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时间:2021-10-29 14:33:49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含解析)

诗歌鉴赏

(2015·江苏宿迁市)

1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

寒 夜

杜耒

①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②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2分)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9.(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1分)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1分)

解析(1)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2)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2015·江苏常州市)(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5.“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6.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一、【2015·贵州毕节】

春 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片脍炙人口的佳作。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首联中“深”字形象地描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

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第⑪题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诗中的

“烽火”原指古代战争中的信号源,后引指战争;“三月”极言时间之久;“抵万金”突出家书的珍贵难得。此联反应的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导致音信隔绝。故C项不正确。第⑫题是开放性题目,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句表达的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再根据此情此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合情合理即可。

【答案】⑪C。⑫示例:我渐渐年华已老,还为国忧心忡忡,不但已是满头白发,连这

白头也越抓越少了。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连束发都困难了。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小,郁结在心中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用手搔头,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

二、【2015·贵州遵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

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题目要求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诗句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瀚海”“冰”“愁云”进行描述,并加以适当的描写。

【答案】山谷的阴面纵横散步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抒情的方式以及作品表现作者情感的能力。诗歌抒情的方

式一般有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两种。这两句诗中“山回路转”“雪”属于景物描写,友人已远去,诗人还在驻足远望,这个举动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因友人归京产生的惆怅之情,所以诗歌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答案】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2015·贵州铜仁】

阅读范仲淹的《秋思》,按要求答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词中围绕一个“______”字,描绘了塞下独特的景象。

2.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和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就本首词来说,“渔

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一个“异”字统领,接下来从“衡阳雁去”“四面边声”“落日孤城”三个方面写塞外景色与别处不同,以此来突出“异”。

【答案】秋思 异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能力。本题没有明确的鉴赏要求,只提示自选一

个角度,所以,鉴赏时我们可从修辞运用、写作技巧、词语运用、抒发情感以及互文见义等方面任选一处,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2015·江苏扬州市)(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9.⑪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 之情。(2分)

⑫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 ▲

9.⑪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⑫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第⑪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

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就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第⑫题是赏析诗句,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解答这题,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同时“情”包含“与友人又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

(2015·江苏徐州市)(二)古诗词赏析。(3分)

9.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

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

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9.【答案】B。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解答这题,要在熟悉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如B

项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故该项的陈述错误。

(2015·广州市)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谦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词词句的赏析。(1)表面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的人合和月圆。实际是词人当时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落和对团圆的向往。回答第(2)题时,可先描述题所选诗句的意境,并分析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然后分析诗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

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2015·云南昆明市)(一)诗歌赏析。(第7题,2分)

品读下面的散曲,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曲中“踌躇”一词用的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分)

【答案】诗人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心中情绪激动,作者怀古伤今,自己心中暗叹。

【解析】这首散曲的主旨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心中情绪激动,怀古伤今,自己心中暗叹。

(2015·浙江台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0~17题。

(一)(5分)

10.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 ▲ ,这从“

▲ ”一词可以看出。(2分)

10. 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

考点: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思路点拨:题目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山行》中”,研读诗句“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抓住关键词“不识”,再结合题干中“《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不难用四字....

短语概括出《山行》中的主人公“初来乍到”“初到此地”。

11.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11.《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能力。

思路点拨:揣摩诗歌情感的一般方法有:1.读标题2 读注释(背景)3读关键词4读意象5读作者。就本题而言,虽然题目要求回答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但解答时也要注意结合诗境并展开想象来分析。如,由上阕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可见“物.

是人非”;由“无可奈何花落去”可见感叹时光易逝,“似曾相识”见其怀旧(人)之情。由前面的“青山不识我”而白鸟“似相识”,且对我“三两声”不难体会其惊喜之情。

(2015·吉林省)(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篇二】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专题提要

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古诗词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渡荆门送别》,其题眼为“送别”, 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离愁别绪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 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

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6、运用技巧,学会鉴赏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二、知识归纳

1、意象归纳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

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3、艺术手法归纳 艺术手法,又称为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等。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托物言志、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情景交融等。

(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篇三】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

一、诗歌的主要类型:

按语言形式可分为诗、词、曲等;按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

1、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2、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3、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4、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5、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6、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7、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8、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考点要求: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

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

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我市命题方向预测:难度不大,大多是选用绝句、词、小令为材料,以问答题的形式进行。

三、解题策略(三会):

(一)、会密码:

1、细读诗词标题

如有“送”、“别”等词多为送别诗;咏+古迹(人名)、古迹+怀古(咏怀)、古迹名多为怀古诗;

咏(题、赞、赠)+物象多为写景咏物诗;“塞”、“军”、“征”、“凉州词”、“关山月”、“从军行”、“少年行”多为边塞诗。

例: 凉州词(王翰) 塞上曲(戴叔伦)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问:从内容上看这两首都是描写_______的诗? (答:边塞生活。)

2、了解作者风格(可做归纳积累)

如:李 白:想象奇特,雄健奔放;杜 甫:沉郁顿挫;范仲淹:苍凉悲壮、缠绵深婉; 王 维:诗情画意; 白居易:明白晓畅,浅显易懂; 苏 轼:豪放旷达、乐观豁; 陆 游:雄浑 豪放 ; 辛弃疾:悲壮雄放; 文天祥:慷慨悲壮 气贯长虹;

例: 秋雨夜眠(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问:读这首诗(也可结合你平时读过的白居易的诗歌),你感受到了白居易的诗歌有怎样的特点? (答:白居易的诗歌特点是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注意注解小序:这往往交代了写作的背景或者写作的缘由。

例、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作者受王叔文等人“永州革新”失败牵连,被贬到永州十年。他被召回长安一个月后,又被流放到比永州更偏远的柳州。本诗就写于作者被流放到柳州之后。

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感觉“春半如秋”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诗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内心凄凉,虽是春天,却感觉如入秋天一般。

4、理解意象涵义:

1.月——思乡,怀人。

2.菊花——隐逸、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3.梅花——高洁、傲岸。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4.松——孤直傲岸、坚强不屈。 (岁寒三友之一,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5.莲——高洁、爱的象征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些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8.秋蝉——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10. 柳——离情依依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11.芳草——离恨 12.芭蕉——孤独与忧愁

13.羌笛——凄切之声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14.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5.红豆——爱情或相思。

5、抓关键词提取诗歌的主干

例: 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问: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 答: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问:联系你读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说说“鬓虽残,心未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人虽老,为国收复失土的雄心还在。

(二)、会术语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工描与白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与景(抒情方式)、托物言志、衬托、象征、想象、对比、虚实结合、比兴、正侧(面)结合、化用典故、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等等

3、语言特色:清新淡雅、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有感染力等等

4、意境:幽静、萧瑟、冷清、悲凉、苍茫、恬静、生机勃勃、静谧等等

5、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6、情感、欢快、喜悦、热爱、向往、恬淡、孤寂、无奈、失望、忧愁、憎恶、同情、惋惜、惆怅迷惘、孤独寂寞、恬淡闲适、欢快愉悦、激愤悲凉、安贫乐道、寄情山水、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亲人、惜别,愤懑、离愁别恨、怅然若失、怀古伤今、感时伤世

7、格调(风格):悲壮苍凉(不得志者)、豪放洒脱(豪放派)、淡泊宁静(山水田园诗)、雄浑开阔(边塞诗)、委婉缠绵(婉约派)

(三)、会表达格式

1、意象含义分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品味关键语句:含义+手法(修辞、表现手法)+表达作用(情感)

(注意句子中动词、修饰词、叠词、拟声词、表示色彩的词等关键词。)

3、表现手法的作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义+主旨情感)

虚实结合——虚些多写想象之景或梦中情景,结合眼前实景能增大作品的容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以物喻理——化抽象为具体,表达含蓄

白描——使用直接、形象、准确的语言来描画人物,刻画人物心情,不是夸张,不用修辞,却能使人物栩栩如生。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使诗的表达更为委婉含蓄。 烘托——使表现得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渲染——诗歌往往对景物、环境等进行笔法浓重的描写多作为正面描写突出形象。 直接抒情——感情直白 气势奔放

以景衬情(景)——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侧面烘托——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4、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例:(1)、诗中描绘了什么画面?

答题方法:抓住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画面成串)+修辞(表达)

(2) 、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手法(使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

(3)、“„„”(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答题方法: 手法(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怎样地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

(4)、“„„”(字词,诗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试简析好在哪里

答题方法: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特点(描绘的内容)+表达作用(情感)

(5)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答题方法: 这是一首什么诗+诗歌写了什么(特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

总式)

【篇四】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 水波动荡 的样子,“竦峙”是写 山岛巍然屹立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生机蓬勃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B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树木百草 ,次写海面上的 秋风洪波 ,最后写天空中 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海水呈青苍色 。

4、这首诗的主旨是 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

海日生残夜, 。乡书何处达, 。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钱塘湖初春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 在湖边骑马春行 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比喻、对偶 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六、《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巍峨(高大) 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高大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 ;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

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七、《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一个“深”字,表现了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的;月光惊动了乌鹊,清风惊醒了鸣蝉,农村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年景,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欢乐的。

2、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蝉声、蛙声衬托夏夜的静谥。

九、《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 ,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心远 ,也是全诗的诗眼。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自然情趣 。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应是“如此”之意) ...

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

A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 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D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十、《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

1、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吕尚 B 乘舟梦日边—— 伊尹 C 长风破浪——宗悫

2、 停、投、拔、顾 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3、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 高昂乐观 思想感情。

十一、《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十二、《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蘋洲。 ⑴词中“ ”字写出思妇的孤单身影,一个 “ ”字写了思妇倚楼而望久久地等待的神态,更有信心不足之意。“ ”字写出思妇久久等待的神态。

⑵写等待时间之长的短语是 , “ ”又表现其失望之甚,等待之苦。刻画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的词句是

⑶词中既实写眼前景,又虚写心中情,用景物来表现、衬托人物的心理的句子是: ⑷全词点明主旨的一句是: 。

⑸联系全词,说说“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一句包含了倚楼人怎样的感情?包含了倚楼人思念、等待、渴盼、失望等复杂的情感。

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低沉愤懑 ,后四句 高昂乐观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大江之上,

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提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十四、《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十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此事古难全。 , ,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六、《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 。

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 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是概述自己的身世) ..

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B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

十七、《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义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 , 。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3、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十八、《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

1、“落红”在这里比喻 诗人以“落红”自比

2、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护花。

【篇五】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题型归类练习:

(一)鉴赏形象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

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

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

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

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

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

“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

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

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

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

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

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

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点评思想内容题

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

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

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参考答案: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

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⒉写

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题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

由。

参考答案: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

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

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

二、拓展练习

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的情感。

2、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②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 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5、读下列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②“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6、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

为什么: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参考答案:

1、①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②对故乡无限依恋(或对故乡的思念)

2、①“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②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①“浮云”是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是比喻义。②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①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5、①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②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回答中要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