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麻疹应急预案

时间:2021-10-27 21:13:06 节日作文

篇一:《麻疹应急预案》

麻疹爆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疫苗前时代,麻疹呈典型周期性流行,发病率在传染病谱中常居首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八十年代以来麻疹疫苗广泛应用,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WHO已将麻疹列为无脊灰地区下一个要消除的病毒性疾病。但是在疫苗时代,麻疹流行病学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流行间隔延长而不明显、流行中病例临床表现以轻症不典型者增多等等。我市流动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大,麻疹局部暴发流行时有发生,特别是托幼机构、小学或易感者集中的人群。为了有效控制麻疹暴发流行,加强对麻疹暴发流行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麻疹暴发流行和重大疫情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二、预案启动条件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区即启动本预案

(一)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在10天内发现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

(二)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现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 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7天内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应按泉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泉

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泉政文[2006]388号)的要求处置。

三、诊断标准

麻疹的诊断标准参照GB1596-1995执行(见附1)。

四、控制的对策与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发生麻疹局部暴发或流行时,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疫情的发展趋势和控制暴发流行的需要,在疫区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卫生、宣传、教育以及爱卫会等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及时安排落实疫情处理所必需的人员、防治经费和物资,确保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疫情发生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由疾控机构和相关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处理技术指导组,研究确定控制暴发流行的技术方案。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视发病情况和县级要求及时派人协助。

(二)加强疫情报告

一旦发生疑似麻疹暴发疫情,各级医疗机构应在6小时内(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方式向所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应在6小时内(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与此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疾控机构应认真填写 “麻

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及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并上报。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渠道除疫情系统外,必须上报市卫生局和省疾病控制中心。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在暴发处理完之后7天内,完成麻疹暴发控制调查结论和处理报告,并上报省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暴发结束后5天内向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泉州市疑似麻疹暴发调查处理情况表(详见附表2)。

(三)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对每例麻疹病例都应进行调查。麻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病例个案调查、当地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状况、居住环境、人口流动等内容。对每一起疑似麻疹暴发至少要采集病例前5-10例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同时要采集适当数量麻疹病例咽拭子或尿标本,以便开展麻疹病毒分离工作。要对暴发流行的性质、范围、强度及主要原因及时进行评价和确认,为及时制定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监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苗接种率、疫苗免疫成功率和人群抗体水平开展监测,确定易感人群,预测和控制麻疹暴发。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积极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要定期到托幼机构和学校、厂矿、大型施工工地等集体单位核查晨检记录或出勤记录,及时了解因病缺课、缺勤或医疗机构集中就诊情况。

(五)采取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

流行期间,儿童集体机构应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可疑患者,并送当地医疗机构诊治;暂不接收易感儿童入学、入托; 做好疫情报告;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密切接触者(病人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或有密切接触的同事)医学观察14天。如幼儿园和学校发生麻疹暴发,发生麻疹的学生不能继续上课,应在医院或居家隔离,不要去学校、幼儿园、俱乐部、集会等公共场所,直至出疹5天后。学校应对其他学生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热或出疹等症状,应立即隔离并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托幼机构、学校、影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要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医疗机构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疫源地及其周围环境要做好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

(1)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对患者居住地周围的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应急接种应根据麻疹疫情的流行特征和当地免疫状况等,确定应急接种范围和接种对象,并在同一时间段短时间内完成,接种率应达到95%以上。应急接种的实施应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2)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假如在暴露后72小时内使用麻疹疫苗,可能会提供一定的保护,但多数情况下暴露后接种免疫球蛋白更好。

孕妇和免疫缺陷者暴露后必须接种免疫球蛋白,接触者和小于1岁儿童使用免疫球蛋白更可取。

五、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在麻疹暴发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监测的结果,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疫区在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后,新发病例显著减少,麻疹病例数降至与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入常规防治和监测。

观察在最后一例病人发病后21天内无新的可疑病例,则可考虑暴发终止。

篇二:《麻疹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秦古镇2012年麻疹疫情应急预案

根据《2012年湖北省消除麻疹工作方案》为确保我镇在发生麻疹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范围内麻疹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处理工作。

二、工作原则

在县卫局和县疾控中心领导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三、预案启动条件

在本辖区范围内,凡发生麻疹病例1例及以上的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四、麻疹的诊断标准

1症状:1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2 发热(38度或更高)。3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4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氏斑)。5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2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3实验室诊断:1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2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3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4病例分类:1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条者,或同时伴有1.3条者)。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1.4条或1.5条或3.2条)。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条或3.2条或3.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3.1条或3.2条或3.3条。

五、指挥系统

秦古镇麻疹防控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权雪峰 副组长:罗意

成员:朱绍惠 张耀 汤世林 李春香 胡应莲 刘祖红 解志翔 周珍

各村应急成员:柯美豪 刘勇 罗贤竹 何慧 张才廉 张子存 熊关心 饶从良 胡朋 董承文 陶真 杨耀云

六、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负责做好全镇预情防控指导、麻疹防治知识的学习、处置有关预情的疑难问题、防控督察。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对麻疹防

控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认真排查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处理。

七、医护系统

医护系统主要有罗意、张耀组织对疑似麻疹病人迅速采取措施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送检及时了解并反馈情况,消毒隔离,请专家组参预。一旦出现一例麻疹病例立刻启动本预案。

八、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麻疹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积极做好预防。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和其他多种宣传形式,迅速开展预防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发放麻疹防制卡,提高群众对流感预防的卫生防护知识和意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九、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和各单位的管理

学校、单位出现流感样症状的学生应暂停上课、上班,立即隔离治疗,直至康复或排除流感。密切关注该校(单位)师生(员工)缺勤情况,若发病,应立即隔离。必要时可建议停课、停工。

十、各村防控应急人员名单及职责

全镇共计16个村,各村医负责本辖区的防控和应急工作,做到听从指挥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发现情况首先报告驻村干部和当地村干部。全面做好爱国卫生运动和辖区的卫生保洁工作。 附件:1 秦古镇各村麻疹应急处理人员名单

附件:1

秦古镇各村麻疹应急处理人员名单

篇三:《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l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为及时发现我区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l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幼儿园麻疹应急预案}.

2.1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C或更高)。

(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具备(1)加(2)条者,或同时伴有(3)条者。

2.1.2临床诊断病例:

(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6)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疑似病例加(4)条或(5)条或(6)条。

2.1.3实验室确诊病例:

(7)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8)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9)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疑似病例加(7)条或(8)条或(9)条,以及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1)至(5)条中任一条加(7)条或(8)条或(9)条。

2.2暴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的规定,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确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必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开展麻疹的相关信息报告。

2.3监测病例定义

在麻疹疫情发生后,为了及时发现和掌握新的麻疹病例,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辖区范围内开展麻疹的主动搜索等有关监测工作,期间发现的病例称之为监测病例。而其搜索的范围按现场实际、疫情波及地等情况,由疾控中心具体确定。{幼儿园麻疹应急预案}.

3、部门职责与组织保障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县卫生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对麻疹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监督检查等工作,提高麻疹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

3.1部门职责

3.1.1县卫生局应组织相关部门提供麻疹应急处置所必要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3.1.2县卫生局应急办应组织、协调疫情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3.1.3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麻疹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医疗救护、现场救治等工

作;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标本的采集;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3.1.4县卫生监督局应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救治、防控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3.1.5县疾控中心负责对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医学观察和疫苗应急接种;指导收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麻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开展对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麻疹病例的主动搜索;落实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工作;进行有关样本的采集,并在3日内完成实验室检测工作(有条件地区);负责疫情个案报告的审核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

3.2组织保障

3.2.1制定应急技术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

根据全市麻疹防制的总体要求,科学分析的疫情发生趋势,制订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对主动搜索发现的病例应由疾控中心负责进行网络直报。

3.2.2开展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

在疫情高发季节之前以及在流行期内,疾控中心应对辖区内卫生管理人员、防疫人员、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等进行专项培训,强化麻疹病例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的意识,进行流行病学、临床学、病原学、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培训,推广有效控制疫情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根据本街道实际情况,适时开展麻疹防制工作的应急演练,锻炼出一支疫情意识强、行动迅速、处置高效的善战队伍。

3.2.3配备各类所需物资

县卫生局均应根据疫情预测和防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储备足量的疫苗,配备必要的治疗药械,必要的治疗药品、器械和病床等。

4、应急准备

4.1组织准备

根据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事件的级别,疾控中心向县卫生局提出成

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组织机构的建议。应急指挥机构应迅速组织现场调查工作组到达现场,必要时,地区和市级相关单位和部门也要派人协助调查与处理。现场调查组一般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现场调查组应设立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调查工作,调查组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

4.2物品与器械准备

现场调查组奔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一般应包括:

(1)调查和资料分析用品:麻疹个案调查表以及其它相关表格、记录本;

(2)标本采集和现场检测用品:标本采集记录表、标本采集用拭子(注意用于PCR检测标本采集的拭子,应使用灭菌人造纤维拭子和塑料棒)、自封式塑料袋、标签纸、油墨耐水的记录笔等。

(3)应急用麻疹疫苗。

5、疫情报告

5.1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对于获得麻疹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局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2报告内容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辖区内麻疹病例报告后,在以最快的方式向同级卫生局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同时,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病例确诊后于6小时内填写基本信息(见附表2麻疹个案基本信息表),以传真形式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于个案调查(见附表卜l麻疹个案调查表),疫情结束后5日内上报有关部门。

麻疹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1)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己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初次报告要快,应在调查后2小时完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