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消失的文章

时间:2021-10-29 04:34:34 初三作文

第一篇:《传统文化的消失 英语作文》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rapidly developing of the society ,culture have changed greatly.In the city, no one can escape from the fast pace.And as a resul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believed becoming lost. However ,wh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becoming lost?First, we eat the popularized fast food and enjoy the popularized "fast food" culture. Since we get used to such fast things that many traditional things have been ignored.Second, we have brought up many other cultures,those culture are more popular than our owe culture for the young people ,they interest in the other cultures because those cultures are new things and the youngs are curious about new things .And young people stand for the future culture. So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gradually be lost.

To some traditional cultures that are on decline, we have taken active measures to conserve them. Experts have come up with proper advice on protecting such cultures. Many volunteers have dedicated themselves to studying them. First and foremost,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discern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we are sure that our efforts will lead to a brilliant future.

If a culture wants to gain an eternal life, it should change itself to cater to the people in its age. So does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s adhering to modern means appear rigorous. For example, we make CDs for classic music so that it can not only meet modern needs but also spread further and more successfully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hanges, but the essence will never change and will be well accepted.

第二篇:《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河北省邢台市二中北校区高二:耿康宁

第三篇:《2015年6月英语六级作文范文:传统文化消失》

2015年6月英语六级作文范文:传统文化消失

在英语六级备考过程中,六级作文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让考生最头疼的内容,作文除了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词汇积累,也需要我们不间断的练习,练习多了才能熟能生巧,才能下笔成章。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大学英语六级作文范文,供广大考生备考使用。

题目要求:

1. 现在许多传统文化正慢慢消失

2. 传统文化消失的原因

3. 我的看法

参考范文:

On the los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widely noted that lo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disappear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any ancient architectures and traditional ways of living have been deserted. It seems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raftsmanship will be replaced in this modern era.

第四篇:《英语四级考试模拟作文----传统文化消失》

话题:

1. 现在许多传统文化正慢慢消失{关于文化消失的文章}.

2. 传统文化消失的原因

3. 我的看法

范文:

On the los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widely noted that lo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disappear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any ancient architectures and traditonal ways of living have been deserted. It seems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raftsmanship will be replaced in this modern era.

The following reasons can account for the above phenomenon. Fristly, 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are always considered ineffective while the new sciences are always highly efficient, becaus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ilitate both our daily and academic life a lot, with which we can save much money and time. Secondly, it is costly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maintenance and repair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my opinion, although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ancient heritage, it couldn't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the tide of history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echnology will no doubt be eliminated in the end.

第五篇:《正在消逝的木棉作文》

正在消逝的木棉作文

正在消逝的木棉作文

作者:林秋越 广州市二中应元学校初二级

一年一度木棉红,年年岁岁总相逢。深知此中有真意,木棉落尽人不同。

今年的木棉花又开了,眼前那一刹那的火红,虽然风姿绰约,但却没有了十几年前的那份坚韧与自强。是的,那份属于木棉的英雄傲骨,正在消逝。

不知从何时开始,学校里就有着一棵广州市内第二大的木棉树,每逢阳春三月,红艳艳的花苞便朝着>温暖的阳光缓缓开放,那些盛开红彤彤的花朵经过了漫长的等待,浸透了奋斗的汗水,只为人们早日奉献惊艳的一刹那。

木棉,是'花城'广州的市花,它的热情、自强自立,给广州>传统文化涂上了最绚丽的一笔。木棉总是先开花后长芽,从远处看,盛开的花儿好似一团团在枝头燃烧的火苗,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

我每次看见这棵木棉树,就会想起'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的诗句,也会想到'木棉花上鹧鸪啼,木棉花下牵郎衣'的诗句。正因为木棉是广州悠久的文化象征,所以它是广州人心里永恒的真善美的情结,也是我心中无法抹去的一道伤痕。

犹记得那是初一,老师对我们说,谁被木棉花砸中头顶,谁就会获得一生的好运。于是,无论是上体育课还是做早操,我们都会满怀欣喜地仰望着这棵参天的木棉树,许下最美好的祝愿。每到课余,我们会把掉落的木棉花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树下,待温暖的春日将它们晒干,然后让厨师叔叔们熬木棉花汤给我们喝。

与木棉花相伴的那些美好的日子,在我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现在,一切似乎都变得不同,心中对木棉的美好感情在慢慢消失。

上了初二,我们早已不再相信那些有关木棉花的传说,不再因为自己被木棉花砸中而按捺不住激动与兴奋,取而代之的是麻木与冷漠。面对掉落的木棉花,我们不再细心捡起,而是无情地踩过去,任由木棉花在地上留下刺眼的红色;我们也不会再为风雨中的木棉而心疼,而是任由它在雨中,独自忍受风雨对它的摧残。

时光在变,我们在变,唯独木棉没有变。

我在问自己,消逝的到底是木棉,还是我们美好可爱的心灵?

直到那天,我听学校的清洁工爷爷讲起那个>故事,心中才有了答案。

那是寒假里的一天,我回到学校收拾课本,无意中又见到了那个老爷爷。趁着没事干,我就开始与他闲聊。原来老爷爷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了。那时,我们学校还没有成立,这里原本是一座关公庙。

老爷爷对我说,当时这里可不止这一棵木棉树,而是种着十几棵巨大的木棉,有的甚至比现在这棵更大,花开得更浓。可是,后来由于关公庙的人气不旺,管理关公庙的人们经济拮据,于是就砍了十几棵木棉树,拿去卖钱,只剩下了如今的这一棵。 说到这里,老爷爷的脸上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伤。他叹了口气,对我说:'现在,不光是关公庙的木棉树被砍,全市很多地方的木棉都被砍伐了,还不是为了卖钱?可是这是市花啊,是我们老广州的英雄象征啊,怎么能拿去卖钱!人啊,课不能因为一点经济利益就忽略了传统的继承啊!'

听到老爷爷的一番话,我的内心充满了震撼与悲伤。其实,真正消逝的不是越来越少的木棉,而是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那一颗心啊!{关于文化消失的文章}.

木棉身上的自强自立、坚韧不屈、屹立不倒的英雄傲骨,其实就是几千年来'花城'{关于文化消失的文章}.

文化的精髓,而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虚荣心泛滥的社会中,这一点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可是我们却让它白白消逝,这不是我们的责任吗?望着眼前的这颗木棉树,仿佛燃烧了起来,变得火红,变得灿烂,它的身上,闪耀着属于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光辉。 几度风雨几度红,光明磊落似英雄。谁言神州皆庸树?旷世之下傲苍穹。娴静的木棉树,从远古走来,走过几千年的光阴,虽然它正在一些人心中消逝,但木棉带给我们对古老文化的思考与保护意识,却越来越强烈。

在我心中,永远都有一朵最鲜艳的木棉花,因为他可以涤荡心灵,走过风雨,芬芳岁月,装扮人间。

【教师点评】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也是一种很普通在广州随处可见的树木,作者以'消逝的木棉'作为写作的题目,以树>写人,借树抒情,反映出对现实的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体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文情怀。文章开头和结尾都通过一首小诗,来体现自己对于木棉的感悟,已经很让人在震撼。主体部分,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写出自己和同学们对于木棉树态度的变化,写出木棉在人们心中地位和价值正在逐渐消失,然后对于这一普通的生活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思考,悟出了木棉树其实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木棉树在人们心中地位的消逝,折射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越来越缺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思考的深度之深,让老师欣喜。文章语言通顺流程,富有个人真情实感,透露出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是一篇优秀的参赛佳作。(指导教师:余卫兵)

第六篇:《文化散文的审美意蕴》

文化散文的审美意蕴

——评《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 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罗云

香格里拉一词最早出现于希尔顿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希尔顿本人从未到过滇西北,然而其人却以此地为背景虚构出梦幻般的伊甸园,小说一经付梓,好评如潮。后由电影公司翻拍成电影,收益丰厚的同时,使得香格里拉一词红遍全球,给二战中苦闷忧郁的人们带去一个诗意意象,并掀起长达半个世纪寻找香格里拉原型的热潮,九十年代末,中国政府将其原型定位于云南省迪庆州中甸地区,之后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一个圣洁肃穆的藏区,被诸多文人赋予多重韵味,其中多是涉及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散文,这类文章采用理性视角对文化进行解读,又可叫文化散文,文化散文,古已有之,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复兴态势,并取的突破式创新,涌现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修为和人文关怀的文化散文实践者,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因《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散文佳作誉满天下,作为一个边疆地区学者型官员,刘建华的散文集《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以一种别具一格的现实主义手法,融合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意境张力等写作手法,将儒家文化中“天人之际”“以人为本”文化呈现得富有审美蕴藉,作家以客观冷峻的笔调,刚健简约的风格,再现出神秘奇幻而又雄浑厚重的雪域高原,刘建华的散文是感性想象与理性思考的结晶,是作为人民公仆的历史使命感与作为文人学者对生命意识的沉思,他的散文大气磅礴有之,婉约绮丽有之,绚美雅致有之,冲淡平和有之,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文本形式,字里行间无不散发出藏族文化之淳厚。本文结合具体的文本细读,从和谐之美、结构之美、语言之美三个方面着眼,对文本中的文化审美进行挖掘和分析。

一、和谐之美

《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最显著之处在于文本思想内涵的和谐,在这部散文集中随处可见儒家“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作家在文中理性看待物质文明下的高原现代化进程,一则报之以喜,一则怀之以忧。以至于在《谁来唤醒独克宗?》一文中,痛心疾首地焦虑着“古城一旦被糟蹋,则万劫不复”。文中写到作家因工作需要“二进泥汝”,群众处于感激礼敬之情,自发地悬挂作家视察时的照片,忠厚淳朴的藏民以他们崇高的敬业献给这位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干部,官民一家,执政为民,这本身就是儒家提倡人与人和谐的恭行。然而作家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地位放在第一,坚辞不受。喟然兴叹说“我们的照片算不得什么,严格来说,真的什么也不是”。这并非矫揉造作,而是文人良心和优秀党员作风,更兼儒家君子之风骨——为政以德。待听闻一家投资企业撤出香格里拉,那时的作家已调离该地,未担任该地政府官员,可依然忧心忡忡地发出“不知古城今夕何夕”的怅然若失,面对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云南提出跨域式发展,使得生态极为脆弱的香格里拉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一个是古城与自然景观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另一个则是传统游牧文化与都市现代文明的碰撞问题,当下,如何保存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成了极为迫切难题,作家主张保护在先,开发在后,实际是一种统筹兼顾思想。观之儒家的天人之际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

和谐的整体来思考,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利用自然造福于人民,又要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切勿一味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主张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即达到“合和”的境界。处于职业习惯性思维,作家信仰唯物主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一切自然景观特殊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得出其规律,把握“雪山冰川”“高原湖泊群”“佛光禅意”存在原理,并报之自然的敬畏,对藏民的佛教信仰表现出崇高的尊重,然而并不囿于简单的宗教信仰层面,整体上符合自然主义的哲学理论,“认为自然就是存在,存在就是自然,自然之外无存在。所谓超自然的存在在科学的检视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

①自然状态”由于日常的相互交流与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更具包容性,民族之间

的差别很少在现实生活中被突显,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也很少考虑对方的民族因素,更多是地域性认同而非民族性认同,人与人的和谐得以彰显。

二、 结构之美

作家的文本框架与写实风格的和谐,显示出结构上的匀称和构思之巧妙。综合起来,作家共塑造五大文化意象,分别为:第一古城文化;第二藏民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第三是雪域山林文化;第四干部文化;第五香格里拉符号文化。每一个文化符号都是一个个活生生香格里拉的元素,人物虽然出现较少,但刻画真实,形象典型,描写客观,透出知性的美、和谐的美。

严格意义而言,《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散文,但若将文本细读之后,你会发现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符合一个写作模式,或者叫做写作风格的重叠化选择。若把《中甸遐想》上、下合二为一,整部散文集共计二十九篇,总体上可以大致归属于同一个写作模式,科普式宏观介绍—白描式线条勾勒—浪漫主义的抒情—现实主义的改良呼吁。同一文集中多篇文章的相似性模式化写作并非意味着呆滞机械,具体需看作家艺术构思与布局谋篇,同一个框架下也能发挥出意境各异的作品,《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是游记散文,更确切地说是一部充盈着文化底蕴的随笔,作家自我风格的循环运用,加之纯熟的表现手法和朴实简约的语言,使得各篇文章前后呼应,协调统一。彼此补充,互相映衬,加深香格里拉文化风格的整体化,呈现诗意的大背景画卷,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散文 , 它的创作 , 同戏剧、小说、诗歌创作一样, 应该遵循普遍的艺术思维规律; 然而 , 正因为它是散文 , 它的表情达意 , 既不靠引人入胜的情节 , 也不靠天马行空的虚构 , 而主要是通过如实描述 , 关键处渲染 , 结尾处咏叹,创造出一幅幅鲜明生动,意境深邃,意象优美,富于动态美感的画面。作家自身个性随着评论话语与铺陈描写,进一步厚实深刻起来,《中甸遐想》一文中,作家纵横古今,旁征博引,融合历史典故,简笔勾勒香格里拉的前世今生,到散文集《夜宿塔城》一文时,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与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若合一契,作家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批判风格,对香格里拉农村地区贫困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乃至于是自责与内疚,作家行文的逐渐圆熟,意识到批判精神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审视现实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三、语言之美

学者常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诗歌中尤为突出,语言的凝练跳跃是诗歌显著标志,而一部优秀的散文大都集合了诗歌的用词风格,可以这样说,散文是诗

歌的扩充与延长,不单单是词量的扩大,更多是质的继承和发展。在《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文本中,语言的张力与朴实之美体现出作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让语言符号与文化符合融合得更加妥帖。总的来说,作家在文中语言之表达与艺术之构思营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是语言的意境,也是意境的语言,那种安谧闲静,雄伟壮阔而又肃穆寂静跃然于纸上,经过遣词造句,透过夹叙夹议的抒情书写特色,语言的运用趋于一种娴熟。显现出两种语言技巧之美,第一层次是自然流露的儒雅清丽,第二层次是匠心独运的精熟圆润。就清丽而言,陆机在《文赋》中最早表述语言的清丽风格:“藻思绮合,清丽千眠”②译成白话文可以这样去理解,组合成文章的语言需要有彩虹般的明艳光彩,清丽而润泽,刘建华的《神山卡瓦格博》和《白马雪山的风》,行笔文风尤为清丽,清丽之中包含儒雅,儒雅本意是君子品行端正,温文尔雅,在文章中常体现为隽永和典雅。作家第一次到德钦。来到雪山对面的飞来寺,有幸近距离触摸卡瓦格博的脉搏,卡瓦博格一词来自藏语,有险峻峭拔孤兀之意,面对雪山直插云峰,氤氲漫漫,作家选用简洁晓畅的词语,一步步完成雪山面貌。“这座巍峨的大山从澜沧江边猛然拔地而起,峰顶高耸入云霄,虽映入眼帘,却远在天际,可望而不可即。全身披着皑皑白雪,云雾缭绕,雍容华贵。”笔锋一转,引出《诗经.尔雅》中的一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短短一百来字,语言能力与语言所指十分自然地变现出来,“皑皑白雪”与“雍容华贵”二词,既有自然景物的如实展示,也有人为营造意境的成分,作家眼观由远及近,首先由山底咆哮而过的澜沧江写起,目力所及,江水寒彻,尽是雄浑清丽,随着视角抬升,山顶的白雪与山腰盘旋的云朵依次出场,犹如电影镜头的转换,自然而然,流畅过渡。山石巍峨,多是青苔或褐色的草皮,云霞在阳光下缤纷亮丽,白的雪映着蓝的苍穹,清丽而儒雅,秀气而隽永,雅致之中蕴涵苍劲与壮阔之美,当作家写道藏民经过异常艰苦与寂寞来到神山,是这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他们面容枯槁,已经疲惫不堪,但是神情却坚定痴迷。年年岁岁,藏民们一代接着一代来此朝觐”用了枯槁之灰白与痴迷之红润作对比,诚然,朝圣神山是艰难之旅,餐风露宿的同时,还有独处的寂寞,如果没有虔诚之心,如果没有坚定信念,朝圣便是一件苦差,然而信徒们却“坚定而痴迷”。没有过多形容词的修饰,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每一段词句,作家都是精挑细选,字斟句酌,以清丽典雅为主,可以说用词准确,语意明白,语句简洁,文理贯通而结构妥贴,语言平易而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

从第二层次精熟圆润而言,在《白水台与东巴文化》一中利用得相当巧妙,精熟的核心在于精字,浓缩为逐字逐句的精确简练。精熟非语言风格的熟能生巧,必须要文字功底过硬才能做到“言简意赅”“文约词丰”刘建华的散文修为,就文字而言,经历了过分理性化原则到灵活多变,显露出“从薄到厚”向“由厚到薄”的推敲,从薄到厚是熟练艺术,由厚到薄是精湛浓缩,对多数作家而言,特别是从事散文诗歌写作之人,尤为关键,理论上而言之,散文以小而精为美,这就要求作家从文字提炼入手,学会打磨文本,做到高度概括。“到了白水台,像是进入另一个卢浮宫。但这是大自然造就的卢浮宫”,这一句是作家对中甸三坝乡白水台的描绘。白水台是什么?有何特色?观感如何?恐怕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卢浮宫举世闻名,人人皆知,作家不去长篇大论地广而告之,而是摒弃物理层面的枯燥说教,只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句,就把白水台的整体视觉之美勾画出来,卢浮宫是法国王权社会时期皇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作家借用卢浮宫的艺术价值衬托出白水{关于文化消失的文章}.

台别样艺术美感,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审美情趣,从另一个价值层面,体现了作家返璞归真的淡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