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29 15:14:35 初三作文

篇一:《《小石潭记》电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三中考文言文复习之《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中学部 李姗

复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汇,准确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2、能理解文章内容并熟练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掌握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

复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虚词意义和用法,并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并熟练背诵课文。 复习难点:

1、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正式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之前,按照以往惯例还是先来基础巩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一)汉字英雄

1.读准字音 干涸 搁浅 麾下 教诲 一丘之貉 蛮横 蛤蜊 蛤蟆 沟壑 草木菁菁

(学生自己先读,然后找学生站起来读,师生共同纠错,然后出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

2.写清字形

严(lì) (xié)迫 (xiāo)毁 演(yì) 陷(jǐng) 污(huì) 松(chí)(jiān)默 (kuì)赠 吞(shì)

(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下面写,然后师生共同纠错、改正,再齐读两遍。)

(二)诗文闯关

1.对答如流

教师任选两首古诗《饮酒》和《行路难》,采用男女生分组对诗的方式,齐背。

2.下笔有神

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填写古诗上、下句,其他学生在下面写,然后师生共同纠错、订正。

二、复习导入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学过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下这首诗。(大屏幕出示《江雪》)

这首诗中,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诗人用人鸟遁形、人迹全无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凉凄寒的境界,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表达的其实是他自己遭贬后的抑郁、悲愤之情。整首诗虽未直接写“雪”,但却让我们仿佛看到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诗人写景的高明之处,今天,让我们

一同来复习下他所写的《小石潭记》,再一次领略大师的风采。

三、出示复习目标

(此处大屏幕出示复习目标,教师解读,便于学生把握复习方向。)

四、读

1、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回顾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其中易错字的读音。

3、大屏幕出示文学常识,学生齐读。

4、出示本课字词,复习巩固。(先找两个学生读,纠错,然后学生齐读两遍)

五、译

给同学们8分钟的时间,自己自由读背课文,疏通字词句段意思,不会的地方做标记,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大屏幕出示课文,并且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句用红体字和下划线标注。期间教师巡视,及时为有问题的学生答疑。)

同学们复习的如何?还有没搞清楚的字词解释吗?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先找会的学生来回答,然后教师再明确答案。都不会的教师详细解答。)

现在,大家对字词句段的解释和翻译都搞清楚了吧?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间快速的互相提问,可以抢答,可以一一回答,总之,就是要所有同学把知识点全部掌握住。

同学们的声音渐渐小了,说明大家一定是掌握的不错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把红体字词的意思解释一下。重点划线句子我们来齐声翻

译。

齐背课文。

六、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学生先来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明确: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凄清的特点。作者对潭中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写出了石奇、树绿、鱼活、水清、溪身曲折、溪岸差互。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比如动静结合、侧面描写,寓情于景,还用了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先回答,教师补充)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七、练

到这里,我们本篇课文就复习完了,现在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下面我们来实战演练,看看你掌握的到底怎么样。

练习分为两部分:基础检测和中考在线,分别找学生回答。{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八、小结并作业布置

小结:本节课对《小石潭记》进行复习,希望同学们能把重点字词意义和用法掌握住,并且能够体会作者遭贬后那种孤凄悲凉的心情。 布置作业:1.更新错题本。

2.《中考对策》P41—42

九、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石奇、树绿、水清、鱼活 特写镜头

侧面描写 孤凄 小潭源流:溪身曲折、溪岸差互 形象比喻 悲凉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教学反思:

在本次过关交流课中,我讲的是《小石潭记》复习课。《小石潭记》是柳宗元 “永州八记”中的名篇,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风景,渲染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同时借景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时孤寂悲凉的情感。全文篇幅短小,却清晰完整地叙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欣赏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整个过程,并且有详有略。本文描写生动细致,富有诗情画意。

因为目前初三处于一轮复习阶段,基础复习是重点,对于现代汉

篇二:《小石潭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新拨中学 王孝香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自主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下面我结合《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关于文言文字、词、句意的教学。

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文言文书下注释对重、难点句子均作了翻译,这些都为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提供了方便。我们在讲授文言文时,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记,“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和预习卷提供的译文,尝试解决重点词句的意思,对有疑难的字句做上记号,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如果仍有疑难则举手向老师质疑,由老师引导基础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学生都不能译讲则由老师讲授。接着老师指名学生逐字逐句翻译,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暴露存在的问题,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任务。

二、关于文言文朗读的教学。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的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我们也可以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即先让学生试读,其余学生和老师随时指出读错的字音和断错的句子,指出后再由学生重读,如果学生读不准,则由老师范读指导。在不断试读训练中提高朗读水平。今天课堂上请的这个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读得比较流畅,因为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读熟,甚至要求他们背诵课文,但课堂上还是有读错字,学生能够加以纠正。但我觉得本课在朗读指导上还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是公开课,我怕时间不够用,所以先放播音员的朗读,让学生更快地把握朗读句读,其实这样做的确能节约时间,但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不利的。我设想,假如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每人先读一句,肯定能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先自己发现,再播放朗读录音,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我想在后面的文言文教学中多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篇三:《《小石潭记》案例分析(八年级选修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写的令人向往。然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我却总是将课上的平淡无味,总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他们跟我一起欣赏美景,从而走入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是我的一大遗憾,这次上课前我颇费了点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课时的好点子,但第1课时着实想不了什么有新意的设计。最后没办法只得作罢,我想这第一课时学生又会没什么劲吧。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这时周航举起了手。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

“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

“课文前面写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

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于是我微笑着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不矛盾。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较赞同第2个同学的意见。

篇四:《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2、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们:方法。

[教学板块]

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写作训练

[课11寸]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浯: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米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展示课题)

教学板块之一:走进小石潭

走进小石潭之一:我来读一读,想一想

1、同学们,你们对柳宗元有哪些了解? (多媒体展示文字:a、有关作 者b、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了解写作背景)

2、请听课文配乐朗诵,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多媒体展示文字:诵读课文)

3、齐声朗读课文。

4、请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

5、你认为学习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以课文为例来说明。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不。(多媒体展示:我的笔记本——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会归因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走进小石潭之二:我来画一画

1、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小石潭,这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画中的小石潭。(多媒体展示文字:我心中的小石潭)

2、(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画一幅幅投放出来)请作画者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再请同学们用1+1+的方式来评画。(一条优点、一条缺点、一条建议)

3、欣赏了同学画中的小石潭,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再次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第二课时

走进小石潭之三:我来写一写

1、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2、请你以“小石潭真_____!”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写一写:小石潭真_____!){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点评习作“小石潭真_______!”

4、刚才,同学通过画小石潭,写小石潭,充分季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说一说——感受小石潭……)

教学板块之二:走过柳宗元

5、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6、下面,请欣赏一段音乐,听完后请说一说:在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段音乐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多媒体展示文字:音乐赏析——与柳宗元共鸣)

7、在音乐声中,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深冷寂,感受到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如果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近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8、请同学们再阅读课文,选出你最欣赏一段,体会它情景结合的特点。大声朗读,读出你的这,读出你的理解。

教学板块之三:写作训练

1、柳宗元的册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如果让你写一篇游记,你认为可以从《小石潭记》中学到哪一招呢?(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学一招——《小石潭记》让我学到了……)

2、请同学们将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哪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梗 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果更好地引导学生品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往往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请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仔细品味。”我认为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散文中的景与情,还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入景入情,还只是停留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篇五:《【小石潭记】获奖公开课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名篇,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风景,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时孤凄悲凉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完整的记叙了作者发现小石潭,欣赏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全过程,有详有略。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40分钟的一节课,我总体感觉学生预习充分,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比我预想的课堂效果要好一些。回顾这一节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和大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重视:

1、要明确目标、重点突出。有人在进行常规课堂教学时掂起课本就讲,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分不清重难点,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无头的苍蝇,东跌西撞,一会儿便思维中断,心思就游离于课堂之外。针对本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征,结合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为本文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内容;(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结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课堂思路。一节大容量且有成效的语文课,必须有清晰的课堂思路,做到课堂环节清晰,层次分明,又连接紧密,从而保证学生听讲的连贯性。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自学反馈——初学感知——研读赏析——品读赏析——质疑探究——总结训练六大环节,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设计若干小的板块,由浅入深,逐次展开,让学生清晰明白的,由浅入深的去学习本文,符合学习规律,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小石潭记》一文值得探讨欣赏的内容很多。山水游记大多借自然山水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在解读文本时,要教会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景物的特征及景物的描写方法;二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教授本文时,我教给学生欣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分

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既教给学生如何赏景,又教会他们如何写景。品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时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如在让学生欣赏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时,我本想引导学生去感受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繁密茂盛,“参差披拂”的动态之美,但偏偏有一个叫王蔓佳的学生抓住了“青树翠蔓”中的“青”和“翠”两个字,体会到了景物的色彩美,从而感受到景物的盎然生机。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我当即给予肯定,从而带动学生各抒己见,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4、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不能包办。本节课我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研读文本,由学生自己去探讨本节课的重难点,收到较好的效果,但觉尚有欠缺,学生活动不够充分,气氛尚不够活跃,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关照,从而影响了整体课堂效果。

篇六:《《小石潭记》教学片段及反思》

背景介绍

切入角度

教学过程

一、 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采用竞赛的朗读法进行,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男生背一三段,女生背二四段,然后交换背诵

3男生、女生背诵全文,然后师生齐背。

二、 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师:下面请每组的同学为《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学生展开讨论,几分钟后,他们推选出了自已的导游代表。又为自已喜欢的景物设计了景点)。

生一:第一组设计的景点是:“小径通幽”,依据是:“隔篁竹,

伐竹取道”。

生二:第二组设计的景点是:“听水轩”,依据是:“闻水声,如

鸣佩环”。

生三:第三组设计的景点是:“观鱼台”。依据是“潭中鱼可百

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四:第四小组设计的景点是:“品茗赏石阁”,依据是“水尤

清冽”,“为坻,为屿,为岩”。

生六:第六组小组设计的景点是:“天然氧吧”。依据是:“青

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同学们设计的景点都富有诗意,题目看上去很美,老师都想先睹为快了,说明大家经过了充分的思考讨论。

三、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

师:刚才每个小组对各组的旅游景点设计及设计依据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为自己设计的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并让每组推选出的导游代表进行解说,解说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要求语言优美,口齿清楚,表情自然,力扣课文内容进行解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讨论、探究,分工具体,任务明确。)

(五分钟后,各组纷纷举起了手)

(第一组的代表黎玉琼同学上台了,同学们热烈地鼓掌。)

黎玉琼:“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湖南永州,永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姓黎,我是你们的导游,希望大家旅游快乐。让我们一起去亲身感受柳宗元先生笔下的《小石潭记》吧。在进入小石潭之前,大家会经过一条宽约1.5米,依山势地形而设,蜿蜒前行的第一个景点:小径通幽。走入小径,你会体会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优美意境,也会闻到沁人心脾的翠竹清香,也会听到如鸣佩环的潺潺的流水声,也会欣赏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近观则竹树环合,轻风徐来;远眺则群山连绵,雾霭苍茫。”

(同学们被黎玉琼的精彩发言所感动,对她报以长时间的掌声)

(接着第二小组的代表欧梨成同学上台,她缓缓地走上讲台)

欧梨成:“刚才大家跟我们的黎导游游览欣赏了小石潭的第一站,想必大家已被这条‘通幽小径’所陶醉,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进入小石潭的第二处景点:听水轩。大家一听到这个景点的名称,肯定会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之感。时候正值盛夏,想必大家一路走来,也很辛苦了吧,下面让我们坐在这竹树环合的轩子里,一同来品味这独具神韵的美景吧。让我们的耳

朵作一次惬意的休息,尽心去聆听这来自小石潭幽咽的水声吧!”

(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神情仿佛跟着导游的导引进入了小石潭的美景之中了。) (第三小组的代表上台进行解说)

樊振兴说:“大家沿着柳宗元先生的足迹已欣赏了两处景点,下面请让我带领大家进入小石潭的第三处景点:观鱼台。沿着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的栏杆,在小石潭的正前方,建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这就是观鱼台。进入观鱼台,请大家放松心情,跟我一起去欣赏潭中的游鱼细石吧。潭中,百来条各色鲫鱼和鲤鱼,时而‘诒佁然不动’、时而‘ 尔远逝’;时而跃出水面、时而隐藏于细石之下,似与游者相乐。潭中的石头千奇百怪,有的像古钟,有的像小猪,有的像飞鸟。此时,艳阳高照,树木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形成‘鱼在岸上游 ’的奇观,下面请大家细细地欣赏这一美景吧!”(同学们都沉浸在这美景中了) (第四小组的代表面带微笑的走上讲台)

李灵霞说:“经过上述三站游览之后,让我们在‘品茗阁’中作一个短暂的停留,喝一杯热茶,放松放松心情。大家可以用亭中的茶具泡茶,茶叶亭中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小石潭的水清澈无比,水值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大家可以放心地取潭中之水泡茶喝。在山野之中,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边观赏四周的景物,无疑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接着第五小组上台进行解说,她要解说的景点是“望溪亭”。也许是初次上台的缘故吧,她略显紧张,站在讲台前不敢说话,这时我让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她,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她终于鼓足勇气开始介绍景点,虽然语气有些地方不连贯,描述也不够细致,但对于这名学生来说,她迈出了学习中的重要一步。)

师:每一个人都会有第一次,她第一次上讲台近距离的与我们进行交流,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请大家为她的勇气而喝采。俶俶 (第五组的代表上台了,她清了清自已的嗓子,她是校广播员,普通话标准,声音甜美,很受同学喜欢。)

(她一上讲台,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她的发言吸引着大家:“经过了一个上午的旅游之后,大家一路领略永州的山水风物,相信这次旅途一定会带给你最美的印象。经过中午的休息,我与大家又要踏上欣赏小石潭的旅程,今天上午我们在竹翠的美景中度过;今天下午,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进入小石潭风景区的下一个景点,‘天然氧吧’,这里竹树环合,这里青树翠蔓,这里鸟语花香,这里小溪潺潺,这里游鱼细石。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呼吸这来自大自然的清新的空气,你可以尽情地倾听小鸟的啁啾,在这里,你可以放松你的的心情,让暖暖的阳光为你的全身作一次洗礼,在这里你可以洗去都市的喧嚣与烦闷,让你的心情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你的心情在‘天然氧吧’放一次假吧,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这里,让我们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诗句,‘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进入‘天然氧吧’,去作一次寻梦的旅程吧!”

(最后一组解说的是:“柳宗元陈列室”。这名同学他介绍了陈列室的基本内容:柳宗元在永州的一些史料,《永州八记》,柳宗元铜像及墙壁上用正楷书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他重点介绍了柳宗元像,他是这样描写的:“一双充满忧郁的眼睛,似在感叹自已的被贬;一身朴素的着装,而又暗示着自已的两袖清风;您刚毅的表情,是在暗示您在永州投迹山水,专心著述,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美文。”然后自已又高声的朗读了《小石潭记》一文。)

(接着总导游肖亚婷同学引导我们对小石潭风景区作了一次全程的旅游,在她甜美的声音里,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已陶醉在这种美中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能够收获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全体参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在教学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会如何去欣赏品味文言文所独具的美。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高中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学生间的评议也是相互的。先让学生与学生进行评议,然后再由教师针对各自不同的景点及各自不同的导游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总体表现,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在点评中,表扬了这几个代表能够注重平时的积累,并能根据平时的积累对文本进行大胆地创新,如第七组的代表,他们设计的景点是“柳宗元陈列室”,他们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形成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的个性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点评,形成了教学互动。学生在互动中得到了美的陶冶。

篇七:《教学反思》

《三峡》课堂教学反思

《三峡》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是郦道元为《水经注》所作的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古代写景散文。课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进一步体会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感受大自然的美。《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注重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语感”,基于上述依据,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是本文怎样抓住特征写景的。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习,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

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

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

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赏析,扣住景物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就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

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课堂实践表明,学生的表现是完全可以比我们预设的要好的。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缺点和不足。比如,制作的课件突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课堂的知识性,学生只回忆起部分内容,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理想。再比如,我的课堂语言不够凝练,“连绵不绝”一词重复使用了几次,还出现了口误现象。这些都提醒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经过此次课堂教学,我对课堂有了更多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收获,也有了更多的思索,我想我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在同仁们的指导下不断成长进步。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向来就是一个难点,学生多会谈古色变。一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累的够呛而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第四单元首篇就是《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此文时我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并且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分氛围,作者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大胆的去谈,谈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解释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文言文基础也是比较薄弱的,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想,我们要学习好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更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灵性。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向来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学习内容。但是,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后,我对自己的古文教学方式和手段做了一些改革,变过去一味的老师传授为自主预习、合作探讨、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在上完名篇《岳阳楼记》之后,我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方式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难解的字词做上记号,带着问题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带问题或学习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互相探讨,力求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提交给老师,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足够,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的学生都努力参与其中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篇八:《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篇一:《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中学 李乃东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理解作者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寓情于景、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乐与忧的复杂情感及其变化。

一、温故知新:

1、本文选自《 》,作者()字( ),( )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他曾被贬( ),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2)、可百许头(),

(3)、斗折蛇行()、(),(4)犬牙差互( ),

(5)、凄神寒骨( )、( ),(6)、悄怆幽邃( )

3、用原文语句填空:

(1)、本文从“ ”一句中可以看出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 ”一句相呼应。

(2)、有八个字不仅高度地概括了潭中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忧伤悲凉的心境,这八个字是:( )。

[以上各题投影显示。由三名学生上黑板做,其余的学生在下面做。最后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悟

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麽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写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麽?

[投影显示上面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上面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 1、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石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研读赏析

[投影显示下面各题。教师要求:按前后桌四人一组,分小组讨论,并做好纪录,准备在班级讨论发言用]

1读第一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如何?在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景的“移步换景”的写法,这样写有什麽好处? [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

(1)、是这样发现小石潭的:“从小丘――――――下见小潭”

(2)、作者的心情是:“心乐之”

(3)、先闻其声:隔簧竹闻水声。后见其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看到了哪些景物:竹林、潭水、千姿百态的石头。岸边的景物:“青树翠蔓,蒙洛摇缀,参差披拂。” 板书:移步换景 隔 闻 伐 取 见

好处: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动感画面。] 2、读第二段,这段景物描写极为神妙,想一想作者写游鱼、日光、鱼的影子等景物的目的是什麽?是一种什麽写法?《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一段这样描写,是哪几句?接着写水中的鱼时,采用了什麽写法?突出了鱼的活跃,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神妙在: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游鱼、日光、鱼的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及潭水的清

澈透明。《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用了这种 方法。接下来写游鱼时,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作者在上一段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这一段将镜头直接对准小石潭,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

“似与游者相乐”鱼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鱼,多麽富有人情味!这触动了作者的情怀,水之清,鱼之乐给这位心灵破碎散文家带来片刻的欢悦之情。

由“心乐之”到“似与游者相乐”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3、文章中比喻句子用得精巧传神、清新自然恰到好处,试找比喻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学生先找出比喻的句子,师生共同研讨后,教师明确:

(1)、文章开篇以“如鸣佩环”比喻水声的清脆悦耳,给人如闻其声之感。

(2)写潭水的清澈透明,以游鱼在潭中“皆若空游无所依”设喻,则水的清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3)“斗折蛇行”,“斗折”:比喻溪身如北斗七星那样曲折,为静态,“蛇行”:比喻溪流似银蛇那样游走,为动势。

(4)“犬牙差互”小溪的两岸则像狗牙那样参差交错。

本文比喻自然新巧,恰到好处。作者用比喻创造的独特的视觉形象,都给人以如见其景、伸手可掬的实感。]

4、“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全文想一想,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纯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中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作者极力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这小石潭的幽静,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思想感情融为自然风景的描绘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 板书: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专题讨论:

1、伏笔:(1)、“伐竹取道”为下文“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水尤清冽”为第二段描写水清埋下伏笔

(3)、“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为后文“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埋下伏笔。从“心乐之”、“似于游者相乐”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