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时间:2021-10-27 12:27:32 节日作文

篇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词释义】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妻子:妻子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纵酒:纵情饮酒。{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放歌:放声高歌。{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参考译文】

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夫人和孩子都没有了愁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

【摘要题解】{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文本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此时作者情感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

【佳句集锦】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6、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8、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推荐阅读】

“三别”

行》

三吏” 哀江头》 兵车“《《

篇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稿

“真金不怕火炼”!在上周举行的街道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模式的展示活动中,让我们看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而受益匪浅。现就卢志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进行简单评议、浅谈拙见。

一、随机生成的古今字词教学。{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卢老师在指引学生初读古诗时,学生读到“衣裳”这一词,读音错了。卢老师就势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也与现在不同。“衣”是指上衣,“裳”指裙子、裤子。接下来,教师顺势指导“青春”“妻子”“河南河北”等词语。这里教师的讲也是课堂随机生成的,但这“生成”体现了教师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师自身的功底。

二、“读”占鳌头,品境悟情。

引导学生品境悟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卢老师从关注学生的朗读感受,使学生体现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喜欲狂”一词随即聚焦于学生眼中,而卢老师也能准确地抓住“喜欲狂”一词展开教学。可是仅“喜欲狂”一词太过笼统,难以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诗人当时那欣喜若狂的情境。此时,卢老师水到渠成地向学生安排了学习要求:看看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喜欲狂”?这足于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了主导作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必须要通过朗读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卢老师在让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单纯的去朗读,而且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朗读情境,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绪去读,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使学生对朗读产

生了兴趣,一点也感觉不到枯燥无味。并从‘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青春还乡’这些行为上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诗人为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喜,为祖国的统一而喜。在回答了“诗人为谁而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本诗感悟诗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让学生再读本诗,从而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感悟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深深地热爱。

三、材料的补充,为悟情奠定基调。

在课堂上,卢老师的材料补充也比较丰富,且很有必要的,这对学生拓展视野,激发情感,加深理解都是有帮助的。如在学习首联之前教师引入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在让学生真切了解杜甫颠沛琉璃的逃难生活与“泪”里包含的忧国忧民的深重苦难。学习尾联时,写的是诗人想好的回家路线,四个地名连用不显得累赘。相机出示杜甫的“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通过同类的比较理解,更能表达诗人的喜欲狂、归心似箭,虽然离家乡千里之遥,仿佛一转眼就可以到达,加深学生理解。针对这些材料的补充,使得课堂“锦上添花”。

值得商榷之处:卢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来领悟诗句,感悟诗境。如果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充分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教师加以讲解与点拨提升,师生间进行交流碰撞,或许会擦出更加强烈的“火花”。