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神

时间:2021-10-27 20:01:43 节日作文

篇一:《预言》

预言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 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2、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计划课时

两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雨巷》、作者戴望舒创作的时候只有22岁,非常年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诗歌,作者创作的时候只有19岁——《预言》

一、作者介绍

何其芳(1912-1977), 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作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受到文坛注意,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只有19岁,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一年级。诗人自述,19岁那年的夏天,曾经受到了一次爱情风暴的袭击,“直到一个夏天,一个郁热的多雨季节带着一阵奇异的风抚摩我,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

二、结合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学生听朗读录音,并结合写作背景,思考:

“年轻的神”象征什么?

明确:象征爱情

三、分小节分析

第一节

1、“这一个心跳的日子就来来临”,为什么这个日子让人心跳?

明确:因为爱情要来临了,渴望已久。

2、作者用哪些词描绘“年轻的神?”

明确:夜的叹息似的的渐进的足音,银铃的歌声,年轻的神美丽、温柔、飘逸、神秘。

3、诗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渴望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的心情,幻想中年轻的神突然莅临现实世界正处于青春期少男的身边,他又惊又喜,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阵欣喜,一阵心跳。首节如同一支充满柔情的小夜曲,把读者带进一个梦幻般的宁静、温馨、美丽的爱情世界里,

第二节

诗人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

通过温郁的南方、月色、日光、春风吹开百花、燕子痴恋着绿杨这些词,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这个画面和情感。

绰约风姿肯定她来自美丽温郁的南方:那里有美丽的月色与日光,习习春风吹开百花,多情的燕子痴恋着绿杨。

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现实中不可能有,只能存在童话世界中,只能使诗人留下美妙而又朦胧的记忆:“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第三、四、五节写他对“年轻的神”隆重地接待,热烈地倾诉,恳切地挽留,谆谆地告诫,缠绵地依恋,并把她引为知己。当她要执意前往时,他又表示愿与她结伴同行,用忘倦的歌,温暖的手,明亮的眼睛给年轻的神以温暖,以慰安,以勇气和亮光。至此,诗人已将预言中的神人格化了。诗人愿意陪伴她一路同行,“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第六节

诗人在最后一节委婉幽怨地诉说了自己的怅惘和眷恋。这一切只是徒劳,她如行云,如轻风,如流水般终于弃他而去了。神悄然而至又悄然而去,空留下无穷的眷恋与惆怅。

既给我带来梦幻般的短暂欢乐,又带来无限惆怅。

四、诗歌结构解读

参考知识卡片

足音渐进 意外的惊喜(序曲)

足音引发对年轻的神的描绘、接待、倾诉、挽留

足音消失 无限的惆怅(尾声)

五、“年轻的神”的象征意义

《预言》中把爱情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感叹与失望。

更深一层说,诗人说是在通过这一与爱情失之交臂、得而复失的故事,传达一种对于流逝的青春与时间的惆怅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年轻的神”又象征着必将到来又定会离去的青春。终于,青春的足音走近又消失,时间的脚步“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只给他人留下一点点“空寥的回声”。

六、对预言的理解

“预言”出现在首节“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和末节“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通过问句质疑的方式,使“预言”传达了诗歌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

那就是对人生的“得与失”“取与舍”“蛊惑与抗拒”之间的抉择。在“留下的悲哀”与“失

悔的美丽”之间对时间和生命做出的思考。

七、创作特色

《预言》一诗细致地描写了各种感觉,

主要是以听觉的产生和消失来构思的,把心中之“神”来得突然、去得匆匆之感表达出来。

视觉:月色、日光、春风、百花、燕子、绿杨。“虎皮的褥”“半生半死的藤”“夜的浓黑”等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八、与《雨巷》的比较

相同:“年轻的神”无语悄然的来去,和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出现与消失,有类似的结构。

不同:年轻的神带有欢乐的色彩,丁香姑娘带有浓重的忧愁与哀怨。

篇二:《神奇的七里坪 让生命重返年轻》

神奇的七里坪 让生命重返年轻

北纬30度,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中国,都有着太多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这条穿越了四大文明古国的神奇纬度,也为四川带来了“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七里坪位于峨眉山麓,青山绿水环绕,使其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在这里,一代代的生命健康延年,在七里坪留下了许多的神奇现象。随着纪录片《神奇的七里坪——生命的秘密》即将播出,七里坪的这些神奇现象也将一一展露,而生活在七里坪的人们那长久显现出的年轻态,正是七里坪的神奇现象之一。

已经年过80的李大爷在七里坪生活已经3年多了,当《神奇的七里坪——生命的秘密》摄制小组来到李大爷家时,让正爬在高高的梯子上给房屋刷外漆的李大爷有些措手不及。李大爷热情的接待了摄制小组一行,并讲述起自己来到七里坪的经历。{年轻的神}.

新七里坪人李明轩

李大爷讲述说,自己以前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简单的抬手都非常困难,晚上睡觉衣服都脱不下来,要人帮着拉,经常腿脚发麻,从脚踝到小腿,吃多少药都不管用。后来他对孩子们说,想到外面租房子住,改善下环境。孩子们很理解,带着李大爷老两口走了不少地方,但都不大满意,按李大爷的话讲,就是和那些地方缘分不够。后来有人介绍峨眉山七里坪,李大爷第一次来七里坪感觉还不错,但并没有立即就下决定,后来又陆续在七里坪试住

过一小段时间,发觉身体越来越舒服舒服,便决定就在这里买房住下来。这一住就是3年,李大爷现在都不想下山,有时候孩子们会把他们骗回去,但呆不了几天就又回来了。

摄制小组从见到李大爷的第一刻起就以为李大爷只有60岁左右,但听到李大爷说出自己年过80的时候,都大为震惊。现在李大爷不仅风湿好了不少,每天还要爬上爬下的整理房屋,修剪花草,如今,老两口裁花种草,把个山居小家打理得像花园一样,还将房前屋后的花枝花种分给左邻右舍,生活已是越发有滋有味。用李大爷的话来说:“早已老头老太,依旧青梅竹马”。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乐观开朗的性格,也许就是老两口身心健康的小秘密。

事后,摄制小组就这一现象采访了四川省治未病中心主任、中西医结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大学附属医院四川中医院院长钟森,钟院长解释道,七里坪这个地方,PM2.5几乎为零,周围没有任何污染性生产场地,所以它有很好的自然之气、呼吸之气,还有水土精气。而慢性病事实上就是表现为虚症,有些为阳虚,有些为阴虚,通过这些自然的吸收,人体就能较少地形成寒性体质,即使是寒性体质也能把它纠正过来,达到一种平衡。七里坪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上峨眉山被称为植物王国,在峨眉山生长着3800多种中药材,空气中弥漫着大量抗癌、长寿的微量元素和生命因子,就像一个大药库,无时不在散发对人体有益的药物之气,自然可以帮助人体恢复阳气和生气。

峨眉半山七里坪实景拍摄图

七里坪的负氧离子含量非常高,常年可达60000-80000个/平方厘米,是城市的400倍左右,比成都等周边城市高400-600倍,而室外又比室内高出2-3倍。一般情况下,其浓度晴天比阴天高,夏季比冬天高,上午比下午高,总的来说,高于联合国卫生组织定义清新空气标准的37-50倍。在阿尔卑斯山有公认的“香槟空气”,而七里坪的空气则有堪比阿尔卑斯山的“薄荷空气”,这是七里坪五宝中让人体感觉舒服的第一法宝,也是让七里坪人重返年轻的神奇之处。

篇三:《年轻牧者灵修心语》

年轻牧者灵修心语

《见证》45卷443期,2015年。115-117页。

张阔神父

“牧者”的概念犹如一副生动的画面,牧羊人带引羊群到达水草丰盛之地的景象跃然眼前,甚是唯美。作为一年轻司铎,至今有四年的铎龄,其中两年的牧灵经验,格外怀念。特别是与教友同在,牧者本色方显充盈,在互动关系中灵修得以升华;作为司铎,不仅与教友,更应与同侪司铎之间保持良好的友谊,且与天主的相遇是整个牧者灵修的根基。

一、与天主相遇

祈祷是与天主相遇。耶稣是祈祷的典范,福音中常会见到耶稣祈祷的身影,拣选门徒时,耶稣彻夜祈祷;五千人吃饱后,群众要拥立耶稣为王,耶稣退避祈祷(若六15);耶稣受难前夕,于山园祈祷(玛二十六36);即使是在十字架上,耶稣向父生动的祈祷画面(谷十五34;路二十三34,46;),深印于人心中。 作为年轻神父,祈祷方面偶尔会偷懒,有时认为进教堂需长时间停留,因此之故履行完日课之后,便甚少进教堂。最近,拜读些许圣人传记,随手翻看若望二十三世教宗的《灵心日记》,发现教宗修道之初,有路过圣堂便会给与耶稣打招呼的习惯。由此而受其启发,可以根治我与天主相遇甚少的毛病,即凡得空之际,便进教堂与圣龛中的耶稣打个招呼,哪怕是点头、鞠躬的瞬间,因为这会养成我时刻与耶稣相遇的习惯。

二、与同侪情谊

与同侪司铎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度影响牧者度奉献生活的质量。当方济各.沙勿略风尘仆仆于亚洲大陆,与一起创会的伙伴暌别经年、相隔万里之际,使他斗志昂然的,只是他带在身边的几张纸,纸上载有他每一位伙伴的签名1。伙伴的友谊支持着沙勿略对福传梦想的追求,亦承载着双方彼此的诚挚情谊。 1 克里斯.劳尼著,陈晓夫译,《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启示出版,2012。

记得修院毕业在即,修院神父提醒,日后在自己的铎职生涯中,即使没有遇到神师可以倾诉,但亦要有知心的同学,可以畅聊。当时不甚了解,晋铎之后,堂区事务繁杂,心神疲乏,得闲之余,在与同学畅聊一番后,方品味出神父忠告之甘美;每每遇到困境之处,便会得到来自教区神职兄长的扶助,感念万分,同时也深深体会到神职生涯中,我并不是一座孤岛。

三、与教友互动

大陆改革开放之后,信仰得以逐渐恢复。由于文革而导致教堂所剩不多,神父们牧灵心切,只能在教友家庭中举行弥撒,大人小孩全都在场,往往人数之多,无法容纳,便再开拓一个家庭作为聚会之用。从小耳濡目染,虽当时并未领洗,家中唯母亲一人为教友,亦感受到神父与教友的良好互动氛围。然不多年之后,列身于神职行列的我,或许拜神父家庭聚会所赐。

于夏,有幸与原住民相处,记忆深刻之处,莫过于一教友分享她家庭的信仰奇迹。感动之余,发觉我的心是火热的,方才明白厄玛乌两门徒火热的心原来是这样的(路二十四32)。重要的是,我的信德增加了,深深体悟到信德会成长,难怪乎耶稣常常提到小信德,涵义便在于此,当我们分享信仰的时候,信德便会成长,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神父的信德与教友一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探访教友,聆听教友的生活故事,与教友的良好互动关系中,神父的信德才逐渐成长;作为教友,不应只是与神父分享自身的生命历信仰程,也应与教友之间彼此分享,信德藉此而得以成长。

圣召锐减的时代,作为司铎确属不易,肩负教会的使命,承载众多教友的希望,忙碌于堂区,行走于机构,一堆繁杂事务缠绕一身。缺乏与天主的相遇,厌烦之心便会顿起,难以为继。教友拥爱神父,但神父更需自爱,而祈祷中与天主相遇、与同侪交心、与教友互动便是良好的开始。

篇四:《写给曾经年轻的我们》

写给曾经年轻的我们

楔子

留不住的岁月,留不住的人……在一个原本不属于伤感的季节,原本该走的人都走了,就像我们最初的那样,来的匆匆,走的也匆匆。很多原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变成了一种回忆里潜藏的奢求和渴望。暮然回首,才开始惊奇的发现,这些匆匆岁月里竟然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有的曾经期待过,有的不曾想到,有的竟那般意外的发生了。我知道,其实对岁月的怀念,多的是对人的怀念。我记忆里珍藏的那些人,才是我对过往最深的眷恋。我那疼痛的,忧伤的,快乐的.......装满欢笑和泪水的岁月因为他们才有了幸福的光点。今夜,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而我却像一个失落的孩子,在记忆里等待他们的出现。人生有一种疼痛可能就是明明很眷恋,很依赖,却无法让等的那个人知道,明明有很多想说的却始终说不出来......欲言又止何尝不让人难过,心酸,黯然伤神?而过不了多久,很多曾经一时的想法又在时间的沉淀后变质,腐烂。我知道,我是一个善于遗忘的人,真的好害怕过了这一段想念的日子,我就再也想不起那些曾经一起结伴同行的人,甚至忘了想念的他的名字。真到那个时候,我该怎么办?努力的告诉每一个我曾经想念的人们,我没有忘记你呢,只是我记不起你的名字了。又或者就很大方的丢掉这一段回忆吗?这样写满忧伤的文字原本不是我所擅长的,但在这个多雨的季节似乎变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习惯给自己的未来作最坏的打算,自己也不再是往日那个抱着梦过日子的女孩,不知道是不是又进入了人生另一个可悲的阶段?哎,不管了,反正我知道,再过一段时间它们也都会随着记忆慢慢散去。

不知道自己是从哪一天起开始讨厌写字的,很久不写了,有些原本就不该有记忆的记忆也一点一点地退却了。不知道是不是会有那么一天,我就那样悄无声息的失忆了。终于我又长大了一点,这个过程走得好漫长,眼泪少了,内心却跌宕起伏。常常心中憋着千言万语,一瞬间却又欲诉无言了。蓝调一直以来都代表着一种忧郁,今天听着朋克的曲调,更觉得疼痛。即使只有简单的吉他伴奏,也感觉每一句都在撞击耳膜,敲打心扉。快乐的时光背后,随之而来的总是淡淡的感伤,虽然一直尽力让自己假装不难过,可当周围安静下来,一切就又都恢复到原点了。为赋新词强说愁,都是感情细腻的孩子,微不足道的东西都能在心中掀起轩然大波。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缠着,越解越难。妈妈又在听着邓丽君了,虽然那些歌早就被我们封之为陈旧的经典,可在妈妈的心目中,它们却是百听不厌。新生代一天多似一天,而我却不是在慢慢年轻。总觉得的生命是短暂的,即使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也未必觉得自己可以心满意足的死去。总嚷着要充实自己,其实也不知道究竟怎样才叫真正的充实。繁忙紧接着繁忙,辉煌紧接辉煌,我原以为这样就足够了,可是从来没有觉得充实。日子还在平平实实的过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平平淡淡的......

28岁的我,有一个爱我的未婚夫,工作稳定,有房有车,生活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却也踏踏实实,有滋有味。在28岁的某一天,在一个温馨的咖啡馆里,喝着我最爱的拿铁,听着我最爱的歌,我那年轻有为,高大帅气的未婚夫向我求婚了。十几克拉的大钻戒,闪闪发光,就那样摆在了我的面前,然后他望着我,含情脉脉地对我说“嫁给我吧?”我回望着他,这一刻,我在期待了好多年的这一刻前,迟疑了。我想嫁给他,可我还有一件待我确认的事。一件很多年前我就应该去确认的事情。如果,你也在年少轻狂的时候爱过一个男生,可最终还是错过了这个男生,你会理解我。不管怎么样,请你听听我的故事。

第一章方言

这一年我15岁,跟随父母回到了他们的故乡,那个记忆中存在过却又无比陌生的城市。很快,爸爸就为我联系好了高中的学校,离家很近,加快脚步5分钟就到了。据说是为了方便我上学专门买的离家近的房子。我欣然接受了,要不又能怎样呢?虽然我内心对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有着满满的不舍,虽然我打一开始就不支持爸爸的决定,可我又不能为爸爸的工

作做任何的改变。回家之后陆陆续续见了很多人。爸爸妈妈的亲戚,同学,朋友……他们总是那么的滔滔不绝,说话时带着一口浓重的方言,说着我没有半点记忆的东西。例如小的时候抱过我,两岁的时候爸爸蘸酒给我喝,喝醉了,脸红红的等等。每每方言响起时,总是让我感到别扭,浑身不自在,以至于我在这个地方待了十几年也没学会,这是后话,以后再慢慢细说。那是一种带着点四川口音的语言,可又没有四川方言的顺畅诙谐。可能是出于照顾我,每当话题转向我时,他们的语调总会来个180度的大转弯,说着一种令人更加别扭的“第三种语言”,方言不像方言,普通话不像普通话。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语言被当地的人们称之为“西普话”,即西厢普通话。每一次我都小心翼翼地附和着,听着半懂不懂的语言,微笑,点头,尽力回应。有什么办法呢,打我出生起就生活在新疆,父母也入乡随俗,基本上不说方言,我自然而然也就不会说。

转眼就到了高一开学的日子。开学的第一天,我怀着激动又无比忐忑的心,踏进了学校大门。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家都铆着劲儿往大黑板前凑。哎!开学的第一天面临这么大的挑战。我穿过吵吵嚷嚷的人群,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靠近贴满分班表格的大黑板。最后终于在密密麻麻的字迹中找到了我的名字。高一(13)班,九号楼二层西。还好我个头算高,要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挤进去呢。学校也真是的,也不提前通知我们,非得开学了自己找,徒增这么多麻烦。这样想着,不知不觉中,我走上了九号楼二层,在最西头的位置找到了高一(13)班的门牌。望着这几个字,我内心波澜起伏,不禁暗暗皱眉“我能适应这里的高中生活吗?”“我能跟大家友好地相处吗?”很快我的疑问就有了答案。

走进教室,零零散散地已经来了不少人。大家都是从不同的中学考进来的,所以也没人对我产生多大的关注。我快速环视了教室一周,心里默默地分析着各个位置的优缺点。其实在来之前我就想好了,我要坐第三排,位置适中,不会受到粉笔灰的侵袭,又不会与后排的同学同流合污。可能有人会批评我戴有色眼镜,可自打我上学开始就被告知后排的位置是留给差生坐的,而我,无论何时都是一名好学生。片刻思考后,我挑选了第三排最靠右的位置坐下,紧邻窗户,又靠近老师的讲桌。陆陆续续地,教室里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漫天飘散着那让我难受至极的语言。为了避免与邻桌的人有任何交流,我低着头默默地整理我的文具,将它们摆放整齐。就在这时,耳边响起一个温柔又带点俏皮的声音“同学,这有人坐吗?”总算听到标准的普通话了。我微微抬起来头,“没有,你坐吧,”我都没有认真思考,就说了出口。听到我这么爽快的回答,她似乎很是欣喜,毕竟到现在这个时候了,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