高考试题题型谈到的各种技巧,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缩短摸索时间,但绝不是取代学习者自己的阅读实践,因为所有的能力都是通过实践形成的

【篇六】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巧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考试要点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3、翻译句子。

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5、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6、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7、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二部分:温馨提示

中考文言文考查,考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

辐射课外是最佳复习方式 。 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是最关键的。通过

阅读,分析抓住文章的内容。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

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在答题之前我们

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

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第三部分:解题技巧

一、解题步骤:

1、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同学们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材料的内容,

从而正确答题。

2、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

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提醒同学们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

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

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3、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

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

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4、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

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二、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等等。而这些基本上都是同学们

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

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A、观察近几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之、而、亵、停、备、其、奇、

谢、蔽、间、等,这几个词我们都曾经在课内学到过,而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

同,因此答出这几题的关键在于同学们对课内知识的掌握。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要有耐心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类学习、积累、总结、记

忆、训练、吸收。

B、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

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即,“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

七个词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

当然千万不能忘记“检验”,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

进行整体理解,以确保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你所做的是正确的选择。

C、组词法:简单的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

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

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

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

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有时候

组词解释不通,可想到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

如:2011年“甘冒霜而停雪”中的“停”,组词解释为:停止。但放在原句中不通,可想

到使动用法,于是恍然大悟:“停”,使„„停止。

2009年“王之蔽甚矣”的“蔽”,受蒙蔽。“时时而间进”的“间”,间或,偶然。

2、情景再现题: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试题。

这类题大都属于写景的句子,而且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做这类题时与一般的翻译不一

样,要求在翻译的基础上,打开思维的视角,再加以合理地想象,把一个看似结构简单的句

子或一种简单的情景,通过展开合理地联想和想象,使其内容描写更丰富、更具体、更充实,

使其表达更形象生动,给人的感性认识更强。简单地说,就是情景再现。

如:2011年第10题: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

分)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答案: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

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 隐居幽静山

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

如:2010年第11题: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分)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

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

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

共2分。

3、句子翻译题。

翻译原则:一是“信”,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二是“达”,即翻译通顺畅达,

无语病;三是“雅”,即翻译自然生动,富于表现力。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巧

文言翻译“七妙法”:

一是“留”,即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特殊称谓、

特殊学术用语及专业术语等,照录不译。

(1)、保留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如: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其中“公输盘”、“楚”、 “云梯”等词

就可以保留。

(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

褒禅山记》)

其中“山”、“五”、“六”、“里”、“有”等词可以保留。

二是“补”,即翻译时补出翻译成分。增补语句。文言文中,有的句与句之间跳跃很大,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增补一定的语句,使意思通畅、完美。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可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派大军来攻打鲁国。庄公将要出兵抗战,曹刿听到这

消息,要求面见庄公。 (1)把文言文中为行文简洁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句中主语多处省略,翻译时都要补出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

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人)无御之者。

(2)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如: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译为:秦国是

虎狼一样的国家。

(3)补出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修饰名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翻译时要把

量词补出来。

如:陈涉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两尉”译成“两个军官”。

三是“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

(1) 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其中“夫”是个句首助词,

可以删掉。

再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其中助词“之”,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

的作用,翻译时可以删去。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巧

(2)有的表敬副词可以删去。如: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译成:张良说:“遵

命。”删去了“谨” 。

四是“换”,即把古词包括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如“谪”“迁”等)换成现代词。

(1) 把 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当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如:吾闻而愈悲。(《捕

蛇者说》)

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更加”;“悲” 换成“悲

痛”。

(2)用本字换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用本字“早” 换通

假字“蚤”。

五是“调”,即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调整前置宾语、后置宾语、后置介宾短语的语序等。如: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巧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作: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

之后。

(2)调整使动、意动、为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译作: 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齐策》)译作: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

(3)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译作: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出征

万里的人还未归来。韵文讲究精练,这是互文修辞的特点。

六是“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排比的复句中有“变文”(“互文同义”)

的用法 ,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翻译时可以合并。如:追亡逐北。(《过秦论》)

其中“追”“逐”都是“追逐”义;“亡”“北”都指“败逃的军队”,翻译时就可以合并

译为“追逐败逃的军队”。

上面介绍的基本上是直译的方法,无法直译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译,那就要在传达原作

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译的方法。

七是“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听起来很别扭,不如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

占有。这样听起来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总之,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

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

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

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比如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

翻译题,考的是“白者频来顾视之”,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要翻译这句句子关键要将“频”

“顾”“视”这几个词翻译出来,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频”并不在

2009年考察的150个实词内,但是我们可以用组词法轻易的将它解释为“频繁”,或者用

其他同义的词替代,如“多次”等等。而“顾”、“视”都能解释为“看”。当然考题中“之”

字加了点,结合2009年的考情,因为考前将常用虚词“之”也列入了考查范围,因此,将

“之”所指代的“黄小鸡”一并翻译出来也是关键所在。以上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

这些翻译出来的词再“整合”成一句话。

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

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

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4、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

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

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题。

2011年: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李绅的《寒松赋》比较阅读,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

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答案: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含蓄

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评分:答对一种写法得1分,共

2分。意思对即可。

2010年:——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和吴均《与顾章书》两文比较阅读,两文写景的方法

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

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

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

分。

2011年热点题:

1、与顾章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文写景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方法,从视觉听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并且动静结合,生动

形象的展现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山川自然的美好,寄托了作者强烈的热爱之情。

2、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两处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

是什么。

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

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

结合、化静为动其他写法及作用,符合要求也可)

答题技巧:1、属于写景的文章,考虑是否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静

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多感官描写等。

(1)多感官描写,从 觉, 觉, 觉对谁进行多角度描写,从 觉的角度描写了 ,

从 觉的角度描写了 „„使描写更加立体,细腻、生动地刻画了 。

(2)从色形味三方面描写了 花的 特点,使描写更加生动,突出、表达了 。

2、实写和虚写:实写就是写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人、事、景物,虚写就是写想象中

的,还未出现的人、事、景物。

(1)虚写的作用:作者运用虚写的方法,通过想象,描写了 ,生动地表达了 。

(2)虚实结合的作用: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既实写了 ,又虚写了 ,更好地表达

了 。

3、环境描写的作用

⑴为人物活动搭建舞台 ⑵交代事情的起因或背景 ⑶推动情节发展 ⑷衬托

人物形象(正衬、反衬)

⑸衬托人物情感 ⑹渲染 的气氛 ⑺为下文写 做铺垫(埋

伏笔)

⑻环境描写结尾(深化中心)

答题模式:

该种题型的答题模式:都运用了 的方法,生动形象的展示出 的特征,充分表现了 (山川、湖泊、河流等)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

之情。

6、整体感知文章,并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认真阅读,在读懂得基础之上,加强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把握。特

别要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主旨句、总结句等。如:

1.感知文章的内容。完成此类题型特别注意的是要认真阅读文言文,在读懂得基础上,并

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理解文章的主旨。 3.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些问题不仅考查对课文理解能力,而且也考查了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解答以上

内容应努力做到把问题放在语段于课文整体之中,紧扣文章主题、内容及表观手法综合考虑,

然后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组织答案,并反复推敲,最后作答。

7、拓展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常有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试题,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

比较强,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批判能力。回答此类试题,要认真

阅读文言文,在读懂得基础上,充分调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更多的

时候,还要调动我们积累的知识库去进行解答。如:

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揣摩分析。

例8、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