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居士学厨 大千居士印章

时间:2020-06-02 00:00:00 100字

篇一:《张大千》

在“摩耶精舍”体会张大千

2011-04-01中国文化传媒网

张大千

摩耶精舍

早就听说台北有个张大千先生纪念馆,设在张大千的故居“摩耶精舍”,在台北旅行期间,就很想借此近距离了解张大千的晚年生活。

张大千生于1899年,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出生于四川内江,50岁之前生活在中国大陆,有着“北齐(白石)南张”之誉。1949年底,张大千离开中国大陆,云游欧洲、美洲、东南亚列国,先后客居中国香港、印度、阿根廷、美国、巴西,晚年定居台北,直至离世。

我在参观敦煌石窟的时候,就听说张大千从1941年起花费两年多的时间,在敦煌临摹莫高窟壁画276幅。后来,我在采访钢琴家傅聪时,他谈及访问台湾时曾经到“摩耶精舍”拜访张大千。我看见两人在“摩耶精舍”的合影,背后的石碑上刻着“梅丘”两字,那时张大千眉须皆白,手执齐肩拐杖,一派长者风度……有过那么多次“遭遇”张大千,所以我对张大千及其“摩耶精舍”可谓心仪已久。

张大千在1983年以84岁高龄故世之后,亲属捐出“摩耶精舍”作为张大千先生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归台北故宫博物院管理,参观者必须提前7天办理网上申请手续。

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坐落在台北外双溪。那一带傍着青山,溪水奔腾,如同仙境。外双溪一带是豪华别墅区,诸多富贾达官在此隐居。入口处设有门卫,经我说明是已经登记的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参观者,这才放行。走过几幢红瓦白墙的别墅,便是一幢黑瓦、蔚蓝色大门的别墅。大门之上,挂着张大千先生所书“摩耶精舍”。大门之侧,挂着严家淦题写的张大千先生纪念馆招牌。严家淦是在蒋介石去世之后继任“总统”的人,他为张大千先生纪念馆题写馆名,足见台湾对张大千的看重。

带领我们参观的志愿者名叫江愫珍。江小姐的老师是张大千先生的弟子,所以她很热心为纪念馆做导游。江小姐带领我们走进张大千先生的“摩耶精舍”,这是一幢前有精致的花园、水池中间是两层楼房的洋四合院,后有规模颇大的后花园。前院的水池里,养着或红或白、悠然自得的金鱼,池边是一棵高大的迎客松。那两层主楼上,醒目地嵌着蒋经国题写的“亮节高风”4个金色大字。

走进四合院,底楼是客厅、画室、小会客室与餐厅。二楼则是卧室、裱画室和小画室。江小姐说,这里保持着张大千生前的布置原状。我看见墙上挂着一帧张大千在巴西的“八德园”前的照片。江小姐说,作为画家,张大千对于自己的居所总是要求充满艺术气氛,虽然他几经迁徙,但是每到一地,都要按照自己的构想建造居所,他把居所也当成一件艺术品进行雕琢。不论是他在四川建造的“梅鄙”,美国的“可以居”“环荜庵”,还是巴西的“八德园”,各具特色,美轮美奂。尤其是巴西的“八德园”,张大千在1953年购得巴西圣保罗东北郊外农场800亩土地,花费很大精力打造出精美的东方园林。友人称“八德园”是张大千所作“立体的画”,是在地上“画”出山水、树木、草虫及人物。张大千在“八德园”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大手卷《长江万里图》和《黄山图》。很可惜,由于巴西政府要在那里建水库,张大千不得不放弃了“八德园”。然而,那个建水库的计划至今仍未实现,而“八德园”由于张大千的离去无人管理,已杂草丛生,荒废了。

1972年,张大千回到台湾定居。江小姐说,“摩耶精舍”是张大千亲自选址、亲自设计的。“摩耶”二字出自佛教典故,释迦牟尼佛之母称摩耶夫人,据传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张大千就用“摩耶”命名自己的居所。张大千当时走遍台北,看中有山有水的外双溪,买下这里578平方米的地皮。“摩耶精舍”自1976年始建,1978年完工,又成为一幅“立体的画”。

我很有兴致地参观了张大千的画室。画室足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而画桌有两张乒乓球桌那么大。长髯垂胸的张大千(蜡像)正在执笔作画,他的身旁蹲着一只猿猴(标本)。张大千喜欢猿猴,是因为传说他的母亲在他降生之前,夜里梦见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张大千自诩黑猿转世,所以在“摩耶精舍”的后院养了几只猿猴,常以饲猿、戏猿为乐。画室的挂钟时针永远停在8点15分,象征张大千在1983年4月2日8点15分去世。

“摩耶精舍”有大、小两个会客室,大会客室供张大千会客,小会客室则是夫人会客之所。在大会客室,我见到墙上挂着一张历史性的照片,即张大千与毕加索的合影。这张照片是张大千1956年访问法国时,在尼斯港的“加尼福里尼”别墅拜访毕加索时拍摄的。当时法国报纸把张大千与毕加索的会晤称为“世界艺术界的峰会”“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毕加索高度评价了中国艺术,称赞张大千是一位

真正的艺术家,并说:“这么多年来,我常常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有这么多中国人乃至东方人来巴黎学艺术!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在四合院的南侧是张宅餐厅,安放着一张大圆桌,四周12把椅子。张大千不仅好客,而且是美食家。张宅常常高朋满座,张大千在此设家宴款待客人。兴之所至,张大千还会下厨“露一手”。

张宅后院依山临溪,梅树满园,张大千称之为“梅丘”。张大千喜爱梅花的高洁,他离世之后,便安葬于此。参观张大千故居,就仿佛走近了张大千。(叶永烈)

篇二:《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权,后改名爰(yuán),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

张大千

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艺术特色

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

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的时间和心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从临摹到仿作,进而到伪作。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张大千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张大千论画

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 有创造万物的特殊本领 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有绘画的天才,我觉得不然。我以为只要自己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极端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谓神童,大概到了成{大千居士学厨}.

年以后就默默无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宠,便忘乎其形,自以为了不起,从此再不用功。不进则退,乃是自然趋势,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在我个人的意思,要画画首先要从勾摹古人名迹入手,把线条练习好了;写字也是一样。要先习匀双勾,接着便学习写生。写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必须要一写再写,写到没有错误为止。 《画说》 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这里缺少一山峰,便加上一个山峰;那里该删去一堆乱石,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有时要表现现实,有时也不能太顾现实,这种取舍,全凭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简略地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当然不如摄影,如就它不像,那有何以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正是古人所谓遗貌取神,又等于说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我看到真美就画下来,不美就抛弃了它。谈到真美,当然不单指物的形态,是要悟到物的神韵。这可引证苏轼评王摩诘的两句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就是说要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着笔墨表露在{大千居士学厨}.{大千居士学厨}.

纸上。所以说"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近代有极多物事,为古代所没有,并非都不能入画,只要用你的灵感与思想,不变更原理而得其神态,画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这就算艺术了。 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画境,也就没有固定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新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古人画人物,多数以渔樵耕读为对象,这是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清高生活,不是以这四种为谋生道路,后人不知此意,画得愁眉苦脸,大有靠此为生,孜孜为利的样子,全无精神寄托之意,岂不可笑!梅兰菊竹,各有身份,代表与者受者的风骨性格,又是花卉画法的祖宗,想不到现在竟成了陈言滥套!现在就我个人学画的经验略写几点在下面与大家研究:

(一)临摹勾勒线条来就规矩法度。 (二) 写生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 (三)立意人物、故事、山水、花卉,虽小景要有大寄托。 (四) 创境自出新意,力去陈腐。

(五)求雅读书养性,摆脱尘俗。 (六)求骨气,去废笔。

(七)布局为次,气韵为先。 (八)遗貌取神,不背原理。

(九)笔放心闲,不得矜才使气。 (十)揣摩前人要能脱胎换骨,不可因袭盗窃。 (十一)传情记事如写蔡琰归汉,杨妃病齿,湓浦秋风等图。 (十二)大结构如穆天子传,屈子离骚,唐文皇便桥会盟,郭汾阳单骑见虏等图。 《画说》 夫艺事之极,故于道通。衡鉴之微,唯以神遇。盖

抉造化之玄奥,占见运会之升降,非学有所承,智周无外,何足以雕塑万象,扬榷千古也哉! 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作者平日须培养良好的风骨和情操,如徒研技巧,即落下乘。 一个艺术家最需要的,就是自由。 画家在作画的时候,他自然就是上帝。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 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外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全在自己意念的创构。 画家自身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这里缺少一个山峰,便加上一个山峰,那里该删去一堆乱石,就删去,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 有人对我说,你们艺术家简直跟皇帝一样神气。我回答说:做皇帝才不过瘾哪,皇帝还要人管。我们艺术家最起码要做上帝,因为艺术家可以创造天地嘛。 一个人若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要看起来完全是中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观,这需要有绝顶的天才,再加上非常勤苦的功夫,才能有此成就。否则,稍一不慎,就会变成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等于走火入魔。

张大千风格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

篇三:《百度首页》{大千居士学厨}.

百度首页 |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图片 视频 百科

吧内搜索 | 帮助 贴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进入贴吧

百度贴吧 > 如来吧 > 浏览贴子 吧主:

金刚陶瓷刀专业制造商 "消瘤汤"针对脑瘤有重大突破 耐美特金刚漆厨柜门 最新技.. 国

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 博讯报告网 专业it市场分析.. 家电场研究找数字100 来

百度推广如来{大千居士学厨}.{大千居士学厨}.

篇四:《健身之术冠画坛》

被誉为“东方毕加索”的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张正权,后改名爰、季、季爰,字大千,四川内江县人。他自幼受慈母和兄长熏陶,潜心书画诗文,青年时便名扬海内;50多岁后,开始在亚、欧、美三大洲巡回办画展,并赢得了极高声誉。前中国美协主席吴作人称他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一代画师徐悲鸿还誉之“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享年85岁。其养生之道,也颇有特色。

一、注重环境

张大千一向认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关系重大,而舒适的庭园则对他更为重要。为此,他无论住在苏州网师园,还是四川郫县太和乡,或者成都西郊金牛坝,总是想方设法在庭院里开疆辟土,栽植花木,并养些惹人喜爱的小动物。

1955年,张大千偕部分家人侨居巴西圣保罗郊外的摩吉市,又从一位意大利商人手中购得270亩土地,盖房修园,并为之起名“八德园”。园内除栽有姿态各异的松、柏、杉、竹和桃、李、樱桃、柑桔、柿子树外,还有中国牡丹、海棠及各种梅花等等。他还耗资200万美元开辟了四个大小不同的人工湖,湖中种荷养鲤,湖旁建亭造山。一年四季花果飘香,百鸟争鸣,令人心旷神怡。

1972年,巴西政府因在摩吉附近建水坝,”八德园”遂遭拆除,张大千也从此迁居美国旧金山以南的蒙特利。在那儿,他又建了一个小庭院,取名”环筚庵”。在”环筚庵”他植梅百株衬以巨石,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梅石图”,蔚为奇观。再加上周围遍栽松、竹,从而成为当地罕见的景致。

1978年,80岁的张大千偕全家迁居台北市郊双溪镇的”摩耶精舍”。在”精舍”后园,他更是大兴土木,建考棚,筑亭子,修长廊,造山辟湖,使黄山奇景浓缩于院中。尤其是他精心设计的”梅丘”,更是百美荟萃,不让古人。若身历其境,则恍若世外桃园。

张大千无论在”八德园”、”环筚庵”还是”摩耶精舍”,都设有画坛。工作之余,散步于百花园中,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人间盛景,常常有飘然欲仙之感。这对于他的身心健康,显然是十分有益的。

二、善于食补

张大千是位美食家。他认为:人爱吃的,便是人体所需要的。所以,他几十年来几乎从不忌口,爱吃什么就吃什么。有时候遇到自己最爱吃的东西,还显得很“固执”:必得之而后快。

有一天,他到赖名汤上将家里去做客,第一次吃到了园山饭店吕师傅做的萝卜丝饼,立时大为倾倒。赖将军见他那么爱吃,要他把席中所有的都包回去。他仍感到不满足,索性对赖将军说:“传药不如传方,你还是告诉我上哪儿去买吧!”

张大千早餐常吃的点心是:油条、烧饼、蒸饺、小笼包、红油抄手、葱油饼、红豆松糕和萝卜丝饼等;午餐和晚餐大都是四菜一汤。家常菜以川菜为主,如蒜泥白肉、凉拌茄子、荷叶粉蒸排骨、皮蛋拌豆腐、干煎明虾、油爆虾、鱼香烘蛋、蟹黄白菜、棒棒鸡、宫保鸡丁、豆豉蒸鱼、辣子黄鱼等。若有客来,则增至五菜一汤或六菜一汤。盛菜总是用大盘海碗,所以客人再海量也可吃个痛快。

张大千爱喝茶,尤其爱喝“铁观音”,其次是“乌龙”。他喝茶时,冲茶的第一道水要倒掉;冲第二道时,再依次倒入杯中:第一杯要少,第二杯稍多,第三杯再多„„嗣后,再从最后一杯由少渐多倒回来,刚以均等每杯的浓淡和份量。他泡茶时爱用扁平的铁砂壶,喝茶

时则用陶制的棕色茶托、竹绿色的小茶碗。而喝清茶时,为看得清淡绿的茶色,便改用白色的杯子。

张大千暇时喜欢自己烹饪。他拿手的菜,有“红烧狮子头”、“一品豆腐”、“回锅肉”等等。此外,他也爱烙制“锅盔加黄油”(锅盔即大饼)。

蒹葭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大千居士下厨记》。其中写道:“他不但论起吃‘道’,处处皆是学问,就是亲临厨房化理论为实际时,他功夫的细腻和精到之处,也往往令人倾倒。”比如,人们大都认为干鲍鱼皱巴巴的不好,而平整整的为上好材料。他却与此相反,理由是:皱巴巴的,是活的时候抓到的,因为它感到痛,所以皱成一团;而平整的,则是早就死了的。所以,味道反而差。到了张大千做菜时,大都是他自己指点分量,让别人操作,但盐糖则须他亲自动手洒。他认为:作料绝不能像食谱上所说的那样糖一匙、盐一匙的,那样做不出好菜来;他主张用手抓。而且要抓准,随后匀匀地洒在菜上。当客人们个个夸他做的牛肉面“味纯、肉烂”分外好,并向他讨教绝技时,他高兴地介绍道:一、先用素油煎剁碎的辣豆瓣酱;

二、放两小片姜、葱;三、牛肉4斤切块落入;四、花雕酒半斤;五、酒酿酌量;六、花椒10~20颗;七、撒盐;八、烧大滚,再以小火炖,前后约4小时。他还指出:若清炖,除了不要豆瓣酱外,其余方法同上,只是自始至终要用中火炖,同时要不断地撇油沫,直到干净为止。

1983年年初,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收集整理地方风味菜资料时,有人还特地将张大千的拿手菜叫作“大千风味菜”,建议编入有关书目中。

正由于张大千“好美食”,所以他不但营养充足,还在烹饪中陶冶了情操,享受了乐趣,锻炼了肢体,从而进一步确保了身心健康。

三、富有感情

张大千爱猿,他在“八德园”和“摩耶精舍”居住时,都养着几只长臂猿。他曾多次对人说:“猿和猴不一样,猿是君子,猴是小人。猿最有灵性,最有感情。”

张大千本人也是一位“最有感情”的人。

他热爱祖国。早在抗日战争之初,他曾被日本宪兵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了一个时期。其间,鬼子以高官厚禄相利诱,他毫不为之所动,并设法逃出了虎口。到达上海后,又辗转返蜀,积极从事义卖救国运动。直至临终之前,还挥舞着两尺长的“师万物”巨笔,绘出了36尺长、6尺高的巨构《庐山图》,倾注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怀念。其间,有人曾带给他一包成都平原的泥土,他看了又看,嗅了又嗅,止不住热泪盈眶。

他孝敬父母。父母在世时,他每次出门或回家,总是先到父母房中请安问好。有一次,为了安慰老母思子之心,竟在战乱中冒险长途跋涉,历时三个多月,四处寻找,终于回到母亲身边。

他尊敬师长。凡有人请求拜他为师,他无不表示:“我的画,是我哥哥教出来的;拜我为师,亦须拜我的哥哥善。”凡遇家中重大之事,也皆由兄长们作最后决定。他在国外数十年,客厅里始终悬挂着几位兄长的放大照片。他早年曾拜曾熙和李瑞清二位先生门下学习书法和诗文,并得以欣赏和临摩了不少古今名画,因而对曾、李也终生不忘,常常在言谈话语中流露出对他们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他待人以诚。不论社会名流、军政要人,还是厨师、司机乃至自己的学生,总是一视同仁,以诚相待。即使对其他人,张大千也是将心比心,尽其所能地帮人排忧解难,成人之美。他见到流浪街头的孤寡老人或乞讨的儿童,总是慷慨解囊。对一些贫困潦倒的书画家,还竟然定期资助。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的父亲得了重病,每日需服十分名贵的羚羊角。那位朋友力不能胜,不禁忧心忡忡。他得知后,立即绘了一幅仕女图和一幅山水图相赠,都是单款,

以便善价而估。尤其是那幅山水为一手卷,题为《岷江晚霭图》,用的是元人写经纸,水墨不设色,很是高古。还有一次,他新得一佳砚,听说卧病的老友糜浩民很想借去一观。遂命学生张旭明送去。不料,尚未送到,糜却去世。他闻讯悲痛不已,遂以砚殉葬。他甚至在巴西“八德园”时还特地建造了一个“笔冢”,用以“厚葬”他所用秃了的画笔!

也正由于张大千富有感情,所以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爱戴。他从中感到莫大的欣慰,心态也总处于坦荡愉悦之中。显然,这对他延年益寿更有益处。

正是:

环境舒心神自清,

饮食可口乐无穷。

健身之术冠画坛,

长寿当在情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