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也会犯错

时间:2021-10-29 07:24:39 初三作文

第一篇:《爱 有时也会犯错》

爱,有时也会犯错

那是我刚接初三班主任工作,上第一节课时,带着特别的心情站到了讲台上,当我喊上课,班长喊起立时,在我旬视的目光中我注意到了一个学生,他端坐在座位上,丝毫没有要站起来的意思,随着我的注视,所有的学生目光也跟了过来,此时他脸红红的,有个别的学生小声的叫他快点站起来,他在慢腾腾不情愿的从椅子上站起来,站立时也是歪着身子,为了上好这节见面课,我什么也没有说,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把涌上心头的“火”强压了下来。。。。。

下课后,我来到他的身边,我用一种严肃的目光盯视他一下,寻问他为何起立时要比同学慢呢?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这严厉寻问声让他脸一下红了起来,并且很犟的把头转向了一边,但那委曲的泪水却夺眶而出。。。。。。当时我心想你想当刺头,没门,看我怎么收拾你,别拿眼泪虎我,我可不吃你这一招。当我再次把严厉的话语抛出时,围观的学生急急的说出“老师他不是故意不想站起来的,是昨天晚上我们踢球时他把脚碰坏了,医生让他在家休息两天,可是他说刚换班主任,我要表现一下,我不能影响上课,他是我们架着来的。。。。。。”听到这里时我的脸热了起来,内心的歉疚与感动让我弯下腰伸出手来触摸到受伤的脚上,轻声的说道“对不起,刚才是老师不了解情况,你还疼吗?用不用再让医生给你看一下。”此刻教室里静静了,大家的呼吸都能彼此的听到。。。。。。。

也许同学们没有想道我会这样对待他吧。其实在接班前我就了解过了,他过去常常会说谎欺骗,而且还油嘴滑舌,不想上课时故意在

课堂上带头起哄。。。。。。总之对他的评价一个字“坏”。因此才会发生刚开始的一幕,我是带着有色的眼镜来看他的,但今天却让我意外,让我心生波澜,还没有等我想得更多时,他一下子站起来,并大叫一声“妈呀!”又坐了下去,汗水从他的脸颊上流了下来,我知道那是疼的,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身来,用手轻轻的在他的后背拍了一下,按了一下他的肩,就离开的教室。。。。。。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处处关心他,鼓励他,当他出现小毛病时我总是善意的提醒他,没有去刻意批评他,看着他一天天进步起来,我的内疚安慰了许多,我想这种关爱式的教育对他真的好用,于是,我慢慢的对他相信起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化学课上他的所为让我又困惑了起来。。。。。

下午的第一节课总是让人有困意,这些十几岁的大孩子们,没有午休的习惯,下午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却是一个个东倒西歪了,当任课教师提示他时,他当时非常大声的说:“那么多人都这样为何要管我呢?你要是看我不顺眼就直说。”当老师告诉他这种提示他是为了他好时,他不但不接受反而说出:“我们班主任还不敢管我,还要顺我之意呢,你凭什么说我!”同学们惊呀,老师愕然了。。。。。。

当我知道此事时真是火冒三丈,难道平时我对他的关爱与呵护换来的就是他的如此嚣张吗?难道他真的无药可救了吗?紧张和焦虑甚至对他有了失望的情绪。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过这样的话:“尽可能少犯错误,

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错误犹如一种地心吸力。”学生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人,他们常常犯错也就可以理解为正常的行为,尽管有时会让教育者感到失望和愤怒。因为人在发展的过程就是和原有的不足作斗争,不断地摒弃自身的错误以及完善自我的过程,这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蜕变经历。“人恒过,然后能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我看自己的工作日记上的这段话时, 一颗浮燥的心在里得到了释然了.

反思过后,我找到了他,当他站在我面前时那份理直气壮早已飞散了,深低着头非常规规矩矩,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这时我慢慢的说道:“怎么了男子汉,今天怎么可以把高昴的头低下呢?”这样的开场白是他没有想到的,当他抬起头与我微笑的目光对视时,一种懊悔的眼神没有逃出我的捕捉,我懂了他不是不想好,只是他在改正过去时还需要更好的引导…….

从那以后每当他出现什么问题时,除了耐心,关心之外,我还多了一份引导,这样他慢慢的改变着自己......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爱,有时也会犯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误,重要的是看他犯错误后的态度。中学生的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作为教师应有这种心理准备。事情发生后不急躁、不埋怨,尊重孩子,不但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给孩子创造改正错误的机会,去掉心灵的阴影,还孩

子一片阳光明媚的天空。正如“教无定法”一样,我认为班级管理也无定法。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这样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才能成长的更快。情感激励关键是一个“爱”字,即热爱学生。但正确的引导是尤为重要的。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只要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只要有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总之,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班主任必备的修养;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激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由此我明白了学生改过忏悔和教育者的期待有一段距离,甚至于是相悖的。这种情况下,我不能让他失去信心,而是要找出最根本原因,只是一味表扬迁就也会犯错的,没有正确的心理上的疏导和前行的引导,他是不会真正进步的.。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给学生一些鼓励,不断总结,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使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成长。

第二篇:《那些很少犯错误的人 也会很少有所发现》

那些很少犯错误的人 也会很少有所发现

约翰·坦普顿,20世纪最伟大的价值投资者之一,1937年开始其华尔街生涯。坦普顿创建了全球最大、最成功的坦普顿共同基金集团,他被美国《Money》杂志誉为“20世纪全球最伟大的股票与基金投资人”。1992年他将坦普顿基金卖给富兰克林集团。

由于他的卓越成就,坦普顿1987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勋为爵士。 其成就之一是颁发世界上奖金最丰厚的坦普顿奖,自1972年起,每年颁发给在信仰上贡献卓著者。

《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的十四至三十节中,耶稣讲了一个故事:某人在动身去旅行以前,将一笔钱留给三个仆人,他给了第一个仆人5个塔兰特(Talents)(约合今天的5,000美元);给了第二个仆人2个塔兰特;对第三个仆人,他仅给了1个塔兰特。他旅行回来之后,要求仆人们说明是如何使用所得到的那笔钱的,得到5个塔兰特的仆人说,他通过投资已使这笔钱翻了一番;得到2个塔兰特的仆人也是如此,然而,得到1个塔兰特的仆人害怕投资失败,将它埋在地下。前两名仆人受到了重重的奖赏,第三个仆人受到了谴责和惩罚。

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可以问问自己:曾有多少次,我也像那位胆小的仆人一样,因为害怕失败而失去了机会?曾有多少次,害怕自己在同事面前显得愚蠢而抑制自己?是的,那些在害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强加的束缚是很难挣脱的,但越早挣脱,就能越快地脱离恐惧。不怕犯错误、不怕失败,往往会使我们获得成功。要牢牢记住:“失败乃成功之母。”

生活与我们已经经历的现实一样有趣和刺激,如果我们把认识停留在已知的思想和行为上,也许能防止失败,但也能阻止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和更刺激。探索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新领域,意味着我们不得不让自己进入以前从未进入过的领域。虽然新的情境中容易犯错,然而,错误仅在阻止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时才是消极的。所以,如果你害怕犯错而拒绝尝试用一个新思路去解决一个棘手的难题,你可能会出现真正的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有时候我们害怕犯错,结果却犯了最大的错误。也许,一头栽进一个没有预先考虑过的环境中是很愚蠢的,但害怕冒险、害怕进入未知的领域,同样是愚蠢的。如果你在错误中成长,你就能学到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处理问题的方法。

当失败带来压力和痛苦时,它也给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失败会让你知道,哪些是你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实际上,很多时候,相比正确方法指导的教育,失败可能给予我们的更多,衡量你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和忍受失败的考验,也是一个指导你走向成功的老师。

提姆·汉塞尔(Tim Hansel)在他的《你得一直跳下去》(《You Gotta Keep Dancing》)——书中谈论了克服环境和失败的重要性,他描述班扬(John Bunyan)怎样在监狱中写下了《天路历程》。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病得十分严重,躺在床上不能移动,但她却整顿、改善了英格兰的医疗环境。在中风的困扰下,路易斯·巴斯特(Louis Pateur)坚持不懈地与病魔作斗争。美国历史学家弗朗西斯·帕克曼(Francis Parkman)在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中都遭受病痛的折磨,他每次仅能持续工作五分钟,他的视力极差,以至于仅能在稿子上潦草地写几个大字,但他仍然策划并写出了二十本历史巨著。他们无所畏惧地做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斯坦利·琼斯(E. Stanley Jones)这样描述自己坚强的信

仰:“我明白我的精神是为了信仰而塑造的,而不是畏惧,畏惧不是我的本性,信仰才是。我如此坚定,以至于担忧和忧虑是我生命机器中的沙子,而信仰是润滑剂。信仰和自信比畏惧、怀疑、焦虑使我生活得更好。忧虑不利于现实生活。” 不管你是否完全认识到或还没有意识到,你就像耶稣寓言中的仆人那样,已经得到了许多“塔兰特”(Talent,意思与“才能”相同),它能使你得到你想要的生活,你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它而错误地将其掩埋。不要在未来回忆你的一生时充满悔恨,遗憾当时由于害怕失败而不去寻求机会。要大胆、自信、明智、合理地去投资你的“才能”,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发现更有意义更精彩的生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是成长的真实体验,它是美妙的、令人兴奋的体验。沿着这条路行进的时候,会遇到不少挑战和难题,我们也许会犯错,尝到失败的滋味。我们也许能知道失败的原因,也许不能,但知道原因不如我们知道在难题和挑战面前该怎么做更重要。让我们引用《Guideposts》杂志上的话来鼓励自己,“痛苦使人消沉,忧虑使人徘徊,信仰催人向上。”(叶晓虹译) 智慧小语

好运来的时候,需要往后退:退却一两步而给予跳跃者翅膀。

——波斯诗人

如果你对所有的错误关上门,那么真理也会被关在门外。

——泰戈尔

进步的取得要靠改正来自于获取进步时的那些错误。

——克劳德·吉善

从来不犯错的人将一事无成。

——英国谚语

我们的错误不会将我们的生活毁灭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除非我们听任它们这样做。听说在编织波斯地毯的时候,巧夺天工的能手站在毯子的面前,而另一面站着一群孩子,当编织开始以后,他们便配合编织能手拉线。假如某个孩子拉错了线,这个艺术能手会把图案作相应的调整,以至于在毯子完成以后,没有人可以从中看出半点破绽。如要我们愿意让我们每条错误的思想之线依然穿梭,也让上帝把它编织成圆满、有序的图案,这种相似的调整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

——詹姆斯·斯温尼

第三篇:《HR分享:再优秀的人也会犯错》

HR分享:再优秀的人也会犯错

每一个公司的HR都本着为自己公司有益的想法来招聘人才,但是有时候非常好的HR经理人也会遇到一些问题,X职场HR总结了以下几点,在下面的情况下,一般会造成人才录用的失败。X职场也推出了招聘栏目,能够有助于各个企业和职场人快速找到人才和工作。 ■突发情况,急促组织招聘

一般没有准备就招聘的状况不多见,只有在突发情况下才会出现。匆忙地进行招聘,一般也容易使标准降低,或者忽略了应聘者的负面因素。由于招聘工作一般需要90至120天,因此如果一位身处高位的要员突然辞职,接替他的招聘工作便需立刻进行;如要增设新职位,更应提前三至四个月进行招聘。

■光环效应

在招聘时,可能会由于应聘者的优秀外表或某些出色表现,而把其他如聪明、能干等优点,一并加诸他身上。为避免光环效应产生的不良后果,需向应徽者索取一些他自己已准备的报告,或近期的工作总结,作为评估能力的客观依据。{有时也会犯错}.

■用最好的人,而不是最适合那份工作的人

不要为了符合应征者的能力,而把职位提高至超出本来的要求。为了避免聘用资历过高而最终可能厌倦或离开的人才,雇主需研制一份实际的要求细则,并在招聘时以它为范本。

■合理分配时间,不要说话过多

不要将特定的面洽时间,用来拼命推销公司的应聘者的职位,而又不认真的评估应聘者的技能。这样很容易掉进片面印象的陷阱,而忽视了待聘者的反应。适当地分配面试时间,以90分钟作详细的倾谈;其中15%时间用来介绍公司和职位的情况。

不管多么优秀的人,总会有失误的时候,所以,老板们,如果你的HR经理给你招了一位不怎么样的员工,你不要大发雷霆,可以解雇这位员工,在招其他人才进来就行了。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第四篇:《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

龙源期刊网 .cn

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

作者:邓 笛

来源:《课外阅读》2008年第07期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及时吸取教训,错误就成了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并非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能够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要么用言语,要么用行为,表达这样一个讯息:犯错是可耻的,唯有十全十美才能获得赞扬。 每当想到孩子们承受的这种压力,我就会想起我小学三年级的同学多尼。多尼是一个内向、害羞的人,说话、做事都很胆怯、紧张,放不开。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是恐惧自己会犯错误。由于害怕犯错,他不愿意参加班级的任何活动,不愿主动与人沟通,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他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因为他每做一道题都要反复与别人核对,只有当别人和他的答案相同时他才放心。我想帮他树立自信,但是我根本无法改变他。后来,我们班来了一位实习老师,她做到了。

实习老师名叫玛丽,十分喜欢我们这些孩子,我们也喜欢她。但是,尽管她平易近人,待人热情,说话柔声细语,却不能让害怕犯错的多尼克服胆怯的毛病。

有一次,玛丽老师让几个同学到黑板前做数学题。多尼最后一个做完,回到座位上,忽然哭了起来,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把题目做错了。

玛丽老师见状,从讲台上拿起一个笔筒,走到多尼的桌前蹲下身子。“你看,多尼,”她将笔筒里带橡皮头的铅笔一支按一支地拿出来放在多尼的桌子上。“这些铅笔都是老师用过的。你注意到它们的橡皮头吗?是的,这些橡皮头都已经磨损了许多。这是因为老师也犯错误,犯许多错误。可是,老师犯了错误以后,会用橡皮头擦去,重新开始。多尼,你也应该这样对待错误。”

玛丽老师站直身子。“多尼,”她说,“我送一支铅笔给你,希望你记住,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即使是老师也是一样的。”多尼抬起头,眼睛里有了神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如此开朗。

多年以后,多尼还给我看了玛丽老师送给他的那支铅笔。当然,这时的多尼已经战胜了过去的那个自己,变得有勇气、有自信了。

第五篇:《人类为什么会犯错误》

人类为什么会犯错误

2011-12-06 14:43

导语:只有市场经济才可以避免由于多数人的无知和少数人的无耻相结合导致的人类灾难。市场经济是分散决策,资源也分散在众多的所有者手里,即使少数当权者出于自身的利益想搞大运动,他们也动员不了那么多资源

153

张维迎

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犯错误,甚至是灾难性的错误?我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人类犯错误有两个基本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无知,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无耻。当然,从佛教的观点看,无耻本质上也是无知的表现,不知道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

好心干坏事就是由于无知,不知道我们采取某种行动的后果是什么而犯的错误。父母出于爱而干涉儿女的婚姻导致的爱情悲剧就是一个例子。也有大量的是坏心干坏事,为了个人的私利损害他人,就是由无耻导致的错误,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当然,现实中,大量的错误是无知与无耻结合的产物。文化大革命就是多数人的无知和少数人的无耻共同造成的。少数人为了权力斗争发动了这场运动,多数人由于无知而积极参与,等明白过来悔之晚也,结果造成了一场毁灭人性、毁灭文化的历史大悲剧。而且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人类历史上多数人的无知和少数人的无耻导致的灾难是非常多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比如义和团运动,拳民们以为修炼100天、念念咒语就可以刀枪不入,这是无知。对慈禧太后和刚毅、惇亲王载濂、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庄亲王载勋这些满清统治者来讲,既有无知的一面,更有无耻的一面。他们想利用义和团的运动进行宫廷权力斗争,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是无耻。清廷中也有很多人将义和团当成升官发财的好机会,也是无耻。结果是生灵涂炭,民族危亡。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搞“东南互保”,是因为他们比慈禧太后等人更明白一点,从而使整个东南中国避免了义和拳运动的影响和外国的入侵。

再比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发起大跃进,全民炼钢铁,吃大锅饭,可以说是无知的表现,但是大跃进当中,那么多的浮夸、虚报:亩产一万斤、十万斤等等,就不仅仅是无知,而是无耻了。为了个人保官位而虚报浮夸,视民众如草芥,即使看起来是无奈,实际上都是无耻的表现。

人类历史上由于无知导致的最大灾难是什么呢?就是在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多的国家中自上而下强制实行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我们叫它“计划经济”。

我们现在很难想象,为什么当时那么多聪明的学者,那么多高智商的政治家、政府官员,居然能够相信中央集权的计划机关能够告诉全社会应该生产什么,怎么样生产,为谁生产,定多少价格。但那时,这些人对这个制度深信不疑。仔细想一下,搞计划经济不仅是无知,而且是无知到不知自己无知。老子告诫我们:不知知,病也。明明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知道,由此导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真是可悲至极! 特别想提醒一点,当时搞计划经济的理论依据,不仅仅是来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来自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兰格就是用新古典经济学模式论证计划经济是可行的。他把新古典经济学为证明市场的有效性而做出的假设当做现实本身,宣称计划可以模拟出竞争市场体制,可以像市场一样有效地配置资源。结果,兰格被认为是有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行性大论战的胜利者,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推崇,而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反对计划经济的学者则成为人们讥讽的对象。

我们仔细想一想,真的太可笑了。计划机关要收集好多的信息,这怎么可能?更不用说,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没有市场和企业家的情况下,所设想的信息根本就不存在。想一下,在iPad没生产出来的时候,怎么统计对它的需求呢?现在做的好多事情,我们真的不明白我们在做什么。主流经济学家也根本没有搞明白市场究竟是怎么运行的,但他们以为自己明白。

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怎么样正确对待科学?科学总的目标是减少人类的无知,但是科学的进步有时候也会增加我们的无知。比如说,一直到19世纪早期的时候,欧洲的医生、植物学家仍然号召各国砍树,目的是改善公共卫生。为什么呢?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好多传染疾病是由于苍蝇、蚊子传染的,把树砍了以后,

苍蝇、蚊子没地方呆了,疾病就可以减少了。这是科学家提的建议。幸运的是,人们很快发现,这样做导致的是生态灾难。

看一下我们现在,这个问题更为严重。那么多的社会“工程”,这个工程那个工程,甚至有什么“国家创新工程”,“培养1000个乔布斯工程”。我们以为科学的创造、自主知识技术的开发、企业家的成长,可以像工程师设计大楼一样设计出来,用工程师的思维考虑社会问题本身就是无知的表现。

回顾一下我自己对价格改革的认识。在1983年下半年开始准备硕士论文,研究价格改革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都认为正确的价格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所谓价格改革就是政府怎么调价。分歧在什么地方呢?分歧在是应该按照劳动价值定价,还是按照生产价格定价,或者按“均衡价格”定价?还有就是“大调”一步到位还是“小调”分步逐步到位?但很少有人怀疑价格本身不能由政府计算。 政府高层决策者也深信这一点,所以在1981年成立了国务院价格中心,找了50多位经济学家和价格专家,买了大型计算机,收集了全国的投入产出数据,编制出投入产出表。这确实有一点不可思议,但是当时大家很虔诚,相信肯定能计算出来。中央领导等着,什么时候理论价格计算出来了,我们就可以调整价格了。当然大家知道这个正确的价格一直计算不出来,或者即使计算出来了也没人敢相信它。这是我当时了解到的情况。

我从一开始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