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成长【学校生活】

时间:2021-10-27 18:11:42 节日作文

篇一:《在这里我们一起成长》

在这里我们一起成长

会泽县龙家长小学 幸金正

‚会泽七子‛生于大山,长于大山,通过自身努力跻身城市求学。毕业后,面对城市繁华的诱惑,他们毅然回到大山,试图改变大山孩子的命运。于是,他们相遇在了一起……

他们的青春在大山里燃烧,他们不仅教孩子读书识字,还为孩子买菜做饭。他们不仅用知识点亮孩子的未来之路,他们还亲自拿起锄头为孩子修了那条由学校通往家里的路。这里,尽是关于奉献的故事。

7位“80后”大山深处执教记

7名‚80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教书、修路,用自己的青春,点燃了大山深处的希望。

年轻教师修路照被上传微博

前些天,刘顺跃等人自发在山间修路的照片被人传上微博。经本报记者实地了解,修路的7名年轻人分别是:刘顺跃、陈仕华、幸金正、蒋正阳、刘玉良、周凤慧、程谨,全是‚80后‛,他们都是龙家村小学的教师。这个学校的教师,还有52岁的孙秀明。

微博中的那条山路,是龙家村小学通往乡里的唯一一条山间小道。而他们之所以会自发组织修路,一是担心学校学生上、下学路上的安全问题,二是为了保证惠及全校131名学生的营养餐供应。 由于路况极其简陋,学校买菜的小

货车经常陷在淤泥里动弹不得。为了不

让孩子们挨饿,也为了不让孩子们满身

泥水地来上课,刘顺跃等7名年轻人决

定自发修路。此后,他们每天下午放学

后便自发前往修路。

7人中大多曾有留在城市的机会

7名‚80后‛,最大的30

岁,最小

的只有24岁。全部生于大山、长于大山,都是毕业于省内大中专院校,大部分人曾拥有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然而,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做出了一个共同的选择——回到山村,执教山村。

过往的生活、学习经历,使得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囿于山区小学困窘的生活条件,绝大多数城里人不愿意来,而多年来,贫苦山区的小学教育本身就已落后外面太多太多,那么,如果连曾经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都不愿回来,那还会有谁愿意来?

为此, 校长刘顺跃,从2002年开始,就坚守山村小学整整10年。教导主任、26岁的陈仕华因执意前来山村执教,不得已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

‚早就跟不上同龄人的脚步了‛,学校仅有的两名女教师之一周凤慧,很不愿去县城,因为她们觉得自己‚土气‛惯了,到县城会不适应。

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女教师程谨临近生产,不得不离开学校待产,而同为该校教师的丈夫刘玉良却留在了学校。

就是这样,7名‚80后‛用自己的青春,点燃了山村的希望。

用青春书写“云南精神”

楔子

继‚云南精神三部曲‛首部‚陆良八老种树记‛系列报道感动社

会各界,充分印证高原情怀、

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后,都

市时报再次推出‚云南精神

三部曲‛的第二部:《‚会

泽七子‛依山记》。这是来

自曲靖会泽的7位普通‚80

后‛山村教师的故事。

他们没有苦情戏,没有

衣衫褴褛的艰苦奋斗模样,

但他们却阳光、上进。他们

继承着乐于奉献的高原情怀,但又不只如此。他们有着‚80后‛的时代特征,这使得他们不只是苦干,更有着对高原大山的智慧注入。会泽的这7位年轻人是来自大山,在大山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没有选择城市,而是集体回到最偏远的山区小学任教,而且还要修好孩子们的上学路。他们的身上,闪烁着新时代云南精神的光辉品质。 今天讲述的部分只是这个感人故事的序曲,他们接下来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龙家村里的七子之歌:不怕入错行

刘玉良,男,1982年生,会泽县老厂乡田尾巴村人。宣威师范学校毕业,2012年5月入职龙家村小学。本学期担任一年级班主任。 为人处事稳重成熟,但经常显得心事重重,也许这跟他的孩子快要出生有关。因为厨艺精湛,聚餐的时候,他总是充当厨师长。 程谨,女,1986年生,彝良县龙安乡山乐村人。曲靖师范学院毕业,2012年5月入职龙家村小学至今。本学期请产假。

刘顺跃,男,1983年生,党员。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箐村人。玉溪农校毕业,2012年3

月就任龙家村小学校长。本学期兼任四年级

篇二:《2015级大学新生开学典礼致辞:让我们一起成长》

2015级大学新生开学典礼致辞:让我们一起成长

2015级大学新生开学典礼致辞:让我们一起成长

亲爱的2015级全体新同学,大家晚上好!

伴随着夜幕降临,郑州大学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隆重开幕!我们迎来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的13739名本科生、4632名研究生和来自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的306名留学生新同学。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新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向养育和培养你们的家人和老师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河南地处中原,她不仅是第一人口大省、第五经济大省,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中原”一词,代表的不仅仅是区位,更代表着中华文化;“中国”一词,最初指的就是以伊洛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曾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此,从而造就了悠久、厚重的中原文化;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其四。河南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中原文化历史灿烂,在这里产生了最早的汉字:甲骨文,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以及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等。

郑州大学植根于中原大地。她起源于1928年的国立河南大学,建构于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所高校的强强联合,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也是一所具有自己办学历史与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学校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文学、医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现有128个博士点、261个硕士点;有108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化学、材料、医学、工程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占地6540亩;现有在职工作院士7人、长期工作院士18人;学校拥有附属医院9家,开放床位2.2万余张。

从区位到历史,郑大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郑大独特的文化。正如前面提到的背景,这种文化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因:一是植根中原,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沉稳厚重;二是开放包容,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来自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的同学们多元文化交融荟萃;三是多学科贯通融合,12大学科门类的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交汇、相互碰撞;四是历史积淀,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在自身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校园文化„„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郑州大学文化的惟一,从而也塑造了郑大的办学特色和郑大人独一无二的精神品格。当大家走进四个校区美丽的校园时,不知是否感触和领略到这种文化的所在?

大家熟悉三字经中孟母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为了培养儿子,孟母三次搬家,择邻而处。今天大家选择郑大,不仅选择了郑大的学科和专业,更选择了郑大的这

种文化。郑大今天欢迎你们,就是以郑大的文化涵养去滋养每一个郑大人,以“郑大的文化故事”讲述你们每一个郑大人的成长故事。

同学们,这就是郑州大学,是在未来三年、四年、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陪伴你们成长的地方!在今年7月20日高考录取通知书签发仪式上,我对第一批签发录取通知书的同学说:“大学不轻松,大学要从容”。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我来具体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大学为什么不轻松?

首先是学无止境,知识学习为大学之首要。尽管你们已经进入大学,但还必须好好地学习知识,别忘了你们是求知识来的。你们靠着已有的知识获取了大学的门票,但你们更要通过获得更扎实的知识功底去走向社会。我们说,郑大的新生都是优秀的学生,但我还要强调,郑大的毕业生都以基础知识扎实,发展后劲大而著称。当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生活的时候,你们必须面对繁重的基础课学习,这应该是大学给予每位同学的第一个考验。基础要打牢,首先是基础课要学好,本科生和研究生都要如此!在郑大,人才培养有标准、课程设置有体系、培养过程有计划,就是要给每个人塑造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前,我们特别强调能力培养,但能力提升也是以知识的获取为基础,没有知识,也难有能力!

其次是强魄健体,彰显生命的活力。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过程,“虽然我们不能决定明天的太阳几点升起,但我们能够决定我们每天早上几点起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大学要打好身体的底子,要增强体能,培养一种体育爱好,养成一种锻炼习惯。人的体质好了,自然就会有“精气神”,随之心胸也会更加开阔、学习的压力也就会变成动力。运动赋予我们的不仅是体魄,还“文明”其精神,让我们得到素养提升和心智历练。

最后是德才兼备,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除了丰厚的知识,除了健康的身体,作为一个社会人,还应该有什么呢?大的方面说是你的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小的方面说如待人接物与为人相处等等,所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如果说,高中阶段的成长标志是,获取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那么大学的成长标志就是,专业知识的获取以及人格的基本成熟。今天一开始我就反复讲郑大文化,就是想大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进行人格与价值的塑造,实现全面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充分相信大家的文化自觉,但我还是要给同学们一个特别的提醒。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讲,校长的责任是配置资源,但作为一校之长,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引领和营造大学的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这就是办大学。这里我也给同学们出一个思考题,从迎新车上要求同学们给父母让座,到迎新周的观看阅兵式、校情院(系)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以及两周严格的军事训练,不知道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信息?

怎样才能从容地上好大学?

首先是有理想。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俞敏洪先生从小就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并谓之“穿越地平线的渴望”。唯有树崇高之理想,才会有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才会有攻坚克难的前进动力,这正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保障。唯有立宏伟之志向,才不会吐槽大学里三点一线太单调、专业学习太枯燥,才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了艰辛,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勇拼搏、无怨无悔、矢志不渝。路漫漫其修远兮,士不可以不弘毅。

其次是有自信。自信是一种高贵脱俗的气质,是坦然豁达的心态,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只有历经风雨、战胜挫折,才能赢得真正的自信,这是大学生活的“必修课”,也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大学不仅仅意味着光荣与梦想,还意味着不断的挫折与挑战,譬如专业学习的压力、毕业求职的艰辛等等。有的同学在挫折中丧失了自信、迷失了自我,而更多的同学却在挫败中强大了内心、战胜了自我,“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最后是要踏实努力。知足固然常乐,但绝不是不努力的理由。在刚刚过去的俄罗斯喀山游泳世锦赛上,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学子宁泽涛勇夺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冠军,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该项目世锦赛冠军的亚洲人。人们在惊叹他22秒完美表现的同时,却鲜有人关注到他十余年与泳池、伤病、挫折抗争的漫长历程。从一个瘦弱男孩到世界冠军,十余年的磨砺告诉我们,成长与付出往往同步,成功与拼搏永远同行。钱钟书先生在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宏愿就是“横扫清华图书馆”,正是因为数十年如一日的埋头苦读,才成就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大师。所以,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坐得“冷板凳”,学得真功夫,做出真学问。

同学们,在历史与未来面前,我用15个字来概括郑大的成长发展之路,那就是“大学之综合”、“学科之特色”、“治理之现代”。“大学之综合”是我们走过的路,合校15年来我们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学科之特色”和“治理之现代”则是我们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着力推进内涵建设,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和一流学科,构建科研创新与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实施综合改革,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寻求不竭发展的内在动力。

成长,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人生经历,是一个从蜕变到涅槃的历练。在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布局中,郑州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能否站在国家发展的起点上,努力把握国家的节奏,把郑州大学带入一流大学的行列,我们——包括今天的每一位新同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9月3日,我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当雄壮的国歌响起,当威武的三军走过,我深深感受到祖国的成长和壮大。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处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作为一个大学,作为大学的每个人,必将担负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快马加鞭。同学们,创造郑大新辉煌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你们手上,你们不仅是郑州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更是参与者与建设者。希望你们用青春激扬的汗水,浇灌你们的人生梦想,用矢志不移

的奋斗,谱写郑大辉煌壮丽的新华章!

篇三:《校长发言稿:让我们一起成长》

校长发言稿:让我们一起成长

校长发言稿:让我们一起成长

20xx年,在做了十年校长后,我到xx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可以从容的审视英国的基础教育,同时,也可以静下心来对过去教育工作做个全面的反思,用比较教育的方法对中西方教育有了一个思辨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基础教育,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必言必称希腊。

教育其实很简单,不能人为的复杂化,孩子可以自然成长,不要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

教育即生活,孩子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同时也是他们当下实实在在的童年,少年丰富多彩的生活,理性思考教育,理性对待分数,不唯考试,不怕考试,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定律”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遵循的规律,任何阶段的过分透支都会对生命和生活的质量带来损害。

轻负担中实现高质量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追求,高质量也不仅限于高分数,学生的高质量。应该体现在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浓厚的学习兴趣,强健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最终形成孩子们独立学习和生活的技能,伴随他们成长,受用一生。

20xx年回国后,我到了xx学校担任校长,我庆幸自己有了一块崭新的试验田,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我在思考,要给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要给我们老师怎样的教育思想,要怎样来回报家长对我们的厚爱,把学校办成一个怎样的学校?我希望能结合中西方教育的优势,在义务教育阶段探求一条现实、科学的途径。

为此,我们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办学思想:让我们一起成长。强调的是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的共同成长,学生享受学习,教师享受教学,家长享受孩子的进步,社区享受学校的文明,这就是我们的理想追求,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教师心中的祖国和民族,就是我们眼前一个个鲜活的学生,教师如父母,用心爱孩子,服务是教师的灵魂。这种思想,已经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的共识。七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我们学校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了以合作文化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发展了家长、教师亲密的伙伴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格局初步建立,书香校园,成为学校显著的办学特色。低碳环保教育深入师生心灵,阳光体育锻造了师生强健的体魄。每天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的上学,家长们满怀希望的把孩子们送进学校,教师们无怨无悔的工作,我仿佛置身于花海丛中,幸福的享受着校园的和谐之美。

我的梦,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壮语,也没有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但我坚守着,用最真诚、最朴实的心,脚踏实地的为师生们点燃希望的火种。在和谐、快乐、健康中共同

成长!

篇四:《阳 光 下 我 们 一 起 成 长》

阳 光 下 我 们 一 起 成 长

---南街小学心理健康先进校汇报材料

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500名中小学生中有5.85%的孩子有过自杀计划,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念头。2005年,北京大学对全国13个省市中小学生调查显示,20.4%的学生有自杀想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徐光兴博士透漏,,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问题而失去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头号死因。2013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中国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5.16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总数的70%以上。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令人深省。难道这不是社会的悲剧,教育的悲剧,家庭的悲剧吗?而造成悲剧的最大杀手就是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作为拥有半个多世纪发展史的南街小学,早就认识到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近几年来,按照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把教师,家长,孩子作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把让每个老师,每个孩子,每位家长的心里充满阳光,脸上洋溢笑容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真正实现了大教育。

一、注入财力物力人力,为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1、建立心理咨询室

我校始建于1957年,当时是一排平房,1982年平房翻建,建成了四层单面教学楼,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校舍。那就是说,我们的校舍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舍陈旧,教学设施陈旧,需要改造修缮的地方很多,因此每年维修校舍需要很多资金,学校入不敷出,财政捉襟见肘。尽管这样,学校在办公室有限,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把三楼近50平的办公室开辟成心理咨询室,也就是现在的“心语小屋”,并投资两万元装修室内环境和完善教学用具,安置了档案柜,电脑、沙发、书柜、发泄玩具。孩子们,老师们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倾诉空间,喜怒哀乐可以在这里毫无保留的释放。{我们一起成长【学校生活】}.

2、配备专职教师

南街小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一流的教师队伍注定了学校的规模。去年学校有2100多学生,114名教职工,今年秋季,调配之后还有1700名学生,教师101名,这样师生比例尚未达标,一直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可是,教育不能等,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等,校领导经过商议,决定把有爱心,有耐心,有事业心,爱岗敬业的陈淑萍老师设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学生、老师、家长的心理咨询、疏导工作。这样,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就多了一个知心朋友,多了一个倾诉对象。

3、设置师生《心灵寄语》箱,《心灵港湾》箱

教师工作中时常会有压力,对学校的制度,管理上也许会有看法,对领导们的工作方法也许会有质疑等等,但有时会找不到合适的

时机,合适的方法进行交流,长时间积压在心里,势必影响健康。为此,学校为老师们设置了《心灵寄语》箱,教师们无论对哪个方面有看法,有想法,有建议,又无法直接沟通的,就可以通过不记名书信的方式投掷在这个箱内,学校领导会定期开箱,阅读,汇总,然后通过合理的方式给以解答。这种方式不仅保障了教师的健康,还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是对事物也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他们每天也同样或喜或忧的生活着,心理受外界的影响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对学校在内心说着悄悄话,这里面也少不了抱怨,这就是属于他们的隐私吧,可是他们也会有要说出来,想说出来的欲望。因此,学校为他们设置《心灵港湾》箱,心理老师会即使排解他们心中的顾虑和不快。

二、常规工作制度化

1、定期家访制

家访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最佳方式,也是了解学生的最佳捷径。我校要求每位班主任老师每学期对每位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不包括电话访谈,科任教师对问题学生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可以电话交流。家访的目的不仅仅是关注孩子某个阶段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每个人都知道,身体病了,吃了药就会药到病除,可是心理病了,就很难找到药方了,严重的会无药可医。因此,学生出现心病我们一定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家访就是我们发现问题的办法,也是家校形成合力的桥梁。

2、定期开放制

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定期向学生开放,向老师开放,向家长开放,每周要向学生开放一次,每月向老师和家长开放一次,陈老师在开放日要接待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疏导。几年来,陈老师在这里接待了几千人次学生的来访。李校长和王书记要在家长和老师开放日接待老师和家长,解决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压力。几年来校长书记接待的家长和老师几百人次。

3、定期心理检测制

每学期要对学生进行两次心理健康测试,形式不限。可以通过问卷,座谈等,但是要有记录,有分析,有总结,这样便于跟综辅导。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有一次心理健康测试,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三、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身心

1、执行课标,心理健康纳入地方课程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心理健康课程也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之一。我们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课程安排在地方课中,不折不扣的完成教学计划。

2、把好心理健康课堂关,学生健康发展

高效课堂产生的前提是备好课,因此学校教学部门严格把好心理健康课程的备课关,每节课都要有详实、科学、实用的教案,确定三维目标,还要备好每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准备的课堂才会有序、有计划的完成任务。除此之外,教学人员还严把上课关,知

识,情感等各个方面都不能出现漏洞,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都要科学合理。对教师的教态、语言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心理健康是一门新课程,我们都缺乏经验,为了促进高效课堂的发展,我们曾经多次请郝凤琴老师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这门学科教学中也取得了一点成绩。2010年,崔晓静老师执教的《我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获得市级优秀课。2012年,张歌执教的《巧妙说“不”》获得区级优秀课。目前,我们这一学科的兼职年轻教师桑立会、郝璐璐在茁壮成长。

3、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融会贯通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由于各种学科资源的不同,学生在各类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各种不同心理品质的支持。如科学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数学课中的法则、定理、抽象的概念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音乐疗法也正被人们所接受。除了学科课程本身的资源外,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种种隐性资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资源。如在课堂互动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上老师的表扬与批评、老师对学生

篇五:《我的初中生活作文800字!》

时光荏苒,已逾六年。小学生活像一抹彩云从飘向天边。我已经从一个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走进小学的小孩子成长成为即将步入初中的青少年。当我载着小学师生们的欢笑与祝福,离开小学时,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担忧。虽然我已经见过了中学的老师同学们,可是我仍然十分不安。我想:在初中,我的学习还能在班里名列前茅吗?我的自信心还会那样充沛吗?我的初中生活还会像小学那样快乐吗?许许多多的疑问产生在了我的脑海中。那我为何不来畅想一下初中的生活呢?

在阳光灿烂的九月一日,我踏进了这个诗情画意的学校:宁化城中。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教学楼和一片绿色,在秋日和煦的阳光照映下,随着微风摇摆着它的枝桠。走在新学校的路上,心中充满惊喜:中学的校园可比我的小学校园大多了。走着走着,我走进了新教室。看到了陌生的同学,我的心里不免有些紧张。我即将在未来的三年中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班主任老师走进了班里。我们已与她见过一面。在未来三年中,她将像我们灌输知识,培育我们。在这以后,我就脚踏实地的开始了三年的学习。

每天,我在和煦的晨光照耀下朗朗读书,在充满阳光的教室里快乐的学习,在宽敞的校园里与同伴玩耍。我们成为了一个大集体,就像小学一般,共同分享阳光,分担风雨。 初中的功课于小学比起来十分不同——压力要大得多。为了不让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我不知疲倦的读书,做笔记,想把只是一股脑的都装进脑袋。虽然尽管这样考试也有失利的时候,可我从不气馁。每天忙忙碌碌,心中感觉十分充实。 由于我的性格十分随和,很快就在新的集体中结交了许多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还是不是的开开玩笑。我们一起成长,相互影响,慢慢慢磨合,相信三年后,也会“友谊地久天长“。

初中的生活,当然是快乐的。我在北大附中的校园中,度过了一载又一载光阴,转眼间,时光的轮盘又往前转动了三年。我们又度过了初中那每一天的阳光灿烂,再次依依惜别,再次载着师生的欢笑,祝福,踏上了高中的征程。 不过,这一切还都是畅想,真正实现还要靠我脚踏实地的去做。那么,就让我从现在开始努力吧!

篇六:《来吧!亲爱的女儿,让我们一起成长》

在女儿家长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老师、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黄老师给我提供这么好的一次机会,能够与各位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也感谢各位家长能够在百忙之中听我的唠叨 。

其次,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家长,向为孩子们的成长倾注了爱心与热情、汗水和智慧的老师道声 “ 辛苦了! ” ,感谢各位老师为孩子们付出的辛勤劳动。

最后介绍一下自己:我叫王榜乾,是本班学生王蜀的父亲。目前在务川县民族中学是从事高中工作。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在座的各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出息,我也一样。其实在接到黄老师的电话,说让我准备一下在这个家长会上讲“家庭教育”和“家长与教师沟通”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说心里话要我说什么教育孩子经验确实我说不上来,在座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比我强多了。比如杨晰钰同学的母亲做得很好。比如我的妻子。可以说我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再说我的孩子也不算是特别优秀的,不过我也感到很欣慰和自豪。因她在许多方面都比较均衡发展,尤其在同学相处之间及对待长辈方面做得比较好,爱好也比较广泛,规范办做什么事都尽心尽力的。在这里我也不说什么教育孩子的经验了,因我们的孩子都是高二的学生了,下半年面临进入紧张的高三学习,因此我想与在座的家长交流一下高二阶段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去做?对此谈谈我个人的看法,说到不当之处请各位家长多多指教!

1、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多鼓励、少批评,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是否责怪多而鼓励少,是否自己说得多而听孩子说得少,父母要经常反思怎么和孩子的交流。父母和孩子交流时我认为要做到二点:一是让孩子诉一诉学习和生活上的苦;说起这点我妻子深有感触,以前我女儿读初中也会经常会在她母亲耳边发牢骚,说:老师不怕我们累死,

天天布臵这么多作业,也不想想我们能不能做完,做的质量如何?就知道一味布臵。我听后就着急,心想这下惨了,女儿开始厌学了,一着急就反驳她说:“这有什么呀,人家能做完难道你们就不能做完吗?再说老师也考虑过的。”她一听就烦了,就气乎乎地说:“人家在你们面前诉诉苦也不行呀!”一听她这话,我心里感触很大,后来静下心来想想,作为父母不但要听孩子讲的趣闻逸事,更要听听孩子的抱怨、诉苦。这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再说孩子不跟父母讲跟谁去讲这些。例如生活(补助学校的事例)。第二跟孩子交流时奖励和激励先于批评、惩罚。不要一张嘴就批评,且没完没了,我们作为大人也喜欢听好话,何况还是孩子。适时的奖励和激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孩子有了自信学起来就有了兴趣。孩子的母亲一直采的原则:进步了就表扬,学习或生活出了问题帮她分析给予纠正。这样孩子在不断的表扬中不断的自信起来。

2、我们要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她全面发展。

现在孩子面临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内心不平衡的心态加剧,或让孩子感到郁闷、感到委屈。要是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及时给予缓解,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身心上的健康是是孩子学习的本钱,是孩子学习上的强大后盾。有了这本钱后,作为家长应不断鼓励她要求全面发展,培养她各方面的能力。我经常跟她说:“学校组织的活动尽可能参加,只要你们尽心尽力去参与了,我是不会太在乎最后的结果。”这样她在鼓励下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比如参加学校校运会、篮球比赛等。

3、发现不足,及时提醒。

比如她在读高中的时候英语很不好,我就从高一下学期到初高上学期就提醒她要好好补起来,这考试女儿的英语有了一些进步。我很高心,也发短信祝福女儿。但还要更好的提高,我想希望她暑假好好补习英语基础知识,语文也许要好好补习一下。只有基础扎实了,成绩就会明显的提高,对这些课程也会感兴趣了,会去钻研、会去攻读。,成绩自然会提高。

4、学习和休息相结合。

学习累了给她适当的看看电视,看看杂志或者做点家务活,星期天带她到外面去走一走,买点东西,这样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她在做作业的时候,我不看电视,只做家务活或者看看书,让她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5、家长和孩子要多沟通和交流。

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轻教育,重沟通,彼此在沟通中交流各自的思想,把我们的人生经验介绍给他(她),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体会,去理解。这一点我妻子做得很不错,沟通的时候,我女儿与她母亲俩像朋友一样聊天,很轻松,也很快乐,我女儿的性格很内向,她有时候会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带到家里来说,她母亲会肯定她好的想法或者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她不足之处。这样进可以培养孩子好的性格。还有女儿自己做饭时经常打电话质询他母亲作何做菜。她妈妈耐心提在电话里考诉她。这样很好地提高女儿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6、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我女儿成熟的比较早,从小也很懂事。从初中开始,在生活上我和妻子就不怎么管她了,早晨就给她一个闹钟,让她自己起床,到外面吃早餐,然后去上学,中午在学校里就餐或者在外面吃快餐,晚上放学自己回家,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很长一段路,并且要过马路,这时候我单位的工作也很忙,身体又不好。这样慢慢得养成好的习惯,自己的事情都能做了,当人长大了一点,假期里还能帮我们做些家务活。自己一个人在家也会做饭。

二、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在这个问题上,我的体会是:沟通、理解和支持!

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家长和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培养孩子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首先,沟通,尽量主动沟通。老师很难顾及到每个孩子。要及时向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许多家长怕到学校来,不愿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这样也就失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机会。当他们犯错误时,要以疏导为主。这就需要我们平常多留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